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為什麼蘇聯解體會分出很多小國家
您好
在蘇聯崩潰之前,立陶宛於1990年3月11日率先宣布獨立,其他共和國也紛繁加以仿效,先後宣布了宣布規復或收復主權的聲明,並開端制定完成獨立的步調和步伐。8·19政變後,除俄羅斯外的各加盟共和國全部宣布獨立,在俄羅斯境內的韃靼斯坦、車臣、西伯利亞等地也呈現了要求獨立的主張。
各加盟共和國獨立時間如下:
立陶宛:1990年3月11日
喬治亞:1991年4月9日
愛沙尼亞:1991年8月20日
拉脫維亞:1991年8月21日
亞美尼亞:1991年8月23日
烏克蘭:1991年8月24日
白俄羅斯:1991年8月25日
摩爾多瓦:1991年8月27日
亞塞拜然:1991年8月30日
烏茲別克:1991年8月31日
吉爾吉斯斯坦:1991年8月31日
塔吉克:1991年9月9日
土庫曼:1991年10月27日
哈薩克:1991年12月16日
俄羅斯:1991年12月25日宣布國名由「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改名為「俄羅斯聯邦」(1990年6月宣布收復主權)
在1991年年末,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同白俄羅斯及烏克蘭的總統在白俄羅斯的首府明斯克簽約,建立自主國家結合體,經過樹立一個相似英聯邦的架構來代替蘇聯。除波羅的海三國和喬治亞外的其他蘇聯加友邦紛繁呼應,分開蘇聯,蘇聯在此時曾經名不副實。1991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將國度權利移交給俄羅斯總統。第二天,蘇聯最高蘇維埃經過最初一項決定,宣布蘇聯中止存在。今後,蘇聯正式崩潰。
十五個: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哈薩克、烏茲別克 、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土庫曼、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喬治亞、摩爾多瓦、立陶宛、 拉脫維亞、愛沙尼亞
除俄羅斯以外的14個國度都是俄羅斯在近代用軍事手腕擴張得來的,像中亞的五國、東歐的六國和外高加索國度。另有俄羅斯立國時國土很小,許多國土都是擴張得來的。如許俄羅斯就樹立起來了一個地跨歐亞面積達2200多平方千米的大帝國。
十月反動時期,這些被吞並的國度呈現了長久的獨立,厥後為增強國防和放慢經濟建立,列國又先後在志願對等的根底上結合起來了,構成了一個聯邦國度(就像辛亥反動時期的中國一樣,北方各省先後獨立,厥後又一致起來了,但事先的中國接納的不是聯邦制)這個國度就命名為「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同盟」,簡稱「蘇聯」。它自身便是一個國度。
20世紀80年月末90年月初,東歐和蘇聯都發作了劇變,這些國度先後保持了社會主義制度。同時民族主義也在各地眾多,南斯拉夫破裂成了五個國度,而蘇聯則破裂成了十五個國度。
B. 為什麼世界地圖上會有兩個俄羅斯
世界地圖上的俄羅斯分成了兩塊,除了眾所周知的那一大片疆域之外,在波羅的海沿岸還有一小塊區域也叫俄羅斯,顏色跟那大的一樣,中間隔了白俄羅斯、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和俄羅斯的主要領土都不連著。這個地方叫加里寧格勒,是俄羅斯的一塊飛地。
狹義上來說飛地是指一國位於其他國家境內,或被其他國家領土所隔開而不與本國主體相毗鄰的一部分領土,比如美國的阿拉斯加。
(2)俄羅斯為什麼有小國家擴展閱讀
二戰開始時,德國對波蘭發動閃電戰,蘇聯隨後也入侵波蘭,這場戰役的結果是蘇德瓜分了波蘭。
1945年7月,蘇聯美國英國三個大國在德國波茨坦這個地方開會,決定戰後如何處置戰敗國,會議發表了一個《波茨坦公告》,其中很重要的一項就是如何對德國進行瓜分。
由於二戰結束之後蘇聯占著波蘭東部差不多佔波蘭快一半的面積,不想還給波蘭了,於是就把德國中東部的一大塊土地(也就是當年的東普魯士大部分)補償給了波蘭,所以波蘭的外形還是一個大胖子,但是在地圖上向西平移了一下。
