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中國奶茶沒有在俄羅斯賣
這個問題應該他們的長期飲茶習慣來理解;大家如果去歐美俄國家旅遊就可以發覺在那裡酒店茶室商店售買所提供沖沏茶水通常只有紅茶或加玫瑰花,當然綠茶類也有但需另沏。其原因是運輸需時成本等因素及保存損耗的綜合有密切關系加上我國茶葉種植和製作成本不斷上漲,於是俄羅斯的茶商為降低成本在中國之外尋找貨源;現在南亞印度、斯里蘭卡等紅茶產區因產量大品質也不錯且成本低廉售價也相對合理因此漸漸取代了中國茶葉,商人追逐利益這是無可而非也是在情理之中的。
『貳』 中國茶葉進入俄國,到底有多大規模
俄羅斯是世界主要茶葉消費國和進口國,年進口茶葉約18萬噸。
俄羅斯人飲茶習慣由來已久,茶葉是俄羅斯各家各戶中必備的日用品,幾乎每家都備有茶飲。俄年人均飲茶超過1.3公斤。無論在歐洲還是在全世界都居於前列。跟所有以肉食為主的民族一樣,俄羅斯人喜歡喝紅茶,進口茶葉的90%是紅茶。而俄羅斯人對綠茶和特種精品茶的興趣也正在增長。
散裝茶占總進口量的77%。袋裝茶占銷售量24%。俄進口茶葉的主要供應國為斯里蘭卡,進口量佔俄年茶葉進口總量的近42%。其次是印度,進口量佔25%,排在第三位的是印度尼西亞。我國茶葉佔俄市場份額由原先的8%下降到7%。俄羅斯茶葉市場尚未飽和,正以每年5千噸以上的速度增長。
根據我國海關統計數據來看,2011年到2015年,對俄羅斯出口量和出口額逐年雙雙下降,前景堪憂。這與媒體大肆鼓吹「一帶一路」將給中國茶葉出口俄羅斯帶來大幅增長的報道相反,數據說明一切。
後期將就俄羅斯茶葉發布系列文章,只是筆者能力有限,多為收集的文章,參考價值有限,但對了解俄羅斯茶葉市場還是有所助益的。
『叄』 誰知道俄羅斯人喜歡喝什麼茶
俄羅斯人喝茶的特點是喜歡在茶里加糖。大多數俄羅斯人愛喝紅茶。西伯利亞地區的人則愛喝綠茶。
談到俄羅斯的茶文化,也不能不提到有名的俄羅斯茶炊(самовар)。俄國有「Какой же чай без самовара」(無茶炊便不能算飲茶)的說法。在民間,人們還把「самовар」(音譯「薩馬瓦爾」)親切地稱作「Иван ИвановичСамовар」(伊萬·伊萬諾維奇·薩馬瓦爾,或是「Золотой Иван Иванович」(金子般的伊萬·伊萬諾維奇),以表示對茶炊的鍾愛和尊崇。在古代俄羅斯,從皇室貴族到一介草民,茶炊是每個家庭必不可少的器皿,同時常常也是人們外出旅行郊遊攜帶之物。俄羅斯人喜愛擺上茶炊喝茶,這樣的場合很多:當親人朋友歡聚一堂時,當熟人或路人突然造訪時;清晨早餐時,傍晚蒸浴後;炎炎夏日農忙季節的田頭,大雪紛飛人馬攢動的驛站;在幸福快樂欲與人分享時,在失落悲傷需要慰藉時;在平平常常的日子,在全民喜慶的佳節……在不少俄國人家中有兩個茶炊,一個在平常日子裡用,另一個只在逢年過節的時候才啟用。後者一般放在客廳一角處專門用來擱置茶炊的小桌上,還有些人家專門辟出一間「茶室」,茶室中的主角非茶炊莫屬。茶炊通常為銅制的,為了保持銅製品的光澤,在用完後主人會給茶炊罩上專門用絲絨布縫制的套或蒙上罩布。
俄羅斯茶炊出現於18世紀,是隨著茶落戶俄羅斯並逐漸盛行而出現的。茶炊的製作
