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急需俄羅斯的SS-18撒旦導彈和SS-25導彈資料
當今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武器之一是在俄羅斯的戰略火箭兵中服役的SS-18「撒旦」洲際導彈,由於其大當量、高精度和分導式多彈頭(可以攜帶10個分導式彈頭)的特灶改點,具有很強的打擊硬目標的能力。到1984年,前蘇聯共部署有308枚SS-18洲際彈道導彈。據美國防務專家估計,如果蘇聯對美國發動解除武裝的決定性打擊,用這部分核力量足以摧毀美國65%-80%陸基洲際導彈發射井,而且前蘇聯還保留有1000枚SS-18導彈彈頭來打擊美國的其他目標。這對美國構成了極大的威脅。美國曾試圖發展新型的洲際彈道導彈對付俄羅斯的SS-18導彈,但是時間緊迫,五角大樓的將軍一直想通過軍控條約消除SS-18導彈的威脅,以便徹底消滅它。然而,2003年俄羅斯決定將它的服役期再延長10~12年。該導彈的總設計師弗拉基米爾·烏特金被認為是SS-18重型導彈當之無愧的「教父」。
俄羅斯SS-25洲際彈道導彈
規格:長18米;寬1.8米。
射程:5670海里(10500公里)
發射重量:35000公斤
投擲重量:762公斤
發射方式:三節推進;液態燃料;機動發射。
導引系統:慣性
彈頭:一枚55萬噸
圓周公算偏差值:0.11海里(200米)
發展:SS-25洲際彈道導彈(前蘇聯命名為SS-隱蔽判12M)部署是前蘇聯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武力中最新近的部署。SS-25導彈是與美方義勇兵三型導彈大小相近的公路機動發射導彈。它僅攜帶一枚準度極高、當量在55萬噸的核彈頭。最先的18枚SS-25洲際彈道導彈在1985年初完成部署,為此前蘇聯淘汰了20枚老舊的SS-11導彈以符合戰略武器限制協議中的上限。到了1985年年底,計有45枚SS-25導彈部署為5個團(每個團有九具發射器)。同時,在此階段將有為數70枚SS-11導彈除役,其中50枚是為了已成軍的五個SS-25導彈團,其它20枚則為了准備部署的兩個團。加上這兩個團,SS-25導彈的總量將達到72枚。現在有72枚服役中的SS-25導彈。
SS-25洲際彈道導彈的發射車大都是大型的十車輪型車輛,雖然類似SS-20導彈的機動發射車,但它的輪子要來得多。導彈是裝在發射管並放置在載具上,其後有鎖鏈相連,在進行發射時液壓裝置便裝發射管推成直角。SS-25導彈的基地包括了有可開啟式屋頂的車庫與許多備有支援設備的建築。這種可開啟式的屋頂可能不僅用來測試直立的發射架,在緊要關頭將會用來充作後備的發射場。
SS-25洲際彈道導彈極有可能正在改良成具有獨立多重重返大氣層載具的能力。在SS-25導彈的測試中俄方第一次在地面的觀測通信中使用密碼,被美方指責為違反了第二階段戰略武器限制協議。
部署:現有72座發射器服役中。有三處基地已被偵測知,全在俄境西北部,艾雅與夫克尼亞薩拉達以及部署目前僅剩的60枚SS-13導彈的雅西卡歐拉。為了機動發射車所作的燃料補給部署將分布在此三處基地外的160公里內,其它支援的部署則可廷伸到640至800公里范圍中。
