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世界上最厲害的恐龍是什麼龍
世界上最厲害的恐龍
第一種:南方巨獸龍
恐龍名稱: 南方巨獸龍(大陸)超帝龍(港台)
拉丁文名: giganotosaurus
恐龍體長: 12-14米
恐龍體重: 6-8噸
恐龍食物: 肉食
生存年代: 9500萬-1億年前,白堊紀中期
生存地點: 阿根廷的巴塔哥尼亞
南方巨獸龍頭骨化石辨認要決: 腦袋非常小,形狀就像個香蕉
恐龍種類: 蜥臀目·獸腳類·鯊齒龍科
來 歷
巨獸龍英文名字(giganotosaurus)的含義是「巨大的南部爬行動物」。
簡 介
巨獸龍是目前為止所發現的恐龍中第二大的食肉恐龍。第一具巨獸龍化石是在1994年由一個名叫ruben garolini的汽車修理工發現的。巨獸龍走路時用兩條腿。它碩大的嘴巴長著一口鋒利的牙齒,每顆牙有8英寸長。巨獸龍作為躍龍的後裔,有個又細又尖的尾巴。
南方巨獸龍與人類大小比例《一般資料》
身高height: 6公尺以上
身長 length: 14.3公尺以上
體重 weight: 8公噸
生存時期 living age:白堊紀初期
距今約living age: 約1億年~9千5百萬年前
發現地點discovery site: 阿根廷.巴塔哥尼亞
《簡介》
1993年阿根廷一個驚人發現, 動搖了暴龍在考古學上「地球史上第二大的陸地食肉動物」的地位。1993年, 考古學家ruben d. carolini在1993年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亞平原進行考古發掘的時候意外地發現了一個重大的秘密, 原來在遠古的阿根廷曾經存在過一種可怕的怪獸。這種可怕的怪獸是地球上有史以來第二大的兩足生物, 體重達到驚人的八公噸。這種恐龍於1995年被命名為南方巨獸龍, 意思是南方巨大的蜥蜴。南方巨獸龍是侏羅紀最著名掠食恐龍異特龍(躍龍)的後裔, 不過生活年代較後的南方巨獸龍體型卻足足比前者大了差不多一半。
南方巨獸龍毫無疑問是地球史上最厲害的掠食者之一, 不過它們要對付的獵物也絕非容易應付的小型食草恐龍。在差不多時期生活和同一地點(阿根廷)生活的有阿根廷龍——地球史上最龐大的食草恐龍。這個原因也可以解釋南方巨獸龍演化到如此龐大的原因。同樣地, 南方巨獸龍的頭骨長達1.8公尺, 顎部長滿8吋(20厘米)長的鋒利牙齒。南方巨獸龍的體重達8公噸, 所以它們發展出強大的骨骼及肌肉網路來支撐沈重的身軀, 同時保證它們在捕食獵物的時候有可接受的速度。長長的尾巴則在快速奔跑的過程中起了平衡的作用和快速轉向的能力。
由於古生物學界已普遍認同暴龍是一種不聰明的恐龍, 所以有理論認為同是巨型肉食恐龍的南方巨獸龍應該也是智力比較低的恐龍, 沒有復雜的行為如社會結構等。不過古生物學家發現緊靠的南方巨獸龍提供了初步證據它們的行為可能比我們原先想像的要復雜。它們的智力可能足夠讓它們有較復雜的行為如群居的觀念。現時甚至有推測認為這種強大的恐龍從群居中學會合作獵食的技能, 以提高效率。有科學家利用工程學結合出土化石進行研究, 他們以關節最大可承受的運動至靜止狀態力計算出這種恐龍結構上最大可承受每小時50公里的奔跑速度。
以目前我們掌握的資料, 南方巨獸龍很有可能比更著名的暴龍更大。在身長方面, 南方巨獸龍比12公尺長的暴龍長了足足2公尺; 身高方面兩者差不多; 而體重方面巨獸龍也比暴龍重了一公噸。所以我們絕對有足夠證據相信南方巨獸龍的確比暴龍大。不過兩者在歷史中並不可能相遇, 因為兩者年代相隔了3000萬年。 鯊齒龍 是非洲以發現過的第二大的肉食恐龍。鯊齒龍長14米,比霸王龍長1.5米,鯊齒龍的股骨長1.45米,鯊齒龍的頭骨有1.63米長。比霸王龍的頭骨要長10厘米。僅次於南方巨獸龍[giganotosaurus]1.9米長的頭骨。 這三種恐龍被稱為最大的四種獸腳類恐龍之一(另一種是棘龍)。鯊齒龍的頭骨雖然大,但他的大腦只有霸王龍的大腦一半那麼大。鯊齒龍和南方巨獸龍都被劃為鯊齒龍類。
1944年4月24日,納粹空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野蠻的炸掉了這具令它們莫名其妙的鯊齒龍頭骨化石,戰後,為了修復在被損壞的鯊齒龍頭骨, 美國古生物學家mr.sereno和他的考察隊深入非洲,終於在撒哈拉大沙漠找到了另外一個鯊齒龍頭骨,時間是1995年。
第二種:鯊齒龍
概述
鯊齒龍(學名Carcharodontosaurus)又名望齒龍,屬於獸腳亞目鯊齒龍科,生活於9800萬到9300萬年前的白堊紀。鯊齒龍是種巨大的肉食性恐龍,比暴龍更大,成年的估計可達11.1到13.5米長,體重2.9公噸。
恐龍名稱: 鯊齒龍(大陸)卡查齒龍(港台)
拉丁文名: carcharodontosaurus saharicus
恐龍體長: 8—14米長
恐龍體重: 7噸
恐龍食物: 肉食
生存年代: 白堊紀前期
生存地點: 埃及[egypt]-摩洛哥[morocco]-突尼西亞[tunisia]-阿爾及利亞[algeria]-利比亞[libya]-尼日[niger]
辨認要決: 牙齒有一些很像鯊魚。
恐龍種類: 蜥臀目·獸腳類
來 歷
