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載人航天發展如何

俄羅斯載人航天發展如何

發布時間:2022-04-19 08:48:05

⑴ 俄媒披露俄載人登月計劃,載人登月為何這么難

俄羅斯國家航天公司總裁德米特里·羅戈津在向國際空間站機組人員致以新年祝賀時,宣布制定統一的探月計劃。他說,制定統一的月球探測專項規劃的決定是在新年前作出的。為此,俄航天成立了專門機構。羅戈津強調,我將親自領導它控制月球准備的所有細節和所有要素。。我認為這非常重要。說實話,這也是中國載人航天的新任務、新前景。

據介紹,這將有助於開展載人探月飛行,包括將載人飛船、貨運飛船、起降飛船和近月軌道站艙送入地球自然衛星軌道。飛行設計測試計劃於2028年開始。報告最後說,與此同時,俄羅斯正在研製配備核推進裝置和核動力模塊的太空拖船,以確保月球基地的運行。該儀器的初步項目開發合同規定,它可以用來在月球上尋找礦物。

⑵ 俄羅斯的航天發展史

俄羅斯的: 1961年4 月12日, 前蘇聯成功地將航天員加加林送入地球軌道, 在世界上實現了首次載人航天, 開創了人類進入太空和開發利用宇宙的新紀元。前蘇聯共發展了五個型號的載人飛船和兩個型號的軌道站, 此外還有兩個型號的貨運飛船。 東方-1號載人飛船 發射日期 1961年4 月12日 航天員 加加林 飛行任務 世界上首次載人軌道飛行。飛行時間1 小時48分鍾。飛行目的是了解人體在航天中的生理反應。飛行中記錄了航天員的心電圖和呼吸描記圖。飛行證實了載人航天的可能性。 東方-2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61年8月6 ~7 日 航天員 季扎夫 飛行任務 考察失重對人體的影響, 觀察人在失重狀態下進食、睡眠、操作工具、書寫和播音的能力。飛行過程中, 航天員記錄了心電圖、呼吸描記圖和胸壁沖擊圖; 還進行了電影、照片的拍攝, 收集了氣象學資料。 東方-3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62年8 月11~15日 航天員 尼古拉耶夫 飛行任務東方-3號飛船發射後第二天又成功發射東方-4號飛船。兩天內邊續發射兩艘飛船的目的是要試驗兩艘飛船軌道編隊飛行和軌道上交會的可能性。飛行中兩艘飛船間進行了無線電聯系。 更詳細的在這里: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2438780100bpd1.html

⑶ 平心而論,中國現在的載人航天技術超過俄羅斯了嗎

截止到2020年,全球一共進行320次載人航天發射。其中美國進行了160多次,蘇聯/俄羅斯(70多次)進行了140多次,我國進行了8次。從載人航天的發射次數來看 ,我國的確是比不上俄羅斯或者前蘇聯。

不過就現在的載人航天而言,我國並不比俄羅斯高出多少。

⑷ 蘇聯甚至比美國早獲取成功,俄羅斯繼承遺產,近些年卻少有發射,這是不是說明載人航天是個落後的事情

因為蘇聯搞航天是盲目的。
任何活動都離不開經濟基礎,美國人搞航天是帶目的性的,搞航天對他有用處,所以他可以一直維持。而航天對蘇聯人沒什麼用,但是因為美國人搞了所以他也要搞,這種行為肯定是不可持續的。
這裡面的區別主要在於:美國科技發展比較全面,他通過航天活動可以促進其他領域的科技發展,其他領域的科技因航天而受益後,又反過來支持航天活動,從而形成良性循環。而蘇聯的科技嚴重偏科,航天活動對蘇聯而言用處很小(主要是軍事用途),他搞航天純粹是為了跟美國人搞競賽。所以蘇聯解體後,俄羅斯雖然繼承了遺產,但是也沒有了競賽需求,也就不再投入了。

⑸ 不吹不黑,俄羅斯如今的航天技術水平,在國際上的真實地位到底如何

俄羅斯航天技術在國際上的真實地位是數一數二的,因為從前蘇聯開始蘇聯的航天技術是第一位的。所以在冷戰的時候俄國和美國打得才不可開交,大國力量之間互相較量,誰也不服氣誰。俄國也算是最早進入太空的,我們這方面快速的發展也來源於前期蘇聯專家的指導。



所以說俄羅斯的技術早在之前都進行了很大的突破,即使停止十幾年不發展也不會落後。因為這個技術水平非常高,而且革新非常困難,費時、費力、廢財,而且他們也不會擱置太久,畢竟國家航天力量、國家力量和國際舞台是掛鉤的。

⑹ 載人航天的意義和價值是什麼

首先,它能體現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和提升國際威望。因為航天技術的水平與成就是一個國家經濟、科學和技術等綜合實力的反映。載人航天是航天技術向更高階段的發展,載人航天突破用本國載人航天器將航天員送入太空並安全返回,更是一個國家綜合國力強大的標志。

