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的地主有多少錢

俄羅斯的地主有多少錢

發布時間:2023-07-08 11:08:00

A. 能否說說俄國彼得一世改革的原因以及具體內容

背景:1,資本主義和農奴制之間的矛盾激化。
2,農奴制的存在導致了俄國對外戰爭的失敗(克里米亞戰爭)
3,農奴起義風起雲涌。
性質:是沙皇實行的一次自上而下的改革,具有資產階級改革的性質。
影響:使俄國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但不徹底,保留了沙皇統治和封建農奴 制殘余。
背景:18世紀初期的彼得一世改革是當時俄國社會提出的要求。也是俄國歷史本身發展的必然產物。眾所周知,彼得一世即位以前,俄國無論在政治、經濟或文化教育方面,都遠遠落後於西歐一些國家。17世紀末,在尼德蘭和英國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已經確立,而在俄國依然是落後的封建農奴制生產關系,貴族地主是支配一切的統治階級。列寧對這個封建農奴制國家作了如下的評述:「地主為了確立自己的統治為了保持自己的權力,需要有一種機構來使大多數人受他們支配,服從他們的一定的法規,這些法規基本上是為了一個目的——維護地主統治農奴制農民的權力。」

俄國1649年法典反映了封建農奴制社會進一步的發展。這表現在服役封地和世襲領地趨於合流,形成了統一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各種隸屬關系不同的農民(國有農民、宮廷農民、私有主農民)和其他壓在社會最低層的勞動人民都成為封建主剝削的對象,農奴和奴僕互相接近而融合為一體;沙皇的專制權力,進一步加強,等級代表君主制正在向絕對君主制過渡。

當時,俄國經濟發展水平十分低下。由於統治階級上層的內訌和戰亂頻仍,社會生產力遭到嚴重破壞。農民因飢荒、破產和貧困而四處逃亡,出現了大量土地荒蕪的現象。直至17世紀末,農業生產仍未得到完全恢復,農民的耕地仍比過去減少20—25%。 為了確保足夠的勞動力,地主、貴族則採用超經濟強制手段,推行最原始的封建剝削方法,即野蠻的搖役制,把農民強制束縛在土地上,農民因而喪失了人身自由,淪為農奴。在這種封建農奴制的殘酷壓迫下,廣大農民過著極其悲慘的生活。

17世紀俄國雖然出現了工場手工業,但還很微弱,大量使用農奴勞動,商品經濟還處在自然經濟的從屬地位,主要是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後來,雖然出現了某些資本主義的微弱因素,卻一直受到還在發展著的農奴制的嚴重壓抑。

與封建農奴制生產關系相聯系的俄國政治機構也存在著諸多弊端。17世紀的衙門制度,反映了俄羅斯統一國家中央政權機關仍不健全:行政、財政、司法的許可權不分;分工不明確;財政制度紊亂;缺乏統一的監督;機構過於龐大。到17世紀末,衙門制度的流弊已非常嚴重。辦事效率極低,因循拖延之風泛濫,貪贓枉法、行賄受賄事件層出不窮。

俄國軍事制度也存在著不少弊端。舊時的貴族軍隊,因平時經營地產、臨打仗時行動遲緩,紀律松馳,已漸漸失去它的軍事意義。新成立的射擊軍,因主要由手工業者和商人組成,他們不僅當兵,平時還從事手工業和買賣,加上訓練和裝備都很落後,作戰能力很低,也不能適應國家對內政策和對外戰爭的需要。

俄國的文化教育也十分落後,宗教思想在一切思想文化領域占絕對統治地位。居民中識字的人很少,社會上出現的書籍都是手抄本,錯誤連篇,價錢昂貴,行銷的也都是一些宣揚宗教的作品。民間盛行信奉鬼神,迷信妖術,普遍保留著極其愚昧落後的風俗。雖然開辦了一些學校,但都是宗教性的,教會對非宗教的知識傳播採取敵視態度。據統計,到17世紀下半期,象在莫斯科這樣的大城市,居民中識字的人數也僅占總人數的23.6%。甚至還有一些達官顯貴仍目不識丁。特別在婦女中識字的人更少,就連在著名的斯特羅甘諾夫家族中,所有的婦女幾乎全是文盲。

