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有什麼出名的航天

俄羅斯有什麼出名的航天

發布時間:2023-07-22 01:50:04

⑴ 除了NASA,世界上還有那些著名航空航天局

1:俄羅斯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基地。基地除了數十個發射台之外,拜科努爾還擁有5個發射控制中心,9個地面跟蹤站。從彈道學角度而言,它是原先蘇聯境內最為有利的航天發射基地。它作為當年蘇聯科學皇冠上的明珠,見證了諸多世界第一:第一顆衛星、第一個宇航員和第一名女太空人。哈俄兩國於1994年簽署協議,俄羅斯每年要向哈薩克支付1.15億美元的租金,租用期至2050年。
2:俄羅斯普列謝茨克基地。普列謝茨克基地位於俄羅斯白海以南300公里的阿爾漢格爾斯克地區,建於1957年,主要用於發射大傾角的偵察、電子情報、導彈預警、通信、氣象和雷達校準衛星,是世界上發射衛星最多的發射場,發射次數佔全世界總數一半以上。
3: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又稱「東風航天城」簡稱(JSLC),是中國科學衛星、技術試驗衛星和運載火箭的發射試驗基地之一,隸屬於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裝備部,現隸屬於戰略支援部隊。是中國創建最早、規模最大的綜合型導彈、衛星發射中心,也是中國目前唯一的載人航天發射場。
4:中國西昌衛星發射中心。自1984年1月發射中國第一顆通信衛星以來,到2016年11月22日用長征三號丙運載火箭成功將天鏈一號04星送入預定軌道,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活動已突破100次。中心由總部、發射場(技術區和兩個發射工位)通信總站、指揮控制中心和三個跟蹤測量站,以及其它一些相關的生活保障單位組成,其中發射場的坐標位置為東經102度、北緯28.2度。
5:日本種子島宇宙中心。它是日本最大的火箭發射場,總佔地面積為8.6平方公里(3.3平方英里)。這里有藍色的海洋、懸崖和白色的沙灘,這些風景使種子島航天中心被譽為「世界最美麗的火箭發射場」。這里曾經是日本國家空間開發署(NASDA)的主要火箭發射中心,現在由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管理。
6:南美洲法屬蓋亞那(法國殖民地)庫魯發射場。庫魯的地理位置靠近赤道,並且坐落於大西洋海岸線上,這使它成為世界上最理想的運載火箭發射地點之一。到1975年最後一次「鑽石號」運載火箭軌道發射任務時為止,庫魯發射場已經進行了184次探空火箭和9次軌道火箭發射任務。
7:美國聖馬科發射場。聖馬科發射場處於南緯2度多的位置,是距赤道最近的一個航天發射場,同時也是世界上惟一的海上發射場。曾多次用美國的「偵察兵」火箭發射小型航天飛行器。從這里進行赤道軌道航天器的發射,無需進行較大的軌道修正,它是赤道軌道航天器的理想發射場。
8:美國聖馬科發射場。聖馬科發射場處於南緯2度多的位置,是距赤道最近的一個航天發射場,同時也是世界上惟一的海上發射場。曾多次用美國的「偵察兵」火箭發射小型航天飛行器。從這里進行赤道軌道航天器的發射,無需進行較大的軌道修正,它是赤道軌道航天器的理想發射場。

⑵ 全世界有幾個國家有航天飛船!分別有幾個!叫什麼名字!

美國:太空梭,目前共有三艘,分別是發現號,亞特蘭蒂斯號,奮進號,另外有兩艘失事了,是哥倫比亞號和挑戰者號。
俄羅斯:有世界上最早的太空梭,暴風雪號。但是現在一直使用聯盟號飛船
聯盟一號飛船在降落時由於降落傘沒有打開而失事,一名宇航員罹難。
中國:神舟系列飛船,目前是最安全的。
歐洲航天局:目前有採用阿麗亞娜五號火箭運載的自動貨運飛船(ATV),載人飛船正在研究設計中。

⑶ 有關俄羅斯航天業的發展歷程和最新成果

俄羅斯在航天方面曾一度與美國比肩,但由於政府的支持力度及本國經濟發展等因素,導致俄羅斯航天發展面臨重重困難。例如,僅發展俄羅斯導航衛星群一項計劃的資金差額就有28.46億盧布(約1.02億美元)。由於缺少資金,阻止了2003年再次發射三顆導航衛星,以及2005年再次發射新型導航衛星(被推遲到2008年)。

