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那個年紀的官員叫什麼名字

俄羅斯那個年紀的官員叫什麼名字

發布時間:2023-08-02 22:14:27

㈠ 現在俄羅斯總統叫什麼名字

現在俄羅斯總統叫普京。

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Vladimir Vladimirovich Putin ,1952年10月7日出生—),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人,畢業於列寧格勒大學,2000年當選為第2任俄羅斯總統,2004年贏得連任,2000年至2008年任總統期間,使俄羅斯在軍事與政治實力上均有相當的提升,在民主方面遭到很多爭議,是一位「鐵腕總統」。2008年出任俄羅斯總理。2012年普京再度宣布參選總統,2012年3月5日普京再次勝出2012年俄羅斯總統選舉,第二度當選俄羅斯總統。2012年5月7日宣誓就任俄羅斯第四任總統,任期六年。

㈡ 俄國的費奧多羅夫簡介是什麼

費奧多羅夫·達維多夫阿·阿·費奧多羅夫·達維多夫(1873—1936):俄國兒童文學作家。提要:以新自由主義學說為理論依據的「休克療法」政策,是俄羅斯以及多數轉型國家在轉型前10年所實施的經濟社會政策。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包括俄羅斯等主要國家的社會制度轉型的實踐表明,以新自由主義學說為理論依據的「休克療法」政策, 不僅沒有獲得最初所預期的績效;而且,這一轉型的政策,越來越受到國際學術界的質疑與批駁。本文試圖從新自由主義學說及其轉型績效的視角,結合俄羅斯的轉型實績及其政策結果,給出自己的分析和看法。

近年來,對於前蘇聯和東歐國家20世紀90年代的經濟社會轉型的失敗,國際學術界普遍認為這是一個事實,是實證性的記錄(empirical record)。這些國家在20世紀末向市場經濟過渡的經歷表明,以「華盛頓共識」 [1] 為指導的轉型政策和做法,在這些國家不僅沒有取得預期的良好績效,而且顯露出越來越多的問題。在俄羅斯,前10年轉型的失敗,主要表現為整個社會和經濟的深刻危機。對於這些國家在轉型期所表現出的經濟社會危機,現在已經引起國際社會的廣泛探討,國際上關注和研究轉型問題的資深學者、經濟學家和一些政府人士,都在反思並探討其原因。

本文試圖從「華盛頓共識」(Washington Consensus)的理論淵源—新自由主義在俄羅斯的推行及其效果的視角,對俄羅斯前10年的經濟轉型做些分析與評述。

一.新自由主義政策在俄推行的結果:經濟社會的「休克」與危機

迄今為止,國際上眾多學者對俄羅斯等國經濟社會的轉型,進行了實證性的分析和研究。結果表明,以新自由主義為理論依據的「華盛頓共識」及其轉型的一系列政策,是導致俄羅斯經濟社會的全面「休克」的重要原因。[2] 在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陷入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社會經濟大危機,其經濟大幅下滑與陷入深刻衰退。從俄羅斯國家的經濟增長方面看,1989年,俄羅斯的GDP是中國的2倍強,而在10年後卻僅為中國GDP的1/3。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俄羅斯在20世紀90年代出台的「休克療法」式的制度轉型,不僅摧毀了前蘇聯原有的經濟基礎;而且使俄形成一種扭曲而畸形的經濟社會形態。這種扭曲的畸形的經濟社會形態所表現出的基本特徵,可以概括為以下主要方面:

(1)掠奪性。以掠奪方式獲得資產,是俄羅斯當今國有資產和財富再分配過程的實質,也是俄羅斯市場化和私有化進程中的一個典型特性。之所以稱為「掠奪」,就在於這一過程不是通過比較合理的方式,而主要是利用投機和犯罪等手段實現的資本積累。俄羅斯前10年的轉軌過程,基本上處於既無政府幹預又無市場制度的混亂進程,這就使得非法掠奪成為可能。同時,當時俄激進民主派政府對於混亂無序的野蠻市場經濟束手無策,這使得俄經濟犯罪、黑手黨、行政腐敗、利益集團等,通過各種非法的和非正當手段,大肆侵吞、瓜分和佔有國家資產,國家經濟在很大程度上被黑手黨和非法組織所控制。根據俄羅斯內務部1995年的一個數字,當時受犯罪集團控制的企業有4萬家,包括400家銀行、近50家股票交易所和大約1500家國有企業。

(2) 強制性。也被稱為「親權性」,即私有者資產積累的過程與權力或者政權的親和。俄羅斯的暴富者和「新俄羅斯人」在致富的過程中,無一地具有這一特點。其表現形式被歸納為:俄羅斯首富進入政權、各工業-金融集團的代表人物躋身議會和控制媒體、干涉政府立法和左右議會選舉等。在俄羅斯社會,這種由暴富者與權利階層所推進的改革,它是由少數人依靠政權力量強制推行的結果,並不代表廣大群眾的願望與要求,支持和認同這種經濟政策、方針、模式的人,只是掌握政權的極少數人和利益階層。因而,俄羅斯激進的改革政策一直受到廣大民眾、社會輿論、中小企業界與一些政黨的反對和抵制。