發展載人航天需要依靠先進的技術水平、發達的工業基礎和雄厚的經濟實力。迄今為止,只有俄羅斯和美國實現了載人航天。

其他擁有一定航天技術基礎或較強經濟實力的國家,雖欲染指載人航天,但因力不從心,所以只能求助於與他們合作,出錢出資,用俄、美的載人航天器將本國航天員送上太空,以圖逐步加入世界"載人航天俱樂部"。

其次,它能體現現代科技多個領域的成就,同時又給現代科技各個領域提出新的發展需求,從而可以大大促進整個科技的發展,並將為培養和造就航天科技人才作貢獻。

例如,就載人航天器本身的研製和運行而言,它對通信、遙感、推進、測量、材料、計算機、系統工程、自動控制、環境控制和生命保障等技術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而大大推動了這些技術的進步。

再有,載人航天的發展能促進太空資源的開發,為地球上的人類造福。載人航天器所處的高遠位置和微重力等特殊環境,可為科研提供一個理想的實驗場所,它在推動生命科學與生物技術、微重力科學與應用等許多方面正發揮著重要作用,並有望在一些前沿學科上取得突破性進展,為人類帶來巨大的效益。

一些國家已經在太空制葯、太空育種和太空材料加工等領域取得顯著成果,並准備建造太空工廠,其效率和效益不可限量。載人航天的重大意義

另外,地球能容納的人口是有限的,大約80億~110億,因此有些人已經開始研究向外空移民的方案;地球上的能源也日益緊張,那麼是否可以到別的星球開發礦藏呢?這是科學家所關心的一個問題,而且不是天方夜潭,因為類似載人登月等許多過去可望不可及的神話和幻想,如今有不少都變成了現實。

⑺ 俄羅斯的航天載人技術與美國相比,它們在哪些方面要優於美國

俄羅斯和美國的載人航天技術在理論研究上相差不大,但是俄羅斯的基礎技術和材料加工上更加優於美國,俄羅斯的載人航天技術研究成熟相對美國更早。

總的來說其實各有所長,美國的載人登月技術也比俄羅斯的好,而載人航天技術需要許多資金的投入,現在美國國盛財旺,也在逐漸超越俄羅斯的發展。

⑻ 有關俄羅斯航天業的發展歷程和最新成果

俄羅斯在航天方面曾一度與美國比肩,但由於政府的支持力度及本國經濟發展等因素,導致俄羅斯航天發展面臨重重困難。例如,僅發展俄羅斯導航衛星群一項計劃的資金差額就有28.46億盧布(約1.02億美元)。由於缺少資金,阻止了2003年再次發射三顆導航衛星,以及2005年再次發射新型導航衛星(被推遲到2008年)。

盡管存在諸多不利因素,俄羅斯相關部門仍然積極制定了新的航天政策,要求對航天工業現行體制進行改革,以圖保持世界航天大國的地位。經過各方的積極努力,俄羅斯的航天發射活動在2005年繼續保持了世界領先勢頭,發射量連續兩年居世界第一。在美國太空梭復飛幾經推遲的情況下,2005年,國際空間站的運輸工作主要由俄羅斯負責,俄羅斯在發展國際空間站的同時,重點提出航天器的發射及衛星性能改進。俄羅斯聯邦航天局長波米諾夫接收俄新社獨家采訪時強調,新航天計劃是一項國家經濟戰略。

一、航天發射
2005年12月27日, 俄羅斯聯邦航天局長波米諾夫發表言論稱,2005年俄羅斯的航天發射量依舊占居世界第一位(參見文末「附錄:2005年世界航天發射表」),共進行24次運載火箭發射,佔世界航天發射總量的45%,連續兩年居世界第一位。其中,「聯盟」號系列運載火箭發射佔18.9%,「質子」號系列佔11.3%。2005年美國運載火箭發射12次,發射量佔世界航天發射總量22.6%;歐洲航天發射5次,占總量9.4%。

商業服務為俄羅斯創造了物質財富,每年該國航天公司簽訂外國合同總計可達7億美元。在2005年7月俄羅斯政府批準的2006-2015年聯邦太空計劃中,大力發展航天運輸業務是俄羅斯最具有競爭性的優勢。俄羅斯將發射多種衛星入軌,增加在全球發射市場上所佔的比例。

2005年,俄共有3次發射失敗:
6月21日,攜帶俄羅斯國防部「閃電」-3K通信衛星「閃電」-M(Molniya-M)火箭從普列謝茨克升空後不久墜毀。 原因可能是火箭第三級發動機失靈,或第三級與第二級分離指令失敗。分析認為:火箭及衛星的主要部分在再入密集大氣層時已經燒毀。
10月8日,俄羅斯「羅克特」(Rokot)火箭發射歐空局Cryosat衛星時出現故障,第二級沒能分離,衛星墜毀。原因可能是箭上飛行控制系統指令錯誤,導致主發動機在應當熄火時繼續運行,從而耗盡了火箭上的全部燃料。俄羅斯隨後暫停「羅克特」火箭的發射。歐空局被迫決定重新建造Cryosat衛星。
10月27日,俄羅斯「宇宙」-3M發射的一箭八星中,主要載荷Mozhayets-5衛星未能進入指定軌道。該衛星旨在進行光學試驗,航天官員已與衛星失去聯系。

