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俄羅斯名字中帶「斯基」的名人有哪些
1,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
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Фёдо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Достоевский,1821年11月11日-1881年2月9日),俄國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出生於小貴族家庭,童年在莫斯科和鄉間度過。1846年發表第一部長篇小說《窮人》,受到高度評價。1848年發表中篇小說《白夜》。
2,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
彼得·伊里奇·柴可夫斯基(俄文:Пётр Ильич Чайковский/英文:Pyotr Ilyich Tchaikovsky,又譯為柴科夫斯基,1840年5月7日-1893年11月6日),十九世紀偉大的俄羅斯作曲家、音樂教育家,被譽為偉大的「俄羅斯音樂大師」和「旋律大師」。
3,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
尼古拉·阿列克謝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俄語:Николай Алексеевич Островский/英語:Nikolai Alexeevich Ostrovsky,1904年07月30日-1936年12月22日),前蘇聯著名無產階級革命家、作家,布爾什維克戰士。
4,亞歷山大·涅夫斯基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Alexander Nevsky,1220年5月30日-1263年11月14日),十三世紀俄羅斯人的領袖,諾夫哥羅德大公。因在涅瓦河打敗瑞典人被稱為涅瓦河英雄,在冰上之戰打敗立窩尼亞騎士團而名聲大振。
5,德米特里·魯多夫斯基
德米特里·魯多夫斯基,畢業於國立莫斯科外國語師范學院西班牙語系。2004-2012年《圖片藝術工作室》(Art Pictures Studio)電影製片廠總經理,俄羅斯影視製片人。
Ⅱ 俄羅斯的著名作家有那些
1、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
伊凡·謝爾蓋耶維奇·屠格涅夫(1818年-1883年),19世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
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羅亭》、《貴族之家》、《前夜》、《父與子》、《處女地》,中篇小說《阿霞》、《初戀》等。
2、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思想家,哲學家,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5、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
亞歷山大·謝爾蓋耶維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1]—1837年2月10日),是俄羅斯著名文學家、詩人、小說家,現代俄國文學的創始人,19世紀俄羅斯浪漫主義文學主要代表。
同時也是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現代標准俄語的創始人,被譽為「俄羅斯文學之父」、「俄羅斯詩歌的太陽」,「青銅騎士」。
Ⅲ 俄羅斯都有哪些名人
葉里欽、普京
Ⅳ 俄羅斯有哪些經濟方面的名人
給你介紹一個我比較佩服的傳奇人物——羅曼·阿布拉莫維奇
