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俄羅斯有沒有白色的鹿嗎
沒有。截止2022年12月30日,俄羅斯只有白鎮蔽跡尾鹿,並沒有白色的鹿。俄羅斯聯邦,亦稱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國土橫跨歐亞大御並陸,與14個國家接壤。並茄
② 目前世界上擁有馴鹿最多的國家是哪一個
最多的是俄羅斯,野生馴鹿有98萬頭。
馴鹿(學名:Rangifer tarans),雌雄皆有角,角的分枝繁復是其外觀上的重要特徵。馴鹿主要分布於北半球的環北極地區,包括在歐亞大陸和北美洲北部及一些大型島嶼。馴鹿並非人工馴養出來的。北美的馴鹿是純粹野生的;而分布於北歐,主要由拉普人管理的馴鹿則屬於大范圍圈養的。在中國馴鹿只見於大興安嶺東北部林區。
馴鹿體型中等,體長100~125厘米,肩高100~120厘米;角干向前彎曲,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脫角,雌鹿稍晚,約在4月中、下旬。馴鹿頭長而直,嘴粗,唇發達,眼較大,眼眶突出,鼻孔大,頸粗短,下垂明顯,無鼻鏡,鼻孔生長著短絨毛,耳較短似馬耳,額凹;頸長,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闊,中央裂線很深,懸蹄大,掌面寬闊,是鹿類中最大的,行走時能觸及地面,因此適於在雪地和崎嶇不平道路上行走;體背毛色夏季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內側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髯毛和會陰毛密生,呈白色。5月開始脫毛,9月長冬毛。仔鹿生後10 天左右就開始生長初角茸。
③ 愛爾蘭大角鹿的生活環境
愛爾蘭大角大角鹿主要分布在歐洲和歐亞交接、俄羅斯西北部地區。愛爾蘭大角鹿常讓人混淆地稱作愛爾蘭麋,盡管歐洲各地都有發現過它的蹤跡,而不只是在愛爾蘭,它多半時間可能也徜徉在開闊的林地。
愛爾蘭泥煤田發現了數百件保存良好的化石,其中許多是出現營養不良與衰竭跡象的公鹿。這些可能是在發情期後筋疲力竭而死返橋的動物─因告腔為公鹿在發情期必須經歷不斷的打鬥才能接近母鹿群。原始繪畫時可見到它們的蹤跡,其中一些還透露這些動物的顏色樣式。
(3)俄羅斯鹿在哪裡擴展閱讀:
有關大角鹿滅絕的成因討論都主要集中在其鹿角,而非其體型,這可能是由於鹿角的外觀多於其實際用途。有些學者指被人類獵殺是其中一個因素,因大角鹿的鹿角限制了它們在森林的活動范圍。不過有反駁指大角鹿作為大陸上的物種,應該與人類一同演化,並且適應了人類的存在。
當氣候在最後的冰河時期末改變時,棲息地的植物亦估計改變成為足以提供足夠的養料。在西伯利亞西部發現最近的大角鹿標本(估年約屬於7700年前,已在冰河時期以後),顯示沒有任何養份壓力的徵象。這明顯大角鹿棲息的大陸性氣候地方沒有出現或未曾出漏友猛現所謂的植物改變。
④ 俄北部145頭馴鹿被餓死,被餓死的原因是什麼如何解決
凍原地帶,冰層的形成導致食物匱乏 。
在俄羅斯的北部,有145頭馴鹿被餓死,餓死的原因就是因為出現了凍原地帶,冰層的形成,導致馴鹿沒有食物吃。
當地政府決定,將採取緊急措施向養鹿牧民發放救援飼料 。
之前在網路上也能看到有一些野豬,大象,狗熊,狐狸,等等紛紛的跑到了人們居住的地方,對人們也形成了一些威脅,這就是因為它們自己生存的家園被破壞了,它們的食物鏈沒有了,所以才離開生存的家園,去別處覓食。
⑤ 馴鹿的遷徙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89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瀕危等級】: 稀有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生態環境】:森林、沼澤地帶
【保護措施】:遷地保護
【國內分布】:黑龍江
【保護價值】:馴鹿為珍貴動物,茸、肉、皮、乳均可利用。中國黑龍江省的鄂溫克族用它作交通運輸工具。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形態特徵 體型中等,體長100~125厘米,肩高100~120厘米;雌雄都具角;角干向前彎曲,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脫角,雌鹿稍晚,約在4月中、下旬;馴鹿頭長而直,耳較短似馬耳,額凹;頸長,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闊,中央裂線很深,懸蹄大,行走時能觸及地面,因此適於在雪地和崎嶇不平的道路上行走;體背毛色夏季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內側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5月開始脫毛,9月長冬毛。分布於歐亞大陸、北美、西伯利亞南部。中國亞種分布在大興安嶺西北坡,目前僅在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左旗尚有少量飼養。
[編輯本段]分布情況
馴鹿是環北極分布動物,廣泛分布在歐亞和北美大陸北部及一些大型島嶼,此外人工引進南喬治亞島上,也生存得很好。據考證,我國的馴鹿與貝加爾湖東北部尼布楚河上游溫多苔原高地的馴鹿有淵源關系(馬逸清,1992)。目前,馴鹿只見於大興安嶺東北部林區。
