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俄羅斯物聯網的發展狀況
[摘要]本文分析了俄羅斯網路傳播發展從萌芽到深化的四個階段;指出了每一階段發展的具體特點;通過與俄羅斯社會政治經濟背景相結合,探討了這一發展背後的深層原因。
1990年9月19日,蘇聯注冊了國家頂級域名「.su」①,這標志著蘇聯網際網路的誕生。蘇聯時期發展起來的網路主要集中於莫斯科地區,蘇聯解體後,網際網路在俄羅斯聯邦得到持續發展。1994年4月7日,國際互聯網路信息中心(InterNIC)正式為俄羅斯聯邦注冊了國家頂級域名「.ru」,開啟了俄羅斯網際網路時期。與之相對,這之前的時期也被稱之為「前俄羅斯網際網路時期」。
如果說網路傳播②發展初期,「網路到底是不是大眾媒介」作為一個重要話題還在引發學者的諸多探討;那麼到了博客播客風行的今天,「民間新聞學」③的提法已經在俄羅斯悄然出現。從初露端倪到方興未艾,俄羅斯網路傳播經歷了四個重要的發展階段,每個階段分別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而這又與俄羅斯社會的整個政治經濟環境相契合。
一、萌芽:前俄羅斯網際網路時期的傳播(1991-1993)
蘇聯成功地進行網路連接試驗是在注冊國家頂級域名(.su)之前。1990年8月1日,在庫爾恰托夫原子能研究所和蒂姆斯公司的基礎上,列爾科姆公司第一次在蘇聯境內連接了自己的小型網路。同年8月28日,列爾科姆公司的計算機網路利用數據機通過國際電話線路與芬蘭進行了第一次通信連接。作為網路連接的先行者,該公司也率先進行了網路傳播的嘗試。1991年8月19日,正值蘇聯八月叛亂時期,列爾科姆公司的負責人阿列克謝·薩爾達托夫通過電子郵箱向自己的用戶發布了鮑里斯·葉利欽的宣言。從這時起,蘇聯網路引發了國內外的關注。
1992年10月,列爾科姆公司進行了《消息報》和國內一些周期出版物電子版的網上傳播,當時主要是藉助電子郵箱和FTP數據傳輸服務。同年11月,葉甫蓋尼·別斯金創辦了「尤金的電子圖書館—FTP檔案館」,開放傳輸各種語言的文學作品。有學者認為,網路出版的趨勢和電子圖書館的出現,可以算作是網路作為大眾傳播手段的「業余時期」的開始④。
二、從邊緣出發:俄羅斯網路傳播初創期(1994-1998)
詳細請點擊:http://biz.163.com/06/0412/12/2EGOUTRM00020QBO.html
B. 俄羅斯留學哪些專業的就業率比較高
俄羅斯的留學是有很多潛力的,而且它還有俄語這樣的小語種優勢,所以對於留學生來說它的留學還是有比較好的發展前景。那麼就與去看看如果要在俄羅斯留學,有什麼專業就業率較高?
一、留學專業選擇
1、電子大類
計算機和信息類,在聖彼得堡計算機的網路技術和軟體技術已經在世界獲得了很大的名譽和地位。世人公認聖彼得堡是網路高手的家園。
在這方面主要的四個大學比較出名,一是精密機械與光學學院,這是一個世界前三名的計算機軟體和網路的大學,雖然這個學校考試比較嚴格,從這個學校畢業是比較困難的,但今年大理的留學生仍選擇這所大學。
是電工大學,這個大學是去年諾貝爾物理獎獲得者的母校,僅從此一點可見該校的實力,這個學校也有很強的計算機軟體和網路技術,另外該校的自動控制、電訊、電子工程也是很出名的。
是國立電訊大學。四是國立技術大學,這是前蘇聯時四大名校之一(另三個是莫斯科大學、彼得堡大學和基輔大學)。
2、工業技術專業
眾所周知,俄羅斯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橫跨了亞歐兩個大陸,地形多樣,所以俄羅斯自然資源相當豐富。專家表示俄羅斯石油佔世界儲量的1/10,天然氣佔世界的1/3;俄羅斯是世界石油勘探大國。
在這種背景下,俄羅斯地質勘探專業,石油勘探等都成為了強勢專業。俄羅斯是工業強國,在很多理工領域其學術研究水平領先世界,例如航空航天、石油勘探、建築規劃、船舶製造、信息技術、自動化控制等專業。
而我國也極缺相關人才,每年中石化、中石油等大型企業在俄羅斯都會大量引進石油勘探類專業的中國留學生人才。
3、航空航天專業
俄羅斯在航空航天領域的成就令世界矚目,從發射顆人造衛星至今,為世界航空航天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例如,位於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的莫斯科航空航天大學,是聞名世界的重點大學之一,世界眾多的航天科學家都在此生活和學習過。中國從30年代開始不斷選派大批學生和專家到此留學和工作。參與研製1999年11月中國首次發射的「神舟」號宇宙飛船的航空航天專家均在該校留學過。
4、醫學專業
俄羅斯的醫學在國際上也是首屈一指,從事醫學方面的,聖彼得堡有五所醫科大學,其中主要是巴甫洛夫醫科大學和米奇尼科夫醫學院。巴甫洛夫醫科大是世界第六和歐洲名牌醫科大學之一,所以也是近兩年學生主選的學校。
二、選擇俄羅斯留學專業的因素
1、選擇好地區城市
俄羅斯院校分布整體呈三部分:西部、中部、遠東地區;
西部:經濟、文化、政治中心;莫斯科、聖彼得堡、葉卡捷琳堡等一線城市位於該地區。
中部:俄羅斯整體的能源資源分布區;新西伯利亞、托木斯克、秋明等城市位於該地區。
遠東地區:靠近中國東北地區,距離中國相對較近;哈巴羅夫斯克、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等城市位於該地區。
2、選擇合適的預算
莫斯科、聖彼得堡:一年預算7-9W人民幣之間;包括:學費、生活費、住宿費、保險費等全部費用。
其他二線城市:一年預算5W人民幣左右;包括:學費、生活費、住宿費、保險費等全部費用。
三、留學俄羅斯的優勢
1、入學門檻較低
俄羅斯留學對喊遲高考成績(申請本科和專家只需高中會考及格和畢業證),大學和研究生績點(申請研究生只需鄭答李大學或研究生畢業證和學位證)沒有硬性要求。
對英語證書(大學英語四級,大學英語六級,托福,雅思)沒有硬性要求。
對俄語證書沒有硬性要求(除聖彼得堡國立大學,高等經濟大學等個別學校除外)。
職高和技術學校也可申請俄羅斯大學。
2、 留學費用合理
俄羅斯留學預科階段學費1.5-4萬元/年,本科、專家、研究生、博士2-4萬/年(個別音樂舉肆,美術,醫科院校學費較高)。
生活費2-4萬人民幣/年。
宿舍費 0.3-1萬人民幣/年,校外租房每年1-3萬人民幣。
雜費:
中俄往返機票4000人民幣,醫療保險1000人民幣/年。
綜合留學成本5-12萬元。歐美留學一年的費用在俄羅斯可以讀個研究生,甚至本科!