羅曼·阿布拉莫維奇(Roman Abramovich,1966年10月24日-),俄羅斯寡頭,英格蘭球會切爾西足球俱樂部老闆。2008年3月,根據《福布斯》雜志的統計,他的資產約有250億美元,是俄羅斯首富及全世界排名第15位的富豪。
寡頭傳奇
阿布從小是一個孤兒,從不與鄰居家粗暴笨拙的小孩踢球。更不會有人會相信他有朝一日能成為一個億萬富翁。但是,在阿布出生的地方,人們一直在流傳這樣一個故事:說有一天晚上阿布被帶去老特拉福德體育場,看比賽。曼聯的場地、球迷、管理等讓阿布眼前一亮,這使他心中一直思緒著要「經營足球」的情結。和曼聯相比,皇馬、巴薩這樣的西班牙俱樂部則完全是一個不同的概念,因為它只屬於「球迷」。現在阿布心隨所願了,英超聯賽也迎來一個新的時代。 阿布從莫斯科一間陰暗平房內銷售塑料玩具鴨開始起家,之後在俄羅斯轉型環境中大發其財,建立了一家石油供應公司Runicom。但是他財富的積聚並不是靠自己的艱苦努力和干勁,而是通過一樁當時俄國所稱的最大的丑聞「貸款換股份」計劃獲得的。阿布與當時最有影響力的商業巨頭別列佐夫斯基合作,逐漸進入俄國總統的社交圈。當時葉利欽已經在政治上嚴陣以待,但是缺乏資金。正是這樣的「交際」,給了阿布一個唾手可得的機緣。不久,阿布利用國家社會轉型,大發「國難財」。 對於阿布的「寡頭財富」,恐怕連他自己都無法否認其財產來源的不合法性。可是在戈爾巴喬夫「新經濟政策」破產後直到普京打擊俄羅斯寡頭經濟這段時間,侵害俄羅斯乃至前蘇聯地區公權經濟利益的不只是阿布一個。在混亂的社會經濟政治體系中,所有有能力獲得利益的人無所不用其極,攫取自己所需要的利益,最大的個人利益。有人搜刮經濟勢力,有人種植政治資本。在那個畸態的社會,經濟寡頭是不可避免的。 不過,關於阿布拉莫維奇如何成為一名富可敵國的大鱷,全世界媒體都進行了無數報道,但真正清楚阿布發家史的人,這世上或許沒有幾個。而如今在英國,在俄羅斯,甚至全世界,已經沒有多少人再去猜測阿布的錢怎麼來的?是否干凈?他們知道的事實是,阿布是擁有過百億鎊的富豪,阿布的切爾西正逐步成長為英超的巨無霸。而大部分俱樂部的所有者,不管他們從哪兒來,國外的還是本國的,被吸引投資是因為足球是他們手中的玩物,幫他們賺錢的工具,而不是因為他們與俱樂部有什麼聯系。花這筆錢是有用的,俱樂部間的貧富差距越來越大,足球的競爭性卻越來越弱。 收購藍軍,移居倫敦,讓阿布不在只屬於俄羅斯,而屬於歐洲。2006年英國《星期日郵報》公布的英格蘭富豪排行榜上,阿布的身價已經升至「英國富豪榜」三甲之列。足球,讓這個曾經危機四伏的俄羅斯富翁成為歐洲新寵。阿布盡可能用「切爾西老闆」這個身份來淡化他的寡頭和政治人物的身份。阿布的出現對於足球,卻是莫大的幸事。他的金元讓以露疲態的歐洲足球有了重新爆發的經濟基礎。對於切爾西球迷來說,更是一生中可能惟一的一次幸運。 正如原《標准晚報》的體育編輯西蒙·格林伯格所說,「以前人們抱怨英國足球由曼聯和阿森納佔主導地位,阿布的切爾西的出現顛覆了這個格局。舍甫琴科、巴拉克、賴特·菲利浦斯等球星的出售,已經使得他們原屬的俱樂部獲益匪淺。因為,阿布是會用轉會的錢平衡收支的。切爾西的大規模投資是種催化劑,會引起對其他俱樂部的投資,阿布對切爾西的投資改變了英超壟斷的格局,創造了更多的競爭,這對比賽有好處。」
希望你也欣賞他。
Ⅳ 戰斗民族,俄羅斯文化名人有哪些
陀斯妥耶夫斯基
費奧多爾·米哈伊洛維奇·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紀群星絢麗的俄國文壇上一顆耀眼的明星,與列夫·托爾斯泰、屠格涅夫等人齊名,是俄國文學的卓越代表,他所走過的是一條極為艱辛、復雜的生活與創作道路,是俄國文學史上最復雜、最矛盾的作家之一。即如有人所說「托爾斯泰代表了俄羅斯文學的廣度,陀思妥耶夫斯基則代表了俄羅斯文學的深度」。
高爾基說過:「就表現力來說,他的才能只有莎士比亞可以同他媲美。」但他的頹廢又讓托爾斯泰嘆息:「不能奉為後世楷模」。魯迅稱他是「人類靈魂的偉大的審問者」,「到後來,他竟作為罪孽深重的罪人,同時也是殘酷的拷問官而出現了。他把小說中的男男女女,放在萬難忍受的境遇里,來試煉它們,不但剝去了表面的潔白,拷問出藏在底下的罪惡,而且還要拷問出藏在那罪惡之下的真正的潔白來。」