[編輯本段]生境與習性
棲息在寒溫帶針葉林中,處於半野生狀態。食物主要是石蕊,也吃問荊、蘑菇及木本植物的嫩枝葉。鄂溫克獵民照顧馴鹿很粗放,過著「逐石蕊而居」的游牧生活,不定期的遷居,主要活動在大興安嶺北部的激流河、阿穆爾河、呼瑪河、阿巴河一帶。定期飼以食鹽,夏季建欄熏蚊,在馴鹿產仔期間,幫助母鹿照顧幼仔,驅趕狼、熊等天敵。其餘時間,馴鹿皆自由在林中採食活動,不予看管。每年9月中至10月為交配季節,爭雌斗爭激烈,性周期13-22天。受胎率較高,妊娠期225-240天,4-5月份產仔。每產1仔,偶有2仔者。哺乳期 165-180天。雌鹿1.5歲性成熟,個別發育好的個體當年即能參加繁殖,一直到14歲,繁殖能力很強,雄鹿性成熟較晚。馴鹿壽命可達20年。種群現狀我國馴鹿都是半家養的種群。由於長期近親繁殖,遺傳衰退嚴重,加之疾病、天敵為害,生死數量大致相抵。
[編輯本段]種群數量
在近50年來一直徘徊在1000隻左右, 1939年853隻,1945年400隻,1957年629隻,1967年795隻,1976年955隻,1985年904隻(馬逸清,1992)。馴鹿是鹿科動物中數量最多的種,據調查全世界的野生馴鹿有390萬只(William, 1986)。前蘇聯是擁有馴鹿最多的國家。據1985年統計,俄羅斯野生馴鹿有98萬頭,半家養馴鹿有223萬只,每年利用約15-20%。因而,如果我國就近引進部分馴鹿種源,來發展大興安嶺林區經濟綜合利用是完全可能的。
[編輯本段]致危因素
遺傳衰退及疾病。飼養情況 我國現有的種群都屬於半家養。現有保護措施依據牧業承包責任制辦法,分群負責,承包給有管理經驗的鄂溫克獵民,按勞力按戶分配只數和游牧地區。此外,額爾左納左旗畜牧局定期選派有經驗的獸醫師上山為馴鹿檢查治病。馴鹿是居住在北極圈附近的北方民族的肉食來源,同時也利用其毛皮、鹿乳或用為運輸工具。例如北美的印第安人、科拉半島上的薩哈來人和亞洲北部的鄂溫克族,都很相似,他們對馴鹿的管理和保護都很重視。國際馴鹿會議每3年召開一次,交流各國馴鹿研究、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的經驗。
[編輯本段]保護措施建議
可考慮由俄羅斯引進的新的健康種鹿,採取種群遺傳復壯措施,提高存活能力;同時,應擴大游牧區或引進新鹿群,結合林區發展規劃在大興安嶺東坡開辟新的飼育基地。應建立馴鹿疾病防治站,全年進行結核病、寄生蟲等的防治工作。此外,當考慮建立種群譜系,開展馴鹿種群遺傳學研究,發展這一森林型鹿類資源,為我國亞寒帶針葉林的綜合發展提供多樣性模式。
[編輯本段]相關資料
馴鹿的中文名字有點名不副實,因為馴鹿實際上並不是人工馴養出來的。英文 Caribou是指分布於北美的野生馴鹿,而把分布在北歐,經過拉普人管理和馴養的馴鹿叫做Reindeer。馴鹿的個頭比較大,雌鹿的體重可達 150多公斤,雄性稍小,為90公斤左右。雄雌都生有一對樹枝狀的犄角,幅寬可達1.8米,且每年更換一次,舊的剛剛脫落,新的就開始生長。
就歷史而言,鹿類與人類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大約在 200多萬年以前,地質上稱之為更新世後期,分布在歐亞大陸上的馴鹿曾是人類主要的食物之一。那時的人類主要依靠捕食馴鹿吸取營養,維持了大約有幾千年。所以,我們的祖先總是把鹿視為聖潔,賦予了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傳說。西方也是如此,他們讓鹿給聖誕老人拉車,給孩子們送禮物。
馴鹿最驚人的舉動,就是每年一次長達數百千米的大遷移。春天一到,它們便離開自己越冬的亞北極地區的森林和草原,沿著幾百年不變的路線往北進發。而且總是由雌鹿打頭,雄鹿緊隨其後,秩序井然,長驅直入,邊走邊吃,日夜兼程,沿途脫掉厚厚的冬裝,而生出新的薄薄的夏衣,脫下的絨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路標。就這樣年復一年,不知道已經走了多少個世紀。它們總是勻速前進,只有遇到狼群的驚擾或獵人的追趕,才會來一陣猛跑,發出驚天動地的巨響,揚起滿天的塵土,打破草原的寧靜,在本來沉寂無聲的北極大地上展開一場生命的角逐。
幼小的馴鹿生長速度之快是任何動物也無法比擬的,母鹿在冬季受孕,在春季的遷移途中產仔。幼仔產下兩三天即可跟著母鹿一起趕路,一個星期之後,它們就能像父母一樣跑得飛快,時速可達每小時48公里。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真正意義上的馴鹿為北歐拉普蘭人和中國北方鄂溫克人馴養的馴鹿,但在中國已經不會有真正的馴鹿了,在北方廣闊的森林中,再也不會響起鄂溫克人召喚馴鹿時敲響樺皮桶的聲音了。
[編輯本段]鄂溫克馴鹿文化
鄂溫克族是我國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在歷史漫長的歲月里,馴鹿在鄂溫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古鄂溫克人從野生動物「索格召」捕抓之後,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步馴養成為今日的馴鹿。鄂溫克語馴鹿稱為「奧倫」,馴鹿雄雌均有角。馴鹿角似鹿而非鹿,頭似馬而非馬,蹄似牛而非牛,身似驢而非驢,因而俗稱「四不像」。馴鹿善於穿越森林和沼澤地,是狩獵鄂溫克獵人的主要生產和交通運輸工具,馴鹿成為鄂溫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貴經濟動物,被譽為「林海之舟」的美稱,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