使用:因為SS-25洲際彈道導彈可在公路機動發射車上進行發射,使得本型導彈不僅再裝填十分方便,而且也不容易為敵方鎖定攻擊。美方推測SS-25導彈就是像是SS-24導彈是被設計來在擴大的核戰中當作預備武器來使用;它是用來躲過美國對俄境的第一波核子攻擊後,選定目標輸入彈頭即行展開報復。單一彈頭的SS-25導彈可以輕而並掘易舉地迅速重新輸入目標,並有足夠能力攻擊除了那很有可能已在第一擊中被摧毀殆盡的極強化目標外的任何目標。
『貳』 俄羅斯導彈具體都有什麼,全稱是什麼
俄羅斯導彈即俄羅斯生產的導彈,一般包含四個類別:空空導彈,戰略導彈,地空導彈和反艦導彈。
中文名
俄羅斯導彈
類別
空空,戰略,地空和反艦導彈
空空導彈
RS-2US等
戰略導彈
K-60(R-60)等
『叄』 俄羅斯最厲害的戰略導彈是什麼有什麼特點
俄羅斯最厲害的戰略導彈是白楊系列導彈。一直以來,俄羅斯底氣十足的原因是他們有能突破美國反導系統的白楊-M導彈。最近,俄羅斯又要對其戰略導彈部隊大擴軍了。俄國防部長伊萬諾夫宣布,俄軍計劃到2015年前共采購69套白楊-M彈道導彈系統,這些導彈系統除包括井式導彈系統之外,還包括機動式的導彈系統。
白楊-M導彈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就已經在研製了,但由於蘇聯解體,直到1993年底,俄羅斯軍方才宣布,在莫斯科熱工技術研究院的主持下,俄羅斯為戰略火箭部隊研製出了一種新型的戰略導彈。1994年12月24日,這種被命名為「白楊-M」的新型導彈進行第一次飛行試驗,標志著第一種完全在俄羅斯境內研製、生產的戰略彈道導彈的誕生。
其實,白楊-M導彈雖然其大小及某些設計特性都明顯地受到了反導條約的限制:最大飛行距離為10000公里,長22.7米,殼體最大直徑1.86米,重47.1噸,彈頭重1.2噸(長5.2米),但是,白楊-M導彈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其不僅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改裝成多彈頭的導彈,而且其分彈頭還可以單獨制導,這對於在距離打擊目標100公里處分離的彈頭抗擊敵方的干擾信號相當有益。此外,彈頭的分離還是在戰斗部每30-40秒自動更換飛行參數的情況下進行的,因此,敵方的反導系統不僅來不及確定彈頭的分離點,也根本無法判定戰斗部本身的飛行參數。
『肆』 俄羅斯S-300F艦空導彈武器系統的組成部分有哪些
S-300F,美國人叫它SA-N-6,也叫「里夫」-M,是一套海軍使用的艦載垂直中遠程防空導彈發射系統。
該系統是從1985年裝備的S-300PMU地空導彈系統發展而來的。作為「一架多彈」的範例,S-30OPMU系統可使用的導彈代號分別為5V55K、5V55B、SV55BUD、48H6E、滾雀御48H6E2、9M96E和9M96E2。「里夫」-M中遠程艦空導彈系統可使用9M96E、48H6E和48H6E2等3種導彈。
48H6E和48H6E2這2種導彈具有對戰術彈道導彈的攔截能力,與「里夫」-M艦空導彈系統標准型配套使用。
9M96E導彈的發射質量、彈徑、戰斗部質量等較48H6E和48H6E2都大大減小,與「里夫」-M艦空導彈系統簡化型配套使用,以攔截掠海飛行的目標為主。