盡管存在諸多不利因素,俄羅斯相關部門仍然積極制定了新的航天政策,要求對航天工業現行體制進行改革,以圖保持世界航天大國的地位。經過各方的積極努力,俄羅斯的航天發射活動在2005年繼續保持了世界領先勢頭,發射量連續兩年居世界第一。在美國太空梭復飛幾經推遲的情況下,2005年,國際空間站的運輸工作主要由俄羅斯負責,俄羅斯在發展國際空間站的同時,重點提出航天器的發射及衛星性能改進。俄羅斯聯邦航天局長波米諾夫接收俄新社獨家采訪時強調,新航天計劃是一項國家經濟戰略。

一、航天發射
2005年12月27日, 俄羅斯聯邦航天局長波米諾夫發表言論稱,2005年俄羅斯的航天發射量依舊占居世界第一位(參見文末「附錄:2005年世界航天發射表」),共進行24次運載火箭發射,佔世界航天發射總量的45%,連續兩年居世界第一位。其中,「聯盟」號系列運載火箭發射佔18.9%,「質子」號系列佔11.3%。2005年美國運載火箭發射12次,發射量佔世界航天發射總量22.6%;歐洲航天發射5次,占總量9.4%。

商業服務為俄羅斯創造了物質財富,每年該國航天公司簽訂外國合同總計可達7億美元。在2005年7月俄羅斯政府批準的2006-2015年聯邦太空計劃中,大力發展航天運輸業務是俄羅斯最具有競爭性的優勢。俄羅斯將發射多種衛星入軌,增加在全球發射市場上所佔的比例。

2005年,俄共有3次發射失敗:
6月21日,攜帶俄羅斯國防部「閃電」-3K通信衛星「閃電」-M(Molniya-M)火箭從普列謝茨克升空後不久墜毀。 原因可能是火箭第三級發動機失靈,或第三級與第二級分離指令失敗。分析認為:火箭及衛星的主要部分在再入密集大氣層時已經燒毀。
10月8日,俄羅斯「羅克特」(Rokot)火箭發射歐空局Cryosat衛星時出現故障,第二級沒能分離,衛星墜毀。原因可能是箭上飛行控制系統指令錯誤,導致主發動機在應當熄火時繼續運行,從而耗盡了火箭上的全部燃料。俄羅斯隨後暫停「羅克特」火箭的發射。歐空局被迫決定重新建造Cryosat衛星。
10月27日,俄羅斯「宇宙」-3M發射的一箭八星中,主要載荷Mozhayets-5衛星未能進入指定軌道。該衛星旨在進行光學試驗,航天官員已與衛星失去聯系。

除了致力於發射外,2005年時逢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50周年之際,俄羅斯還將對其進行全面現代化改造。2005年俄哈達成協議,在拜科努爾發射場為新型的「安加拉」運載火箭建造一座專用發射架;「天頂」運載火箭的發射裝置也將得到全面改造,以使其具備發射「三桅快船」型宇宙飛船的能力;「聯盟」-2運載火箭的加加林發射架也要改造。俄羅斯還決定繼續租用哈薩克境內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至2050年,每年支付租金1.15億美元,共計53億美元。拜科努爾發射場每年承擔的航天發射任務居世界第二位。

俄羅斯、哈薩克還將共同建造新的發射場。2005年哈薩克簽署法案,批准了與俄羅斯合作建設Baiterek火箭中心的協議。俄哈合資新航天企業BAITEREK負責建造工作,並任命著名宇航員Talgat Musabayev擔任主管。新中心使用俄羅斯「安加拉」火箭擔任發射任務,該火箭RD-191發動機使用了煤油與氧的液體混合、環保推進劑,可攜帶26噸的有效載荷進入低地軌道,及攜帶4.5噸的有效載荷至靜地軌道。該計劃預計於2009年早期執行。俄羅斯還積極協助烏克蘭確定2007~2011年合作太空探索願景;籌劃2006年送巴西宇航員進入太空,並幫助巴西重建發射場。

在俄羅斯新十年太空計劃中,歐空局成為主要合作者。2005年,俄羅斯與法國進一步加強航空航天領域合作,1月雙方簽署開發、製造並應用運載火箭的長期合作協議。內容包括共同開發運載火箭、可重復使用的火箭發動機和試驗型可多次使用的航天貨運飛船等。確定了實施「聯盟-庫魯」項目的原則和條件。協議規定,「聯盟-庫魯」項目的總建設費用為3.44億歐元,俄羅斯將承擔其中1.3億歐元的費用。雙方航天代辦處將在圭亞納建造發射綜合系統,使用庫魯航天發射場發射「聯盟」號飛船,第一次發射預計在2007年進行。2月俄羅斯表示將參加「全球觀測系統計劃」和「歐洲統一航天計劃」。在與德國的合作方面,1月份有報道表示,俄羅斯近期發射的一枚宇宙3M火箭成功進行了新有效載荷發射的示範飛行,該火箭經過臨時改裝以適應德國合成孔徑雷達(SAR)-Lupe軍用偵察衛星的發射。2005年,俄羅斯計劃為德國聯邦國防軍發射5顆雷達偵察衛星。按照2003年協議,2005~2007年間俄制運載火箭將為德國聯邦國防軍發射一系列軍用衛星。

