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國際空間站是哪幾個國家建的
美國和俄羅斯為首,包括加拿大、日本、巴西和歐空局(11個國家,正式成員國有比利時、丹麥、法國、德國、英國、義大利 、荷蘭、西班牙、瑞典、瑞士和愛爾蘭)。
國際空間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是目前在軌運行最大的空間平台,是一個擁有現代化科研設備、可開展大規模、多學科基礎和應用科學研究的空間實驗室,為在微重力環境下開展科學實驗研究提供了大量實驗載荷和資源,支持人在地球軌道長期駐留。
國際空間站項目由16個國家共同建造、運行和使用,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耗時最長且涉及國家最多的空間國際合作項目。自1998年正式建站以來,經過十多年的建設,於2010年完成建造任務轉入全面使用階段。
目前,國際空間站主要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俄羅斯聯邦航天局、歐洲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加拿大空間局共同運營。
2020年8月,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和俄羅斯聯邦航天局發布聲明稱,國際空間站發生輕微漏氣,泄漏點可能在美國艙段,3名宇航員將集中在俄羅斯艙段三天,並於本周末查找漏氣原因。聲明表示,這次漏氣沒有對駐站成員或國際空間站構成威脅 。10月14日,俄羅斯載人飛船僅用3小時抵達國際空間站 。
11月18日,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表示,國際空間站宇航員已經在俄羅斯「星辰」號服務艙裂縫處打上了「補丁」,以此來阻止空氣泄漏。
2021年6月7日,俄羅斯太空探索機構總裁德米特里·羅戈津說,如果美國不取消對俄羅斯「進步」火箭航天中心和俄羅斯中央機械製造研究所的制裁,俄羅斯將在2025年退出國際空間站合作項目,並將建造自有空間站。當地時間6月20日,國際空間站宇航員執行太空行走任務並安裝空間站電池。
② 請問:世界和中國的出名的天文台。
天文台
天文台主要是進行天文觀測和研究的機構,世界各國天文台大多設在山上。
我國的天文台也大多設在山上。如紫金山天文台,它就設立在南京城外東北的紫金山上,海拔267米。北京天文台設有5個觀測站,其中興隆觀測站海拔約940米,密雲觀測站海拔約150米。上海天文台在佘山的工作站,海拔也有98米。雲南天文台在昆明市的東郊,海拔為2020米。
天文台的主要工作是用天文望遠鏡觀測星星。天文台設在山上,是因為山上離星星近一點嗎?
不是的。
星星離開我們都非常遙遠。一般恆星離我們都在幾十萬億千米以外,離我們最近的天體--月亮,距離地球也有38萬千米。地球上的高山一般只有幾千米,縮短這么一小短距離,顯然是微不足道的。
地球被一層大氣包圍著,星光要通過大氣才能到達天文望遠鏡。澱粉氣中的煙霧、塵埃以及水蒸氣的波動等,對天文觀測都是有影響。尤其在大城市附近,夜晚城市燈光照亮了空氣中的這些微粒,使天空帶有亮光,妨礙天文學家觀測較暗的星星。在遠離城市的地方,塵埃和煙霧較少,情況要好些,但是還不能避免這些影響。
越高的地方,空氣越稀薄,煙霧、塵埃和水蒸氣越少,影響就越少,所以天文台大多設在山上。
現在,世界上公認的三個最佳天文台台址都是設在高山之巔,這就是夏威夷莫納凱亞山山頂,海拔4206米;智利安第斯山,海拔2500米山地;以及大西洋加那利群島,2426米高的山頂。
一般房屋的屋頂,不是平的就是斜坡形的,唯獨天文台的屋頂與眾不同,遠遠望去,銀白色的圓形屋頂好象一個大饅頭,在陽光照耀下,閃閃發光。
為什麼天文台要造成圓頂結構呢?難道是為了好看?不,天文台的圓頂完全不是為了好看,而是有它特殊的用途。我們看到的這些銀白色的圓頂房屋,實際上是天文台的觀測室,它的屋頂呈半圓球形。