與金屬的打造工藝不斷完善密切相關。何時打造出的第一把茶炊已無從查考,但據記載,早在1730年在烏拉爾地區出產的銅制器皿中就有外形類似於茶炊的葡萄酒煮壺。直到18世紀中下期才出現了真正意義上的俄羅斯茶炊。在當時,有兩種不同用途的茶炊:茶壺型茶炊和爐灶型茶炊。茶壺型茶炊的主要功能在於煮茶,也經常被賣熱蜜水的小商販用來裝熱蜜水,以便於走街串巷叫賣且能保溫。原理在於茶炊中部豎一空心直筒,盛熱木炭,茶水或蜜水則環繞在直筒周圍,從而達到保溫的功效。爐灶型茶炊的內部除了豎直筒外還被隔成幾個小的部分,用途更加廣泛:燒水煮茶可同時進行。這種「微型廚房」式的功能使它的使用范圍不僅僅局限於家庭,而且深受旅遊、旅行者青睞。無論在森林還是草場,在能找到作燃料的松果或木片的地方,人們都可以就地擺上爐灶型茶炊,做一頓野外午餐並享受午後茶飲的愜意。到19世紀中期,茶炊基本定型為三種:茶壺型(或也稱咖啡壺型)茶炊、爐灶型茶炊,燒水型茶炊(只用來燒開水的茶炊)。
茶炊的外形也多樣化。有球形、桶形、花瓶狀、小酒杯形、罐形,以及一些呈不規
則形狀的茶炊。談到茶炊就不能不提到它的產地。19世紀初,莫斯科州的彼得·西林先生的工廠主要生產茶炊,年產量約3000個。到19世紀20年代,離莫斯科不遠的圖拉市則一躍成為生產茶炊的基地,僅在圖拉及圖拉州就有幾百家加工銅製品的工廠,主要生產茶炊和茶壺。到1912、1913年,俄羅斯的茶炊生產達到了頂峰階段,當時圖拉的茶炊年產量已達66萬只,可見茶炊市場的需求量之大。
俄羅斯作家和藝術家的作品裡也多有對俄羅斯茶炊的描述。普希金的《葉甫蓋尼·奧涅金》有這樣的詩句:
天色轉黑,晚茶的茶炊
閃閃發亮,在桌上噝噝響,
它燙著瓷壺里的茶水;
薄薄的水霧在四周盪漾。
這時已經從奧爾加的手下
斟出了一杯又一杯的香茶,
濃釅的茶葉在不停地流淌
詩人筆下的茶炊既烘托出時空的意境,又體現著俄羅斯茶文化所特有的氛圍。
俄羅斯著名的畫家巴·庫斯托季耶夫以飲茶為題材作有油畫《商婦品茗》,畫面左側靠邊就是一把高高立在餐桌上的銅制茶炊。通過人的視覺,傳遞俄羅斯茶文化的信息。(見插圖)。在現代俄羅斯人的家庭生活中仍離不開茶炊,只是人們更習慣於使用電茶炊。電茶炊的中心部分已沒有了盛木炭的直筒,也沒有其它隔片,茶炊的主要用途變得單一燒開水。人們用瓷茶壺泡茶葉,茶葉量根據喝茶人數而定,一般一人一茶勺。茶被泡3一5分鍾之後,給每人杯中倒入適量泡好的濃茶葉,再從茶炊里接煮開的水入杯。在現代俄羅斯的城市家庭中流行趨勢是,用茶壺代替了茶炊,茶炊更多時候只起裝飾品、工藝品的作用。但每逢隆重的節日,現代俄羅斯人一定會把茶炊擺上餐桌,家人、親朋好友則圍坐在茶炊旁飲茶,只有這樣,節日的氣氛、人間的親情才得以盡情喧染。而傳統意義上的пить чай за самоваром(圍著茶炊飲茶)在俄羅斯鄉村的木屋裡一直流傳至今。
『肆』 去俄羅斯帶什麼禮物好
回想十幾年間帶到俄羅斯等獨聯體各國的禮物倒也十分有趣:大大泡泡糖、清涼油,二鍋頭酒、電子表、保健品、絲綢製品、電磁杯、計算器、珍珠項鏈、景泰藍,紅紅的中國節、檀香扇、VCD、MP3和手機,長長的禮品清單明顯地具有時代變遷的烙印,也很好地見證了十幾年來中國和俄羅斯的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變化。