俄羅斯還在積極研發新型航天運載能力。六人「快船」(klipper)設計用來替代俄羅斯三人座「聯盟」飛船。「聯盟」飛船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運行,目前是飛往國際空間的唯一可靠運輸工具。「快船」比「聯盟」飛船動力更大,也比美國的太空梭更輕便,更像飛往國際空間站的「計程車」。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在8月份舉行的莫斯科國際航空展上展示了「快船」的全尺寸模型。如果一切進展順利,並且歐空局參與其中,支付部分費用(12月歐空局正計劃從其成員國申請6千萬美元的資金),「快船」的設計研究將可在2006年初開始,2011年前完成無人飛行試驗,2012年前完成載人飛行試驗。

快船示意圖

「快船」的基本情況如下:
•進入太空:13噸重的「快船」是「聯盟」飛船重量的近兩倍,因此需要一個推力更大的運載火箭。俄羅斯工程師正在考慮一些選擇方案,包括烏克蘭建造的「天頂」火箭和尚未研製完成的俄羅斯火箭「奧涅加」(Onega),這是「聯盟」火箭的改進型。
•乘員艙:6.4米長的乘員艙和返回艙將可容納六名工作人員(包括兩名駕駛員),外加近500千克的貨物,總重為「聯盟」飛船的10倍。
•防熱罩:飛船的外層由防熱陶瓷板組成,防熱陶瓷板可飛行數次才需更換。
•起居艙:近4米長的、可分離式起居艙配有生命保障系統,包括衛生間以及與國際空間站的對介面。
•動力推進器:儀器艙配有推進器,可使「快船」與運載火箭分離並使飛船進行機動。它還包括一個電子系統,由可展開的太陽能電池陣供電。儀器艙和起居艙都將在返回地球前被拋棄。
•兩種著陸選擇:飛船的短翼能使駕駛員在下降過程繼續操縱飛船,並可在機場跑道完成受控著陸。如遇緊急情況,降落傘可確保「快船」安全著陸在俄羅斯中部的平原。
另有報道表示,俄羅斯航天工程師正在設計下一代超重型助推火箭。這種三級火箭具有110噸低地軌道運載能力,可為未來太空裝配空間站提供材料。俄羅斯也在研製一台「永恆」的發電裝置,既可以在太空也可以在地球上使用,目前已經建造了這種非傳統發動機的原型。據稱,該發動機可用於調控衛星和空間站的軌道,它還是推進力的清潔資源,未來還可用於天空和水陸運輸。

二、衛星
2005年初有報道稱,俄羅斯目前有97顆衛星在軌工作,其中81顆正常運轉,9顆備用,還有7顆用於特殊用途的項目。截至2005年底,俄羅斯衛星數量已經恢復到100顆。俄羅斯新計劃旨在開發、補充、現代化俄羅斯各種用途的在軌衛星組群。年底航天局長波米諾夫稱,約40%的俄羅斯衛星都已超過其壽命期,盡管組群整體都還運轉正常,但不僅僅需要更換衛星,而且還應延長現有衛星的使用壽命,新衛星可服役15年。此外,俄羅斯還應增強並現代化太空通信系統。俄羅斯新太空計劃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恢復遠距離探測地球的太空系統。目前航天氣象學仍然被列為弱項。俄羅斯計劃從2006年開始逐漸發射現代化衛星,並開始恢復氣象系統。俄羅斯目前只有一個運轉的氣象衛星「Meteor」,但實際至少需要4~5個此類衛星。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NASS的建造也是重點,俄羅斯航天局表示在2007年能夠啟動該系統。

在衛星建造方面,俄羅斯也展開了廣泛的國際合作。2005年,俄羅斯與伊朗簽署價值1.32億美元合同,建造一顆名為「金星」(Zohreh)的衛星,旨在傳送數據、音頻和視頻信號來支撐伊朗的通信基礎設施。10月27日,俄羅斯以一箭八星的形式,將伊朗首顆衛星「西娜」(Sina)發射升空。10月,俄羅斯表示將與韓國組建聯合企業研製、生產新型航天器,雙方還討論了在韓國建造航天發射系統及輕型運載火箭的項目。

