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羅切斯爾德家族的發家史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崛起,首先就不是一帆風順的。現在被認為是家族創始人的梅耶·羅斯柴爾德(Mayer Rothschild),最早從事貨幣買賣業務。
由於18世紀後期德國公國遍地(350個),每個公國都有自己的貨幣體系,梅耶的職業幾乎可以等同於外幣兌換。從德國漢諾威一家有名的家族銀行學成歸來後,他在法蘭克福開啟自己的事業,不僅從事古錢幣和古玩交易,還從事黃金白銀與紙幣的兌換,儼然成了一個銀行家。
1818年,內森成功為普魯士政府提供了500萬英鎊的貸款,為國際貸款業務提供了新途徑。除了通過債券發行給世界各地政府籌集資金,羅斯柴爾德家族整個19世紀掙錢方式還包括皇室、政治家理財,從事黃金和貨幣交易、進行工業和礦業的投資。
據尤瑟夫·卡西斯(Youssef Cassis)等人考證,1836年內森去世時,他是英國最富有的人,幾乎也是全世界最富有的人。算上內森的幾個兄弟,當時羅斯柴爾德家族確實站上了世界之巔,擁有600萬英鎊資產。
到了1852年,羅斯柴爾德家族資產更是達到了953萬英鎊。而且內森的後代也不賴,1870年代,內森的四個兒子遺產總計840萬英鎊,超過同時期英國任何家族的財產。
1836-1837年正值美國的金融危機,羅斯柴爾德家族取代了巴林兄弟,成為美國銀行在歐洲的代理人。詹姆斯·羅斯柴爾德熱情高漲,羅斯柴爾德家族通過美國銀行接受了紐約州等州的州政府債券,卻不知道美國銀行當時已岌岌可危,結果1841年美國銀行破產。
這件事給羅斯柴爾德家族留下了壞印象,詹姆斯懊惱地希望"從沒有涉足過美國"。20世紀頭幾十年,羅斯柴爾德家族的投資遭遇了數次滅頂之災。第一次世界大戰,各國盡管有著龐大的戰時融資需求,但戰爭卻令羅斯柴爾德家族受到重創。
德國最初的推進威脅到了法國巴黎,逼迫巴黎證券交易所、法蘭西銀行和身處巴黎的羅斯柴爾德家族搬到法國波爾多,這嚴重影響了羅斯柴爾德家族的生意。更為要命的是,同盟國的戰時融資全靠美國紐約金融中心(以J.P.摩根為核心),而羅斯柴爾德家族一直沒在那兒設立分部。
此外,經過數代繁衍,內森·羅斯柴爾德的後裔們全然沒了企業家精神,面對倫敦虎視眈眈的競爭者實在是難堪大任,更不用說比肩他們的祖先。戰爭結束後,羅斯柴爾德家族實質上也讓出了歐洲政府融資的主導者角色。
(1)俄羅斯大叔董德升哪裡人擴展閱讀
羅斯柴爾德家族在國際舞台上活躍了二百多年,對歐洲和世界都產生了重要的影響。這個家族的名聲之大,大概只有20世紀美國的肯尼迪家族能夠與之相比。人們對這個家族的成功活動也有種種評說,有人把它看作是猶太人智慧、財富、影響以及慈善事業的象徵,也有人把它作為猶太人企業用金錢征服世界的一個活樣板。
羅斯柴爾德家族靠做古錢幣生意和發戰爭財而暴發,後主要投資於金融行業。羅斯柴爾德家族有五個兒子,分別控制了倫敦、巴黎、維也納、那不勒斯、法蘭克福、紐約和柏林,他們成為歐洲金融市場呼風喚雨和左右政局的最大力量。
倫敦的羅斯柴爾德在1833年不列顛帝國廢除奴隸制以後,曾拿出2000萬英鎊用以補償奴隸主的損失;1854年,他們還為英國在克里米亞同俄國的戰爭提供了1600萬英鎊的貸款;1871年,他們又拿出了一億英鎊為法國向普魯士支付普法戰爭的賠款。
他們還控制了整個歐洲的鐵路,所有法國給俄國的貸款,都是由該家族提供的;在美國內戰期間,他們已成為聯邦財政的主要財源。
他們以獨特的猶太行為處世方式,在異國的大地上大放光彩,成為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富翁。
羅斯柴爾德家族的興起,充分體現了猶太人的營財之道和民族特性。在200多年的輝煌歷程中,家族始終保持著不竭的創造力和強大的凝聚力。其家族雖然支脈龐大,但卻一直保持著一種相互支持、相互促進的力量。
在反猶浪潮滔滔洶涌的環境之下,他們運用智慧,沉著迎戰,化險為夷;特別是在同希特勒的較量中,他們更是憑借財富和非凡的談判智慧,令納粹頭子也算盤盡失,無可奈何。他們一方面以拒絕向反猶國家貸款來抵制反猶國家。
另一方面給猶太人的慈善事業甚至猶太復國主義事業以巨大的幫助。被全世界猶太人贊頌為「真正的大憲章」的《貝爾福宣言》,是以英國外交部致羅斯柴爾德家族英國支脈的納撤尼爾·邁耶·羅斯柴爾德勛爵的形式發表的。