頭部特寫鯊齒龍這個名字發表於1931年但直到1995年的發現才使科學家了解到這種恐龍的真面目。它的拉丁文意思是「像吃人鯊般的恐龍」
簡 介
鯊齒龍 是非洲以發現過的最大的肉食恐龍,來自撒哈拉沙漠的特殊發現,是至今發現的最大型的食肉恐龍之一。只有南方巨獸龍與棘龍比其大。鯊齒龍巨大的頭骨有5.5英尺長,帶著一打又薄又利的牙齒,有些像鯊魚的牙齒。難怪它被稱為「鯊魚牙齒的蜥蜴」。鯊齒龍長14米,比霸王龍長1.5米,鯊齒龍的股骨長1.45米,鯊齒龍的頭骨有1.63米長。比霸王龍的頭骨要長10厘米。僅次於南方巨獸龍[giganotosaurus]1.8米長的頭骨。 這三種恐龍被稱為最大的三種獸腳類恐龍。鯊齒龍的頭骨雖然大,但他的大腦只有霸王龍的大腦一半那麼大。鯊齒龍和南方巨獸龍都被劃為鯊齒龍類。
1944年4月24日,納粹空軍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野蠻的炸掉了這具令它們莫名其妙的鯊齒龍頭骨化石,戰後,為了修復在被損壞的鯊齒龍頭骨, 美國古生物學家mr.sereno和他的考察隊深入非洲,終於在撒哈拉大沙漠找到了另外一個鯊齒龍頭骨,時間是1995年。
第三種:霸王龍(有點多)概述
霸王龍又名暴龍,模式種與目前唯一的有效種是雷克斯暴龍(Tyrannosaurus rex),或稱雷克斯龍,是一種大型的肉食性恐龍,身長約13米,體重約7公噸,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最後300萬年,距今約6850萬年到6550萬年,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恐龍種群之一。化石分布於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西部,分布范圍較其他暴龍科更廣。
霸王龍暴龍的屬名在古希臘文中意為「暴君蜥蜴」,種小名在拉丁文中意為國王。有些科學家認為亞洲的勇士特暴龍(Tarbosaurus bataar)是暴龍屬的第二個有效種,而其他科學家則認為特暴龍是獨立的屬。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暴龍科的種已被提出,但它們多被認為是暴龍的異名,或被分類於其他屬。
如同其他的暴龍科恐龍,暴龍是二足、肉食性恐龍,擁有大型頭顱骨,並藉由長而重的尾巴來保持平衡。相對於它們大而強壯的後肢,暴龍的前肢非常小。長久以來,暴龍被認為只有兩根手指,但在2007年發現的一個完整的暴龍化石,顯示它們可能具有三根手指。暴龍可能是種頂級掠食者,以鴨嘴龍類與角龍下目恐龍為食,但有科學家認為暴龍是種食腐動物。雖然目前有其他獸腳亞目恐龍的體型與暴龍相當,或大於暴龍,暴龍仍是最大型的暴龍科動物,也是最著名的陸地掠食者之一。
目前已有超過30個雷克斯暴龍的標本被確認,包含數具完整度很高的化石。暴龍的大量化石材料,使科學家們有足夠的資料研究暴龍生理的各個層面,包括生長模式與生物力學,有些研究人員也發現了軟組織與蛋白質。但霸王龍的食性、生理機能以及移動速度,仍在爭論當中。
霸王龍是一種兇猛的食肉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是已知最大的陸生性食肉類,體長15米,僅頭部就有1.5米長,身高達6米。頭骨笨重,高而側扁,具有兩個很大的眼前孔,眼眶呈橢圓形。牙齒極為發達。在齒骨、髃骨和前關節骨之間有粗大的活動韌帶固著痕跡 ,頸骨較短,有9~10個頸椎,其構造特點是短寬型。肩帶退化,肩胛骨細長,而肱骨短小,長僅有肩胛骨的一半。前足退化細弱,僅有二指,亦可能殘存第三指。霸王龍腰帶非常發育,結構極為緊湊,不僅腸骨與薦椎緊密癒合,坐骨與恥骨的遠端也彼此貼合在一起;其恥骨遠端擴粗呈足狀突,而坐骨遠端為棒狀。這樣粗壯的腰帶結構,表明其後肢活動強烈。霸王龍主要生活在丘陵區,以植食性的爬行動物為主要的捕食對象。由於周圍生活環境的變化,霸王龍在晚白堊世最晚期時絕滅了。
霸王龍就像是一台骨骼破碎機。霸王龍(tyrannosaurus rex)是一種非常致命的兇殘恐龍,它在恐龍世界中的「暴君行徑」是名不虛傳的。其碩大顎骨賦予了它驚人的咬力,根據科學家按照力學模型的推測,它的咬力應該是3噸左右,這在當時的陸地上是無人可敵的,另外它的牙齒大而厚,形狀被歸為香蕉牙。雖然咬力驚人,但霸王龍的牙齒並不鋒利,不過因為它滿口的細菌(其原理與科莫多巨蜥相似,據推測,霸王龍很有可能是史上第一個使用生化武器的物種),被它咬上一口的話就絕對會沒命。這種恐龍的體型很龐大,體長40英尺,身高20英尺,體重近1.6萬磅。
霸王龍是兩足行走,在0.65億年前白堊紀末期主要生活在北美洲西部的廣闊地域。目前,科學家們仍置疑是否霸王龍是動作遲緩的食腐動物還是動作敏捷的掠食性動物,但無論它的食物是活著的還是死的,它口中的獵物一定很大,這種食肉性恐龍進食時一定非常血腥
【生存時期】
時代:白堊紀晚期(晚白堊世 late Maastrichtian )
【物種分布】
分布( Found in)→ 加拿大艾伯塔省 美國新墨西哥州 蒙大拿州 科羅拉多州 懷俄明州 中國新疆天山火焰山 河南等
發現地層( Stratum)→ ...