這種落後狀況,嚴重地阻礙著俄國社會的發展。統治階級中的有識之士,也看出這種落後狀態對俄國的嚴重危害,也曾有人試圖進行改革,但未能大膽果斷地進行,因而成效甚微。彼得一世執政後,憑借其至高無上的政治權力,毅然決然地拋棄俄國自大守舊的傳統,親自率團出國考察,學習西歐,實行了自上而下的、大膽果斷的全面改革。

彼得一世改革的內容十分廣泛,其具體改革措施可歸納為如下幾個方面:

第一,改革軍事,加強國防,奪取出海口。彼得一世的改革活動,主要是在北方戰爭期間(1700—1721)進行的,這就決定了彼得的許多改革措施是圍繞著軍事改革而展開的。所以,馬克思認為彼得的「全部事業都是以征服波羅的海沿岸為轉移」 。為了擊敗堪稱歐洲強國的瑞典,奪取出海口,早在北方戰爭前夕,彼得就著手改組軍隊。1700年彼得下令廢除射擊軍,實行義務兵役制,規定各階層不分貴賤,服兵役一律平等。彼得在位期間,先後徵兵53次,約有284.000人被強征入伍。為了提高軍隊幹部的技術和指揮能力,彼得把大批貴族青年派往意、法、英、荷等國去學習軍事,並以重金聘請外國人在俄國軍隊中擔任要職。1721年,在俄國著名將領中,有14名是外籍人 。同時,在國內還開辦了各種軍事學校、技術學校和訓練班,大力培養軍事人才。

為了加強軍隊的組織性和戰鬥力,彼得一世親自主持制訂重要的軍事條令和章程。1716年頒布了著名的《軍事法規》。它總結了北方戰爭的經驗,包含了隊列和戰術訓練的基本原理,確定了軍隊的編制和組織原則。1720—1722年,又陸續頒布了《海軍章程》,對海上艦隊的編制、戰船的等級、海軍官員相互之間的關系及他們的權利和義務都作了明確規定。

彼得在領導海軍建設的同時,並注意對陸軍的集中統一領導。他根據北方戰爭的形勢發展,幾次調整統帥機構。1720年,成立了以緬什科夫為院長的「陸軍院」,加強對陸軍的領導。同時注重興建各類兵工廠,生產新式火炮,修築國防要塞和海軍基地。

第二、改革和健全國家行政機構。地方行政機構的改革,早就引起彼得一世的注意。為了滿足城市商人和手工業者的願望,彼得於1699年下令,在莫斯科成立市政院(不久改為市政廳)。在其他城市建立地方自治署。1720年在新都彼得堡建立了市政總局,在其他城市成立了市政局。根據市政總局的規程,城市居民分為「正規」公民和「非正規」公民兩大類。

為了鞏固地方政權機構,1708年12月8日彼得下令,把全國分成8個省,1714年又增設3個省。各省設總督1人,擁有行政和軍事大權。同時,各省還成立了參議會,其成員從地方貴族中選任。1719年,在保留省的建制的同時,將全國劃分為50個州,每個州都有一套完整的行政機構。

對於國家中央行政機構的改革,彼得一世予以特別的重視。1711年2月22日,彼得下令建立參政院,取代原來的貴族杜馬。新建立的參政院由9名參政員組成。參政院擁有很大權力,從國家中央機構到地方行政系統,從財政預算、貢賦徵收到陸海軍的編制,都屬於參政院管轄范圍。

參政院成立後,1718—1721年間又相繼建立起11個院(分管陸軍、海軍、外交、稅務、開支、礦務、手工業、商務、監察、領地、司法),以取代舊衙門機構。每個院由10名重要成員組成。重要問題不是由個人決定,而是採取投票的辦法解決。