1、改良衛星性能
2005年4月俄羅斯航天局在《俄羅斯航天器在軌群與面向保持和發展的緊急措施》中強調:目前俄羅斯99顆衛星中只有39顆衛星百分百勝任工作。60顆衛星已經超過它們的現役壽命。隨後,2005年6月俄羅斯信息技術及通信部部長列昂尼德•雷曼表示,俄羅斯已將一部分通信衛星的使用壽命增加了四倍,確保俄羅斯在衛星通信領域列居世界第六位。並提及自2000年以來,發射了8顆多用途新衛星。目前,俄羅斯衛星團隊已有100顆衛星(5顆老衛星停留在軌),幾乎覆蓋全球。俄羅斯已建造出新型通信衛星「歐洲」-1(Europe-1),旨在提供高質量廣播。

2005年1月9日,俄羅斯Cobalt間諜衛星因運作原因被提前引導離軌。1月20日,俄羅斯國防部仍然未能發現Cobalt間諜衛星。2004年9月24日普列謝茨克發射場發射了改良設計的Cobalt間諜衛星(入軌編號「宇宙」-2410),這是一顆試驗衛星,在軌只停留107天(原系列至少在軌120天)。衛星攜帶兩個膠卷已經在飛行早期通過一個特殊艙送回地面,最後飛行階段拍攝的照相膠卷尚未傳送。

8月26日,俄羅斯發射地球遙感衛星Monitor-E進入太陽同步軌道,在短暫通信失靈後,地面人員曾重新控制了這顆衛星。但10月19日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宣布Monitor-E失去控制。

2、繼續完善GLONASS導航系統,2007年將全面運轉
2005年12月25日,攜帶三顆GLONASS衛星的質子-K火箭發射升空,其中2顆衛星屬於GLONASS-M衛星新系列,第3顆衛星則屬從前系列。使用壽命為7年和10年的新一代衛星Glonass-M與Glonass-K將在三年內加入軌道衛星編隊。新型衛星可向全球任何地點無數用戶提供導航信息,定位精度1米。

截至2005年底,俄羅斯GLONASS系統共有17顆衛星在軌; 2006年,俄羅斯軍事預算的10%將用於航天,完成GLONASS系統的部署將獲得優先權;2007年,該導航系統衛星將增加到18顆,開始全面運行;隨後,到的2010年,俄羅斯將使該系統全部24顆衛星(21顆運行,3顆備份)在軌部署完畢,並能完全發揮導航功能。

GLONASS星座包括24顆衛星(21顆運行,3顆備份),運行於19,100千米高空軌道內(稍低於美國的GPS導航系統),每顆衛星繞軌一周約11小時15分鍾。衛星在軌間距經過設定,特定時間點至少有5顆衛星在視線之內。首批3顆衛星於1982年入軌,1993年星座具備初始運行能力,1995年星座部署完畢。但由於經濟原因,2002年4月僅運行了8顆衛星——當時幾乎沒有發揮導航功用。2004年3月有11顆衛星運行。2004年12月發射3顆新型GLONASS-M衛星,運行壽命7年。

在導航衛星上,俄羅斯與印度展開合作,未來將使用印度極軌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兩顆GLONASS-M衛星。目前雙方正在合作研發新一代可鏈接至俄羅斯GLONASS導航系統的衛星。按照一項政府間的合作協議,俄羅斯的專家將與印度合作夥伴一同研製GLONASS-K衛星,該型衛星重量減少,運行壽命增加為10~12年,預計2008年開始服務。

3、發展遙測、遙感太空系統
俄羅斯新太空計劃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恢復遠距離探測地球的太空系統。目前航天氣象學仍然被列為弱項,目前只有一個運轉的氣象衛星「Meteor」。俄羅斯計劃從2006年開始逐漸發射現代化衛星,並開始恢復氣象系統。俄羅斯正在建立新一代地球觀測太空系統;第一顆地球遙感衛星也將於2006年下半年發射 。

未來幾年內俄羅斯將把一個完整的高解析度太空雷達星座發射入軌。目前,俄羅斯專家已經研發了的高解析度雷達衛星有幾下幾種:

Kondor-E航天器。該衛星只有800千克(國外類似衛星重達2~3噸),且費用比國外類似衛星亦減少4~5倍(卻有著可以相提並論的規格)。其多功能雷達可提供Kondor-E軌道兩側各500千米范圍內的高解析度圖像。該衛星的特點是環繞著一個6米的拋物線天線,而非沒有採用重型的相控陣結構。控制專家們可以瞄準這些拋物線天線,並迅速掃描不同地區。衛星上的雷達還能提供30幅數字地圖模擬圖像。

