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拉美,俄羅斯人口遷移方向(原因)
拉美:人口流向經濟相對發達的美國,由南向北, 是因為城市化的原因導致人口
向需要勞動密集型需求的產業流動,
俄羅斯:由西向東,是由於東部領土的開發需要人口.
② 20世紀以後,俄羅斯人口由南向北1遷移
從圖中可以看出,該地區北部從20世紀後期以來發現了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氣資源,隨著這些資源的開發,人口出現了由南向北的遷移趨勢.
故選:B.
③ 俄羅斯要發展西伯利亞,為何不直接遷都除了沒錢,這兩點是關鍵
從世界范圍內來看,首都所在地都是一個國家發展的核心地帶,聚集了整個國家所有的人力,財力和物力資源,可以說是一國的心臟。所以在很多國家,為了發展內陸,都把首都往內陸遷移。
巴基斯坦遷都 *** 堡,巴西遷都巴西利亞,哈薩克遷都阿斯塔納,韓國遷都世宗大王市等等,都是為了發展某地,而強行建設新都,推動人口增長。但是俄羅斯一直想發展遠東西伯利亞地區,但是卻為何不學這些國家直接遷都西伯利亞呢?真實原因有3點,這兩點是關鍵。
從世界范圍內來看,俄羅斯那是世界上最大的國家,面積超過1700多萬平方公里,而俄羅斯西伯利亞占據了1300萬平方公里。而其首都莫斯科建都都有幾百年歷史了,而且從現狀來看,因為俄羅斯首都莫斯科在歐洲東部,所以整個俄羅斯的發展重心在歐洲。
而廣大的亞洲部分卻是嚴重發展滯後的,大量的資源得不到開發,人口無法增長,經濟很難進步,這些都成為俄羅斯強大的攔路虎。因此,俄羅斯未來要強大,那麼西伯利亞的發展那是至關重要的,而且俄羅斯早就意識到這個問題,一直強調要發展廣闊的西伯利亞。
但是其實說白了要發展西伯利亞,其實最直接有效的辦法就是直接遷都西伯利亞腹地,這樣人口資源和資金自然會聚集到西伯利亞去,那麼西伯利亞必然會快速發展。但是俄羅斯為何不敢這么做呢?其實主要是三點。
第一,沒錢。
從遷都來看,基本上就是在一個荒涼的地帶建立一個新的城市,完全的重新建設。因此,需要巨大的財力支持才能完成。而且俄羅斯這么大的一個國家,要建設一個首都,那麼規模將是非常大的,需要的錢財將是很多的。
而現在俄羅斯經濟現狀,能夠保持基本的維持狀態基本就很不錯了,而要拿出來的錢財那是更盯則少。而且在西伯利亞建設首都,還有相關的鐵路,機場等交通的配套,這個錢,也是一個巨大的開支,短時間內很難完成。
第二,被北約徹底包圍。
現在北約不斷加強對俄羅斯的圍堵,而圍堵最集中的區域,就是東歐和高加索地區,對烏克蘭,白俄羅斯,甚至喬治亞,亞塞拜然等等。現在俄羅斯首都在歐洲部分,直接能夠頂住壓力。
一旦重心遷移到了亞洲部分,那麼整個力量結構就改變了,歐洲部分就 很難頂住北約的壓力。因此,俄羅斯可能被北約徹底包圍,而無法有大的反抗。這個也是非常的重要,到那個時候,俄羅斯生存戰略空間將會更加嚴峻,大國地位不保啊。
第三,悔皮被驅逐出歐洲。