除了致力於發射外,2005年時逢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50周年之際,俄羅斯還將對其進行全面現代化改造。2005年俄哈達成協議,在拜科努爾發射場為新型的「安加拉」運載火箭建造一座專用發射架;「天頂」運載火箭的發射裝置也將得到全面改造,以使其具備發射「三桅快船」型宇宙飛船的能力;「聯盟」-2運載火箭的加加林發射架也要改造。俄羅斯還決定繼續租用哈薩克境內的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至2050年,每年支付租金1.15億美元,共計53億美元。拜科努爾發射場每年承擔的航天發射任務居世界第二位。

俄羅斯、哈薩克還將共同建造新的發射場。2005年哈薩克簽署法案,批准了與俄羅斯合作建設Baiterek火箭中心的協議。俄哈合資新航天企業BAITEREK負責建造工作,並任命著名宇航員Talgat Musabayev擔任主管。新中心使用俄羅斯「安加拉」火箭擔任發射任務,該火箭RD-191發動機使用了煤油與氧的液體混合、環保推進劑,可攜帶26噸的有效載荷進入低地軌道,及攜帶4.5噸的有效載荷至靜地軌道。該計劃預計於2009年早期執行。俄羅斯還積極協助烏克蘭確定2007~2011年合作太空探索願景;籌劃2006年送巴西宇航員進入太空,並幫助巴西重建發射場。

在俄羅斯新十年太空計劃中,歐空局成為主要合作者。2005年,俄羅斯與法國進一步加強航空航天領域合作,1月雙方簽署開發、製造並應用運載火箭的長期合作協議。內容包括共同開發運載火箭、可重復使用的火箭發動機和試驗型可多次使用的航天貨運飛船等。確定了實施「聯盟-庫魯」項目的原則和條件。協議規定,「聯盟-庫魯」項目的總建設費用為3.44億歐元,俄羅斯將承擔其中1.3億歐元的費用。雙方航天代辦處將在圭亞納建造發射綜合系統,使用庫魯航天發射場發射「聯盟」號飛船,第一次發射預計在2007年進行。2月俄羅斯表示將參加「全球觀測系統計劃」和「歐洲統一航天計劃」。在與德國的合作方面,1月份有報道表示,俄羅斯近期發射的一枚宇宙3M火箭成功進行了新有效載荷發射的示範飛行,該火箭經過臨時改裝以適應德國合成孔徑雷達(SAR)-Lupe軍用偵察衛星的發射。2005年,俄羅斯計劃為德國聯邦國防軍發射5顆雷達偵察衛星。按照2003年協議,2005~2007年間俄制運載火箭將為德國聯邦國防軍發射一系列軍用衛星。

俄羅斯還在積極研發新型航天運載能力。六人「快船」(klipper)設計用來替代俄羅斯三人座「聯盟」飛船。「聯盟」飛船自20世紀60年代開始運行,目前是飛往國際空間的唯一可靠運輸工具。「快船」比「聯盟」飛船動力更大,也比美國的太空梭更輕便,更像飛往國際空間站的「計程車」。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在8月份舉行的莫斯科國際航空展上展示了「快船」的全尺寸模型。如果一切進展順利,並且歐空局參與其中,支付部分費用(12月歐空局正計劃從其成員國申請6千萬美元的資金),「快船」的設計研究將可在2006年初開始,2011年前完成無人飛行試驗,2012年前完成載人飛行試驗。

快船示意圖

「快船」的基本情況如下:
•進入太空:13噸重的「快船」是「聯盟」飛船重量的近兩倍,因此需要一個推力更大的運載火箭。俄羅斯工程師正在考慮一些選擇方案,包括烏克蘭建造的「天頂」火箭和尚未研製完成的俄羅斯火箭「奧涅加」(Onega),這是「聯盟」火箭的改進型。
•乘員艙:6.4米長的乘員艙和返回艙將可容納六名工作人員(包括兩名駕駛員),外加近500千克的貨物,總重為「聯盟」飛船的10倍。
•防熱罩:飛船的外層由防熱陶瓷板組成,防熱陶瓷板可飛行數次才需更換。
•起居艙:近4米長的、可分離式起居艙配有生命保障系統,包括衛生間以及與國際空間站的對介面。
•動力推進器:儀器艙配有推進器,可使「快船」與運載火箭分離並使飛船進行機動。它還包括一個電子系統,由可展開的太陽能電池陣供電。儀器艙和起居艙都將在返回地球前被拋棄。
•兩種著陸選擇:飛船的短翼能使駕駛員在下降過程繼續操縱飛船,並可在機場跑道完成受控著陸。如遇緊急情況,降落傘可確保「快船」安全著陸在俄羅斯中部的平原。
另有報道表示,俄羅斯航天工程師正在設計下一代超重型助推火箭。這種三級火箭具有110噸低地軌道運載能力,可為未來太空裝配空間站提供材料。俄羅斯也在研製一台「永恆」的發電裝置,既可以在太空也可以在地球上使用,目前已經建造了這種非傳統發動機的原型。據稱,該發動機可用於調控衛星和空間站的軌道,它還是推進力的清潔資源,未來還可用於天空和水陸運輸。