Monitor-E地球遙感衛星。該衛星由俄羅斯克魯尼契夫航天中心研製,2005年8月發射即出現故障,隨後宣布失蹤。經過大量努力,Monitor-E衛星於12月失而復得,進入軌道。該衛星重僅600千克,展開後形如邊長1米的立方體,將是一系列小級別地球遙測系統的首顆衛星。由於這顆小衛星搭載了靈活的系統,因而是世上首個可在規格、能力上與重型衛星相媲美的小型航天器。俄羅斯稱從未擁有具備如此能力的航天器。

Monitor-E屬於擁有智能星載系統的新一代航天器,裝備有兩架解析度分別為8米和20米的電子光學攝像機。這種航天器重750克,大部分設備及專用元件都可稱是俄羅斯宇航工業研發中最先進的。俄羅斯建造新的地球遙感衛星系統的根本原則是:提供一套標准系統,能提供從發射到最後產品的所有功能。該衛星系統的主要構成是基於統一平台的小型航天器編隊。Monitor-E衛星收集的的信息70%歸航天局所有,用來滿足官方客戶需求;30%歸克魯尼契夫航天中心,用於商業目的。

Monitor地球遙感系統基礎性的新技術及其提供的觀測周期,將使該系統在全球市場上產生極高的競爭力。2005年9月報道,俄羅斯聯邦航天局正計劃宣布建造一顆解析度小於1米Monitor-E衛星招標方案,克魯尼契夫航天中心將競標製造與發射合同。未來將要加入Monitor衛星編隊的有:Monitor-I(熱力學),Monitor-S(立體成像),以及Monitor-O(高解析度),全都裝備有多種光學電子設備,另外Monitor-R將配有星載雷達。這些衛星都將使用輕型運載火箭發射。

箭(Strelka)衛星計劃。這是一項正在投資的4億美元的長期計劃,由6顆衛星組成,包括3顆雷達衛星,旨在將輔助監視石油和煤氣設備。

Arkon-2多功能雷達衛星。可以為聯邦局和商業客戶提供高解析度和中度解析度的圖片,還可用於國家防禦和國際合作項目中。衛星擁有獨特的三波段雷達。它的分米-波段觀測系統(23厘米)可以在下層叢林中尋找目標。雷達的70厘米波長可在乾燥土地之下掃描表面。Arkon-2 航天器還可提供詳細的、質量最好的區域圖片,其測量范圍是10X10千米(解析度達1米);還可提供450千米范圍內的全景圖片(解析度達50米)。此外,它可以拍攝測量長度在400~4,000米的范圍。在未來3年裡實施Arkon-2計劃不僅意味著俄羅斯製造的雷達衛星將重返軌道,還意味著俄羅斯將在雷達衛星情報市場上獲得一個立足點。

新一代地球觀測成像衛星Resurs-DK1。2005年8月有報道,俄羅斯即將完成新一代地球觀測成像衛星Resurs-DK1的製造。這個多譜段光譜衛星將拍攝地球表面照片,並在空中通過一個實時的下行鏈路系統將高解析度圖像信號發回地球。這些數據將更新和改進現有的數字地圖,使監測自然資源、提供環境監控和獲得自然災害或突發事件的實時信息都變成可能。這是第一個將先進的衛星和高專業化地面基礎設施結合在一起的下行鏈路系統,其基礎設施不僅包括接收站,還包括信息處理及可以快速市場化的硬體設備。這些性能意味著該衛星處在國際地球觀測技術的前端。除高速下行鏈路外,它還具有強大的星上存儲能力,能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為廣大用戶復制圖像。由於在重量、載荷和能源消耗上具有安全冗餘,因此可以承載一些用於其它研究項目的輔助設備。

地球遙感衛星「流星」-3M。俄羅斯首顆地球遙感衛星「流星」-3M(Meteor 3M)將於2006年晚些時候發射。按照2006-2015年聯邦航天計劃要求,俄羅斯將建造7個遙感系統,旨在掌握地球的基礎知識,並監測自然資源。該計劃的主要目標是建設和研製一個在軌遙感群,並創建用戶訪問的基礎設施。用戶包括緊急事務部、農業部、運輸部等。(中國航天工程咨詢中心 章國華 許紅英)

