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如何影響中國的政治

俄羅斯如何影響中國的政治

發布時間:2022-04-17 14:44:51

Ⅰ 蘇聯對中國的影響具體體現在

正反兩方面都有,好的是都屬於人口和土地大國,怎麼管理怎麼發展、走怎樣的社會模式,蘇聯提供也示範了早期的社會主義案例,中國可以從它身上取其精華去其不足。不好的一方面是蘇聯的後期,從人類民主共和共產逐漸演變成軍國主義、強權主義、洗腦主義、排它主義以及自我主義等。嚴格來說蘇聯對中國政權所在地北方的影響更大,就像俄羅斯對哈爾濱的同化問題一樣,香港地區早期也影響著廣東地區的發展。作為早期的榜樣及發展參照,往往會形成文化、經濟甚至政治共同帶。蘇聯是第一個社會主義原創者,挑戰的是已經存在幾百年甚至上千年歷史的資本主義,利弊都是明顯的,受圍攻是必然的,但欺壓百姓、強權統治、要求高度思想意識統一卻不是必然的,或者說蘇聯模式只適合早期或初級型社會體制,它強調個人與國家在思想行為甚至喜好上都持續高度統一,稍有異響便成為文字獄、思想獄、洗腦獄的殘害對象,這種模式只能存在於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的階段,適合工廠化管理,卻難以登上世界級的政治舞台。不管是哪種社會模式,任何公民有個人追求和喜好都是正常的,越是發達的地方,個人的個性自由度越大,而與之相反的是工廠化管理模式,講究削個性求共性,實現高效能的生產追求。這也是後期的蘇聯想把全國變成一個世界級工廠的原因,靠生產力換取外匯與收入,所有國民都變成了統治階層的生產勞動者,打擊及鎮壓所有有機會與其國有體系產生競爭及壯大的私人或集體經濟,導致了當時的蘇聯展示出一種扭曲的社會主義模式,變成了工廠管理主義模式。如何說資本主義是不認可社會主義模式的話,其實說白點的意思就是他們不認可當時的蘇聯從工廠發展模式變成了與董事會鬧革命及比打架人數的模式,資本主義眼中的蘇聯發展模式只是一個工廠模式(但也確實適合當時普遍受教育水平不高、人口數量巨大的蘇聯),他們自身才是行政管理階層,說白點就是坐辦公室的高層,所以高低有本質區別,這就是走商業競爭模式的資本主義當時眼中的走工業發展模式的社會主義。當時的蘇聯受到世界各國圍攻,內外因都有。內因方面蘇聯國民大多並不想成為工廠一員的類型,而當時的蘇聯政府卻需要大量勞動力,所以會嚴肅處理所有的異響分子,導致後來除了所謂的蘇共黨員外,大部分國民並不認可蘇聯的管理。外因方面,如果說德國和蘇聯是分別代表過資本主義和社會主義的軍國主義及偏向型發展重工業的話,無疑德國目前還是比較成功的,但蘇聯卻消失了。都曾經做過對異族大屠殺,但德國的猶太人跑去了美國,而蘇聯的高加索人卻依舊大比例地存在於現俄羅斯。這一點的後遺症也或多或少地印證著蘇聯不被世界接納的原因,而非社會主義不被世界接納。