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為什麼有空間站的前蘇聯無法登月
前蘇聯只是沒能實現載人登月,不過實現了無人登月,也就是無人登月飛船降落到了月球上,並達到了取樣返回的目地。
以下是前蘇聯三次登月帶回來的月壤。
1970年的月球16號無人探測器帶回101克。
1972年的月球20號無人探測器帶回55克。
1976年的月球24號無人探測器帶回170克。
也就是說,前蘇聯三次無人登月一共帶回來了326克月球土壤。
畢竟其比沖時間比較長,比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長了將近100秒。否則如今大多數運載火箭的上面級也不會選擇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了。
而要俄羅斯從頭開始研發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到推力達到200噸以上,那不知道到了何年何月。所以說,還是選擇長征9號重型運載火箭吧。
2. 首先登月的宇航員是乘坐什麼飛船是哪國的誰
美國的,阿姆斯特朗,1969年乘坐阿波羅11號登月飛船抵達月球。
3. 美國龍飛船,俄羅斯聯盟飛船與中國飛船哪家強一些
NO.1,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
俄羅斯的載人飛船聯盟號,是世界上使用歷史最長,發射次數最多的飛船,迄今為止已經發射了140次。它就一直是國際空間站的唯一交通工具,現在“龍”飛船的出現打破了這一局面。聯盟號飛船雖然可靠性高,但空間狹小,一次只能乘坐3名宇航員,聯盟號上有逃生系統,但宇航員並沒有操作的許可權,只能由地面部門激活。
目前來看,美國“龍”飛船的技術無疑要比俄羅斯聯盟號更加領先,但相信中國新一代載人飛船發射之際,它將會證明誰才是真正的王者。
4. 飛船的各國飛船
聯盟號飛船,所屬國家蘇聯,俄羅斯,它由軌道艙、指令艙和設備艙三部分組成,總重量約6.5噸,全長約7米,宇航員在軌道艙中工作和生活;設備艙呈圓柱形,長2.3米,直徑2.3米,重約2.6噸,裝有遙測、通信、能源、溫控等設備;指令艙呈鍾形,底部直徑3米,長約2.3米,重約2.8噸。飛船在返回大氣層之前,將軌道艙和設備艙拋掉,指令艙裝載著宇航員返回地面。從聯盟10號飛船開始,前蘇聯的宇宙飛船轉到與空間站對接載人飛行,把載人航天活動推向了更高的階段。
除前蘇聯和俄羅斯的三種飛船外,美國曾研製和發射過三個型號的飛船, 分別是水星號, 雙子星座號和大名鼎鼎的阿波羅號. 其中水星號飛船是美國的第一種載人宇宙飛船, 阿波羅是登月飛船. 另外中國研製並發射的神舟系列飛船, 已成為世界上第七種載人宇宙飛船. 水星飛船是美國的第一代載人飛船,總共進行了25次飛行試驗,其中6次是載人飛行試驗。「水星」計劃始於1958年10月,結束於1963年5月,歷時4年8個月。「水星」計劃共耗資3.926億美元,其中飛船為1.353億美元,占總費用的34.5%;運載火箭為0.829億美元,占總費用的21.1%;地面跟蹤網為0.719億美元,佔18.34%;運行和回收操作費用為0.493億美元,佔12.6%;其他設施為0.532億美元,佔13.46%。
「水星」計劃的主要目的是實現載人空間飛行的突破,把載一名航天員的飛船送入地球軌道,飛行幾圈後安全返回地面,並考察失重環境對人體的影響、人在失重環境中的工作能力。重點是解決飛船的再入氣動力學、熱動力學和人為差錯對以往從未遇到過的高加速度和零重力的影響等問題。
「水星」飛船總長約2.9 m,底部最大直徑1.86 m,重約1.3~1.8 t,由圓台形座艙和圓柱形傘艙組成。座艙內只能坐一名航天員,設計最長飛行時間為2天,飛行時間最長的一次為34小時20分,繞地22周(1963年5月15日~16日「水星-9」飛船飛行)。「水星」計劃的6次載人飛行共歷時54小時25分鍾。
「水星」飛船的姿態控制系統以自控為主,另有兩種手控方式作為備份。航天員僅在必要時使用手控裝置控制飛船的飛行姿態,在飛船操縱方面僅起到輔助作用,基本上是一名供地面研究人員了解人對空間飛行環境適應能力的受試驗者。但在飛行中也表現出了人的主觀能動性。 神舟一號飛船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載人航天計劃中發射的第一艘無人實驗飛船,飛船於1999年11月20日凌晨6點在酒泉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承擔發射任務的是在長征2號捆綁式火箭的基上改進研製的長征2號F載人航天火箭。在發射點火十分鍾後,船箭分離,並准確進入預定軌道。