羅斯柴爾德家族不但是經濟世界中的金融舵手,而且在猶太民族的整體生活中,也是當之無愧的「紅盾牌」(羅斯柴爾德乃德語「Rothschild」,意為「紅色之盾」)。
2. 董永到底是哪裡人
一、關於董永
先告訴你答案吧。
董永祖籍山東千乘,生長於湖北孝感。
傳說董永本為山東千乘人,但早在漢代即遷移至孝感安家落戶,這不僅有史籍記載,且與孝感這一地名的由來緊密相關,還有孝感地區至今遺留的許多遺跡、地名和民俗可資佐證;作為一件口頭語言藝術作品,它正是在孝感地區的崇尚孝道的民間文化生態中,才發育成熟,既凸現孝道主題,又富有民間生活情趣,並通過說唱、戲曲等多種樣式的藝術創造走向全國,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
「董永與七仙女」故事傳說,千百年來深受人民群眾喜愛,可謂家喻戶曉,是中華民族廣為流傳的著名民間傳說之一,在國外也有一定影響。
現存的資料證實了歷史上董永其人的真實性。山東省嘉祥縣武翟山的武氏墓群石刻歷史文物就向我們提供了有力的佐證。在其中的武梁石室第三石第二層右數第三個畫面即刻董永鹿車載父,田間勞作情景:樹下一鹿車,上有小罐,大概是田間勞作盛水之用,一老人坐於車上,左手執鳩杖,右手前伸,似是指點董永勞作。老人上方刻「永父」二字。其左為董永,右手執農具,回首望其父,身旁刻「董永千千乘人也」六字。董永左邊有一獸,體態粗壯,大耳如扇,長鼻高昂,是一象;董永右上方橫一圖案,有翼,有花紋,作飛舞狀,當是一鳥。《越絕書}說:「舜死蒼梧,象為之耕;禹葬會稽,鳥為之耘。」此即「象耕烏耘」之意,內含「耕耘」二字,是董永「肆力田畝」,田間勞作的形象注腳。
武氏墓群石刻,也稱武氏祠、武氏石室等,是東漢時武氏家族的墓地。清代陸續出土。武氏一家,是東漢末年的官僚地主家族,「世代為官,勢力煊赫,家財宏富,故有條件修建富麗堂皇的墓祠」。武氏祠,據其石闕銘文記載,建於建和元年(公元147年),數十年落成,竣工至遲不晚於公元200年。墓群石刻取材廣泛,內容豐富,是研究漢代政治、經濟、文化的寶貴資料。武氏祠的石刻畫多取材於真實的歷史人物和故事,如荊軻刺秦王、管仲射小白、二桃殺三士等。其修建時間,與董永同代,時間甚近,而且點明了董永的故里,證實董永確為真實的歷史人物,是可靠的佐證。再者,武氏祠中的董永石刻畫面的內容,與一些文字記載是一致的,故董永實有其人是可信的。
三國時期,魏曹植在《靈芝篇》中也寫了董永的故事:「董永遭家貧,父老財無遺。舉假以供養,佣作致甘肥。債家填門至,不知何用歸。天靈感至德,神女為秉機。」這是我國最早取材於董永故事的、有署名的文藝作品。可見,遠在三國時期,董永的故事已廣為流傳。
西漢末年,劉向的《孝子圖》亦有董永的記載。此書已亡佚,有關董永故事的記載僅見唐《法苑珠林》和宋《太平御覽》的引文。《太平御覽》引文如下:「前漢董永,干乘人,少失母,獨養父。父亡,無以葬,乃從人貸錢一萬。永謂錢主曰:『後無錢還君,當以身作奴,……」有人以為劉向為前漢人,他怎能予知有後漢呢?懷疑《孝子圖》系後人偽托。《法苑珠林》卷六二對《孝子圖》的引文稍有不同:「董永者,少偏枯,與父居,乃肆力田畝,鹿車載父自隨。父終,自賣於富公以供喪事。……」此段文字與《太平御覽》所引《孝子圖》不盡相同,值得注意的是,《法苑珠林》的引文中沒有「前漢」二宇,這就不好說《孝子圖}為後人偽托。《南史》卷二十二中有這樣記載:「慈字伯寶,年八歲,外祖宋太宰江夏王義恭迎之內齋,施寶物資所取,慈取素琴、石硯及《孝子圖}而已。」可見南北朝時尚有此書,如果說只有對董永的記述是後人妄增,似乎證據不足。《太平御覽》引文中的「前漢」二字,是否為當時編者不慎誤增,也不無可能。劉向是西漢末年人,如果《孝子圖》的記載是真實的,那麼董永當是西漢人,再說《孝子圖》即使是後人偽托,也是比較早的,亦有重要價值。
東晉史學家干寶把董永故事收在自己的《搜神記》里。他根據民間傳說,經過加工整理,寫成了《董永》篇:「漢董永,干乘人,少偏孤,與父居,肆力田畝。……。」首段文字與《法苑珠林》所引《孝子圖》如出一轍。後邊就是董永葬父後,道遇仙女,求為妻,俱至錢主,十日織縑百匹,助永還債,事畢,凌空而去的故事。董永故事經過干寶的加工已比較完整豐滿,其情節、人物,都有所發展,為後來的戲曲等文藝創作取材所本。
一些辭書和類書也大量地記載了董永其人。
清《古今孝子所見錄》收有董永,並載「東漢董永,青州人。」