這次會議還把北邊的東普魯士首府柯尼斯堡直接給了蘇聯,更名基奧尼斯堡,隨後為了紀念逝世的蘇聯領導人加里寧,又改名加里寧格勒,一般叫什麼什麼格勒的就是俄國的地方。因為二戰時蘇聯吞並了愛沙尼亞、立陶宛、拉脫維亞三個波羅的海國家,所以加里寧格勒就和蘇聯連起來了。
後來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白俄羅斯相繼從蘇聯獨立,就把加里寧格勒與俄羅斯隔開了,於是這塊土地就成了俄羅斯漂在西面的一塊飛地。
蘇聯佔領這塊地方之後,把德國人徹底驅逐干凈,遷進俄羅斯人,這也是蘇聯佔領土地的常用辦法,雖然殘暴,但卻有效。德國接受戰爭的結果,遵守戰後協定,對這塊敏感的地方也從來不提。
加里寧格勒是俄羅斯面積最小的州,只有1.5萬平方公里,跟北京差不多大,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夫人柳德米拉就出生在這里。它也是俄羅斯在波羅的海地區僅有的兩個不凍港之一,另一個是聖彼得堡。
C. 為什麼俄羅斯中含有許多小國家,這是什麼性質
那些所謂的「小國」相當於我們國家的「自治區」享有「高度自治」。
D. 俄羅斯和白俄羅斯的區別為什麼會分開兩個國家
白俄羅斯族和俄羅斯族不是同一個民族。白俄羅斯和俄羅斯也是兩個國家。
關於白俄羅斯其名稱由來,一說作為斯拉夫族東支的白俄羅斯人,比俄羅斯人、烏克蘭人保留更純的古斯拉夫人的血統和特點,故白俄羅斯可釋為"純的羅斯人"。 一說古代該民族喜穿漂白的亞麻布服裝和用白布綁腿,故而得名。一說白俄羅斯人是從韃靼人的統 治 下解放出來的,白寓有自由或解放的意思。
白俄羅斯的祖先為公元初居住在第 聶伯河中游的 維亞季奇人,以及6至7世紀時來自西部的拉季米奇人、德列戈維奇人。9 世紀,由若干東斯 拉夫部落結成古羅斯部族,並建立基輔羅斯大公國;12至14世紀分裂 成白俄羅斯、烏克蘭和 俄羅斯三部分;1569年與波蘭合並;18世紀末,被沙俄兼並;1917 年11月建立蘇維埃政權; 1919年1月1日成立"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 年12月30日白俄羅斯作為創始 國 加入蘇聯;1990年7月27日發表"主權宣言";1991 年8月25日白俄羅斯宣布獨立,同年9月1 9日將白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改名為 "白俄羅斯共和國",12月8日作為創始國加入 獨立國家聯合體。
E. 為什麼俄羅斯裡面還有小國家它們是獨立的嗎有主權嗎
那些小國和中國的省份制一樣,不是獨立主權國,俄羅斯是資本主義國家,實行的是聯邦制度。
F. 俄羅斯為什麼有那麼多小國家
俄羅斯聯邦,,實行聯邦制
由89個聯邦主體組成:
(1)21個共和國:阿迪格共和國(阿迪格)、阿爾泰共和國、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布里亞特共和國、達吉斯坦共和國、印古什共和國、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共和國、卡爾梅克共和國-哈利姆格坦格奇、卡拉恰伊-切爾克斯共和國、卡累利阿共和國、科米共和國、馬里埃爾共和國、摩爾達維亞共和國、薩哈共和國(雅庫特)、北奧塞梯共和國、靼韃斯坦共和國(靼韃斯坦)、圖瓦共和國、烏德穆爾特共和國、哈卡斯共和國、車臣共和國、楚瓦什共和國-恰瓦什共和國;俄羅斯是個聯邦制的國家。所以這些共和國就是隸屬於它管轄的獨立政治體系!這就猶如中國的香港,澳門一樣!不過,就是說明這些政治實體有自身的政治權利。比如:首相任命權,獨立選舉權,首相出訪權,一定的軍事權力,立法權(是在俄聯邦憲法的前提下,就是不得違背聯邦憲法)等等。
俄羅斯政府當然不願意它們以後成為獨立的主權國家了!從俄羅斯政府對車臣共和國的處理上就可以看出來這一點!但是,最近的幾年中俄車臣地區的獨立運動十分的頻繁!俄羅斯是個聯邦制的國家,就是各個邦國,以及各個州等的集合體!所以說它們日後是否可以獨立成為主權國家也不是隨便可以說得!這要看日後俄羅斯的政治走向,俄羅斯國內的穩定程度,俄羅斯與歐美等大國之間的政治聯系等等這些不確定的因素!不過,從目前看來這個可能性很小!