霸王龍與人類大小比例食性( Diet)→ 肉食
典型體長( Length)→ 全長15米 高約6 米
推測體重( Mass)→ 6.5-7噸
發現者( Discoverer)→ 布朗(Barnum Brown) 1902
命名者( First described )→ 亨利·奧斯本(Osborn), 1905
【詳細介紹】
1902年Barnum Brown在蒙大拿州[美國]發現了第一具霸王龍化石。霸王龍有個大腦袋。霸王龍的前肢短小,每隻手有兩個手指;後腿大而有力,每隻腳有三個腳趾。每個手指和每個腳趾都帶有爪子。霸王龍有條又細又硬,帶個尖的尾巴。它一共有60顆牙,每顆牙長9英寸,都很鋒利。當有一顆牙掉了時,會有顆新牙長出來。霸王龍走路時用兩條腿,它能跑的很快,每小時的速度可達30英里。它的視覺和嗅覺都很好。霸王龍的腦袋很大,它是只聰明的恐龍。它獨自居住,有時也和另一隻霸王龍生活在一起。我們不清楚它們是否照顧自己的孩子。
霸王龍可能是有紀錄以來生活在地球上最大型食肉類恐龍之一。它是食肉類最晚的一支,它具有六十個鋸齒狀邊緣的利牙,有些達18厘米長。它具有碩大的上下顎;僅僅頭顱長達1.3米,它或許能夠吃下一整個人——假若那時候周圍真有人類存在的話。暴龍站起身高超過兩層樓高,一口可以吞下一頭牛,奇怪的是霸王龍前腳非常矮小,和人手臂差不了多少,因此有些科學家認為暴龍無法捕食,只能吃死屍。霸王龍龐然大物,整個身體好像是專為襲擊其他恐龍而設計的;頭長而窄,兩頰肌肉發達,頸部短粗,身軀結實。後肢強健粗壯,尾巴不算太長,可以向後挺直以平衡身體,張開大口,有長約15厘米的利齒……只是前肢細小得不成比例,而且只有兩只較弱的手指。曾經有人認為暴龍是笨重遲緩的動物,但是最新的研究認為霸王龍奔跑起來時速可達40公里以上,果真如此的話,恐怕沒有什麼獵物可逃過它的追殺了。
【暴龍介紹】
1902年,美國一位恐龍化石採集家巴納姆·布朗在美國蒙大拿州的黑爾溪發現了一具巨型的肉食性動物骨骼,當時他是美國國家歷史博物館的工作人員。之後的兩個夏天,他相繼從堅硬的砂岩中挖掘骨架。由於骨頭相當沉重,於是他製造了一種用馬匹拖拉的專用雪橇,這才把骨頭運到附近的公路。——他所發現的是第一具霸王龍的骨骸!
世界上最大最完整的霸王龍骨骼化石「蘇」
1910年,巴納姆·布朗率領的考察隊在加拿大艾伯塔省境內的紅鹿河峽谷開始了大規模的採集。他利用木製的大木筏,即河上劃艇作為流動營地來尋找化石,並進行發掘。這種木筏也是運輸化石的工具,因為用馬車運輸會損傷化石。布朗在那裡找到了保護得極為完好的戟龍、盔龍和尖角龍等骨架化石和一些恐龍皮膚化石。
在紐約博物館中,布朗的老闆奧斯本迫不及待的把他命名為暴龍的動物公諸於世,在安裝骨架的同時,布朗和奧斯本以模型重塑暴龍生前的風采,但是他們無法把重達兩噸的骨頭組合成他們心目中的形象——「靈巧如鳥的巨獸」,他們只好將他組合成直立而遲鈍的模樣,我們現在認為並不正確,其實這個錯誤維持了50年以上。
【暴龍真相】
霸王龍,學名Tyrannosaurs.Rex的意思是殘暴的蜥蜴王,肉食性恐龍中出現最晚,也是最大型,最孔武有力的品種。霸王龍可能是地球上有史以來最大的陸生肉食動物,六千五百萬年前滅絕, 結束在白堊紀。霸王龍的頭部非常的巨大(長約1.2米)。強而有力的顎部上長有鋸齒邊緣的牙齒,龐大粗壯卻像鳥類的兩腳上,指頭長有強力爪子。和粗壯的腳比較起來,霸王龍的手臂小得與頭骨的反比,比人類的手要短,根據古生物學家認為,這可能由於霸王龍只用口捕臘,前肢絕少使用,因而漸漸變短變小,也因此演變成由後肢站立,前肢退化及後肢成為武器,因而演化成這種奇異的身體結構,霸王龍雖然身軀龐大,骨骼卻是空心的,而且頭顱中有一些大而中空的洞,因而使得體重減輕,便於行走和捕獵。體長12-17米,體高約五點五米,體重達七噸,霸王龍的尾巴長又粗,看來是一個強而有力的攻防武器,大概常以後肢及尾巴為重心,因此推測後肢和尾部份肌肉相當結實,破壞力比龍卷風還強大!
珍貴的霸王龍前肢化石一般來說,學者們相信霸王龍是肉食性恐龍中最為殘暴的恐龍,它出現的時間已經是恐龍時代的晚期,大約為恐龍時代的最後200萬年左右。距離現在大約六千五百萬年。霸王龍的身體長達15米,體重大約10噸,它的後腳十分粗大強壯,甚至能各自撐起一隻具大的現生象。從霸王龍的化石發現, 它的每顆牙齒大小不一,有的牙齒長度,比人類的手掌還要長,有的小如人類尾指一節,牙齒由尖頂到基部,都有斜旋鋸齒,其兇猛程度可見一斑,顎部強大驚人,是數十頭灣鱷顎頷力量的總和,霸王龍的頭是所有恐龍中最大又最有力的,這種可怕的肉食性動物會用長著軍刀般利齒的巨顎,狠狠地一口咬死獵物,接著扭轉強壯的頸部,將嘴中的肉塊撕扯下來。張開的血盆大口更是嚇人,裡面生著二排向內彎曲的銳利牙齒,每顆有二三十厘米長,一但被咬住,即使是身上有著堅韌骨質甲胄的大型草食性恐龍也會承受不住。
【暴龍:兇殘的掠食者】
在古生物學界之中有一個爭論是霸王龍是否真的是一種積極的掠食者。
霸王龍捕食迅猛龍的情景再現積極的掠食者的論據:霸王龍的聽覺很特殊,應該說在頭顱上的位置很特殊,以至能收集到特定方向的聲音,它耳朵的外觀與其它恐龍相差不大,但其內部結構卻有很大的改變。如此一來,霸王龍能聽到的音域就更廣,也許能聽到其他恐龍難以聽到的低頻率音波。推測霸王龍可能以發出低音的恐龍(大部分的鴨嘴龍類)為獵物。