⑷ 俄羅斯的航天科技

俄羅斯的載人航天發展目標和計劃

http://tech.qq.com/a/20050926/000098.htm
俄羅斯將重新啟用「暴風雪」號太空梭(附圖
http://jczs.sina.com.cn/2001-06-30/25502.html
前蘇聯一直把載人航天計劃作為整個航天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按照循序漸進,逐步提高的原則,逐漸形成了較為完善的載人航天體系,在長時間載人航天方面取得世界領先地位。

前蘇聯在通過衛星式飛船試驗掌握了生命保障和返回技術之後,於1961年4月12日成功地發射了世界上第一艘載人飛船,開創了載人航天時代。到1970年止,蘇聯共發射「東方」號,「上升」號和「聯盟」號飛船16艘,藉以掌握了載人飛船的設計、發射和軌道機動、交會、對接與艙外活動等基本技術,研究與試驗了航天失重環境對人體的影響以及人在天上生活與工作的能力,這為後來的長時間和大規模載人航天活動奠定了基礎。

從70年代起,前蘇聯的載人航天進入以載人航天為主體的研究、試驗新階段。其特點是,充分利用六十年代載人航天的已有成果,藉助於以航天站為主體、以載人飛船和無人貨船為運輸手段的載人航天體系,在近地軌道上開展了頻繁的載人航天活動,研究人在空間環境中長期生活與工件的能力,進行與軍事、科研和國民經濟有關的試驗。

迄今前蘇聯已經發射了三代共8艘航天站,重量均為20噸左右,即第一代的「禮炮」-1到「禮炮」-5號,一次只能對接一艘飛船,第二代的「禮炮」-6至「禮炮」-7號,每次可同時與兩艘飛船對接;「和平」號為第三代,可同時與6艘飛船對接,目前已形成了由「和平」號為核心艙、「量子」號天文物理艙、「聯盟」-TM飛船、「進步號」貨船四部分組成的軌道復合體,總重達60多噸。

為了支援「禮炮」號與「和平」號空間站,前蘇聯研製使用了這樣幾種運輸系統:①載人飛船,包括60年代研製的「聯盟」號和後來以它為基礎改進的「聯盟T」、「聯盟TM」飛船,可載3名航天員及少量貨物,主要用作為空間站運輸往返人員,1971年4月至1987年底共發射50艘,②「進步」號小型無人貨船,主要用於為航天站運輸燃料、儀器設備、消耗品等,本身不返回地面,1978年1月投入使用。飛行實踐證明,採用人貨分運的方式更有利於人的安全和載貨量。截止1987年底,共計發射33艘「進步」號貨船;③重型貨船,主要用於運輸較重的大型貨物,重約20噸,長13米,直徑4米,容積50立方米,可向上運輸5噸載荷,其返回可實現軟著陸,把500公斤貨物帶回地面。1977年到1987年底共發射4艘,即「宇宙」-929、-1267、-1443、-1686號,估計這種貨船尚處在研製試驗階段。

另外,前蘇聯也在研製發展作為航天運輸系統主要組成部分的太空梭。1988年11月,已完成首次無人駕駛的大型太空梭的飛行試驗,90年代可望投入使用。據美國國防部分析,蘇聯還在研製一種小型太空梭,它將作為一種機動靈活、重復使用的航天運輸系統取代目前使用的載人飛船,支援空間站計劃,從事軌道服務和軍事活動。今後10年,獨立後的俄羅斯試圖繼續在載人航天領域內發揮優勢和起主導作用。

首先,俄羅斯計劃繼續研製「和平-2號」號軌道站。未來的軌道站的運營方案有兩個,一是「和平一2」號軌道站在軌道上單獨飛行;二是與美國未來的「自由」號航天站在軌道上對接聯合飛行。「和平-2」號軌道站採用主桁架結構。各艙段集中在中部。太陽電池陣和太陽能收集器分別分布在兩端。目前,「和平一2」號軌道站的核心艙已經研製出來。其重量為20t。其餘各艙段也採用結構簡單、造價低廉的標准組件。

如果採用此方案,那麼美國航天局將全權負責航天站的計劃協調、系統工程組合與安全,俄羅斯將負責設計、研製和支持該計劃所需要的火箭和發射工具。為此,美國航天局將在莫斯科設立常駐聯絡處。

即使組合航天站發展計劃不能實現,俄羅斯也將為「自由」號航天站的建立提供大量的技術,其中包括提供「聯盟TM號飛船作為航天站可靠的乘員飛行器和應急救生運載飛船、新的對接系統、環境控制和生命系統、空間拖船等。關於空間拖船的詳細資料,俄羅斯已向美公開,對於美國這是前所未聞。它有可能代替准備用於「自由」號站的「航天公共汽車」飛行器。後者為美國一項秘密研製計劃。