G. 為什麼俄羅斯境內還有許多小的國家
因為俄羅斯是聯邦共和國,境內有許多的加盟共和國,就比如克里米亞共和國
H. 俄羅斯里為什麼還有許多共和國
那是蘇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簡稱蘇聯),蘇聯解體後分成15個國家,俄羅斯是最大的一個,所以人們習慣把俄羅斯叫做蘇聯。
I. 為什麼俄羅斯分為很多「共和國」
因為俄羅斯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完整的稱呼是:俄羅斯聯邦。是由22個自治共和國、46個州、9個邊疆區、4個自治區、1個自治州、3個聯邦直轄市組成的聯邦共和立憲制國家。
即俄羅斯聯邦中央政府之下成立了很多自治共和國。這些自治共和國和其他州、自治州、自治區、邊疆區和聯邦直轄市一樣屬於俄羅斯聯邦的一級行政單位,其級別就像我們的「省」。
22個自治共和國如下:
阿迪格共和國、阿爾泰共和國、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布里亞特共和國、達吉斯坦共和國、印古什共和國、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共和國、卡爾梅克共和國-哈利姆格坦格奇、卡拉恰伊-切爾克斯共和國、卡累利阿共和國、科米共和國、馬里埃爾共和國。
摩爾達維亞共和國、薩哈(雅庫特)共和國、北奧塞梯-阿蘭共和國、韃靼斯坦共和國、圖瓦共和國、烏德穆爾特共和國、哈卡斯共和國、車臣共和國、楚瓦什-恰瓦什共和國、克里米亞共和國(與烏克蘭存在爭議)。
(9)俄羅斯為什麼有小國家擴展閱讀
一、阿迪格共和國
阿迪格共和國是俄羅斯的聯邦主體之一,屬南部聯邦管區,位於庫班河和拉巴河的左岸,大高加索山脈北麓,其中,阿迪格人佔22.1%,還有俄羅斯人(佔68%)、烏克蘭人、亞美尼亞人、韃靼人、德意志人、希臘人、茨岡人等。
阿迪格人信奉伊斯蘭教遜尼派。12至16世紀先後受金帳汗國、奧斯曼帝國、克里米亞汗國統治,19世紀中期被沙俄征服,大部分阿迪格人逃往土耳其和約旦等地。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成立了阿迪格民族自治州,1991年升格為自治共和國。
二、阿爾泰共和國
阿爾泰共和國是俄羅斯聯邦主體之一,屬西伯利亞聯邦管區。位於歐亞大陸中心、西西伯利亞南部的阿爾泰山地,東鄰圖瓦共和國,南與哈薩克、中國和蒙古接壤,北與科麥羅沃州搭界,西北是阿爾泰邊疆區。面積92600平方公里。
首府戈爾諾-阿爾泰斯克,距首都莫斯科3641公里,和莫斯科的時間差是早3個小時。原名為戈爾諾-阿爾泰自治州。1992年改為今名。該州大部分領土原為中國所有,於1864年《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後被俄國侵佔。
三、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
巴什科爾托斯坦共和國是俄聯邦的聯邦主體之一,屬伏爾加聯邦管區,是一個多民族共和國,在共和國境內生活著110多個民族,人口較多的為俄羅斯人、巴什基爾人及韃靼人。
巴什科爾托斯坦是俄羅斯聯邦人口眾多和經濟潛力雄厚的共和國之一。便利的地理交通位置、豐富的自然資源和勞動力資源、強大的工業和高度發達的農業,政局穩定、民族和睦,這一切使得巴什科爾托斯坦在俄羅斯聯邦的經濟生活中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四、布里亞特共和國
布里亞特共和國,是俄羅斯聯邦的自治共和國之一,屬於西伯利亞聯邦管區。共和國面積35.13萬平方千米,俄羅斯人占總人口的70%,當地民族蒙古族布里亞特人佔24%。
南鄰蒙古國,西鄰圖瓦共和國,而北部與西北部與伊爾庫茨克州接壤,東鄰後貝加爾邊疆區。共和國有4/5的面積被森林覆蓋,樹木種類主要是紅松和冷杉林,木材儲備量達20億立方米。
五、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共和國
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共和國位於大高加索山脈的北部,其中心部分臨卡巴爾達平原,厄爾布魯士山是這個共和國的獨特標志。 共和國由南至北距離100公里,由東至西175公里。
其南鄰喬治亞共和國,北鄰斯塔夫羅波爾邊疆區,西鄰卡拉恰伊—切爾克斯共和國,東部和東南部毗鄰北奧塞梯共和國。卡巴爾達—巴爾卡爾共和國的地形屬山地地形,在共和國境內有高加索的最高山——厄爾布魯士峰(5642米)。境內主要河流有捷列克河、馬爾卡河、巴克桑河。
J. 為什麼蘇聯會被分成許多小國
蘇聯解體
蘇聯的解體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至今全世界的歷史學家沒有能為蘇聯解體進行完整的、透徹的解釋。本著對歷史負責的原則,我們可以將蘇聯解體泛泛闡述出如下幾個主要原因:
一、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
1936年,蘇聯第八次蘇維埃代表大會通過了蘇聯的第二部憲法,宣布蘇聯成為一個蘇聯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社會主義國家,從而也建立起了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