還有,霸王龍的雙顎是足以勝任狩獵工作的,像其他捕食動物一樣,它的牙齒也是向後彎曲,牙尖朝著口部中央,這意味著,獵物在口中掙扎的時候,也只能向喉嚨的方向逃跑。而且,它的牙齒有很深的牙根,這使牙齒結實而不易於折斷,更可以咬穿骨頭,這也是暴龍下顎這么深的原因——牙齒的三分之二以上其實是埋在牙齦里。而且,細膩的鋸齒圍繞著牙齒的前後兩面,他們的作用像小鉤,鋸齒刺穿肌肉時,鉤子能鉤住肉的纖維,將其置於鋸齒間,鋸齒間有利刃的齒緣足以撕裂纖維。
吃食腐肉的論據:積極的掠食者的視覺系統應該是最發達的,可是霸王龍不是如此,相反,它的嗅覺最發達,而嗅覺發達,毫無疑問的是食腐的必備條件。還有,霸王龍的體積巨大,這有利於趕走那些蜂擁而來的狩獵動物。
【追蹤暴龍】
霸王龍是最大的肉食恐龍之一,以前,人們認為霸王龍能夠奔跑如飛,就像它們在電影里追上急駛的汽車那樣,時速可能高達72公里,很少有獵物能夠逃脫其利爪。但在2月28日出版的英國《自然》雜志上,一個美國研究小組公布了他們關於暴龍運動的研究成果,認為暴龍的生理結構決定了它們不能奔跑,只能以每小時18到40公里左右的速度行走。
研究人員使用計算機模擬不同動物的運動,通過腿的長度、運動姿態等參數估算動物奔跑所需腿部肌肉的最小重量。計算表明,動物的體重越大,它依靠兩足奔跑所需的腿部肌肉占體重的比例也越大。一隻普通的雞,腿部肌肉只需要達到體重的17%左右。但一頭體重6噸的霸王龍,如果它能夠奔跑,那麼它腿部肌肉的重量將超過身體總重量的80%。而現存的陸地脊椎動物的腿部肌肉一般不會達到身體重量的50%。
為了對比,研究者還計算出,一隻霸王龍大小的雞如果要奔跑,其腿部肌肉將佔全身重量的99%——這幾乎是不可能的。研究者的結論是,暴龍運動的速度很可能不超過每小時40公里。如果你被一頭暴龍盯上,跑得足夠快的話,還是有可能逃脫的。
長期以來,科學家就霸王龍是捕食者還是腐食者這一問題存在著爭議。有專家提出,這一最新的研究成果有可能說明霸王龍依靠腐食為生,因為暴龍奔跑的速度較慢,它的前臂力量較弱,不足以進行狩獵活動。但也有人認為,暴龍應該仍然能夠捕獲到行動較為遲緩的草食動物。
霸王龍咬力和食性的新研究結果
論文:《Maximum Bite Force and Prey Size of Tyrannosaurus rex and Their Relationships to the Inference of Feeding Behavior》
作者:MASON B. MEERS
出處:Historical Biology, March 2002 Vol. 16 (1), pp. 1–12
翻譯:閆天陽 -中國恐龍網(Dinosaur.net.cn)
目前世界上最完整的霸王龍頭骨化石從霸王龍的頭骨形狀來看,其上頜寬下頜窄,咬合的時候上下頜牙施加的力不完全相對,有利於咬斷骨骼。與霸王龍相比,異特龍上下頜寬度接近,咬合時牙齒施加的力幾乎相對,並不利於「攫斷」骨頭。霸王龍的牙齒成半圓錐狀,適合壓碎骨頭,而大部分肉食恐龍的牙齒則多用於穿刺。其頭骨結構顯示霸王龍的獵食行為可能和大部分獸腳類恐龍不一樣。
我們根據生物咬力和身體體重的比例計算,此比例是根據肉食的哺乳類,鱷類,龜類及蜥蜴類說採集的數據(水生肉食生物的數據由於浮力的因素沒有採用)。若只用鱷類(與恐龍關系較近)的數據計算出的最大咬力是183000牛;根據哺乳計算出的是88000牛;根據所有經過研究的動物所採集數據為235000牛。但由於很難真正測量出動物的最大咬力,此數據可能與真實情況有出入。
霸王龍的最大咬力約183000牛至235000牛,而為施加如此巨大的力量,霸王龍頜部需附著約6300-8000平方厘米的肌肉。對於霸王龍頜部肌肉的附著在文中沒有進行介紹,但研究者聲稱是完全可能的,即使霸王龍頜部肌肉只存在平行附著,無重疊結構。根據三角龍盆骨上的牙印計算出此顆牙施加的壓力約為6400牛。若用此數據計算出上頜施加的力為153600牛。由於此印痕是在生物死後留下的,不太可能表現霸王龍的最大咬力。
總體來說,肉食動物會選擇與自己身材相當或者更小的獵物。單獨獵食的動物往往選擇與自己身材相當或者更小的獵物;群體捕食的生物往往可以獵食比自己身材大很多的獵物。根據異特龍的身材計算,異特龍群體有能力獵殺同時期的成年蜥腳龍。根據這個關系,結合霸王龍的體重(5-6噸),不管其群體獵食與否,都有能力獵殺同時期的大型植食恐龍:如與其大小接近的三角龍。
在對付大型獵物的時候,強大的咬合能力能夠輔助捕食,不管捕獵者是採用咬斷氣管窒息對方,咬壞頸椎破壞神經,還是咬穿身體危及重要器官的戰術。按照霸王龍咬合的力量,推測其很有可能採用第二種方法。文章作者的結論:根據霸王龍的咬力和身材,推測其可能是單獨獵食動物。
《滅絕原因》
此前科學家曾認為包括霸王龍在內的恐龍物種是由於一顆巨大彗星碰撞地球而導致滅絕,但實際上它們更可能是遭受了一種仍可殺死現代鳥類的單細胞寄生物的攻擊。科學家在美國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對一具被叫做「休」的霸王龍骨骼化石進行了深入分析,他們發現在這具雌性霸王龍顎部存在著小洞,這是由於一種叫做「毛滴蟲病(trichomonosis)」的鳥類寄生蟲感染。
直到這項研究發表之前科學家們都認為這具霸王龍顎部的小洞可能是與其他恐龍爭斗時留下來的。目前科學家指出,這只42英尺長、7噸重恐龍的喉部和嘴部曾遭受嚴重的寄生物感染,並最終導致無法進食飢餓而死。