《中國人名大辭典》把董永列為我國歷史名人載入。在「董永」條下載曰:「董永,後漢干乘人,少失母,奉父避兵,流寓汝南,後徙安陸……」此處增加了「奉父避兵」南遷之說。
《蒙求》一書,也收有「董永自賣」,舊注雲:「漢董永,少失母,養父,家貧佣力。至農月,以小車推父置田頭樹蔭下而營農作。……」這里對歷史上實有董永其人是肯定的。
台灣所編《中文大辭典》對董永其人也持肯定態度。文字與《中國人名大辭典》基本相同。
明代「記周秦及南宋名人」的《尚友錄》一書,收錄了董仲其人,並說董仲為董永之子。《辭海》介紹《尚友錄》是「匯編歷代人物小傳」。 (中文大辭典》介紹《尚友錄》說.「古來人物略具於是,以較史籍易於檢查,舊時多樂用之」。
被稱謂「一方之信史」的地方誌也大量地在「人物誌」中記載了董永其人。如山東省《博興縣志》、《樂安縣志}(今廣饒)》《魚台縣志》、湖北省《孝感縣志》、江蘇省《東台縣志》等等,都將董永列為歷史名人載入。所載董永故事多與《搜神記·董永》大同小異。固然,舊時修志有亂拉歷史名人的弊習,但這樣廣大的地區,都將董永視為歷史人物載入志中,肯定了歷史上確有董永其人,似亦不可忽視。
以上歷史文物、類書、辭書以及地方誌等資料,都肯定了董永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尤其是武氏祠的文物資料,可靠性更大。但是,對董永其人也有人持否定態度。如《辭海》即認為董永「是文學故事人物」。歷來否定董永其人的理由主要有兩個:一是董永其人正吏無載。我們認為,在封建社會里編寫的正史,主要是為封建統治者尤其為統治者的最高階層樹碑立傳的,就是郡守、縣令等較低一些的官僚也很難爬進正史的門坎。如上文提到的嘉祥縣武氏家族,世代為官,尚且不見正史,何況董永一個平民布衣,正史無載,這並不奇怪。歷史上正史無載的人物豈可勝數,若以正史無載為由而否定其存在,就難免有偏頗之嫌。
董永故事屬神話傳說。誠然,董永故事有著濃厚的神話色彩,但這也不能成為否定董永其人的理由。歷史上,我國勞動人民往往將自己敬仰、愛戴的歷史人物加以神化,以浪漫手法編成神話故事加以傳播,以勸化人們積德向善,也表達了人們對這些歷史人物的敬愛之情。而有些民間傳說,也往往是根據歷史上實有的人物,經過藝術加工成為完整故事的。如大禹治水的故事、包拯探陰曹、關公顯聖等等,都帶有濃烈的神話色彩,可誰又能否認他們是真實的歷史人物呢?同樣,我們也不能因為董永故事帶有神話色彩,就否定董永其人的真實存在。董永也正是依賴這浪漫的民間傳說,才流傳下來的。
董永既然是歷史上的真實人物,那麼,其故里何在呢?諸說基本相同。東漢時代的武氏墓群石刻中,董永故事畫面就點出「董永,千乘人也」。另外,《孝子圖》、《搜神記》、《中國人名大辭典》及《中文大辭典》也都點明了董永是漢代千乘人。干乘始於戰國時期,「以齊景公有馬千乘,常獵於此而得名。」在漢代為郡,縣名。干乘郡與干乘縣其治所均在今高青縣境東部,東鄰今博興縣。
高青縣現存志書中,均無有董永的記載。《博興縣志·人物誌)中載:「董永墓在今崇德社(今陳戶鎮)去墓數里有董家莊,永故宅也。」董家莊在今博興縣陳戶鎮,位於縣城北二十餘華里,西去漢千乘縣城遺址三十餘華里,在漢代屬千乘郡干乘縣地。董家莊即董永故里,博興縣志所載與上文辭書、類書、武氏祠等諸說是吻合的。
董家莊原有董公廟,《山東通志)說「董公廟在城(今博興縣城)東北三十里祀董永」,即指此也,今廟已不存。《通志)還說:「仙孝祠在西門內,祀漢孝子董永。」仙孝祠建於何時不詳,明代王為邦《仙孝祠記,中說:「本邑在董仙舊址,當日窘身葬父、神女助織,孝聲至今著也。我侯建祠繪象……」。文中,我侯,即指當時博興縣知縣翁兆雲。原祠已圮,明代知縣翁兆雲重修。康熙四年博興知縣蔣維藩又重建,現已無存。康熙五十八年《博興縣志》載,董永墓在崇德社。今屬陳戶鎮,原有墓碑,因日久年深,碑已不存。民國二十五年縣長張其丙重立墓碑一塊。此碑尚存。
以上資料,充分證實了博興縣陳戶鎮董家村即漢孝子董永故里。盡管舊的地方誌有亂拉名人的積習。但是,一些縣志仍然肯定了董永原籍為山東省博興縣。如山東省的《魚台縣志,載:「董永墓,舊志載,治西南三十里。按「董永,青州博興人,流寓德安,佣身葬父,感仙姬為偶事膾炙人口,雖婦人女子咸能言之,而葬魚台無考。」這里肯定了董水為博興縣人。再如湖北省的《孝感縣志》載:「董水,青州干乘人,今山東博興縣。……」一九八三年,孝感地區編寫的《孝感地區概況)在「著名人物」欄中寫道;「董永,東漢末,青州干乘人,今山東省博興縣,因黃巾起義,由山東流寓今湖北孝感……。」孝感市於一九八四年在市內所建「董永公園」中,在「孝子祠」前介紹說:「董永,青州千乘人,今山東省博興縣。……」董永故事在湖北孝感縣流傳甚廣,影響頗深,並建園立祠紀念他。但是從《孝感縣志》到《孝感地區概況》,只說是董永由山東流寓孝感,都肯定董永原籍是山東省博興縣。
