❶ 蘇聯為什麼一定要打阿富汗
1978年,人民民主黨激進分子推翻阿富汗政府,暗殺了第一任領導人,組織新政府,並由黨總書記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出任國家元首(革命委員會主席),但在1979年9月又被其副手部長會議主席哈菲佐拉·阿明所取代。
同年12月27日,蘇聯人支持的另一名左翼分子巴布拉克·卡爾邁勒在政變中上台。當卡爾邁勒推行俄國化的企圖遭到武裝反對時,他要求並接受蘇聯援助,對反對派進行鎮壓,導致阿富汗戰爭的爆發。
(1)為什麼俄羅斯願意送阿富汗難民擴展閱讀:
戰爭結果
阿富汗戰爭曠日持久,歷時九年多,給阿、蘇兩國人民帶來深重災難。阿富汗有130多萬人喪生,500多萬人流亡國外淪為難民;蘇聯先後有150多萬官兵在阿富汗作戰,累計傷亡5萬餘人,耗資450億盧布;
削弱了國力,從而被迫改變其全球戰略,對國際戰略格局影響深遠。戰爭中,蘇軍使用大量先進武器,採取多種戰略戰術,但由於進行的是非正義戰爭,受到國際社會和蘇聯人民強烈反對。
❷ 俄羅斯護送阿富汗難民真的假的
當然是真的,俄羅斯表示願意為這些人提供航班之際,希望美、英、加等國迅速回應,不要讓那些渴望離開阿富汗的難民再次失望。
其實對於一些國家來說,接納其中的一些難民也是應該的。就比如說美國,如果不是拜登堅決要求撤軍,阿富汗局勢也不至於變化得如此之快。並且在阿富汗,還有很多曾幫助過美國的翻譯等其他工作人員。
有數據顯示,之前大約有30萬阿富汗人隸屬於美國,為美軍服務,但是最後卻只有大約1.6萬人獲得了特殊移民簽證,並且自今年1月以來,美國只接收了2000多名申請者,而那些沒有獲得簽證的人,只能繼續留在阿富汗。
另外,之前英國本來就承諾會為一些阿富汗人,尤其是那些曾幫助過英國的人提供離開阿富汗的機會。但是就在不久之前,卻發生了阿富汗警衛護送英官員前往機場後卻遭辭退的事,而那段時間正好又傳出了英國撤僑飛機空著飛出阿富汗的消息,簡直是狠狠地打了英國的臉。所以英方既然已經承諾會接收難民,那在俄羅斯的「幫助」下,英國這次再食言可就真的不太好看了。
❸ 山多地少、貧窮落後的阿富汗,為何總是成為大國征服的對象
提起阿富汗,人們想到的就是“戰爭、難民、貧窮、資源有限”,這幾個詞語一直緊隨阿富汗的發展歷史,讓這個國家坐落了貧窮落後的內陸小國之實。阿富汗的國土面積僅有65.2萬平方公里,這個國家又屬於典型的亞熱帶大陸氣候,所以形成了荒漠多山的地形;由於氣候乾旱和交通閉塞,阿富汗根本發展不起來任何現代工業,只能以手工產業為特色出口商品。然而,就是這樣一個位居最不發達國家行列的阿富汗,卻成為了諸多大國最想征服的對象,這又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戰亂中的阿富汗兒童
最後,大國征服阿富汗,不僅能夠開發這個國家的原有礦產資源,更有可能成為中亞油氣資源的壟斷者。中亞國家被稱為“21世紀的波斯灣”,因為這里蘊藏著豐富的油氣資源,而阿富汗就是連接中亞油氣資源及其理想的渠道,為了在中亞國家的油氣勘探和開發上打破俄羅斯的壟斷地位,在中亞地區的油氣資源爭奪中分一杯羹,阿富汗自然而然成了大國博弈中的犧牲品。
❹ 蘇聯從17世紀起開始入侵阿富汗,它是出於什麼目的
為了蘇聯的更好的發展,因為在17世紀,蘇聯雖然強大,但是總體來說,蘇聯的各個方面的發展還是需要很多的資源和生產力的。侵略阿富汗,可以說是一件對於蘇聯來說有很多好處的一件事。
每一次的戰爭的爆發,都是因為在搶奪資源。入侵阿富汗,也是為了掠奪資源。人類總是會為了自己不斷膨脹的慾望而去傷害別人的利益,同時也會因此而損害到自己。阿富汗尤為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資源,是一塊肥肉,蘇聯就是垂涎這塊肥肉的人,不把它吃到肚子里。蘇聯是不會善罷甘休的。
❺ 蘇聯到底為何要入侵阿富汗
蘇聯-阿富汗戰爭,是1979年12月末蘇聯入侵阿富汗導致的長達10年的戰爭。這場戰爭被認為是蘇聯對外政策的重大失敗。
