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試論述後冷戰時期俄羅斯外交政策及其演變。
(1)葉利欽政府時期,激進民主派實行的是親西方的政策。但是這一政策並沒有換來西方的大量外援,而俄羅斯按西方的模式所進行的改革和轉軌帶來了大量的政治、經濟、社會弊端,而且還導致了後來的經濟危機。為了擺脫這些弊端,減少對西方的依賴,重振俄羅斯的大國地位,俄羅斯對外交政策進行了調整。 (2)俄羅斯普京政府十分重視與獨聯體的關系,獨聯體也離不開俄羅斯。歷史上,俄羅斯和獨聯體共同是前蘇聯的組成部分,現在獨聯體大部分國家與俄羅斯接壤,對俄國來說,地緣政治意義非常重要,關繫到俄羅斯的國家戰略安全。對於獨聯體來說,可以從俄羅斯得到政治安全保障,在俄有重大的經濟利益。不論是從歷史上來看,還是從現實上看,獨聯體和俄羅斯有著共同的利益,它們的關系十分重要。 (3)第一,其外交政策是致力於振興經濟、加強中央權力和提升俄羅斯的大國地位;第二,力圖擺脫對西方的依賴關系和外交上一邊倒的方針,東西方外交並重,實行的是全方位外交;第三,重視地緣政治安全在對外政策中重要性,強調與獨聯體的關系;第四,強調聯合國的作用。 (4)在強調彼此間關系的同時,都重視與東方國家的關系。
Ⅱ 冷戰後俄羅斯對外戰略發生了哪些重大變化
冷戰後俄羅斯對外戰略的調整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1-1992年)實行向西方「一邊倒」政策,尚未提出明確的亞太戰略目標。
上世紀90年代初期,俄羅斯為了爭取西方經濟援助,努力「融進西方文明社會」。這一階段的對外戰略和政策特點:
其一、完全向西方國家傾斜的「一邊倒」政策。
其二、以尋求西方大規模的經濟援助作為推動國內激進經濟改革的動力源,把西方的援助看作是解決國內經濟困難的靈丹妙葯,在重大的國際問題上與西方國際社會保持一致,在涉及俄羅斯切身利益問題上唯唯諾諾。
其三、1992年初期,俄羅斯外交部制定的外交政策雖然提出不但要偏重於歐美,而且要側重於亞洲,但並未付諸具體行動,在目標和政策上並沒有實質性的內容。
第二階段(1992-1993年)積極推行穩定東部安全環境,擴大在亞太地區的政治影響,確立以「亞太大國」地位為主要目標的亞太戰略。
俄羅斯在推行經濟改革過程中付出重大代價,但仍未獲得大規模援助和西方社會的信任,這大大傷害了俄羅斯人敏感的自尊心。俄羅斯不得不重新調整它的外交戰略,把目光投向經濟快速發展的亞太地區。
在這一時期,俄羅斯亞太戰略的特點主要體現為:
其一、以經濟合作為中心,發揮俄羅斯遠東的經濟潛力和地緣經濟優勢,爭取融入亞太多邊經濟合作機制,成為亞太經濟合作夥伴。
其二、以安全對話為重點,積極推動建立亞太地區安全體系。
第三階段(1994年至今)全力推行亞太地區的經濟一體化,保持亞太力量均衡格局,藉助亞太制衡歐美,實現世紀之交的俄羅斯「大國復興」戰略。
俄羅斯外交政策轉變的根本目的是改變前一時期推行的親西方外交造成的俄在亞洲格局中的不利局面,積極參與亞太地區所有的重要政治、經濟事務。在亞太地區推行以保障經濟利益為重點的安全戰略,強化和重視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利益,以顯示俄羅斯作為「世界大國」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捍衛國家利益的決心。
在這一階段俄羅斯亞太戰略的特點主要體現為:
其一、俄羅斯的亞太戰略目標已不僅僅局限在謀求經濟利益和政治影響的層面上,而是積極參與亞太地區的國際合作,謀求盡快融入亞太地區經濟發展一體化進程,並把亞太地區營造成俄同西方抗衡的戰略大後方和政治籌碼。
其二、在亞太地區實現以經濟利益為重點的安全戰略目標,進一步加強俄羅斯在亞太地區的戰略利益和地位。
其三、這一時期俄羅斯同西方國家的矛盾日益暴露,它逐步意識到,作為世界大國的俄羅斯在世界大家庭中並沒有占據應有的位置,它追求的「俄羅斯大國復興戰略」受到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的種種限制和阻撓。俄羅斯與歐美的關系此時是合作與對抗並存,在對抗和妥協中尋求發展空間。