9M96E導彈擁有自身小型儲運發射箱,也可利用裝載48H6E和48H6E2兩種導彈的大型儲運發射箱。一個大型歲粗儲運發射箱內可裝4枚9M96E導彈,從而大大增強了系統的火力密度。48H6E彈長約7.6米,彈徑為0.508米,翼展1.134米,彈重1800公斤,戰斗部144公斤,最大射程150公里,射高約25~25000米,最大飛行速度約7930~8710千米/小時,單發殺傷概率為0.7,制導方式為無線電指令+末段TVM制導,導引方法為比例導引,發射方式為垂直發射,動力裝置是單級單推力高能固體推進劑發動機。
48H6E和48H6E2在重量、尺寸和大岩性能上比較接近。比48H6E小很多的9M96E導彈最大射程達到40公里,重量約400公斤,可用來攔截飛機、戰術彈道導彈及飛行高度在5米至25公里范圍內的其他類型導彈目標,該導彈採用了慣性導航系統,並在中段靠地面雷達站進行無線電指令修正。9M96E導彈最大可用過載在距離為15公里時為60g,而在40公里距離時為30g。由於採用末段燃氣動力控制,提高了制導精度。
具有多點起爆能力的殺傷爆破式戰斗部使9M96E導彈戰斗部的重量大大減輕,僅為24公斤。盡管戰斗部重量減輕很多,但由於戰斗部是在導彈與目標最接近點時引爆,破片密度大,故其殺傷威力提高了2.5倍。與48H6E和48H6E2導彈最大的不同是,9M96E導彈不需要相控陣雷達,只需要一部三坐標雷達就能工作。
「里夫」-M導彈武器系統由制導雷達、中央控制艙、自動發射裝置、導彈及發射系統等部分組成。
「里夫」-M導彈武器系統所配置的制導雷達是一個單面旋轉相控陣雷達,西方稱之為「頂罩」雷達。該雷達由五部天線和高頻艙組成一個雷達天線座,該雷達主要依靠艦上的三坐標搜索雷達提供目標指示。制導雷達最上方大圓罩內裝有一個單面旋轉相控陣天線,是主雷達,天線直徑為3.5米;在其下方是3個並排安裝的柱形天線;在大天線罩和柱形天線之間有一個小的圓形天線罩,內裝有一個0.5米直徑的小型相控陣天線陣面。
該雷達的天線群和高頻艙室都在一個大天線座上,三者共重26.5噸,尺寸約為長6.2米寬5.6米高7.65米。其中主天線陣面(主雷達)用來跟蹤、照射目標並跟蹤導彈,接收導彈返回的目標坐標信息並發送導彈控制指令;小天線陣面(小雷達)用來在導彈發射初段時截獲發射後的導彈,將導彈的坐標信息送到主雷達,引導主雷達截獲導彈;3個柱形天線用於電子對抗作戰時旁瓣對消。
主雷達的發射機由三級速調管組成,只能工作在一個頻率點上,更換頻率必須更換速調管。制導雷達天線所在部位由於船體變形而會出現較大的隨機測量誤差。為此,在天線座上配有一個雙軸穩定的陀螺平台來校正此誤差,以對波束進行穩定控制。
中央控制艙包括雷達發射機的激勵器、接收機的中頻和視頻部分、火控計算機、導彈控制台、目標指示設備、數據交換設備、機內檢測設備以及A/D變換等22個機櫃。中央控制艙負責與外部信息交換、信息處理和顯示、系統的工作方式和功能控制以及導彈發射控制並完成系統的檢查及操作訓練等。
導彈控制台是中央控制艙的核心設備,它的任務是完成「里夫」-M系統所要攻擊目標的錄取、射擊諸元的計算、導彈射前參數裝定、導彈的發射控制以及導彈飛行制導指令形成。導彈控制台上有P型顯示器和A型顯示器。P型顯示器顯示威脅目標的方位、距離,A型顯示器顯示目標、導彈的信息以及遭遇點。火控計算機由兩台計算機組成,每台計算機有3個CPU構成多處理機,其中有1個CPU作為備份。每台計算機完成3個目標和6枚導彈的跟蹤照射處理。此外,還可以完成目標參數的模擬,機內檢測以及故障定位等。機內檢測設備完成系統的功能檢查和故障檢測、隔離以及目標模擬等。