在歐洲英法德等大國,就一直希望把俄羅斯趕出歐洲,現在俄羅斯在歐洲重心所在,對歐洲造成巨大的輻射和影響,可謂是威力巨大非常明顯。一旦俄羅斯遷移西伯利亞,那麼英法德會趁機將俄羅斯徹底逐出歐洲,讓其無法參與歐洲事務。在歐洲東部的小國,也很難依附俄羅斯,俄羅斯將不得不成為一個亞洲國家,其影響力將會大為收縮。
而且在亞洲地區還會直接受到我國碧則差和日本的戰略競爭,其地位更是岌岌可危。此外俄羅斯一旦放棄歐洲,遷都亞洲,那麼帶來的國家管理成本和工業成本將會是非常的巨大,會使得俄羅斯經濟短期內下滑,更加加重了危機。所以,俄羅斯遷都那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事情,不是那麼簡單的事。
④ 沙俄為了出海口遷都聖彼得堡,蘇聯為什麼又把都城遷回莫斯科
在歷史上,發祥於莫斯科公國的沙俄,在彼得大帝統治下,為了尋找出海口和佔領更多的土地,不斷對外侵略擴張。直到北方戰爭,擊敗北海強國瑞典,奪得了令人垂涎的波羅的海東岸和芬蘭灣,才獲得了出海口。
如願以償的彼得大帝因此在芬蘭海灣,建立起一個新城市聖彼得堡。並從俄羅斯的發祥地莫斯科,遷都於此,將它作為沙俄海上擴張的起點。
從1712年開始,長達200多年的歲月里,聖彼得堡作為沙俄的首都,一直是俄羅斯人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如今的莫斯科)
三、工業建設的需要。
當年彼得一世遷都聖彼得堡,是為了利用來之不易的出海口,發展海上貿易,從海上對外擴張。而新生蘇維埃的發展重心,卻開始向工業建設轉移。
在這方面,身處內陸的莫斯科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當地不僅集中了大量的老牌工業企業,外來資本興建的新興產業也多聚於此,有著比較好的工業基礎。因此,把首都遷回莫斯科,更有利於以工業為主的經濟建設路線實施。
四、中心管理的優勢。
聖彼得堡位於俄國的最西部地區,這對於橫跨歐亞大陸架的蘇俄領土來說,其輻射能力相當有限,而莫斯科位居內陸,處於整個國家領土中心地帶,即便於向四周領土進行統一管理,也有利於政權的穩定和政策的推行。
所以,蘇俄的遷都有著復雜的歷史背景,除了政治穩定和經濟發展的需要,德國的軍事壓迫和列強威脅,也迫使蘇聯不得不進行政治中心的遷移。而聖彼得堡作為沙俄帝國時代擴張的立足點,隨著帝國的擴張結束,也就失去了它的原有價值。
事實證明,遷都選擇非常正確,定都莫斯科後,蘇俄工業經濟快速發展,軍事實力也重回巔峰,不僅二戰中橫掃德國,戰後還一躍成為和美國抗衡的世界超級大國。
⑤ 高一地理 德國和俄羅斯的人口遷移方向
德國:向南方,德國北部為波德平原,是重要的煤基地,開發時間長之後,價值降低,向南部發展,南部主要以電子科技類為主,比方說慕尼黑
俄羅斯:向東方,東部的煤炭石油資源豐富,森林資源也很豐富,西部地區開發時間長了,原料近枯竭,開發價值降低,向東部尋求能源開發
⑥ 高一地理 德國和俄羅斯的人口遷移方向.主要是德國,越詳細越好。分為環境因素,社會因素和自然因素。快!