馴鹿的特徵是:其性情溫和,易飼養放牧,覓食苔蘚等野生植物,適應於大興安嶺(額格登)高寒地帶繁衍生息。馴鹿的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
狩獵為生的鄂溫克人無論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愛和保護馴鹿,視為吉祥、幸福、進取的象徵,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徵。因此,馴鹿具有民族特色,很有代表性,鄂溫克人將馴鹿確定為鄂溫克族的吉祥物。
[編輯本段]聖誕老人與馴鹿
聖誕老人坐的雪橇,就是用馴鹿(Reindeer)來拉的,領頭的聖誕馴鹿名字叫魯道夫(Rudolph),有個紅紅鼻子。
給聖誕老人拉雪橇的馴鹿有9隻: Rudolph魯道夫, Dasher 猛沖者, Dancer 跳舞者, Prancer歡騰, Vixen凶婆娘, Donder大人物, Blitzen閃電, Cupid丘比特 ,Comet彗星. 八隻負責出力拉,其中一隻「紅鼻子魯道夫---Rudolph」是開路的領頭鹿。
從前有一隻馴鹿名叫魯道夫,它是這個世界上唯一長著大紅鼻子的馴鹿。人們很自然地叫它紅鼻子馴鹿魯道夫。魯道夫為自己獨一無二的鼻子感到非常難堪。其他的馴鹿都笑話它,就連自己的父母兄弟也因此被嘲笑。有一年的平安夜,聖誕老人正准備駕著四隻健壯的馴鹿去給孩子們送禮物,這時,一場濃霧籠罩了大地,聖誕老人知道,在這樣的天氣里是無法找到任何煙囪的。突然,魯道夫出現了,它的紅鼻子顯得比任何時候都亮。聖誕老人立刻意識到他的難題解決了。他把魯道夫領到雪橇前,套上韁繩,然後自己坐了進去。他們出發了!魯道夫馱著聖誕老人安全地到達了每一根煙囪。不論雨雪風霜,什麼都難不倒魯道夫,因為它的亮鼻子像燈塔一樣穿透了迷霧[1]
【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89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瀕危等級】: 稀有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生態環境】:森林、沼澤地帶
【保護措施】:遷地保護
【國內分布】:黑龍江
【保護價值】:馴鹿為珍貴動物,茸、肉、皮、乳均可利用。中國黑龍江省的鄂溫克族用它作交通運輸工具。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形態特徵 體型中等,體長100~125厘米,肩高100~120厘米;雌雄都具角;角干向前彎曲,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脫角,雌鹿稍晚,約在4月中、下旬;馴鹿頭長而直,耳較短似馬耳,額凹;頸長,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闊,中央裂線很深,懸蹄大,行走時能觸及地面,因此適於在雪地和崎嶇不平的道路上行走;體背毛色夏季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內側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5月開始脫毛,9月長冬毛。分布於歐亞大陸、北美、西伯利亞南部。中國亞種分布在大興安嶺西北坡,目前僅在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左旗尚有少量飼養。
[編輯本段]分布情況
馴鹿是環北極分布動物,廣泛分布在歐亞和北美大陸北部及一些大型島嶼,此外人工引進南喬治亞島上,也生存得很好。據考證,我國的馴鹿與貝加爾湖東北部尼布楚河上游溫多苔原高地的馴鹿有淵源關系(馬逸清,1992)。目前,馴鹿只見於大興安嶺東北部林區。
[編輯本段]生境與習性
棲息在寒溫帶針葉林中,處於半野生狀態。食物主要是石蕊,也吃問荊、蘑菇及木本植物的嫩枝葉。鄂溫克獵民照顧馴鹿很粗放,過著「逐石蕊而居」的游牧生活,不定期的遷居,主要活動在大興安嶺北部的激流河、阿穆爾河、呼瑪河、阿巴河一帶。定期飼以食鹽,夏季建欄熏蚊,在馴鹿產仔期間,幫助母鹿照顧幼仔,驅趕狼、熊等天敵。其餘時間,馴鹿皆自由在林中採食活動,不予看管。每年9月中至10月為交配季節,爭雌斗爭激烈,性周期13-22天。受胎率較高,妊娠期225-240天,4-5月份產仔。每產1仔,偶有2仔者。哺乳期 165-180天。雌鹿1.5歲性成熟,個別發育好的個體當年即能參加繁殖,一直到14歲,繁殖能力很強,雄鹿性成熟較晚。馴鹿壽命可達20年。種群現狀我國馴鹿都是半家養的種群。由於長期近親繁殖,遺傳衰退嚴重,加之疾病、天敵為害,生死數量大致相抵。
[編輯本段]種群數量
在近50年來一直徘徊在1000隻左右, 1939年853隻,1945年400隻,1957年629隻,1967年795隻,1976年955隻,1985年904隻(馬逸清,1992)。馴鹿是鹿科動物中數量最多的種,據調查全世界的野生馴鹿有390萬只(William, 1986)。前蘇聯是擁有馴鹿最多的國家。據1985年統計,俄羅斯野生馴鹿有98萬頭,半家養馴鹿有223萬只,每年利用約15-20%。因而,如果我國就近引進部分馴鹿種源,來發展大興安嶺林區經濟綜合利用是完全可能的。
[編輯本段]致危因素