1973年阿富汗共和國成立後,蘇聯即支持激進的政黨如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加緊使阿富汗在經濟上依賴蘇聯,反對巴基斯坦。歷屆阿富汗政府雖然都曾試圖改革,但均由此而告終。1978年,人民民主黨激進分子推翻阿富汗政府,暗殺了第一任領導人,組織新政府,並由黨總書記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出任國家元首(革命委員會主席),但在1979年9月又被其副手部長會議主席哈菲佐拉·阿明所取代。同年12月27日,蘇聯人支持的另一名左翼分子巴布拉克·卡爾邁勒在政變中上台。當卡爾邁勒推行俄國化的企圖遭到武裝反對時,他要求並接受蘇聯援助,對反對派進行鎮壓,導致阿富汗戰爭的爆發。
蘇軍入侵阿富汗,還遭到了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強烈譴責。1980年1月,聯合國第六屆特別會議通過了《要求外國軍隊無條件和全部撤出阿富汗》的決議。以後歷屆聯合國大會上,蘇聯都遭到各國的強烈譴責,要求蘇軍撤出阿富汗,實現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蘇軍的入侵,給阿富汗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蘇軍進入後,阿富汗遭到了極大破壞,大約100萬人死於戰火,600萬人被迫逃離家園,淪為難民。
❻ 阿富汗貧窮落後,為何大國卻總想征服它
阿富汗這個國家,自從2001年美國發動戰爭以來,一直頗受關注。其實在這之前,這個國家好似命運也不是由自己主宰,一直是諸多大國們博弈的場所,總會不斷的有大國來爭斗,比如除了有我們熟知的美國鎮壓塔利班政權,還有英國、以及前蘇聯也曾侵略過阿富汗。
比如在18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英國曾三次入侵阿富汗,似乎是不拿下阿富汗誓不罷休,而在1979年,蘇聯則又是打著“支援階級兄弟”的口號東進入侵,不過他們之間沒有一個是成功的,軍隊走進阿富汗,如同走進泥沼一般,越掙扎損失越大,這也讓阿富汗贏得了“帝國墳場”的稱號。
總結
阿富汗所在的地理位置是其受到各大國青睞的主要原因,因為這地理位置給他帶來了豐富的礦產資源與絕佳的戰略地位。但這些好處,並沒有給阿富汗帶來富強,反而使得它更加的落後。
因為阿富汗的這些優勢讓一些大國看的實在是太過於眼紅了,於是他們開始著手打擊阿富汗,絕不能讓一個這樣的國家得以富強。而在多方勢力的絞殺之下,阿富汗交通、工業等基礎設施都毀於一旦了,數百萬人淪為難民不說,經濟體系建立更是要從頭來過,於是阿富汗成為了在整個世界上都排得上號的落後國家。
不過如今在國際社會的支持援助下,阿富汗已經走向好轉,正處在經濟發展恢復期了。
❼ 俄羅斯為什麼要發動阿富汗戰爭其是導致其貧窮的原因嗎有其自身的地理原因嗎
自1919年阿富汗獨立以來,雖然名義上一直是獨立國家,但蘇聯卻不斷干預阿富汗的內政。1976年,達烏德在蘇聯的支持下發動了政變,推翻了查希爾王朝,成立了阿富汗共和國。1977年,達烏德正式就任阿富汗共和國第一任總統。但達烏德企圖擺脫蘇聯的束縛,這引起了蘇聯的不滿。1978年4月,蘇聯支持以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為首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發動了軍事政變,推翻了達烏德政府。阿富汗國名被改為阿富汗民主共和國,塔拉基擔任革命委員會主席,並兼任總理。塔拉基政府繼續執行親蘇政策,被蘇聯拉入了「社會主義大家庭」。1978年年底,塔拉基訪問蘇聯,雙方簽訂了《友好睦鄰合作條約》,有效期20年。條約規定,雙方在平等、相互尊重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互不幹涉內政的基礎上發展全面合作,為保證兩國安全、獨立和領土完整而進行磋商,經雙方同意後採取相應措施,繼續發展兩國間軍事領域的合作。締約雙方各自宣布,不參加旨在反對締約另一方的軍事聯盟或其他聯盟,不參加旨在反對另一方的任何國家集團以及行動或措施。