隨著國家機構改革的完成,為了提高國家機構的工作效能,彼得一世政府於1722年1月24日,頒布了「官秩表」的法令。官秩表把全部文武官員分成14個等級:在文職方面,從14等文官到1等文官;在武職方面,從准尉和炮長直至大將、元帥。這是一種新的官員選拔制度,有利於刺激文武官員的上進心和積極性。在此法令頒布之前,彼得一世還頒布了「一子繼承法」,其目的除擴大國庫收入外,還旨在保證文武官員的來源。

第三,實行宗教改革,加強皇權。彼得一世不僅在軍事、行政方面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而且不顧教會勢力的反對,大膽地進行宗教改革。1701年彼得一世政府下令將部分教會財產收歸國有,主張由世俗官員來管理修道院的領地。彼得一世不僅限制教會經濟實力的膨脹,而且還限制教會的權力;把教會完全置於國家的管轄之下,使教會成為國家機器的一部分。1721年頒布了關於宗教事務管理條例,廢除了總主教的職銜。政府根據管理世俗事務的委員會的形式,建立了管理教會的宗教委員會,以此取代總主教的權力。這個宗教委員會後來改名為宗教事務管理總局,總局長一職,從非宗教人士中挑選。宗教事務管理總局的局長及局內其他高級官員,象世俗官員一樣,由沙皇政府任命。於是,沙皇被稱為東正教的「最高牧首」。

第四、改革和發展文化教育事業。為了改變俄國文化教育的落後面貌,彼得一世指定各級政府直接管理教育,建立各種類型的學校,全俄各縣普遍建立小學,對貴族子弟實行強化教育,派遣留學生到西歐各國學習。同時,彼得政府還通過各種途徑,把西歐近代科學著作翻譯介紹到俄國來。

第五、興辦近代工業,改變俄國經濟落後面貌。在改革期間,彼得一世非常注意扶植工場手工業的發展,「在國內發展礦業和創辦有如外國通常開設的那些工廠企業」。為此,彼得一世以引進西歐先進技術力量為指導,對全國地下資源、鐵礦、銅礦、銀礦和煤炭等進行勘察和開采。在鞏固和擴大原有的場礦企業,把國家創辦的一些手工工場轉讓給私人經營的同時,政府又以提供勞力和貸款等優惠辦法,獎勵本國商人和外國企業主投資,建立起一批煉鐵、煉鋼、造船、兵工、採煤、製鞋、紡織、鋸木等近代場礦企業,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奠定了基礎。

彼得一世為保護和刺激年輕的民族工業的發展,制定了很高的進口稅,同時規定凡開辦工場的場主及其親屬均可免服兵役和免交人頭稅。1721年,他又規定工場主有權向貴族領主購買農奴充當本場的勞動力,凡領主擁有的地下礦藏,加以隱瞞,遲遲不開采者,處以死刑,以此促使領主興辦場礦,向工商業資產階級轉化。

第六、扶植商業,發展貿易,提高商人政治地位。彼得一世為了促進商業資本的發展,頒布了一系列敕令,並將「城鎮居民分為3個行會,第一類是錢庄老闆、豪商大賈、醫生和大工場主;第二類是小手工業主和商販;第三類是普通工人、粗活工和自由小市民」。指令各城市建立起有利於商人和工場主的市政制度,規定從第一行會中選出市政長官,由商人管理工商業、稅收和民事糾紛,藉以提高商人和工場主的政治地位。在經濟上又授予商人有貿易特權。彼得一世大力推行重商主義政策,他認為「對外貿易是俄國吸收西歐文化,發展國內生產力的一種極為有效的手段」。為此,他鼓勵商人組織公司,發展對外貿易。在國內則實行嚴格的關稅保護政策,限制進口,以保護本國商品在國內市場銷售的優勢。此外,政府還大力整治交通,興建通商港口,開鑿維什尼、沃羅察克運河,使伏爾加河與涅瓦河互相溝通,從而加強了國內市場聯系,使俄國商業貿易迅速發展起來。

結果:彼得一世改革對俄國社會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把俄國推進到一個新的歷史時代。馬克思就認為彼得一世改革「為結束俄國百年來的落後狀況,起了重大的歷史作用」。俄國偉大詩人普希金更為形象地給彼得一世改革以高度評價,說它「讓俄羅斯騰空而起」。