在資本主義圍攻蘇聯的案例中可以看到封閉與自我的弊端,從蘇聯國民常年被壓抑與壓制的後果,全民反蘇聯的情緒中可以看出任何社會模式下的公民都是反對強權與橫蠻統治的。任何年代、任何國家都不可能脫離科學、文化、知識、經濟、公民素質去發展,國家需要強大,但國民求的首先是自身及家庭的穩定與富足。然後才有資格談對國家的奉獻與追隨,蘇聯就是忽略了這個人類天性的基礎需求層面,而偏偏卻又是資本主義牢牢吃透的人性特點。目前某地區的請願其實也是顯示出這種情緒,普通公民的安家樂業發展需求,往往才是大部分人的第一訴求,跟隨國家的要求往往在這個基礎上。首先,贏得了蘇聯及東歐社會主義各國對新中國的援助與支持,為穩定新生政權,維護國家統一做出了重大貢獻。新中國成立後,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國家率先承認新中國政權,並對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給予了極大支援。
其次,促進建國初期工業增長,奠定了我國重工業的基礎。「一五」期間建立了一系列的重工業基地,為以後工業的發展奠定了物質基礎;建成了一大批重要工程,修建幾十條鐵路,大大改善我國交通運輸。
再次,採用蘇聯模式使得國家權力高度集中,這對我們在建國初期凝聚民族合力,打退國內外反革命勢力的反撲,突破國際反華勢力的政治封鎖、經濟禁運和軍事包圍,維護國家安全和統一的斗爭中發揮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於這種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本身存在嚴重的弊端,從歷史上看,蘇聯模式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產生的負面影響也是深遠的。
一、經濟上優先發展重工業的方針,造成國民經濟比例失調,與民相關的輕工業得不到相應的發展,消費資料得不到滿足,最終又制約經濟的發展。否定價值規律和市場機制的作用,造成資源配置不合理,浪費嚴重;排斥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的作用,用行政命令手段管理經濟,把一切經濟活動置於指令性計劃之下,造成經濟效益低下,阻礙了勞動者生產積極性和創造性的發揮。這一套工業體制,正是中國直至今日仍然有所殘存的計劃經濟體制的根本。
二、政治上高度集權,缺乏對黨的監督。蘇聯模式強調了毛澤東在國家政治
經濟生活中至高無上的地位,權利高度集中使得其不可避免的出現決策失誤,並且在實踐中難以得到糾正。其晚年的一些錯誤,對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造成很大的阻礙作用;官僚主義盛行,個人崇拜,個人決定重大問題,個人凌駕組織之上的現象不斷滋長。各種特權現象滋生,助長了不正之風,破壞了社會主義民主。