「里夫」-M系統的自動發射裝置主要控制彈庫中的轉柱轉動、導彈發射准備、射前檢查、參數裝定,並將導彈射前的狀態信息反饋到中央控制艙。1台自動發射裝置可控制4個發射井。「里夫」-M系統導彈的貯存、運輸和發射都由貯運發射筒完成,導彈貯運發射筒頭部有較厚的易碎蓋,背面刻有預制溝槽,在3個大氣壓下即可破碎。底部有固定導彈機構、導彈彈射器、2個燃氣發生器,沿發射筒水平方向的兩側有活塞筒及推桿,下部有電纜及導軌。貯運發射筒在導彈發射後,經過一定修復如更換頂蓋等,可重復使用3~4次。在每個發射井內都設有大型轉柱,上面掛有帶貯運發射筒的導彈8枚,彈筒圍繞著轉柱分布,掛彈後轉柱直徑為3.8米,轉柱下面還有轉動機構。待發射導彈轉至發射井口後,這枚待發導彈被加電並裝定參數,其他導彈可進行射前檢測。彈庫是一個大通艙,由4個、6個或8個發射井組成,高約9米,四周有裝甲保護。
「里夫」系統有兩種工作方式:一種是接收艦上指控的目標指示工作方式,另一種是在某一位置制導雷達自主搜索、跟蹤目標工作方式。通常「里夫」-M系統工作在前一種方式下,艦上三坐標雷達給出目標信息,經艦上作戰情報指揮系統進行目標識別、威脅判斷,再分配到「里夫」系統,由中央控制艙內的目標指示設備接收,並送到導彈控制台;控制制導雷達天線調轉到目標指示方向,雷達截獲目標後轉入自動跟蹤狀態,計算機根據導彈控制台送來的目標參數計算目標射擊諸元。
與此同時,自動發射裝置進行導彈選取、加電,並對待發導彈進行射前參數裝定。導彈發射後離艦面25~30米高度,主發動機點火。當導彈穿過制導雷達的小雷達(截獲雷達)的截獲屏(320320)時,小雷達將導彈的坐標參數送到主雷達;當主雷達截獲導彈後,制導雷達對導彈、目標進行跟蹤,並對目標照射。艦上計算機根據目標、導彈的信息計算導彈偏離彈道數據,以此形成指令,並發送給空中的導彈,指令周期為0.1秒。制導雷達對目標的照射是脈沖式的,當導彈的導引頭搜索、捕獲到地面照射經目標反射回來的信號後,就由中段指令制導轉換到TVM末段制導。
與其他系統相比「里夫」-M系統具有如下特點:
射程遠、作戰空域大。「里夫」有效射程為90公里,低界為25米,可攔截各種攜帶近程空艦導彈的載機和如「冥河」類大中型反艦導彈,具有遠程區域防空作戰能力。
對付多目標的能力較強。由於採用了垂直發射技術、相控陣制導技術,「里夫」-M系統在900方位角范圍內能同時發射12枚導彈攔截6個目標,因此該系統具有一定的抗飽和攻擊能力。
抗干擾能力較強。這主要是因為該系統採用TVM制導體制以及相控陣制導雷達技術,抗干擾措施多。
可靠性好。導彈的貯存、運輸、發射都用同一個筒,使用維護方便,筒內導彈可10年不用檢測,導彈第10年時的發射飛行可靠度還大於0.75。從中我們不難發現,在對付中程和遠程目標時,「里夫」-M系統均可從容應對。
『伍』 俄羅斯有哪些現役洲際導彈陸基海基
1Р-36М "Сатана
開發商:Yuzhnoye設計局
長度:33,65米
直徑:3米
起始重量:208,300公斤
飛行范圍:16,000公里
第三代的蘇聯戰略導彈系統,具有沉重的兩級液體燃料,截肢15a14洲際彈道導彈放置在操作系統類型的15p714高安全發射井。