3、 學術水平高
俄羅斯高等教育專業齊全,基礎學科,藝術,醫學,語言,理工等專業處於世界前沿。
2020年英國QS世界大學排名俄羅斯25所大學進入全球前1000名,16所大學進入全球前500名,莫斯科國立大學位於全球前100名。
俄羅斯高校科研能力突出,教學嚴謹,莫斯科國立大學培養出13名諾貝爾獎獲得者,聖彼得堡國立大學培養出6名諾貝爾獎獲得者。
4、 就業前景廣闊
隨著中俄建成全面戰略合作夥伴關系,中俄兩國外交,經濟,軍事,科研,文化,藝術,旅遊各方面合作進入發展新階段,未來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中俄關系將愈加緊密,俄語人才需求將逐年增長。
C. 跨境電商這個行業現在的前景如何
引言:隨著現在經濟的發展,全球化的浪潮,讓各國的商業緊緊聯系在一起,跨境電商這個行業也由於這個時代背景應運而生。但是對於跨境電商卻有一些飽受詬病,有人認為這個行業的前景不好,畢竟在全球化摩擦的時代,經濟摩擦對外貿影響很大,但是有人卻表示這個行業的前景非常不錯,畢竟非常有潛力。
三、個人的發展。綜合來看就跨境電商這個行業來看,它的前景非常的不錯,相信在這個行業努力奮斗,也會有一個不錯的成就。但是就跨境電商而言,倘若個人的能力不足,個人沒有高超的水平,那麼即使這個行業前景再怎樣的豐富,個人也沒有辦法在這個行業發展下去。所以在發現跨境電商這個行業前景非常不錯的時候,一定要提升自己的能力,這樣才能夠讓自己在這個行業當中穩定可持續的發展。
D. 蘇聯瓦解後,俄羅斯新聞業的現狀如何
從1991年(蘇聯解體)到2001年的十年,被俄知識界稱為「社會轉型期」、「民主制時期」或「後社會主義時期」。由此稱謂可知,這不是一個單向度發展的自然的過程,而是充滿著矛盾與坎坷的「艱難時世」。在這個「艱難時世」中,俄羅斯新聞業經歷了一場裂變,死而復生,卻又命運多舛:自由了,無權威、無約束了,卻也分散了,疏離了,各行其事了……。通過對這一時期俄新聞業種種表象的分析,我們或可探知俄羅斯政治變革乃至整個俄羅斯社會運行的軌跡。
轉型十年間,俄羅斯新聞業發生了以下諸方面的變化:
從垂直管理到平行管理
解體前的蘇聯對新聞業實行的是垂直管理。在這種垂直管理模式下,報刊一般被分為若乾等級——中央的;加盟共和國的;邊疆區、州、自治共和國的;一般城市和地區的;工礦、學校、農庄等企事業單位的。各級報刊均處於蘇共中央的統一領導之下,並接受各級黨委(或黨領導的企事業組織)的管理和監督。全蘇新聞社——塔斯社為這些報刊提供消息,主要的中央報紙通過傳真傳遞到全國各個城市。
蘇聯解體後,這種金字塔式的、垂直的管理模式迅速退位,代之而起的是區域性的、橫向的管理模式。到90年代中期,這種模式逐漸占據了主導地位。這一時期,由於從中央到地方的縱向的行政管理體系逐漸弱化,加上郵政系統工作效率低下,首都莫斯科出版的全國性報紙在地方上已經很少能夠見到了。而此時地方報紙在地方政權的管理和影響下逐漸發展起來,數量急劇增加(據說地方報紙遠遠多於聯邦區、市的數目)。對地方報刊的研究表明,地方政府對報刊的影響「十分積極」,報刊只要與政府有關系,要錢不成問題,甚至可以通過政府預算獲得財政支持。地方報紙又細分為「州報」和「市報」(有如城市報紙和農村報紙)。這兩類報紙還時常展開競爭,有時甚至相互敵視。不過總的來說,無論州報還是市報,地方報紙總是比中央報紙更受歡迎。道理很簡單,地方報紙與當地讀者更為接近,因而能夠更好地滿足他們的信息(與廣告)需求。
電子傳媒的情況也大抵如此。蘇聯時期,全國形成了統一的廣播網路,有線廣播喇叭插座被普遍安裝在居民家中,接通後可以收聽三套廣播節目(兩個全國頻道和《燈塔》)。這就使得中央政府的信息和命令可以直達每家每戶。1990年7月戈爾巴喬夫「關於電視和廣播民主化的命令」的頒布,打破了中央政府對廣播媒體的壟斷,地方政府以及不同的政黨、政治團體和組織開始在體制外獨立創辦廣播電台。1990年8月蘇聯第一部新聞法正式生效後,各類地方性非國有電台以及商業電台數量激增。目前,俄地區性的廣播市場還在不斷拓展,首都莫斯科已有各類廣播電台62座,聖-彼得堡31座,羅斯托夫29座,斯維爾德洛夫斯克29座①。顯而易見的是,經濟狀況越好的地區,廣播電台的數量就越多,非國有電台的數量也越多。
國家在電視領域里的壟斷地位幾乎是同時被打破的。聯盟解體後,地方上很快就出現了非國有的電視公司和電視節目製作基地。到目前為止,除了少數幾個經濟落後的地區外,絕大多數聯邦主體都擁有了非國營的地方電視台。它們與中央電視台是合作與交流的關系,而不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地方與中央最常見的合作方式是,地方台在保證自己節目(和廣告)正常播出的前提下,適當安排時間播出莫斯科方面合作者的節目(首都非國有台的情形也是如此)。可以說,在今天俄羅斯電視領域,「前鋒」與「邊鋒」的區別已經不太明顯了,「邊鋒」有時「前鋒」的地位更加突出。