飛船入軌後,地面的各測控中心和分布在太平洋、印度洋上的測量船對飛船進行了跟蹤測控,同地,還對飛船內的生命保障系統、姿態控制系統等進行了測試。
北京時間11月21日凌晨3時,地面指揮中心向飛船發出返回指令,神舟一號飛船於北京時間1999年11月21日15點41分順利降落在內蒙古中部地區的著陸場。飛船在太空中共飛行了21個小時。
神舟二號飛船是中國發射的第二艘實驗飛船,它也是中國第一艘正樣無人航天飛船,飛船的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基本一致,由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三部分組成。
神舟二號飛船於北京時間2001年1月10日1時零分在酒泉航天發射中心發射升空,順利進入預定軌道。
神舟二號飛船飛行期間,各種試驗儀器設備性能穩定,工作正常,採集了大量寶貴的飛行試驗數據。此時飛行,還首次在飛船上進行了微重力環境下的空間生命科學、空間材料、空間天文和物理等多領域的科學實驗。
神舟二號飛船在內蒙古中部的主著陸場成功著陸。飛船在太空中運行了近七天,繞地球飛行了108圈。
神舟三號是中國發射的第三艘無人實驗飛船,這也是一艘正樣無人飛船,飛船上除了沒搭載航天員之外,其技術狀態與載人狀態完全一致。飛船由推進艙、返回艙和軌道艙組成。飛船是在北京時間2002年3月25日22時15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成功發射升空的。
飛船上搭載了一個模擬宇航員,該裝置可以模擬人體代謝、模擬人生理信號、能夠定量模擬航天員在太空中的重要生理活動參數。此外,神舟三號上還搭載有多個實驗裝置以及植物的種子等。
2002年4月1日,神舟三號飛船在太空繞地球飛行108圈後,准確降落在內蒙古中部的著陸場。
神舟四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號飛船系列之一,是中國第三艘正樣無人飛船,除了沒有搭載人以外,其技術狀態與載人飛船完全一樣。飛船由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和附加段組成。總長約7.4米,最大直徑2.8米,總質量7794公斤。
神舟四號飛船於2002年12月30日凌晨在酒泉航天發射場發射升空,飛船按照預定計劃在太空飛行了6天零18小時,飛船在環繞地球飛行了108圈後,於北京時間2003年1月5日19時16分,准確降落在內蒙古中部地區的著陸場。
神舟四號飛船是在前三艘飛船的基礎上,進一步改進和完善,並完全按照載人航天的安求進行設計製造,飛船的返回艙內增加了兩個座椅,坐著兩個模擬航天員,宇航員工作、生活、醫護所需物品,包括睡袋、壓力服、太空食品,以及著陸後遇到意外情況所需的各種救生物品一應俱全。
此外,神舟四號飛船在太空中進行發實施了展開太陽能帆板、調姿等一系動作,還成功地實施了變軌。同時,生命保障分系統、飛船環境控制分系統、載人航天應用分系統、航天員分系統都全面進行了試驗。此外,神舟四號飛船還有多項實驗項目,共有8項科學研究在飛船上展開,有55件配載物。
神舟五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號飛船系列之一,為中國首次發射的載人航天飛行器,將航天員楊利偉送入太空。這次的成功發射標志著中國成為繼俄羅斯以及美國之後,第三個有能力獨自將人送上太空的國家。
神舟六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號飛船系列之一。「神舟六號」與「神舟五號」在外形上沒有差別,仍為推進艙、返回艙、軌道艙的三艙結構,重量基本保持在8噸左右,用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進行發射。它是中國第二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也是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