陀思妥耶夫斯基並非開創心理敘事的鼻祖,但他絕對是發展心理和意識描寫的一代宗師,其於身後影響巨大,西方的眾多作家都將其奉為圭臬,以至於在他們的作品中都可或多或少地發現陀氏的影子。
肖洛霍夫
米哈依爾·肖洛霍夫(1905-1984),是二十世紀蘇聯文學的傑出代表,1965年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蘇聯著名作家,曾獲得列寧勛章和「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稱號,當選蘇共中央委員、蘇聯最高蘇維埃代表、科學院院士、蘇聯作家協會理事。1965年他的作品《靜靜的頓河》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二十年代末,我國新文學奠基人魯迅首先注意到肖洛霍夫的作品。1931年《靜靜的頓河》中譯本作為魯迅編輯的「現代文藝叢書」之一,由上海神州國光社出版。從此,肖洛霍夫的作品幾乎每發表一部,都很快介紹到中國來,尤其是《一個人的遭遇》在《真理報》上剛一刊出,當月就譯成了中文,而且有兩個不同的譯本,先後在《解放軍文藝》和《譯文》上發表。這在中國翻譯史上是難尋之事。
洛霍夫是蘇維埃文學史上極其獨特的現象——他作為極具爭議的作家。盡管他曾因《靜靜的頓河》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但事前事後這些爭議始終沒有平息。
從藝術成就來看,東、西方兩個世界的學者都給予了高度評價。蘇聯著名的文學家高爾基在1931年看完了《靜靜的頓河》第三部手稿後,認為:「肖洛霍夫非常有才能,他可以造就成為一個優秀的蘇聯作家。」法捷耶夫這樣說過:「肖洛霍夫有著怎樣巨大神奇的吸引人的力量啊。可以直率坦白地說,當你讀他的作品的時候,會體驗到一種真正的創作上的忌妒心情,真想偷走許多東西。」康·米·西蒙諾夫則認為:「有這樣一些作家,如果不讀他們的作品,就不可能對某一國家的當代文學得出明確的概念。我們就有幾位這樣作家。肖洛霍夫便是其中之一。」
列維坦
列維坦是俄國傑出的寫生畫家,現實主義風景畫大師,巡迴展覽畫派的成員之一。列維坦的作品極富詩意,深刻而真實地表現了俄羅斯大自然的特點與多方面的優美。
列維坦的作品極富詩意,深刻而真實地表現了俄羅斯大自然的特點與多方面的優美。他的寫生畫的獨到之處是:用筆洗練、綜合廣泛、情感充沛,描繪大自然的狀態以及各種精神感受的千變萬化,富有沉思、憂郁的特性。
Ⅵ 白俄羅斯出了哪些歷史名人
音樂家有H·阿拉多夫、E·吉科茨基、A·波加德列夫、E·戈列波嬉、И·魯琴科、B·奧洛夫尼科夫、Г·瓦戈涅爾、B·伊萬諾夫
文學家有波戈達諾維奇、Я·庫巴拉、Я·科拉斯、М·加列茨基、К·克拉比娃、М·雷尼科夫、А·庫列紹夫、З·比亞杜里亞、П·戈列勃和П·勃羅夫卡。繼承他們傳統的有И·梅列日、В·科羅特蓋維奇、М·塔克、А·馬卡恩諾克、А·薩維茨基、П·斑琴科、И·奇戈利諾夫、И·普塔什尼科夫、Э·斯科別列夫、В·魯克莎、Г·巴什科夫、Р·波羅杜林、С·格拉霍夫斯基、В·涅克里亞耶夫、Л·德拉尼科-馬伊休克、В·奧爾洛夫、В·貝科夫和И·沙米亞金
Ⅶ 俄羅斯人的歷史名人
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加里寧(Михаи́л Ива́нович Кали́нин,1875年11月19日-1946年6月3日),蘇聯政治家、革命家、早期的國家領導人。自從十月革命後到去世為止,一直擔任蘇俄和蘇聯名義上的國家元首。
加里寧出生於俄羅斯帝國的特維爾省,為農家子弟,年輕時曾受雇於地主。後來他前往聖彼得堡的炮兵工廠工作,並且於1891年參與革命運動;1898年加入俄羅斯社會民主工黨。後來加里寧加入列寧的布爾什維克,並且之後有好幾次被帝俄政府逮捕與脫逃的紀錄。 蘇聯元帥。曾以加倫為化名擔任國民革命軍軍事總顧問,參加中國大革命和北伐,並指導中共發動南昌起義。又譯為布留赫爾。號稱「遠東軍魂」的瓦西里·康斯坦丁諾維奇·布柳赫爾(Васил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Блюхер )是蘇俄國內戰爭時期成長起來的一顆將星,他曾創造過用一個步兵師打垮了裝備有大量坦克、裝甲車的機械化的白衛軍的奇跡。他是1935年蘇聯第一批五大元帥之一,遠東方面軍司令,也是蘇聯遠東方面長期防禦日本侵略的最高將領。於1938年11月9日被秘密處決,罪名是:打入蘇聯內部的日本間諜。1956年被平反。