走近一看,半圓球上卻有一條寬寬的裂縫,從屋頂的最高出一直裂開到屋的地方。在走進屋子裡一看,嘿!哪裡是什麼裂縫,原來是一個巨大的天窗,龐大的天文望遠鏡就通過這個天窗指向遼闊的太空。
將天文台觀測室設計成半圓形,是為了便於觀測。在天文台里,人們是通過天文望遠鏡來觀察太空,天文望遠鏡往往做得非常龐大,不能隨便移動。而天文望遠鏡觀測的目標,又分布在天空的各個方向。如果採用普通的屋頂,就很難使望遠鏡隨意指向任何方向上的目標。天文台的屋頂造成圓球形,並且在圓頂和牆壁的接合部裝置了由計算機控制的機械旋轉系統,使觀測研究十分方便。這樣,用天文望遠鏡進行觀測時,只要轉動圓形屋頂,把天窗轉到要觀測的方向,望遠鏡也隨之轉到同一方向,再上下調整天文望遠鏡的鏡頭,就可以使望遠鏡指向天空中的任何目標了。
在不用時,只要把圓頂上的天窗關起來,就可以保護天文望遠鏡不受風雨的侵襲。
當然,並不是所有的天文台的觀測室都要做成圓形屋頂,有些天文觀測只要對准難北方向進行,觀測室就可以造成長方形或方形的,在屋頂中央開一條長條形天窗,天文望遠鏡就可以進行工作了。
③ 國際空間站是哪幾個國家建的
國際空間站是由美國、俄羅斯、歐洲航天局等16國聯合建立的,所以叫國際空間站。以美國和俄羅斯牽頭,聯合歐空局11個成員國(即德國、法國、義大利、英國、比利時、荷蘭、西班牙、丹麥、挪威、瑞典和瑞士)、日本、加拿大和巴西(1997年加入)等16個國家共同建造和運行的國際空間站誕生了。
相關說明
北京時間2021年8月11日5時56分,諾格公司的天鵝座貨船將從位於美國弗吉尼亞州沃洛普斯飛行設施的中大西洋區域航天港發射升空,完成與國際空間站對接、運送物資任務。
北京時間2021年8月11日6時1分,「天鵝座」貨運飛船搭乘「安塔瑞斯」運載火箭從沃羅普斯發射場發射並取得成功。此次任務中,「天鵝座」飛船為「國際空間站」運送了約3723kg設備物資,包括研究設備、乘員補給、艙外活動裝備、系統硬體等。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國際空間站 (一項國際太空合作計劃)
④ 目前,已有幾個國家在南極建立幾個科考站
截止2020年2月22日,世界上共有30個國家在南極建立了80個科學考察站,絕大多數考察站都建在南極邊緣地區,只有中國、美國、俄羅斯、日本、法國、義大利和德國這7個國家,在南極內陸地區建立了6個內陸科考站。
分別是美國建在南極點的阿蒙森-斯科特站、俄羅斯(前蘇聯)的東方站、日本的富士冰穹站、法國和義大利合作運營的康宏站。
(4)俄羅斯天文站建在哪裡擴展閱讀:
在極地建設考察站,選址是最重要的。首先要明確建站的科學目標和研究任務,最大限度地滿足各個領域的需求;其次要考慮科考能力,比如科考船的破冰能力、停靠的條件和環境、建站地區的地貌和淡水來源;還要考慮國際合作與救援的可能性。
近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躍發展,航天技術、衛星觀測技術、無線電遙控技術、機器人技術等現代高技術逐步用於南極科學考察,人們廣泛使用各種自動化儀器設備,把它們安置在無人站里,通過定時發送觀測記錄等方式,達到記錄和了解該地區的自然環境的目的。
⑤ 太空站是怎樣建設的
在太空中組裝成為整體,在空間站中要有人能夠生活的一切設施,不返回地球。
空間站是一種在近地軌道長時間運行,可供多名航天員在其中生活工作和巡訪的載人航天器。小型的空間站可一次發射完成,較大型的可分批發射組件,
國際空間站結構復雜,規模大,由航天員居住艙、實驗艙,對接過渡艙、桁架、太陽電池等部分組成,總質量約423噸、長108米、寬88米,運行軌道高度為397千米,載人艙內大氣壓與地表面相同,可載6人。
天宮1號中國獨立設計建造並發射運用的目標飛行器,它於2011年發射升空。天宮1號與隨後發射的神舟8號至10號飛船進行對接,使中國成為掌握交會對接技術的國家。