遺傳衰退及疾病。飼養情況 我國現有的種群都屬於半家養。現有保護措施依據牧業承包責任制辦法,分群負責,承包給有管理經驗的鄂溫克獵民,按勞力按戶分配只數和游牧地區。此外,額爾左納左旗畜牧局定期選派有經驗的獸醫師上山為馴鹿檢查治病。馴鹿是居住在北極圈附近的北方民族的肉食來源,同時也利用其毛皮、鹿乳或用為運輸工具。例如北美的印第安人、科拉半島上的薩哈來人和亞洲北部的鄂溫克族,都很相似,他們對馴鹿的管理和保護都很重視。國際馴鹿會議每3年召開一次,交流各國馴鹿研究、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的經驗。
[編輯本段]保護措施建議
可考慮由俄羅斯引進的新的健康種鹿,採取種群遺傳復壯措施,提高存活能力;同時,應擴大游牧區或引進新鹿群,結合林區發展規劃在大興安嶺東坡開辟新的飼育基地。應建立馴鹿疾病防治站,全年進行結核病、寄生蟲等的防治工作。此外,當考慮建立種群譜系,開展馴鹿種群遺傳學研究,發展這一森林型鹿類資源,為我國亞寒帶針葉林的綜合發展提供多樣性模式。
[編輯本段]相關資料
馴鹿的中文名字有點名不副實,因為馴鹿實際上並不是人工馴養出來的。英文 Caribou是指分布於北美的野生馴鹿,而把分布在北歐,經過拉普人管理和馴養的馴鹿叫做Reindeer。馴鹿的個頭比較大,雌鹿的體重可達 150多公斤,雄性稍小,為90公斤左右。雄雌都生有一對樹枝狀的犄角,幅寬可達1.8米,且每年更換一次,舊的剛剛脫落,新的就開始生長。
就歷史而言,鹿類與人類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大約在 200多萬年以前,地質上稱之為更新世後期,分布在歐亞大陸上的馴鹿曾是人類主要的食物之一。那時的人類主要依靠捕食馴鹿吸取營養,維持了大約有幾千年。所以,我們的祖先總是把鹿視為聖潔,賦予了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傳說。西方也是如此,他們讓鹿給聖誕老人拉車,給孩子們送禮物。
馴鹿最驚人的舉動,就是每年一次長達數百千米的大遷移。春天一到,它們便離開自己越冬的亞北極地區的森林和草原,沿著幾百年不變的路線往北進發。而且總是由雌鹿打頭,雄鹿緊隨其後,秩序井然,長驅直入,邊走邊吃,日夜兼程,沿途脫掉厚厚的冬裝,而生出新的薄薄的夏衣,脫下的絨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路標。就這樣年復一年,不知道已經走了多少個世紀。它們總是勻速前進,只有遇到狼群的驚擾或獵人的追趕,才會來一陣猛跑,發出驚天動地的巨響,揚起滿天的塵土,打破草原的寧靜,在本來沉寂無聲的北極大地上展開一場生命的角逐。
幼小的馴鹿生長速度之快是任何動物也無法比擬的,母鹿在冬季受孕,在春季的遷移途中產仔。幼仔產下兩三天即可跟著母鹿一起趕路,一個星期之後,它們就能像父母一樣跑得飛快,時速可達每小時48公里。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真正意義上的馴鹿為北歐拉普蘭人和中國北方鄂溫克人馴養的馴鹿,但在中國已經不會有真正的馴鹿了,在北方廣闊的森林中,再也不會響起鄂溫克人召喚馴鹿時敲響樺皮桶的聲音了。
[編輯本段]鄂溫克馴鹿文化
鄂溫克族是我國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在歷史漫長的歲月里,馴鹿在鄂溫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古鄂溫克人從野生動物「索格召」捕抓之後,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步馴養成為今日的馴鹿。鄂溫克語馴鹿稱為「奧倫」,馴鹿雄雌均有角。馴鹿角似鹿而非鹿,頭似馬而非馬,蹄似牛而非牛,身似驢而非驢,因而俗稱「四不像」。馴鹿善於穿越森林和沼澤地,是狩獵鄂溫克獵人的主要生產和交通運輸工具,馴鹿成為鄂溫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貴經濟動物,被譽為「林海之舟」的美稱,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
馴鹿的特徵是:其性情溫和,易飼養放牧,覓食苔蘚等野生植物,適應於大興安嶺(額格登)高寒地帶繁衍生息。馴鹿的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
狩獵為生的鄂溫克人無論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愛和保護馴鹿,視為吉祥、幸福、進取的象徵,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徵。因此,馴鹿具有民族特色,很有代表性,鄂溫克人將馴鹿確定為鄂溫克族的吉祥物。
[編輯本段]聖誕老人與馴鹿
聖誕老人坐的雪橇,就是用馴鹿(Reindeer)來拉的,領頭的聖誕馴鹿名字叫魯道夫(Rudolph),有個紅紅鼻子。
給聖誕老人拉雪橇的馴鹿有9隻: Rudolph魯道夫, Dasher 猛沖者, Dancer 跳舞者, Prancer歡騰, Vixen凶婆娘, Donder大人物, Blitzen閃電, Cupid丘比特 ,Comet彗星. 八隻負責出力拉,其中一隻「紅鼻子魯道夫---Rudolph」是開路的領頭鹿。