總之,經過十年的發展,俄羅斯新聞媒體已由單一的國家成分變為國家的、地方政府的、編輯部集體的、私人的多種成分並存,在媒體管理上也分而治之了,由此形成了多樣化的網狀結構。然而由於各聯邦主體地理環境和經濟條件的不同,自然資源、人力資源佔有的不同以及傳播技術水平方面的差異,其媒體市場往往呈現出不同的特點:莫斯科的媒體市場不同於聖-彼得堡的;這兩個地方的媒體市場又不同於烏拉爾、西伯利亞、塔塔林的。媒體市場的多樣性固然可喜,但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是,由於地方媒體與中央政府漸趨疏離,後者又缺乏主導性或引導性的新聞媒體,因而在一些關乎國家利益的重大問題上,很難形成一致的輿論。即便在是在國家以法律形式做出決策的情況下,不同意見甚至是反對性、攻擊性的言論仍不絕於耳(如《土地法》頒布後的一片責罵聲)。這給中央決策的貫徹實施造成了巨大的阻力。俄羅斯之所以出現立法多且快,總統令滿天飛卻執行不力的現象,與輿論的分散化不無關系。輿論的分散化不但引起上述不良後果,還導致了人心的渙散和地方上的分裂傾向,使得民族、地區間的各種問題益發突出。俄羅斯一位哲學學者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我們現在擔心的不再是烏克蘭、喬治亞從獨聯體中分離出去,而是聖-彼得堡、加里寧格勒從俄羅斯分離出去。此言雖然有些誇張,但道出了一個隱憂,即俄羅斯本身存在著分離化的傾向。正因為如此,俄現任總統普京上台後著力做的一件事,就是整合輿論,重新樹立中央政府的權威。然而轉型期已持續十年,恐怕是積重難返。
第二、從事業單位到商業機構
蘇聯解體前,蘇共中央不但為其所屬報紙(實際上是所有報紙)制定宣傳方針、確定組織機構及人事安排、通過行政手段保證其信息來源,而且通過國家預算直接給予財政補貼。可以說,那時的新聞媒體在經濟上全無後顧之憂,只需作為黨的宣傳工具發揮作用即可。
聯盟解體後,尤其是1992年俄政府實行自由價格政策以後,新聞媒體幾乎全部被拋入市場經濟的汪洋之中。國家起初試圖為媒體提供部分補貼(後補貼取消),但杯水車薪,無濟於事。於是媒體四處求援,尋找經濟靠山,成為自謀生路、自負盈虧的實體。由此開始了媒體的商業化的過程。
在商業化的過程中,媒體開始分化,形成了三種所有制形式。
一種是國家所有。國家(俄聯邦政府和議會)直接控制的媒體有俄通社—塔斯社、俄羅斯新聞社、俄羅斯公共電視台(OPT)、俄羅斯廣播電視台(PTP)、《俄羅斯新聞》、《俄羅斯報》等。對這類媒體,俄政府通過聯邦預算給予撥款,或在其中佔有股份。這類媒體雖然仍具有相當的政治色彩,但其職能僅限於傳達政府政令、發布政府公告和提供新聞信息,已不再作為新聞宣傳工具發揮職能。在市場化的過程中,國家直接控制的媒體是特殊的一類,故此不作更多的探討。
二是寡頭、政黨所有。寡頭是俄社會轉型的產物。在私有化的過程中,俄國內形成了數額巨大的私有資本。為了創造有利於自身發展的輿論環境,這些私有資本的持有者通過投資、融資等形式在短期內掌握、控制了大量的媒體。由於有雄厚的集資金作後盾,這些媒體的規模急劇擴大,成為如俄羅斯人所說的「媒體帝國」。而這個「媒體帝國」的國王就是以鮑里斯-別列佐夫斯基和弗拉基米爾-古辛斯基為代表的媒體寡頭。別列佐夫斯基掌握的媒體有《獨立報》、《新消息報》、《生意人報》、《新報》以及電視6頻道(TB—6)等;古辛斯基掌握的媒體有《今日報》、《綜述》月刊和獨立電視台(HTB)。據俄羅斯業內人士介紹,普京上台之前,就影響而言,別列佐夫斯基和古辛斯基控制著俄70%的媒體市場。這些被「收編」的媒體理所當然地成為了寡頭們的喉舌。1996年總統選舉中,別列佐夫斯基和古辛斯基聯合起來,調動其控制下的全部媒體的力量,最終把自己擁護的候選人葉利欽推上了總統寶座。普京執政期間,發生俄「庫爾斯克」號核潛艇沉沒事件(2000年8月12日)。當時普京正在度假,沒有前往援救現場。反對派利用此事大做文章,輿論推波助瀾,惡意炒作,對普京展開了猛烈攻擊。這堅定了普京打擊媒體寡頭的決心。他一方面利用總統權力對媒體進行整頓,在政策上向國家媒體傾斜;一方面利用經濟手段,迫使寡頭在某種程度上從新聞領域退位。比如迫使古辛斯基的「橋—媒體」集團讓出獨立電視台的部分股份,進而讓出領導權,摧毀了古辛斯基的媒體帝國;2001年底又把別列佐夫斯基的TB—6作為整肅對象。但時至今日,寡頭的影響力仍然存在,他們仍舊利用手中的媒體與政府唱對台戲。
蘇聯實行多黨制後,社會上出現了一些政治利益集團,在這些政治利益集團的基礎上形成了不同的政黨。1993年年底俄議會選舉前,俄羅斯已有十幾個較大的政黨,其中的一些在國家杜馬中取得了合法席位。普京上台後,為了獲得廣泛支持,穩固自己的權力,又建立了多黨執政聯盟。這些政黨和聯盟均擁有或掌握一定的新聞媒體,用以宣傳自己的執政方針和綱領。各政黨的資助是這類媒體的經費來源,它們經營的好壞,取決於其所屬政黨實力的消長。
三是自主經營者所有。1990年10月蘇聯新聞法正式生效兩個月後,就有700多家報刊登記注冊。其中除了政府、政黨創辦的報刊外,大部分為社會團體、各類組織和公民個人所有(蘇共解體、蘇聯解體後,原中央一級的大報,如《真理報》、《消息報》、《工人論壇報》、《莫斯科共青團報》、《共青團真理報》、《文化報》等轉而變為「獨立報紙」,重新注冊後的所有者由蘇共中共改為各報新聞集體)。俄羅斯由計劃經濟轉入市場經濟後,尤其是實行自由價格政策以後,國家取消了對紙張及印刷費的補貼,發行方面的保障也沒有了。為了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求生存,這些「自主經營者」擁有的報紙「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有的接受外資援助,如《真理報》(後又撤資),有的成立報業聯合體,如《消息報》、《莫斯科共青團員報》等。為了吸引讀者,擴大發行,許多報紙採用早年西方小報的做法,大量刊登聳人聽聞的消息、低級庸俗的娛樂材料,大肆揭醜,大力炒作,以強勁的視覺沖擊力招徠讀者。創辦於1919年、曾經有著輝煌歷史的《莫斯科共青團員報》就被認為具有「小報品質」(從它的版面上已絲毫找不到當年那份《莫斯科共青團員員報》的影子)。目前該報在競爭激烈的莫斯科報紙市場上穩占第一位。據說它的成功就在於「廣泛運用了聳人聽聞和揭醜新聞的手法」②。聖-彼得堡的《戈比報》在讀者中廣受歡迎,也是因為它以輕松的的筆調、通俗的語言大量刊登離奇的傳言和庸俗的笑料。