Ⅷ 俄羅斯的名人有誰呢
佗斯.托耶夫斯基
斯大林
普希金
列夫.托爾斯泰
赫魯曉夫
Ⅸ 俄羅斯著名的文化名人
俄羅斯文學
古代文學俄羅斯文學和烏克蘭、白俄羅斯文學同出一源,發軔於基輔羅斯988年定基督教為國教後的10世紀與11世紀之交。自此直到17世紀初,俄羅斯外患內亂不斷,影響了文學的發展,曾經出現過一些作品,多為融宗教、歷史於一體之作。只有12世紀末佚名作者的《伊戈爾遠征記》,以史詩般雄渾生動的文筆敘述1185年諾夫哥羅德-謝維爾斯基大公伊戈爾孤軍出征南方波洛夫人兵敗被俘及最後回國的經歷,貫穿團結禦侮的思想,在內容和技巧上堪與法國的《羅蘭之歌》和德國的《尼伯龍根之歌》媲美。
從17世紀中葉開始,由於全俄市場的形成和國際文化交流的開展,俄羅斯文學漸漸豐富起來。司祭長阿瓦庫姆(1620或1621~1682)的《行傳》和宮廷詩人西密翁·波洛茨基(1628~1680)的創作,顯示了宗教文學的新發展。還出現了《戈列-茲洛恰斯基傳奇》、《薩瓦·格魯岑傳奇》和《弗羅爾·斯科別耶夫傳奇》,及《謝米亞克法庭的故事》和《棘鱸的故事》等反映社會生活、具有民主傾向的世俗傳奇故事作品。
18世紀文學18世紀的俄羅斯文學,以沙皇彼得一世的社會改革為契機,反對守舊和愚昧、宣傳開明君主和啟蒙思想的古典主義佔了主導地位。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科學家兼詩人羅蒙諾索夫(1711~1765)、悲劇作家蘇馬羅科夫(1717~1777)、諷刺雜志的編輯出版家諾維科夫(1744~1818)、在頌詩中包含諷喻的宮廷詩人傑爾查文(1763~1816)以及著名諷刺劇《紈礌少年》的作者馮維辛(1744~1792)等。
18世紀末受英、德、法等國文學影響,貴族作家卡拉姆津(1766~1826)和革命家拉季舍夫(1749~1802)打破古典主義美學禁忌,將卑賤者的形象引入文學。前者的小說描寫普通青年男女的愛情悲劇,後者以自己從彼得堡到莫斯科的「旅行記」表現農民的苦難和憤慨。他們的格調大不相同,卻均以渲染主人公哀婉的內心感受為特點,標志著俄國感傷主義文學的興起;當時屬於這個流派的,還有德米特里耶夫(1760~1837)及其詩歌創作。
19世紀文學受1812年反拿破崙戰爭勝利引發民族意識高漲和社會動盪的影響,19世紀初的俄羅斯文學變化較快,帶有新舊交接的性質。克雷洛夫的寓言和格里鮑耶陀夫(1795~1829)的喜劇,雖然遵循古典主義的詩藝規范,但所展示的俄羅斯社會沖突、情節、形象和生動語言,已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特色。感傷主義迅速為浪漫主義所取代;茹科夫斯基和巴丘什科夫(1787~1855)等的詩歌脫胎於卡拉姆津,追求內心自由和諧,流露出悲觀遁世情調;雷列耶夫(1795~1826)和馬爾林斯基(1797~1837)等十二月黨人的詩歌和小說更多繼承拉季舍夫的傳統,洋溢著反對暴政和爭取自由的革命思想。
大約自19世紀20年代中期開始,由於1825年貴族革命的失敗和專制農奴制統治的強化,俄羅斯文學中的浪漫主義又很快讓位給以強調冷靜客觀地觀察和描寫生活、要求塑造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為主要特徵的現實主義。原來和十二月黨人一起同屬於積極浪漫主義詩人的普希金,從這時起先後創作大量現實主義的戲劇、小說和詩歌,他因此被尊為俄羅斯近代文學之父。稍後的萊蒙托夫首先是個浪漫主義詩人,果戈理也起步於浪漫主義並始終保持著浪漫氣質,但前者的長篇小說《當代英雄》及後者的劇作和小說都是嚴峻的現實主義之作;他們分別從心理分析和幽默諷刺兩個不同的方面進一步豐富和鞏固了普希金的現實主義藝術。批評家別林斯基主要通過對這三位作家創作的分析評論,為現實主義(當時叫自然派)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使之從此成了半個多世紀里俄羅斯文學的主潮。此後涌現的赫爾岑、岡察洛夫、屠格涅夫、涅克拉索夫、陀思妥耶夫斯基、奧斯特洛夫斯基、薩爾蒂科夫-謝德林、托爾斯泰和契訶夫等,都是世界一流的小說、詩歌、戲劇巨匠。當時屬於或接近這個主要流派的,還有杜勃留羅波夫和皮薩列夫的評論著作,丘特切夫、柯里佐夫和尼基金的詩歌,以及皮謝姆斯基、格里戈羅維奇、列斯科夫、格·烏斯賓斯基等的小說、特寫。