從前有一隻馴鹿名叫魯道夫,它是這個世界上唯一長著大紅鼻子的馴鹿。人們很自然地叫它紅鼻子馴鹿魯道夫。魯道夫為自己獨一無二的鼻子感到非常難堪。其他的馴鹿都笑話它,就連自己的父母兄弟也因此被嘲笑。有一年的平安夜,聖誕老人正准備駕著四隻健壯的馴鹿去給孩子們送禮物,這時,一場濃霧籠罩了大地,聖誕老人知道,在這樣的天氣里是無法找到任何煙囪的。突然,魯道夫出現了,它的紅鼻子顯得比任何時候都亮。聖誕老人立刻意識到他的難題解決了。他把魯道夫領到雪橇前,套上韁繩,然後自己坐了進去。他們出發了!魯道夫馱著聖誕老人安全地到達了每一根煙囪。不論雨雪風霜,什麼都難不倒魯道夫,因為它的亮鼻子像燈塔一樣穿透了迷霧[1]【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級別】: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89
【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6
【瀕危等級】: 稀有
【瀕危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未列入 生效年代: 1997
【生態環境】:森林、沼澤地帶
【保護措施】:遷地保護
【國內分布】:黑龍江
【保護價值】:馴鹿為珍貴動物,茸、肉、皮、乳均可利用。中國黑龍江省的鄂溫克族用它作交通運輸工具。
【中國瀕危動物紅皮書等級】: 易危 生效年代: 1996 形態特徵 體型中等,體長100~125厘米,肩高100~120厘米;雌雄都具角;角干向前彎曲,各枝有分杈,雄鹿3月脫角,雌鹿稍晚,約在4月中、下旬;馴鹿頭長而直,耳較短似馬耳,額凹;頸長,肩稍隆起,背腰平直;尾短;主蹄大而闊,中央裂線很深,懸蹄大,行走時能觸及地面,因此適於在雪地和崎嶇不平的道路上行走;體背毛色夏季為灰棕、栗棕色,腹面和尾下部、四肢內側白色,冬毛稍淡、灰褐或灰棕,5月開始脫毛,9月長冬毛。分布於歐亞大陸、北美、西伯利亞南部。中國亞種分布在大興安嶺西北坡,目前僅在內蒙古自治區額爾古納左旗尚有少量飼養。
[編輯本段]分布情況
馴鹿是環北極分布動物,廣泛分布在歐亞和北美大陸北部及一些大型島嶼,此外人工引進南喬治亞島上,也生存得很好。據考證,我國的馴鹿與貝加爾湖東北部尼布楚河上游溫多苔原高地的馴鹿有淵源關系(馬逸清,1992)。目前,馴鹿只見於大興安嶺東北部林區。
[編輯本段]生境與習性
棲息在寒溫帶針葉林中,處於半野生狀態。食物主要是石蕊,也吃問荊、蘑菇及木本植物的嫩枝葉。鄂溫克獵民照顧馴鹿很粗放,過著「逐石蕊而居」的游牧生活,不定期的遷居,主要活動在大興安嶺北部的激流河、阿穆爾河、呼瑪河、阿巴河一帶。定期飼以食鹽,夏季建欄熏蚊,在馴鹿產仔期間,幫助母鹿照顧幼仔,驅趕狼、熊等天敵。其餘時間,馴鹿皆自由在林中採食活動,不予看管。每年9月中至10月為交配季節,爭雌斗爭激烈,性周期13-22天。受胎率較高,妊娠期225-240天,4-5月份產仔。每產1仔,偶有2仔者。哺乳期 165-180天。雌鹿1.5歲性成熟,個別發育好的個體當年即能參加繁殖,一直到14歲,繁殖能力很強,雄鹿性成熟較晚。馴鹿壽命可達20年。種群現狀我國馴鹿都是半家養的種群。由於長期近親繁殖,遺傳衰退嚴重,加之疾病、天敵為害,生死數量大致相抵。
[編輯本段]種群數量
在近50年來一直徘徊在1000隻左右, 1939年853隻,1945年400隻,1957年629隻,1967年795隻,1976年955隻,1985年904隻(馬逸清,1992)。馴鹿是鹿科動物中數量最多的種,據調查全世界的野生馴鹿有390萬只(William, 1986)。前蘇聯是擁有馴鹿最多的國家。據1985年統計,俄羅斯野生馴鹿有98萬頭,半家養馴鹿有223萬只,每年利用約15-20%。因而,如果我國就近引進部分馴鹿種源,來發展大興安嶺林區經濟綜合利用是完全可能的。
[編輯本段]致危因素
遺傳衰退及疾病。飼養情況 我國現有的種群都屬於半家養。現有保護措施依據牧業承包責任制辦法,分群負責,承包給有管理經驗的鄂溫克獵民,按勞力按戶分配只數和游牧地區。此外,額爾左納左旗畜牧局定期選派有經驗的獸醫師上山為馴鹿檢查治病。馴鹿是居住在北極圈附近的北方民族的肉食來源,同時也利用其毛皮、鹿乳或用為運輸工具。例如北美的印第安人、科拉半島上的薩哈來人和亞洲北部的鄂溫克族,都很相似,他們對馴鹿的管理和保護都很重視。國際馴鹿會議每3年召開一次,交流各國馴鹿研究、保護、管理和合理利用的經驗。
[編輯本段]保護措施建議
可考慮由俄羅斯引進的新的健康種鹿,採取種群遺傳復壯措施,提高存活能力;同時,應擴大游牧區或引進新鹿群,結合林區發展規劃在大興安嶺東坡開辟新的飼育基地。應建立馴鹿疾病防治站,全年進行結核病、寄生蟲等的防治工作。此外,當考慮建立種群譜系,開展馴鹿種群遺傳學研究,發展這一森林型鹿類資源,為我國亞寒帶針葉林的綜合發展提供多樣性模式。
[編輯本段]相關資料
馴鹿的中文名字有點名不副實,因為馴鹿實際上並不是人工馴養出來的。英文 Caribou是指分布於北美的野生馴鹿,而把分布在北歐,經過拉普人管理和馴養的馴鹿叫做Reindeer。馴鹿的個頭比較大,雌鹿的體重可達 150多公斤,雄性稍小,為90公斤左右。雄雌都生有一對樹枝狀的犄角,幅寬可達1.8米,且每年更換一次,舊的剛剛脫落,新的就開始生長。
就歷史而言,鹿類與人類的關系是非常密切的,大約在 200多萬年以前,地質上稱之為更新世後期,分布在歐亞大陸上的馴鹿曾是人類主要的食物之一。那時的人類主要依靠捕食馴鹿吸取營養,維持了大約有幾千年。所以,我們的祖先總是把鹿視為聖潔,賦予了許多美麗的神話和傳說。西方也是如此,他們讓鹿給聖誕老人拉車,給孩子們送禮物。