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於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04秒988毫秒從中國酒泉衛星發射中心載人航天發射場用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神舟七號載人飛船是中國神舟號飛船系列之一,用長征二號F火箭發射升空。是中國第三個載人航天飛船。突破和掌握出艙活動相關技術。神舟七號載人飛船科研單位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和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科研單位是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所屬中國運載火箭技術研究院。
神舟七號飛船全長9.19米,由軌道艙、返回艙和推進艙構成。神七載人飛船重達12噸。長征2F運載火箭和逃逸塔組合體整體高達58.3米。
軌道艙——作為航天員的工作和生活艙,以及用於出艙時的氣閘艙。配有泄復壓控制、艙外航天服支持等功能。內部有航天員生活設施。軌道艙頂部裝配有一顆伴飛小衛星和5個復壓氣瓶。無留軌功能。
返回艙——用於航天員返回地球的艙段,與軌道艙相連。裝有用以降落的降落傘和反推力火箭,施行軟著陸。
推進艙——裝有推進系統,以及一部分的電源、環境控制和通訊系統,裝有一對太陽能電池板。 美國的阿波羅計劃是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的偉大工程,始於1961年5月,結束於1972年12月,歷時11年7個月。阿波羅計劃的目的是把人送上月球,實現人對月球的實地考察,並為載人行星探險做技術准備。
「阿波羅」號飛船由指揮艙、服務艙和登月艙3個部分組成。
指揮艙
宇航員在飛行中生活和工作的座艙,也是全飛船的控制中心。指揮艙為圓錐形,高3.2米,重約6噸。指揮艙分前艙、宇航員艙和後艙3部分。前艙內放置著陸部件、回收設備和姿態控制發動機等。宇航員艙為密封艙,存有供宇航員生活14天的 必需品和救生設備。後艙內裝有10台姿態控制發動機,各種儀器和貯箱,還有姿態控制、制導導航系統以及船載計算機和無線電分系統等。
服務艙
前端與指揮艙對接,後端有推進系統主發動機噴管。艙體為圓筒形,高6.7米,直徑4米,重約25噸。主發動機用於軌道轉移和變軌機動。姿態控制系統由16台火箭發動機組成,它們還用於飛船與第三級火箭分離、登月艙與指揮艙對接和指揮艙與服務艙分離等。
登月艙
由下降級和上升級組成,地面起飛時重14.7噸,寬 4.3米,最大高度約7米。
①下降級:由著陸發動機、4條著陸腿和 4個儀器艙組成。
②上升級:為登月艙主體。宇航員完成月面活動後駕駛上升級返回環月軌道與指揮艙會合。上升級由宇航員座艙、返回發動機、推進劑貯箱、儀器艙和控制系統組成。宇航員座;艙可容納2名宇航員(但無座椅),有導航、控制、通信、生命保障和 電源等設備。
阿波羅11號
阿波羅11號(Apollo 11)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NASA)的阿波羅計劃(Project Apollo)中的第五次載人任務,是人類第一次登月任務,三位執行此任務的宇航員分別為指令長阿姆斯特朗(Neil Armstrong)、指令艙駕駛員邁克爾·科林斯(Michael Collins)與登月艙駕駛員巴茲·奧爾德林(Buzz Aldrin)。1969年7月20日,阿姆斯特朗與奧爾德林成為了首次踏上月球的人類。 依靠烏克蘭天頂號火箭發射快船號的建議,與俄羅斯將所有航天和國防項目的分承包合同從蘇聯加盟共和國轉移到俄羅斯的既定政策是相違背的。特別是在 2004 年歲末,烏克蘭發生政治騷亂的動盪背景下, rkk 公司的這一提議尤其令人吃驚。但贊成使用天頂號的支持者們,其有說服力的辯解是快船號可以使用現存的運載火箭,而不需要研製原先為快船號建議使用的「奧涅加」( onega )火箭,這樣可使整個快船號計劃在技術和經費方面更具有現實性。
這艘像熨斗形狀的快船號重 13t ,將可以做 25 次重復飛行。它設計的能力是可乘載 2 名駕駛員、 4 名旅客和多達 700kg 的貨物,而同為 rkk 公司研製的聯盟號系列飛船其乘員不能超過 3 人。快船號的外殼,即它的熱防護系統是基於為暴風雪號太空梭研製的材料。