德國的人口由大城市向小城鎮遷移,1、主要社會因素是德國政府近年來注重大城市的工業向小城鎮分散,以緩解大城市的交通、能源、污染、人口、資源問題;2、環境因素是由於大城市人口集中,工業集中對大城市造成不同程度環境壓力,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不便,人們更願意到設置完善、交通便利的小城鎮居住;3、自然因素,德國人口由東南部高原山區向氣候更為適宜的中北部遷移。
俄羅斯人口遷移主要是由烏拉爾山脈以東的廣大地區向歐洲部分的西部回遷,原因是東西部發展不均衡,加之東部氣候條件和經濟發展相對西部滯後造成的。
⑦ 為何大量俄羅斯人,被迫遷出高加索地區呢
從世界歷史來看,每個區域人口的遷移,基本上都是相對穩定的,而且都是緩慢的遷移。尤其是對於遷出人口來說,那更是穩定。除非爆發大的動亂,以及有其他的戰爭或者災難,才會造成人口大量外遷,最典型中東的戰爭,就造成幾千萬人遷出,流落歐洲等地。但是很多地區其實沒有發生明顯的戰爭和動亂,反而還是和平的,卻也發生大量的人口遷移,這是為什麼呢?最典型就是俄羅斯的高加索地區,大量的俄羅斯族人,被迫遷出高加索,而且規模龐大,這到底是為何呢?其實原因只有三個字。
俄羅斯的高加索地區,主要就是指的北高加索地區,大概包括現在俄羅斯的邦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和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包括車臣,印古什,達吉斯坦、卡巴爾達-巴爾卡爾等共和國。國土面積大概是20多萬平方公里。
而高加索地區,在俄羅斯的面積並不大,但是卻是非常重要。這里不光戰略位置關鍵,是俄羅斯扼迅槐慎守西伯利亞的屏障,而且更是俄羅斯的能源基地,主要的石油和天然氣產地。所以俄羅斯在征服高加索地區的時候,那是花費了巨大的成本和人員畝敬傷亡的。
而且為了穩固這里的局勢,達到控制的目的,俄羅斯一直有意的在向高加索地區,遷移更多的俄羅斯人進入,以增加俄羅斯人的比重,這樣就不會鬧出事端來。而且俄羅斯控制西伯利亞,還有歐洲地區,東普魯士等,都是如此。但是在高加索地區,很悲劇的是,這里的俄羅斯族人被迫大量外遷,回到俄羅斯其他地區。
尤其是很多國家,如車臣,印古什,達吉斯坦等,俄羅斯族人大量遷出,佔比當地人口的比例不足4%,很多甚至不足1%。而且就是這很少的俄羅斯族人,也在快速的遷出。按照這個速度,很快,整個高加索地區,可以說,那是連一個俄羅斯族人都要沒有了,一旦如此,俄羅斯努力了幾百年的成果那是要毀之一旦了。
很多人不理解,到底為何如此呢?其實真實原因只有三個字,那就是 *** 。在俄羅斯, *** 人口佔比在20%以上,而在高加索地區,這里更是 *** 區域。而這里的車臣,印古什,達吉斯坦等國,都是 *** 共和國。
而 *** 生育能力膨脹,所以使得高加索地區的 *** 人口暴漲。而 *** 人口暴漲,帶來兩個問題,一是,不斷擠壓當地俄羅斯人的生存空間,使得當地俄羅斯族人的生存難度越來越大,逐步被擠壓出去;二是, *** 人口增長到一定程度,那是極度的排外的,因為 *** 非常封閉,非 *** 那就是異教徒。
所以一旦 *** 人口增長到一定程度,必然出現針對異教徒的歧視,打擊,殺戮等。甚至受到直接的生命威脅,這就使得這些在當地的俄羅斯人不但生存空間越來越小,而且生命安全都無法保障。就像當年的科索沃地區一樣,科索沃本來明嘩那是塞爾維亞的祖宗之地,本來都是塞爾維亞人。而 *** 進來後,快速的生育,使得人口暴漲,最終成為當地最大民族。
而此後 *** 不斷的擠壓,威脅,打擊,暴力,使得塞爾維亞族人,被迫遷移出科索沃。最終科索沃就被徹底 *** 化,成為一個 *** 國家了。所以在高加索地區,其實是一樣的,因為 *** 人口暴漲,而俄羅斯族人生育率不行,完全無法跟 *** 相比。