當然,把董永說成本邑名人的地方誌亦有之。如清雍正年間的《樂安縣志》(今山東廣饒縣),即把董永視為鄉賢。,該志「古跡」篇中載:「董永祠,在城西太和庄,去家甚近,子孫至今承祀不乏。」查志中所說董永祠位於今廣饒縣西部,在漢代當為利縣地,而利縣屬齊郡,而非干乘郡。廣饒縣到隋代始僑置干乘縣,比董永生活的年代晚了五百多年。說董永故里在今廣饒縣,顯然無據。再如江蘇省《東台縣志》載:「董永,西溪鎮人。」所載董永故事基本引用《搜神記》原文,只是改「千乘」為「西溪鎮」。並說「今西溪鎮永與父墓並在。」但志書的編者又在後面的按語中寫道;「永事見《太平御覽》所引劉向《孝子圖》,其辭雲:董永千乘人,……今向《圖》不傳,史家亦不著於錄,而千乘郡乃今山東青州府北鏡,何以又為縣之西溪人耶?」志書的編者對董永為西溪人的說法就提出了異義,持否定態度。這一說也難以自立。
綜上所述,董永故里為山東省博興縣已無疑問。但是,清道光二十年《博興縣志}的編者沒有進行實地考查,以為舊志董永墓一說在崇德社,一說在龍河窪,而對董永故里博興提出了質疑。經實地考查,博興縣境董永墓只有一個,其地當時屬崇德社(現陳戶鎮),而群眾習慣上稱為龍河窪,是同一地點兩個名稱。該志中此謬誤,是由當時志書編者的淺陋和粗疏造成的。
董永的傳說遍布我國數十省,董永遺址與紀念物,如董永墓、董永祠、董公廟等等,也不勝枚舉,尤其江淮地區,流傳更廣,影響也頗深。
既然董永故里在山東,那麼董永的傳說何以在江淮地區有如此廣泛的傳播和影響呢?董永是否曾經南徙,眾說不一。《中國人名大辭典》主張董永曾經南徙,其「董永」條下載曰:「後漢千乘人,少失母,奉父避兵,流寓汝南,後徙安陸……」《中文大辭典》亦采此說,「董永」釋文與《中國人名大辭典》相同。這里只說「奉父避兵」,沒有說明董永南徙的年代。清康熙三十四年《孝感縣志}載「董永,青州干乘人,今山東博興縣。早喪母,漢靈帝中平中,黃巾起,渤海騷動,永奉父來徙……」清光緒五年《孝感縣志》又照漀潬??X?搬了此段文字。這里「避兵亂」的年代和歷史背景比較明確,「兵亂」指黃巾起義。然而,黃巾起義暴發於東漢光和七年(公元184年),比嘉祥縣武氏墓群石刻修建時間晚了三十多年。董永是不可能在黃巾起義時流寓安陸(今孝感)的。現尚未見到其他資料有董永南徙的記載。但並不完全排除董永有南徙的可能。
董永故事所以在江淮流域流傳甚廣,只據現已掌握的資料從其流傳的過程進行考查。其故事的傳播,大體可分為三個階段。在漢代,儒家學說占據了統治地位,統治階級以「孝」教化其民,作為孝子的董永,也就成為人們道德上效仿的楷模,很快流傳開。董永故事首先在山東流傳,繼而在黃河流域廣為傳播。山東省嘉祥縣武氏墓群石刻中的董永畫面,三國魏曹植的{靈芝篇》,即是董永故事在山東繼而在黃河流域傳播的反映。在三國以前,尚未見到江淮流域有關董永故事的記載。
東晉時期,隨著北方少數民族的內襲,黃河流域戰亂頻仍,長期分裂,社會極不安定,大批士族和平民相率南遷,到長扛流域定居下來。這樣,也就將董永的故事帶到了我國南方,尤其是長江流域。董永故事也就從黃河流域到長江流域這大半個中國的土地上廣為流傳。《搜神記·董永》,亦在這個時期出現了。這應是董永故事流傳的第二個階段。
南朝劉宋建立以後,元嘉三十年(公元453年)宋文帝的太子劉劭殺宋文帝自立,改元太初,歷史上稱其為「元兇」。宋文帝第三子武陵王劉駿起兵討劭。因劭弒父,劉駿以「孝」為號召,收買人心,兵力大盛。劉駿沿江東下,到達新亭(今南京南)即位,其年號也以「孝」名,為「孝建」,死後謚號「孝武帝」。劉駿凡二十八子,其「字」也以「孝」排,如孝師、孝德、孝良、孝烈、孝貞、孝善、孝英……等。由於劉駿出於政治上的需要,提倡孝道。所以,為「諸德之本」的孝在社會上蔚然成風。就在孝建元年,析安陸置孝昌縣(後改孝感),亦倡孝之意。作為孝子出身的董永,當然地成為社會上最受推崇的歷史人物之一,董永故事得到了進一步的傳播,董永墓、董永祠、董永廟等有關董永的遺跡和紀念物,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相繼出現。由於南朝宋的統治者以行政手段進行倡導,所以董永故事流傳之廣,影響之深,董永遺跡、紀念物之多,都超過了黃河流域。