蘇聯出兵東北

Ⅱ 俄國十月革命對中國的影響是什麼

十月革命帶來了以下影響:


1、十月革命的勝利,促使了中國人民尤其是使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受到極大的鼓舞,看到了中華民族解放的新希望。


2、十月革命的勝利,幫助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提高了對工農群眾偉大力量的認識,組織他們直接戰斗,推動了知識分子同實際政治斗爭、同工農群眾相結合的進程。



5、俄國十月革命為中國革命者打開了另一扇窗戶,而不是聚焦於日本、西方和資本主義世界。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送來馬克思列寧主義,是對中國早期革命知識分子為改變中國命運,找到「真經」、找到「出路」的一種最形象的說法。


(2)俄羅斯如何影響中國的政治擴展閱讀:


蘇聯、中國等社會主義國家及組織普遍認為十月革命是經偉大革命導師列寧同志領導下的布爾什維克領導的武裝起義。


由此建立人類歷史上第二個無產階級政權(第一個是巴黎公社無產階級政權)和由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俄。


革命推翻以克倫斯基為領導的資產階級俄國臨時政府(俄羅斯共和國),為1918年—1920年的蘇俄內戰和1922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成立奠定開端

Ⅲ 1.俄國是如何影響中國共產黨的政治思路、策略路線和理論指導

簡述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及其對中國社會的影響發展:中國的民族工業,主要是紡織業、麵粉業,再次得到發展機會。重工業在這一時期也有一定程度的增長。交通運輸業的發展,以輪船航運為主。中國的新式銀行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興起的。大戰後期,中國經濟領域出現資本集中的現象,形成了一些大的民間資本集團。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開始滲入農村,加速了商品化農業的發展。至1919年,全國產業工人達200萬左右。
影響:(1)推動中國的近代化、現代化的進程:中國經濟結構發生變化,生產技術提高,大機器生產的工業產生;推動民族資產階級不斷壯大,傳播西方資產階級思想,推動資產階級革命和改革。(2)推動無產階級隊伍壯大,傳播馬克思主義,中國由舊民主主義革命開始過渡到新民主主義革命。(3)對外國資本主義的經濟侵略及軍事侵略起了一定的抵臸作用。(4)促進了中國工人運動的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准備了階級基礎。
2、試述五四愛國運動爆發的導火線、提出的基本口號、直接斗爭目標和發展階段
導火線:。巴黎和會上中國外交上的失敗消息傳出。
基本口號:外爭主權,內除國賊;廢除二十一條;還我青島。
直接斗爭目標:拒絕在巴黎和會上簽字,要求懲辦北洋政府三個親日派官僚曹汝霖、陸宗輿、章宗祥。
發展階段:5月4日到上海6月3日為第一階段。中心在北京,主體是學生。6月3日的三罷斗爭到6月28日拒簽合約為第二階段。中心在上海,主體是工人。
3、五四運動的偉大歷史意義是什麼?怎樣理解五四運動是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開端?
歷史意義:(1)是一次辛亥革命不曾有的,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愛國政治運動;
(2)促進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為中國共產黨的成立作了思想上與幹部上的准備;
(3)培養造就了一批現代中國傑出的人物;
(4)是中國現代史的開端,揭開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序幕;
(5)五四運動促進了新文化運動的廣泛發展。
開端:從領導階級看,五四運動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中國工人階級以獨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歷史舞台,成為運動的主力軍;從革命陣線看,五四運動發生在十月革命之後,屬於世界無產階級社會主義革命的一部分;從指導思想看,五四運動的指導思想不是資產階級民主主義,而是馬克思主義。
4、通過具體歷史事實說明中國共產黨的誕生是近代中國經濟、政治和思想演變的必然結果,是馬克思列寧主義同中國工人運動相結合的產物

Ⅳ 俄羅斯對中國的政治影響

俄羅斯自經濟轉軌以來,生產下降和通貨膨脹一直是兩大難題。企業固定資產投資少、經濟結構畸形、外債規模大、投資規模小、人力資源短缺制約著俄羅斯經濟,使之難以出現
奇跡。而俄羅斯是中國最大的鄰邦,也是在經貿、能源等方面的重要合作夥伴,兩國經濟互補性強,因此,俄羅斯經濟的強大有助於中國經濟的發展以及雙方的經貿合作。

1.貿易方面

俄羅斯重工業基礎雄厚,中國輕紡工業發達,結構互補。兩國地理毗鄰,中俄邊境貿易和地方貿易在中俄貿易中占重要地位。2004年以來,雙邊貿易規模擴大較快,其中中國對俄出口增長迅速。邊境貿易成為中國與俄羅斯貿易的主要形式。中俄邊境貿易已從單純的貿易發展為多種形式的合作,雙方還決定建立邊境自由貿易區,但就目前而言,兩國在經貿合作方面還存在諸多問題:雙邊貿易服務體系不完善,欠缺切實可行的結算體制,保險、信貸領域合作水平不高。其中,商務仲裁、風險擔保等部門工作不力,沒有能完全介入雙邊經貿合作是主要因素。

兩國在經貿合作方面存在的最大問題是貿易不平衡,中俄互市貿易區目前還只是中方單向開放,經營的基本上是低檔的日用品;雙邊貿易商品結構單一的局面尚赤明顯改善,基本以初級產品為主,機電產品和高新技術產品在進出口商品結構中所佔的比例總體較小,雙邊貿易的增長方式還有待於進一步轉變,雙方在合作領域缺乏大型合作項目作為支撐。