在19世紀中後期的俄羅斯文學中,較著名的還有托爾斯泰的浪漫主義詩歌和小說,費特(1820~1892)和德魯日寧(1824~1864)的唯美派詩歌和小說等,但其成就和影響都遠不能與現實主義相比。
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羅斯文學出現了新的轉折。與社會從資本主義發展為帝國主義、無產階級革命運動的興起等客觀現實情況相適應,俄羅斯文學形成多個流派同時並存的局面。庫普林(1870~1938)和蒲寧(1870~1953)等人的小說創作基本上沿著19世紀現實主義的道路前進,同時流露出較多的感傷情調。柯羅連科、綏拉菲莫維奇和高爾基等人的創作試圖把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結合起來以反映新的現實;其中後者的小說《母親》和劇作《仇敵》因為較好地做到了這種結合,開了後來被定名為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的先河。此外還出現了不少以否定傳統、大膽創新為特點的現代主義文學流派,其中影響較大的,有以梅列日科夫斯基(1866~1941)、勃洛克和安德列·別雷(1880~1934)等為代表的象徵派詩歌和小說,有迦爾洵(1855~1888)和安德列耶夫等脫胎於現實主義而更接近表現主義的小說和戲劇,以古米廖夫(1886~1921)和阿赫瑪托娃為代表的脫胎於象徵派的阿克梅派詩歌,以葉賽寧為代表的意象派和以馬雅可夫斯基為代表的未來派詩歌等。
現代文學1917年十月革命後直到80年代末,俄國實行社會主義的蘇維埃制度,因此其文學又通稱蘇維埃俄羅斯文學;因為俄國是當時蘇聯15個加盟共和國之一,這個階段俄羅斯文學又是整個蘇聯文學的一部分。
蘇維埃俄國初期,文學界存在許多作家團體,派別之爭激烈,創作不多。代表當局主管文藝的盧納察爾斯基為團結作家隊伍做了大量工作。不久,執政的共產黨和蘇維埃政府加強了對文藝事業的領導,提倡以社會主義現實主義為基本創作方法。因此,除高爾基和綏拉菲莫維奇等老作家及富爾曼諾夫(1891~1926)、法捷耶夫和肖洛霍夫等文壇新秀外,馬雅可夫斯基、阿·托爾斯泰(1882~1945)、愛倫堡、費定(1892~1977)和列昂諾夫等原起步於各現代主義流派的作家,都很快轉向社會主義現實主義,其詩歌、小說、戲劇,盛極一時。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活躍於文壇的詩人特瓦爾多夫斯基(1910~1971)、詩人兼戲劇、小說作家西蒙諾夫(1915~1980)以及小說家柯切托夫(1912~1973)、邦達列夫和拉斯普京等的創作,增強了對蘇維埃現實中缺點錯誤的暴露批判,使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文學具有了新的特色。蘇維埃俄羅斯文學中不按照社會主義現實主義方法進行創作而產生廣泛影響的,有反烏托邦小說作家扎米亞金(1884~1937)、象徵派詩人和小說家帕斯捷爾納克、劇作家和諷刺小說家布爾加科夫、幽默諷刺作家左琴科(1895~1958)、帶意識流特色的鄉土小說家普拉東諾夫(1899~1951)、古風派小說家索爾仁尼琴以及現實批判派作家特里豐諾夫(1925~1981)等。
俄羅斯音樂
QUOTE:
俄羅斯的非宗教音樂十八世紀起開始流行。人們對音樂的興趣,引起民間歌曲的收集和改作,這些民間歌曲對後來俄國音樂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下半葉,作曲者和演奏者相繼出現,到七十年代舞台上已有反映城鄉生活的歌劇演出。