這些報紙主要的經濟來源是發行費和廣告費,因而在其機構設置中,廣告、發行等經營部門佔有顯著位置。為了和讀者搞好關系,樹立形象,擴大影響,許多報社還成立了公共關系部門。俄媒體內部職能部門的重新設定說明,俄羅斯的新聞媒體已經完全商業化了,它與蘇聯時期的新聞宣傳系統已經沒有了任何共同之處。
在以上三種媒體所有制形式中,前兩種由於有著強大的財力支持,穩定性比較強(政治因素另作考慮)。但寡頭媒體和政黨媒體代表著一定的政治和經濟集團的利益,因而不可能做到報社同仁竭力追求的「客觀」、「公正」。第三種媒體歸屬形式決定了其發展的不穩定性。事實上,在俄私有化的過程中,由於報刊發行費大幅度提高,已有許多報紙不得不減少出版次數、壓縮版面、裁員以至停刊。這類報紙將廣告作為生命之源,因而必然千方百計迎合大眾,難以擺脫庸俗化的傾向。
從印刷媒體唱主角到電子傳媒唱主角
俄羅斯是一個喜愛閱讀的國家,其報刊發行量一度排列世界前幾位。曾有一段時間(80年代末期),《真理報》發行量達到1100萬份,《消息報》800萬份,《共青團真理報》高達1700萬份。當時莫斯科的報刊零售點時有長隊出現,過了早8點,大部分當日報紙就已告罄。那是怎樣的繁榮景象。今天俄羅斯報刊出版業已風光不再。媒體走上商業化道路以後,報紙、雜志等印刷媒體的數量雖然在增加,市場卻日漸萎縮,發行量逐年減少。下表足以說明這個問題。
俄羅斯報刊發行情況(1950—1998)③年代 出版物 期數 零售分數(千) 一份報紙的平均零售數
1950 23 4663 9423 408、6
1970 28 4874 62364 941、0
1990 43 5383 110810 2577、0
1998 245 12507 32914 134、3
(說明:直至2001年年底,報刊發行下滑的趨勢仍未得到控制)
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原因有二:一是俄民眾經濟承受力下降。80年代末、90年代初,俄(蘇)居民收入水平雖然不高,但報價也相對低廉,首都莫斯科主要報紙的價格只有幾個戈比,一個家庭訂閱十幾份報紙是很正常的事。俄實行自由價格政策(私有化)以後,由於紙張、印刷和發行費用猛增,成本提高,報紙價格也長上來了。目前莫斯科主要報紙的價格一般在3、5—5盧布之間,隨手買上兩份報紙,就要花費10個盧布左右。而俄羅斯人的平均收入水平為1500盧布上下(約為50美金。另據報紙報道,目前俄尚有近百萬人生活在最低工資—300盧布的水平線上)。如果按每人月收入1500盧布計算,倘若訂閱十份報紙的話,其花費正好與工資數額相抵。因此,對俄國普通民眾來說,像從前那樣訂閱報紙已經是不可能的了。事實上,目前俄羅斯家庭的報刊訂閱量已從十幾份下降到一、二份。
二是俄民眾政治興趣減弱。90年代初期俄民眾對報刊的興趣,實際上反映了他們對改革的興趣。他們盼望通過眼前的政治、經濟改革消除腐朽、落後的東西,建立「自由、民主」的國家,全面提高生活水平。而報刊恰恰被作為了改革的輿論先導。因此他們對報刊給予了極大的觀注。但是改革十年,他們並沒有看到預期的結果,也沒有得到應有的實惠,久而久之就對政府失去了信心,對改革的急先鋒——報刊失去了信任與好感。一項社會調查結果表明,1995年尚有70%俄羅斯人對新聞媒體(和教會)抱有信任和好感,而到2000年,這個比例數下降到30—40%。具體到報刊,今天只有13%的俄羅斯人認為報刊可信(對電視的信任度要高一些,約為36%)④。
在這種情況下,更多的人將注意力轉向了電視。從經濟的角度講,電視是一種廉價的媒體,除了一台電視接收器外,幾乎不需要任何支出(電費的支出不記入內),人們從中既可獲取新聞信息,也可獲得娛樂。這使電視迅速取代了報紙的地位,成為擁有受眾最多的媒體。目前電視已經成為俄羅斯人了解新聞信息的主要渠道,據稱有40%的人每天通過中央頻道獲取新聞(而通過全國性報紙的獲取新聞的人不超過20%)⑤。廣播的普及率也高於報紙。1999年的一項調查表明,82%的俄國人相對定時收聽廣播,完全不聽廣播的只佔18%⑥。國際互聯網的發展,同樣分走了報刊市場(甚至電視市場)的「一杯羹」。盡管目前俄網路基礎設施尚不完備,與西方發達國家比還有一定的距離,但上網人數也達到了1000萬。更由於許多報紙、雜志、廣播電台、電視台都有了自己的電子版,上網獲取新聞已成為一種普遍現象(年輕人中尤其普遍)。
這樣一來,過去大而統一的報刊市場和相對穩定的讀者群體就不復存在了。受眾由印刷媒體分流至電子傳播媒體,又由電子傳媒分流至新媒體,由此形成了不同媒體種類、不同層次、分布廣泛的受眾市場。
第四、從馬列主義到西方理論
蘇聯解體前(尤其是80年代中期以前),盡管國內新聞學界時有不同學術觀點的論爭,但佔主導地位的新聞理論始終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新聞理論。當時的新聞媒介被稱作「大眾新聞和宣傳工具」(средство массовой инфрмации и пропаганди簡稱 СМИП),其職能是列寧所歸納的「集體的宣傳員、集體的鼓動員和集體的組織者」。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新聞理論觀不但對新聞實踐起著的直接的指導作用,還被規定為大學新聞院系的主體課程。80年代中期,在莫斯科大學新聞系的專業課程設置中,這類課程就佔有較大的比重,如「蘇聯新聞學概論」(以列寧報刊理論為主)、「黨和蘇維埃報刊的理論和實踐」、「外國共產主義及工人報刊史」、「資產階級新聞理論與實踐批判」等。