(3)官僚性。它的特徵是「寡頭」( oligarch)經濟,也稱「壟斷性」。隨著俄羅斯快速私有化進程,俄羅斯形成了各種官僚壟斷集團。這個巨富的群體,被稱為「新資產階級」,他們的代表人物則被視為「寡頭」,鑒於這一群體與「官僚集團」的合流,又被稱作「強力階級或強力集團」。伴隨著這種官僚壟斷集團的出現,俄羅斯經濟中的壟斷集團一方面與權勢勾結;另一方面,其大型私人資本壟斷的特徵也很明顯,私人資本控制了俄羅斯經濟中的高利潤產業,如石油、天然氣、電力、燃料、黑色和有色金屬等行業。其中,一個典型的概念就是「新俄羅斯人」,他們主要是由行政官僚集團所構成的擁有來自權力財產的群體所構成。[3] 少數寡頭們靠私有化和金融投機發家的同時,經濟權力乃至政治勢力急劇膨脹,不少寡頭在投機和暴富的過程中,將巨額利潤通過各種途徑轉移到國外。俄羅斯社會轉型期這種利益分割的極不公平性,使得大多數民眾普遍貧困化。

(4)政治性。俄羅斯推行的轉軌政策帶有濃厚的政治意識形態傾向,它的政治動機是盡快和徹底摧毀舊體制及其公有制經濟基礎。其政治目的是首要的,而經濟績效則位居其次。按照新自由主義經濟理論的理論邏輯:只有廢除公有制和通過實現私有化,才能夠摧毀舊的共產主義制度基礎。俄大規模的快速私有化的政治目的即在於此。這與新自由主義思想相吻合,因為在西方,新自由主義不僅被視為一種「右翼」理論,而且也被看作為一種意識形態。

俄羅斯在轉型中形成的這種扭曲而畸形的經濟社會形態,在一些學者看來,乃是「由於建立市場經濟不是循著民主道路、而是受制於官僚和犯罪集團的利益壓力」的原因。換言之,俄羅斯市場經濟的建立,是沿著犯罪集團的利益方向進行的。在大多數民眾的眼裡,造成這種扭曲變形的人員,主要是三種人:一種是「不文明的商人」,他們缺乏商業道德;一種是官員集團,他們貪污成性;一種是犯罪團伙,他們殘忍並貪權。這些則在相當程度上影響著廣大民眾對於改革的態度。因此,在俄羅斯的轉型的過程中,人們對社會狀況的不滿與各個階層的沖突始終貫穿。按照俄羅斯的統計,人們對俄社會轉型過程的不滿主要是:對轉型後的社會動亂與生活倒退不滿、對私有化後的暴富現象和社會不公不滿、對改革政策與通貨膨脹不滿,等等。這種不滿逐漸體現在各種社會利益集團的沖突上面,由於俄羅斯普遍存在的強烈不滿情緒,各種社會矛盾的積聚與爆發,最終導致了2003年12月俄羅斯國家杜馬選舉中激進黨派的落選。

二.以新自由主義學說為指導的轉軌政策:「休克療法」

俄羅斯以新自由主義為依據的激進經濟政策的推行,乃是造成俄經濟社會深刻危機、經濟大幅度衰退的重要原因。有鑒於此,現在國際上一個普遍的觀點認為,「華盛頓共識」和所謂三位一體(自由化、私有化和穩定化)的轉型,對於一個成功的轉型來說,它是引人誤入歧途的葯方。

俄羅斯前10年經濟社會轉型政策的「精髓」,就是以「華盛頓共識」為導向的「休克療法」的經濟政策。在蘇聯解體後,獨立的俄羅斯開始強制而快速地推進經濟轉軌過程。1992年初,俄激進民主派政府推出了上述的三位一體(自由化、私有化和穩定化)的「休克療法」式經濟轉軌政策。作為指導俄羅斯經濟轉軌政策工具組合的「休克療法」,它不僅僅是俄政府用於遏止通貨膨脹的貨幣主義政策,特別重要的是,在俄「休克療法」的一般內容中,加進了制度轉型的一些重要內容。例如,在大多數轉軌國家中,「轉型」是以建立民主政治為首要目的的過程,它伴隨著一個國家重大的政治和社會制度的轉變,首先包括要實現多黨民主政體的做法。

以新自由主義學說以及現代貨幣主義為理論支柱的「休克療法」,成為葉利欽時代俄羅斯經濟轉軌的基本經濟政策。按照美國學者約瑟夫. 斯蒂格利茨的概括,「華盛頓共識」的教條是「主張政府的角色最小化、快速私有化和廣泛自由化」。在俄羅斯,以「華盛頓共識」復制的這一經濟政策的內容大體包括:第一,市場和內外貿易快速自由化,「快速而全面地消除價格監督」,「盡快轉向開放的、非集中的監督和貨幣體系」。俄自1992年1月開始,全面而急劇放開商品、物價、匯率、外貿進出口等的管制,政府對經濟的調控作用被大大縮減;第二,國有企業的全盤私有化,「所有制改革的最終目標歸結為包括幾乎全部企業的私有化」。迅速而大規模的國有企業私有化的主旨,是打造以私有制經濟為主體的廣泛的有產者和企業家階層;第三,宏觀經濟穩定化,減少財政赤字,嚴格限制貸款和貨幣發行,將穩定盧布、控制通貨膨脹作為經濟政策的重中之重,生產發展、產業調整、結構更新和科技政策等,均讓位於貨幣緊縮政策。此外,「西向化或全盤西化」也被認為是俄國轉型的一個核心方面,其實質是:效仿西方模式和依賴西方的援助。即:俄國必須引入和效法西方市場經濟特別是美國模式,向外國首先是西方國家全面開放國內市場,盡可能多地爭取西方國家的投資和貸款。這些,則是葉利欽時代俄激進民主派自蓋達爾政府提出、此後歷屆政府實際推行的俄社會經濟轉軌政策和戰略的主導思想。