高漢君 戴延久 許連村
一九八六年十一月二十一日
關於《漢孝子董永及其故里的考證》的意見書
漢孝子董永及其故里論證會於一九八七年四月五日、六日在山東省博興縣召開。參加會議的有安作璋、朱紹侯、高敏等十名教授、專家;山東省政協副主席丁方明,惠民地委書記李聚馨,行署專員王道玉及地區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博興縣黨政領導及有關部門的負責同志也出席了會議。
由十名專家學者組成了董永論證委員會,安作璋教授任主任委員,朱紹侯教授、高敏教授任副主任委員。
會上,博興縣政府高漢君同志宣讀了《漢孝子董永及其故里的考證,論文。經過認真討論,反復論證,一致認為:文章觀點明確,立論可靠,資料充實,有較強的說服力。
武氏墓群石刻董永畫像,魏曹植《靈芝篇》及東晉干寶,搜神記·董永》,等資料,充分證實了漢孝子董永確有其人。武氏墓群石刻、《漢書·地理志》、《太平寰宇記》、《續山東考古錄>、《山東通志》、《青州府志》及《博興縣志)等對千乘區劃沿革的記載,充分證實了董永為山東省博興縣人。
尊敬老人,贍養父母,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研究漢孝子董永,對於繼承發揚這一傳統,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具有現實意義。
關於董永是否南遷,董永其人由歷史人物演變成神話傳說的過程,及其它有關問題尚須進一步研究。
漢孝子董永及其故里論證會
一九八七年四月六日
論證委員會委員名單
主任委員:
安作璋 山東師范大學歷史系教授兼古籍研究所所長
副主任委員:
朱紹侯 河南大學歷史系教授兼河南大學出版社社長
高 敏 鄭州大學歷史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委員:盧傳貞 山東省博物館館長
逢振鎬 山東社會科學院歷史所副研究員
郭墨蘭 《東岳論叢》編輯部副研究員
李永先 山東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李宏生 山東師范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徐景元 濱州師專副教授
孫向忠 惠民地委黨校副校長
二、黃梅戲
黃梅戲發源於湖北省黃岡市黃梅縣,故稱黃梅戲,但黃梅戲發揚光大卻在安徽安慶一帶,這是文化藝術「牆內開花牆外香」的有趣現象。
黃梅戲原稱黃梅調,又叫採茶調,發源於湖北省黃梅縣,並最終以完整的獨立劇種的形式誕生於安慶地區、成長於安慶地區、興盛於安慶地區。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懷腔或府調等,現主要流布於安徽省安慶市及其周邊地區。
黃梅戲的最早源頭可能是來自湖北與安徽交界的大別山地區(目前此觀點較為普遍)。傳說清朝乾隆時期,湖北省黃梅縣一帶的大別山採茶調傳入毗鄰的安徽省懷寧縣等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並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漸發展為一個新的戲曲劇種,當時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早期的黃梅戲。其後黃梅戲又借鑒吸收了青陽腔和徽調的音樂、表演和劇目,開始演出「本戲」。後以安慶為中心,經過一百多年(19世紀初至解放前)的發展,黃梅戲成為安徽主要的地方戲曲劇種和全國知名的大劇種。
黃梅戲的表演載歌載舞,質朴細致,真實活潑,富有生活氣息,以崇尚情感體驗著稱,具有清新自然、優美流暢的藝術風格。黃梅戲中有許多為人熟知的優秀劇目,而以《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夫妻觀燈》、《打豬草》、《紡棉紗》等最具代表性。 黃梅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影響十分深遠。目前黃梅戲流行區域正在萎縮,各級黃梅戲劇團特別是縣級劇團的生存日益艱難,需要政府和全社會的關心與扶植。