具有20m 3 容積的、可重復使用的乘員艙被設計成一個獨立的艙段,它能夠與兩種可以改變氣動力的殼體組裝在一起:一種是太空梭型的帶翼滑翔體;另一種是所謂的升力體。後者的外形(不帶翼)能夠提供有效的氣動升力。這種升力在飛行器再入大氣層期間進行控制是必需的。
飛機型(或帶翼型)快船號能夠在偏離所設計的著陸航線時可機動達到 2000km ;而採用升力體外形的飛船型(或叫無翼型)只能夠機動 500km 。前者可以像飛機一樣在跑道上著陸,後者是用三件一套的降落傘著陸。
快船號能夠運送乘員和貨物到空間站上去或者進行 6 人、 10 天的游覽旅行。一個可分離的生活艙安裝在主乘員座艙的後面,它是從聯盟號系列飛船借用過來的,可滿足部分乘員生活所需。生活艙裝有一個對介面、一個衛生間和生命保障系統。 新設計的「奧賴恩」融入了計算機、電子、生命支持、推進系統及熱防護系統等領域的諸多最新技術。它的外形為圓錐狀,這種形狀被認為是航天器重返地球大氣層時最為安全可靠的外形設計。
除了採取新技術,「奧賴恩」還與國際上正在使用的幾種航天器頗為相似,其中包括中國的「神舟」號飛船。第一個相似點是都採用了可回收技術,「奧賴恩」使用了降落傘和氣囊相結合的降落設計,使載人艙在落地後還可重復使用,另外也節省了在海上降落的昂貴搜救成本。俄羅斯的「聯盟」號飛船和中國的「神舟」飛船都採用這種設計。
第二點是隔熱層脫落技術。美國以前使用的「水星」號飛船、俄羅斯的「聯盟」號和中國的「神舟」飛船都使用這種技術,即覆蓋在飛船表面的隔熱層在飛船沖出大氣層後脫落,以減輕著陸重量。正因為此,「奧賴恩」號可重復使用10次。
這種飛船在2015年飛往國際空間站2020年開始登月 2031年開始飛往火星
5. 誰知道俄羅斯的航天史
1961年4 月12日, 前蘇聯成功地將航天員加加林送入地球軌道, 在世界上實現了首次載人航天, 開創了人類進入太空和開發利用宇宙的新紀元。前蘇聯共發展了五個型號的載人飛船和兩個型號的軌道站, 此外還有兩個型號的貨運飛船。
東方-1號載人飛船
發射日期 1961年4 月12日
航天員 加加林
飛行任務 世界上首次載人軌道飛行。飛行時間1 小時48分鍾。飛行目的是了解人體在航天中的生理反應。飛行中記錄了航天員的心電圖和呼吸描記圖。飛行證實了載人航天的可能性。
東方-2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61年8月6 ~7 日
航天員 季扎夫
飛行任務 考察失重對人體的影響, 觀察人在失重狀態下進食、睡眠、操作工具、書寫和播音的能力。飛行過程中, 航天員記錄了心電圖、呼吸描記圖和胸壁沖擊圖; 還進行了電影、照片的拍攝, 收集了氣象學資料。 東方-3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62年8 月11~15日
航天員 尼古拉耶夫
飛行任務東方-3號飛船發射後第二天又成功發射東方-4號飛船。兩天內邊續發射兩艘飛船的目的是要試驗兩艘飛船軌道編隊飛行和軌道上交會的可能性。飛行中兩艘飛船間進行了無線電聯系。
更詳細的在這里: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2438780100bpd1.html
6. 載人飛船的各國飛船
蘇聯最早的載人飛船系列是「東方號」,每艘只能乘坐一名航天員,共發射6艘。1961年4月12日,世界上第一艘載人飛船東方-1飛上太空。蘇聯航天員加加林乘飛船繞地球飛行108分鍾安全返回地面,成為世界上進入太空飛行的第一人。1963年6月16日,蘇聯的捷列什科娃乘東方-6飛船進入太空,成為世界上第一名女航天員。以「東方號」飛船為基礎改造而成的「上升號」是蘇聯的第二代飛船,共發射2艘。1964年10月12日發射的上升-1飛船是世界上第一艘載3名航天員的飛船。航天員列昂諾夫乘坐上升-2號進行了人類首次太空行走,歷時10分鍾。
前蘇聯、俄羅斯使用歷史最悠久的載人飛船系列是「聯盟號」,分為聯盟號、聯盟T和聯盟TM三個階段,能載3名航天員,具有軌道機動、交會和對接能力,是蘇聯/俄羅斯載人航天計劃中重要的天地往返運輸系統。1969年1月15日,聯盟-4與聯盟-5首次進行了兩艘飛船的太空對接。 「水星號」是美國第一個載人飛船系列,共發射6艘。1961年5月5日阿蘭·謝潑德乘第一艘水星號飛船進行了亞軌道飛行,揭開了美國載人航天的序幕。1962年2月20日,約翰·格倫乘第3艘水星號飛船進行了首次軌道飛行,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美國人。