蘇聯解體後,新聞理論及理念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盡管早在1986年蘇共27大報告中,就改稱「大眾新聞和宣傳工具」(СМИП)為「大眾新聞工具」(СМИ),這個概念被廣泛使用和普遍接受還是在解體以後。這一時期,列寧的新聞思想不再被人們提起,原蘇聯的新聞模式也被作為反面教材而遭批判。在莫斯科大學新聞系的專業課中,「蘇聯新聞學概論」、「資產階級新聞理論與實踐批判」之類的課程已不見蹤影,取而代之的是「新聞理論導論」(以西方新聞傳播理論為主)「信息基礎理論」、「外國新聞史」、「外國大眾新聞媒體經驗對我國媒體發展的意義」等課程。在各類新出版的新聞學教材或著作中,「公民社會」、「新聞自由」、「第四等級」之類的概念已屢見不鮮,李普曼、拉斯韋爾、施拉姆、哈貝馬斯等西方學者的名字以及他們的理論也為人們耳熟能詳。
俄新聞理論界的情形反映了整個俄羅斯理論界的現狀:舊有的理論體系被打破了,新的理論框架又沒有建立起來,於是便搬用或套用西方理論,以填補空白。俄新聞理論界熱衷引述的理論主要有:
1.自由報刊理論
俄新聞理論界對西方早期自由主義報刊理論十分推崇,認為它所主張的報刊不受政府幹預,新聞媒介有充分的出版權、采訪權、發布權,可以自由發布任何新聞和發表任何意見的主張,是俄民主社會發展的重要保障。為此他們對蘇聯第一任總統戈爾巴喬夫有著很高的評價,認為他開輿論自由之先河,是一代民主的總統。莫斯科大學新聞系主任扎蘇爾斯基在一篇文章中寫道:「今天,自由報刊(報刊自由)作為一個政治概念,已經在俄羅斯人的意識中生了根」,「十年民主改革的結果是,極大地加深了人們對報刊自由的理解」。他認為目前對新聞自由最大的威脅是中央以及地方政府新的集權的產生。他同時援引「報刊的社會責任理論」,認為「自由和責任是不可分的。在我們的新聞中,那些不可靠的、不準確的信息和浮躁的舉動,直接導致大部分讀者對報刊失去信任」。因此他認為:「『自由有了就不需要理智了』的認識是不合理的,也是危險的」。⑦
2.「第四種權力」理論
俄新聞理論界對由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傑佛遜的思想引申而來的報刊的「第四種權力」的觀點十分贊賞,認為自由報刊應當成為對行政、立法、司法三權起到某種制衡作用的力量。在俄新聞學者看來,1990—1993年的三年間,就是俄「第四種權力」發揮作用的「黃金時期」。1990年通過了蘇聯第一部新聞法,緊接著又宣布蘇共停止活動,黨的報刊就像其他社會組織的報刊一樣被轉到了新聞工作者手中。這一年又先後創辦了獨立的「莫斯科回聲」廣播電台和《獨立報》,它們「開始把自己看作是『第四種權力』,把自己和國家對立起來,力求度獨立於所有的國家機構」。但是由於經濟原因,這一時期很快結束了。這之後出現的一些新問題,諸如政府施加影響、媒介寡頭的壓力等,都使人們更加懷念那一時期,並大造輿論希望有朝一日媒體重返「第四種權力」。
3.「公共領域」理論
「公共領域」的概念是德國學者哈貝馬斯在其經典著作《公共領域的結構轉型》中提出來的。近年來,隨著國家與市民社會研究在俄羅斯的興起,這個概念也被人們廣泛運用。按照哈貝馬斯的解釋,在私人領域和政治權力之間,有一個公共領域,在這個既區別於政治、又區別於市場的空間里,人們可以對權力機構的政策以及其他共同關心的問題進行評判,以消除社會對抗,維護公眾利益。俄學者認為,為了使公共領域在現代條件下發揮職能,必須有公共媒體。而在諸種公共媒體中,公共廣播電視起著特殊的作用。這種公共廣播電視「依靠用戶的支持,有時是國家的支持,在財政上獨立於廣告主」,是一種社會 — 權力機構。莫斯科大學新聞系主任扎蘇爾斯基指出:「目前俄羅斯國家頻道向社會 — 權力機構的演進,原則上是可行的」,「如果PTP(國家電視頻道)公開表示有時候不直接支持政府行為的意圖的話,它就可以被稱為是公共電視台」⑧。但是新聞學界也有人指出,談公共媒體為時尚早,因為公共領域在俄羅斯遠未形成。
經常被俄新聞學界引用的西方理論還有其他一些,也有學者在西方傳播理論的基礎上有所創新、發展。在此就不一一列舉了。
總而言之,十年轉型期,俄羅斯媒體從體制、結構到運行方式都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從政治角度看,它由中央操控的垂直管理變成地方自治的平行管理;從經濟角度看,它由計劃統籌變為市場運作;從技術角度看,它擺脫了「孤島」狀態,融入了信息全球化的潮流中。在尋求新的發展模式的過程中,俄新聞理論工作者試圖從建立(援引)一套關於傳媒自由與責任的理論出發,進而建立起完善的媒介工業體系,以實現自身良性循環,促進公民社會的發展。但是,事情並不像預期的那麼順利。「經濟的無效性,媒介巨頭的無責任心以及新聞記者對低級趣味的迎合」,都使媒體發展呈現出曲折多變的特點。對此扎蘇爾斯基有一個生動的比喻,說目前俄新聞媒體如同沿著向下運行的電梯奮力地向上攀登。對俄媒體發展的前景,他認為有三種可能性:「第一種是樂觀的。經濟改革的成功將創造文明的、成熟的市場,大眾傳媒將獲得更多的有支付能力和知識水準的受眾以及多元化、多樣性的廣告市場的支持。結果是高質量報紙的銷量大增,最終將消滅政治化新聞和犯罪新聞,報道範圍將得到最大程度的拓展。第二種是悲觀的。國家的作用增強,以至於媒體成為宣傳和公關的一種結合物。同時還會出現庸俗出版物 — 從占星術到媚俗新聞,甚至還會出現淫穢書刊出售商,報道的范圍縮小。第三種是經濟領域中的不景氣現象將直接導致傳媒業的不景氣。一些刊物尤其是一些高質量刊物的發行量下降,而庸俗報刊的銷量增長,影響擴大。報道範圍將會縮小」⑨。上述哪一種可能性將會變成現實,最終取決於俄羅斯政治、經濟的改革方向和社會整體的發展水平。