Ⅲ 請問俄羅斯還要過多長時間才能恢復和當年冷戰時的蘇聯一樣的國際地位呢俄羅斯何時才能和蘇聯一樣,經濟
已經不可能了,中國的崛起徹底讓俄羅斯再不可能成為世界一級
蘇聯的軍事實力從來都是在追趕美國中,並沒有真正意義上地追平過
經濟產值世界第二在這個時代如同做夢一般,順便一提,今年俄羅斯的GDP還比不上廣東省,即使在貶值之前,也不過中國的五分之一,完全體的中國五億工業人口的巨型體量,美國也要震悚,俄羅斯更是望塵莫及
Ⅳ 俄國在冷戰中處於什麼地位
一 處於美國的騙局當中。星球大戰計劃對美國來說只是一些動畫,對蘇聯來說卻是真實的,龐大的軍費開支嚴重拖累了經濟。
二主導改革,戈爾巴喬夫的經濟改革。他在訪問中國之後,宣布蘇聯改革,要用100天時間走完中國10年的路,於是經濟開始混亂,老百姓的生活受到嚴重影響。
三 思想處於主動狀態,戈爾巴喬夫的思想改革。為了證明自己是對的,他把經濟混亂的責任全部推卸給蘇聯的舊制度,讓人民出現了兩派分化,矛盾四起。
四 政治上謀求新出路,戈爾巴喬夫的政治改革。戈爾巴喬夫開始當總統,實施多黨制,這讓蘇聯人認為蘇聯已經不再是社會主義,所以沒必要保留蘇聯,國外勢力乘機滲透,反對派迅速崛起。
五最後處於下風。,政治動盪以,來蘇聯從頭到尾沒有對平民動過一槍一彈,倒是給俄羅斯帶來民主自由的葉利欽,是用坦克炮與國會對話的,最後,大炮下的」民主「贏了。
Ⅳ 冷戰後俄與西方國家關系有何變化
冷戰結束後,俄羅斯徹底放棄了蘇聯時期與美國和西方的對抗政策,尋求在西方民主價值和市場經濟基礎上建立新型國家關系。
東歐劇變後,華約和經濟互助合作委員會也隨之宣告解散,新獨立的俄羅斯忙於和前蘇聯國家分割帝國龐大的財產和處理錯綜復雜的糾紛,根本無暇顧及自己在國際、地區組織中的地位以及與傳統盟友的關系。更為重要的是,俄羅斯還沒有作好參加為適應「後冷戰」形勢需要重建的國際和地區機制的心理准備。1993年8 月,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在訪問波蘭等東歐國家時,竟然宣稱「波蘭加
入北約不違反俄羅斯的利益,並理解波蘭要求加入北約的動機和願望」。然而過了不到一個月,當東歐國家紛紛要求加入北約時,葉利欽卻坐不住了,寫信給美國等西方國家領導人,表示反對北約東擴,認為這是「把俄羅斯趕出歐洲」之舉。俄羅斯領導層出爾反爾的言論說明,俄羅斯還沒有充分認識國際機制重新組合對俄羅斯國家利益的重要意義。
新俄羅斯獨立後把自己定位在歐洲國家,但是目前,俄羅斯在歐洲安全結構的重建進程中也處於不利的位置。俄羅斯影響歐洲安全結構建設進程的手段和資源還不多。國家版圖的縮小、同盟國的離去和國家實力的急劇下降,使俄羅斯喪失了「歐洲音樂會前排位置」。西方國家對俄羅斯防備的心理和不信任的態度為俄參與構築歐洲新安全體系設置了重重障礙,俄羅斯面臨著被排除出歐洲政治發展進程的危險。
由於長期受到計劃經濟的影響,俄羅斯參與國際經濟的程度和開拓國際市場的能力十分滯後。20 世紀90 年代初盲目地全面開放和照搬西方經濟模式,使俄羅斯的經濟持續下跌。同時,國內經濟轉型進行得十分不暢,俄羅斯對世界經濟貢獻能力越來越弱。以1999 年計算,俄羅斯國內生產總值只佔世界生產總值的1.5%,對外貿易額佔世界總貿易額的1.3%。2000 年俄羅斯只佔國際資源0.71%,中國佔2.43%,日本佔9.78%,美國佔24.44%。[1]目前,俄羅斯已清醒地認識到,國際經濟環境對俄羅斯重新崛起的重要意義,正加緊建立與國際經濟組織合作的戰略框架,構築抵禦外來風險的經濟安全體系。
Ⅵ 俄羅斯主要依靠能源支撐國家崛起能順利實現么大神們幫幫忙
能源產業只是俄羅斯經濟支柱之一,俄羅斯還有武器出口和傳統貿易等其他經濟支柱。 一個國家特別是大國的崛起,光靠一兩個產業支撐是絕對不行的,是絕對的軟肋,經濟學上早有定論。 一個國家要有好的經濟政策和良好的政治環境才可能經濟崛起。蘇聯就是在後期沒有了好的經濟政策,改革失敗,加上冷戰四面樹敵,沒有好的政治環境,所以一代霸主就此土崩瓦解。 俄羅斯要崛起,能源只是一個啟動器,要靠全部產業的振興,才會使俄羅斯走向輝煌,這也是普京當總統時大力推進全面改革的根本原因!!!
