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俄羅斯帝國的歷史階段
俄羅斯人的祖先為東斯拉夫人羅斯部族。公元15世紀末,莫斯科公國大公伊凡三世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國家——莫斯科大公國。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為「沙皇」,其國號稱俄國。16—17世紀,伏爾加河流域、烏拉爾和西伯利亞各族先後加入俄羅斯,使它成為一個多民族國家。
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羅斯帝國國在軍事上的慘敗以及之後的內戰,俄國二月革命終於在1917年爆發,俄羅斯帝國滅亡。在羅曼諾夫王朝之前的留里克王朝的伊凡四世在1547年便已經開始使用「沙皇」的稱號,自留里克王朝起首都為莫斯科。17世紀中期地處歐洲東部的東正教國家烏克蘭和俄羅斯合並為統一的國家。1689年8月彼得一世正式親政。1712年後俄國沙皇彼得一世遷都至聖彼得堡,並以自己的名字改名為彼得格勒,以窺視歐洲大陸。經過1700—1721年的北方戰爭,俄羅斯從瑞典王國得到了通往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使俄羅斯從內陸國變為瀕海國。17世紀它擊潰了波蘭和瑞典封建主的入侵。1721年,俄國沙皇彼得一世改國號為俄羅斯帝國,自稱彼得大帝。1812年俄羅斯帝國打敗了入侵的法蘭西帝國的拿破崙一世皇帝軍隊。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廢除農奴制。1825年12月貴族革命者在彼得堡舉行起義(即十二月黨人起義),被鎮壓。
俄羅斯帝國在18世紀開始現代化並到處擴張,成為歐洲列強之一,並與中國清朝發生沖突,俄國先通過《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與後來的《塔城界約》(同治三年,1864年)、五年後的《塔城界約續約》(同治八年,1869年)和《伊犁條約》(光緒七年,1881年)不平等條約,分別割佔中國大西北以及「唐努烏梁海西北部十佐領」之地(現分屬蒙古、俄羅斯圖瓦共和國),總計70多萬平方公里,《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把黑龍江以北、烏蘇里江以東的100萬平方公里土地割讓給俄羅斯帝國。然而20世紀初開始,俄羅斯帝國的實力開始下降,人民也對現狀日漸不滿。1914年,處於內憂外患的俄國捲入第一次世界大戰,從1915年處於戰爭劣勢階段,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革命一觸即發。1917年3月(俄歷2月),俄國二月革命爆發,俄國皇帝尼古拉二世退位,俄羅斯帝國滅亡。11月,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爆發,推翻了二月革命後成立的臨時政府,並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向敵國德國賠償巨款,並割讓俄國西部領土100多萬平方千米。列寧改國名為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簡稱蘇維埃俄國或蘇俄)。為了打擊反蘇維埃的勢力,列寧下令處死已退位的皇帝尼古拉二世一家。1922年,蘇俄和烏克蘭、哈薩克等國組成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成立了。 俄羅斯民族的祖先是成長於東歐平原的東斯拉夫人的一支。俄羅斯民族是一個善於流動的民族,索洛維約夫稱之為具有「液態因素」。作為東斯拉夫人的一支,早期的俄羅斯人生活在西起德涅斯特河、東到第聶伯河以及黑海北岸的廣袤的東歐平原上。這塊土地的地理概貌是:森林與沼澤交錯、河流縱橫、土質以砂質黏土為主,同時遠離海洋、與大草原連接。
在公元初,東斯拉夫人還保留著氏族制,每個部落由幾個氏族組成。他們砍伐森林,平整土地,從事耕作,集體飼養牲畜,狩獵和打魚,一切問題由氏族大會決定。 伊凡四世·瓦西里耶維奇,瓦西里三世與葉琳娜·格林斯卡婭之子,是俄國歷史上的第一位沙皇。1533年至1547年為莫斯科大公,1547年至1584年為沙皇。伊凡四世三歲即位,母親暫時攝政,卻苦於大貴族們的橫暴。當時各集團激烈爭權、傾軋和謀殺,對伊凡四世性格的形成及其活動產生了深刻影響。1547年加冕稱沙皇。
在俄羅斯歷史上有著深遠影響,關於伊凡雷帝的神話傳說在俄羅斯多得不勝枚舉,至今還在廣為流傳。他是一位出色的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作家,是國家明哲的楷模,但他近乎是一個瘋子。 俄國開始只是一個在莫斯科附近的小國,其帝國的地位並不被歐洲承認。1696年,年輕的彼得一世成為沙皇,一開始他為了保護南方的國界而開始對抗信奉伊斯蘭教的韃靼和奧斯曼帝國。為了繼續與奧斯曼帝國的戰爭,彼得開始到歐洲尋找盟友並學習西方的科學技術,拜訪了勃蘭登堡(普魯士)、荷蘭、英國和神聖羅馬帝國(奧地利)等。