為了發展與「和平一2」號軌道站配套的運輸飛行器,俄羅斯除繼續進行「暴風雪」號太空梭的研製外,還推出了一個「小型太空梭」發展計劃。該計劃方案由一架小型的太空梭和一枚小型號火箭構成,小型太空梭類似於法國的「使神」號。「小型能源」號火箭由「能源」號火箭發展而成。有兩種方一案,一種是一次性使用的,另一種是可重復使用的。它由助推級和火箭組成。推進劑採用液氧、煤油,芯級採用液氧、液氫推進,火箭的起飛重量為1050~1100t。低軌運載能力為32~34t。為了發射高軌道衛星和星際飛行器,一次性使用的火箭又配置了三面級火箭。這些火箭採用自然推進劑,可回收的助推火箭帶有疊尾翼及機翼。在與芯級分離後,機翼及尾翼張開,飛回發射基地,水平降落。

俄羅斯已有數家機構開始對空天飛機進行探索性研究,並提出了多種方案。1993年9月在莫斯科舉辦的一個航空航天展覽會,推出了發展空天飛機的各種各樣的設想、草圖及眾多的設計方案。其中以電磁發射器方案特別引人注目。採用這種電磁懸浮技術可推進一些高速運行裝置或發射和回收太空梭中不同類型的遙控可器(這些工具都是由洲際特超音速飛機運送的)。太空梭是在洲際特超音速飛機裝置的「電磁跑道」上起飛和降落的。這種電通道既能使太空梭在起飛時加速,又能在返回時使其制動減速都是採用了磁場中運動系統相互作用的同一原理。還有一種空天飛機,也採用上述技術,但在結構上是一種單級式的可重復使用無污染的飛行器。它發射安全性高,向軌道運送或回收有效載荷成本低,可廣泛應用於觀測、研究和運輸。在廣泛開展國際合作的今天,美國和俄羅斯聯合研製空天飛機可能性很大。一個正在醞釀中的合作方案,被稱作「國際空天飛機系統」,它重27t,可運載10t有效載荷。在空中發射後空天飛機帶著一個可脫扣的裝有液氫、液氧和煤油的油箱,可飛到200km的高空。

從太空之旅看俄羅斯航天

莫斯科時間2001年5月6日9時41分,載有太空遊客蒂托的俄羅斯"聯盟"型飛船返回座艙准確、安全地降落在了哈薩克境內,歷史上的首次太空旅遊圓滿地劃上了句號。此次太空之旅創造了世界航天史和旅遊史上的奇跡,向世人展示了俄羅斯的航天科技水平,及其航天商業開發取得的驕人成就,同時還顯示出,未來俄美在國際空間站等航天計劃上的的合作與斗爭將會繼續。自1961年尤里·加加林勇闖太空以來,俄載人航天業已走過了40年的風雨歷程。40年的航天科學成果的積累,創造了一個傳奇般的成就--普通地球公民遨遊太空。雖然蒂托也曾是一名航天專家,但其專業職務畢竟是航空航天工程師,若想成為合格的太空遊客,還須經歷技能和體能方面的考驗。蒂托在俄加加林宇航員訓練中心接受了專項航天訓練。他先後學習了"聯盟"飛船設施、國際空間站構件、生命保障系統、航天器飛行控制等有關知識,並在"星辰"號服務艙和"曙光"號功能貨艙練習器上經受了鍛煉。這些技能訓練幫助蒂托順利往返空間站。

今年1月蒂托曾被查處患有肺炎,並接受了兩個星期的住院治療。據俄航空航天局局長科普捷夫表示,在經過治療之後,蒂托的恢復狀況令人滿意,訓練計劃的如期完成沒有受到影響。事實證明,俄宇航訓練技術、航天醫學和太空生命保障技術,確保蒂托平安度過了8天的太空之旅。蒂托的成功顯示出,俄航天科技依然保持世界領先水平。

蒂托的太空之旅還反映出,俄羅斯正在著力推進航天商業開發。據俄航空航天局提供的資料顯示,今年,俄政府的航天預算額約為1.65億美元。該預算額與俄航天業所需經費之間存在著較大缺口,彌補這一缺口的主要措施就是航天商業開發。在"和平"號空間站未墜毀之前,俄曾在"和平"號上成功地進行了商業開發活動,創造了年收入兩千萬美元的良好業績。目前,俄正打算利用國際空間站俄屬太空艙和先進的航天技術繼續進行商業活動,並計劃在俄所支付的國際空間站建設資金中,力求使預算外資金的比例達到30%至35%。另據俄航空航天局管理處主任古謝耶夫介紹,今年,俄有望在國際航天市場上創收約10億美元。今後,俄將努力使這一開發的年收入達到約20億美元。