馴鹿最驚人的舉動,就是每年一次長達數百千米的大遷移。春天一到,它們便離開自己越冬的亞北極地區的森林和草原,沿著幾百年不變的路線往北進發。而且總是由雌鹿打頭,雄鹿緊隨其後,秩序井然,長驅直入,邊走邊吃,日夜兼程,沿途脫掉厚厚的冬裝,而生出新的薄薄的夏衣,脫下的絨毛掉在地上,正好成了路標。就這樣年復一年,不知道已經走了多少個世紀。它們總是勻速前進,只有遇到狼群的驚擾或獵人的追趕,才會來一陣猛跑,發出驚天動地的巨響,揚起滿天的塵土,打破草原的寧靜,在本來沉寂無聲的北極大地上展開一場生命的角逐。
幼小的馴鹿生長速度之快是任何動物也無法比擬的,母鹿在冬季受孕,在春季的遷移途中產仔。幼仔產下兩三天即可跟著母鹿一起趕路,一個星期之後,它們就能像父母一樣跑得飛快,時速可達每小時48公里。
該物種已被列入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真正意義上的馴鹿為北歐拉普蘭人和中國北方鄂溫克人馴養的馴鹿,但在中國已經不會有真正的馴鹿了,在北方廣闊的森林中,再也不會響起鄂溫克人召喚馴鹿時敲響樺皮桶的聲音了。
[編輯本段]鄂溫克馴鹿文化
鄂溫克族是我國唯一飼養馴鹿的民族,在歷史漫長的歲月里,馴鹿在鄂溫克族的日常生活和生產中做出了重要貢獻,古鄂溫克人從野生動物「索格召」捕抓之後,在長期的生產實踐中逐步馴養成為今日的馴鹿。鄂溫克語馴鹿稱為「奧倫」,馴鹿雄雌均有角。馴鹿角似鹿而非鹿,頭似馬而非馬,蹄似牛而非牛,身似驢而非驢,因而俗稱「四不像」。馴鹿善於穿越森林和沼澤地,是狩獵鄂溫克獵人的主要生產和交通運輸工具,馴鹿成為鄂溫克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珍貴經濟動物,被譽為「林海之舟」的美稱,是國家二類保護動物。
馴鹿的特徵是:其性情溫和,易飼養放牧,覓食苔蘚等野生植物,適應於大興安嶺(額格登)高寒地帶繁衍生息。馴鹿的毛色有褐色、灰白色、花白色和白色。
狩獵為生的鄂溫克人無論男女老少都非常喜愛和保護馴鹿,視為吉祥、幸福、進取的象徵,也是追求美好和崇高理想的象徵。因此,馴鹿具有民族特色,很有代表性,鄂溫克人將馴鹿確定為鄂溫克族的吉祥物。
[編輯本段]聖誕老人與馴鹿
聖誕老人坐的雪橇,就是用馴鹿(Reindeer)來拉的,領頭的聖誕馴鹿名字叫魯道夫(Rudolph),有個紅紅鼻子。
給聖誕老人拉雪橇的馴鹿有9隻: Rudolph魯道夫, Dasher 猛沖者, Dancer 跳舞者, Prancer歡騰, Vixen凶婆娘, Donder大人物, Blitzen閃電, Cupid丘比特 ,Comet彗星. 八隻負責出力拉,其中一隻「紅鼻子魯道夫---Rudolph」是開路的領頭鹿。
從前有一隻馴鹿名叫魯道夫,它是這個世界上唯一長著大紅鼻子的馴鹿。人們很自然地叫它紅鼻子馴鹿魯道夫。魯道夫為自己獨一無二的鼻子感到非常難堪。其他的馴鹿都笑話它,就連自己的父母兄弟也因此被嘲笑。有一年的平安夜,聖誕老人正准備駕著四隻健壯的馴鹿去給孩子們送禮物,這時,一場濃霧籠罩了大地,聖誕老人知道,在這樣的天氣里是無法找到任何煙囪的。突然,魯道夫出現了,它的紅鼻子顯得比任何時候都亮。聖誕老人立刻意識到他的難題解決了。他把魯道夫領到雪橇前,套上韁繩,然後自己坐了進去。他們出發了!魯道夫馱著聖誕老人安全地到達了每一根煙囪。不論雨雪風霜,什麼都難不倒魯道夫,因為它的亮鼻子像燈塔一樣穿透了迷霧[1]
⑥ 俄羅斯畜牧業以什麼為主
羅斯畜牧業以養牛、養羊、養豬業為主。
其土地資源豐富,草場遼闊,包括超過250萬公頃播種面積和400萬公頃牧草和乾草區,是養殖家禽、奶牛和肉牛的好條件。
俄羅斯畜牧業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區以及南部地區,具體分布情況如下:
(1)中部養牛業和養豬業地帶主要分布在俄羅斯南半部地區。
(2)南部養羊業地帶主要分布在伏爾加河下游和裏海低地在內的南部地區。
(3)北部養鹿業和養馬業主要分布在北部的苔原帶和森林帶,其中北半部的極地荒漠地帶以養鹿業為主東北部的雅庫特地區則以養馬業為主。
(4)城郊型畜牧業主要分布在大中型城市周圍地區。
主要農業區:
(1)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南部地區。該區是俄甜菜與亞麻的主要產區,糧食種植以春小麥、黑麥和燕麥為主。畜牧業以乳肉兼用養牛業為主。
(2)南西伯利亞地區。該區包括伏爾加河流域區的東北部、烏拉爾區的南部、西西伯利亞的南部。土壤為肥力較高的黑鈣土和栗鈣土。是俄主要的商品糧基地之一,也是俄羅斯主要的畜牧基地之一。
(3)黑海沿岸亞熱帶地區。位於外高加索西部黑海沿岸地區。濕潤溫暖的氣候條件,使其成為茶樹、柑桔類(檸檬、桔、甜橙)和油桐樹等亞熱帶作物的主產區。
(4)西北部地區。該區大部分屬於非黑土地帶,是俄羅斯穀物、奶牛、亞麻、馬鈴薯的重要產區。
(5)西部地區。該區土壤以肥力較高的黑鈣土為主,是俄主要黑土區。本地帶是俄羅斯主要的甜菜、穀物及乳、肉用畜牧業生產基地。
⑦ 俄羅斯遙遠的北方楚科奇地區,為什麼大規模養鹿
鹿肉,含有大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此外,它還具備較大的蛋白質含量。值得注意的是,在歷史上,鹿肉使北方楚科奇地區居民得到存活。在這兒,因為氣候寒冷,他們很少看到蔬菜和水果,甚至沒法想像花苑是什麼。因此,北方楚科奇地區居民,只吃肉類和魚類。而素食主義者,根本無法在那裡存活。
俄羅斯北方楚科奇地區養殖了許多鹿。本地居民,只消費了生產鹿肉的20%,全部其他的鹿肉都用以售賣。