在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在向市場經濟過渡的起始階段,俄羅斯政府和學界圍繞如何向市場經濟過渡,在政策和理論方面發生了激烈的論爭。當時,俄羅斯國內主要存在著兩大不同的派別和主張。一派是以葉利欽為首的政府派,即激進民主派,這是當時俄羅斯的主流派別。他們的基本思想和主張是:採用西方的新自由主義學說與貨幣主義理論來指導俄羅斯轉型,力主推行完全的自由市場經濟模式,最大限度地減少政府的作用;在轉型政策與方法上,實行激進的一步到位式的經濟轉軌,並宣稱:俄羅斯能夠在若干個月內實現市場自由化和經濟私有化。這就是俄羅斯已被付之實施的「華盛頓共識」,也即「休克療法」 的轉型政策,其代表人物主要包括蓋達爾、丘拜斯、費奧多羅夫等人。另一派是以俄羅斯科學院為首的,由一些著名學者所組成的「學院派」,即與葉利欽政府和激進民主派相對立的主張和派別。他們贊成並主張俄羅斯實行市場經濟的改革,但認為應該採取讓政府參與宏觀經濟管理的漸進改革方式,主張俄羅斯的轉型應該符合俄羅斯的國情,走「特殊的俄羅斯式的轉軌道路」,這些學者中包括俄著名經濟學家阿巴爾金等人。這一派的觀點和主張在當時被認為是保守派,因而在俄羅斯,這一派的看法始終不佔主流,而是被邊緣化。

面對不斷加深的俄羅斯經濟社會危機,俄羅斯政府和學者們不斷地在反思轉型政策。前一派對此的解釋是,認為激進的改革政策未能得到徹底和全面的實行;後者則提出,俄羅斯自1992年以來所出現的經濟社會危機是俄政府所推行的改革政策的結果。總之,雖然這兩派對於轉軌政策的主張不同,但是都將俄羅斯的轉軌績效不佳與其所推行的政策 「休克療法」相聯,「激進民主派」將轉型績效的不佳與失敗,歸咎於「休克療法」政策執行的不夠徹底;而在「學院派」看來,問題恰恰在於俄羅斯執行了「休克療法」的政策。由於「休克療法」政策具有強烈的政治色彩以及它的強制推行及其惡果,使得堅持和反對這種經濟轉軌政策的較量,一直是俄政治斗爭的較量和各派政治勢力對抗的焦點。

三.「華盛頓共識」旁及的理論:西方經濟學說的負面作用

「華盛頓共識」和激進轉軌的「休克療法」政策的得與失、利與弊、激進與漸進孰優孰劣等,一直是國際學界和俄羅斯精英們爭議的焦點。實際上,它是關於轉型國家如何向市場經濟轉軌的路徑、道路以及所採取的過渡模式的論爭。根據「華盛頓共識」和激進民主派執政黨當時的構想,俄羅斯只要得以實現上述的經濟轉軌政策,市場就能夠有效配置資源和經濟就能夠實現增長。雖然當時反對「休克療法」政策的一些學者們提出了向市場經濟過渡的多種可替代方案,但它們均以「反對改革」的聲音而被忽視。從表面看,轉軌政策和路徑是俄羅斯和國際學界爭論的焦點問題,而實質上,這里涉及到了經濟過渡政策的理論依據,也就是說,俄羅斯等國的經濟轉型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經濟學說的影響和誤導。

轉型政策工具的基礎理論來源。
今天看,在20世紀90年代,俄羅斯和某些東歐國家大規模製度變遷的路徑,基本上是抄襲西方經濟學教科書的一些理論學說。這樣的轉型被認為是一種「市場原教旨主義」,國際一些著名學者提出,「國際金融機構一直在推動一種特定的意識形態 「市場原教旨主義」,「這既是一種不良的經濟政策,也是不良的政治政策,它建立在與市場運作有關的立論之上,這些立論甚至在發達國家也是不成立的,更別提發展中國家」。[4] 國際著名的轉型經濟學學者熱若爾.羅蘭對此指出,當時俄羅斯等國轉型的許多政策直接來源於(西方)基礎教科書經濟學。「華盛頓共識」認為,轉型有三大重要支柱,第一是價格自由化,第二是私有化,第三是宏觀經濟穩定化。「華」的支持者認為,「一旦轉型引進市場改革,就可以立刻有收獲,效率就可以提高。因此,轉型應該是大爆炸式的,激進的,休克式的」。[5]