美國第二個載人飛船系列是「雙子星座號」,共發射12艘,其中前2艘未載人。1965年3月23日發射的雙子星座位-3是美國第一艘載2名航天員的飛船。在1965年6月3日發射的雙子星座-4飛船上,懷特出艙21分鍾,成為美國首次太空行走的航天員。「阿波羅號」飛船是根據美國阿波羅計劃量身定做的載人航天飛船。1968年10月,第一艘載人的阿波羅-7號飛船發射升空。在此之前,阿波羅計劃中只做了不載人的飛行試驗。從阿波羅-7號到阿波羅-18號,美國發射了12艘阿波羅載人飛船。其中1969年7月16日發射的阿波羅-11號於7月20日實現了人類歷史的首次登月,1971年7月26日發射的阿波羅-15號飛船首次把一輛月球車送上月球。在整個阿波羅計劃中,共有6次登月成功,12名宇航員登上月球。
聯盟號與阿波羅對接:1975年7月15日發射的聯盟-19飛船與美國的阿波羅-18飛船在軌道上成功對接,實現了世界上首次太空國際飛行。 中國載人航天工程正式起步於1992年,經過7年伏告碧的努力,於1999年11月20日6時30分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新建成的載人飛船發射場,中國第一艘試驗飛船「神舟1號」由新研製的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發射升空,並准確缺舉進入軌道。經過21小時的軌道飛行,飛船返回艙在15圈時進入返回軌道,並於21日凌晨3時41分准確著陸於預定回收場,圓滿地完成了試驗任務。這項試驗任務的成功標志著中國的載人航天技術取得了重大突破,為中國載人航天技術的發展奠定了基礎。2001年1月和2002年3月「神舟2號」和「神舟3號」又相繼完成了無人試驗。尤其是2002年12月30日,「神舟4號」飛船搭載了2名模擬人又升入太空並安全返回,為實現載人航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2003年10月15日9時,2005年10月12日9時中國「神舟5號」和「 神舟6號 」載人飛船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發射成功,把中國第一位航天員楊利偉,以及費俊龍、聶海勝2位宇航員送上了太空,實現了中華民族千年的飛天夢想。載人飛船的發射成功,也是中國自1970年4月24日成功發射東方紅一號人造衛星以來,中國航天史上又一座新的里程碑,中國成為繼美、俄之後,世界上第三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成功發射載人飛船的國家。
1992年,中國「921」載人航天工程正式立項研製。1999年11月20日,中國第一艘無人試驗飛船「神舟」一號飛船在酒泉起飛,21小時後在內蒙古中部回收場友槐成功著陸,圓滿完成「處女之行」。這次飛行成功為中國載人飛船上天打下非常堅實的基礎。2003年,「神舟五號」搭載首位中國宇航員楊利偉前往太空;2008年,「神舟七號」搭載三名宇航員進入太空,翟志剛完成首次出艙行走。 飛船 發射日期 飛行目的 神舟一號 1999年11月20日 第一次測試飛行,成功實現天地往返。 神舟二號 2001年01月09日 第一艘正樣無人飛船。
飛行試驗的主要目的是對工程各系統從發射到運行、返回、留軌的全過程進行考核,
檢驗各技術方案的正確性與匹配性,取得與載人飛行有關的科學數據和實驗數據。 神舟三號 2002年03月25日 飛行試驗的主要目的是考核火箭逃逸功能、控制系統冗餘、飛船應急救生、
自主應急返回、人工控制等功能,這次任務載有模擬宇航員。 神舟四號 2002年12月29日 無人狀態下全面考核的一次飛行試驗,主要目的是確保宇航員絕對安全,
進一步完善和考核火箭、飛船、測控系統的可靠性。 神舟五號 2003年10月15日 首次載人飛行,承載的宇航員是楊利偉,成功圍繞地球十四圈。 神舟六號 2005年10月12日 首次進行多人多天的航天飛行,承載的宇航員是費俊龍和聶海勝。 神舟七號 2008年09月25日 首次承載三名宇航員進入太空,承載的宇航員是翟志剛、劉伯明和景海鵬,
成功進行出艙活動(又稱太空行走)。 神舟八號 2011年11月01日 由改進型「長征二號」F遙八火箭順利發射升空。2011年11月3日凌晨,與組合天宮一號成功實施首次交會對接任務,成為中國空間實驗室的一部分。 神舟九號 2012年6月16號 2012年6月18日與天宮一號首次載人交會對接對接,承載的宇航員是景海鵬,劉旺,劉洋。 神舟十號 2013年6月11號 2013年6月11日17點38分發射,將與天宮一號對接,載人短期管理空間站,承載的宇航員是聶海勝、張曉光、王亞平。 神舟十一號 未定 發射時間未定,將與天宮二號對接,為了更好地掌握空間交會對接技術。