然而,近幾年來,經常帶到俄羅斯的禮物漸漸地定格在中國茶葉上,裝滿皮箱的大包小罐的中國高級茶葉便成了我旅行時的主要行李。 幾百年來一直喜歡喝紅茶加糖的俄羅斯人,近年來也覺得總喝紅茶實在太單調了,於是喝綠茶就成了現代俄羅斯人的時尚,特別是喝中國的綠茶。我曾讀過俄羅斯各大報紙和雜志多篇介紹中國綠茶的文章,文章中極力向人們推薦喝中國的綠茶,說長期喝中國的綠茶可以養顏、美容、增強體力、減肥,治百病,特別是對老年人的糖尿病、心腦血管病等都具有很好療效,這些文章及大大小小的廣告甚至到了神化中國茶葉的地步,所以直到現在,俄羅斯人還特別迷信喝中國綠茶。但是,由於中俄貿易短視的問題,俄羅斯市場出現大量的中國劣質茶葉,競堂而皇之上了各大商場的貨架,並且都標明中國高級優質茶葉,價格也特別貴,俄羅斯朋友曾經請我曾喝過一次這種「中國優質綠茶」,它的味道和口感還不如廣州街頭大排擋提供的免費茶水。因此,每當問起俄羅斯朋友,喜歡中國茶葉吧,他們總是友好地回答:「喜歡,但是,是喜歡你們帶來的中國茶葉」。此時,更感覺身上的責任重大,所以每次在國內為他們選購茶葉時,都十分認真,如果選不好,又損害了中國商品的形象。 為俄羅斯朋友們推薦中國的茶葉,更樂意把中國茶藝知識和文化講授給他們,被俄羅斯朋友稱為中國文化傳播者的我的確也教會了很多俄羅斯人、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人如何品嘗和泡製中國茶,也就培養了一批中國茶葉和文化的愛好者。眾多的中國茶葉中,俄羅斯人最喜歡的就是人參烏龍茶,特別是很多老年人,都想通過喝這種茶增強體力,治癒百病,因為,人參在他們的眼中從來都是東方傳說中的靈丹妙葯;很多年輕的女孩更鍾情於綠茶系列,如龍井、毛尖和黃山雲霧茶,奧運會上中國女子體操隊的出色表演和迷人的身材,讓喜歡減肥和美容的俄羅斯姑娘斷定,這些美麗的中國女孩一定是從小喝綠茶長大的!大多數喜歡喝中國茶的俄羅斯人還是痴迷於茉莉花的清香,特別是新品種「龍珠茉莉花」,他們則視為寶貝,只有貴客臨門時才取出幾顆來分享,一顆顆圓圓的茶葉在熱水的浸泡下散發出長長嫩嫩的葉子,帶來持久的香氣,讓他們沉醉不已;如果會品嘗「鐵觀音」,這樣的俄羅斯茶客就絕對稱得上「中國通」,他們真的會從泡茶的工藝、水質的選擇、斟茶的手法,品茶的竅門講得出神入化。我曾認識一個烏克蘭科學院的副院長,他就是一個地道的茶客,家裡還專門修建了一間中國茶室,從裝修的材料、整套的茶台和茶具都是中國運來的,他甚至講,未來的世界一定屬於中國,研究中國要從茶葉開始。當然中國其它的茶葉品種如單樅、荔枝紅、滇紅、烏龍也有不同人喜歡,而近年來中國流行喝的「普洱」老外卻很難接受。 謝爾蓋先生是烏克蘭科學院化學研究所的外事處處長,負責我們代表團的接待,是與我們打交道最多的烏克蘭人,所以每次總是把最好的禮物先送給他,見到他拿著一堆中國花花綠綠的茶葉回家,就會想像,一大家子烏克蘭的朋友,圍坐桌前,使用中國茶具泡茶品嘗的情形。去年冬天再次來到基輔,謝爾蓋熱情請我們看芭蕾舞,並把他的十九歲的女孩伊琳娜介紹給我們,這絕對是超級的烏克蘭美女,高挑的身材,白暫的皮膚,一頭長長金發,幾年不見,這位以前經常來我們駐地玩的烏克蘭小姑娘已是成熟美麗的少女了! 伊琳娜的舉動多少令我有些驚訝,在我的印象中只有老一代的俄羅斯人對中國和中國文化抱有很深的感情,談起中俄間的兄弟般的友誼更讓人覺得彷彿是上輩人的記憶,並且離我們漸漸遠去,更多的俄羅斯青年喜歡喝可樂,吃麥當勞,喜歡好菜烏的明星。