為了增加與西方交流的機會和尋找俄國在波羅的海的出海口,彼得在1700年與奧斯曼帝國停戰,並對當時歐洲最強國家之一的瑞典宣戰。在芬蘭灣的納爾瓦,瑞典軍證明了俄軍完全不是他們的對手。幸運的是,瑞典在這時陷入了波蘭王位的爭奪當中。在這喘息的時間,彼得建立了一支新式西方化的軍隊;當兩支軍隊在1709年在波爾塔瓦再度相遇時,俄國擊敗了瑞典,1712年彼得遷都到了他新造的聖彼得堡,致力於俄國的西方化。
北方戰爭一直持續到了1721年,瑞典簽署了《尼斯塔得條約》,俄國終於得到了在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以及與西方交流的窗口。 早於17世紀,俄國已積極向遠東擴張,並與中國清朝發生沖突。中俄分別於1689年和1727年簽署《尼布楚條約》和《恰克圖條約》確立邊界,但這並未阻止俄國的野心。1858年5月,俄國乘英法聯軍侵略中國之際,俄國以武力威脅清政府簽署《璦琿條約》,以黑龍江為邊界。1860年簽訂的《中俄北京條約》,沙皇俄國更把整個外滿洲(包括庫頁島)吞並,並獲得海參崴這個不凍港,以擴展其於西太平洋的影響。另一方面,俄國亦企圖將勢力染指庫頁島及千島群島,與日本展開爭奪。1875年5月7日,日本與俄國簽訂《庫頁島千島群島交換條約》,俄國把千島群島南部給予日本,換取庫頁島的主權。
19世紀末期,俄國向清廷租借大連,成立關東州。俄國亦藉得到了東清鐵路的建築權對內滿洲(即東三省)進一步侵略,意圖建立所謂「黃俄羅斯」。旨在將土地廣袤,人口稠密的內滿洲也轉變為俄國的殖民地。此為俄國遠東大戰略的最終目的。1900年的庚子俄難(即俄國加入八國聯軍侵略中國,製造海蘭泡慘案等外交事件,洗劫內滿洲諸多城鎮)之後該戰略的實施步伐被大幅度的加快。但由於俄國在1905年的日俄戰爭中惜敗於日本帝國,並且本國也爆發革命,該項戰略計劃遂成畫餅。
俄羅斯在北美洲亦曾經於1787年佔有土地,但在1867年將其以七百二十萬美元的價格賣給美國,即今日的阿拉斯加州。 16世紀中期俄國成為地處歐洲東部邊陲半亞洲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盛行封建農奴制。由於封建農奴制的阻礙,到19世紀中期,俄國的資本主義工業發展緩慢,落後於西方其他主要資本主義國家。俄國農奴境況十分悲慘,暴動頻繁。
面對嚴重危機,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不得不簽署廢除農奴制的法令。法令規定,農奴在法律上是「自由人」;地主再也不能買賣農奴和干涉他們的生活;農奴在獲得「解放」時,可以得到一塊份地,但他們必須出錢贖買這塊份地。
1861年改革,是沙皇自上而下實行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因為農奴制的廢除有利於資本主義的發展,使俄國發展成近代資本主義強國,成為近代歷史上的重大轉折點。但是這次改革不夠徹底,保留了一部分封建殘余。
1905年日俄戰爭的失敗使得民眾對沙皇制度的不滿大增,在首都彼得格勒發生了大規模的民眾的反戰請願,由於軍警擅自開槍鎮壓造成了所謂的「流血星期日」,此事件成為了1905年全俄大革命的導火索。此次革命雖然成功被鎮壓,然而嚴重撼動了沙皇的權威。並且也使得改革迫在眉睫。於是沙皇啟用斯托雷平進行改革,斯托雷平上任後推行土地改革制度並嚴厲鎮壓農民運動,盡管頗具成效,可惜仍沒有從根本上解決社會問題。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在歐洲大陸爆發,俄國加入英法對德奧宣戰,第一次世界大戰給俄國人民帶來了深重的苦難。大戰後期,1917年3月,俄國爆發「二月革命」,沙皇俄國長達長達三百多年的的專制統治被推翻。 1917年俄國二月革命後,俄國建立了資產階級臨時政府,它與二月革命中建立的工人士兵代表蘇維埃同時存在。因此它是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俄國臨時政府掌握著主要政權。資產階級臨時政府不顧人民死活,繼續進行世界大戰,激起了人民的強烈反對。並且大肆逮捕和殺害布爾什維克黨人。布爾什維克黨被迫轉入地下狀態。由於形勢發生了變化,布爾什維克黨在8月確定了武裝起義的方針。
1917年11月6日晚,列寧秘密來到彼得格勒的起義總指揮部——斯莫爾尼宮,領導起義。1917年11月7日晚9時45分,隨著停泊在俄國首都彼得格勒附近的軍艦「阿芙樂爾」號的幾聲炮響,起義軍向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最後據點——冬宮發起了總攻。最終,武裝起義取得勝利。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俄國「十月革命」。
❷ 蘇聯被哪個國家滅了