十九世紀上半葉,俄羅斯形成獨特而新穎的音樂流派,出現了俄國古典音樂的奠基人格林卡。米·伊·格林卡(1804-1857)的管弦樂曲《卡瑪林斯卡雅》、《馬德里之夜》等是俄羅斯交響樂較早的代表作,以其奔放豪邁有別於西歐音樂,對後來俄羅斯交響樂的發展有很大影響。俄國大作曲家柴可夫斯基曾說過,整個 「俄羅斯派交響樂部孕育於格林卡的《卡瑪林斯卡雅》之中——有如橡樹之出生於橡實」。格林卡的重要作品有愛國歌劇《伊凡·蘇薩寧》和古典歌劇《魯斯蘭與柳德米拉》。作曲家把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芬蘭、波蘭、喬治亞、西班牙等曲調都溶合在自己的作品中,深刻表達愛國主義思想,歌頌人民的功績和美德。作品一經問世,立刻使他躋於世界著名作曲家之林,至今聲譽猶存。
繼格林卡之後的俄羅斯著各作曲家是亞·謝·達爾戈梅斯基(1813一1869)。他創作了許多聲樂作品,最好的作品是歌劇《石客》和《水仙女》。《水仙女》的旋律脫胎於俄羅斯民歌,後來成為俄國民間最流行的歌劇之一。
十九世紀下半葉,俄羅斯音樂進入繁榮時期,六十至七十年代被稱為俄國音樂的「狂飆突進」時代,音樂昌盛的標志是出現了一個作曲家集體「強力集團」。「強力集團」以格林卡的學生米·阿·巴拉基列夫(1836一1910)為首組成,主要成員有穆索爾斯基、鮑羅金、里姆斯基一科薩科夫和居伊,他們的活動得到著名藝術理論家和評論家弗·瓦·斯塔索夫(1824一1906)的支持和肯定。「強力集團」以倡導現實主義,促進俄羅斯民族音樂為宗旨,創作多取材於俄國歷史、人民生活、民間傳說和文學名著。他們注意吸取和運用民間曲調,在藝術形式和創作手法上進行革新。莫·彼·穆索爾斯基(1839一1881)的作品以性格描寫和心理刻劃見長,音調有民歌特點。他的代表作品是歌劇《鮑里斯·戈都諾夫》和《霍宛斯基黨人之叛亂》。兩部歌劇都以俄羅斯人民為主角,表達了人民憎恨專制暴政的思想。亞·彼·鮑羅金(1833一1887)的代表作是根據《伊戈爾遠征記》譜成的歌劇《伊戈爾公》。歌劇場面壯闊,成功地利用了俄羅斯和東方的民間歌曲和舞蹈。尼·安·里姆斯基-科薩科夫(1844一1905)作品題材豐富,寫過15部歌劇、交響樂、浪漫曲和其他體裁的音樂作品。影響較深遠的有歌劇《沙皇未婚妻》,以敘事詩和童話為題材創作的幻想歌劇和神話歌劇《薩特闊》、《五月之夜》、《白雪公圭》等。
俄羅斯最偉大的作曲家是彼·伊·柴可夫斯基(1840一1893)。他的音樂創作開始於「強力集團」活動的六十年代,七十至九十年代初是他創作的全盛時期。柴可夫斯基的作品以深刻的民主精神和鮮明的民族特色見長。他的抒情歌劇《葉甫蓋尼·奧涅金》、《黑桃皇後》,芭蕾舞曲《天鵝湖》、《睡美人》和《胡桃夾子》都是俄羅斯音樂藝術史的高峰。柴可夫斯基的六部交響曲中特別著名的是第三、第四和第六(悲愴)交響曲。他的交響曲《羅米歐與朱麗葉》以曲調優美著稱。柴可夫斯基的創作以悲歌為基調,反映了八十年代俄羅斯知識分子的情緒,有力而真切地表達了時代的矛盾,斗爭的沖動,人們尋求安慰的渴望以及對美好未來的幢憬。柴可夫斯基為俄國交響樂派贏得了世界聲譽。
晚些時候的俄國作曲家有格拉祖諾夫、拉赫馬尼諾夫等人。謝·瓦·拉赫馬尼諾夫(1873一1943)是作曲家兼鋼琴家,1918年出國,在歐美各國從事演出活動。他的創作深受柴可夫斯基影響,作品有三部交響曲、三部歌劇(其中有根據普希金長詩《茨岡》創作的《阿樂哥》)、24首鋼琴前奏曲、4部鋼琴協奏曲和鋼琴與樂隊合奏的《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等。
十月革命以後,蘇聯由於重視傳統音樂形式而出現了幾代新的作曲家。他們在交響樂、歌劇和芭蕾舞曲創作中取得不小成就。這些作曲家各有側重,表現出不同的風格和特色。
老作曲家萊·莫·格里艾爾(1875一1956)除芭蕾舞劇《紅嬰粟》和《青銅騎士》外,吸收民間曲調寫成的一些歌劇藝術價值也很高。他的學生謝·謝·普羅科菲耶夫(1891一1953)創作題材廣泛多樣,音樂語言清新生動,富於獨創性,在世界上很有影響。他寫了著名的芭蕾舞劇《羅米歐與朱麗葉》、《灰姑娘》、《寶石花》和大型歌劇《戰爭與和平》。他的第五、第七交響曲流傳很廣。尤·亞·沙波林(1887一1966)常以俄國詩人的歌詞為基礎譜寫抒情曲。他的代表作是歷史題材的交響樂大合唱《在庫利科沃田野上》和歌劇《十二月黨人》。尼·雅·米亞斯科夫斯基(1881一1950)專事交響樂作曲,一生寫過27部交響曲,最後一部最有名。他是著名音樂教育家,曾培養出80多名作曲人才。阿·伊·哈恰圖良(1903-1978)是亞美尼亞人,米亞斯科夫斯基的學生。他熟悉東方音樂風格,重視民間創作源泉,擅長器樂協奏曲的創作。他創作了許多色彩豐富、情感強烈、民族情調濃厚的鋼琴、小提琴和大提琴協奏曲,對形成民族交響樂學派有較大影響。