『伍』 聽朋友說過,莫斯科的居民和我們中國大多數地方的人一樣,都酷愛喝茶,那麼,他們平時主要喝什麼茶呢
俄羅斯人喝茶通常以紅茶為主,也有不少人喜歡花茶。隨著減肥風和保健風的興起,越來越多的俄羅斯人知道並開始嘗試綠茶。由於俄羅斯人在喝茶時習慣加糖,甚至有人同時加上牛奶,所以大多數俄羅斯人在喝綠茶時也加糖
俄羅斯人愛喝茶 ---俄語「茶葉」一詞,來源於中國,是毋庸置疑的。俄語「茶葉」和中文茶葉的發音很接近,俄語管茶葉叫「恰───衣」。聽起來就是「茶───葉」的音兒。後來,到了莫斯科,走進俄羅斯人的生活,會發現上午茶和下午茶,是俄羅斯人無論在辦公室還是在家裡雷打不動的習俗。
前蘇聯時期,俄羅斯人喝的紅茶大多來自印度,主要是印度政府用紅茶來償還欠蘇聯的外債,所以大部分是廉價的低級品。例如比較有名的「五月茶」公司的前身,就是一家專門經營茶葉的政府公司,當年他們進口的印度茶葉的數量是相當驚人的。
近年來,中國茶葉不斷湧入俄羅斯市場。基輔火車站的煙茶批發市場是目前莫斯科最大的煙茶批發市場,主要面向小商店和零售業主,也有不少市民來買整條的煙和大包的茶葉自用,價格比一般商店便宜很多。這里約有31家商亭經營茶葉,大多數為專營茶葉,其中賣中國茶葉的有17家。中國茶葉在這里一般被放置在貨架的最上層或最下層。能在這里較多地看到的中國茶葉有:飛燕減肥茶150克裝80盧布﹔福建安溪茶廠的烏龍茶125克30盧布(約1.05美元)﹔一種紙盒裝名為「中國綠茶」的100克裝10盧布(約0.35美元),250克裝的23盧布(約0.80美元)﹔另一種袋裝茉莉花茶100克13盧布(約0.45美元)
基輔火車站的煙茶批發市場,幾乎占據每一家售貨亭主要位置的都是各種包裝精美的「立頓」紅茶,以及「五月茶」公司出品的各種牌子的袋茶包和盒裝散茶。而在俄羅斯的電視廣告中,人們經常看到的也是這幾種品牌的茶葉。
據「五月茶」公司的工作人員透露,自1998年後,他們公司的很大一部分原茶是由中國進口的。在莫斯科的普通俄式商店有時也能看見某種中國茶,但是大都品種單一,不成氣候
『陸』 福建武夷茶_武夷茶路,從福建到俄羅斯
曾經熱播的電視劇《喬家大院》里有這么一段情節:喬致庸從一位叫花子手中得到了一張茶路圖,靠著這張地圖的指引,喬致庸南下武夷山來販茶葉,歷盡艱險將生意做到了俄羅斯的恰克圖,大賺一票。
歷史上,這條茶葉的國際貿易通道是真實存在過的。它在中國外貿史上的偉大地位甚至可以和絲綢之路相提並論。
在對俄貿易中,中國商人的中堅力量是晉商。山西商人有開拓進取、敢做天下生意的魄力,他們決意找到中國最好的茶葉原產地,拿到第一手的優質貨源。就這樣,手持「雙龍紅帖」的官商憑證,循著茶香,山西商人們一路找到了山清水秀的武夷山,茶路的南端也隨著他們的腳步延伸到了福建武夷山腳下的下梅古村。
先後來到武夷采辦茶葉的有祁縣的常家、喬家、曹家、渠家和榆次、平遙商家。資金雄厚、極講誠信的晉商們受到了崇安知縣和鄉紳們的熱烈歡迎。武夷山區的優質茶葉開始源源不斷地通過崇安古道,運往遙遠的恰克圖。這條道路上的茶葉貿易量逐年穩步增長,在貿易高峰時,僅山西大勝魁商號一家就有上億兩白銀在這條商道上流動。
・下梅・閩商與晉商的生意人情