二、衛星
2005年初有報道稱,俄羅斯目前有97顆衛星在軌工作,其中81顆正常運轉,9顆備用,還有7顆用於特殊用途的項目。截至2005年底,俄羅斯衛星數量已經恢復到100顆。俄羅斯新計劃旨在開發、補充、現代化俄羅斯各種用途的在軌衛星組群。年底航天局長波米諾夫稱,約40%的俄羅斯衛星都已超過其壽命期,盡管組群整體都還運轉正常,但不僅僅需要更換衛星,而且還應延長現有衛星的使用壽命,新衛星可服役15年。此外,俄羅斯還應增強並現代化太空通信系統。俄羅斯新太空計劃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恢復遠距離探測地球的太空系統。目前航天氣象學仍然被列為弱項。俄羅斯計劃從2006年開始逐漸發射現代化衛星,並開始恢復氣象系統。俄羅斯目前只有一個運轉的氣象衛星「Meteor」,但實際至少需要4~5個此類衛星。全球導航衛星系統GLONASS的建造也是重點,俄羅斯航天局表示在2007年能夠啟動該系統。

在衛星建造方面,俄羅斯也展開了廣泛的國際合作。2005年,俄羅斯與伊朗簽署價值1.32億美元合同,建造一顆名為「金星」(Zohreh)的衛星,旨在傳送數據、音頻和視頻信號來支撐伊朗的通信基礎設施。10月27日,俄羅斯以一箭八星的形式,將伊朗首顆衛星「西娜」(Sina)發射升空。10月,俄羅斯表示將與韓國組建聯合企業研製、生產新型航天器,雙方還討論了在韓國建造航天發射系統及輕型運載火箭的項目。

1、改良衛星性能
2005年4月俄羅斯航天局在《俄羅斯航天器在軌群與面向保持和發展的緊急措施》中強調:目前俄羅斯99顆衛星中只有39顆衛星百分百勝任工作。60顆衛星已經超過它們的現役壽命。隨後,2005年6月俄羅斯信息技術及通信部部長列昂尼德•雷曼表示,俄羅斯已將一部分通信衛星的使用壽命增加了四倍,確保俄羅斯在衛星通信領域列居世界第六位。並提及自2000年以來,發射了8顆多用途新衛星。目前,俄羅斯衛星團隊已有100顆衛星(5顆老衛星停留在軌),幾乎覆蓋全球。俄羅斯已建造出新型通信衛星「歐洲」-1(Europe-1),旨在提供高質量廣播。

2005年1月9日,俄羅斯Cobalt間諜衛星因運作原因被提前引導離軌。1月20日,俄羅斯國防部仍然未能發現Cobalt間諜衛星。2004年9月24日普列謝茨克發射場發射了改良設計的Cobalt間諜衛星(入軌編號「宇宙」-2410),這是一顆試驗衛星,在軌只停留107天(原系列至少在軌120天)。衛星攜帶兩個膠卷已經在飛行早期通過一個特殊艙送回地面,最後飛行階段拍攝的照相膠卷尚未傳送。

8月26日,俄羅斯發射地球遙感衛星Monitor-E進入太陽同步軌道,在短暫通信失靈後,地面人員曾重新控制了這顆衛星。但10月19日俄羅斯聯邦航天局宣布Monitor-E失去控制。

2、繼續完善GLONASS導航系統,2007年將全面運轉
2005年12月25日,攜帶三顆GLONASS衛星的質子-K火箭發射升空,其中2顆衛星屬於GLONASS-M衛星新系列,第3顆衛星則屬從前系列。使用壽命為7年和10年的新一代衛星Glonass-M與Glonass-K將在三年內加入軌道衛星編隊。新型衛星可向全球任何地點無數用戶提供導航信息,定位精度1米。

截至2005年底,俄羅斯GLONASS系統共有17顆衛星在軌; 2006年,俄羅斯軍事預算的10%將用於航天,完成GLONASS系統的部署將獲得優先權;2007年,該導航系統衛星將增加到18顆,開始全面運行;隨後,到的2010年,俄羅斯將使該系統全部24顆衛星(21顆運行,3顆備份)在軌部署完畢,並能完全發揮導航功能。