神舟8號已於2011年11月1日發射,並在11月3日和15日兩次成功與天宮一號對接。2012年6月18日中午,神舟9號攜3名航天員和天宮1號對接成功,航天員成功進入到天宮1號內部。
2013年6月13日13時18分,神舟10號攜3名航天員再次和天宮1號對接成功,航天員進入到天宮1號內部,共開展為期15天的在軌生活和科研活動。2013年6月20日10時起,中國女航天員王亞平在天宮1號上進行了一次50分鍾的太空授課。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太空站
⑥ 國際空間站設在哪裡
國際空間站,是一個由六個國際主要太空機構聯合推進的國際合作計劃。這六個太空機構分別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俄羅斯聯邦航天局、歐洲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加拿大國家航天局和巴西航天局。參與該計劃的共有16個國家或地區組織,以美國、俄羅斯為首,其他4個重要成員是歐空局、日本、加拿大和巴西 。
另外,也指運行於距離地面400公里的地球軌道上的該計劃所屬航天器
⑦ 各個國家的空間站都建在了哪裡
俄、美的太空站都是建在地球附近的太空,繞地球飛行。而且由於空間環境的限制,距地面高度並不很大,幾百公里。
蘇聯是首先發射載人空間站的國家。其禮炮1號空間站在1971年4月發射,後在太空與聯盟號飛船對接成功了,有3名航天員進站內生活工作近24天了,完成大量的科學實驗項目。美國也曾研製空間站,它的第一個空間站由土星5號火箭末級改裝而成的,被命名為「天空實驗室」。它於1973年5月發射到太空近地軌道,入軌後 一分鍾就發生了太陽能電池板被卡住,不能全部供應電力的故障。後由航天員在太空進行維修,才能轉危為安。
到目前為止,天宮二號還在軌正常運行,其軌道高度約為380公里。當天宮二號過境時,我們可以通過肉眼直接看到它,當然是一個星點。到了2024年,如果沒有進一步的資金投入的話,國家空間站將會被面臨退役。到了那時候,中國空間站已經建成功,它很有可能成為唯一在軌的空間站。
⑧ 太空站是什麼地方
太空站又稱為「空間站」、「軌道站」或「航天站」,是可供多名宇航員巡航、長期工作和居住的載人航天器。在太空站運行期間,宇航員的替換和物資設備的補充可以由載人飛船或太空梭運送,物資設備也可由無人航天器運送。1971年前蘇聯發射了世界上第一個太空站———「禮炮」1號,此後到1983年又發射了「禮炮」2—7號。1986年前蘇聯又發射了更大的太空站「和平」號,目前仍在軌運行。美國1973年利用「阿波羅」登月計劃的剩餘物資發射了「天空實驗室」太空站。
太空站在科學研究、國民經濟和軍事上都有重大價值。它的用途包括天文觀測、地球資源勘測、醫學和生物學研究、新工藝開發、大地測量、軍事偵察和技術試驗等。太空站還可以作為人類造訪火星等其它行星的跳板,並試驗載人行星際探索技術。
太空站分為單一式和組合式兩種。單一式太空站由運載火箭或太空梭直接發射入軌;組合式太空站由若干枚火箭或太空梭多次發射並組裝而成。太空站通常由對接艙、氣閘艙、軌道艙、生活艙、服務艙、專用設備艙和太陽電池翼等部分組成。對接艙一般有數個對介面,可同時停靠多艘載人飛船或其它飛行器。氣閘艙是航天員在軌道上出入太空站的通道。軌道艙是宇航員在軌道上的主要工作場所。生活艙是供宇航員進餐、睡眠和休息的地方。站內一般設有卧室、餐廳和衛生間等。服務艙內一般裝有推進系統、氣源和電源等設備,為整個太空站服務。專用設備艙是根據飛行任務而設置的安裝專用儀器的艙段,也可以是不密封的構架,用以安裝暴露於空間的探測雷達和天文望遠鏡等儀器設備。太陽電池翼通常裝在站體外側,為站上各儀器設備提供電源。