3. 董德懋的主要經歷
董德懋出生在北京房山縣曹章村。一九二六年在良鄉縣高小畢業後,由於家道貧寒,無力繼續學業,由人介紹到一家商店學徒,以維持生計。因胞弟患病,貽誤於庸醫,不勝悲慟,遂立志從醫。董德懋學醫的啟蒙老師是其岳父趙廷元先生,他開始教董德懋習誦《雷公葯性賦》、《瀕湖脈學》、《醫學三字經))、《醫宗金鑒》等書。當時年青好強,常發憤攻讀,即更衣亦手不釋卷。有一次到姑母家,猶不忘背書。其姑母深為感動,資助董德懋報考華北國醫學院,開始自己真正的醫學生涯。
董德懋在華北國醫學院的第三屆學習,畢業後又隨施老學習內科。當時先後隨師的同學有哈荔田、祝諶予、李介嗚等。在這樣優越的環境熏陶下,使他的學業大有長進。從一九三六年他就在施老診所襄理業務,並從事針灸臨床,時達五載余。畢業後開業行醫。曾任華北國醫學院副院長、總務長。先後創辦《中國醫葯月刊》、《中華醫學雜志》、《北京中醫月刊》,並任社長、主編。建國後,任衛生部中醫研究院廣安門醫院內科副主任,《中醫雜志》副總編輯、總編輯,中華醫學會理事,中華全國中醫學會常務理事。中國農工民主黨黨員。擅長中醫內科、兒科。對脾胃學說有深入研究。編著有《中醫基礎學講義》、《中醫葯物學講義》、《董德懋醫話》、《董德懋醫療經驗瑣談》、《脾胃學說初探》等書。
在施老親自教誨下,耳濡目染,心領神會。董德懋當時學習的主要方法;清晨背書,白天隨師診病抄方,晚間整理脈案,閱覽醫書,他把老師的脈案按病、按證、按方分剮歸類,並查閱相應的文獻,作筆記,加按語,還常試用治療,把個人體會也記下來。如此溫故知新,反復驗證,從中省悟老師的學術經驗。
4. 馮麟閣有後人嗎
馮麟閣有後人,馮庸是馮麟閣的兒子。
馮德麟與張作霖共同驅趕奉天督軍段芝貴,把持東北大權。1917年,支持溥儀復辟,被段祺瑞擊敗俘獲。經張作霖運作獲釋。晚年投身創辦實業。其子馮庸,創辦了東北高等學府馮庸大學。1926年,逝世於北鎮,從南門凱旋門出殯。馮德麟是張作霖早年的對手。
馮德麟去世後,馮德麟的長子馮庸拿出馮家幾乎全部家產,著手創辦了馮庸大學。馮庸與張學良同年(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出生,兩人曾結拜兄弟。
馮庸畢業於北京中央陸軍第二講武堂,被張學良任命為東北空軍司令。1926年,馮德麟去世後,馮庸續父職擔任軍職。九一八事變後他加入中華民國空軍,軍銜累至中將。
(4)俄羅斯大叔董德升哪裡人擴展閱讀:
馮庸與張學良同年(1901年,清光緒二十七年)出生,兩人曾結拜兄弟。
1926年,馮德麟去世後,馮庸續父職擔任軍職,後他加入中華民國空軍,軍銜累至中將。他拿出馮家幾乎全部家產,著手創辦馮庸大學。當時馮庸認為,中國內憂外患的主要原因是工業落後,「工業興國,先育人才」,這是他創辦馮庸大學的本意。
馮庸早年曾任東北空軍司令及鐵甲車司令。西安事變前曾任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武漢行營中將研究委員。他到西安向張學良要求帶兵,當一名師長。但張僅許諾他當個旅長。
期間,張將自己的苦悶和對蔣介石的不滿向馮傾訴。馮想利用自己與陳誠的交情,把張的處境和苦衷反映給蔣,以疏通蔣張關系。但這些經陳誠轉達給蔣時,卻變成了對張的揭發和控告,使蔣後來覺得馮忠誠可靠。因此,在事變後他仍得到重用。
5. 我們15個的外國人是誰啊
董德升,他不是外國人,是中國東北人,俄羅斯族的
6. 請問《童林傳》里那些武術高人是真實存在的
我也喜歡聽評書,不過有關《童林傳》里的人都是編出來的,關於童林的資料倒是有點:
董海川約1813年出生於河北文安縣城南朱家務村。董氏祖籍山西洪洞,明代遷居河北藁城,後又遷雄縣開口,數傳後,開口村董繼德始移居文安朱家務。繼德有二子,一名董守信,一名董守業。董海川是董守業之子。
董海川身材魁梧,臂長手大,膂力過人。擅長技擊。他自幼嗜武,不治生產,性好睏措。少年時即以勇武稱著鄉里。弱冠後技藝日精。清咸豐年間(公元1851~1861年),因事南遊,足跡至吳越、巴蜀和江皖。其間曾避亂山中,受道家修煉術的啟示,遂結合武術功防招術,創編成轉掌——八卦掌雛形。