採納哦
Ⅶ 為何西方那麼害怕俄羅斯崛起
西方很多國家都害怕俄羅斯的再次崛起,因為俄羅斯的前身是蘇聯,蘇聯和歐洲的一些國家和美洲的一些國家都不是特別的和諧,因為冷戰時期都是敵對國,所以他們有很大的利益沖突,擔心俄羅斯再次崛起對他們造成影響。
歷史上的蘇聯和我們國家的關系曾經相當不錯,不過後來由於某些原因崩了,但是之後又重新好了,現在也同樣是這樣,現在也是我們國家非常重要的盟友之一,雖然我們國家放生不結盟政策,但是基本上就相當於一個比較重要的戰略合作夥伴。
Ⅷ 俄羅斯是如何走上崛起和強大的
這個問題很大,篇幅所限沒法展的很開,長話只能短說。
俄羅斯人的祖先是斯拉夫人,9世紀的時候,第一個斯拉夫人建立的國家:基輔羅斯,在如今的第聶伯河一帶成立。弗拉基米爾在位期間,這個國家也曾一度擴張到數百萬平方公里,但是受制於地理和環境因素,始終被排斥在歐洲主流之外,基本屬於蠻族。13世紀的時候被蒙古大軍侵略,幾乎亡國,首都基輔幾乎被毀於一旦。在這個背景下,源於基輔羅斯的瓦解和之後蒙古自身的問題,新的莫斯科公國成立,歷經風雨後在1547年,終於完全擺脫了蒙古韃靼的統治,成為獨立王國,這也是現代俄國的前身。
綜觀整個俄國史,一般認為是兩起兩落。俄國的問題是它這塊地本身有先天缺陷,地廣人稀,多民族混雜,最重要的是缺乏出海口,基本就是個內陸國家,因此俄國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其發展遠遠落後於歐洲其他國家。到了17世紀時,西歐很多國家已經普遍進入封建時代,俄國還處於農奴制時期。在這樣的背景下,俄羅斯民族的第一次崛起的救世主彼得大帝出現了,彼得雄才大略,勵精圖治,他親自游歷歐洲,回國後決心進行大改革,這個改革是全方位的,涉及政治經濟軍事等各方面,最值得一提的就是贏得了對瑞典的大北方戰爭,這次勝利使得俄國拿到了至關重要的波羅的海出海口,從而為之後逐鹿歐羅巴贏得了籌碼和舞台,俄國第一次成為了世界舞台的主角,這也是為什麼彼得被俄國人稱為「祖國之父」的原因。但隨著他的去世,很多改革沒能進行下去,到了19世紀末,看似強大的俄國在跟日本的戰爭中一敗塗地,顏面大損,而之後的一戰更是讓俄國跌入了谷底。
俄國的第二次崛起毫無疑問就是十月革命,在列寧及其繼任者斯大林的推動下,從帝國時代進入到共和國時代,斯大林模式的大規模生產也可以看做一次改革,盡管有這樣那樣的弊端,但是整體國力的強盛是不爭的事實。後期一系列的擴張(蘇波戰爭,蘇芬戰爭,瓜分波蘭,對戰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內政的干預)使得俄國(蘇聯)成為了舉足輕重的大國,二戰的勝利更是增添了重要的話語權。但是這種高度集中的粗放式發展,以及嚴重傾向於重工業,忽視輕工業和農業的做法,使得蘇聯頭重腳輕,最終導致了坍塌。90年代末蘇聯解體後,整個俄羅斯民族再次陷入沒落,國際影響力和大蘇聯時期不可同日而語,直到普京的出現,才慢慢恢復元氣。
不得不說,俄國的崛起相對於西歐國家,更多依賴於軍事上的勝利,即所謂「以野蠻征服野蠻」,缺乏文化底蘊,這就使得俄國的沉浮更多地取決於當政者本身的能力,說穿了就是外強中干,民族自身發展慾望不足。彼得/斯大林時期的俄國為什麼強大,某種意義上是軍事力量的原因,但是人民的生活水平,文化普及度,各個產業的均衡發展等等,都不如同時代的西歐國家。這種崛起註定只能是暫時的,一旦當朝君主去世,馬上整個勢頭就會衰竭。
Ⅸ 冷戰後俄羅斯對外戰略的調整分為哪三個階段