這項最新研究關注「休」這具雌性恐龍和其他9具霸王龍化石標本喉部損傷狀況,此前科學家們主要認為這是恐龍之間打鬥撕咬或者是細菌感染造成的。
美國威斯康星州立大學麥迪遜分校的恐龍專家伊萬-沃爾夫(Ewan Wolff)是該項研究的合著作者之一,他說:「在現代鳥類疾病中的毛滴蟲病引起了我們的關注,這可能是解釋恐龍喉部神秘損傷的潛在主要原因。當我們開始深入關注毛滴蟲病時,發現恐龍有許多傳染毛滴蟲病的跡象。」
在鳥類身體上,毛滴蟲病是由一種叫做毛滴蟲的寄生物引起的。這種寄生物通常是通過鴿子等鳥類進行傳播,鴿子通常攜帶著毛滴蟲,卻很少出現疾病症狀。而獵鷹和鷹傳染之後卻會導致喉部嚴重損傷。沃爾夫稱,這種喉部損傷類型非常接近於恐龍喉部出現的小洞傷口。
沃爾夫強調稱,霸王龍和其他恐龍之間的打鬥傷口並不常見,同時這種損傷類型與當前在喉部出現的損傷有著明顯差別。由毛滴蟲導致的小洞傷口看上去邊緣更加整齊平滑,而打鬥撕咬造成的傷口卻顯得十分粗糙,同時他們的傷口和骨骼上留下的痕跡並不相同。
霸王龍是一種群居動物,它們時常聚集生活在一起,在一起獵殺進食,甚至有時它們會彼此之間進行嗜殺。沃爾夫稱,毛滴蟲病很可能是通過唾液或者同類嗜食進行傳播,但值得科學家們注意的是這種傳染病並未出現在其他物種恐龍身體上。這使我們猜測霸王龍很可能是毛滴蟲病的主要來源,該病症僅在它們的生存環境中進行傳播。
沃爾夫指出,毛滴蟲感染在霸王龍體內具有傳播「優先性」,甚至這種病是導致它們消亡的直接原因。當它們的喉部出現嚴重的感染損傷時便無法進食,無論它們身體再強壯,也會由於飢餓和身體虛弱而導致死亡。目前,這項最新研究已發表在近期出版的《公共科學圖書館·綜合》(PLoS ONE)雜志上。
另外我認為特暴龍也很「猛」我給你介紹介紹
身高height: 4公尺
身長 length: 10公尺
體重 weight: 3~4公噸
生存時期 living age: 白堊紀晚期
距今約living age: 7千5百萬年前~6千5百萬年前
發現地點discovery site: 蒙古
亞洲發現的恐龍非常獨特, 特別是中國、蒙古的恐龍實在令人驚嘆。要談到特暴龍, 就先要從幾千公里外的北美洲講起。1902年, 一個跨世紀的大發現---一種當時最龐大, 最兇猛的食肉恐龍, 暴龍在北美洲出土。至今已經101年, 不過, 早期的古生物學家依照型, 推斷出暴龍乃侏羅紀時期的霸主異特龍直接進化而成。在二十世紀初、中期的古生物學界, 暴龍乃異特龍直接進化而成的理論成了主流的觀點。二十世紀末期, 考古學家依骨骼構造, 否定了暴龍乃異特龍直接進化而成的理論。不過, 至今仍爭持不下的是究竟暴龍的近親是什麼樣的恐龍?古生物學家根據身體構造, 指出暴龍最早源於三疊紀的空骨龍; 不過, 到了白堊紀末期, 暴龍的類似品種則分支成2種。一種是亞洲蒙古的特暴龍tarbosaurus, 另一種是北美洲本身的惡霸龍daspletosaurus。
特暴龍是截至目前為止在亞洲發現過最龐大的食肉恐龍, 相信跟暴龍一樣, 是十分兇猛的巨型食肉恐龍, 體型略瘦。典型的特暴龍身長較北美洲的暴龍稍為遜色, 約10公尺長, 最高可以去到12公尺。身高約4公尺, 重6、7公噸, 嗅覺靈敏, 相信跟暴龍一樣是靠嗅覺追蹤獵物的位置。這個品種在7500萬至6500萬年前, 在今天的蒙古相信很常見。美國最受歡迎的恐龍其實很可能源自亞洲, 因為在晚白堊紀的時期, 亞洲和北美洲在今天的白令海峽處有"陸橋"連接。所以, 亞洲的恐龍能夠徒步遷徙往北美洲在那個年代絕對不為奇。
在古生物分類學上兩者屬於同一個「族」, 分別只有很少。我們相信特暴龍可能是遷徙到美洲後再進化成暴龍。
剩下的在http://www.jurassic4.com/dino_info/027.htm
Ⅱ 恐龍中比較有名的有哪些
1.劍龍為一種巨大的恐龍,生存於侏羅紀晚期四隻腳的食草動物。它們被認為是居住在平原上,並且以群體游牧的方式和其它如粱龍的食草動物一同生活。它的背上有有一排巨大的骨質板,以及帶有四根尖刺的危險尾巴來防禦掠食者的攻擊。大約可達 12 公尺長和 7 公尺高,可重達 4 噸。 劍龍,也叫骨板龍,是一類體型較大的恐龍,它們的背上長著許多骨板,尾端具有長刺,樣子怪誕不經。如果我們不是從地層中發現了它們的骨骼化石,誰都不會相信在地球上曾經生活過這樣奇特的動物。 劍龍是完全用四足行走的恐龍。大小與大象差不多,但體形卻大不一樣,前肢短,後肢較長,整個身體就像拱起的一座小山,山峰正好處在臀部。令人驚奇的是,從發現的化石得知,劍龍的背上有兩排三角形的骨板,從頸部排到尾巴,宛如一把把插著的尖刀。這些骨板有什麼用處呢?長期以來,不少人對這個問題進行過研究,但是意見不一,至今還是一個懸案。有人認為,骨板可以起到保護身體的作用。因為在侏羅紀的時候,陸地上的恐龍開始繁榮起來,肉食龍個體逐漸增大,這對食植物的劍龍威脅是很大的,劍龍只有以背上「刀山」一樣的骨板防禦敵人了。但是,身體裸露的地方怎麼保護呢?所以有人又認為,骨板實際上是一種「擬態」,用於迷惑敵人。劍龍的骨板上帶有各種顏色的皮膚和一簇簇像本內蘇鐵植物一樣的東西,把自己裝扮得不易被其他動物發現。近年來,有人又提出了新看法,認為劍龍的骨板具有調節體溫的作用。當劍龍覺得體溫太高時,就爬到陰涼處,這時就有大量血液流到骨板里,通過骨板散發熱量,這是變溫爬行動物的一種特殊適應方式。 雖然劍龍的個頭如大象,但頭很小。一個小腦袋如何指揮龐大的身體運動呢?