去年11月20日,俄羅斯的一枚「質子」號運載火箭在哈薩克境內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起飛,成功地發射了「國際太空站」的第一個組件———「曙光」號艙。「國際太空站」計劃是1984年由美國總統里根提出的,原名「自由」號,由美國牽頭,現有16個國家參與建造,定於2004年投入使用。繼「曙光」號艙之後,美國去年12月4日又發射了「節點」1號艙,並同「曙光」號對接到一起。站上的各種設備將由俄羅斯火箭和美國太空梭分45次運送到軌道上。
「國際太空站」由重新設計的「自由」號和俄原准備建造的「和平」2號兩部分組成,兩部分的交接處就是已率先發射的「曙光」號艙。全站建成後重426噸,跨度為108.5米 88.4米,將運行在高約400公里、與地球赤道呈51.6度夾角的一條軌道上。該站初期可乘3人,後期可增至6人。它的規模大大超過了「和平」號。 載人航天技術在60年代就已經取得了重大突破,但長期以來一直是蘇/俄、美兩國的天下,現在我國正致力於載人航天技術的研究,1999年10月20日,「神舟「號宇宙飛船發射成功。我國航天工業有望在本世紀在本世紀末下世紀初完成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本文基於該背景。向讀者介紹最新國際太空科學發展情況。
21世紀將是人類正式進出太空時代,國際太空就是其基礎工作之一。太空站的主要目的是利用太空環境進行實驗,並將結果利用於以後的太空開發和產業上。此外也要進行地球觀測和天文觀測,也可能成為建設月球基地和載人火星探測的中繼站。
1971年4月19日,前蘇聯成功發射了世界第一個空間站禮炮一號,此後美蘇又分別把8個空間站先送上太空,在已建成的9個空間站中,有8個是蘇俄的,只有1個是美國的,它表明蘇/俄在空間站領域居當代領先地位,其主要原因是美國把所有力量都集中到研製太空梭方面去了。
人類顯然不滿足於已取得的成就,目前還正在計劃建造我國合作的國際空間站。
1984年,美國里根總統在國會的年初國情咨文演說中宣稱,以10年之內完成為目標。其實美國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早在1982年就成立了太空站的概論設計,此計劃經過里根總統宣布才正式起步。
美國於1982年就向日本、歐盟各國和加拿大等國呼籲參與太空站建造計劃,參與各國於1985年跟美國交換備忘錄,先行設計作業也就開始啟動。依照備忘錄,曾經提供太空梭上的太空實驗室的歐洲負責實驗艙,提供太空梭上的機械臂的加拿大則准備太空站上的機構臂。日本則是開始進行實驗艙的先行設計工作。1988年,太空站計劃進入開發階段,並命名為「自由號」。
太空站計劃在後來數年遭遇到削減預算等多項障礙下,屢次更改設計及時間表,到了1993年柯林頓政府由於財政壓力,大幅縮小建設規模。
1992年,美俄兩國同意在太空開發領域里合作,兩國宇航員可進入對方宇宙飛船內,並進行美國太空梭和俄羅斯和平號太空站計劃。其中太空梭與和平號對接任務的規模後來加以擴大,成為國際太空站第一階段的主要實施項目。太空站計劃獲得俄羅斯參與之後,始得具備真正的國際太空站計劃。其中太空梭與和平號對接任務的規模後來加以擴大,成為國際太空站第一階段的主要實施項目。太空站計劃獲得俄羅斯參與之後,始得具備真正的國際性,名稱也改為「阿爾法號」,俄羅斯決定提供預定建造繼和平號之後的和平2號的多項硬體。
⑨ 我們聽說的太空站是在哪裡裡面有人住嗎
在地球附近的太空,裡面有人。
國際空間站項目由16個國家共同建造、運行和使用,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耗時最長且涉及國家最多的空間國際合作項目。自1998年正式建站以來,經過十多年的建設,於2010年完成建造任務轉入全面使用階段。
49歲的宇航員星出彰彥將在2020年5月前後起,滯留國際空間站約半年時間。在滯留後半期的2個月內,他將作為站長負責指揮。據悉,星出將成為第二位國際空間站日籍站長。
據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稱,這是星出繼2008年和2012年後的第3次太空飛行。在滯留後半期的2個月內,他將作為站長負責指揮,確保其他宇航員的安全等。