當溪靜靜穿過下梅。實際上,這是一條人工運河。當年下梅富商耗巨資開鑿它,就是為了讓船能夠從梅溪直接到達茶坊。兆首當溪兩邊,是青瓦屋頂覆蓋的兩條長街,街面每隔一段便會有一條下行石階通往河邊,那是搬運茶葉的碼頭。幾座小橋橫跨,溝通兩岸,仍舊是為了方便制茶運茶。
下梅有70多座古民居,保存完好的還有30餘座。這些建築磚雕、石雕技藝十分精湛,從一處處大宅院中,不難感受這個村子的前朝榮光。其中最精美,當屬鄒家祖祠。祖祠的磚雕門樓對稱展開,鏤刻各種圖案。正廳兩根立柱用四片木料拼成,修建宗祠的鄒家四兄弟以這種方式,表達團結一致之心。路邊巷子幽深,一角,便是鄒氏大夫第。
鄒氏是下梅首屈一指的富商。早在康熙年間,就因經營茶葉生意發家。民國《崇安縣新志》記載:「下梅鄒姓原籍江西之南豐。順治年間鄒元老由南豐遷上饒。其子茂章復由上饒至崇安以經營茶葉獲資百餘萬,造民宅70餘棟,所居成市。……武夷岩茶為茶之總稱後,武夷茶市集崇安下梅,盛時每日竹筏300艘,轉運不絕」。
清朝實行一口通商制,指定廣州行商組成十大猜臘三行專事對外貿易,十三行中以閩商居多,鄒氏家族因為和十三行的良好關系,幾乎壟斷了崇安地區的茶葉外貿生意,下梅成為崇安地區有名的茶市。老鄒家後來又和最早來下梅販茶的山西榆次常家結成了商業同盟,山西商人也幾乎都在下梅采辦茶葉。就這樣,每到四月,春茶採摘的時候,下梅的行東們便會翻過武夷山,到河口碼頭迎接遠道而來的西客。下梅的茶商習慣把這些山西商人們稱作西客。西客們做起生意來十分大氣,他們將銀票和需要的茶葉品種數量交代給下梅茶商,自己便留在河口的山陝會館里看戲等待,而下梅茶商們則趕緊回去為他們組織貨源,武夷山區的上好茶葉紛紛匯集,裝箱,運往河口碼頭,西客們便和茶商結算,運茶離開。正如《茶市雜詠》中所記:「至地,將款及所購茶單點交行東,咨所為不問,茶事畢始結算別去」。
鴉片戰爭後清政府被迫開五口通商,福州成為開放口岸之一,武夷山茶葉直接從閩江就可以抵達福州出口,下梅鄒家和廣州十三行的老關系就失去了意義;而太平天國運動使長江水路不通,西客也不到下梅買茶了。交通位置更為合理的崇安赤石碼頭變成了新的茶葉轉運碼頭,之後的日子裡,赤石繁榮了起來,酒肆、商號、茶行一一具備,清政府為此還專門在這里設置了一個赤石驛。下梅盛極而衰,漸漸地被人們遺忘了。
・桐木村・委屈的紅茶原產地
恰克圖的貿易興盛起來後,茶葉成了最大宗的商品,而紅茶又是茶葉中最受俄國商人青睞的品種。中國有廣大的產茶區,可晉商獨奔武夷山而來,武夷山原產、品質優良的正山小種紅茶是其中一個重要原因。
正山小種原產於崇安縣星村鎮桐木村一帶。其條索粗壯、色澤烏潤,泡出的茶湯顏色艷紅,滋味醇厚,有桂圓、蜜棗香味。當紅茶傳到歐洲,喜食奶製品的歐洲人在其中加入牛奶,結果茶香不減,甘甜爽口,別具風味滾滑。
桐木村距離桐木關不遠,而穿過桐木關的古道是歷史上崇安地區去往江西河口的兩條道路之一,是福建入中原的一個重要關口。《讀史方輿紀要》:「桐木僻在縣境之西百二十里,西北入鉛山縣界,高山壁立,稱為險厄。……桐木、蕉嶺、谷口、寮竹、觀音五關,雖接連江右,而羊腸小道,人跡罕至,惟桐木關尚通行旅。……而桐木關東通建陽縣西嘉禾里,西通鉛山黃柏坂,南通邵武光澤,北通縣西北之周村裡,四達無險。」桐木村作為最正宗的紅茶原產地,也有著方便的交通,守著這樣的天時地利卻錯過了茶路100多年的繁盛。沖著正山小種紅茶而來的晉商沒有到紅茶原產地星村茶市,卻去了不在產茶區的下梅茶市。