蘇聯是被美國等西方國家搞顛履政權瓦解的。
蘇聯的解體
蘇聯在政治領域中由於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忽視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官僚主義盛行、嚴重脫離群眾,思想理論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思想僵化,照抄照搬脫離本國國情,知識分子沒有表達意見的自由。
經濟上,計劃經濟體制一統天下,經濟結構嚴重失衡,片面發展重工業特別是國防工業,收入分配長期搞平均主義,不承認私有財產也不尊重和保護一切私有財產與公民權利,違背國際歷史文明的發展潮流,人民生活改善十分緩慢。
外交上搞大國主義、霸權主義,干涉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內政,全面擴軍備戰,與美國爭霸,消耗和削弱自身實力,加劇了國內動盪。
1991年9月6日,波羅的海三國宣布獨立,12月8日,俄羅斯聯邦、白俄羅斯、烏克蘭三國領導人簽署《獨立國家聯合體協議》宣布組成「獨立國家聯合體」。
12月25日,戈爾巴喬夫宣布辭去蘇聯總統職務。12月26日,蘇聯最高蘇維埃共和國院舉行最後一次會議,宣布蘇聯停止存在,蘇聯正式解體,蘇聯解體分裂成15個國家。俄羅斯聯邦成為蘇聯的唯一繼承國。原蘇聯在海外的一切財產、存款、外交機構、使領館等由俄羅斯接收。
❸ 俄羅斯在歷史上只被成吉思汗打敗過,希特勒和拿破崙都沒成功為什麼
首先我們要知道俄羅斯的歷史俄羅斯,它是起源於東歐草原的一批東斯拉夫人組成的。這個人種的特點就是不畏強權,而且在國家危難的時候一致對外。這也可能是只有成吉思汗打敗過他們,而希特勒和拿破崙都沒有成功的最主要原因。
在被成吉思汗打敗過後的俄羅斯,他們也統一了力量,在軍事和一些地方都有了飛速的發展。這時候希特勒和拿破崙想要攻打下俄羅斯,就比成吉思汗打敗之前更要困難。同時當時的成吉思汗可以說是全世界武裝力量特別強的一個國家,而且自身的軍事實力也非常的強,相比較希特勒和拿破崙並不能和當時的成吉思汗相比。
❹ 俄羅斯的歷史
現代一般認為俄羅斯的歷史應追溯至莫斯科大公國的建立為始。但是在俄羅斯境內,自遠古就有人類居住。
早期
6世紀,東斯拉夫人逐漸向俄羅斯的歐洲部分等地區遷徙。862年,以留里克為首的瓦朗幾亞人征服東斯拉夫人,建立留里克王朝。882年,建立了基輔羅斯。12世紀分裂為若干獨立公國。1237年蒙古軍隊入侵,建立欽察汗國。
莫斯科大公國
伊凡四世莫斯科建於1147年,弗拉基米爾大公尤里·多爾戈魯基是其奠基人。他頭戴戰盔、身披鐵甲、左手持盾、雙腿跨馬的紀念像一直矗立在莫斯科市中心特維爾大街中段莫斯科市政府前面的廣場上。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稱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宮,莫斯科大公國逐漸發展為東北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領導其他公國擺脫了蒙古韃靼的統治,使羅斯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留里克王朝
俄羅斯1000多年的歷史上,除了240年的韃靼統治以外,只有兩個王朝。第一個王朝是留利克王朝,建於公元9世紀。上述基輔羅斯時期,就是留利克王朝開始。1598年伊凡四世(雷帝)的兒子費多爾去世後,留利克王朝絕嗣,統治俄國700多年的留利克王朝從此覆滅。
羅曼諾夫王朝
1605年,戈杜諾夫突然死亡,俄羅斯天下大亂,進入一個「混亂時代」。直到下諾夫哥羅德的米寧和波扎爾斯基率領民兵把波蘭侵略軍趕出莫斯科以後,這一動盪時期才終於結束。1613年貴族們推舉伊凡四世的親戚、16歲的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為新沙皇,建立了羅曼諾夫王朝。這個王朝經歷了18個沙皇的統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7年發生的俄國二月革命中被推翻。
俄羅斯帝國
彼得大帝17世紀時,歐洲許多國家發展迅速,而俄國農奴制度還在盛行。為了效法西方,彼得一世在1697年派遣使團赴西歐考察,自己也化名隨團出訪,回國後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彼得一世改革,在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文化各方面提高了俄羅斯的實力。1721年,彼得一世宣布俄羅斯為帝國。
到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領土空前膨脹,被稱為「帝國的黃金時期」。
俄國臨時政府