美國人稱蘇聯戰略導彈系統"撒旦"。 在1973年首次試射時,該導彈是有史以來最強大的彈道系統。 沒有導彈防禦系統能夠抵禦SS-18,其破壞半徑高達16萬米。 創建P-36M後,蘇聯不能擔心一個"軍備競賽"。 然而,在20世紀80年代,"撒旦"進行了修改,並於1988年蘇聯軍隊收到了SS-18-P-36M2"Voevoda",對什麼都不能做,現代美國導彈防禦的新版本。
2РТ-2ПМ2. «Тополь-М»
開發商:機械工程中央銀行
長度:22.7米
直徑:1.86米
起始重量:47.1t
飛行范圍:11000公里
RT-2PM2火箭被設計為三級火箭,具有強大的混合固體燃料動力裝置和玻璃纖維機身。 火箭的測試始於1994年。 第一次發射是從地雷發射器在普列謝茨克航天發射場於1994年12月20日進行。 1997年,在四次成功發射後,這些導彈開始大規模生產。 國家委員會於2000年4月28日批准了接受白楊-M洲際彈道導彈的行為。 截至2012年底,共有60枚白楊M型地雷發射導彈和18枚機動導彈現役。 所有地雷導彈都在塔曼導彈師(Svetly,薩拉托夫地區)執行戰斗任務。
3.PC-24 «Ярс»
開發者:麻省理工學院
長度:23米
直徑:2米
飛行范圍:11000公里
第一次發射火箭發生在2007年。 不像楊樹-M具有可分離的作戰單位。 除了戰斗塊,YARS還攜帶了一套突破反導防禦的手段,這使得敵人很難檢測和攔截它。 這一創新使得RS-24成為全球美國導彈防禦系統部署中最成功的作戰導彈。
4.СРК УР-100Н УТТХ с ракетой 15А35
開發商:機械工程中央銀行
長度:24.3米
直徑:2.5m
起始重量:105.6t
開發者:麻省理工學院
長度:11.5m
直徑:2米
起始重量:36.8噸。
飛行距離:9300公里
俄羅斯d-30固體燃料彈道導彈部署在項目955潛艇。 布拉瓦的首次發射發生在2005年。 國內作者經常批評發達的布拉瓦導彈系統測試失敗的一個相當大的份額。據批評者介紹,"狼牙棒"出現是由於俄羅斯的平庸慾望省錢:該國的願望,通過統一的"狼牙棒"與陸地導彈降低開發成本使其生產比平時便宜。
飛行距離:10000公里
15a30(UR-100N)第三代洲際彈道液體推進劑導彈帶有單獨的個人制導頭(RCH IN)是在V.N.Chelomey領導下由中央機械工程設計局開發的。 洲際彈道導彈15A30的飛行試驗是在拜科努爾試驗場(國家委員會主席-E.B.沃爾科夫中將)進行的。 第一次發射15A30洲際彈道導彈發生在1973年4月9日。 根據官方數據,截至2009年7月,俄羅斯戰略導彈部隊已經部署了70架15a35洲際彈道導彈:1。 第60導彈師(Tatishchevo),41UR-100N utth2。 第28近衛導彈師(莫斯科 Kozelsk),29UR-100N utth.
5。 15Ж60 "Молодец"
開發商:Yuzhnoye設計局
長度:22.6米
直徑:2.4米
起始重量:104.5t
飛行距離:10000公里
RT-23utth"Molodets"-戰略導彈系統與固體燃料三級洲際彈道導彈15J61和15J60,移動鐵路和固定地雷為基礎,分別。 這是RT-23復雜的進一步發展。 它於1987年通過。 在整流罩的外表面放置空氣動力學舵,讓您通過滾動在第一和第二階段的操作區域來控制火箭。 穿過大氣層的緻密層後,整流罩被重置。. Kozelsk),29UR-100N utth.