翻開地圖就可以發現,其實從下梅的地理位置上說,並不是最合適轉運茶葉的。從各地收上來的茶葉,需要沿著崇溪逆流而上,拐入支流梅溪來到下梅。在下梅,茶葉被重新製作包裝,再順流而下回到崇安城。這一來一回平白多走了冤枉路,也增加了運費,對此惟一的解釋似乎是,初來乍到的西客們並不了解崇安茶市和茶葉的生產種植。
這還要從江西河口說起。河口碼頭是中原進入福建武夷山地區的必經之路,福建、浙江所產運往廣東和內陸諸省,必經河口轉運。對茶葉販賣有豐富經驗、消息靈通的下梅茶商,得知山西商人要來采購茶葉,便早早等候在河口碼頭,熱情款待,直接將他們帶到自己的茶市。他們建立起生意上的往來關系後,就算後來發現了這其中的曲折,極講究誠信的晉商也不會因為一點區區運費便拋棄合作夥伴。
・崇安・勞工、茶客與大儒的分水關
武夷山市古名崇安,崇安縣去往江西的古驛道始於漢朝。公元前110年,漢武帝為平定閩越王叛亂,派朱買臣統三路大軍攻福建。其中一路,經江西鉛山鑿通武夷山北部的分水關,修築了能通車馬輜重的「五尺道」,直搗崇安閩越王都城。從此,這條大道便成了閩越與中原經濟、文化交流的通途。《崇安縣志》載:崇安古驛道「太平時則行李往來,車來人往,絡繹不絕;戰亂時則戎馬倥傯,旌戟排空,道所居塞」。清時茶路的開拓,使這條原本溝通閩贛兩省的古道升級為國際商貿通道的一部分,從此車馬喧囂,足足熱鬧了150年。
西客們采購的茶葉從下梅啟程,順梅溪進入崇陽溪,在崇安毓秀門碼頭卸船上岸,由腳夫從陸路運往江西河口碼頭。腳夫們一擔挑100來斤左右,多的達到150斤。古道上還通行一種叫雞公車的獨輪車,這種車推起來會發出一種嘎嘎吱吱的聲音,有如公雞叫,它最大可載重1000多斤,輕便靈活,適合山路運輸。崇安縣城距河口碼頭100多公里,山路崎嶇,來回一趟需要兩三天時間,在茶路貿易鼎盛的嘉慶、道光年間,每年的茶葉運輸量可達五六十萬斤,靠人推肩扛往往需要好幾個月才能把茶葉運完。
當年的古道如今已經變成了308省道,汽車飛馳在風景優美的武夷山區,新拓寬的省道平整寬敞。班固《漢書》描述分水關一帶的地形「山峻峭。地深昧而水多險。夾以深山叢竹,水道上下擊石。限以高山,人跡所絕,車道不通。」雖然是經過整修的嶄新國道,駕車盤山而上也是險峻依然。在山口停車,這附近應該就是古分水關的遺址所在了。分水關別名大關,是閩贛交通之要沖,明王世懋在《閩都疏》中稱:「凡福之絲綢,漳之紗絹,泉之藍,福延之鐵,福泉之桔,福興之荔枝,泉漳之糖,順昌之紙,無日不走分水嶺及浦城小關,下吳越如流水。」在茶路開通的幾百年前,這里就已經是溝通福建與江浙的一條重要通道了。
南宋淳熙二年(公元1175年),朱熹應陸九淵邀請,去往鉛山鵝湖書院參加「鵝湖之會」時,佇立在分水關上看兩坡分水,心生感悟,信口拈來《題分水關》一詩。雖然知道古分水關關門在民國時期修公路時就被拆毀了,可我還是希望能在附近拍到些遺跡。在山坡上茅草叢中搜尋了半天,連塊磚頭都沒發現,曾經給過朱熹靈感的關旁水流,估計也早已乾涸。面前只有新立的路牌,寫著「分水關」三個大字,兩個箭頭一個指著福建,一個指著江西,腳下冷酷堅硬的水泥路面時刻提醒我,那個時代早已遠去。