有人認為,在劍龍的臀部還有一個擴大神經球,大約是腦子的20倍大,它能指揮後肢和尾巴的行動,所以有人說劍龍有兩個腦子。看來,劍龍移動它那粗重的後肢和活動它那強勁的尾巴,要比運用頭腦肯定要重要得多。因為,劍龍通常生活在灌木、叢林之中,不時地選擇一些細嫩的枝葉為食;但是如遇到肉食龍來侵襲它時,它會用釘子般的尾刺鞭打它們,與敵人決一雌雄,這時第二大腦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 世界上的古生物學家對劍龍的研究已有120多年的歷史,自那時以來所發現的劍龍化石,大多是支離破碎的,完好的標本比較少。在少數完好的標本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1886年費奇在美國科羅拉多州發現的「典型」的劍龍。它是一具有相當完美頭骨的骨架化石,百餘年來,世界各國古生物學家再也沒有找到過這樣完整的骨架化石。此外,非洲坦尚尼亞的刺棘龍骨架標本,雖然在世界上也佔有重要地位,但頭骨保存不全,整個骨架也是拼湊起來的。 2. 暴龍又名霸王龍,模式種與目前唯一的有效種是雷克斯暴龍(Tyrannosaurus rex),或稱雷克斯龍,是一種大型的肉食性恐龍,身長約13公尺,體重約7公噸,生存於白堊紀末期的馬斯垂克階最後300萬年,距今約6850萬年到6550萬年,是白堊紀-第三紀滅絕事件前最後的恐龍種群之一。化石分布於北美洲的美國與加拿大西部,分布范圍較其他暴龍科更廣。 暴龍的屬名在古希臘文中意為「暴君蜥蜴」,種小名在拉丁文中意為國王。有些科學家認為亞洲的勇士特暴龍(Tarbosaurus bataar)是暴龍屬的第二個有效種,而其他科學家則認為特暴龍是獨立的屬。除此之外還有許多暴龍科的種已被提出,但它們多被認為是暴龍的異名,或被分類於其他屬。 如同其他的暴龍科恐龍,暴龍是二足、肉食性恐龍,擁有大型頭顱骨,並藉由長而重的尾巴來保持平衡。相對於它們大而強壯的後肢,暴龍的前肢非常小。長久以來,暴龍被認為只有兩根手指,但在2007年發現的一個完整的暴龍化石,顯示它們可能具有三根手指。暴龍可能是種頂級掠食者,以鴨嘴龍類與角龍下目恐龍為食,但有科學家認為暴龍是種食腐動物。雖然目前有其他獸腳亞目恐龍的體型與暴龍相當,或大於暴龍,暴龍仍是最大型的暴龍科動物,也是最著名的陸地掠食者之一。 目前已有超過30個雷克斯暴龍的標本被確認,包含數具完整度很高的化石。暴龍的大量化石材料,使科學家們有足夠的資料研究暴龍生理的各個層面,包括生長模式與生物力學,有些研究人員也發現了軟組織與蛋白質。但霸王龍的食性、生理機能以及移動速度,仍在爭論當中。 霸王龍是一種兇猛的食肉恐龍。生存於白堊紀晚期。是已知最大的陸生性食肉類,體長15米,僅頭部就有1.5米長,身高達6米。頭骨笨重,高而側扁,具有兩個很大的眼前孔,眼眶呈橢圓形。牙齒極為發達。在齒骨、髃骨和前關節骨之間有粗大的活動韌帶固著痕跡 ,頸骨較短,有9~10個頸椎,其構造特點是短寬型。肩帶退化,肩胛骨細長,而肱骨短小,長僅有肩胛骨的一半。前足退化細弱,僅有二指,亦可能殘存第三指。霸王龍腰帶非常發育,結構極為緊湊,不僅腸骨與薦椎緊密癒合,坐骨與恥骨的遠端也彼此貼合在一起;其恥骨遠端擴粗呈足狀突,而坐骨遠端為棒狀。這樣粗壯的腰帶結構,表明其後肢活動強烈。霸王龍主要生活在丘陵區,以植食性的爬行動物為主要的捕食對象。由於周圍生活環境的變化,霸王龍在晚白堊世最晚期時絕滅了。 霸王龍就像是一台骨骼破碎機。霸王龍(tyrannosaurus rex)是一種非常致命的兇殘恐龍,它在恐龍世界中的「暴君行徑」是名不虛傳的。其碩大顎骨和鋒利牙齒能夠將獵物撕裂成牙簽大小。這種恐龍的體型很龐大,體長40英尺,身高20英尺,體重近1.6萬磅。 霸王龍是兩足行走,在0.65億年前白堊紀末期主要生活在北美洲西部的廣闊地域。目前,科學家們仍置疑是否霸王龍是動作遲緩的食腐動物還是動作敏捷的掠食性動物,但無論它的食物是活著的還是死的,它口中的獵物一定很大,這種食肉性恐龍進食時一定非常血腥。 3.翼龍(Pterosaur)是一類非常特殊的爬行動物,會飛並很可能是溫血動物。中生代三疊紀出現在地球上的翼龍是最早能夠飛行的脊椎動物,但有人懷疑它只是徒有虛名,充其量只能在天空滑翔。然而,最新的研究表明,因其大腦中處理平衡信息的神經組織相當發達,翼龍不僅能像鳥類一樣飛翔,而且很可能是飛行能手。 美國俄亥俄大學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自然》雜志上報告說,他們使用計算機分層造影掃描技術,依據化石建立了翼龍大腦的三維圖像。圖像顯示,翼龍的小腦葉片相當發達,其質量占腦質量的7.5%,是目前已知的脊椎動物中比例最高的。與之相比,擅長飛行的鳥類的小腦葉片也只佔其腦質量的1%到2%。 最大的翼龍是披羽蛇翼龍。展開雙翼有12米長,相當於一架飛機大小。 最小的樹棲翼龍化石——隱居森林翼龍,翼展僅25厘米,相當於一隻燕子或麻雀大小。 世界上第一枚翼龍胚胎化石,近期在中國遼西熱河生物群被古生物學家汪筱林、周忠和博士發現。今年6月10日,相關研究論文刊登在世界最著名的學術刊物———英國的《自然》雜志上。由於這次重大的發現,《自然》雜志還在其網站首頁「今日新聞」欄目中同時配發了相關的新聞報道和圖片。在6月11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上,也報道了這一重要。