雙方經貿合作「互補性」的實現缺乏必要的條件;兩國部門及地方各自為政,政策不配套,不協調,地方乃至企業問自相競爭,內耗嚴重。也有觀點認為,俄羅斯經濟改革失誤頻頻、經濟體制轉軌艱難、多數經濟部門持續危機以及生產全面下滑,是制約中俄兩國經貿合作發展的決定性因素。俄羅斯經濟長期危機,市場無序和政策多變,是雙方貿易發展緩慢和起伏的重要原因。

中俄貿易秩序問題突出。俄羅斯的高關稅和灰色清關使得中國商品難以進入俄主流高端消費市場。中國的假冒偽劣商品在俄羅斯造成不良影響。由於信任度不夠,雙方有實力的企業普遍不願意到對方開展業務活動,不規則的民間貿
易也給雙方帶來各種難題等。此外,兩國相互投資規模不大,對貿易的拉動作用不明顯,雙方利益沖突增多,貿易摩擦加劇。

因此,盡管中俄經濟結構存在著很強的互補性,但雙方的潛在貿易能量還沒有得到發揮。

2.能源方面

俄羅斯把能源工業確定為經濟的增長點,石油出口是經濟增長的主要來源。俄羅斯經濟走勢與國際石油市場的價格走勢息息相關。美國能源專家菲奧納·希爾估算,20年後,俄羅斯必然在天然氣領域成為能源超級大國。俄羅斯東西伯利亞地區遠東大陸架是2l世紀俄羅斯油氣儲量新增和產量接替的重要地區之一,擁有構築21世紀東北亞油氣平衡格局體系不可替代的資源國、能源供應國地位。中國則將是世界上能源需求增長最快的國家。西非和俄羅斯成為中國進一步實現石油進口多元化的重要突破口。由此可見,中俄保持良好的貿易關系能降低中國的能源風險,菲奧納·希爾指出,俄羅斯與中國在經貿關繫上相互需要,發展能源戰略合作是雙方長遠利益之所在,具有極好的發展前途。

但諸多制約因素使雙方的能源合作也面臨困難,如俄羅斯政府在兩條輸油管道線路上在中日兩國之間搖擺。近年來,俄羅斯對中國眾多的人口感到壓力,擔心大量吸收中國勞動力會導致中國在遠東做大,對俄的安全形成隱患。

Ⅳ 蘇聯模式對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有哪些影響

蘇聯模式對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有促進作用。

1、正面:蘇聯建設社會主義模式在初期往往有利於使人民民主國家集中全國人力物力進行國家建設,迅速提升國力應付來自資本主義國家的威脅。

2、反面:隨時間推移,僵化的蘇聯模式對各國經濟的阻礙性越來越大,導致人民民主國家內部各種矛盾叢生,引發各國的經濟改革發生。


蘇聯模式的推行方法:

關於改造非社會主義經濟成分的問題。蘇維埃政權和社會主義建設決不能無止境地即過於長期地建立在兩個不同的基礎上,建立在規模最大的聯合的社會主義工業的基礎上和最分散最落後的小商品農民經濟的基礎上。

個體小農經濟無力採用新技術和新式農業機械加快農業的發展,不能提高農業的商品率,滿足城市和工業對糧食和其他農產品的需要;

不僅如此,小生產經常地大批地產生著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使資本主義恢復所需要的條件增長起來。1929年底,在斯大林領導下,蘇聯開展了農業全盤集體化運動。通過這場暴風驟雨的群眾運動,蘇聯由一個主要是個體小農業的國家變成了大規模集體農業的國家。由多種經濟成分過渡到只包括全民所有制和集體所有制兩種形式的社會主義公有制。

當時,斯大林認為,社會主義經濟是一種純之又純的模式,看不到公有制居領導地位的條件下,還可以調動非公有制經濟成分的積極作用,來發展生產;

更不可能認識多種所有制並存的必要性。在這一點上,我們是不能苛求於前人的。但是,他在改造非公有制經濟上片面強調速度,採用行政的、強制的手段,實現農業集體化,並過早結束新經濟政策,實行轉軌,則是一大失誤。