7. 見證歷史:SpaceX發射宇航員,航天局總長參與
2020年5月31日,美國宇航局宇航員Bob Behnken和Doug Hurley乘坐SpaceX的載人龍飛船接近國際空間站。(圖片:©NASA)
俄羅斯聯邦航天局(Roscosmos)負責人發表了一篇長篇評論文章,表達了他對 SpaceX 公司近期向國際空間站(ISS)發射 Demo-2的復雜感受。
Dmitry Rogozin的論文可以在Rocosmos的網站上找到,該論文早前也在《福布斯》上發表,在論文中他提到了俄羅斯未來的太空計劃,因為美國將其大部分載人的機會移回了美國本土。
Demo-2可能是許多美國商業載人太空梭中的第一個。SpaceX的載人龍飛船太空艙以及波音的星際飛船最終將在很大程度上取代自2011年太空梭退役以來美國宇航局宇航員一直很依賴俄羅斯「聯盟」號的任務。
2014年,Rogozin在推特上發表了著名的言論,他表示,俄羅斯的克里米亞行動導致其受到了美國的制裁,美國宇航員不需要聯盟號,用一個蹦床就可以飛上太空。
5月30日,Demo-2發射後不久,SpaceX的創立人兼CEO Elon Musk 引用了這個諷刺的說法,他說,「蹦床正在起作用!」Rogozin起先在推特上表示他很喜歡Musk講的笑話,並且期待同他在將來合作。但最近發表的評論文章顯示,Rogozin對於如何將宇航員送上太空,以及國際太空合作的框架還有更多看法。
Rogozin說,俄羅斯宇航員被邀請加入聯盟號,這是因為美國太空梭計劃「由於其巨額成本和不容忽視的高失敗率」被取消了。
在過去,每個NASA的航天飛船一次最多可以搭載8個人,但一般來說7個人才是更常見的人員配置。俄羅斯的聯盟號可以容納3個人。從1981年到2011年,太空梭計劃總共完成了135次任務,其中有2次任務以悲劇收場:1986年1月,挑戰者號在發射升空後不久爆炸,以及2003年2月,哥倫比亞號在重返大氣層時解體。這兩次失敗分別導致了7名宇航員死亡。聯盟號任務中,蘇聯(俄羅斯的前身)分別在1967年和1971年損失了4名宇航員。自那之後,俄羅斯再也沒有過航天飛行器失事,但仍有故障發生。
最近,一艘俄羅斯聯盟號飛船在2018年10月出現故障,隨後兩名機組成員,美國航天局航天員Nick Hague 和宇航員Alexey Ovchinin離開時均未受到嚴重傷害。經過調查,解決了這個問題,並進行了幾次無人火箭飛行試驗來測試修復狀況,國際空間站聯盟決定繼續進行下一次「聯盟」號載人發射任務,這次發射於2018年12月順利進行。
Rogozin在評論文章中寫道:「在載人航天飛行中,隨著人們乘坐航天器進入太空,評估這些技術的可靠性是關鍵,因為這意味著能否確保宇航員的安全。因此,關閉[太空梭]是一項可預測並且具有強制性的措施,因為美國已經失去了兩名宇航員。在載人宇宙航天學中,早已發生過一些災難和緊急事件,但是沒有一個是一次帶走這么多人的。」
Rogozin說,今天搭載宇航員的俄聯盟號MS宇宙飛船是世界上最可靠的宇宙飛船,它成功飛行173次,並在1975,1983,2018年三次中止飛行,使宇航員安全彈出。運載宇宙飛船的聯盟號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1900多次。美國的工程師尚未做到這樣,我衷心祝他們好運。
Rogozin又說,NASA曾瘋狂地尋找代替太空梭的解決辦法。在2003年哥倫比亞發生了重大事故的17年後,這個計劃終於開始了。2004年,布希在任期內,宣布太空梭將會退役。
奧巴馬總統任期內,在與其他公司競爭幾輪後,商業航天代替計劃在2014年和SpaceX與波音公司簽訂合同後成形。然而商業航天交通的第一次發射,由於技術和資金的問題而被擱淺了幾年,又在今年的5月30號隨著Demo-2任務重啟。
在商業航天發展的同時,NASA再次實施對太陽系進一步 探索 的計劃。在小布希時期的 星座 計劃期間,NASA和承包商Lockheed Martin合作,發展深空獵戶座乘員艙。
即使NASA的勘探重點在其他政府的領導下幾次轉移,獵戶座號也一直發展到今天-從月球到火星 星座 計劃(布希期間)到深太空某處的「靈活目的地」(奧巴馬期間)再到月球。獵戶座號在2014年繞地球進行了一次非常成功的無人試飛,預計將最早於2021年發射一次(延遲已久的)無人環月之旅。作為NASA深空計劃的關鍵,這次登月任務將標志著NASA的太空發射系統巨型艙的首次亮相。