正是這樣的理論認識,在當時成為一些轉型國家執政黨的主導思想。在這一理論導向下,俄羅斯在走向市場經濟之初,葉利欽和蓋達爾等人就荒謬地認為,一旦俄推行經濟和市場自由化,為經濟提供充分競爭的條件,俄經濟就能走出危機。還有一種觀點在當時也很流行,即強調從體制間各元素互補的重要性而導出「大爆炸式的激進改革的路徑」,即指要全面的各個要素和方面不分先後、同時進行改革。但是,俄社會當時尚存的計劃經濟的體制「遺產」表明,俄羅斯缺乏市場交易的制度基礎及其市場經濟所必循的規則。西方經濟學的一個基本假設是:市場是充分競爭的和市場制度是完善的。而在轉型國家,當時的情況只是一個「發展中的市場」。一些人對自由市場經濟作用的誤解和神化,使得俄政府削弱甚至放棄了國家對經濟的調控職能,這是俄國出現長久的社會失控、經濟衰退和深度危機、惡性通貨膨脹、多數人生活極度貧困、市場秩序嚴重混亂等狀況的重要原因。

2,全面自由化與現代貨幣主義的理論聯系。

在俄羅斯等轉型經濟中,迅速而廣泛的經濟自由化基於西方經濟學說中的現代貨幣主義理論。按照這一理論,一個國家貨幣供應量的變化,可以反映產量、價格和就業等的變化,通貨膨脹與經濟增長等,都可以通過對貨幣供應的管理進行調節。因此,在俄羅斯等國,當時執政的民主派政府則主張通過對貨幣供應量的擴張或緊縮調節經濟,以此替代政府對經濟的干預。由這一理論所導出的自由化經濟政策,在俄羅斯,國家一方面全面放開了商品、物價、匯率、外貿進出口等的限制;另一方面,在俄實踐中,俄政府不得不實行緊縮財政和貨幣的政策,以抑制通貨膨脹和貨幣發行。但是,由於俄羅斯社會當時普遍存在的是一種供給短缺型的通貨膨脹,國家壟斷仍然嚴重和非貨幣交易的盛行,這種長期緊縮貨幣的政策,造成了俄生產難以恢復、企業間的實物交易與拖欠巨額債務等現象。當時俄羅斯經濟的狀況是:貨幣越緊縮,生產越滑坡,貨幣的根基越不穩,通貨膨脹壓力越大。西方學者將俄羅斯過渡時期的這一現象稱為「虛擬經濟」[6]。這導致俄政府在90年代處於嚴重的支付危機和財政危機之中,就其實質看,它是一種「政府危機」。

3,大規模私有化的理論依據。

俄羅斯實行快速的大規模私有化的理論依據被認為是:私有化能夠向經理們、廠長和職工提供新的刺激,只有私有產權才能夠為他們帶來最強的激勵,提高生產率和增加利潤。「華盛頓共識」則強調它的政治意義,即通過大規模私有化可以摧毀舊的國家機構,並盡快將國有資產轉移到私人手中。這個問題在轉型經濟研究中被稱為「政治約束條件」,其最具代表性的事例就是俄羅斯私有化方案的設計。按照熱若爾.羅蘭的解釋,當年俄羅斯私有化的設計人、美國哈佛大學教授施萊弗等人的論述,俄羅斯無償分發國有資產的主要依據不是經濟目的的而是政治考慮,除了已經選擇的方案外,其他任何私有化方案在當時都將被政治程序所否定。[7] 在具體的實現方式上,薩克斯在1990年曾經要求「以拍賣的方式出售公司」,但他並沒意識到,當時「除了黑幫成員和黨任命的經理外,有足夠資本購買國有企業的投資者寥寥無幾」。因此後來,薩克斯提出採取投資信託公司的形式,使人們擁有企業股份。蓋達爾和丘拜斯等試圖通過這種加速的私有化方式,來形成一個廣泛、強大的有產階級和企業家階層。

今天看,俄羅斯私有化的結果並未能締造出當年所設想的企業家階層及出現私有經濟帶來的高效率。而是:(1)國有資產大量流向官僚壟斷集團和金融工業集團。使私有化能夠大大增加國家預算收入曾是俄私有化的初衷之一,但私有化給俄財政帶來的收入卻少之可憐。俄羅斯國家杜馬私有化結果分析委員會委員弗·利西奇金,對私有化結果的分析被認為最具權威性。他指出,「有關俄私有化的全部資料能夠證明存在著掠奪俄羅斯、把我國人民變成國際金融寡頭的犯罪事實」。他還透露,俄已經出售的12.5萬家國有企業,平均售價僅為1300美元,其出售的價格之低廉創世界記錄;據俄聯邦國庫管理局的統計,在1992-1996年的5年間,俄私有化上繳的預算收入合計為8480億盧布,僅占預算收入總額的0.15%。[8](2)「私有化更准確地說,就是腐敗化」。當時,在許多人看來,一旦市場放開後,私人經濟基礎會自然而然地生長起來。但是,另一種自然而然產生的現象就會出現:腐敗和犯罪對私有生產者的掠奪。私有化所造成的腐敗,無論從政治穩定還是推進改革的兩個方面,都始終引發人們的擔憂。與私有化的腐敗相關的就是俄羅斯由政府官員中產生的所有者階層。(3)俄羅斯的現實是:人民被迫接受了私有化方案,因而,也正是俄羅斯的私有化,在國際上和俄國內所受到的指責、批評和抨擊最為強烈。即使信奉自由主義經濟思想的著名學者雅諾什.科爾奈,在對後社會主義轉軌反思時也承認,「大規模私有化」作為無償分配國有資產和認股權證私有化的同義語,成了斯大林「大規模集體化」的翻版。[9] 但是,俄國領導人往往用世界銀行的要求,壓制人們對私有化的批評。