Ⅵ 俄羅斯對中國安全所構成的影響主要表現在哪些方面,我們應該如何應對

一、俄羅斯在中國周邊安全環境中的地位
俄羅斯不僅是中國周邊最強大的陸上鄰國,而且還是世界上重要的軍事強國。俄羅斯被公認為影響中國周邊安全形勢的第二大國。因此,俄羅斯在中國周邊安全環境中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俄羅斯在中國周邊安全環境中的地位
1、在地緣政治上,中俄之間有著漫長的邊界線;俄羅斯的領土范圍雖然大大小於前蘇聯,但它仍然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還是中國最大的鄰國,中俄兩國有著4300公里的共同邊界線,其長度僅次於中蒙邊界(4710公里)。2、從綜合國力上看,俄羅斯仍是世界性大國,並有可能再度成為「世界超級大國」
蘇聯解體後的頭十年,俄羅斯飽受經濟轉型之苦,其經濟實力已退至印度、巴西、印尼、墨西哥之後。國防方面1999年俄羅斯的國防預算僅為947億盧布,約合39億美元,只相當於當年美國的三十五分之一;在社會生活方面,在20世紀90年代中期俄羅斯僅40%的新生兒是健康的;俄羅斯男子平均壽命為57歲;俄羅斯的死亡率高於其出生率等。
成就俄羅斯成為世界性大國的因素:
第一,俄羅斯的國土面積居世界榜首,這是俄羅斯巨大力量的永久資源;
第二,俄羅斯的自然資源非常豐富。俄羅斯已經探明的資源儲量為30萬億美元,佔世界資源總量的22—28%,遙居世界首位。與之相比,美國已經探明的自然資源儲量為10萬億美元,中國為5萬億美元。世界上只有俄羅斯一個國家能夠完全實現資源自給。
俄羅斯是世界森林資源最豐富的國家。第三,在人力資源方面,俄羅斯的成人文盲率比較低,俄羅斯的科學家數量在全世界所佔比率比較大。第四,俄羅斯民族有著很強的忍耐力和克服困難的意志國際政治學大師漢斯說,「即使俄羅斯發生徹底的變革——完全改變社會結構和經濟結構、政治領導和政治體制,以及生活方式和實現方式,也不能改變俄羅斯人性格中的基本力量和堅韌性」。
3、俄羅斯不僅能決定中國北部的安全環境態勢,還能對中國其他陸上邊界的安全態勢產生影響
中國的陸上邊界長達22800公里,在與中國接壤的國家中,哈薩克、吉爾吉斯坦和塔吉克三國曾是前蘇聯的一部分,蒙古人民共和國、印度和越南是前蘇聯的盟友。冷戰結束後,這些國家與俄羅斯的關系雖無法與前蘇聯時期相比,但俄羅斯對這些國家仍有一定的影響力。
二、俄羅斯與中國北部安全
(一)有利因素:
1、俄羅斯現行的地緣戰略重點在歐洲和獨聯體,客觀上對中國穩定和改善北部安全環境有利;1991年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地緣政治環境與前蘇聯相比大為惡化,主要表現為:第一,作為政治實體,使俄羅斯自身遭受嚴重的削弱;第二,蘇聯解體,使俄羅斯的國界發生了變動;第三,蘇聯解體後,俄羅斯6萬多公里的邊界線中有1萬多公里時新邊界線,這些新邊界線由於沒有明確的邊界條約加以規范,俄羅斯和周邊國家在一些邊界領土的歸屬問題上有爭議,成為潛在的沖突根源。
除了蘇聯解體導致俄羅斯地緣政治惡化之外,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也趁其虛弱不堪之機落井下石,欲把俄羅斯從傳統的勢力范圍內排擠出去。首先,西方不顧俄羅斯的強烈反對,實行北約東擴戰略;其次,美國和北約有計劃、有目的地對俄羅斯實行戰略包圍;(在俄羅斯東部,美國加強同日本的同盟關系;在俄羅斯南部,美國積極援助烏茲別克等獨立性較強的中亞國家,和烏克蘭每年都要在黑海舉行數次軍事演習,增強這些國家抗衡俄羅斯的實力)再次,美國加緊研製和部署「國家導彈防禦系統」和「戰區導彈防禦系統」,力主修改1972年的反導條約。事實上,該條約在2002年6月13日因美國的退出而失效。 1972年尼克松與勃列日涅夫簽署《反導條約》。事實上,該條約因美國總統小布希的堅持退出在2002年6月13日該條約失效。
2、俄美關系的不確定性也有利於中國鞏固北部安全
1994年1月,柯林頓與葉利欽發表聯合宣言,聲稱俄美兩國關系進入「成熟的戰略夥伴關系」時期。
2009年美俄關系重啟,但俄美兩國關系乍暖還寒
3、中俄在現行的國際事務中有原則性共識
4、俄羅斯在經濟處於困境中,其主要注意力將集中在經濟建設上,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不會對中國的安全構成威脅