首先,彼得一世改革大大增強了俄國的軍事實力,保證了俄國在北方戰爭中擊敗當時歐洲的軍事強國瑞典,從而使「俄國在波羅的海沿岸站穩了腳跟」,「進入強國的行列」。到1725年,俄國已擁有一支訓練有素的20餘萬人的近代化常備軍。以前俄國沒有海軍,到彼得一世執政末年,俄國波羅的海艦隊已擁有各種艦只895艘,水兵28,000人。

其次,彼得一世改革刷新了俄國政治、削弱了貴族權力,加強了中央集權,提高了行政管理效能,俄國著名歷史學家波克羅夫斯基就曾認為彼得一世的行政改革具有近代資產階級改革的色彩,在俄國開創了近代議政制度。特別是1722年頒布的「官秩表」,體現了彼得一世的「量才施用」、「論功取仕」的思想,它是對按貴族門閥取仕的腐朽傳統的挑戰,使一大批出身寒微、德才兼備之士脫穎而出。這對革新政治,廣羅人才,提高行政管理效能具有積極意義。「一子繼承法」迫使眾多功貴族子弟去從商、從軍、從學、去「自尋飯碗」,這是對俄國舊貴族勢力的又一次沉重打擊。「皇位繼承法」革除了舊的皇位繼承原則,沙皇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後繼人。這些都對整飭政治,強化皇權,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另外,彼得一世改革推動了俄國逐漸向近代化國家的道路上邁進,客觀上為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列寧指出,俄國的歐化「甚至從彼得大帝時代就開始進行了」。彼得一世改革,打破了俄國閉關自守的落後狀態,使社會生產力得到了較快的發展。正是在18世紀初葉,俄國的近代工商業開始發展,新興的資產階級開始形成。與新興資產階級開始出現的同時,在被剝削的勞動大眾中「發現了工業無產階級的萌芽」。通過改革,俄國近代場礦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地發展起來,到1725年,俄國已建立起240多個近代工場,工場內部已有了較細的分工,而且有不少工場的規模是比較大的。如莫斯科的官營造帆工場擁有工人1,162名,謝郭林制呢工場的工人為730名,官營米克連耶夫制呢工場的工人為742名。「同工場手工業發展初期相比,工業中私人資本的比重增加了」。雇傭工人人數也有了較大的增加,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獲得了一定的發展,俄國的工場手工業已基本上趕上英國。尤其是冶金工業發展迅速,1718年,俄國的生鐵產量已達到160萬普特,躍居世界前列。「俄國生產的鐵和麻布已輸出到英國市場」。俄國工場工業的發展,使國民經濟結構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城鄉商業貿易開始全面向資本主義轉化,俄國已能積極地參與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商業競爭。到彼得一世執政的晚年,俄國每年輸出的商品額達420萬盧布。

再次,彼得一世改革促進了俄國文化教育和科學技術的發展。在彼得一世改革期間,烏拉爾和卡累利亞等地設立了礦業學校;莫斯科、彼得堡等城市相繼開辦了軍事學校和其他各類學校。到18世紀20年代,在40多個城市裡開辦了算術學校。

1703年1月2日,在莫斯科出版了《新聞報》,這是俄國第一份正式印刷的報紙。它報道國內外的重大政治事件和軍事消息,也刊登國內經濟建設的消息,如各地手工業工場的建設、金屬礦藏的發現,等等。

1710年,彼得一世下令採用簡易的新字體,代替以前比較復雜的教會斯拉夫字母。由於採用新字體,印刷書籍更為方便,各種書籍得以大量印行。西歐國家的一些科學技術書籍,如軍事學、造船學、建築學、數學著作,等等,陸續被譯成俄文出版。彼得當政期間,俄國還建立了第一個博物館,第一個公共圖書館和第一批公眾劇院。

1724年1月28日,彼得一世發布關於建立俄國科學院的命令,這對俄國科學文化的發展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科學院於1725年成立,下設數學、物理和社會科學三大部。它不僅是一個研究中心,而且是一個教學機構,附設了大學和中學,直接培養科學研究工作者,羅蒙諾索夫就曾在這里得到深造,後來成為著名的俄國科學泰斗。