國際空間站的建造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94年-1998年),主要進行了9次美國太空梭與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的交會對接,取得了寶貴的經驗。
第二階段(1998-2001年),初期裝配階段。1998年11月20日,國際空間站首個組件——曙光號功能貨艙(美國出資,俄羅斯製造)發射成功。1998年12月4日,美國團結號節點艙由奮進號太空梭送入軌道,並於12月7日與曙光號成功對接。第2階段的主要目標是建成1個具有載3人能力的初期空間站。
第三階段(2001年-2006年),最終裝配和應用階段。裝配完成後的國際空間站長110米,寬88米,大致相當於兩個足球場大小,總質量達400餘噸,將是有史以來規模最為龐大、設施最為先進的人造天宮,運行在傾角為51.6°、高度為397公里的軌道上,可供6~7名航天員在軌工作,之後國際空間站將開始一個為期10~15年的永久載人的運行期。
⑩ 現在外太空有幾個空間站,是屬於哪國的
截至2021年6月,外太空有2個空間站,分別是國際空間站(主要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俄羅斯聯邦航天局、歐洲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加拿大空間局共同運營)和中國空間站。
1、國際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是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俄羅斯聯邦航天局(RFSA)、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加拿大太空局(CSA)和歐洲空間局(ESA)等共同建造的空間站項目。它在1998年開始建造,各功能模塊在其後被陸續送入軌道裝配,2011年2月國際空間站組裝工作全部結束。國際空間站是人類擁有過的規模最大的空間站。
2、中國空間站
中國空間站(天宮空間站)一般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計劃中的一個空間站系統。預計在2022年前後建成。2021年6月17日,神舟十二號載人飛船發射成功,航天員聶海勝、劉伯明、湯洪波先後進入天和核心艙,標志著中國人首次進入自己的空間站。
空間站歷史:
1、禮炮號系列空間站
禮炮系列空間站由前蘇聯建造,其中禮炮1號是人類的第一個空間站。這個系列的空間站在1971年到1985年間服役。
2、天空實驗室號空間站
天空實驗室號是美國的空間站,1973年由兩級的土星5號運載火箭發射入軌。降落時間為1979年7月11日。
3、和平號空間站
和平號是前蘇聯設計建造的空間站,為上述禮炮計劃的後繼項目。它於1986年發射升空,並在接下來的十年間陸續對接了5個模塊,一直被運用到2000年,之後於2001年入大氣層中燒毀。
4、國際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International Space Station),是目前在軌運行最大的空間平台,是一個擁有現代化科研設備、可開展大規模、多學科基礎和應用科學研究的空間實驗室,預計退役時間2024年。
5、天宮1號目標飛行器
天宮1號是中國獨立設計建造並發射運用的目標飛行器,它於2011年發射升空,之後於2018年4月2日08時15分返回。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空間站、網路-中國空間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