資產階級二月革命後,由克倫斯基以及其他一些社會革命黨、立憲民主黨人控制,組成了俄羅斯臨時政府。此政府受到原支持沙皇的保皇黨和支持列寧、里昂·托洛茨基的共產黨的兩面攻擊,政府對兩種反對勢力均採取嚴厲鎮壓政策。該政府統治期間行政腐敗,經濟崩潰,仍參加帝國主義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因此不得人心,最後在1917年俄歷十月被十月革命推翻,克倫斯基出走國外,一些領導人被捕或出逃,有一部分成為反蘇維埃武裝叛亂的領袖。俄國內戰之後,布爾什維克取得政權.
蘇聯時期的統治
1917年十月革命後,蘇聯共產黨取得了政權,實行共產主義政策,吸收其他小國家成為加盟國,定國名為蘇聯。建政初期發生了紅軍與白軍之間的內戰,紅軍勝利。列寧逝世後,斯大林取得領導權,實行獨裁統治。此外,蘇聯的歷屆領導人還有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卡年科、戈爾巴喬夫等。蘇聯在50-70年代與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爆發了冷戰。90年代,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蘇聯政權於1991年解體。
現代俄羅斯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國名為「俄羅斯聯邦」,實行資本主義和總統制。葉利欽為首任總統,普京為第二任(也是現任)總統。俄羅斯聯邦加強了與西方的合作,但車臣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❺ 誰能告訴我俄羅斯的歷史
現代一般認為俄羅斯的歷史應追溯至莫斯科大公國的建立為始。但是在俄羅斯境內,自遠古就有人類居住。
早期
6世紀,東斯拉夫人逐漸向俄羅斯的歐洲部分等地區遷徙。862年,以留里克為首的瓦朗幾亞人征服東斯拉夫人,建立留里克王朝。882年,建立了基輔羅斯。12世紀分裂為若干獨立公國。1237年蒙古軍隊入侵,建立欽察汗國。
莫斯科大公國
伊凡四世莫斯科建於1147年,弗拉基米爾大公尤里·多爾戈魯基是其奠基人。他頭戴戰盔、身披鐵甲、左手持盾、雙腿跨馬的紀念像一直矗立在莫斯科市中心特維爾大街中段莫斯科市政府前面的廣場上。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稱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宮,莫斯科大公國逐漸發展為東北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領導其他公國擺脫了蒙古韃靼的統治,使羅斯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留里克王朝
俄羅斯1000多年的歷史上,除了240年的韃靼統治以外,只有兩個王朝。第一個王朝是留利克王朝,建於公元9世紀。上述基輔羅斯時期,就是留利克王朝開始。1598年伊凡四世(雷帝)的兒子費多爾去世後,留利克王朝絕嗣,統治俄國700多年的留利克王朝從此覆滅。
羅曼諾夫王朝
1605年,戈杜諾夫突然死亡,俄羅斯天下大亂,進入一個「混亂時代」。直到下諾夫哥羅德的米寧和波扎爾斯基率領民兵把波蘭侵略軍趕出莫斯科以後,這一動盪時期才終於結束。1613年貴族們推舉伊凡四世的親戚、16歲的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為新沙皇,建立了羅曼諾夫王朝。這個王朝經歷了18個沙皇的統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7年發生的俄國二月革命中被推翻。
俄羅斯帝國
彼得大帝17世紀時,歐洲許多國家發展迅速,而俄國農奴制度還在盛行。為了效法西方,彼得一世在1697年派遣使團赴西歐考察,自己也化名隨團出訪,回國後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彼得一世改革,在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文化各方面提高了俄羅斯的實力。1721年,彼得一世宣布俄羅斯為帝國。
到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領土空前膨脹,被稱為「帝國的黃金時期」。
俄國臨時政府
資產階級二月革命後,由克倫斯基以及其他一些社會革命黨、立憲民主黨人控制,組成了俄羅斯臨時政府。此政府受到原支持沙皇的保皇黨和支持列寧、里昂·托洛茨基的共產黨的兩面攻擊,政府對兩種反對勢力均採取嚴厲鎮壓政策。該政府統治期間行政腐敗,經濟崩潰,仍參加帝國主義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因此不得人心,最後在1917年俄歷十月被十月革命推翻,克倫斯基出走國外,一些領導人被捕或出逃,有一部分成為反蘇維埃武裝叛亂的領袖。俄國內戰之後,布爾什維克取得政權.
