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誰對2戰蘇軍名槍波波莎了解
蘇聯衛國 戰爭初期,德軍的攻勢勢如破竹,蘇聯大部分的兵工廠被摧毀,而前線卻迫切需要大量的武器裝備,尤其是需求量最大的步槍和沖鋒槍。在這種情況下,只有生產「最簡單、最經濟、最優良」的沖鋒槍才是上上之舉。1941年,波波莎沖鋒槍誕生了,命名為PPSh41,在整個二戰期間,波波莎沖鋒槍不停地被製造,直到戰爭結束時,約有500,0000萬支波波莎沖鋒槍裝備蘇聯紅軍。
波波莎」的整個機匣、槍管護筒以及絕大部分部件都是用鋼板沖壓製成,裝配時大量採用鉚焊工藝,生產加工極為簡單,經濟性很好。這一點,對於一支裝備數量多(可能配備到每一個士兵)、作戰損耗量大的沖鋒槍來說,是至關重要的。如果一支最基本的單兵武器,生產復雜,成本昂貴,那麼對於支持戰爭是難以想像的。即使是科技和經濟高度發達的今天,盡一切可能降低武器成本,簡化生產工藝,追求最好的經濟性,也是武器設計者追求的目標之一。 此槍在實際使用還沒有遇到過故障,大量的史料中也查不到有關波波莎沖鋒槍的故障記載。
波波莎是沖鋒槍中精度較高的一種,其對抵消瞄準誤差更為有利,射擊精度也很高。三是波波莎沖鋒槍的射速高達1000~1100發/分。這樣高的射速,得益於自動機行程短,因此復進周期也短。使用證明,在有效射程以內,波波莎沖鋒槍的連發精度很高。3~5發的短點射常常全部命中目標。因此,波波莎沖鋒槍特別適用於近距離突擊,概略瞄準,倉促射擊,連續消滅多個目標的緊迫戰斗環境中。在抗美援朝戰爭中,中朝軍隊使用波波莎沖鋒槍和50式沖鋒槍,把美國佬打得靈魂出竅,敵人的屍體上往往都是密集的3個彈著點,近乎達到了彈無虛發的程度。
與其高射速相適應,波波莎沖鋒槍配備了能裝71發槍彈的大容彈量彈鼓。這種彈鼓有兩個環形輸彈槽,外槽可容39發槍彈,內槽可容32發槍彈。彈鼓的使用十分方便,只是要逐發將71發槍彈放入輸彈槽內略顯費時,但大容彈量彈鼓打起來的感覺大不一樣。經過訓練的突擊隊員,懂得如何控制射擊頻率,力爭低耗高效,基本配備的4個彈鼓,還真的能打上一陣。
此外,波波莎沖鋒槍還可使用容彈量為35發的弧形彈匣。然而,這個35發弧形彈匣,卻使外粗內秀的波波莎沖鋒槍大遜其色。因為弧形彈匣是「雙排單進」供彈方式,因此不藉助專用壓彈器,要把35發彈逐發裝入彈匣實屬不易。另外,弧形彈匣伸出槍下方的長度要比彈鼓長近1/2,而其容彈量卻約是彈鼓的1/2,這樣使槍的火線增高,從而有可能增加射手的傷亡率,而且使更換彈匣的次數增加了一倍。不過,弧形彈匣的結構較彈鼓簡單,日常攜行也比較輕便。
波波莎沖鋒槍體形雖然粗壯,但卻非常勻稱;外觀雖然粗糙,但卻十分耐用。波波莎沖鋒槍的長短、肥瘦、寬窄、體重,都給使用者以舒適感。使用中,無論是據槍瞄準,抵近射擊,還是後背前掛,揣攜戰斗,都給使用者以確實感、穩固感。僅從以下3例描述波波莎沖鋒槍優良的人機功效。一,波波莎沖鋒槍的槍管護筒和前端的槍口裝置,除上述作用外還相對地抑制了槍口雜訊,並防止射手被發燙的槍管灼傷。使用波波莎沖鋒槍時,槍聲遠不及現有的一些輕型沖鋒槍那樣刺耳,也不會有使用某些輕型沖鋒槍擔心被槍管燙傷的顧忌。為了抑制槍口上跳,在槍口裝置的下方不開口,這一措施還避免了當槍口接近地面射擊時,槍口氣焰把塵土吹起來迷盲射手眼睛和暴露射手位置的不足。二,波波莎沖鋒槍可折疊的彈匣卡筍扳手較長和寬大的扳機護圈,在冬季戴皮毛手套射擊時,也不影響使用。三,木質槍托,據槍貼腮非常舒適,特別在高寒條件下使用,據槍貼腮的舒適性遠遠優於金屬槍托。還不止於此,木質槍托在近距格鬥中還具有金屬槍托望塵莫及的作用——格、劈、磕、砸。在攻克柏林國會大廈的殊死激戰中,紅軍突擊隊員把波波莎沖鋒槍的戰斗效能發揮到了極至,被木質槍托砸死的法西斯不在少數.在衛國戰爭中,入侵的德軍寧願使用繳獲的波波莎沖鋒槍也不使用德軍的標准裝備MP38/40沖鋒槍。看來波波莎沖鋒槍同樣是德軍士兵的摯愛。
PPSh41性能參數:
口徑:7.62mm
彈葯:7.62×25mm托卡列夫手槍彈
彈容量:71發彈鼓/35發彈匣
射速:900發/分
表尺射程:50~500m
有效射程:100~200m
射擊方式:單發/連發
工作原理:自由槍機,開膛射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