在 *** 擠壓和打擊下,這里的俄羅斯被迫離開,於是就造成了現在的局面。但是值得關注的是,一旦高加索地區成為徹底的 *** 區域,那麼俄羅斯對於這片土地的管控能力將會更加弱。那麼未來可能產生很多的隱患問題,類似於車臣戰爭還會不會爆發,都是未可知也。
參考文獻:《俄羅斯史》。
⑧ 俄國的首都的變遷
有記載俄國的首都歷史從1147年開始,俄國定都莫斯科。1712年,俄羅斯將首都從莫斯科遷到聖彼得堡(後改名披得格勒)。1918年,俄國(蘇聯時期)又將首都遷回莫斯科。
一、1147年-1712年,俄國首都為莫斯科。
莫斯科市建於1147年,弗拉基米爾大公尤里·多爾戈魯基是其奠基人。1283年莫斯科公國正式建立,首都為莫斯科。
1613年,俄國開創羅曼諾夫王朝。1721年,彼得一世在與瑞典王國進行大北方戰爭勝利後,被俄羅斯元老院授予「全俄羅斯皇帝」的頭銜,俄羅斯正式成為俄羅斯帝國。
在彼得大帝時期,1917年俄羅斯帝國遷都到彼得堡。
二、1712年-1918年,俄國首都為聖彼得堡。
聖彼得堡始建於1703年,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市名源自耶穌的弟子聖徒彼得。1712年彼得一世遷都到彼得堡,一直到1918年的200多年的時間里這里都是俄羅斯文化、政治、經濟的中心。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當時俄羅斯同德國是敵對國,因為聖彼得堡的「堡」字是源自德語發音,當局決定把城市改名叫彼得格勒。
三、1918年-至今,俄國首都為莫斯科。
1917年,隨著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一聲炮響,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在這里獲得成功,從此開創了一個全新的蘇聯時代。1918年3月,首都從這里又遷回莫斯科。直到蘇聯解體,俄羅斯聯邦成立至今,莫斯科一直是首都。
(8)俄羅斯在往哪裡遷移擴展閱讀
1712年,俄國遷都聖彼得堡的原因
當時,俄羅斯的海洋戰略是向西,與瑞典爭奪波羅的海,進入大西洋;向南,與土耳其爭奪黑海,進入愛琴海與地中海。但在當時,沙俄海軍非常弱小,被瑞典和土耳其暴打一頓。不過,失敗也激起彼得一世的雄心,不奪得出海口,他死不瞑目。
1703年5月,沙俄終於拿下了涅瓦河的出海口。這里瀕臨芬蘭灣,是沙俄通向歐洲列強在海上最便捷的通道。彼得一世敏銳地意識到,聖彼得堡這里註定是沙俄的天選之都。
原來純軍事意義上的要塞,變成了人口稠密的城市,是時候了。1713年,彼得一世正式宣布:俄羅斯的國都,從莫斯科遷到聖彼得堡!
站在俄羅斯的立場,遷都聖彼得堡無疑是正確的決定,這標志著俄羅斯正式成為列強之一。
⑨ 誰知道蘇聯時期民族遷移那事
斯大林執政後,進行了多次民族遷移決定,具體如下:
1 根據1936年4月28日蘇聯人民委員會第776—120號決議,從烏克蘭遷移35820名「不可靠的」波蘭人到哈薩克。
2 根據1937年7月17日聯共(布)中央和人民委員會第103/1127—267號決議,把毗連伊朗、阿富汗、土耳其的蘇聯邊境地帶的各族居民遷往內地,例如1325名庫爾德人被遷往吉爾吉斯和哈薩克。
3 30年代上半期日本佔領中國東北後,蘇聯遠東地區邊界受到威脅。根據1937年8月21日蘇聯人民委員會和聯共(布)中央第1428—326號決議,從遠東(主要是濱海邊疆區)遷移全部朝鮮人171781名到哈薩克等地,以防被日本人「利用」。
4 根據1938年10月8日蘇聯人民委員會第1084—269號決議,從亞塞拜然邊境地區遷移6000名伊朗人到哈薩克。
5 1939年斯大林出兵波蘭,將烏克蘭和白俄羅斯西部地區強行並入蘇聯。在建立蘇維埃政權過程中,從那裡遷移10%的居民,即1173180人到東部,其中波蘭人389382名(1944年的數字),其餘為德意志人、烏克蘭人、白俄羅斯人等。