蘇聯時期的統治
1917年十月革命後,蘇聯共產黨取得了政權,實行共產主義政策,吸收其他小國家成為加盟國,定國名為蘇聯。建政初期發生了紅軍與白軍之間的內戰,紅軍勝利。列寧逝世後,斯大林取得領導權,實行獨裁統治。此外,蘇聯的歷屆領導人還有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卡年科、戈爾巴喬夫等。蘇聯在50-70年代與美國等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爆發了冷戰。90年代,加盟共和國紛紛獨立,蘇聯政權於1991年解體。
現代俄羅斯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國名為「俄羅斯聯邦」,實行資本主義和總統制。葉利欽為首任總統,普京為第二任(也是現任)總統。俄羅斯聯邦加強了與西方的合作,但車臣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❻ 歷史上俄羅斯被哪個外來民族統治過
俄國歷史從頭到尾就是一部異族統治的歷史,沒有外族的幫助,俄國人根本沒有能力組織起一個國家,請看:
最早的羅斯國家---留里克王朝是在公元8世紀,由入侵俄國的北歐海盜留里克(可能是瑞典人,也可能是挪威人)建立的,在此以前,俄羅斯當地都是刀耕火種的原始斯拉夫部落,根本沒有國家組織。這時已是公元8世紀,不要說歐亞大陸兩端的古典帝國漢朝與羅馬已經過去了多少個世紀;也不說中國已經有了高度成熟、發達的官僚組織國家;在這個時候,就連新大陸上的瑪雅帝國都已經過去幾百年了,非洲大陸上都出現了國家組織;可此時俄國卻還要依靠入侵的異族才能建立起自己的國家,俄羅斯人自我組織能力之低下由此可見一斑。
接下來是金帳汗國,統治者不用說是蒙古人。而且俄羅斯人事實上是很樂意臣服於金帳汗國的;當時俄國人眼中真正的大敵是信仰天主教的瑞典人和德國人。金帳汗國對俄國是間接統治,基本上就是當甩手掌櫃,只要莫斯科公國按時交稅上貢,金帳汗國對俄國內部事務並不幹涉,事實上,俄國文化的發展也沒有在金帳汗國統治期間受到干擾;而瑞典和德國則是要鏟除東正教,把天主教傳播到俄國。所以臣服於金帳汗國、親吻了大汗馬靴的莫斯科大公,依然被俄羅斯人視作民族英雄,只因為他曾把東擴的條頓騎士團消滅干凈。
然後,留里克王朝絕嗣,馬上缺乏自我組織能力的俄國就又陷入混亂,居然叫波蘭人打到莫斯科扶植了傀儡沙皇,幾乎亡國;好不容易把波蘭人趕走,估計此時老毛子對自己的組織能力此刻也是心裡有數了,於是乎,俄國人邀請德意志貴族米哈伊爾羅曼諾夫來統治自己,羅曼諾夫到他父親這一代還是純種德國人,這才有了羅曼諾夫王朝。
接下了300年羅曼諾夫王朝的文治武功也是眾所周知,無須廢話。不過要記住一點,不僅羅曼諾夫們的祖宗是德國人,而且從彼得三世開始,沙皇的德國血統更濃了,因為在未婚無嗣的伊麗莎白女皇(1741-1746年在位)去世之後,由彼得大帝的外孫德國人荷爾斯泰因-哥道普王室的彼得·路德維希(看名字就知道是哪國人)大公繼承皇位,此後羅曼諾夫王朝應該叫羅曼諾夫-荷爾斯泰因-哥道普王朝。從葉卡捷琳娜大帝開始,最後六代沙皇(保羅大公、亞歷山大一世、尼古拉一世、亞歷山大二世、亞歷山大三世、尼古拉二世)中的五位都是迎娶德國貴族女子作為自己的皇後(亞歷山大三世除外,他的皇後是丹麥公主)。因此,應該說羅曼諾夫王朝根本就是德國人統治俄國的王朝。
❼ 蘇聯是被哪個國家給滅了
有內部原因也有外部原因,內部原因是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外部原因是美國的和平演變
❽ 誰知道俄羅斯歷史要具體點
歷史
從國家和國際法律的角度來看,現代俄羅斯民族國家在1917年11月7日出現。1991年12月25日更名為「俄羅斯聯邦」,通稱為「俄羅斯」、「俄聯邦」或「俄國」,是蘇聯和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繼承者。
俄羅斯地域在舊石器時代已經有人類居住。862年諾曼人留里克受斯拉夫人的邀請來到諾夫哥羅德,建立第一個羅斯公國,留里克王朝始自於此。882年,諾夫哥羅德大公奧列格征服基輔,建立基輔羅斯公國,至12世紀中葉,以基輔為首都,東斯拉夫人為主體的早期國家。
基輔羅斯起源於7世紀上半葉,根據史學史的觀點,基輔羅斯被認為是3個現代東斯拉夫人國家(白俄羅斯、俄羅斯及烏克蘭)的前身。弗拉基米爾一世·斯維亞托斯拉維奇和他的兒子雅羅斯拉夫統治的時期,被認為是基輔的黃金時期。
當時他們接納了東正教,也創立了羅斯法典(Русская правда)。基輔羅斯在公元13世紀被蒙古人建立的欽察汗國佔領。