6 Р-30 "Булава"
『陸』 俄羅斯白楊M彈道導彈
白楊-M」導彈系統的研製工作始於80年代後期,它是「白楊」(SS-25)導彈的改進型。1994年12月20日,「白楊」-M導彈進行了首次試射,原計劃進行7次試射,實際上只進行了4次。1997年7月8日,在普列謝茨夫靶場「白楊」-M導彈進行了第4次發射試驗,也是定型前的最後一次發射。設計者們認為,在「白楊-M」導彈系統研製、試驗過程中,以及在其戰術技術性能指標中有很多「第一」,甚至在世界上也是首次。如第一次為高防護性的井基和機動陸基發射裝 置製造了標准化統一的導彈;首次使用了新型試驗系統,藉助它可檢驗導彈系統在地面和飛行狀態下各系統和組件的工作狀態和可靠性,這可大大縮小傳統試驗規模,減少費用,同時又不降低導彈系統研製和試驗的可靠性。
據設計者稱,「白楊-M」導彈系統的全部試驗都進行得很順利,此外,在訓練場和戰備值班中將進行有關的試驗工作,全部戰術技術性能將能達到預期的目標。「白楊」-M導彈系統之所以引起世人的關注,主要是因為它所擁有的戰術技術性能優勢。該導彈為單彈頭式洲際戰略彈道導彈,採用多種制導方式,是一種3級固體燃料導彈,即可機動發射,也可固定發射。該導彈長(帶戰斗部時)22.7米,直徑1.95米,導彈發射重量47.2噸,投擲重1200千克,飛行距離超過10000千米,核裝葯的准確當量雖未公布,但根據某些信息可以確定,彈頭爆炸當量約為55萬噸,同時命中精度也有較大的提高。
其實,白楊-M導彈雖然其大小及某些設計特性都明顯地受到了反導條約的限制:最大飛行距離為10000公里,長22.7米,殼體最大直徑1.86米,重47.1噸,彈頭重1.2噸(長5.2米),但是,白楊-M導彈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其不僅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改裝成多彈頭的導彈,而且其分彈頭還可以單獨制導,這對於在距離打擊目標100公里處分離的彈頭抗擊敵方的干擾信號相當有益。此外,彈頭的分離還是在戰斗部每30-40秒自動更換飛行參數的情況下進行的,因此,敵方的反導系統不僅來不及確定彈頭的分離點,也根本無法判定戰斗部本身的飛行參數。
「白楊-M」導彈系統的研製工作始於80年代後期,它是「白楊」(SS-25)導彈的改進型。1994年12月20日,「白楊」-M導彈進行了首次試射,原計劃進行7次試射,實際上只進行了4次。1997年7月8日,在普列謝茨夫靶場「白楊」-M導彈進行了第4次發射試驗,也是定型前的最後一次發射。設計者們認為,在「白楊-M」導彈系統研製、試驗過程中,以及在其戰術技術性能指標中有很多「第一」,甚至在世界上也是首次。如第一次為高防護性的井基和機動陸基發射裝 置製造了標准化統一的導彈;首次使用了新型試驗系統,藉助它可檢驗導彈系統在地面和飛行狀態下各系統和組件的工作狀態和可靠性,這可大大縮小傳統試驗規模,減少費用,同時又不降低導彈系統研製和試驗的可靠性。
據設計者稱,「白楊-M」導彈系統的全部試驗都進行得很順利,此外,在訓練場和戰備值班中將進行有關的試驗工作,全部戰術技術性能將能達到預期的目標。「白楊」-M導彈系統之所以引起世人的關注,主要是因為它所擁有的戰術技術性能優勢。該導彈為單彈頭式洲際戰略彈道導彈,採用多種制導方式,是一種3級固體燃料導彈,即可機動發射,也可固定發射。該導彈長(帶戰斗部時)22.7米,直徑1.95米,導彈發射重量47.2噸,投擲重1200千克,飛行距離超過10000千米,核裝葯的准確當量雖未公布,但根據某些信息可以確定,彈頭爆炸當量約為55萬噸,同時命中精度也有較大的提高。