4,「西向化」思想的產生與現實矛盾。

在轉向市場經濟過程中,俄羅斯等國試圖實現向全球市場開放的經濟制度。一方面,西方堅持建議俄羅斯採納其民主制度和觀念;另一方面,俄羅斯的改革者如蓋達爾等人,迷戀並且不顧俄國的現實照搬自由主義思想。薩克斯堅持認為,轉型國家「經濟變革的成功根本的是依靠西方」。[10] 西方國家在傳授其理論、學說和觀念的過程中,一方面將其價值觀傳授給俄羅斯;另一方面,由於俄在轉型之初所推行的理論和學說基本上是基於成熟市場經濟而言,鑒於俄的體制遺產、文化傳統、制度基礎等與西方成熟市場經濟有天壤之別,包括許多條文與規則也是這樣。所以「並不存在把成功資本主義制度簡單照搬的制度捷徑」。 特別是,俄羅斯這種大規模的社會制度變遷,被簡單化為僅從形式上參用西方的法律、條文和規則。例如,俄在轉軌初期從西方借鑒的《私有化法》、《公司治理法》等多個法規,後來都被證明與俄國情差異較大,「俄羅斯照抄了盎格魯- 薩克遜國家在公司治理方面許多行之有效的法律,卻不能實施這些法律」,所以後來在普京時代, 轉軌之初制定的一些立法和條款,大多都被加以修訂。

四.基於新自由主義的政策傳播的渠道:政策制定與推行是主渠道

在俄羅斯,以新自由主義學說為指導的 「休克療法」轉軌政策之所以能夠在俄羅斯得到推行和傳播,其原因主要是俄政府接受、制定並推行了錯誤「休克療法」的改革政策。在葉利欽時代,激進民主派政府是俄羅斯新自由主義政策的主要制訂者和推行人。當時的葉利欽政府之所以能夠接受這樣的政策,其原因在於:由於俄羅斯市場改革幾經失敗,俄政府自認為原因在於其缺乏向市場經濟過渡的政策、策略與理論指導,因此積極尋找自由市場經濟的成功模式的經驗。西方的顧問們和國際經濟組織出於其多方面的考慮,將「休克療法」這一政策推薦給俄羅斯。

90年代之初,在俄羅斯等大多數轉型國家中,盡管人們都承認,建立運行良好的市場經濟是轉型的總體目標,但是,如前所述,對於以什麼方式來實現這一目標,俄羅斯國內以及國際上都存在著激烈的爭議和截然不同的觀點。[12] 討論的焦點集中在「市場原教旨主義」方面,採取以「市場原教旨主義」的自由市場經濟政策,是這些國家大多數執政者當時的主導思想。這種自由主義的思想和政策,得到了IMF以及世界銀行等國際金融機構和一些國際著名學者的支持。在俄羅斯和中東歐國家的政府中,俄羅斯前總理蓋達爾,波蘭前副總理巴爾采羅維奇,捷克前總理克勞斯等人物,都是新自由主義學說的追隨者和推行者。在過去的10多年中,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初期,隨著蘇聯解體、中東歐向市場經濟的轉型,美國芝加哥學派的新自由主義學說迅速傳播到一些轉型國家。「休克療法」作為激進轉軌的重要政策工具組合,新自由主義又作為「休克療法」的理論支柱,成為這些國家經濟社會轉型的主流觀點而被一些的國家政府用於市場經濟的轉型實踐。所以,新自由主義學說及其政策,被廣泛運用於指導俄羅斯等前社會主義國家向市場經濟的轉型,並且曾對轉型過程產生過深刻的影響。

在俄羅斯,一方面,當時,「休」式的激進轉軌政策,與俄激進民主派政府當政者葉利欽、丘拜斯和蓋達爾等人向自由市場經濟過渡的激進主張相吻合,這些人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西方新自由主義和貨幣主義經濟理論的影響;另一方面,俄羅斯和包括東歐國家在內的大多數轉型國家, 對於西方市場經濟也普遍存在著一種幻想,認為一旦拋棄社會主義制度,就可以進入市場經濟。特別是在俄羅斯,迫於當時國內的經濟惡化、所面臨的經濟和社會危機的壓力,西方國家趁機對俄既拉(給以經濟援助)又壓(迫使接受西方價值觀)。這使得俄能夠順從西方國家倡導的轉軌政策,採納並推行「休克療法」,以通過這些措施快速完成經濟轉軌。這樣,新自由主義的理論及其政策工具,就成為俄國等轉型國家經濟轉軌的一種載體而能夠迅速傳播。正如有的學者所指出,世界上哪裡的新自由主義也沒有俄羅斯和東歐一些國家的改革派所推行的新自由主義那樣毫不妥協。