塔拉基在執政期間,國內矛盾錯綜復雜,政府重組不斷。1979年3月,阿明被任命為政府總理,但他不受蘇聯所歡迎。蘇聯企圖聯合塔拉基搞掉阿明,但阿明卻捷足先登發動政變,處死了塔拉基,自己兼任總統。阿明政府執政時期,國內政局動盪,而且人民黨內部也是互相傾軋。蘇聯認識到,阿明政權不能實現蘇聯在阿富汗的利益,決定實施南下戰略,除掉阿明。
1979年12月27日,蘇聯派遣8萬多人的現代化軍隊,大舉侵入阿富汗,佔領了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及其他大城市,處死了阿明。之後,蘇聯扶植卡爾邁勒組成了親蘇政權,卡爾邁勒擔任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總書記、阿富汗革命委員會主席和政府總理等職。蘇聯入侵後,阿富汗人民奮起抵抗。十幾支穆斯林愛國武裝在喀布爾市郊、坎大哈、赫拉特和全國的山區要塞展開了抗蘇斗爭。1981年,其中的幾個抵抗組織聯合成立了阿富汗聖戰者伊斯蘭聯盟,並開始接受美國、巴基斯坦、沙烏地阿拉伯和埃及等國的軍事援助,在全國開展抵抗蘇軍入侵的斗爭。
蘇軍入侵阿富汗,還遭到了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強烈譴責。1980年1月,聯合國第六屆特別會議通過了《要求外國軍隊無條件和全部撤出阿富汗》的決議。以後歷屆聯全國大會上,蘇聯都遭到各國的強烈譴責,要求蘇軍撤出阿富汗,實現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蘇軍的入侵,給阿富汗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蘇軍進入後,阿富汗遭到了極大破壞,大約100萬人死於戰火,600萬人被迫逃離家園,淪為難民。
1986年2月,在阿富汗人民的頑強抵抗和世界輿論的強烈譴責下,蘇聯被迫表示,願意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5月,納吉布拉代替卡爾邁勒,擔任人民民主黨總書記一職。12月,納吉布拉被任命為革命委員會主席。第二年,又擔任了總統。1988年,在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的主持下,蘇聯、美國、阿富汗喀布爾政權和巴基斯坦四國外長在日內瓦簽署了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協議。協議包括四項文件和一項關於聯合國提供監督的備忘錄,要求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喀布爾政權互不幹涉內政、阿富汗難民自願返回家園,以及由美、蘇提供國際保護。協議還規定,蘇軍從1988年5月15日起,9個月內全部撤出阿富汗。1989年2月15日,蘇軍按照協議規定全部撤出了阿富汗。1991年5月,聯合國提出了阿富汗和平計劃,建議成立多黨政府。1992年4月16日,納吉布拉政權瓦解。28日,穆賈迪迪在喀布爾成立了阿富汗伊斯蘭國臨時政府。
❽ 為什麽當時蘇聯要出兵阿富汗
1979年12月25日15時,前蘇聯軍隊進入阿富汗,揭開了蘇阿戰爭的序幕。在這場持續9年1個月19天的戰爭中,先後參戰的前蘇聯軍人共50萬,其中13833人陣亡,49985人受傷,6669人殘廢,312人失蹤,18人被押解到其它國家——這就是前蘇聯對鄰國「國際主義兄弟援助」的後果。
前蘇聯當局盡了一切努力,使這場戰爭的真相化為歷史的雲霧。現在,可以揭開有關內幕了。
只有柯西金不簽字
這場戰爭既沒有給當時年邁的前蘇聯領導人帶來速勝的桂冠,也沒有得到哪怕是「社會主義兄弟國家」的贊揚,所以在陣亡將士的棺材一批批地空運回國之前,前蘇聯領導人對戰爭真相一直諱莫如深。
在前蘇聯後期的激進民主時期,公開了許多絕密檔案,於是人們才知道,出兵阿富汗的決定是蘇共中央政治局最有權勢的一幫人作出的,他們包括:總書記勃列日涅夫、書記處二把手蘇斯洛夫、克格勃頭目安德羅波夫、外交部長葛羅米科和國防部長烏斯季諾夫。隨後政治局委員全體擁護,只有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沒有簽字,接著中央全會認同。
勃列日涅夫是從報上得知阿富汗政變的?