總之,彼得一世改革具有近代化意義。它反映了時代的要求,為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創造了條件。

當然,也必須看到彼得一世改革的局限性。

彼得一世生活在17世紀末和18世紀初,作為貴族地主階級的一個代表人物而活躍於政治舞台。他雖然主張向西方學習,想讓俄國擺脫落後狀態,但並沒有也不可能真正完成這一事業。同時,廣大農民從這次改革中也沒有得到任何利益,因為彼得一世「提高地主階級、幫助新興商人階級和鞏固這兩個階級的民族國家都是靠殘酷地剝削農奴來進行的。」此外,彼得一世改革所使用的手段是野蠻的。正如馬克思所說:「彼得大帝用野蠻制服了俄國的野蠻。」列寧也指出:「彼得大帝迅速地促使野蠻的俄羅斯人迅速採用西歐的成果,決不惜用獨裁方式,在反對野蠻勢力時,決不拒絕使用野蠻的斗爭手段」。

B. 俄羅斯獨院地主,農民,貴族,地主,貴族地主的區別是什麼

俄羅斯獨院地主,農民,貴族,地主,貴族地主的區別是:

俄羅斯的貴族地主,實際上都是軍事封建貴族。

貴族有世襲的,也有進爵的。而只有世襲貴族,才構成了貴族地主。

獨院地主相對來說地位低一些,類似歐西的封地騎士,實際上是貴族地主的封地代理人。地主貴族大多住在大城市,尤其是彼得堡和莫斯科,乃至歐西的巴黎,並不具體負責屬地的事情,獨院地主在具體負責他們的主子的日常管理實務。

普通地主,嚴格來說包含了獨院地主和貴族地主,是一個階級的統稱。狹義的地主,其實指的是有自己產權土地的農民,其實就是擁有土地規模大小不等的自耕農。大一點的叫地主,土地少一些的就是後來所謂的富農。

相關拓展

地主:指家庭擁有土地,其成員不參加勞動的人。

封建社會里最大的地主為皇帝,擁有全國土地,其它的根據級別之類的劃分。從大地主下劃到小地主,最後劃到級別最低的農民手裡。低級別的向上級定期交稅。沒土地的僱傭農工直接受地主使喚,為他們幹活。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地主