在國際上,早在20世紀70-80年代,新自由主義學說就逐漸流行,並在西方思想理論界中占居明顯的優勢地位,而且被作為西方一些國家的政府制定經濟政策的主導思想。[13] 西方新自由主義思潮的擴張和傳播,是影響俄羅斯等國轉軌政策的外部因素。蘇聯解體、東歐劇變,在一定程度上說,都是新自由主義思潮向全球擴張的一種結果。早在1990年華盛頓的一次會議上,美國學者約翰. 威廉姆遜在就會議討論內容進行總結時指出,在拉美國家所實施的10項政策工具在本會議上已達成共識。[14] 這乃是「華盛頓共識」和「休克療法」政策的雛形和標志性事件。以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和世界銀行等國際機構,憑其能夠提供貸款與推進結構改革等手段,在拉美和俄羅斯東歐等國家積極推行「華盛頓共識」的政策。隨著「華盛頓共識」的形成與出台,新自由主義學說迅速向發展中國家和轉型國家蔓延,由於人們「對於自由放任主義存在的普遍性信仰」,這一理論以及政策迅速成為這些國家制度轉型與改革的政策和理論依據。亞當·斯密所開創的這種經典自由主義,原本是西方現代化社會革命的精神成果,但在20世紀末卻被置換成了「新自由主義的華盛頓共識」,也就是說,「華盛頓共識」已然成為現代自由主義的「新」意所在。其核心思想被認為是,「新自由主義的華盛頓共識指的是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一系列理論,它們由美國政府及其控制的國際經濟組織所制定,並由它們通過各種方式進行實施」,「其基本原則簡單地說就是:貿易自由化、市場定價(『使價格合理化』)、消除通貨膨脹(『宏觀經濟穩定』)和私有化」。美國學者羅伯特.W.邁克傑尼斯則對「華盛頓共識」的本質內涵,給出了如下簡明概括:「華盛頓共識」具有「經濟體制、政治體制和文化體制」的三重特性。

世界銀行前首席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對此曾經指出,以新自由主義為主旨的「華盛頓共識」,是在80年代拉丁美洲經驗的「催化」下形成的,但是拉美國家從來沒有在「華盛頓共識」中找到令人滿意的答案。然而,它卻能夠在90年代捷克和俄羅斯等國家被推行。在轉型國家中,俄羅斯和捷克是奉行以新自由主義理論為基礎的轉型政策的代表性國家。曾經被稱為捷克轉型的設計師和新自由主義代言人、捷克前總理克勞斯,他在1990年上半年率先提出、並在捷克實施以「華盛頓共識」為指導的經濟轉軌政策。這一政策之所以在捷克實現,其中一個主導論點是,為使私有制企業促進經濟社會轉型所帶來的繁榮,一旦給企業和公司以真實的價格信號,就能夠創造穩定的經濟環境、最大化的效率和快速經濟增長的軌道,實現薩克斯所言的「能夠建立在本國比較優勢基礎上的增長」。捷克前總理克勞斯制定的轉型政策以及實施,在當時被認為是新自由主義計劃的轟動性的勝利。隨後,在大多數轉型國家劇變後,也都紛紛倡導以新自由主義為理論支柱的休克療法式的轉型,主張採取激進的被稱為「市場原教旨主義」 的轉軌戰略與政策。在俄羅斯和一些東歐國家中,政府是新自由主義政策的制定者與推行者,政府所實行的失誤的政策,對於這些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了十分沉重的影響。由此可見,在向市場經濟過渡中,政府執行什麼樣的經濟社會政策,對於一個國家的興衰成敗至關重要。

五.「後共識」 替代「華盛頓共識」的重大理論和現實意義
英勇無敵 情

㈢ 歐洲中世紀軍隊的官職是什麼

不是的,歐洲中世紀的軍隊體系是模仿基督神職體系建立的。

軍事等級分為--聖殿騎士,聖約翰騎士,條頓騎士。
之後不同的劍帶與靴刺又再次區分「聖殿騎士,聖約翰騎士,條頓騎士」中的階級。

中世紀沒有你說的那種軍銜,軍銜最早出現在 15—16世紀資本主義萌芽和職業軍隊建立的時期

我幫你轉點網上的資料你看慢慢研究吧 哈哈
PS:
軍銜產生於15—16世紀資本主義萌芽和職業軍隊建立的時期,軍銜一詞最早出現於1578年的法文當中,意為「等級的台階,不同頭銜的階梯或職銜的等級」。我國古代從春秋時期就陸續出現了元帥、將軍、校尉的稱號,這比西歐國家早了十幾個世紀。中國古代軍隊的武官階品體制,與西歐軍銜體制職能一致,但形式不同,各自獨立,兩者沒有承襲關系。1894年,清朝==決定依照西歐國家軍隊編練新軍。到1904年建立了新軍的階位、品級,中國人民解放軍從1955實行軍銜制,1966年被取消。六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通過的新兵役法規定,恢復實行軍銜制。1988年7月1曰,七屆人大常委會第二次會議批准通過了《中國人民解放軍軍官軍銜條例》,中斷了23年之後,我軍又開始實行新的軍銜制度。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軍隊都實行軍銜制。各國對軍銜等級的設置,大都採用西歐式軍銜體制。

大元帥 大元帥源於拉丁文「最大的」、「最主要的」。最早大元帥是作為榮譽稱號授予本國或盟國武裝部隊總司令,有時也授予皇家成員和國務活動家。 1569年,法國國王查理九世將大元帥稱號授予其弟昂茹公爵。以後,世界各國被授予大元帥軍銜的共約30人。1719年俄國陸軍條令正式規定:大元帥為俄軍最高軍銜。蘇聯衛國戰爭勝利後,1945年6月22曰,最高蘇維埃主席團決定設蘇聯大元帥軍銜,次曰將這一軍銜授予斯大林。