Ⅶ 蘇俄革命對中國革命產生了怎樣的影響

從馬克思列寧主義誕生之後,中國人民便尋找到了一條真正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對中國共產黨的成長有著重要的影響:1921年,協助中國共產黨的組建。1923,幫助中國共產黨完成「第一次國共合作」,加速了中國革命的進程,在中國革命歷史上出現了轟轟烈烈的大革命。1924年5月援助中國在廣州黃埔建立黃埔軍校。黃埔軍校與以往的軍校不同,把政治教育和軍事訓練放到同等重要的地位,注重培養學生愛國思想和革命精神,依照蘇聯紅軍的樣式。黃埔軍校的成立為國民革命軍奠定基礎,培養了大批人才。國民革命軍成立初期部分軍官為共產黨人,而軍中黨代表更以共產黨居多。
2
2評論

— 你看完啦,以下內容更有趣 —
蘇聯模式對中國革命的影響
一)「蘇聯模式」的萌芽和形成 「蘇聯模式」萌芽於列寧時期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1917年列寧領導的無產階級最終取得了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但連年的戰爭加上第一次世界大戰的影響使得當時的蘇聯(亦稱蘇俄)經濟瀕臨崩潰的邊緣。國內,蘇俄反革命叛亂不斷;國外,帝國主義國家對在資本主義世界裡出現的新生社會主義國家仇恨尤加,不斷對蘇俄社會主義國家進行武裝干涉。在這種內憂外患的情形下,列寧領導的蘇俄政府推行了「戰時共產主義政策」。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主要內容有:①余糧收集制,將人民大眾的余糧收歸國庫,以應戰時需要;②工業國有化,大力發展重工業,優先滿足戰爭要求;③取消商品貿易,實行國家配給,最大限度地防止社會財富減少;④實行強制勞動,最大可能地創造社會財富。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在當時情況下適應了蘇俄的國內需要,並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這只是「戰時」的需要,一旦離開這一特定時期和特定環境,其弊端就暴露出來了。畢竟,這一政策不符合經濟發展要求,脫離了農民的需求,損害了農民的利益,破壞了工農聯盟。 於是在內憂外患趨於平和後,列寧政府及時改變了這一政策,推行了適合生產力發展要求的「新經濟政策」,其內容有:①以固定的糧食稅代替余糧收集制,提高農民的生產積極性;②恢復商品貿易,推進市場發展;③發展國家資本主義,增加國家財富;④實行按勞分配,取消強制勞動。「新經濟政策」的實質是:在無產階級掌握政權和國家經濟命脈的前提下,通過市場和商品貨幣關系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發展經濟,緩和工農矛盾,是對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 蘇聯模式的形成:三大運動 列寧逝世後,斯大林執政,推行了包括「工業化運動」、「農業全盤集體化運動」、「政治大清洗運動」等在內的三大運動,促成「蘇聯模式」的形成。 1、工業化運動 其內容主要有:優先發展重工業,特別是優先滿足軍事工業發展的要求;在這種重視重工業、忽視輕工業發展的畸形發展模式下,斯大林政府又提出以「布爾什維克的速度」進行發展的要求,資金的不足更加限制了重工業的發展。在經濟能力有限、無法滿足發展重工業要求的情況下,斯大林政府創設了「貢稅論」,即所謂的工業產品和農業產品的「剪刀差」:提高工業產品的銷售價格,降低農產品的收購價格。政府從中取得「額外收益」,即所謂農民大眾為國家建設支付的「貢稅」。 2、農業全盤集體化運動 即,對農民集體進行公社化,對農村土地進行集體化作業。在面臨時間短,速度快的問題時,斯大林政府以行政命令開路,這在很大程度上挫傷了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特別是「消滅富農」政策的提出,更加劇了政府和民眾的情緒對立。 3、政治大清洗運動 斯大林政府在政治上堅持「階級斗爭越來越尖銳」的指導思想,推行「大清洗」運動,甚至在運作過程中撇開了司法程序,實行個人專政,將黨政軍高級領導幹部作為重點打擊對象。大量黨政軍高級領導幹部遭到迫害,造成國家人才的極大浪費。 小結蘇聯模式的特點 1、政治方面。 第一,蘇聯實行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尤其是斯大林時期形成的一人專政體制對蘇聯影響深遠;第二,蘇聯實行自上而下的幹部委任制,極力加強對行政幹部的領導和管理;第三,監督機制軟弱低效,特別是斯大林執政時期將中央監察委員會先轉變為黨的監察委員會,後乾脆將其直接取消,導致政府和社會對中央委員會的監督軟弱低效。