GLONASS星座包括24顆衛星(21顆運行,3顆備份),運行於19,100千米高空軌道內(稍低於美國的GPS導航系統),每顆衛星繞軌一周約11小時15分鍾。衛星在軌間距經過設定,特定時間點至少有5顆衛星在視線之內。首批3顆衛星於1982年入軌,1993年星座具備初始運行能力,1995年星座部署完畢。但由於經濟原因,2002年4月僅運行了8顆衛星——當時幾乎沒有發揮導航功用。2004年3月有11顆衛星運行。2004年12月發射3顆新型GLONASS-M衛星,運行壽命7年。

在導航衛星上,俄羅斯與印度展開合作,未來將使用印度極軌衛星運載火箭發射兩顆GLONASS-M衛星。目前雙方正在合作研發新一代可鏈接至俄羅斯GLONASS導航系統的衛星。按照一項政府間的合作協議,俄羅斯的專家將與印度合作夥伴一同研製GLONASS-K衛星,該型衛星重量減少,運行壽命增加為10~12年,預計2008年開始服務。

3、發展遙測、遙感太空系統
俄羅斯新太空計劃的另一個重要內容是恢復遠距離探測地球的太空系統。目前航天氣象學仍然被列為弱項,目前只有一個運轉的氣象衛星「Meteor」。俄羅斯計劃從2006年開始逐漸發射現代化衛星,並開始恢復氣象系統。俄羅斯正在建立新一代地球觀測太空系統;第一顆地球遙感衛星也將於2006年下半年發射 。

未來幾年內俄羅斯將把一個完整的高解析度太空雷達星座發射入軌。目前,俄羅斯專家已經研發了的高解析度雷達衛星有幾下幾種:

Kondor-E航天器。該衛星只有800千克(國外類似衛星重達2~3噸),且費用比國外類似衛星亦減少4~5倍(卻有著可以相提並論的規格)。其多功能雷達可提供Kondor-E軌道兩側各500千米范圍內的高解析度圖像。該衛星的特點是環繞著一個6米的拋物線天線,而非沒有採用重型的相控陣結構。控制專家們可以瞄準這些拋物線天線,並迅速掃描不同地區。衛星上的雷達還能提供30幅數字地圖模擬圖像。

Monitor-E地球遙感衛星。該衛星由俄羅斯克魯尼契夫航天中心研製,2005年8月發射即出現故障,隨後宣布失蹤。經過大量努力,Monitor-E衛星於12月失而復得,進入軌道。該衛星重僅600千克,展開後形如邊長1米的立方體,將是一系列小級別地球遙測系統的首顆衛星。由於這顆小衛星搭載了靈活的系統,因而是世上首個可在規格、能力上與重型衛星相媲美的小型航天器。俄羅斯稱從未擁有具備如此能力的航天器。

Monitor-E屬於擁有智能星載系統的新一代航天器,裝備有兩架解析度分別為8米和20米的電子光學攝像機。這種航天器重750克,大部分設備及專用元件都可稱是俄羅斯宇航工業研發中最先進的。俄羅斯建造新的地球遙感衛星系統的根本原則是:提供一套標准系統,能提供從發射到最後產品的所有功能。該衛星系統的主要構成是基於統一平台的小型航天器編隊。Monitor-E衛星收集的的信息70%歸航天局所有,用來滿足官方客戶需求;30%歸克魯尼契夫航天中心,用於商業目的。

Monitor地球遙感系統基礎性的新技術及其提供的觀測周期,將使該系統在全球市場上產生極高的競爭力。2005年9月報道,俄羅斯聯邦航天局正計劃宣布建造一顆解析度小於1米Monitor-E衛星招標方案,克魯尼契夫航天中心將競標製造與發射合同。未來將要加入Monitor衛星編隊的有:Monitor-I(熱力學),Monitor-S(立體成像),以及Monitor-O(高解析度),全都裝備有多種光學電子設備,另外Monitor-R將配有星載雷達。這些衛星都將使用輕型運載火箭發射。

箭(Strelka)衛星計劃。這是一項正在投資的4億美元的長期計劃,由6顆衛星組成,包括3顆雷達衛星,旨在將輔助監視石油和煤氣設備。

Arkon-2多功能雷達衛星。可以為聯邦局和商業客戶提供高解析度和中度解析度的圖片,還可用於國家防禦和國際合作項目中。衛星擁有獨特的三波段雷達。它的分米-波段觀測系統(23厘米)可以在下層叢林中尋找目標。雷達的70厘米波長可在乾燥土地之下掃描表面。Arkon-2 航天器還可提供詳細的、質量最好的區域圖片,其測量范圍是10X10千米(解析度達1米);還可提供450千米范圍內的全景圖片(解析度達50米)。此外,它可以拍攝測量長度在400~4,000米的范圍。在未來3年裡實施Arkon-2計劃不僅意味著俄羅斯製造的雷達衛星將重返軌道,還意味著俄羅斯將在雷達衛星情報市場上獲得一個立足點。