PS:樓主要寫論文的,我這里給你一篇張允諾先生寫的<<對蘇聯新聞業歷史命運的思考>>
今年 11月 7日是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80周年紀念 日。筆者寫作本文時,還無法預測人們將會怎樣紀念這個不尋常的日子。不過這些年來,國際進步輿論界對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之所以傾覆,已有不少反思和評論。許多人認為這里既有外因也有內因,既有近因也有遠因。從根本上說,蘇聯建國幾十年,一是經濟建設沒有搞好,人民生活水平沒有切實提高;二是沒有建立民主和法制秩序,政治專擅,群眾受壓。這兩個方面都引起人民的不滿,可又未能正確解決,終於導致覆舟之禍。當然,這種反思尚未終結,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一定會從社會主義運動這一重大挫折中領悟到更多、更加深刻的教訓。
十月革命勝利以後,隨著蘇維埃政權的鞏固,隨著經濟建設的開展,蘇聯人民曾經創建了宏大的社會主義新聞體系。在這一體系中活躍著幾十萬熱愛祖國、忠於職守、富於獻身精神的新聞工作者,他們辛勤努力,一心想把社會主義事業推向前進。尤其在衛國戰爭年代,他們冒著敵人的炮火,用自己的新聞作品團結和鼓舞人民,為戰勝法西斯入侵譜寫了光輝的篇章。衛國戰爭結束以後,他們又以自己的勞動,恢復並建立起了世界上數一數二的新聞網路。這種網路以黨的機關報(台)為核心,包括眾多的專業報(台),從中央到地方共分六級層層辦報(台),形成上尖下寬的金字塔形結構。截止1986年,全蘇已有各類報紙8000多家;其中日報713種,期發一億多份,每千人平均380份左右,位居世界前列。
可是這樣宏大的蘇聯新聞業體系,在1991年的最後幾個月內,隨著蘇聯的解體也嘩啦啦似大廈傾覆般地迅速瓦解。從此以後,這片土地上再沒有以黨的機關報為核心的新聞體系了。原先的黨報紛紛改成民營的獨立報紙,艱難地自籌資金,慘淡經營;其它他專業報更是在市場經濟中顛簸掙扎,各奔前程。幾份全國性的機關報,如《真理報》、《消息報》、《勞動報》,在改為同仁報紙以後,影響和地位固然遠非昔比,發行量也只有當年的一個零頭,由一、二千萬份降為幾十萬、一百多萬份。這一切當然都不足怪,舊的新聞業體系賴以生存的政治經濟基礎不復存在了,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世界新聞業的歷史告訴我們,經濟是報業生存的基礎,政治是報業生存的條件,特定的經濟和政治制度支持並制約著特定的報業的生存和發展。蘇聯新聞業的瓦解只是再次證明了這一歷史規律而已。但是,世界新聞業的歷史還告訴我們,報業並不總是被動地受制於社會經濟基礎和政治制度,它往往反作用於社會經濟和政治,這種反作用力有時還是十分強大的。且不說急風暴雨般的革命時期報業在摧毀舊的政治經濟制度方面的作用,就說在既定的歷史階段或社會形態之中,報業也常常會以自己的反作用力,促使社會經濟和政治發生種種變化或調整,以適應時代的發展和歷史的潮流。本世紀以來,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由新聞界帶動社會輿論,掃除政治運作過程中的弊端、障礙或危機,使之不至於發展為危及根本政治制度的爆炸性局面,這樣的例子是很多的。有的是阻止執政當局某些不得人心的政策的實施,有的是制止違背民意的某項條約的簽訂,有的是把營私舞弊的官員趕下台,凡此種種都體現了新聞業對政治的反作用力,這種反作用力對於及時調整政治運作,維護現存社會制度的長治久安,實在是大為有益的。可是蘇聯新聞業在幾十年的歷程中從來沒有可能做到這點,結果只好與生長它的母體——蘇聯的政治經濟制度共存亡。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歷史的悲劇。
蘇聯新聞業的這種悲劇命運當然並非偶然,這是由它的基本體制所決定的。自從列寧去世以後,蘇聯新聞業和國家的政治生活一樣,逐步形成了一種高度集中、高度封閉的體制。在這里媒介完全工具化、報道完全宣傳化、言論完全統一化、領導完全集權化。新聞媒介是執政當局的馴服工具,
E. 請問去俄羅斯經商的前途如何發財的機會大不大
莫斯科義烏國際商貿中心簡介
俄羅斯聯邦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全球最有經濟潛力的新興國家集團——金磚四國(BRICs)之一。俄羅斯資源豐富,科技發達,橫跨歐亞,擁有廣袤的市場。莫斯科是全俄投資環境最好、消費水平最高、吸收外資最多的聯邦主體。在商品流通領域,由於其優越的地理位置和強大的經濟實力,已成為東歐等國家100多個城市的傳統集散地。而且俄羅斯的輕工日用消費品的銷售利潤非常可觀,基本保持在35%以上,遠遠高於其他中國傳統的外貿市場,這對全世界的生產廠商和外貿公司具有誘人的發展前景和可觀的投資效益。2018年俄羅斯預算超過38億美元舉辦世界盃,將使體育場館、道路、機場、鐵路、旅館等基礎設施建設上一個大台階,將大大帶動國內的就業,而最核心影響的是旅遊產業,旅遊產業會拉動一系列包括運輸、零售、酒店等等很多的行業,這些都將進一步促進俄羅斯經濟的發展。改善安全狀況,安保水平、整治腐敗將同樣得到非常明顯的改善和提升。
俄羅斯內需市場其實才剛起步,俄羅斯網路、個人計算機、汽車普及率都遠低於其它國家,還有很龐大成長空間。而輕工業等民生日用品市場更是空白,需求旺盛,購買能力強,是中國外貿最相鄰、拓展空間最大的戰略聯盟國。但由於俄羅斯打擊「灰色清關」讓中國商人的生命財產得不到保障,我們的一些企業心中存在著很多對俄羅斯的誤解,對俄羅斯的法律和社會環境以及經營思路等認識不足,失去了很多外貿商機。