是的,理論上,俄羅斯其他地區的食品行業,能夠選購更多的鹿,但實際上難以做到。最先,從偏僻的俄羅斯遠北地區向俄羅斯其他地區規模性運送鹿,這是一個復雜的物流問題。依據很多本地居民的說法,主要原因是路面質量差,造成運輸物流艱難。其次,「文化沖突」要素,在這兒也起到一定的作用。居住在俄羅斯其他地區的大家,將楚科奇的鹿,看作是野生動物。而實際上,這些鹿,是俄羅斯遙遠的北方楚科奇地區居民養殖的,對於他們而言,鹿如同馬和牛一樣,被視作家畜。
⑧ 這是哪裡
西伯利亞(Siberia)
俄羅斯境內北亞地區的一片廣闊帶。西起烏拉爾山脈,東迄太平洋,北臨北冰洋,西南抵哈薩克中北部山地,南與中國、蒙古和朝鮮等國為鄰,面積1276萬平方千米,除西南端外,全在俄羅斯境內。 也有人將北冰洋同太平洋水系分水嶺作為其東界(以東稱遠東區)。東西長約7,000多公里,南北寬達3,500公里,面積約1,000萬平方公里。
西伯利亞地域遼闊,西部為平原,中、東部以山地、高原為主。依照自然條件,可分為3個主要的地區:西部為西西伯利亞平原,介於烏拉爾山脈和葉尼塞河之間,地勢低平,沼澤寬廣,平均海拔120米,主要河流有鄂畢河和葉尼塞河;中部為中西伯利亞高原,西起葉尼塞河西北角的普托拉納山,東達勒拿河流域,平均海拔300~500米,高原面破碎;南部和東北部山地,包括切爾斯基山脈、上揚斯克山脈、貝加爾諸山、東西薩彥嶺、阿爾泰山(西北段)等。西伯利亞地處中高緯度,氣候寒冷,北半球的兩大「寒極」(上揚斯克和奧伊米亞康)均位於此。大陸性氣候顯著,自西向東逐漸增強,冬季寒冷漫長,夏季溫和短暫。年均氣溫低於0℃。東北部雅庫特地區的絕對低溫是-70℃。降水時空差異明顯 ,北冰洋沿岸年降水量100~250毫米,針葉林地帶500~600毫米 ,阿爾泰山地達1000~2000毫米 。75%~80%的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植被有苔原、森林沼澤、泰加針葉林、森林草原和無樹草原等。自北向南有苔原、森林苔原、森林、森林草原和草原帶。河流多流入北冰洋,大河有鄂畢河、葉尼塞河及勒拿河等。貝加爾湖是世界蓄水量最大和最深的淡水湖。永凍土和凍土廣布。針葉林佔全區山地面積60-70%。多皮毛獸。西伯利亞自然資源豐富,礦藏有石油、天然氣、煤、金、金剛石等,各類資源分布比較集中,而且大型礦床較多。 水力資源蘊藏量佔全俄一半以上。
西伯利亞為游牧民族的生息地 。16世紀下半葉開始,沙俄越過烏拉爾山向西伯利亞擴張,並割去了原屬中國的大片領土。1895~1905年西伯利亞大鐵路修建後 ,該地區開始大規模開發,以俄羅斯民族為主的人口大量東移。前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1928~1932)庫茲涅茨克大煤田及西伯利亞大鐵路沿線的工業得以大發展。50年代實施了安加拉-葉尼塞河的水力資源開發 。60年代中期起開發西西伯利亞大型油氣田。70年代中期,開始修建4275千米的第二條西伯利亞鐵路,即貝加爾-阿穆爾鐵路(泰舍特-蘇維埃港),已於1984年11月通車。西伯利亞是重要的能源和原材料基地,在此基礎上,石油化工、煤化工、有色金屬開采、冶金工業也很發達,鋼鐵工業已初具規模,機械工業有發展,但不配套,仍較薄弱。農業以西西伯利亞南部較發達,小麥和乳、肉用畜牧業為主要部門。
人口約4000萬。俄羅斯人佔80%以上 ,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約佔5%,其他有科米人、雅庫特人、圖瓦人等。人口沿鐵路線分布。西伯利亞主要城市有新西伯利亞和克拉斯諾亞爾斯克等。
西伯利亞——更象是一個形象的區域范圍而不是一個地理名詞。整個烏拉爾山以東,整個亞洲大陸的北部,很多人,特別是外國人,通常叫做西伯利亞。那些從來沒有到過這里的人,對於這一廣闊的區域——城市、森林、海洋、江河、湖泊和沼澤,有一種成見,總是把它和雪域、嚴寒、空曠、野蠻聯系起來。
而實際上西伯利亞是形式多樣的。可根據某些條件將其分為一些區域:西部和北部西伯利亞,阿爾泰,圖瓦,哈卡斯,薩彥和外貝加爾地區,雅庫特,甚至最北面的一部分也可以列入西伯利亞。從西至東七千公里,從北至南三千五百公里,1000萬平方公里,幾乎相當於20個法國的面積——這就是西伯利亞!
這是一片富饒而尚未充分開發的土地。三個世紀前俄羅斯科學家——教育家米哈伊爾·羅蒙諾索夫曾經預言道:「西伯利亞將會促進俄羅斯的強大」。這里蘊含著豐富的天然氣、石油、黃金、金剛石、木材、皮毛、野生動物、魚類和清潔的淡水,在許多大河上建有世界上最大的發電站。總的來說西伯利亞的一切都是規模宏大的:鄂畢河、額爾齊斯河、葉尼塞河、阿爾泰山區具有特別大的吸引力。本區的象徵是捷列茨科耶湖。當地的居民稱其為金湖。這一地區很受徒步騎行者、水上運動愛好者、滑雪愛好者、登山愛好者、騎馬愛好者的歡迎。沿卡童河、巴士卡烏斯河、丘雅河、丘梅什河又可以考驗堅韌性和勇氣的復雜的水路。登上阿爾泰最高峰別魯赫山(4056米)被認為是很值得驕傲的事。離麥日杜列欽斯克不遠的紹里亞山地鋪設有高山滑雪道。
在廣闊的原始森林裡隱藏著神秘的普托蘭納高原——中西伯利亞高原最高的部分。「普托蘭」在當地居民——埃文基人的語言里的意思是「峭岸湖王國」。深達1000米的谷地截斷高原形成了湖泊。站在最高點——卡緬山上,方圓幾百公里盡收眼底。水流沿著陡峭的谷壁傾瀉而下,形成了串串瀑布。當然,這里什麼路也沒有,遊客們乘坐直升飛機飛行幾百公里來到這里。
對於北方的土著居民來講,鹿永遠是最珍貴的財產。可以騎著鹿或者套在雪橇上行路,可以用鹿的皮毛縫制衣服和鞋,也可搭蓋帳篷——當地居民的房子,而鹿肉幾百年來一直是北方人的主要食物。