新一代地球觀測成像衛星Resurs-DK1。2005年8月有報道,俄羅斯即將完成新一代地球觀測成像衛星Resurs-DK1的製造。這個多譜段光譜衛星將拍攝地球表面照片,並在空中通過一個實時的下行鏈路系統將高解析度圖像信號發回地球。這些數據將更新和改進現有的數字地圖,使監測自然資源、提供環境監控和獲得自然災害或突發事件的實時信息都變成可能。這是第一個將先進的衛星和高專業化地面基礎設施結合在一起的下行鏈路系統,其基礎設施不僅包括接收站,還包括信息處理及可以快速市場化的硬體設備。這些性能意味著該衛星處在國際地球觀測技術的前端。除高速下行鏈路外,它還具有強大的星上存儲能力,能在很長一段時期內為廣大用戶復制圖像。由於在重量、載荷和能源消耗上具有安全冗餘,因此可以承載一些用於其它研究項目的輔助設備。

地球遙感衛星「流星」-3M。俄羅斯首顆地球遙感衛星「流星」-3M(Meteor 3M)將於2006年晚些時候發射。按照2006-2015年聯邦航天計劃要求,俄羅斯將建造7個遙感系統,旨在掌握地球的基礎知識,並監測自然資源。該計劃的主要目標是建設和研製一個在軌遙感群,並創建用戶訪問的基礎設施。用戶包括緊急事務部、農業部、運輸部等。(中國航天工程咨詢中心 章國華 許紅英)

⑼ 前蘇聯的載人航天體系是怎樣的

在整個航天科技領域,專家們從宏觀角度看,認為前蘇聯的某些空間技術算不上世界最先進。但是,認為她建立起來的巨大航天體系是現今世界上最完整的,並且以總體優勢體現了高科技目標,奠定了現代航天學的基礎。

如果不計地面航天員訓練中心以及測控中心等服務性機構,這個航天體系包括「和平」號空間站試驗基地、「聯盟」號載人航天飛船、「進步」號貨運航天飛船、「聯盟」號運載火箭和「質子」號運載火箭。依靠這些設備,開動這個天地間的復雜系統,進行廣泛的空間科學研究和探索太空奧秘的任務。

「和平」號空間站復合體試驗基地

「和平」號空間站在1986年2月20日發射入軌,質量20噸,長13.5米,最大直徑4.15米,有效容積達90立方米,有太陽能帆板2塊,總面積達102平方米,共有6個對接艙口。可以與它對接的專用艙和飛船有這樣一些種類:大型對接艙,質量為20噸,直徑4.15米,容積50立方米。其中不返回的大型對接艙,長度為6.5米;而返回的大型對接艙,長度為13米左右,並擁有太陽能電池帆板2塊,面積40平方米,輸出功率3千瓦。可以對接的小型對接艙,質量為7噸,長度7米,最大直徑2.7米,有效容積10立方米。另外可對接的飛船是「聯盟」號TM客運和「進步」號貨運渡船。

以「和平」號空間站中心艙為核心的復合體試驗基地,目前已完成第一階段空間對接拼裝任務,擁有5個模艙,其中3個科學艙、1個「聯盟」FM飛船以及主艙。

科學艙是「量子1」號、「量子2」號和「晶體艙」。「量子」號天體物理實驗室是在1987年4月11日與「和平」號對接的。「晶體」艙是1990年6月最後發射上去的,全長13.73米,最大直徑4.15米,有5個冶煉爐,其中一個較小,便於搬動。全部爐子均能自動工作,各種不同實驗可同時進行。每隻爐子帶有控制晶體培養過程的計算機。冶煉爐能為大量實驗提供良好條件,這些爐內最高溫度可達到2000攝氏度。因此「晶體」艙的前景十分可觀。有消息報道說,自「晶體」艙拼裝到空間站後的頭7個月,已經生產價值1000萬美元的空間半導體材料。到目前為止,還有一個地球遙感艙和一個地球環境監測艙未發射組裝到位。但現已擁有5個模艙的「和平」號空間站復合體,已具備進行天體物理研究、生產小批量蛋白和晶體的能力。

在使用期間,這個空間站復合體,既可變更模艙數量,也可改變總的配置。專用模艙還能做機動飛行,單獨去執行任務。目前,「進步」號貨運飛船所佔用對介面將供一個不返回大型對接艙對接之用,而「進步」號貨運飛船則對接在這個不返回大型對接艙的另一個對介面上。

為了在中心艙即主艙和其他艙室放置科學儀器和設備,辟有專門位置。儀器和設備可能安裝在艙室之內,也可能裝在空間站復合體的外表。設備的尺寸主要受運輸飛船以及某些情況下放置位置的限制。