中世紀後期俄羅斯人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國並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最終建立了沙皇俄國。從16世紀起開始向亞洲擴張,到17世紀中葉成為全球固有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
在歷代沙皇的領導下,在18世紀開始現代化並到處擴張,最終稱帝建立俄羅斯帝國成為歐洲列強之一,然而沙皇統治日益腐敗,拒絕下放權力予資產階級,加上對外戰爭失敗與經濟不振,人民對現狀日漸不滿。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在軍事上的慘敗,十月革命終於在1917年爆發。
俄羅斯帝國被革命推翻建立了俄羅斯共和國。但很快的,蘇聯共產黨在列寧的領導下以全球首個共產政權摧毀俄羅斯共和國,成立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之後不久,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亦就此成立。
在列寧和其後繼者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由一個農業國迅速工業化,並且實行農業集體化。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勝納粹德國後,成為冷戰中的紅色超級大國。
到了1980年代晚期,蘇聯進行了多項激進的改革,然而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已病入膏肓,斯大林模式也逐漸僵化,最終於1991年解體。
1991年12月26日,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最高蘇維埃宣布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更名為俄羅斯聯邦並成為主權國家。
從此之後,俄羅斯聯邦雖未具有如蘇聯、美國等超級大國的地位,但仍被國際承認是極具影響力的世界性大國,亦是世界第二軍事強國。經濟曾一度面臨困境,政治方面也出現過1993年憲政危機,但就目前經濟狀況有了決定性的改善。
建國歷史的變遷
1、基輔羅斯(古羅斯國家,862年至1242年)
2、弗拉基米爾-蘇茲達爾大公國(1157年至1389年)
3、莫斯科公國(1246年至1389年)
4、莫斯科大公國(1389年至1547年)
5、俄羅斯沙皇國(1547年1月16日至1721年1月22日)
6、俄羅斯帝國(1721年1月22日至1917年9月1日)
7、 俄羅斯共和國(1917年9月1日至1917年11月7日)
8、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蘇維埃俄國;1917年11月7日成立,1922年至1991年屬於蘇聯)
9、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1922年12月30日 - 1991年12月26日)
10、俄羅斯聯邦(1991年12月25日 - 至今)
國家政權首都的變遷
1、862年至882年 -諾夫哥羅德
2、882年至1243年 -基輔
3、1243年至1389年 -弗拉基米爾
4、1389年至1712年 -莫斯科
5、1712年至1728年 -聖彼得堡
6、1728年至1732年 -莫斯科
7、1732年至1918年 -聖彼得堡(1914年8月18日改名彼得格勒)
8、1918年3月12日至今 -莫斯科
簡介
俄羅斯聯邦(俄:Российская Федерация,英:Russian Federation)又稱俄羅斯(俄:Россия,英:Russia),簡稱俄聯邦、俄 。
是由22個自治共和國、46個州、9個邊疆區、4個自治區、1個自治州、3個聯邦直轄市組成的聯邦共和立憲制國家。
國旗為白、藍、紅三色旗。國徽主體為雙頭鷹圖案。俄羅斯位於歐亞大陸北部,地跨歐亞兩大洲,國土面積為1709.82萬平方公里,是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國家,也是一個由194個民族構成的統一多民族國家,主體民族為俄羅斯人,約佔全國總人口的77.7%。
俄羅斯人的祖先為東斯拉夫人羅斯部族。公元15世紀末,大公伊凡三世建立莫斯科大公國。1547年伊凡四世自稱沙皇,1721年彼得一世被元老院授予「全俄羅斯皇帝」的頭銜,並建立俄羅斯帝國。