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董海川至京師,初充清官宦官,旋因疾惡如仇,時露英氣,引起同人猜疑而改隸肅親王府。董初為散差太監,後升任七品首領職。肅王太監中有個叫全凱亭的,略解武技。一次偶然窺見董海川練習武技,慕董武功高深,跪求錄為弟子。此後,董海川的拳技漸為人知,其術以繞圓走轉為基本運動形式,區別於過去流傳的拳術,武壇人士稱之為「平日所未聞未睹者。」一些懷疑其術技擊實用性的武技家,紛紛來與董海川較量。精於羅漢拳的尹福,擅長摔跤術的程廷華,善用連腿的史繼棟,以大槍著稱的劉德寬等少壯武豪,相繼敗在董海川手下。求為董門弟子。據董海川碑銘載:「十數武士圍攻,手到皆疲」;「更有劍戟專家,特與公賽,公赤手空拳,奪其械,踏其足,賽者皆靡」;「嘗游塞外,令數人各持利器,環而擊之,先生四面迎拒,捷如旋風,觀者群雄無不稱為神勇。」董海川名聲日隆,弟子口眾。不數年,董海川始傳的八卦掌,就流傳到各地,在武壇形成一大流派。
同治十三年(公元1874年),董海川因老辭職,游居弟子家,專事授徒。「游其門者,常數十百人」;「請藝者自通顯以至士賈與達官等幾及千人」。
董海川於清光緒八年(公元1882年)冬逝世,原葬於北京東直門外小牛房村旁,1980年遷葬京西萬安公墓,有碑銘數幢環墓前後。後世編有多種崇尚董海川武功的傳奇故事,其中以話本小說《雍正劍俠圖》影響最廣。該書中以童林(字海川)影射董海川,給董海川生平和八卦掌淵源染上了一層神奇色彩。
7. 徐世熙哪裡人
吳卓羲,tvb當紅小生來的 吳卓曦 吳卓羲 吳卓羲他超帥、、很喜歡他 片名:大唐雙龍傳 Twin Brothers 地區:中國香港(TVB) 類型:
8. 三國所有人物
1、司馬懿
司馬懿,字仲達,東漢末期河內溫孝敬里(今河南溫縣西)人。在三足鼎立的局面形成後,曹操稱魏王,立曹丕為太子,司馬懿被任用的太子中庶子。
經常與曹丕談論大事,研究謀略,深為曹丕信服。曹丕只當了六年皇帝就死了,病危之時把輔佐曹睿之重任交給了司馬懿、曹真、陳群三人。曹睿即位,是為明帝,他封司馬懿為舞陽侯。
227年2月,駐守新城(今湖北房縣)的將領孟達有叛魏歸蜀之意。孟達本為蜀將,是叛變之後歸附魏國的。司馬懿當機立斷,魏軍進城殺孟達,俘叛軍萬余,新城仍為魏佔有。231年春,諸葛亮率十萬大軍第四次出祁山北伐曹魏,司馬懿與諸葛亮祁山鬥智,成功抵制了諸葛亮的進攻。
239年春,魏明帝病危,不日,明帝死,八歲的曹芳即位。249年正月,曹爽兄弟挾小皇帝外出拜謁高平陵,暫離京城。司馬懿當機立斷,發動高平陵之變,誅殺了曹爽一派。251年,把持朝政的司馬懿病死,但由於他攻於心計,老謀深算,司馬氏的勢力早已在朝中深深地紮下了根基,所以他的死對朝政並無震動。其子孫仍把握曹氏朝政。
2、孫權
孫權,字仲謀,生於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父孫堅,自稱為春秋時大軍事家孫武之後。其兄孫策遇害後,孫權承父兄之業,保有江東,成為一方諸侯。曹操表權為討虜將軍,領會稽太守。孫權先後兩次出兵鎮撫了山越,穩定了江東六郡的局勢。
208年,率大軍親征黃祖,奪得江陵,復與劉備聯合,獲得赤壁之戰的勝利。221年,劉備為報關羽之仇,親率大軍伐吳。孫權一方面以陸遜為大都督迎戰,一面向魏文帝曹丕稱臣,被曹丕拜為吳王,次年三月大破漢軍。252年病逝。
作者羅貫中通過一系列生動的事例,給讀者塑造出一位外表獨特、膽識過人、治國有法、治軍有方的政治家和軍事家的形象。
3、張飛
張飛(約166-221)字益德,幽州涿郡(今河北涿州市)人氏,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因其勇武過人,而與關羽並稱為「萬人敵」。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184年黃巾起義爆發,劉備在涿縣組織起了一支義勇軍參與撲滅黃巾軍的戰爭,張飛與關羽一起加入,隨劉備輾轉各地。
三人情同兄弟,寢則同床,劉備出席各種宴會時,和關羽終日侍立在劉備身旁。197年在曹操進攻呂布,呂布敗亡之後,張飛被任命為中郎將。
公元200年劉備衣帶召事情泄漏,率領關羽、張飛逃走,殺下邳太守車胄,劉備戰敗,關羽被擒,劉備與張飛投奔袁紹。208年劉備於長坂坡敗退時,張飛僅率二十騎斷後,曹軍無人敢逼近,劉備因此得以免難。
4、周瑜
周瑜(175年-210年),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省合肥市舒縣)人。東漢末年名將,洛陽令周異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官至太尉。