此次蒂托的太空之旅也並非一帆風順。美國宇航局一直對蒂托之旅耿耿於懷,並以"國際空間站工作受到干擾"等為理由為蒂托太空旅行計劃設置重重障礙。但是在俄方的據理力爭和堅決抵制下,美方的企圖未獲成功。5月2日美宇航局局長戈爾丁在國會聽證會上宣稱,蒂托的旅行使空間站的建設工作被迫中斷,宇航局將因此向俄航空航天局索賠。對此,俄方國際空間站計劃負責人留明指出,所謂的"國際空間站工作受到干擾"其實是美方臆造出來的借口,其目的是為了部分地抹煞俄所取得的航天商業開發成就。俄地面飛行控制中心的專家也表示,美國阻撓蒂托上天是出於政治目的。

俄航空航天局新聞秘書戈爾布諾夫指出,目前已有多人表示願乘"聯盟"飛船赴空間站旅遊。俄將就此事同參與國際空間站計劃的各方協商,以解決與此相關的法律和行政問題。但是,從美國宇航局近期的所作所為不難看出,圍繞國際空間站商業開發等問題,美俄將面臨一番激烈的唇槍舌劍。

戈爾布諾夫介紹說,在國際空間站計劃以外,基於生存發展的需要,俄將繼續著力開展商業航天。目前,俄羅斯正與烏克蘭、澳大利亞、法國、比利時和歐洲航天局進行一系列的商業航天合作,部分合作項目將被納入2001年至2005年俄聯邦航天規劃。順利開展這些合作,將使俄航天業的生存空間逐漸擴大,俄總體航天實力的恢復將因此而充滿希望。

⑸ 俄成功發射首顆「球體」項目衛星,它的功能有哪些

據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消息,莫斯科時間10月22日22時57分,搭載第一顆“球體”項目衛星的“聯盟-2.1b”運載火箭從俄羅斯東方航天發射場順利升空。這是東方航天發射場在2022年的首次發射,也是“聯盟-2.1b”運載火箭首次完全使用新型萘基燃料發射,之前該火箭只有第三級才使用這種環保型碳氫燃料。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在聲明中強調說:“萘基燃料的優勢在於減少有害氣體排放,並顯著增加運載火箭的有效載荷。”

⑹ 世界上航天大國有哪些著名的火箭型號

1.俄羅斯:目前的主力火箭仍是一批傳統型號,如聯盟號、宇宙號、閃電號、質子號等。
2.歐洲:現如今最成功的商業運載火箭是歐洲的阿里安火箭系列,從問世以來,已先後有阿里安-1、2、3、4、5投入商業發射市場,目前主要使用阿里安-4。阿里安-4是1988年投入運營的三級火箭。根據捆綁助推器的不同,它有6種不同運載能力的型號,其地球同步轉移軌道運載能力分別為1.9、2.6、3.0、3.2、3.7和4.5噸。它之所以暢銷,主要原因是推力大、可靠性高、交貨及時、價格適中、入軌精度高,因而供不應求。
3.美國:火箭陣容龐大,現常用的中大型火箭有德爾它-2、宇宙神-2和大力神-4。德爾它-2為三級火箭,其低軌道運載能力為5.1噸,可靠性極高,在1997~1999年曾多次以一箭多星的方式成功發射銥星、全球星,GPS-2R也是用它發射的。不過,美國現又研製了低軌道運載能力達8.1噸的德爾它-3火箭,只可惜它在1998~1999年進行的頭兩次發射中均告失敗,可謂出師不利。
4. 烏克蘭:烏克蘭的運載火箭主要有天頂-2、旋風-2、3和由導彈改裝的第聶伯火箭。由於天頂-2在1998年9月10日以一箭12星的方式發射全球星時失敗,所以聲譽大降。
5. 中國:中國長征系列火箭現有長征-2C、2D、2E、2F、3A、3B、4A、4B。長征-2系列主要用於發射低軌道航天器,如返回式衛星、銥星、神舟號飛船;長征-3系列主要用於發射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如馬部海衛星、中衛-7號衛星等;長征-4系列主要用於發射極軌衛星,如風雲-1號衛星、資源-1號衛星。
6.日本:日本M-5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固體火箭,發射成功兩次,但在2000年2月10日的第三次發射時失敗。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有什麼出名的航天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52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25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10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51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78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62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93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56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19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24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43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50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54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67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96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6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90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16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48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