第四,形成地位特殊的國家安全機關,由斯大林政府直接領導,加強政府的統治。 2、經濟方面 蘇聯實行單一社會主義公有制,堅持將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作為區分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的根本標志,同時大力推行指令性計劃經濟,限制了市場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 3、思想文化方面 文化上推行專制主義,阻礙思想文化的發展。 4、對外關系方面 面臨帝國主義的包圍,蘇聯在外交上推行霸權主義。 (二)「蘇聯模式」對中國社會主義建設的影響 中國社會主義建設分為兩個時期:1949年建國至1978年改革開放為第一時期,改革開放至今為第二時期。這兩個時期中國是在繼承和批判「蘇聯模式」的基礎上進行社會主義建設和發展的,積累經驗和吸取教訓並存。 第一時期的建設,中國基本上照搬或沿襲了「蘇聯模式」。 建國之初,中國經濟是在蔣家王朝覆滅的破爛攤子上建立的,一貧如洗,舉步維艱。列寧時期推行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被中國政府用來作為支撐經濟和政治的起步和發展的手段,是適應當時的歷史環境和條件的,也起到了發展經濟、鞏固政治統治的作用。特別是在中國共產黨剛取得執政地位的一段時期,在經濟上實行計劃經濟、政治上進行「三反五反」運動、在思想文化上肅清封建主義反動殘余和資本主義腐朽觀念,都取得了很大成效;重工業的優先和強力發展基本滿足了當時斗爭和生產的需要。 但是,在政權基本穩固後,中國出現了和斯大林推行「三大運動」後類似的情形:經濟結構中過於強調重工業的畸形發展和單一化,導致輕工業和其他產業發展的失衡;在「一大二公」觀念指導下的集體經濟大鍋飯發展模式也並沒有產生預期的效果,反而成為阻礙經濟的枷鎖,人民的生產和勞動積極性普遍不高;政治上,黨內黨外派別斗爭不斷,導致大批革命和建設人才流失;在外交上,中國的「一邊倒」策略在中蘇關系緊張後也無法行得通,迫不得已提出「兩個拳頭打人」的外交政策。 種種跡象表明,「蘇聯模式」在中國建國之初,確實起到了促進經濟發展、穩固政治的作用,但是一旦離開那個特定時期和背景,其弊端暴露無遺。不過,這正好印證了馬克思關於生產力和生產關系以及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關系的論斷。 改革開放使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進入第二個時期,即對「蘇聯模式」的揚棄時期。 這一時期,經濟上大力發展市場經濟。中國不再將計劃經濟和市場經濟作為區分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根本標志,而是將他們視為經濟發展的手段,計劃和行政手段也只處於輔助地位;經濟結構不再一味強調重工業優先發展,而是重、輕工業協調發展;政治上,推行社會主義法制和法治理念,不再是一人專政、「人治社會」,而是依法治國、「法治社會」,將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推進到更高層次,民主更加健全、法治更加完備;思想文化文化上,兼收並蓄,外為中用,古為今用,在堅持馬克思主義主導地位的基礎上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社會建設上,從注重經濟效益,到注重經濟和社會效益並重,再到和諧社會的發展階段,更加科學理性。 總之這一時期,中國政府將「蘇聯模式」改造成適應中國發展的「中國模式」,基本適應了中國的現實和國情。 (三)前車之鑒,後事之師 總而言之,「蘇聯模式」在蘇聯和中國適用時的起起落落、成敗兼蓄,恰好論證了馬克思科學社會主義中關於社會發展的理論,即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築的關系。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發展的要求和需要,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時會阻礙生產力的發展,並最終被生產力拋棄,而由新的生產關系取代來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一定要為經濟基礎服務,上層建築不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要求時,必將被經濟基礎突破,由經濟基礎衍生新的上層建築以適應經濟基礎的發展。

