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蘇俄彈道導彈核潛艇4代分別使用了什麼彈道導彈
冷戰時期,蘇聯是世界上第一個從潛艇上發射彈道導彈的國家,不過那是一艘常規潛艇。為與美國抗衡,蘇聯及俄羅斯也相應地發展了4代彈道導彈核潛艇,分別是:
第一代「H」級,39艘,裝備有3-6枚SS-N-5或-8式彈道導彈。
第二代「Y」級,34艘,裝備16枚SS-N-6式彈道導彈。
第三代是「D」級,43艘,裝備12枚彈道導彈。
第四代是「台風」級,「台風」級彈道導彈核潛艇是目前俄羅斯最具特色、最具威力的彈道導彈核潛艇,排水量達3.38萬噸,是世界上最大的彈道導彈核潛艇,近乎「俄亥俄」級的兩倍。
「台風」級彈道導彈核潛艇集蘇聯及俄羅斯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技術與經驗之大成,於1977~1989年間,共建造6艘。該潛艇艇長175米,寬22.8米,吃水11.5米,標准排水量2.45萬噸,水下排水量3.38萬噸,水面航速16節,水下航速28節,最大潛深500米。
裝備有20枚SS-N-20型彈道導彈,每枚攜帶6~9個威力為15萬噸TNT當量的分導式多彈頭,圓概率誤差為300米。蘇聯曾是擁有彈道導彈核潛艇最多的國家。
❷ 中國洲際導彈和俄羅斯當今世上最強導彈相比如何
俄羅斯的液體彈道導彈是比中國強很多的,但反過來說他們的固體彈道導彈就比較一般了。
1、核彈頭方面,按照上世紀九十年代末中美兩國圍繞一場外交爭端爆出的大量重要材料來說,中美俄法的核彈技術都已經達到了理論極限,水平其實是差不多的。有些性能指標上的差異,實際上是在綜合考慮了成本、可靠性、安全性之後的技術取捨問題,並不是能力問題。
2、液體彈道導彈。常溫燃料液體彈道導彈,實際上核大國中只有中俄還在發展,特別是俄羅斯在這方面投入極大,成果明確的說世界第一。俄羅斯的常溫液體導彈技術已經擴散到了朝鮮,目前朝鮮的水平也很高。中國的常溫液體燃料火箭發動機和俄羅斯的差距相當大,但是我們大概幾年之內就可以追上他們了。需要指出的是,對於中美俄法等主要強國來說,液體火箭發動機技術基本已經接近理論極限了。大家都在摳最後的那一點點潛力。但是液體導彈投擲能力很大,這是一個無法忽視的優點,俄羅斯的各種液體導彈都以巨大的投擲能力而聞名於世,各種吹噓俄羅斯導彈天下無敵的文章也是拿這一點來吹。然而液體導彈儲備不便,機動能力困難(加註燃料後的液體導彈重量極大),維護成本極其高昂。導致中國也只是搞了一些放在發射井,只有俄羅斯頭鐵搞機動發射。
3、固體彈道導彈。目前中美法俄的固體彈道導彈技術也基本走到極限了,大家都是NEPE燃料,都是復合材料彈體,性能上差距不大。但是俄羅斯有兩個嚴重的問題:首先是他們在蘇聯時期點歪了科技樹走上了芳綸纖維路線,但芳綸的性能不如碳纖維,成本又高,壽命又短。俄羅斯後來想點開碳纖維的科技樹不成功,到現在他們的芳綸也落後了。提示一下,芳綸別名凱夫拉,做防彈衣是好東西,但做結構材料還是洗洗睡吧。目前俄羅斯的碳纖維實際上依賴中國。第二個問題就是成本實在太高了,到現在俄羅斯都沒有商用的固體運載火箭,不是沒有技術,而是經濟上太劃不來。目前公開的信息看,伊斯坎德爾的價格差不多要達到快舟1號的三分之一,比東風17還要貴,而快舟1其實就是洲際導彈級別的運載火箭。可見中俄兩國的固體火箭成本差距驚人。以上兩點決定了俄羅斯無法以固體導彈為裝備主力。
4、打擊精度。實際上洲際導彈的彈頭在返回大氣層的過程中是要受到大氣干擾的,所以在不考慮大氣層內的末端修正(基本相當於目前熱門的高超)的話精度達到一百米以內基本也就是理論極限了。目前來說俄羅斯的水平距離這個極限還有一段距離,但是對於核彈頭來說也就夠用了。實際上俄羅斯的常規精確制導武器的性能就比中美歐的同類產品差一大截。對於普通人來說,比較容易直觀感受的就是格洛納斯的定位精度非常糟糕。目前四大衛星定位系統,北斗、GPS、伽利略的精度是差不多的(伽利略不穩定),格洛納斯大體上要差一個檔次。相關的數據可以從國際GNSS監測評估系統裡面查到。
5、多彈頭和變軌彈頭。中美俄法大家都會,沒啥好說的,只是俄國人喜歡吹。但是目前高超音速技術對導彈來說是劃時代的變革,這方面俄羅斯是走在美國前面了。但是和中國比還是有較大差距的,或者說中國領先全世界的優勢太大了。更重要的是俄羅斯到目前仍未解決高超音速條件下的制導這個黑科技,它的戰術高超武器還可以靠末段減速來確保末制導。而洲際導彈這種速度還要末段機動,必然導致精度的嚴重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