由於這樣一塊無比珍貴化石的發現,今天的人們已獲得了強有力的證據,證明翼龍這類與恐龍同時出現又同時絕滅,比鳥類早約7000萬年飛向藍天的中生代空中霸主不是胎生,而是像其他爬行動物和鳥類一樣卵生。 早在今年3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的研究員汪筱林就向記者展示了他們的一項重大發現。據說那是一個尚未出殼的翼龍的化石,發育中的翼龍胚胎,骨骼了了,清晰可辨。 它是汪筱林和同事周忠和兩位研究員在遼西熱河生物群中考察時發現的。化石產自遼西錦州義縣一個湖泊沉積的地層中,距今約1.21億年。這一地點曾經發現大量保存精美的狼鰭魚、滿洲鱷以及一些翼龍和鳥類化石。 然而,它的重要意義似乎遠不止於此,在科學探索的路上,它更像一個神奇的時空穿梭機,從1.21億年後的今天,人們依舊能夠管窺史前翼龍生息的許多細節。 胚胎化石傳達了最明確的信號:翼龍,與鳥類和其他爬行動物一樣是卵生而非胎生。 4.伶盜龍(學名:Velociraptor)又譯迅猛龍、速龍,在拉丁文意為「敏捷的盜賊」,是一種蜥臀目獸腳亞目馳龍科恐龍,大約生活於8300 至7000萬年前的晚白堊紀。伶盜龍的模式種為蒙古伶盜龍(V. mongoliensis),也是目前唯一確定的已知種。伶盜龍由著名古生物學家奧斯本於1924年在蒙古發現,這是第一種亞洲馳龍類。其他馳龍類皆在北美洲發現 伶盜龍的體型接近火雞的大小,小於其他的馳龍科恐龍,例如恐爪龍與阿基里斯龍,但它們之間仍有許多相同的生理特徵。伶盜龍是種二足、肉食性的有羽毛恐龍,具有長而堅挺的尾巴,低矮的頭顱骨,以及朝上微翹的口鼻部。 伶盜龍尖牙利爪,能高速奔跑,加上它家喻戶曉的知名武器——長約九厘米的第2趾是它捕殺獵物的主要武器。其捕獵手段為:一隻腳著地,另一隻腳舉起第2趾,先用前肢上的利爪勾住獵物,一躍而起,用鐮刀足扎進獵物的腹部,然後用力撕咬獵物的脖子等致命部位,開膛破肚,一下置於死地。 由於沙漠之中的降雨主要集中在一個月里,這時食物充沛,沒有形成大群的必要,所以這時它們會結成小群行動,到了旱季,獵物漸漸稀少,它們往往集結成大群,以便捕殺大獵物。 迅猛龍往往選擇大部分動物都處在繁殖期的雨季捕獵小動物迅猛龍通常在小獵物頻頻出沒的沙丘,林地邊緣或固定水源進行埋伏。當獵物進入視線時,它們就會更加謹慎,慢慢潛伏到離獵物100米左右的地方,做好沖刺的准備。然後,它們會一躍而起,以每小時60公里的速度沖向獵物,再開膛破肚,慢慢享用。 到了旱季,其他恐龍開始了小規模的遷徙,大漠上數量最多的是似雞龍但是,似雞龍常常在開闊地段行動,根本沒有遮擋物進行埋伏。所以,它們只能採取正常的追逐策略。當似雞龍群發現迅猛龍之後,會迅速逃跑。但是,雖然似雞龍的速度很快。但是,他們很沒耐力,過不了多久就慢了下來,這時的迅猛龍會分離出來一個單獨的目標,把它包圍起來,然後圍成梅花陣再漸漸收縮陣型。內圈的迅猛龍會跳到獵物身上,用前肢抓住獵物,後爪刺進獵物身體里,然後向後猛拽,再迅速跳開,即使獵物沒有被它拽倒,那也會在幾輪進攻之後失血過多。接下來,就可以慢慢享用了。 5. 迷惑龍可能是所有恐龍中最受寵的一群,曾經廣為人知的名字是雷龍(brontosaurus),今天它失掉這個熟悉的名字,主要因為古生物學家在命名上如此的嚴謹與吹毛求疵。它可能重量達二十七公噸,而大約體長二十三公尺,它的脖子六公尺長,實際上比體軀還長。它的尾巴大約長達九公尺,它站立到臀部,大約四公尺半高。而它身體後半部比肩部高,但當它以後腳跟支撐而站立起來,它真像是高聳入雲。它可能生活在平原與森林中,並可能成群結隊而行。它可能受到巨龍(megalosaurus)的攻擊而為其假想的獵物。 在一億四千萬年前的北美洲叢林,午後時分,翼龍和始祖鳥在樹上歇著,偶爾扇動幾下翅膀,林中時而傳來幾聲昆蟲的鳴叫。突然,傳來「轟」、「轟」的聲音,由遠而近,越來越響,好像雷聲一樣沉重。然而,天上除漂浮的朵朵白雲外,一碧如洗,毫無變天的跡象。晴天打雷,豈不是咄咄怪事!原來這不是天上的雷聲,而是叢林里走出了一隻大型蜥腳類恐龍。因其腳步沉重,聲音巨大,每踏下一步,就發出一聲「轟」響,好似雷鳴一般,所以古生物學家給這種恐龍取了一個形象的名字,叫做雷龍,意思是「打雷的蜥蜴」。 雷龍體軀龐大,重約40噸,體長可達24米。四肢粗壯,腳掌寬大,腳趾短粗,前腳上具有1個、後腳上具有3個發達的爪子。雷龍自發現以後,便「身世」不凡,起初人們把它視作最重的恐龍。爾後,美國一家石油公司耗費巨資,用它的復原形象作廣告,使其普及到了家喻戶曉的程度。
Ⅲ 西伯利亞杯龍
西伯利亞杯龍是龜的近親,有5,6m長,生活在二疊紀晚期的俄羅斯西伯利亞,屬於爬行綱/無孔亞綱/杯龍目,成群結隊活動,他們和龜一樣無牙,但是有角質喙,能輕松享用植物
Ⅳ 世界上最大的食肉龍是什麼,以前電視里看過,是生活在水裡的
據俄羅斯《紐帶》網報道,科學家們日前在北極地區發現了一種體型巨大的史前海洋怪獸的化石。這種曾生活在海洋中的古老生物雖然體長只有15米,在遠古時期並不非常突出,但通過對其頭骨的結構進行分析,科學家們驚奇地發現:這種史前生物牙齒的撕咬力量居然超過霸王龍約4倍。
這種史前海洋怪獸生活在距今大約1.47億年前,其化石最早於2006年夏季在北極地區出土。