空間站上的閘門暗室,可使航天乘員不離開空間站就可看管工作在開放空間里的儀表。復合體外部的儀表和設備通過機械固定器固定。儀表工作過程數據以及實驗結果由構成儀器組成部分的自動記錄儀記錄,並可用站上遙測設備直接將數據信息傳送給地面跟蹤站。

帶有科學研究成果設備的返回,則使用載人航天飛船。從回復儀器打包到飛船著陸地面,通常不超過兩晝夜。返回地面設備的尺寸規定不超過450毫米×240毫米×160毫米。

「和平」號空間站內的空氣和地球上大氣層差不多,氣溫終年保持在20攝氏度左右,真是四季如春。如果不出艙到開放空間去,航天員可以不穿航天服生活和工作。由於空間站遠離地面執行觀天測地任務,其乘員隨時可能遇到各種危險,因此站上總是停著一艘「聯盟」TM飛船參與復合體的工作。實際上還時刻准備著執行救援任務。

「聯盟」號TM飛船

「聯盟」號是迄今應用最多的宇宙飛船,目前已進入第四個10年。「聯盟」號總設計師卡羅廖夫為它設計了幾種類型:一種是地球軌道上運行的三艙型;一種是用於驗證月球飛行技術的捆綁式兩艙型探測器;還有一種是月球著陸型。用於地球軌道運行的「聯盟」號飛船,發展了三代:第一代稱為「聯盟」號,第二代稱為「聯盟」號T,第三代稱「聯盟」號TM。「聯盟」號最初用於執行3人低地球軌道單飛飛行任務,飛行時間可達兩周半。「聯盟」號10和11用於「禮炮」號空間站作渡船。在「聯盟」號11發生一次降落事故之後,前蘇聯人對「聯盟」號作了重新設計,使之成為僅能作兩天半獨立飛行的兩人座艙空間站的客運渡船,即「聯盟」號T。自1967年4月以來,前蘇聯共發射第一代「聯盟」號飛船40艘,發射第二代「聯盟」號T共15艘。第三代「聯盟」號TM宇宙飛船和「聯盟」號T的區別是安裝了更新一代的交會對接雷達與計算機、無線電通信、緊急救援、聯合發動機裝置和降落傘等設備,採用了輕型材料,可多載200千克載荷。1986年5月21日,第三代「聯盟」號TM首次發射,23日與「和平」號空間站對接成功。20世紀末,專用於地面和空間站之間客運的「聯盟」號TM飛船已經發射過10多次,均獲成功。

「聯盟」號飛船由近似球形的軌道艙、呈鍾形的返回艙和呈圓柱形的設備艙三個艙段組成。目前是地面和空間站之間的客渡飛船,它在返回地球大氣層之前,將軌道艙和設備艙拋棄,只有返回艙返回地球。從飛船起飛到入軌和返回,航天員都坐在返回艙內。返回艙內部容積4立方米,原有3個座位,能容納3名航天員,後來改成2個座位,容納2名航天員。艙內有顯示各系統設備工作狀態的儀器、導航儀表和各系統的控制轉換開關。在其底部有防熱罩,其內有4台裝有固體推進劑的緩沖著落火箭。飛船入軌後,航天員就可進入軌道艙工作或休息。軌道艙容積4.9立方米,內有交會和對接系統、電視攝影機、出艙活動設備、航天員進膳用具、部分通信等。設備艙分前、後兩艙,前艙為儀器艙,內有遙測系統、主要通信設備、各種感測器,後艙為發動機艙。設備艙外表裝有天線系統。

「聯盟」號TM的外表面除8平方米的輻射器外,均有熱覆蓋防護。生命保障系統大部分裝在軌道艙中,一小部分裝在返回艙中,獨立部分放在長沙發椅下。氧氣瓶供緊急情況時用。廢物管理和飲食都在軌道艙中進行。返回艙有夠48小時的空氣、食物和水,供緊急著陸時用。和貨運飛船比較,「聯盟」號載人飛船由於生命保障系統、熱防護、控制和其他有關部件佔去相當部分的有效載荷而費用昂貴。

「進步」號貨運飛船

「進步」號貨運飛船是用「聯盟」號載人飛船改裝而成的。除去飛船載人所必需的部分,還裝備有自動控制系統;降落返回艙用推進劑和氧化劑容器來取代;原用於航天員工作和休息的地方,變成了「進步」號飛船的貨艙。「進步」號貨運飛船發射時重量為7噸,有效載荷2.5噸,大約是其自身重量的36%,效益是相當高的。

「進步」號貨運飛船給空間站駐站人員運送他們需要的燃料、壓縮空氣、食物、水、空氣再生器、衣服和郵包,還運送實驗需要的置換設備、儀器和裝置,還有普通攝影、電影攝影膠片。因為宇宙輻射原因,膠片在空間站不能長期保存。