Rogozin寫道:「巨額資金被分配用來同時製造三艘載人飛船,訂單主要給了幾家公司:洛克希德·馬丁公司 (Orion moon spacecraft)、SpaceX公司(Crew Dragon) 和波音公司(Starliner)。」他進一步補充說,美國政府的「慷慨」使得SpaceX公司能夠「免費」獲得NASA的發射台、建造Crew Dragon的合同,以及「NASA供養的技術基礎和最優秀的工程人才」。
2014年,SpaceX從NASA收到了建造「龍」號機組的合同,價值2.6億美元,這份合同是SpaceX和NASA簽訂其他開發合同後授予的。
Rogozin找到了「龍」飛船和俄羅斯大型項目的成本之間的一些相似之處,這些項目包括未來的登月飛船和最終用來發射俄羅斯宇航員的相對較新的沃斯托尼航天站。(俄羅斯宇航員目前在哈薩克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Baikonur Cosmodrome)發射升空)
Rogozin寫道:分配給Elon Musk的預算資金比俄羅斯宇航局和俄羅斯能源研究中心(RSC Energia)為了開發更復雜的俄羅斯登月航天器『Oryol』(鷹狀)所簽訂合同的資金還要多三倍。
另外,東方港發射場比這個所謂的私人航天器便宜2.5倍-還要考慮到該發射場目前正在阿穆爾河泰加林帶地區建設中,距莫斯科8小時航程,並且沒有必要的勞動力,建築機械以及物流中心等等一切,我們都需要從遠東地區運輸來或者就地建造。
俄羅斯航天局局長認為,美國人」為他們的航天完全依賴於俄羅斯聯盟號的穩定性這件事深感擔憂「,聯盟號已經在這九年內將美國航空航天局的宇航員們送入了太空。他說,那些航天器的發射都是「全面、高質量的」。
他還談到,俄羅斯會為所有空間站合作夥伴去繼續推進人類太空計劃,同時也會因顧及國際合作夥伴的利益而削減俄羅斯的人員和實驗空間(可能是為讓美國人和像歐洲人那些擁有美國市場的人在聯盟號中有一席之地)。Rogozin說:「美國人大可不必使用蹦床,我們會繼續將他們的宇航員如風一般送入太空。「
Rogozin並未提及18年的聯盟號航天器空氣泄露事件,雖然他的確影射了成員的失誤。他曾說俄羅斯的成員在那次失敗後被嘲,而他們在推進太空計劃的進展中所做的貢獻也不被認可。
他也沒有談及俄羅斯進步號貨艙的穩定性,該貨艙為宇航員提供至關重要的補給。在過去十年中,有幾個進步號的任務宣告失敗,因此人們對俄羅斯聯盟號火箭的可靠性提出了質疑。
這里還有一個關於聯盟號座艙價格的暗喻,這是NASA和議會之間多年未解決的棘手問題。Rogozin稱每個航員座位的價格是實在的價格,這個價格在這十年來持續增長,NASA依靠這些座位送人進入宇宙。Rogozin告訴我們,目前一個聯盟號的座位價格估計有9千萬美元,龍飛船的座位大約在5千5百萬美元。但是他說他仍然認為聯盟號更好。
「美國新的航天飛船在比聯盟號重兩倍的情況下,只提供了一個多餘的座位」 Rogozin
說道。他補充道發射龍飛船的火箭(SpaceX Falcon 9)或是發射星航線的火箭(a United Launch Alliance Atlas V)都比發射聯盟號所需要的重。聯盟號使用中等重量的Soyuz-2.1a rocket火箭。他給出這種比較的證據:俄羅斯發射後的剩下的比美國發射後的多。
「對發射價格和維護價格感到困惑的人是被市場框住了思維。」 Rogozin說,「因此,我堅持認為聯盟號MS宇宙飛船搭配Soyuz-2.1a運載火箭曾經是今後也會保持不變,無論我們的競爭對說什麼。」
隨著美國的航天計劃逐漸商業化,Rogozin還透露了未來俄羅斯航天計劃的相關消息。他指出,俄羅斯有著悠久的太空 探索 歷史 。例如1961年第一位進入太空的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我們在航天領域依然佔有主導地位」,他還補充道,相比波音,馬斯克的飛行對俄羅斯的打擊還要小,「這場戰爭是他們的事,與我們無關」。
Rogozin還重點強調了一些俄羅斯的舉措,包括了:「繼續完善聯盟號和建造更多新的先進的宇宙飛船。」
就美國的商業載人模式,羅戈津提出了俄羅斯未來的太空趨勢。他歷數了俄羅斯悠久的太空 歷史 ;例如,前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在1961年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我們仍然佔主導地位,」羅戈津補充說,他說馬斯克的飛行是對波音的輕微打擊,而不是對俄羅斯。「這場戰爭是他們的,不是我們的,」他說。