這種高度集中的政治經濟體制具體表現在:經濟上以行政命令來管理經濟,否定價值規律,排斥商品和市場;政治上權利高度集中,黨政不分,缺少群眾監督,忽視民主與法制。
這種體制形成於外部的帝國主義包圍和內部的落後的經濟文化雙重條件下,弊端諸多,譬如經濟效益低下,缺少社會主義民主,導致的是市場上消費品供不應求,影響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最終使得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減弱。
這種體制的極端表現就是1935-1938年的大清洗運動。(這次清洗使得蘇聯缺少也一大批軍事人才,所以二戰蘇德戰場初期的戰爭蘇聯一直處於劣勢。這也使我們清醒地認識到社會主義民主與法制的重要性)
二、長期積壓的各種矛盾
蘇聯是個多民族國家,但是蘇聯在處理民族關繫上做的不盡人意。典型的就是蘇聯處理猶太人問題的方法。
蘇聯經過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的改革依然沒有使經濟有很大突破,人們生活水平長期得不到提高,而同時期的歐洲西部國家的經濟卻發展很大,人民生活水平有很大提高。這也是後來蘇聯公民借道捷克斯洛伐克逃跑到聯邦德國的原因。
官僚主義作風同時導致了蘇聯政府與人民的矛盾,可以說蘇共與人民群眾的脫離是導致蘇聯解體的一大原因。
三、戈爾巴喬夫失敗的改革
1985年戈爾巴喬夫當選蘇共中央總書記,提出以「民主社會主義」取代科學社會主義,提倡「民主化」與「公開性」,全盤否定蘇聯歷史,甚至是十月革命,還產生了醜化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後果,蘇聯人民思想極度混亂,各種社會矛盾總爆發。這一系列的後果導致1990年蘇聯局勢動盪,蘇共失去領導地位甚至於819事件後不得不解散。蘇聯的各個加盟共和國也開始分離,最終使得蘇聯完全解體。這是蘇聯解體的直接原因。
戈爾巴喬夫的改革還影響到東歐國家,同樣成為東歐國家劇變的一個誘因。
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和平演變」戰略
1946年丘吉爾的鐵幕演說拉開了冷戰的序幕,美國為了遏制蘇聯,實行了馬歇爾計劃,幫助歐洲發展,共同對抗蘇聯,還實行了和平演變的策略,企圖在不發生戰爭的情況下使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變色」。這都成為了蘇聯解體的外部原因。
蘇聯的解體導致了兩極格局的結束,使美國成為唯一的超級大國,這就增加了國際秩序的不穩定性。這同樣使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從巴黎公社失敗以來第二次陷入低潮。
(隨著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尖銳,許多人清醒地認識到共產主義的偉大,於是越來越多的國家的共產黨或者左派工人黨上台成為執政黨,所以近來國際共產主義運動有所升溫。)
現在依然帶有社會主義性質的前蘇聯國家有:白俄羅斯(公有制經濟占經濟絕大部分)和摩爾多瓦(共產黨執政+公有制經濟)。
對於歷史的負責,叫我們需要客觀地看待蘇聯解體,不要僅僅依靠某個人的個別言論來判定蘇聯解體的原因。我們需要認真總結歷史,全面地評價蘇聯解體。這個介紹並不作為蘇聯解體的全部原因,僅僅作為朋友們認識蘇聯解體主要原因的參考。蘇聯解體的探究,還需要給歷史學家們時間去進行。
進來西方國家的不斷深入獨聯體,也是對於原蘇聯國家的懼怕。蘇聯國家的一些意識形態依舊與西方有很大分歧,例如白俄羅斯在國家經濟體制方面依舊帶有濃重的「社會主義色彩」。
蘇聯解體發生在1991年12月25日,由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的事件作為標志,為立國七十多年的蘇聯劃上句號。
導火線
1991年8月19日,蘇共中的保守派發動了一場不成功的政變,試圖收回下放給加盟共和國的權力,同時終止不成功的經濟改革。但是在人民、軍隊和大多數蘇共黨員的聯合反對下,政變僅僅維持3天便宣告失敗。俄羅斯總統葉利欽下令宣布蘇共為非法組織,並限制其在蘇聯境內的活動。在1991年年底,他同白俄羅斯及烏克蘭的總統在白俄羅斯的首府明斯克簽約,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從建立一個類似英聯邦的架構來取代蘇聯。蘇聯其他加盟國紛紛響應,離開蘇聯,蘇聯在此時已經名存實亡。1991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將國家權力移交給俄羅斯總統。蘇聯正式解體。(按照法律的規定,蘇聯解體的正式時間應該是26日,這一天召開的蘇聯最高蘇維埃會議宣布蘇聯解體。)
對於蘇聯解體與東歐劇變的解釋與研究,請參看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的《世界社會主義運動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