C. 俄羅斯歷史的俄羅斯帝國

改革與擴張 到十七世紀彼得大帝執政後,俄羅斯首次定為俄羅斯帝國。1698年當幾位大臣來問候遠途歸來,引進國外新式武器和戰略技術,還建立了一支強大的海軍。在經濟方面,彼得大力鼓勵工商業的發展,允許企業主買進整村的農奴到工廠做工,批准外國人在俄國開辦工廠。為了鼓勵西方工藝和技術的引進,他把許多西方技術人員帶入俄國,還派遣許多年輕的俄國人到東歐去學習 。
在政治上,改革的目的是建立完整的中央集權統治,加強工作效率。完全剝奪貴族領主縉紳會議的殘余名義職能,代之以參政院,下設11個委員會(實際上相當於西方國家的「部」)負責具體工作;罷黜大教長,代之以宗教院,使教會成為國家政權的一部分;劃分行政區域,將全國分為50個省。彼得還頒布了一個「職能表」,將文武官員分成14個不同的等級,所有的官員不管門第出身,都要從最低一級做起,靠功績晉升。 在社會問題上,彼得也主張實行西方化。他頒布法令,規定人人都不得蓄鬍子(雖然他後來對此項法令做了修改),要求宮廷人員必須穿西裝,鼓勵吸煙和喝咖啡。雖然他制訂的政策有許多在當時遭到了強烈的反對,但是這些政策帶來了長期的影響:俄國這個由貴族階級統治的國家最終在很多方面都實行了西方的風俗和文化。
為了增加與西歐海洋國家交流和貿易的機會並尋找俄國在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彼得在1700年與奧斯曼帝國停戰,並對當時的北歐強國瑞典王國宣戰。在芬蘭灣的納爾瓦,瑞典軍證明了俄軍完全不是他們的對手。幸運的是,瑞典在這時陷入了波蘭王位的爭奪當中。在這喘息的時間,彼得建立了一支新式現代化的軍隊;當兩支軍隊在1709年在波爾塔瓦再度相遇時,俄國軍擊敗了瑞典軍。大北方戰爭一直持續到了1721年,瑞典簽署了《尼斯塔德條約》,彼得一世終於得到了夢寐以求的在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以及與西歐海洋國家交流的窗口。
在1712年,彼得大帝從莫斯科遷都到聖彼得堡。使之成為俄羅斯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同時和以後的皇帝的繼續下還在彼得堡建立了大批俄羅斯最早的大學。其中有俄羅斯的第一所大學--聖彼得堡國立大學(1724年),俄羅斯國立師范大學(1797年)等 。 農奴制的形成 俄國農奴制創立於16世紀,在17世紀中期(1647年)成為了法律條文。從農奴變成的農民得到了分配的耕地。但這些土地只是被分給了農村公社,一個管理這些耕地所有權和稅款的組織。如果想切實的擁有耕地,農民需要交付附有稅率的「贖金」。而在那時候,沒有土地的農民只能去給別人干短工來賺取「贖回」土地的錢。不過在向沙皇交了這筆錢之後,新生的農民也就正式的成為了農民,不受地主的任何限制。但是這筆錢很高,因為是先由沙皇付給地主贖金,所以農民直接把錢還給沙皇,而後者要求的年利率是6%,支付期限是49年。另外,對地主經濟上的補償理由並不是土地,而是他們損失了應該為其義務勞動的農奴。不僅如此,很多地主還盤算著如何減少以前自己地上的農奴可以分得的已經少得可憐的土地,比如剝奪他們最需要的部分:農奴小屋周邊的牧草地。其結果就是自由身的農民依然需要為以前的主人幹活,藉此來償還贖回土地的費用。 葉卡捷琳娜時期 葉卡捷琳娜原是德意志小國安哈爾特—澤伯斯特的公主,原名索菲婭·奧古斯特·弗雷德里克。1745年,她與17歲的皇儲彼得(即位後稱「彼得三世」)成親。此前,她皈依了東正教,並取教名葉卡捷琳娜。彼得三世即位後不得人心,1762年6月28日清晨,葉卡捷琳娜在她的情人和近衛軍軍官格里高利·奧洛夫的擁護下發動政變,廢黜了彼得三世。9月22日,葉卡捷琳娜在莫斯科克里姆林宮聖母大教堂加冕,史稱「葉卡捷琳娜二世」。 葉卡捷琳娜與彼得有許多相似之處,他們雄心勃勃,著眼於將俄羅斯建成一個對外開放的世界強國。至35年後她逝世時為止,俄羅斯已經向西歐的政治和社會新潮流邁進了一大步 。
葉卡捷琳娜大帝時代,帝國在南方和西方得到相當大的新疆土。1768年,與奧斯曼帝國之間的俄土戰爭爆發,在1774年以《凱納甲湖條約》的簽訂而結束。根據這個條約,俄國取得了黑海的出海口,克里米亞韃靼人則終止與奧斯曼帝國的附庸國關系,而葉卡捷琳娜大帝在1783年吞並了克里米亞。1787年,第二次俄土戰爭爆發,1792年戰爭結束後,俄國將其勢力伸入巴爾干半島;雖然奧斯曼帝國沒有被俄國完全趕出歐洲,但已不再是俄國的嚴重威脅了。在西部,俄國則趁著波蘭立陶宛聯邦衰敗日虛之際,與普魯士王國、奧地利帝國三次瓜分波蘭。 拿破崙戰爭 1814年3月31日,打敗了拿破崙的沙皇亞歷山大一世親率反法同盟軍隊進入巴黎。但是,這次勝利也給俄羅斯帝國帶來了隱患,許多參加戰爭的貴族軍官受到美國和法國大革命的啟發。1825年12月26日,3000名士兵在聖彼得堡議會廣場彼得大帝青銅雕像前,要求廢除農奴制度,但遭到沙皇政府的殘酷鎮壓,有1000多名士兵被打死或打傷 。 