6 1940年波羅的海三國和比薩拉比亞並入蘇聯後,從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摩爾達維亞分別遷移工廠主、地主、資產階級政府成員的家屬3600人、6850人、9115人、27000人到國家東部地區。
7 根據1941年6月14日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的命令,從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摩爾達維亞、烏克蘭和白俄羅斯西部分別遷移犯有反革命罪等罪行的人3668名、12682名、9236名、22648名、9595名、27887名,至9月完成,接收地區是西伯利亞、哈薩克、科米自治共和國。
8 1939年初蘇聯有德意志人1427222名,主要分布在俄羅斯(700231人)和烏克蘭(392458人)。1941年6月德國進攻蘇聯後,蘇聯的德意志人被看作是法西斯德國的內應。根據1941年8月12日蘇聯人民委員會和聯共(布)中央第2060—935號聯合決議和8月28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第21—160號命令,將伏爾加河地區的德意志人遷移到西伯利亞、哈薩克和中亞各共和國。至10月28日從伏爾加河德意志自治共和國遷出446480人,該自治共和國被撤銷。1941~1942年總共遷移德意志人1209430名。遷移行動一直持續到40年代末。
9 根據1941年8月26日、1942年3月9日列寧格勒戰線軍事委員會第196號和第00713號決議,從列寧格勒市和列寧格勒州遷移全部芬蘭人,1942年4月完成,共遷走9000餘人去西伯利亞。他們起初被當作「行政遷移者」,1944年末成為特種移民。
10 根據1943年10月12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第115—136號決議和10月14日蘇聯人民委員會第1118—342號決議,以通敵為由遷移整個卡拉查伊民族,撤銷卡拉查伊-切爾克斯自治州,總共遷移69267人去哈薩克和吉爾吉斯。
11 根據1943年12月27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命令和12月28日蘇聯人民委員會第1432—425號決議,以通敵為由遷移整個卡爾梅克民族,撤銷卡爾梅克自治共和國。結果有93139名卡爾梅克人被遷往西伯利亞。
12 根據1944年1月31日蘇聯國防委員會第5073號決議和2月21日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第00193號命令,以通敵為由遷移整個車臣民族和印古什民族。共遷移車臣人393229名、印古什人91250名到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根據1944年3月7日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第116—102號命令,車臣-印古什自治共和國被撤銷。
13 根據1944年3月5日蘇聯國防委員會第5309號決議,以「背叛行為」和「土匪活動」為由遷移整個巴爾卡爾民族。共遷移37107名巴爾卡爾人去哈薩克和吉爾吉斯。根據4月7日最高蘇維埃主席團的命令,將卡巴爾達-巴爾卡爾自治共和國更名為卡巴爾達自治共和國。
14 根據1944年3月31日蘇聯內務人民委員部命令,遷移從事反蘇活動的烏克蘭民族主義者聯盟和烏克蘭起義軍成員100300人到國家東部地區。
15 根據1944年4月2日和5月11日蘇聯國防委員會第5859號和5943號決議,將全部克里米亞韃靼人遷往烏茲別克,罪名是「背叛行為」,共遷移180014人。1945年6月30日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被撤銷。