元帥 元帥一詞源自上古德意志文「馬」和「僕人」。據說,最早的時候,元帥是宮廷里管理皇帝馬廄的官。在中世紀的法國和其他國家,它是職務名稱,負責軍隊的行軍隊形和作戰隊形,監督警衛勤務的執行,管理軍隊的庶務以及指揮前衛、選擇營地等。到16世紀,元帥一詞在法國表示最高軍銜,在16世紀下半葉先後授於立有卓著戰功的18名將領以元帥軍銜。現在,元帥銜仍是一些國家的最高軍銜。

將軍 將軍源於拉丁文「總的」、「主要的」。將軍作為軍銜,最先出現在 16世紀的法國。在德國,15世紀人們就用該詞稱呼騎士集團的首領,到16世紀才作為軍銜使用。隨著戰爭規模和軍隊編制的擴大,將軍遂分為若乾等,以指揮不同規模的軍隊。准將一般指揮旅,少將指揮師,中將指揮軍,上將指揮集團軍。現在,除少、中、上將銜為世界多數國家所設以外,西方國家一般還設有準將銜。俄羅斯和東歐一些國家還設有大將銜。美國在戰時還設有五星上將銜。此銜前蘇聯認為相當於大將,而西方國家則將其同別國的元帥劃為一級。

大校 大校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現的一級銜稱,始設於朝鮮==義人民共和國。20世紀50年代中國實行軍銜制時亦設此銜。還有的國家稱上校為大校,如現在越南和舊曰軍的校官,均分為3等,第一等稱大校,實際是上校。現在世界上設大校銜的只有朝鮮==義人民共和國和中國。

上校 上校一詞源於義大利「(軍隊之)縱隊」。在法國古代的步兵部隊中,上校是團長的代名詞,18世紀末法國人往往把團長和上校混為一談。在俄國,上校一詞首先見於16世紀,當時人們稱呼指揮團隊的軍官為上校。目前,世界各國的軍銜中一般均設有上校銜。除朝鮮和中國外,上校是校官中最高的一級銜稱,一般是團長的編制軍銜。

中校 在17世紀的俄國,中校最初為副團長的職稱,後來成為副團長的銜稱。1713年開始,彼得一世在俄國海軍中設海軍中校銜,對應的職務為二級軍艦艦長。1935年前蘇聯紅軍實行軍銜制時,校官只設上校和少校兩級,到1939年才補充設置中校銜。現在世界各國的軍銜中多數均設此銜,一般為副團長或營長的編制軍銜。

少校 少校一詞源於拉丁文「職位較高的」、「年長的」。400年以前,西班牙軍隊最先把少校作為軍銜使用。16世紀少校這一術語傳入德國,開始只作為一定職務的稱呼。德國在建立常備軍時,少校便用於軍銜稱謂。18世紀至19世紀,俄國軍隊一度將少校分為一級少校和二級少校兩個銜級。現在各國軍銜中均設有少校銜,一般為營長的編制軍銜。

大尉 大尉源於拉丁文「首領」一詞派生出的「軍事長官」。這個稱號最早出現於中世紀的法國,是獨立軍區長官的頭銜,當時一度高於元帥。後來,大尉一詞逐漸失去了原來的意義。從1558年起,連長開始稱為大尉,軍區長官則稱總大尉。目前世界上設有大尉軍銜的有10來個國家。舊曰軍尉官中的最高一級銜亦稱大尉,但它不設上尉,故作為上尉看待。現在西方國家亦將前蘇聯等國的大尉譯為上尉,在軍銜對照表裡,同西方的上尉列入一格。

上尉 上尉一詞源於拉丁文「首領」。早期的連由一個上尉指揮,在德文中,至今上尉和連長是同一詞。該詞由「頭」和「人」兩片語成,即表示一個地位顯赫的人。這在過去一般是首領和司令官的稱呼。現在世界各國軍銜中均有此銜,一般作為連長的編制軍銜。

中尉 中尉一詞源於法文「代理人」、「副職」。中尉作為軍隊的職務名稱,最早出現在法國。1444年,法軍將擔任副隊長的人稱為中尉。到15世紀末,中尉成為副連長的代稱。從17世紀下半葉起,中尉成為法國等國的陸海空軍軍銜。現在世界各國軍銜中均設有此銜,一般與副連長職務相對應,也有的國家將中尉規定為排長的編制軍銜。

少尉 在古代,法國稱步兵和騎兵部隊中掌權的軍官為少尉。從1789年法國資產階級大革命爆發起,少尉被定為法軍最低一級軍官的軍銜。在德國,少尉一詞是1500年前後由法語「代表」一詞演變而來。開始,人們用該詞稱呼某軍事長官的代表和其他公務人員,約18世紀以後,則稱軍隊中最低一級的軍官為少尉。現在世界上絕大多數國家的軍銜體系中均設有少尉這一銜級,但也有少數國家例外。如波蘭尉官的最低軍銜是中尉;羅馬尼亞的少尉銜是專為女軍官所設,男軍官的尉官最低一級軍銜為中尉。