蘇聯時期最著名的作曲家是肖斯塔科維奇。季·季·肖斯塔科維奇(1906一1975)長期任蘇聯作曲家協會主席。他的創作以交響樂為主,被譽為二十世紀音樂高峰之一。他的創作多反映重大社會主題,以戰爭與和平、反法西斯斗爭等為主要題材。作品的藝術特色是強烈的激情和細膩而隱秘的抒情相結合,風格接近穆索爾斯基、巴赫和貝多芬。他寫過15部交響曲,還有歷史題材的歌劇《卡捷琳娜·伊茲麥洛娃》、社會主義建設題材的清唱劇《森林之歌》、小提琴協奏曲等,並為《馬克辛三部曲》、《帶槍的人》、《青年近衛軍》等數十部影片、戲劇作過配樂。給他帶來聲譽的作品是第一、第五、第七、第十一交響曲。其中第七(列寧格勒)交響曲是在列寧格勒被圍困期間寫成的,以悲壯著稱,是戰爭年代紀念碑式的作品。
蘇聯的鋼琴演奏自成一個學派並聞名世界。蘇聯學派的創始人是鋼琴家兼藝術教育家康·尼·伊古姆諾夫(1873一1948)和根·古·涅依高烏茲(1888一1964)。後來的著名鋼琴家是伊古姆諾夫的學生列·尼·奧保林(1907一1974)。當代著名鋼琴家有涅依高烏茲的學生斯·切·李赫特爾(1915一)和艾·格·吉列利斯(1916一)。
蘇聯的小提琴演奏也自成一個學派。達·費·奧依斯特拉赫(1908一1974)是蘇聯小提琴學派的主要代表,馳名世界的小提琴大師。他以演奏西歐樂曲、俄羅斯古典樂曲和蘇聯當代作品為主,風格嚴謹,表達深刻,曾在1937年「伊薩伊國際小提琴比賽會」上獲得第一名。
俄國和蘇聯都有一批著名歌劇演員。費·伊·夏里亞賓(1873-1938)是俄國著名男低音歌唱家、歌劇演員。他擅長演唱《伏爾加船夫曲》,扮演過蘇薩寧、鮑利斯等形象。他於1922年出國,再未返回蘇聯。本世紀五十年代以前為蘇聯觀眾所熟悉的歌劇演員有抒情男高音歌唱家謝·雅·列美舍夫(1902一1977),女中音歌唱家納·安·奧布霍娃(1886一1961)和抒情花腔女高音歌唱家瓦·弗·巴爾索娃(1892一1967)。當代最著名的女歌唱家是伊·康·阿爾希波娃(1925-)
俄國芭蕾舞自成一個學派,形成於十八世紀。二十世紀早期俄國名芭蕾舞演員是安·帕·巴甫洛娃(1881一1931)。她主演過《天鵝之死》、《埃及之夜》、《阿爾米達宮》等傳統劇目,1913年離開俄國旅居歐美各地演出,使俄羅斯芭蕾舞在歐洲得到傳播。本世紀中期以來馳名世界的蘇聯芭蕾舞演員是加·謝·烏蘭諾娃(1910一),稍後是瑪·米·普莉謝茨卡婭(1925一)。年輕一代的蘇聯著名芭蕾舞女演員是烏蘭諾娃的學生葉·謝·馬克西莫娃(1939一)。
蘇聯1948年成立作曲家協會,1979年有會員2100多名。協會經常在各地舉行音樂節和音樂會演。1958年在莫斯科舉行第一屆國際柴可夫斯基音樂比賽會,以後每四年舉行一次。在1978年的第六屆柴可夫斯基音樂會上,蘇聯歌唱家舍姆丘克,小提琴手格魯別爾特和鋼琴演奏家普列特涅夫分別獲得一等獎。1969年起每四年在莫斯科舉行一屆芭蕾舞國際比賽。蘇聯演員不只一次獲得第一名。
俄羅斯繪畫
俄羅斯繪畫的發展,經歷了以下幾個主要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古俄羅斯時期,也就是從輔基公國形成至彼得大帝改革以前這段時間。這是俄國封建社會初期對拜占庭文化的移植與古俄羅斯民族藝術的形成時期。在俄羅斯文化中可以看到拜占庭文化的深刻影響。第二個階段是彼得大帝到葉卡德琳娜女皇統治的整個18世紀,這是俄國的改革和「歐化」時期。俄國文化在義大利和法國古典藝術的影響下迅速發展,俄國藝術開始納入歐洲文藝發展的進程,歐洲流行的古典主義這時在俄國也被效法和模仿。第三個階段是19世紀上期,這是俄國民族藝術的奠定時期。18世紀中期成立的皇家美術學院,在半個多世紀中逐步培養了一批本民族的藝術家,他們呼吸本民族的空氣,吸收民族文化的養料,具有俄國特色的文藝開始在世界舞台上嶄露頭角。第四個階段是19世紀中期以後至20世紀初,即從批判現實主義到含有形式主義和唯美主義因素的新流派的出現,其中批判現實主義最為輝煌。俄國的批判現實主義文藝創作,在關注現實和在與西歐廣泛的交流中,以其題材、體裁、風格和手法的多樣性與獨創性,在世界藝壇佔有重要的位置,它與當時的法國文藝並駕齊驅,各領一方風騷,各自推出了世界級的大師,組成了文藝史上璀璨奪目的一串明珠。俄國這一階段的文藝創作,是一個多世紀以來人們研究的重點之一。