目前,歐美經濟面臨下行風險,庫存和訂單增長已經放緩,回補力度大幅度減弱,對中國的出口恢復性增長有不小沖擊。未來我國出口情況也存在部分不利因素。一是我國第一大出口市場歐盟的經濟依然受到主權債務危機的困擾;二是人民幣對美元、歐元、日元升值壓力增大,而人民幣升值對我國出口的制約效應更加明顯;三是國內各項成本價格上漲推動勞動者工資上漲,國際大宗商品價格上漲也增加了中國加工貿易的成本,中國製造的成本優勢正在逐步減弱,未來出口同比增速將呈現逐步回落的態勢。提高發達市場的份額空間有限,並會加劇貿易摩擦,開拓新興市場,可以使出口多元化。而俄羅斯國家的輕工業極不發達,甚至在最近十五年內也還是需要依賴於大量的進口來滿足需求。
俄羅斯政府2007年制訂了莫斯科城市發展規劃、整頓外國移民和零售市場法令,逐漸關閉了莫斯科走「灰色清關」不合法的批發市場,其中包括最大的切爾基佐夫斯基市場,剩餘的幾個不規范的批發市場也將在近期全部關閉。這些都使得中國商人主營的批發生意將全部轉移和轉變經營思路和方式。
為了進一步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的決策和部署、繼續推動對俄貿易戰略的調整升級,更好地促進中俄兩國經貿關系平穩健康發展,進一步樹立全球戰略意識,進一步大力推動實施「走出去」戰略,在「十二五」新的起點上積極參與國際經濟技術合作與競爭,在義烏市委市政府的大力倡導和支持下,由義烏實力雄厚的浙江世豐投資公司與莫斯科市政府控股40%的俄羅斯塔希爾(TASHIR)集團共同投資5億美元,規劃總建築面積達8萬多平方米,可設置1900多個商鋪的大型正規合法的商貿批發市場——莫斯科義烏國際商貿中心在俄羅斯應運而生。
莫斯科義烏國際商貿中心緊靠莫斯科正北的大環線公路(MKAD)82公里處主幹線,毗鄰里歐(RIO)購物中心、麥德龍超市和歐尚超市等知名商業區。交通網路發達,由莫斯科市內通往莫斯科1、2號國際機場高速公路、市內通往莫斯科州和其他州的高速公路主幹線正好經過市場前後。市場同時配備免費采購班車往回於市場和附近各地鐵交通主要出入口,為俄羅斯各地的采購商采購商品提供快捷安全周到的服務。
本項目依託大股東俄羅斯塔希爾集團遍布在俄羅斯的三四十家自有大型超市和購物中心的強大采購能力,為正規合法入駐的中國商品構建快捷銷售通道。尤其是項目得到了俄羅斯和莫斯科政府的大力支持,是俄羅斯東歐地區可以保證所有入駐經商企業和個人身份合法、經營合法、通關合法的國際化的商品展貿平台和俄羅斯東歐地區設立公司、經營、市場開拓等星級服務平台,是中國商品安全、合法、快捷搶佔俄羅斯及東歐市場的橋頭堡。
項目定位
項目定位以中國商品批發、展示交易、品牌推廣、采購訂貨、商務會展以及保稅倉儲物流、勞動配額申請辦理、合法身份辦理、合法經營辦理、合法清關服務、全面法律、財務、金融服務以及物流配送等服務為一體的大型綜合平台。依託完善成熟的商業配套設施和入駐產品推廣采購優勢,以低運營成本、最優惠的相關政策、最安全快捷的服務形成一條完整的貿易產業鏈,給客戶以最理想的投資回報。
項目優勢
背景優勢——本項目由義烏實力雄厚的浙江世豐投資有限公司與莫斯科市政府控股的塔希爾(TASHIR)集團共同投資興建和管理運營。充分融入中西貿易文化習俗,確保項目所有入駐市場的中國經營者無後顧之憂。
區位優勢——位於莫斯科市區環線旁,緊靠里歐購物中心、麥德龍、歐尚大型超市,周邊布局成熟,商業氣氛非常濃厚。通往莫斯科1、2號國際機場、莫斯科其他州的高速均匯集於此,項目區位交通網路四通八達。
政策優勢——項目得到了中俄雙方政府機構的全力支持。在國內享受對外投資、考察、宣傳、市場拓展等相關補貼政策,在俄羅斯享受俄羅斯聯邦海關總署最優惠關稅及莫斯科市政府的優惠稅收政策,為中國入駐企業迅速搶佔俄羅斯及東歐市場提供最有利的競爭條件。
配套優勢——莫斯科義烏國際商貿中心配套有自己獨立的海關監管保稅庫、倉儲物流中心、生活舒適的公寓宿舍樓以及大型的停車場,並設有通往各主要地鐵口的接送采購專車。以專業化的現代商業管理模式、最優惠快捷的合法身份辦理、最強大的物流配送服務以及倉儲、金融、電子商務等配套為一體的服務體系,為所有入駐企業解除一切後顧之憂。
管理優勢——項目將區別於俄羅斯其他的散亂市場,將組建專業的市場物業管理公司和運營團隊,對市場進行星級管理和宣傳推廣專業運營,使市場在最短最快的時間興旺繁榮。
采購優勢——市場除了每年花巨資在俄羅斯進行有序宣傳推廣外,每年還將舉行大型的采購洽談會,本項目大股東俄羅斯塔希爾集團旗數十個大型購物中心將優先採購入駐商戶的商品,為入駐企業拓展俄羅斯市場迅速打開銷路。
融資優勢——入駐本市場的經營客商,根據入駐企業的生產經營狀況,本市場和銀行聯合考察後由本市場提供統一的銀行信用擔保,解決中國入駐企業的資金困難問題。
安保優勢——市場管理中心將成立由保安、律師、翻譯、俄內務部警察並聯合俄外交部領事司及使館等相關部門組成的安全應急調度中心,所有入駐客商在人身和財產安全受到威脅的情況下只要撥通緊急電話,調度中心將會在最快的時間內趕赴現場解決處理一切麻煩和危險。
項目招商類別
1、流行飾品(一樓)
各種流行飾品、工藝飾品、珍珠、寶石、水晶、鋯石等
2、鍾表眼鏡(一樓)
腕錶、懷表、工藝鍾、其他鍾、鍾表 、近視眼鏡 、其他眼鏡、防護鏡、時裝鏡、太陽鏡、隱形眼鏡
3、大型流通商(一樓)
各類專業和綜合的大型外貿流通企業
4、五金機電、五金工具、水暖五金、汽車配件用品(一樓輔樓)
五金工具、電動工具、手動工具、工量具、緊固件、泵閥管道、五金製品、水暖五金,汽車配件及用品等
5、紡織針織產品(二樓)
紡織面料輔料、家紡布藝、絎縫製品、床上用品、內衣襪業、手套圍巾、帽子、皮具皮革、皮帶及箱包等