Ⅷ 蘇聯模式是如何影響當代中國政治制度建立與變遷的

首先,1917年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為中國傳播馬列主義理論。一是爆發的「五四」運動;二是成立以馬列主義為理論塌導的中國共產黨;三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新民民主主義的革命的成功即武裝奪取政權,建立新中國。其次.二十世紀五十年代按照蘇聯模式建設社會主義。一是抗美援朝的勝利穩定了中國經濟環境的恢復;二是蘇聯計劃經濟模式改變了一窮二白的面貌;……第三.蘇東劇變卻給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帶來新的機遇。

Ⅸ 為什麼俄國十月革命對中國影響巨大

十月革命的勝利,促使了中國人民尤其是使中國先進知識分子受到極大的鼓舞,看到了中華民族解放的新希望。十月革命的勝利,幫助中國的先進知識分子提高了對工農群眾偉大力量的認識,組織他們直接戰斗,推動了知識分子同實際政治斗爭、同工農群眾相結合的進程。

俄國十月革命,又稱紅色十月、十月起義、彼得格勒武裝起義或布爾什維克革命,獲勝的蘇聯紅軍一方稱之為「偉大的十月社會主義革命」,是俄國工人階級在布爾什維克黨領導下聯合貧農所完成的偉大的社會主義革命 ,是1917年俄國革命中第二個、也是最後的重要階段。因發生在俄國歷法(儒略歷)1917年10月25日(公元1917年11月7日),故稱「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以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為領導的布爾什維克黨武裝力量向資產階級臨時政府所在地聖彼得堡冬宮發起總攻,推翻了臨時政府,建立了蘇維埃政權。

十月革命是經偉大革命導師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同志領導下的布爾什維克黨領導的武裝起義,建立人類歷史上第二個無產階級政權(第一個是巴黎公社無產階級政權)和由馬克思主義政黨領導的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俄。

革命推翻以克倫斯基為領導的資產階級俄國臨時政府(俄羅斯共和國),為1918年—1920年的蘇俄內戰和1922年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成立奠定開端。

十月革命的勝利開創人類歷史的新紀元,為世界各國無產階級革命、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民族解放運動開辟勝利前進的道路。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如何影響中國的政治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399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5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