在南西伯利亞,在葉尼塞河岸邊,居住著一些少數民族——哈卡斯人、安加拉河、勒拿河、阿爾泰和薩彥山脈,東西伯利亞的明珠——貝加爾湖。貝加爾湖是世界上最深的,也可能是最古老的湖,已經有兩千五百萬年的歷史了。它裡面匯集了幾乎全世界四分之一的淡水儲量,而且是非常清澈透明的。直徑30厘米的白盤在貝加爾湖的水下40米處依然可見。貝加爾湖的海拔約為500米。在貝加爾湖裡生活著1850種動物和850種植物,並且其中很多是這里特有的。
西伯利亞的嚴寒本身也是很有名氣的。有時嚴寒達攝氏零下40度、50度。而零下25-30度根本就引不起當地居民的注意,這是冬天常有的氣溫。西伯利亞南部的夏天卻非常的熱,達30度高溫。可以游泳,盡管常常水還是有點涼:即使是在七月份水溫也只能達17-18度。這里有很多人工「海」——為數眾多的水電站的水庫。西伯利亞南部坐落著一些大城市——鄂木斯克、新西伯利亞、克拉斯諾亞爾斯克和伊爾庫茨克。
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邊疆區的主要名勝是東薩彥山脈里獨一無二的自然保護區——薩彥石柱群。突升的岩石形成了80組高達100米的懸崖峭壁。一些峭壁有和自己形狀一致的名字:老人、農婦、金雕、羽毛、城堡等。這是登山運動和攀岩運動愛好者最喜歡的地方。引人入勝的水路旅遊從克拉斯諾亞爾斯克開始,沿葉尼塞河而下,到遙遠的北方,到杜金卡和迪克森。
圖瓦人、雅庫特人、布里亞特人。比如哈卡斯人一共只有八萬人,圖瓦人不到20萬。這些民族的人們擁有獨特的口技藝術。表演者不唱出字詞,只是用嗓子發出聲音,聽起來有時像樂隊演奏,有時像蹄子敲打聲,有時像幾百隻野獸的嚎嘶。他們從童年時就開始學習這種藝術,但遠不是每個人都能學會的。有趣的是,口技表演者只有男人。
布里亞特位於貝加爾湖的東南面,是俄羅斯的佛教中心。這里有三十多個佛教寺院——喇嘛寺。像所有的草原游牧民族一樣,布里亞特人始終崇愛著馬。馬群的主人總是能記住每一匹馬的「長相」。朋友般的駿馬是許多傳說和故事的主要角色。馬奶——馬乳酒的葯用價值得到很高的評價。
在相鄰的圖瓦共和國有紀念碑標示的亞洲的中心。這里道路少而艱難,但神奇的自然環境吸引著遊客源源不斷地到來。
相對不久前在俄羅斯又興起了另一種遠遊方式——北極旅遊。從莫斯科乘直升飛機到達斯匹次俾爾根群島,然後再乘直升飛機到達北極點附近的冰上帳篷營地。在這里遊客們將會度過幾天,但不會寂寞的:乘坐狗拉雪橇,乘滑雪機狂奔,沿浮冰群遠足,乘氣球飄浮到白色沉寂的大地上空。在營地里甚至還有極地桑拿和游藝設備。只要一有合適的天氣就會乘直升飛機沖刺到坐標為90'00'' 00'00''的地理極點。幸福的遊客們可以通過衛星電話給自己的親人朋友打電話,並且快樂地在地球的最北點照相留念。
西伯利亞虎
西伯利亞虎是世界上最大的貓科動物,起源於亞洲東北部,曾經遍及俄羅斯西伯利亞至韓國地區,有300萬年進化史,在我國境內又被稱為東北虎。雖然它擁有巨大的體形和驚人的力量,野生的西伯利亞虎卻依然瀕臨滅絕,這支珍稀物種的生死存亡僅系於一線。
成年西伯利亞虎身長1.6米以上,最長可達3.9米,體重320公斤,四肢粗壯有力,尾長達1米。其毛色艷麗,背部和體側淡黃色,腹面白色,全身布滿黑色的條紋,前額上的黑色橫紋中間略相串通,形似「王」字。在夏季由於日照時間長,被毛會變短,顏色變深。進入冬季則毛長而色淡,呈淡黃色。
⑨ 鹿大多數生活在哪裡
鹿分布於歐亞、北美洲以及南美洲的南緯40°以北地區和非洲西南部。
鹿科中的代表物種分布范圍:
1、梅花鹿
別名:花鹿、鹿、哈,班龍(古稱)。
分布:為亞洲東部特產種類。國內分布於東北、華北、華東、華南,目前野生較少,大部分為家養。國外分布於俄羅斯東部、日本、朝鮮等地。
2、馬鹿
別名:赤鹿、八叉鹿、黃臀赤鹿、白臀鹿、紅鹿。
分布:分布較廣。國內分布於黑龍江、遼寧、內蒙古呼和浩特、寧夏賀蘭山、青海、甘肅等地。國外分布於歐洲南部和中部,北美洲,非洲北部,亞洲的俄羅斯東部、蒙古、朝鮮、韓國等。
3、歐亞駝鹿
別名:麇、罕達犴、堪達罕。
分布:為環北極型動物,廣泛分布於歐亞和北美大陸的北部。我國為歐亞駝鹿分布區的南緣,歷史上分布較廣,數量亦較多。現主要分布於東北大興安嶺、小興安嶺北部和烏蘇里江流域,以及新疆北部的阿爾泰山區。
(9)俄羅斯鹿在哪裡擴展閱讀:
國家對瀕危物種——坡鹿的保護:
2014年06月19日,清晨,從文昌坡鹿保護站回遷到海南大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40頭坡鹿,撒著歡地在草場奔跑或悠閑地覓食。經過一個月時間的隔離監測,40頭回遷的坡鹿已較好地適應了回遷地生存環境。
海南大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現存坡鹿的唯一種源基地,1996年,基於坡鹿保護原則,從海南大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選17頭壯年坡鹿,遷移到文昌市昌灑鎮沿海灘塗適宜生境進行保護。
截至2013年底文昌坡鹿保護站的坡鹿已發展到122頭,已超出了該站海南坡鹿的容納量(80—100頭)。現在該站坡鹿食物明顯不足,生境質量也每況愈下,雖然該站每年都種植一些牧草補充,但仍難消除坡鹿日益增長所帶來的食物不足問題。
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於多次向外地遷出個體進行保護管理等原因,該保護區坡鹿種群數量一度明顯降低,種群恢復較為緩慢,回遷部分個體將有利於種群復壯。近三年來,該保護區在組織管理、基礎建設和生境改良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可以容納、保護和管理更多坡鹿個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