准尉 准尉源自古斯拉夫文「旗」。1649年,俄軍首次將「旗手」稱為准尉。旗手通常是從最勇敢、健壯,並經過戰斗考驗的軍人中任命。彼得一世建立正規軍時,於1712年正式設准尉軍銜。目前世界絕大多數軍隊都設有準尉軍銜,多數作為軍士與軍官之間的過渡,但也有少數國家將准尉列入軍官或軍士范圍。中國於1909年在清軍中設置此銜,時稱「額外軍官」。現在許多國家都很重視准尉的作用,將其分為若乾等,最多的達6等,以解決他們合理報酬和待遇問題。

軍士 軍士一詞源自拉丁語「職員」,常用於軍事人員。法國首先於15世紀把軍士作為軍銜,授於業務熟練的有經驗的士兵。後來這一銜稱傳入德國。1716 年彼得一世將其移植到俄軍,其地位介於班長和司務長之間,使用70多年後,於 1789年廢除。

上士 上士是由德文「野戰」和「差役」兩片語合而成。「差役」一詞是由動詞「不停地運動」演變而來,表示那些為主人跑腿的人。在僱傭軍中,差役是中隊最高長官上尉和士兵的中間人,負責溝通上下聯系。差役分為野戰差役和普通差役兩種。野戰差役由上級指定,而普通差役每月從士兵中推選。

中士 中士源於拉丁語「服務者」。它作為軍銜稱謂,最初於15世紀在法軍中設置,後來在德國和英國軍隊中出現。1716年俄國正規軍中開始增設此銜。以後中士被許多國家的軍隊所採用,成為軍隊初級指揮人員的一級銜稱。

下士 下士來源於義大利語「班長」。在俄國1647年的軍隊條令《步兵習武概則與謀略》中,首次提到下士這個稱號,1722年列入《官級表》的第17級。下士在德文中由「旗幟」和「貴族子弟」兩片語合而成。過去貴族為把自己的子弟培養為軍官,從小就將他們送入軍隊。由於他們出生豪門,在軍隊中被賦予一種特殊的權利,即掌旗,因此被稱為「掌旗的貴族子弟」。1806年普軍被拿破崙打敗後廢除了這一稱呼。1899年威廉二世重新把它定為軍銜中的一級稱號。

上等兵 上等兵一詞源於法語。法軍曾規定,騎士如在戰斗中失去馬匹,則暫歸步兵指揮,執行步兵勤務,但仍保留他們的騎士稱號和薪餉,並免於干粗活。後來把這些免於干粗活的騎士叫上等兵。17世紀初,德國將上等兵作為一級軍銜設置於連隊。上等兵從有經驗而可靠的士兵中選出,負責執行哨兵派班、押解俘虜等較重的任務,有時班長缺勤時,還可代理班長。

二等兵 二等兵一詞是由德語「自由」和「解脫」兩詞演變而來,即「被解脫者」之意。在17世紀的僱傭軍中,一些年紀較大的可靠士兵被免除低級、繁重的勤務,二等兵便是對這些略享優待的士兵的稱呼。1859年,在普魯士炮兵中還曾出現過一等兵的銜稱,位於上等兵與二等兵之間。在二戰中,德國士兵的服役年限長達12年之久,因此,士兵中便需要增加等級層次,於是又增設了三等兵銜,使士兵的軍銜增加到了4等。

列兵 1722午1月24曰彼得一世頒布的《官級表》在俄軍中首次設置此銜。前蘇聯紅軍1935年實行軍銜制時,始設「紅軍戰士」銜,1940年11月2曰改設列兵軍銜,為士兵銜中的最低一等。20世紀50年代中國軍隊實行軍銜制時亦設有此銜。

㈣ 蘇聯官員行政級別劃分有幾級

四級政府,中央政府(部長會議)一級行政區是俄羅斯(州)加盟共和國,二級行政區是自/治/共和/國、邊疆區、自/治/州和州,基層行政區縣`市`大型居民點(農礦企)

㈤ 俄羅斯前總統弗拉基米爾.普京的名字翻譯成中文是什麼意思普京這個詞是什麼意思

弗拉基米爾是俄羅斯男人非常喜歡使用的一個名字,這個名字的確切含義就是「控制世界」。

當然,作為社會主義社會制度下的領袖姓名也只是一個代號,但如果是希特勒統治下的國民,要是有眾多使用「征服世界」等類似於「控制世界」這樣的名字,我們就不得不加倍警惕了。

普京,是一個姓氏,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紀,生活在伏爾加河上游特維爾地區的氏族。

(5)俄羅斯那個年紀的官員叫什麼名字擴展閱讀

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俄羅斯第2任、第4任總統。曾擔任俄羅斯總理、統一俄羅斯黨主席、俄白聯盟部長會議主席。

2000年執政以來,普京致力於復興俄羅斯超級大國地位,對內加強聯邦政府的權力,整頓經濟秩序,打擊金融寡頭,加強軍隊建設;對外努力改善國際環境,拓展外交空間,維護本國利益,在國際舞台上恢復了世界性強國地位。

普京先後四次當選俄羅斯總統,擔任總統期間,整體提升了蘇聯解體後的俄羅斯的國際地位,在對內外政策方面偏強硬,在民主方面遭到很多爭議,被認為是一位「鐵腕總統」,被美國《時代》、《福布斯》雜志評選為世界最有影響力人物。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那個年紀的官員叫什麼名字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32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06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893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3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55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45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372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3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01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04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21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32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3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47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17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46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169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995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3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