身體長壯有姿貌、精音律,江東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周瑜少與孫策交好,21歲追隨孫策奔赴戰場平定江東。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任,周瑜將兵赴喪,以中護軍與長史張昭共掌眾事。
建安十三年 (208年),周瑜率軍與劉備聯合,於赤壁之戰中大敗曹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建安十四年(209年),拜偏將軍,領南郡太守。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於巴丘,年僅36歲。
5、夏侯淵
夏侯淵,字妙才,沛國譙(今安徽亳州)人,東漢末年名將,擅長千里奔襲作戰,常常出敵不意,官至征西將軍,封博昌亭侯。
初期隨曹操征伐,官渡之戰為曹操督運糧草,又督諸將先後平定昌豨、徐和、雷緒、商曜等叛亂。後率軍征伐關中與涼州,斬梁興、逐馬超、破韓遂、滅宋建,橫掃羌、氐、屠各等外族勢力,虎步關右。張魯降曹操後,夏侯淵留守漢中,與劉備相拒逾年,在定軍山被劉備部將黃忠所襲,戰死,謚曰愍侯。
9. 童林的人物原型
董海川。
董海川(1797年—1882年),原名董明魁,生於清代清嘉慶三年,清朝河北省文安縣朱家務村人。年輕時求功名未成,立志博學眾家之長。
董海川身材魁梧,臂長手大,臂力過人,擅長技擊。少時家貧,自幼嗜武,年輕時因誤傷人命,奔走他鄉。相傳在安徽九華山得遇「雲盤老祖」傳授其技,創立了八卦掌。
清朝咸豐年間,董海川流落京師,有傳為隱姓埋名成為太監到王府當差。董海川在王府當差時,因為一個偶然的機會才為人所知,一日,太極拳名師楊露蟬奉召在肅王府與府中拳師比武,連戰連勝,最後竟將一拳師擲於園網之上。
是時董海川手托菜盤由此經過,立即飛身上網救起拳師。董海川遂與楊露蟬相鬥,雙雄對峙,勝負難分。從此太極拳與八卦掌各立門戶,桃李盈門,流傳後世。
董海川壽享高齡,臨歿昏惘,仰卧床上,兩手仍作換掌式,直至氣絕。八卦掌流傳國內外,迄今不衰。董氏傳人層出不窮,其墓已遷至北京西郊,重修一新。
董海川於清光緒八年(1882年)冬季逝世,原葬於北京東直門外小牛房村旁,1980年遷葬京西萬安公墓,有碑銘數幢環墓前後。
後世編有多種崇尚董海川武功的傳奇故事,其中以武俠小說《雍正劍俠圖》,影響最廣。該書中以童林(字海川)影射董海川,給董海川生平和八卦掌淵源染上了一層神奇色彩。
(9)俄羅斯大叔董德升哪裡人擴展閱讀:
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後,董海川「因年老氣骸,始得寓外舍」,常游居弟子家中,專事授徒,「請藝者自通顯以至士賈與達官等幾及千人」。
僅見於墓誌碑中所記門徒,就達56人,董祖師聲名遠播。董祖師所傳掌勢經後人「復安易理,定八卦合五行加添招數,代代相傳」,遍布各地,形成武術一大門派。
董祖師因材施教,各授其技,為後來八卦掌形成不同風格奠定了基礎,也為八卦掌的傳播作出了貢獻。
董海川去世後,清光緒九年春,由尹福等弟子將董海川葬於北京市東直門外小牛坊村南,先後在墓前左右立四座碑紀念,記載其生平事跡。
這座墓在「文革」中遭到破壞,後經八卦掌弟子李子鳴等人倡議,八卦掌各門人共同努力於1981年將墓遷至北京萬安公墓,並立碑為記。
2006年時任第四屆北京八卦掌研究會會長的賈樹森先生等人倡議於2008年北京奧運會前夕,在北京朝陽區柳芳南里街心公園(原董海川墓地東直門外小牛坊村)安放董祖師坐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童林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董海川
10. 董德懋的介紹
董德懋,我國著名內科學家。1937年畢業於華北國醫學院中醫系。後開業行醫。曾任華北國醫學院副院長、總務長。先後創辦《中國醫葯月刊》、《中華醫學雜志》、《北京中醫月刊》,並任社長、主編。擅長中醫內科、兒科。對脾胃學說有深入研究。編著有《中醫基礎學講義》、《中醫葯物學講義》、《董德懋醫話》、《董德懋醫療經驗瑣談》、《脾胃學說初探》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