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的形成,有它獨特的社會背景。在歐洲范圍內,19世紀是一個復雜而多變的時代,各種文藝思潮和流派頻繁起伏更迭。19世紀初,流行了將近200年的古典主義趨於沒落。法國大革命後的形勢和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促使了浪漫主義的誕生,並在歐洲的一些國家和地區得到相當的發展。到了三四十年代,西歐社會的發展與進步,辯證法、唯物論和自然科學的新成就,使藝術的主流轉向真實地表現生活和再現社會風貌、揭示社會矛盾的現實主義。這股強勁有力的藝術潮流,由於它對現存秩序的揭露和批判,人們稱之為批判現實主義。
俄國的批判現實主義文藝形成於19世紀30、40年代,50、60年代走向繁榮,70、80年代是其鼎盛階段。它延續時間之長,在歐洲為最。俄國批判現實主義的鋒芒針對俄國的封建農奴制,也涉及俄國正在發展的資本主義,它表現的社會生活比較廣闊,多方面地展示了俄國的社會狀況,對現實矛盾的揭露具有相當的深度,提出了許多重大的社會問題。俄國的許多文藝家出身平民階層,他們較易於接觸到俄國下層人民的生活,因此他們對俄國勞動人民的描寫,具有獨特的視角。破侖入侵的全民衛國戰爭,另一件是1825年由貴族知識分子在彼得堡參政院廣場舉行的「十二月黨人起義」。前一件事激發和鼓舞了人民群眾的愛國熱情,堅定了他們要求改革的決心,後一件事由於種種原因而告失敗,但說明俄國的知識分子對沙皇專制的抗議已進入暴力行動的階段。這兩件大事,促進了俄國民族意識的覺醒和民主主義思想的形成。因此這一時期在歐洲文藝中流行的浪漫主義文藝思潮,在俄國的反響較弱,其成果也不顯著。俄國此時文學中的普希金、克雷洛夫、萊蒙托夫,繪畫中的吉普林斯基、特羅平寧、維涅齊昂諾夫等,在他們的作品中不乏浪漫主義情懷,但已具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精神。隨著俄國人民反對農奴制的運動和革命思想的傳播,在30至40年代,作家、政論家別林斯基、赫爾岑等,提出了文藝的民族性和以現實生活為創作素材的口號,進步的理論導向,使19世紀中期的文藝展現了新的面貌。這個時期果戈理、屠格涅夫的文學創作和菲多托夫的繪畫,對俄國批判現實主義文藝流派的發展具有不可低估的影響。
19世紀60年代,曾被人們稱作俄羅斯的「曙光期」。50年代俄國在克里米亞戰爭中的失敗,集中地暴露了俄國經濟技術的落後及專制農奴制的弱點,俄國人民的奮起和日益高漲的農民運動,迫使沙皇亞歷山大二世於1861年2月簽署了廢除農奴制的法令。在此前後,俄國文化領域展示了新的局面:在哲學、政論、美學方面,出現了像車爾尼雪夫斯基、杜勃羅留波夫的唯物主義美學理論。車爾尼雪夫斯基在1855年的著名論文<藝術與現實的美學關系>中,明確提出了批判現實主義的創作原則,在理論上為蓬勃興起的文藝運動以有力的指導。大型文學刊物《現代人>雜志,在詩人涅克拉素夫主持下在社會上十分活躍,一大批作家聚集在雜志周圍,為俄國的進步和文藝的繁榮吶喊。劇作家奧斯特洛夫斯基,文學巨匠列夫·托爾斯泰、薩爾蒂科夫一謝德林等在他們的作品中,深刻地提出了俄國存在的社會問題,創造了一系列鮮明而富於哲理的文學形象。在音樂界,1855年前後以青年作曲家巴拉基列夫為首,逐漸形成了俄國的「強力集團」,探索俄國音樂的民族化之路。他們明確反對一個半世紀以來上流社會對義大利和法國音樂的盲目崇拜,倡導發展俄羅斯的民族音樂,到俄國歷史、人民生活、文學著作和民間音樂中去尋找創作素材。「強力集團」的代表人物穆索爾斯基、鮑羅亭、里姆斯基一柯薩科夫等的創作,推出了俄國音樂的嶄新樂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