對外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曾吞並歐亞多個國家,於18世紀中後期葉卡捷琳娜二世統治時達到鼎盛時期。1917年十月革命後建立了蘇維埃俄國。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聯邦同南高加索聯邦、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組建蘇聯 。
冷戰期間成為超級大國,通過大力發展軍事力量來同美國爭霸。
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後,最大加盟國俄羅斯繼承蘇聯大部分軍事力量。擁有世上最大的核武器庫。在「一超多強」的國際體系中,俄羅斯是有較大影響力的強國,其軍工實力雄厚,特別是高等教育、航空航天技術,居世界前列。
俄羅斯還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對安理會議案擁有一票否決權。除此以外,俄羅斯還是金磚國家之一。
(8)俄羅斯在歷史被哪個政權滅過擴展閱讀:
譯名由來
按照俄語發音「Россия」,其名稱應譯為「羅西亞」。元朝時根據蒙古語譯為「斡羅思」,到清朝初年許多文獻中曾稱為「羅剎」,但在以國家相稱時則多譯為「鄂羅斯」或「俄羅斯」。
清乾隆年間官修《四庫全書》時將其正式統一為「俄羅斯」或簡稱「俄國」,自此沿用至今。
另一說法是,在清朝入主中原時期,原居於歐洲,屬於斯拉夫人分支的羅斯人,開始橫越西伯利亞東來至黑龍江上游一帶,准備占據當地。
由於羅斯人抵達中國邊境時,最先與蒙古人與達斡爾人等接觸,這些民族於提及人名或地方名時,慣於前面加上「俄」的發音,於是「羅斯」即變為「俄羅斯」。
舊時上海人將俄羅斯譯為「羅宋」,因而有羅宋湯、羅宋人、羅宋麵包等詞。
人口
俄羅斯2014年人口1.46億。雖然政府對生育家庭給予補貼,但由於擔心住房、醫療和教育等問題,大部分俄羅斯家庭選擇只生一個孩子。
由於俄羅斯聯邦廣闊的幅員,所以人口密度較低;大部分人口主要聚積在俄羅斯聯邦的歐洲部分,烏拉爾山脈地區以及西伯利亞的東南部。
俄羅斯聯邦內也有許多民族,俄羅斯人占總人口82%,其餘的民族為韃靼人、楚瓦什人、巴什基爾人、車臣人、摩爾多瓦人等120多個少數民族。最大的少數民族是韃靼人(3.8%)。
以下依次為楚瓦什人(1.2%)、巴什基爾人(1.1%)、車臣人(0.8%)、摩爾多瓦人(0.7%)、烏德穆爾特人(0.4%)、馬里人(0.4%)、阿瓦爾人(0.3%)等。
語言
俄語是俄羅斯唯一官方語言。俄語(русский язык)是斯拉夫語族中使用人數最多之語言,屬於斯拉夫語族東斯拉夫語支,主要在俄羅斯、前蘇聯其它成員國使用,在華沙條約成員國中,曾被學校作為第一外語教學。
蘇聯時期,俄語在其加盟共和國中極受推崇。雖然很多前蘇聯加盟共和國今日多重視自己語言,俄語仍於這些地區被廣泛使用,尤其使用於這些國家之間之交流。
❾ 俄羅斯的歷史上經歷了幾大王朝,誰知道是哪幾個啊
歷史俄羅斯歷史始於東斯拉夫人,亦是後來的俄羅斯人、烏克蘭人和白俄羅斯人。基輔羅斯是東斯拉夫人建立的第一個國家。988年開始,東正教從拜占庭帝國傳入基輔羅斯,由此拉開了拜占庭和斯拉夫文化的融合,並最終形成了占據未來700年時間的俄羅斯文化。13世紀初,基輔羅斯被蒙古人佔領後,最終分裂成多個國家,這些國家都自稱為是俄羅斯文化和地位的正統繼承人。基輔羅斯6世紀,東斯拉夫人逐漸向俄羅斯的歐洲部分等地區遷徙。862年,以留里克為首的瓦朗幾亞人征服東斯拉夫人,建立留里克王朝。882年,建立了基輔羅斯。12世紀分裂為若干獨立公國。1237年蒙古軍隊佔領,建立欽察汗國。莫斯科大公國莫斯科建於1147年,弗拉基米爾大公尤里·多爾戈魯基是其奠基人。他頭戴戰盔、身披鐵甲、左手持盾、雙腿跨馬的紀念像一直矗立在莫斯科市中心特維爾大街中段莫斯科市政府前面的廣場上。1547年,莫斯科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稱沙皇,建造克里姆林宮,莫斯科大公國逐漸發展為東北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宗教中心,領導其他公國擺脫了蒙古韃靼的統治,使俄羅斯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擴張歷史中世紀後期俄羅斯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國並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帝國,並從15世紀起開始向亞洲擴張。