遠東擴張 早於17世紀,俄國已積極向西伯利亞擴張,並與清朝發生沖突。清俄分別於1689年和1727年簽署《尼布楚條約》和《恰克圖條約》確立邊界,但這並未阻止俄國的野心。1858年5月,俄國乘英法聯軍與清政府開戰之際,俄國以武力威脅清朝黑龍江將軍奕山簽署《璦琿條約》,以黑龍江為邊界。1860年簽訂的《中俄北京條約》,俄國更把整個外滿洲(包括庫頁島)吞並,並獲得海參崴這個不凍港,以擴展其於西太平洋的影響。另一方面,俄國亦企圖將勢力染指庫頁島及千島群島,與日本展開爭奪。1875年5月7日,時日本與俄國簽訂《庫頁島千島群島交換條約》,俄國把千島列島北部給予日本,換取庫頁島的主權。19世紀末期,俄國向清政府租借大連,成立關東州。俄國亦藉得到了東清鐵路的建築權對內滿洲進一步侵略,意圖建立「黃俄羅斯」。
俄羅斯帝國在北美洲亦曾經於1648年派遣探索隊成功的探索了阿拉斯加,並於1733年佔有俄屬北美,但在1867年10月將其以720萬美元(摺合2009年的9000萬美元)的價格賣給美國,即今日的阿拉斯加州。 進入中亞 1838年,英國入侵阿富汗。同年8月英軍攻陷喀布爾。在俄國的暗中支持下,阿富汗人展開游擊戰爭,迫使英國於1841年12月簽訂撤軍條約;1842年英軍復克喀布爾,再遭重創後徹底退出阿富汗。1873年,沙皇大舉進攻並佔領希瓦汗國。英國則立即跟近,於1878年11月,第二次出兵阿富汗。在俄國暗中支持下,阿富汗人民起義並開展游擊戰爭,迫使英軍於1881年退出阿富汗。俄國針鋒相對,於1884年佔領阿富汗邊境很近的莫夫,1885年佔領旁吉德村,與阿富汗發生軍事沖突,俄英戰爭一觸即發。英國首相格萊斯頓向議會提出撥款1100萬英鎊的要求,並計劃由黑海進攻俄國。俄國政府聞訊迅速做出反應並獲得了德奧及法國的支持,迫使英國妥協。1885年5月,英國佔領朝鮮巨文島,准備一旦俄國向印度洋突進並由此引發英俄在中亞的沖突,英國就在遠東地區牽制俄國——這一策略後來為1902年1月30日英國和日本簽訂的同盟條約所代替。1885年9月,俄國和英國妥協,雙方簽訂《倫敦議定書》,在犧牲阿富汗的基礎上達成了劃分阿富汗邊界的原則。1887年俄國與阿富汗簽訂條約,確定俄國和阿富汗的邊界,暫時緩和了英俄兩國在中亞的矛盾。 克里米亞戰爭 1855年,亞歷山大二世繼位,他認識到俄軍在克里木戰爭中暴露出的問題,實質上是俄羅斯工業和政治體制落後於西方的問題。基於這個判斷,改革俄羅斯陳舊的政治經濟體制已經勢在必行。首當其沖需要廢除的就是農奴制。當時俄國90%的人口是農奴,被完全束縛在土地上,生產效率十分低下,而且也嚴重妨礙了以自由僱傭勞動為基礎的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數百年來農奴制與沙皇俄國的統治基礎緊密結合,以至於歷代多少高瞻遠矚的雄主,包括彼得一世和葉卡捷琳娜二世都不敢去打開這個潘多拉的盒子。但歷史已經將責任無可推卻地放到了亞歷山大二世面前。 改革之路 實際上,亞歷山大從繼位那一天起就已經決心實行改革。1861年3月,終於下詔進行改革。改革的核心有兩點:一是宣布廢除農奴制,農奴全部獲得人身自由,包括遷徙、婚姻、改變職業、擁有財產、訂立契約等;二是規定全部土地為地主所有,農民按照規定贖買一小塊土地,贖金數額為土地實際價格的兩三倍,農民支付一部分,其餘由政府以有償債券的方式代付,農民必須在49年內還清本息。
亞歷山大想最大限度地使封建貴族和農奴都滿意,在巨變的同時維持國內局勢安定,讓農奴以贖買的方式獲得土地或許已是最佳的選擇。許多農奴解放之後由於土地減少等原因在經濟上仍然不能自立,必須以封建地租的方式接受地主的剝削,改革是不徹底的,但畢竟已邁過了最艱難的一步。
亞歷山大二世推行的農奴制改革觸動了俄羅斯廣大地主貴族的利益,遭到了激烈反對。面對重重阻力,亞歷山大二世仍將改革推行到底。通過改革,農奴成為自由耕種的農民。盡管一無所有,沒有自己的土地,在經濟關繫上必須依附原來的地主老爺才能生存下去,但在政治上的意義卻非同小可──農民們獲得了平等的政治權利,成為自由人,可以自由遷徙,也就意味著可以通過新開墾的土地致富,從而在經濟上也獲得完全的獨立。俄國廢除農奴制改革影響之大,被人稱為法國大革命後最偉大的社會運動。因此亞歷山大二世獲得了「解放者」的名號。
1881年3月13日,亞歷山大二世准備簽署法令,宣布改組國家委員會,啟動俄羅斯君主立憲的政改進程,但在這一天他再次遇刺,醫治無效逝世。亞歷山大二世遇刺,打斷了此前的改革進程。 日俄戰爭和1905年革命 20世紀初,俄羅斯在日俄戰爭失敗,使國內危機發展。1905年工人和平請願被鎮壓,全國抗議浪潮此起彼伏,埋下了革命的種子。這次革命被列寧稱作是「十月革命的一次預演」。 一戰與二月革命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社會矛盾進一步激化,國內無法支應來自德意志帝國的猛烈攻擊,民生物資極其貧乏。俄羅斯帝國出現內外危機 。終於在1917年1月俄羅斯沙皇被推翻。 1917年3月,尼古拉二世在退位,俄羅斯君主專制政體結束。