「進步」號貨運飛船還幫助運走航天乘員在空間站不再需要的東西。雖然廢物垃圾可通過空氣鎖箱丟棄,但會污染宇宙空間並損失空氣,此外,通過空氣鎖箱是丟棄不了大的東西的,所以航天乘員們都喜歡用「進步」號貨運飛船處理他們的垃圾。

「進步」號貨運飛船和空間站對接並卸貨之後,裝好垃圾便脫離對接,啟動減速發動機,離開地球軌道向大地飛去。由於貨運飛船沒有熱防護措施,進入地球濃密大氣層後便立即被完全燒毀,如果有少許殘余,一般會濺落大洋之中。

「聯盟」號運載火箭

「聯盟」號運載火箭是一種三級火箭。第一級是由捆綁在第二級下部外側的4個火箭組成。因此,「聯盟」號運載火箭是由6個火箭發動機串並聯組成。發射的飛船固定在火箭的第三級上,外面有整流罩,整流罩的前端固定著應急救生火箭。運載火箭與飛船組合體全長48.8米,底部最大直徑10.3米。「聯盟」號運載火箭在航天體系中的作用是向空間站發射「聯盟」號TM客運飛船和「進步」號貨運飛船。火箭的有效載荷能將6900千克重的飛船送入傾角50.5度、遠地點450千米、近地點200千米的近地橢圓軌道。發動機燃料為高、低兩種沸點的混合推進劑。事實證明,「聯盟」號運載火箭的設計是高度成功的,有極好的可靠性和長久的生命力,生產、使用已經30年。其質量可以和已經持續生產製造25年的DC-3航空器、著名的德國大眾汽車公司的產品相媲美。用「聯盟」號運載火箭發射飛船的次數與美國「水星」、「雙子星座」、「阿波羅」以及太空梭發射次數的總和相當。平均每年用「聯盟」運載火箭發射飛船6次。由於長期使用,該運載火箭生產批量大,工藝穩定,成本也便宜。

「質子」號運載火箭

「質子」號運載火箭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串平行三級發動機火箭,另一種為改型的四級火箭。「質子」號運載火箭也已使用20多年,在航天體系中專用於發射「禮炮」號、「和平」號空間站以及「和平」號空間站的專用模艙。

「質子」號三級火箭,不包括載荷時全長44.3米,能把21噸有效載荷送達傾角51.6度、200千米高的近地圓形軌道。四級型「質子」號火箭能將2200千克有效載荷送達任何對地靜止軌道位置,能將5700千克載荷送往月球,5300千克載荷送往金星,4600千克載荷送往火星。所有各級火箭發動機燃料均為混合推進劑。

考察前蘇聯航天體系,各構成要素非常協調且運用恰到好處,各顯其能。雖然用一次性發射系統做天地間的運輸工具,但由於生產批量大、工藝穩定和可靠性好,成本反而比可重復使用的太空梭低。

這個航天體系的長期運行,為空間科學研究帶來極大好處。例如,前蘇聯航天員已經完成了500項以上空間材料加工處理和合金形成試驗,有的已經以空間車間的形式進行小批量生產。空間產品性能優於地球產品,通常具有更好純度和特性。所有試驗成功的這些項目,在轉向大規模空間工廠生產後,能引起工業的巨大變革。同時,航天員在空間站長期工作,積累了豐富經驗,還不斷創造在空間長期逗留的紀錄,說明空間生命科學研究的重大進步。

⑽ 誰知道俄羅斯的航天史

1961年4 月12日, 前蘇聯成功地將航天員加加林送入地球軌道, 在世界上實現了首次載人航天, 開創了人類進入太空和開發利用宇宙的新紀元。前蘇聯共發展了五個型號的載人飛船和兩個型號的軌道站, 此外還有兩個型號的貨運飛船。
東方-1號載人飛船
發射日期 1961年4 月12日
航天員 加加林
飛行任務 世界上首次載人軌道飛行。飛行時間1 小時48分鍾。飛行目的是了解人體在航天中的生理反應。飛行中記錄了航天員的心電圖和呼吸描記圖。飛行證實了載人航天的可能性。

東方-2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61年8月6 ~7 日
航天員 季扎夫
飛行任務 考察失重對人體的影響, 觀察人在失重狀態下進食、睡眠、操作工具、書寫和播音的能力。飛行過程中, 航天員記錄了心電圖、呼吸描記圖和胸壁沖擊圖; 還進行了電影、照片的拍攝, 收集了氣象學資料。 東方-3號載人飛船
飛行日期 1962年8 月11~15日
航天員 尼古拉耶夫

飛行任務東方-3號飛船發射後第二天又成功發射東方-4號飛船。兩天內邊續發射兩艘飛船的目的是要試驗兩艘飛船軌道編隊飛行和軌道上交會的可能性。飛行中兩艘飛船間進行了無線電聯系。
更詳細的在這里: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2438780100bpd1.html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載人航天發展如何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65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4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2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63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00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0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09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7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33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3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59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65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7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8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14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0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04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30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62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