在歷代沙皇的領導下,俄羅斯帝國在18世紀開始現代化並到處擴張,成為歐洲列強之一,並從(中國)清朝掠奪了588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包括外東北、庫頁島和新疆西部。然而20世紀初開始,俄國的實力開始下降,人民也對現狀日漸不滿。隨著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在軍事上的慘敗以及之後的內戰,十月革命終於在1917年爆發。羅曼諾夫王朝1605年,戈杜諾夫突然死亡,俄羅斯天下大亂,進入一個「混亂時代」。直到下諾夫哥羅德的米寧和波扎爾斯基率領民兵把波蘭侵略軍趕出莫斯科以後,這一動盪時期才終於結束。1613年貴族們推舉伊凡四世的親戚、16歲的米哈伊爾·羅曼諾夫為新沙皇,建立了羅曼諾夫王朝。這個王朝經歷了18個沙皇的統治,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在1917年發生的俄國二月革命中被推翻。俄羅斯帝國17世紀時,歐洲許多國家發展迅速,而俄國農奴制度還在盛行。為了效法西方,彼得一世在1697年派遣使團赴西歐考察,自己也化名隨團出訪,回國後實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稱彼得一世改革,在政治、軍事、經濟、科學文化各方面提高了俄羅斯的實力。1721年,彼得一世宣布俄羅斯為帝國。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領土空前膨脹,被稱為「帝國的黃金時期」。臨時政府資產階級二月革命後,由克倫斯基以及其他一些社會革命黨、立憲民主黨人控制,組成了俄羅斯臨時政府。此政府受到原支持沙皇的保皇黨和支持列寧、里昂·托洛茨基的共產黨的兩面攻擊,政府對兩種反對勢力均採取嚴厲鎮壓政策。該政府統治期間行政腐敗,經濟崩潰,仍參加帝國主義的第一次世界大戰,因此不得人心,最後在1917年俄歷十月被布爾什維克革命推翻,克倫斯基出逃國外,一些領導人被捕或出逃。俄國內戰之後,布爾什維克取得政權,說明人民政權才是民主的與自由的政權。蘇聯時期
❿ 蘇聯被哪個國家滅了
蘇聯解體,是指20世紀90年代初蘇聯共產黨失去執政地位及由15個加盟共和國組成的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的解體的事件。蘇聯解體分裂成15個國家。俄羅斯聯邦成為蘇聯的唯一繼承國。原蘇聯在海外的一切財產、存款、外交機構、使領館等由俄羅斯接收。
蘇聯在政治領域中由於長期實行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忽視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官僚主義盛行、嚴重脫離群眾﹔思想理論上,馬克思主義教條化、思想僵化,照抄照搬脫離本國國情,知識分子沒有表達意見的自由﹔經濟上,計劃經濟體制一統天下,經濟結構嚴重失衡,片面發展重工業特別是國防工業,收入分配長期搞平均主義,不承認私有財產也不尊重和保護一切私有財產與公民權利,違背國際歷史文明的發展潮流,人民生活改善十分緩慢;外交上搞大國主義、霸權主義,干涉其他社會主義國家內政,全面擴軍備戰,與美國爭霸,消耗和削弱自身實力,加劇了國內動盪。
蘇聯解體原因
1、經濟因素
戈爾巴喬夫時期蘇聯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相對於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嚴重落後,是導致蘇聯解體的最根本原因。而蘇聯經濟衰落的根本原因在於蘇聯僵化的經濟體制、結構和戰略不能適應時代的發展變化。
2、高度集權的政治體制
蘇聯高度集中的政治體制存在著許多不利於民主、決策等方面的因素,成為最終導致蘇聯解體的另一個重要的因素。
3、民族間題
民族問題長期得不到妥善解決,是蘇聯解體的又—重要原因。
4、思想政策上的失敗
蘇聯的解體是一個歷史的悲劇,導致這場悲劇發生的主要原因是蘇共的失敗,而失敗的首先是從思想領域開始的。蘇共後期部分領導人縱容或直接鼓吹指導思想上的多元化,結果導致黨內思想混亂,為敵對勢力和西方思想的滲透打開了大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