這種被稱為「X食肉動物」(即即未知食肉動物)的顱骨長度達3米。通過殘存的骨骼,科學家們對這種怪獸的頭部進行了成功的復原。通過將其與形狀和尺寸均相似的鱷魚顎部進行對比,研究人員計算出,該生物具有異常強大的撕咬能力。據估計,這種動物牙齒的撕咬力每平米高達23200噸,足以咬碎一輛悍馬吉普車,遠遠超過了霸王龍。在此之前,人們一直將霸王龍看作是地球上最頂級的食肉動物。
據科學家們估算,「X食肉動物」大約重45噸,其重量與2007年發現於挪威瓦爾巴德群島附近的海怪相當,不過前者的骨架要更大一些。
Ⅳ 真正龍的圖片
沒有真正的龍,龍是虛構的。
龍是中國等東亞國家古代神話傳說生活於海中的神異生物,為鱗蟲之長,司掌行雲布雨,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常用來象徵祥瑞。龍是漢族等東亞民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文化之一,龍的傳說等龍文化非常豐富。
龍的形象最基本的特點是「九似」,具體是哪九種動物尚有爭議。傳說多為其能顯能隱,能細能巨,能短能長。春分登天,秋分潛淵,呼風喚雨,而這些已經是晚期發展而來的龍的形象,相比最初的龍而言更加復雜。
早期社會生產力低下,人們在嚴酷的自然環境里生存,還不能獨立的支配自然力,也不能解釋自身來源,對自然界充滿幻想、憧憬乃至畏懼,崇拜各種比人類更強大的自然或超自然力量,這就是圖騰和鬼神產生的社會基礎。
龍圖騰形成的時間,可以上溯到上古伏羲時代。史書記載,華夏始祖伏羲曾在黃河一帶目睹了一隻龍首馬身的異獸,有感而發,於是發明了八卦,並且從此以龍作為部落標記,號稱龍師。伏羲部落中的官員,均以龍命名。有昊英潛龍氏、大庭居龍氏、渾沌降龍氏、陰康土龍氏、栗陸水龍氏。整個伏羲部落就是一個龍氏的國度。
Ⅵ 世界上有龍的存在嗎
你應該知道尼斯湖水怪是一條水龍。但已經在1989年,認定為是惡作劇,有一位67歲的老人臨死時,把電視台的人叫了過來,說那尼斯湖水怪是假的,是他做的,而且有充分的證據。 但是在俄羅斯的貝加爾湖聽說有8個人目擊到了水怪,而且清楚的拍了下來。人們根據照片發現,這條水龍一點也不像假的,科學家也認證,這條龍是人造的幾率是0%。因為人類現在的科技不可能製造出這樣逼真的水龍。但考察隊去把貝加爾湖搜了一遍,一點跡象也沒發現。所以世界上真的有龍的存在?這個問題至今還是個迷
Ⅶ 龍的圖片
龍是中國等東亞區域古代神話傳說生活於海中神異生物,為鱗蟲之長,司掌行雲布雨,是和風化雨的主宰,常用來象徵祥瑞。
(7)俄羅斯的龍照片哪些擴展閱讀:
龍作為一種圖騰和一般的圖騰不同,不是單一的動物而是多種動物的集合,這突出地反映了中華民族偉大的民族精神和思想。遠古神話最早的神不是人,而是動物-圖騰。
原始人分不清人與動物的界限,認為某種動物是自己的祖先和保護神,這就是圖騰。圖騰作為氏族、部落的祖先和標志,一般是單一的某種動物,氏族部落發生兼並戰爭,勝利者在俘虜對方之後,往往同時消滅其圖騰,新產生的部族擁有的還是單一的圖騰。
Ⅷ 龍的斯拉夫神話中的Dragon
主條目:斯拉夫龍
斯拉夫神話中,有著和希臘-羅馬-基督教文化中的龍類似的神話生物。俄羅斯傳說或神話中的龍稱為「змей」,常常有三個頭(或三的倍數個)。有的故事中,如果不將龍所有的頭都砍掉,被砍的頭會長回來。俄羅斯傳說中著名的龍的形象是三頭噴火龍戈里尼奇(英語:Zmey Gorynych)(俄語:змей Горыныч)。它最終被傳奇壯士多布雷尼亞·尼基季奇(Добры́ня Ники́тич)殺死。
在南部地區,如保加利亞、克羅埃西亞、馬其頓、塞爾維亞、波黑等地區,龍的形象分為兩種。一種在名稱上與俄羅斯傳說中的龍相同,但形象並不一樣,通常是雄性,擁有超人的智慧、知識和財富,身體龐大強壯,擅長魔法,同時十分貪戀人類女子的美色。它們長於追求討好人類女子,並能與她們交媾生下後代。龍常常被認為是讓人尊敬的對象,許多民族英雄在民間故事中都被形容成龍或龍的後代。另一種龍則通常是雌性,是前一種龍的姐妹,但形象完全相反,和希臘-羅馬-基督教文化中的龍類似,並且通常和自己的兄弟完全對立,是躲在黑暗中邪惡的化身。雌性的龍常常代表惡劣的天氣,摧毀莊稼田穀,而雄性的龍則是莊稼的守護神。
Ⅸ 世界上僅有的三條龍
成龍。李小龍。釋小龍
Ⅹ 俄羅斯人對龍的理解
1、俄文中的「龍」一詞與英文「龍」的單詞字母拼法基本相似,同樣源於希臘語。龍在俄羅斯以負面形象居多。如俄羅斯聯邦國徽襯底為紅色,盾牌表面是一隻向上展翅的金色雙頭鷹。雙頭鷹頭戴兩頂小皇冠,上方還有一頂大皇冠。三頂皇冠間由帶子連接。鷹的右爪抓著權杖,左爪抓著象徵王權的金球。鷹的胸前有一面紅色小盾牌,盾牌上一名騎白馬、披藍袍的銀甲騎士用銀矛擊殺一隻被馬踏於蹄下、向後仰倒的龍(俄羅斯國徽中的龍是黃色的(龍的邊縁是黑的))。
2、中國人愛龍尊龍作為一種民間文化傳統,還是得到了俄羅斯社會主流的善意理解。普通俄羅斯人對包括「龍」文化在內的中國傳統文化很感興趣,雖然未必全部理解,但都能以平常心看待,很少有人對此加以引申誤讀。而對中國有更多了解的人則十分尊重不同國家間的文化差異。
3、俄羅斯神話學家裡夫京認為,龍在中國神話傳說中佔有核心位置,中國人心目中的「龍」是呼風喚雨、造福百姓、象徵富貴的,因此中國人都喜愛這一圖騰。盡管俄羅斯人更熟悉西方的惡龍形象,但西方的龍很可能來源於中國,畢竟龍在中國的起源非常早,有著數千年歷史,很可能是「果實從樹上掉下來後滾到了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