下山的路上,我終於在路邊田埂上發現了一小段古道遺存。公路成「之」字形盤旋下山,古道就在之字中間筆直地通向山下,被公路切割成幾個小段,周圍是剛收割完的梯田,這段古道成了農人們往來田間的通道,因此得以保存。古道寬3米,石板鋪陳,中間大,兩邊小,十分整齊,這種規格遠高於一般的山間小道,我確信這便是源於漢時的「五尺道」。
・鉛山・河口碼頭吃八省
鉛山歷來是江西文化、經濟重鎮,古道延伸到這里和碼頭相會,陸路便轉為水運。
鉛山老街和老街旁的碼頭是茶路的重要組成部分。走進老街時,剛下過一場雨,街面上整齊的青石板泛著亮光,經年累月的車水馬龍,在石板上留下了一道道深深的車轍印痕!更豪華的是兩邊的店門樓,高大寬敞,金漆木雕、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處處透出當年「八省通衢」的氣派。只是,金漆蒙塵,人去樓空。
從清版《鉛山縣志》中,我們可以看出河口當年的盛況:「河口之盛,由來舊矣。貨聚八閩川廣,語雜兩浙淮揚。舟楫夜泊,繞岸燈輝。市井晨炊,沿江霧布。斯鎮盛事,實鉛巨觀。」舊時河口碼頭的繁榮,得益於這里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信江流經河口,鉛山河水在這里匯入信江,這一段江面寬闊,水流平緩,江水深度可載大船。由河口順江而下,可到鄱陽湖,經鄱陽湖出湖口,可入長江航道;而由鄱陽湖溯贛江而上,可以到大庾,越過大庾嶺,入廣東北江流域便可直達廣州;由信江逆流而上,到玉山轉陸路就可以到達浙江常山,入錢塘江水系。這條水道連接了閩、浙、贛、皖、湘、鄂、蘇、粵,是這八省貨物的轉運中心,明清時期有「八省碼頭」之稱。
清時乾嘉年間,河口碼頭達到鼎盛,停泊的大小船隻延綿不絕,每日過往貨船達到2000多艘,有時江面上的貨船三天三夜都靠不了岸,有「買不盡的漢口,裝不盡的河口」之說。茶葉是河口集散最主要的商品,茶行一度達到300多家,各地茶商雲集於此,山西和陝西商人在河口建起了規模宏大的山陝會館,廣設商號、票號。直到光緒末年,陸路運輸和海上運輸有了發展,福建的物產經過海上運輸就可以到達上海,河口逐漸退出了南方八省水運中心的地位。河口的商人很多都遷到了浙江、上海、福建,河口的人口也從5萬降到了8千,江面上規模龐大的船隊只剩下寥寥可數的幾只了。
如今的河口,有許多當年的街道、商店、作坊和民居完好地保留了下來。站在碼頭上看著信江水,江水一直流入遙遠的鄱陽湖。時光倒流200年,從武夷山運來的茶葉,在碼頭工人的號子聲中裝船。河面上桅桿林立、千帆競揚,浩浩盪盪向北駛去。從這里出發,晉商們的萬里茶路才剛剛邁出第一步。
TIPS
❶福州至武夷山可以走高速到南平,然後走南武公路,比較省錢省時。從市區或度假區前往下梅村路程差不多都是5公里左右。從武夷山市去鉛山沿316國道過分水關,順國道往上饒方向行駛,看到鉛山指示牌後依箭頭左拐就能到達。
❷武夷山酒店業相當繁榮,武夷山莊環境優美,推薦住宿。鉛山縣西園大酒店條件不錯,價格也比較實惠。
❸武夷山的美食富有濃厚的閩北特色。嵐谷熏鵝香辣醇厚,胡麻飯是武夷山很傳統的小吃,俗稱麻糍�,香甜可口,食後耐餓。吳屯的金糍(以柴灰淋水浸糯米)、金粽,星村、興田的白�也都和胡麻飯一樣,講究糯、甜、滑的風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