羅戈津強調了俄羅斯的目前計劃,包括:繼續改進聯盟號,建造「新的、更先進的航天器」。
●繼續推進更環保的安加拉火箭的開發,他表示,此前由於土地使用議項擱置,該項目被推遲。他承諾在2022年之前建造一個「國家航天中心建築群」,並為俄羅斯火箭工程師建造一個「現代化、最先進的工程中心」。他說,安加拉火箭將於2023年從東方港發射升空,屆時將取代2025年因環境問題而被禁用的質子號火箭。
找到更多的方法來保持在該行業中競爭力,羅戈津說道,一個巨大的成功便是縮短了飛往國際空間站的時間,近期的進步號貨運飛船可以在三小時內到達國際空間站(跟以往相比)。他說道,保持競爭力的方法,包括發射安吉拉,繼續研製諸如甲烷動力的引擎和可供外太空使用的核動力引擎等技術,研製一種輕型的兩級聯盟號宇宙飛船並於2023年進行測試,以及研製一款超重量級推進器,以期在奧廖爾用載人宇宙飛船將未來的宇航員發射升空。他說,奧廖爾將於2023年進行太空飛行測試並與2025年開始飛往國際空間站。
建造的新國際空間站太空艙,將命名為諾卡,港口艙(也稱為烏茲洛沃伊)和科學能源艙,
它們將增加俄羅斯空間站一側的科學實驗能力。羅戈津說,這些太空艙將有助於「增強俄羅斯在軍事上的獨立」。
正在進行的其他任務和項目,軍事方面 :擴大東方港發射中心的發射能力工程,預計於2021年飛向月球的月球25號發射任務,建造並發射月球軌道器和登月艙進行進一步的月球探測,以及更新運行於地球軌道上的全球導航衛星系統。
承諾去使得航天器支出保持原有的精簡,包括對於「從根本上減少成本和過多的非生產工
人」的承諾。羅戈津補充道:正在全國內流行的冠狀病毒已經展示出了羅斯科莫斯公司的哪些工作人員可以持續進行遠程工作。
著眼於近期的「輪廓」項目,包括火箭製造,衛星建造,地面空間基礎設施和科學,羅戈津補充道:為了保持在這項新項目的投標中他們的競爭精神,羅斯科莫斯將保留獨立的設計部和工程中心。他還承諾要加大技術轉讓,其中一部分是通過建立聯合技術合作中心。
作者 :Elizabeth Howell
FY :Astronomical volunteer team
轉載還請取得授權,並注意保持完整性和註明出處
8. 再次傳來喜訊!「坐中國火箭上月球」引發熱議,俄羅斯這回來真的
隨著中國航天技術的不斷發展,世界上有越來越多的國家希望同中國在航天領域展開合作。俄羅斯方面也同樣有著這樣的想法,當地時間5月24日,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執行總監亞歷山大·布洛申科就表示,俄羅斯方面正計劃借用中國的超重型運載火箭來發射載人登月飛船。
布洛申科所提到的中國超重型運載火箭,實際上就是中國的「長征九號」運載火箭。
事實上,「長征九號」並不是一款專門為載人航天任務而設計的火箭,雖然「長征九號」的確是中國規劃中的下一代主力運載火箭,但執行載人航天飛行任務的實際上還有其它飛船,那便是被稱為「921工程」的新一代載人火箭。
這款新一代載人火箭的最大起飛重量達到了2200噸,可以將中國最新一代的載人飛船直接送達地月軌道。這也就是說,憑借著這款新一代載人火箭,中國將可以實現登月任務。
俄羅斯方面所希望做的,實際上也是這一點。俄羅斯希望藉助中國的航天飛船,將俄羅斯的載人飛船送上月球,完成俄羅斯方面的登月任務。
同時,俄羅斯方面也表示,中國方面也可以搭乘俄方火箭登陸月球。事實上,俄羅斯方面正在籌劃打造新一代的重型運載火箭以及載人飛船。
中俄在航天領域加強合作,不僅對於中俄兩國對於外太空的 探索 是有利的,對於全人類的航天發展都是大有裨益的。
相反,美國等西方國家則不願意同中國展開類似的合作。2020年,美國政府針對開采月球資源一事,就擬定了一項名為「阿爾忒彌斯協定」的項目。這一計劃是由美國牽頭,加拿大、日本以及歐洲多國共同參與的,其目的就是要將中國和俄羅斯排除在登月項目之外。
除此之外,美國政府早就已經禁止NASA與中國展開任何形式的合作,這實際上斷絕了中美兩國展開航天合作的任何可能性。
在這種情況下,中俄兩國更要加強合作。俄羅斯有著豐富的航天經驗以及航天技術,而中國的航天技術也在迅速發展。中俄兩國的合作,是有利於雙方的共同發展的。
美國的這種做法,是非常之狹隘的,而中俄的合作,則是向全世界其他國家敞開大門的。只有這樣,人類對於太空的 探索 才能取得不斷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