其實,白楊-M導彈雖然其大小及某些設計特性都明顯地受到了反導條約的限制:最大飛行距離為10000公里,長22.7米,殼體最大直徑1.86米,重47.1噸,彈頭重1.2噸(長5.2米),但是,白楊-M導彈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其不僅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改裝成多彈頭的導彈,而且其分彈頭還可以單獨制導,這對於在距離打擊目標100公里處分離的彈頭抗擊敵方的干擾信號相當有益。此外,彈頭的分離還是在戰斗部每30-40秒自動更換飛行參數的情況下進行的,因此,敵方的反導系統不僅來不及確定彈頭的分離點,也根本無法判定戰斗部本身的飛行參數。
「白楊-M」導彈系統的研製工作始於80年代後期,它是「白楊」(SS-25)導彈的改進型。1994年12月20日,「白楊」-M導彈進行了首次試射,原計劃進行7次試射,實際上只進行了4次。1997年7月8日,在普列謝茨夫靶場「白楊」-M導彈進行了第4次發射試驗,也是定型前的最後一次發射。設計者們認為,在「白楊-M」導彈系統研製、試驗過程中,以及在其戰術技術性能指標中有很多「第一」,甚至在世界上也是首次。如第一次為高防護性的井基和機動陸基發射裝 置製造了標准化統一的導彈;首次使用了新型試驗系統,藉助它可檢驗導彈系統在地面和飛行狀態下各系統和組件的工作狀態和可靠性,這可大大縮小傳統試驗規模,減少費用,同時又不降低導彈系統研製和試驗的可靠性。
據設計者稱,「白楊-M」導彈系統的全部試驗都進行得很順利,此外,在訓練場和戰備值班中將進行有關的試驗工作,全部戰術技術性能將能達到預期的目標。「白楊」-M導彈系統之所以引起世人的關注,主要是因為它所擁有的戰術技術性能優勢。該導彈為單彈頭式洲際戰略彈道導彈,採用多種制導方式,是一種3級固體燃料導彈,即可機動發射,也可固定發射。該導彈長(帶戰斗部時)22.7米,直徑1.95米,導彈發射重量47.2噸,投擲重1200千克,飛行距離超過10000千米,核裝葯的准確當量雖未公布,但根據某些信息可以確定,彈頭爆炸當量約為55萬噸,同時命中精度也有較大的提高。
其實,白楊-M導彈雖然其大小及某些設計特性都明顯地受到了反導條約的限制:最大飛行距離為10000公里,長22.7米,殼體最大直徑1.86米,重47.1噸,彈頭重1.2噸(長5.2米),但是,白楊-M導彈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其不僅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改裝成多彈頭的導彈,而且其分彈頭還可以單獨制導,這對於在距離打擊目標100公里處分離的彈頭抗擊敵方的干擾信號相當有益。此外,彈頭的分離還是在戰斗部每30-40秒自動更換飛行參數的情況下進行的,因此,敵方的反導系統不僅來不及確定彈頭的分離點,也根本無法判定戰斗部本身的飛行參數。
俄羅斯計劃在下世紀初的前10年內部署300-350枚「白楊」-m導彈系統,其中井式發射的90枚導彈將部署在改造後的pc-18(ss-19)導彈發射井中。
現在,俄軍的5個井式白楊-M導彈團已有42套白楊-M導彈系統,而且,2006年俄軍還計劃購買7套白楊-M導彈系統,如果再加上這69套戰略火箭軍中的白楊-M導彈系統,俄軍裝備的白楊-M導彈系統已接近了其所希望最終配置270枚這一目標的半數。
在俄軍近年來新建的白楊-M戰略導彈團里,每團所擁有的導彈系統基本上都是6套,因此,69套「白楊-M」導彈系統,已足以裝備10個戰略火箭兵的導彈團了。這10個導彈團,如果加上俄軍現有的5個井式白楊-M導彈團以及一個已經在籌備之中的機動式白楊-M導彈團,可以說俄軍屆時將會非常接近其「戰略火箭兵計劃編有2至3個白楊-M導彈師,每個師將編有4至6個公路機動導彈團」的最低建軍目標。
參考文獻:新型的SS-N-27白楊M導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