俄軍事戰略調整的根本目標是有能力擊敗針對俄及其盟國的武力施壓和入侵。從根本上講這還是應對「威脅」的軍事戰略思想,並非著眼於主動的「能力」建設思想。這是俄羅斯軍事戰略調整與美國軍事戰略調整的根本差別,其他的一切差異都是源於這個根本的差別。當前俄羅斯軍事戰略在軍事力量部署方面顯示出幾大特點:一是加速獨聯體軍事一體化進程,重點是以俄白聯盟為核心構建獨聯體聯合防空體系。二是努力與歐洲建立更緊密軍事夥伴關系。三是將首先在遠東地區部署最新型戰役戰術導彈系統。四是加大在高精尖武器系統,特別是新型戰略武器研製方面的投入。
操作上的策略是:隨時對威脅作出反應,不排除「先發制人」。俄羅斯除了保存和加強其核戰略遏制力量外,還試圖在和平時期能夠有效應對兩場任何形式的軍事沖突。雖然都標榜為「先發制人」,但俄羅斯軍事戰略中的「先發制人」概念是在威脅臨頭的情況下被動地「先發制人」,而美國軍事戰略中的「先發制人」概念是根據美國自身判斷,在需要「先發制人」進行打擊的任何情況下「先發制人」,這其中既包括了被動的「先發制人」,也包括了主動的「先發制人」。
為了確保「同時打贏兩場局部戰爭」的目標得以實現,俄軍採取了四大舉措:
首先,強調質量建軍和軍隊的機動靈活性。俄增加了常備部隊的數量,並提高其大范圍快速部署的能力。同時,俄在常備部隊的基礎上,組建接受統一指揮的常備武裝力量集群,並將其部署到所有的戰略區域。常備武裝力量集群可隨時根據需要部署到任何地方。
第二,在大量裁減軍隊人數的情況下,俄軍加快向合同制方向轉化的步伐,走職業化發展的道路。目前,俄武裝力量已有13萬名士兵和軍士簽訂了服役合同,佔全軍總人數的22%;到2007年,還將有14.7萬名服役的士兵和軍士轉為合同制。
第三,給軍隊配備現代化的武器。目前俄軍現代化武器的配備量只佔軍隊武器裝備總量的20%—30%,到2010年,俄軍先進武器裝備要達到軍隊裝備總量的35%,2015年達到45%。
第四,根據從最近10年來戰爭表現出的特點,俄軍要加強和鞏固反導彈襲擊和反擊空中打擊的能力。
2006年2月2日俄羅斯《獨立報》一篇題為《總參謀部揭開秘密改革計劃》的文章披露了俄羅斯軍事戰略改革的進程。俄羅斯將正式放棄軍事戰略中的「對稱」原則,即放棄不惜任何代價也要同潛在的敵人保持數量上的平衡這種做法,轉而根據「非對稱」原則建設武裝力量和軍事組織。在高技術條件下,維持數量龐大的軍隊應對大規模常規戰爭或核戰爭,顯然與國家的財力、物力和人力有明顯矛盾。
為此,俄羅斯將進一步精幹常備部隊,發展偵察、通訊和電子對抗部隊。軍隊結構要形成作戰部隊和保障部隊的最佳配置,以便在不同的戰略方向建立有自我保障能力的集團軍。另外,為了實現戰略遏制和地區遏制,俄羅斯核力量的潛力要保持在起碼的足夠水平上。再者,要重點發展空軍,在資金分配上要照顧到防空武器的發展,將來還要重視發展太空防禦力量。
在軍事力量的組織模式方面俄羅斯將作出一些重大決定:國防部和總參謀部的職能將被分開,國防部在很大程度上將成為文職機構,對軍隊進行監督,執行幹部政策和負責軍隊給養並負責對軍隊進行精神道德教育,而總參謀部將負責統一指揮軍隊的軍事行動。同時一些軍兵種將被取消,轉而在其基礎上組建戰略核力量司令部和軍事太空防禦司令部、海軍司令部等。軍區的地位將降低,主要的指揮單位是地區司令部,軍區將服從地區司令部指揮。可能成立的3個地區司令部將分別是,建在烏蘭烏德(包括遠東軍區和西伯利亞軍區)、薩馬拉(伏爾加河沿岸一烏拉爾軍區和北高加索軍區)和莫斯科(莫斯科軍區和列寧格勒軍區,而且莫斯科軍區的司令部有可能搬到斯摩棱斯克)。拆解所有的4個艦隊,取而代之的是分艦隊和區艦隊,它們將聽從地區司令部指揮。從這些措施中,我們或多或少地看到美國軍事力量組織模式的影子。
俄羅斯的行動反映了世界范圍內的新軍事變革和軍事戰略大調整的趨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