俄羅斯對外情報局一名幹部曾長期在阿富汗工作,目睹了查希爾國王1973年被推翻和達烏德政府上台。他的看法是,使前蘇聯損兵折將的這場戰爭盡管沒有意義,但還是非打不可。當時處於半原始狀態的阿富汗部族爭斗不斷,曾面臨何去何從的嚴重問題:是走向文明,還是成為宗教極端主義的堡壘,這種勢力當時已滲透到前蘇聯中亞的幾個共和國。阿富汗也是蘇美兩個超級大國激烈對抗的場所,前蘇聯支持的是阿富汗那些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勢力,而美國情報機關支持的是以希克馬蒂亞爾和拉巴尼為首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他們在鄰國建立了一系列培訓「聖戰者」的基地。
當時的阿富汗全國有4萬座清真寺和30萬毛拉(伊斯蘭教主持宗教禮儀的人員)。國家實際是由毛拉們統治的。1965年1月1日,以塔拉基為首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在喀布爾成立,但該黨很快分裂為塔拉基派和卡爾邁勒派。1978年4月7日發生軍事政變,達烏德被打死,國家由塔拉基、卡爾邁勒和阿明領導。
阿富汗政變是誰策劃的?美國說,這是「克里姆林宮之手」。前蘇聯隨即反駁:勃列日涅夫是從報上得知阿富汗政變的。
前蘇聯比美國早了兩小時
有一種流傳的說法:美國為報越南戰爭失敗之仇,把前蘇聯拖入了阿富汗戰爭。但事實卻是,美國自己差點捲入一場新的冒險。
在美國支持的伊朗政權被推翻、巴列維國王流亡國外後,宗教領袖霍梅尼回國,把美國人悉數趕出伊朗。伊拉克早在兩伊戰爭期間就與美國為敵。美國失去了在波斯灣地區的影響。於是,美國人把目光轉向阿富汗這一有重要戰略意義地區的關鍵點。但阿富汗顯然會投入前蘇聯懷抱,所以,美國情報機關動手了。
當時阿富汗政府硬按前蘇聯方式搞土地改革和社會主義的改革,結果反對派地位加強,逃往鄰國的難民越來越多。武裝匪徒則從鄰國侵入阿富汗,內戰爆發,其高潮是1979年3月15日在阿富汗第三大城市赫拉特發生的反政府叛亂。阿富汗政府只好請前蘇聯出兵。蘇共中央政治局於1979年3月17至19日討論了阿富汗政府的出兵請求,結論是:向阿富汗提供軍事技術和經濟援助,但不出兵。但是,此後數月內阿富汗領導20次請求前蘇聯出兵。
到1979年9月,阿富汗總理阿明利用西方特工部門的支持,控制了阿富汗。在他的指使下,塔拉基被殺,超過5萬名親蘇政治家和軍人遇害。前蘇聯面臨抉擇:要麼丟掉阿富汗,要麼軍事干涉。這時,阿富汗反對派已擁有4萬兵力,並控制了全國92%的領土,美國在波斯灣和迭戈加西亞島增加海空和快速反應兵力部署。
當年12月克格勃截獲的美國情報機關通話顯示,美軍空降兵准備在阿富汗登陸,以配合阿富汗反政府武裝奪取喀布爾。可以說,前蘇聯動手比美國早了兩小時。
「輪不到您教訓政治局」
1979年12月8日,蘇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核心會議,經過反復斟酌,決定出動規模不大的兵力,即7.5萬至8萬名軍人。10日再次開會,蘇軍總參謀長奧加爾科夫奉召到會。他反對出兵,理由是這些數量的軍人解決不了問題。政治局委員、國防部長烏斯季諾夫粗暴地打斷了他:「還輪不到您教訓政治局!您只須執行命令。」最終使前蘇聯領導停止猶豫的決定性因素是,北約決定在歐洲部署能打到前蘇聯縱深的中程導彈。
12月13日,以阿赫羅梅耶夫大將為首的前蘇聯作戰小組抵達毗鄰阿富汗邊界的鐵爾梅茲,25日15時,前蘇聯第40集團軍的步兵越過國界;27日,克格勃的「天頂」、「雷霆」和「穆斯林營」通過強攻佔領阿富汗政府大樓,阿明在戰斗中被打死;28日凌晨,前蘇聯108摩托步兵師佔領喀布爾所有重要設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