16 根據1944年6月2日蘇聯國防委員會第5984號決議,因通敵和反蘇行為從克里米亞自治共和國遷移保加利亞人、希臘人、亞美尼亞人12422名、15040名、9621名到東部地區,同時遷移德意志人、義大利人、羅馬尼亞人等共1000多名。
17 根據1944年6月24日蘇聯國防委員會第6100號決議,從克里米亞往烏茲別克遷移外籍希臘人3531名,從羅斯托夫州和克拉斯諾達爾邊疆區遷移無國籍希臘人8300名,從喬治亞、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共遷移16375名希臘人到國家東部地區。
18 根據1944年7月31日蘇聯國防委員會第6279號決議,從喬治亞毗連土耳其的邊境地區遷移梅斯赫特土耳其人、庫爾德人、赫姆申人(亞美尼亞人穆斯林)共91095人去烏茲別克、哈薩克和吉爾吉斯,他們被懷疑為「叛徒、土耳其的代理人」。1944年從外高加索總共遷移庫爾德人4萬名。
19 根據1945~1946年蘇聯政府一系列決議,遷移「弗拉索夫分子」(弗拉索夫將軍領導的反蘇的「俄國解放軍」成員,由烏克蘭人以及俄羅斯人等組成)到國家東部地區。至1947年中期共遷移118252人,顯然有擴大化之嫌。
20 根據1947年9月10日蘇聯部長會議第3214—1050號決議,從烏克蘭西部遷移烏克蘭民族主義者聯盟成員及其家屬74898人到國家東部地區。至50年代初,總共遷移171566人。
21 根據1948年2月21日蘇聯部長會議第417—160號決議,從波羅的海三國遷移民族主義者、土匪、富農家庭的成員。這次代號為「春天」的行動於1948年5月22日開始,僅從立陶宛就遷移49331人去西伯利亞。根據1949年1月29日蘇聯部長會議第390—138號決議,再次從波羅的海三國遷移上述人員,分別從拉脫維亞、愛沙尼亞、立陶宛遷移42149人、20173人、31917人。1945~1949年共遷移拉脫維亞人38911名、立陶宛人80189名、愛沙尼亞人19237名。1940~1953年在國家北部和東部地區的特種移民中,來自拉脫維亞的有52541人;來自愛沙尼亞的有32540人;來自立陶宛的有118599人。
22 根據1949年4月6日蘇聯部長會議第129—467號決議,從摩爾達維亞遷移富農、地主、通敵者及其家屬35050人到西伯利亞。
23 根據1949年5月29日蘇聯部長會議第2214—856號決議,從外高加索和黑海沿岸地區遷移希臘人6121名、梅斯赫特土耳其人49049名、其他民族及達什納克黨(亞美尼亞反革命組織)成員2510人到哈薩克、西伯利亞。根據1951年11月23日蘇聯部長會議第4893—號決議,從上述地區再次遷移餘下的同類人員11504人到哈薩克。
24 根據1952年3月25日蘇聯部長會議第6435號決議,從白俄羅斯遷移富農及其家屬4298人到哈薩克。
以上數據參見俄聯邦國家檔案館檔案,全宗P-9401、P-9479等;〔俄〕H· ·布蓋:《貝利亞致斯大林:「遵照您的指示……」》,俄文版,莫斯科,20世紀俄羅斯社會研究者協會,1995年。
上述24次較大規模的行動共遷移約440萬人,涉及民族20個以上,其中整個民族被遷移的有11個。當然這不是遷移行動的全部,還有一些小規模的遷移行動沒有列入。關於移民的總人數,沒有確切的統計數字,上引數字雖出自檔案材料,但由於戰時條件和遷移行動的緊急性,統計數字的混亂在所難免。蘇聯學者對移民總數的估計從布蓋的320萬人到麥德維傑夫的500萬人不等,足見在移民數量的統計上出入之大。①
移民在路上一般要顛簸二三十天才能到達中亞或西伯利亞的移居地。移民列車嚴重超載,缺少食物和水,車廂里陰暗、寒冷(有些車廂本來是專門裝運活牲畜用的),又沒有醫護人員,有時傳染病流行,奪去了一些人的生命。究竟有多少人死於途中?官方文件很少涉及,而一些當事人的回憶錄只能反映局部的情況,可以說至今還沒有發現能回答這個問題的可靠史料。因此研究者們只能作大概的估計,例如有人估計途中病死幾十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