6、文體用具、玩具、化妝品、日用百貨(二樓)
文化用品、體育用品、玩具、化妝品、包裝材料、雨傘雨具、塑料製品、圍裙 、檯布、保溫、保鮮用品、其他廚房用品(非五金)、衛生護理用品、清潔洗滌用品、清潔工具 、日用工具等
7、家居飾品、戶外旅遊休閑用品(三樓)
裝飾用花、相框、日用陶瓷、雕刻工藝、地毯、家居飾品、家居工藝品、戶外家私及旅遊休閑用品
8、家庭軟裝產品(三樓)
照明電器、燈飾燈具、地板、門業、衛浴陶瓷、牆紙、櫥櫃壁櫃、窗簾等
9、電子電料、家用電器(四樓)
取暖器、電暖器、電風扇、飲水機、凈水器及電熨斗、電吹風、豆漿機、電熱水壺、電壓力煲、電磁爐、電飯煲、榨汁機等廚衛家電;電腦及配件;刮鬍刀、剃須刀、手電筒、學習機、萬年歷、游戲機等電子產品;按摩器、健身保健醫療產品、;空氣加濕機、濕度調節器、空氣凈化器等。
莫斯科義烏國際商貿中心 地 址:義烏市稠州北路999號國貿大廈21樓2116室 電 話:0579-85069999 81573333
傳 真:0579-85375508
F. 俄羅斯經濟發展前景
俄羅斯經濟發展前景是艱難而平緩的。俄羅斯經濟在2023年再次收縮。與此同時,能源收入下降意味著俄羅斯的資產負債表將面臨壓力。俄羅斯的經濟已經長期並繼續長期受到西方歐美國家的制裁,很多北約成員國對俄實施經濟打擊和一些必要產品的禁運封鎖,聲稱反對俄羅斯的對烏克蘭的軍事行動。俄羅斯的經濟前景也看不到很明確的前途。
G. 俄羅斯經濟結構
俄羅斯經濟結構如下:
俄羅斯是前蘇聯最大的加盟共和國,1990年生產占原蘇聯國民收人的63, 5%和工業產值的0.6%,其起始經濟結構繼承了原蘇聯的結構特徵。俄羅斯繼承的原蘇聯經濟結構是一個畸形的經濟結構,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國民經濟軍事化,前蘇聯領導人缺乏對時代的深刻洞察力,認為戰後仍然是戰爭和革命的時代,沒有意識到出現了和平和發展的新時期。因此戰後長期奉行霸權主義政策和進攻性戰略,導致國民經濟軍事化格局長期存在。對於國民經濟軍事化的實情原蘇聯長期諱莫如深,官方公布的軍費數額一直為每年不超過200億盧布。1989年戈爾巴喬夫在蘇聯人代會上第一次承認蘇聯的國防總支出為773億盧布,原蘇聯外長謝瓦爾德納澤1990年7月在蘇共二十八大上進一步透露蘇聯軍費占國家預算的1/4(合1150億盧布)。蘇聯的國民經濟軍事化還表現為軍備生產的高比重。據前蘇官方公布的資料,蘇聯軍備生產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8%,而學者和觀察家估計為25%。某些部門的情況更為嚴重,例如機器製造業的70%都服務於軍備生產。
社會生產兩大部類對比關系失衡。前蘇聯經濟結構畸形的又一表現是社會生產兩大部類對比關系失衡。在工業總產值中,甲類工業的比重佔75%左右,而美國為65%。農輕重的比例基本為2:2:6,而中國為3:3:4。這是蘇聯長期奉行優先發展重工業方針的結果。應該指出,在工業化時期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是有客觀依據的,因為在技術進步和資本有機構成提高的條件下,社會擴大再生產的規律是生產資料生產比消費資料生產增長更快,而工業化時期的典型特點正是技術進步和資本有機構成迅速提高。但是,在工業化完成之後,特別是戰後依然這樣強調優先發展重工業則是教條主義的。因為工業化之後技術進步的特點,已從主要是以機械勞動取代手工勞動,轉為主要是大機器生產和機器體系本身的進一步發展,從而由主要是機器數量的增加,轉為主要是機器效率的提高。這種特點在戰後進人大機器生產的第二階段,即實現生產的綜合機械化和自動化,以及廣泛採用節約能源和原材料的新工藝的過程中,表現得特別明顯。而隨著新技術革命的興起,生產又轉向技術含量高和附加價值大的方向發展。這一切提供了固定基金佔用率和材料消耗率下降的可能性,從而出現了生產資料生產與消費資料生產增長速度相接近的趨勢。西方發達國家的實踐已證明了這一點,60年代以來它們的生產資料生產一與消費資料生產基本上是平行發展。
產業結構落後。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產業結構的重心經歷了三個階段:勞動密集型產業,資本密集型產業,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戰後,隨著新技術革命的興起,西方發達國家的產業結構,從資源和設備密集型產業為主,過渡到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為主。基礎工業成為「夕陽產業」,在其基礎上蓬勃發展的是高技術工業,農業中生物工程技術和遺傳工程技術迅速發展,第三產業不斷發展擴大,日漸形成「信息產業」。一個與現代高科技相適應的高級化軟產業結構逐漸形成。在這場對經濟發展生命攸關的科技競賽中,蘇聯與西方的差距進一步拉大。雖然也曾提出要重視發展現代高科技,但產業結構中佔主導地位的仍是傳統工業,即工業化時期形成的基礎工業,而在現代高科技領域落後西方至少15-20年。三次產業關系中,第三產業極端落後,直到1991年服務性產值在國內生產總值中的比重還只有24 %。這使蘇聯社會總產品中,資源和資本耗量大的產品比重大,知識和技術含量高的產品比重小;而在國內生產總值中,商品性產值比重大,服務性產值比重小。產業結構的這種落後性也是蘇聯經濟增長方式未能從粗放型轉變為集約型的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