D. 俄國農奴制改革的實質是什麼

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實質是一次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結起來對農民進行的雙重敲詐與掠奪。
俄國農奴制改革又稱俄國1861年改革,是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推行的社會改革。十九世紀中葉,俄國還頑固保存著野蠻落後的的農奴制。農民的人格和自尊心被無情的摧殘,他們整天無償的為地主勞動,甚至被作為物品抵押債務。大量勞動力被束縛在庄園里,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的必需勞動力由此缺乏來源。俄國經濟發展和社會發展也因此大大落後於西歐國家。
俄國農奴制改革廢除了農奴制,農奴成為「自由人」,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巨額的份地贖金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又積累了大量資金。俄國從此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同時,1861年改革也保留大量封建殘余,對俄國社會後來的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民主革命依然是俄國社會發展所面臨的歷史革命。

E. 俄國的農奴制為什麼會在近代垮台

俄羅斯史學家一直在爭論,是否可以將沙皇俄國時期的農奴制等同於奴隸制。俄國曾經盛行封建農奴制,農奴是人身權利受到限制的人。有些人認為這幾乎等同於奴隸制,而另一些人則認為俄國農奴具有完全不同的法律地位。我們必須承認,在不同的統治者之下,農奴制有很大的不同。有時情況有所緩和,農民可以捍衛自己的權益。但也有一段時間,農民的地位和北美種植園里的黑人奴隸幾乎沒有什麼不同。


俄羅斯精英們越來越意識到農奴制是一個偉大國家的恥辱。因此,到19世紀,農奴的生活變得越來越好。1797年,皇帝保羅一世將勞役(俄國農奴制時代迫使農民無償地為地主勞動)限制在每周三天。19世紀40年代,尼古拉一世禁止將農民從土地上出售。直到1861年3月5日,亞歷山大二世簽署廢除農奴制度的法令。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的地主有多少錢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2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07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5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6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2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2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4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2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47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69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5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