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克里姆林宮為什麼是俄羅斯風格的代表建築
克里姆林宮曾經三次重建,現存的城牆和建築,多半為15世紀伊凡三世時期一步步擴建而成。由於當時希臘正教的重心由君士坦丁堡遷移到莫斯科,在宗教的影響下,這里的教堂及宮殿建築出現了拜占庭風格的金色圓頂;此外,參與擴建的建築師均為義大利名匠,他們在原來的中古俄羅斯傳統建築上又融合了義大利文藝復興樣式,使克里姆林宮成為特有的俄羅斯式建築。15世紀末,義大利名建築師及俄國工匠開始修建克里姆林宮外的城牆。建築新牆時,為了不造成防守上的漏洞,每拆除一小部分舊牆,便立刻建起新牆。這項工程共花了十年時間,並在城牆完成之後的200年裡,陸續建造了19座高大的尖塔。其中最高的、造型最美的塔是1625年的斯巴斯基塔。它是在原來較低的塔樓的基礎上改建而成的。這些塔具有望及警示的作用,中間有炮台、射擊孔或秘密通道,形制各不相同,有的是為頌揚聖人而建,有的則是為紀念統治者,其中還有5座兼具城門功能。
㈡ 沒有水泥的古代,城牆是如何造出來的
古代沒有水泥,但古人也能造出堅固的城牆。早在明朝時期,人們堆砌青石磚與夯土,並將糯米熬製成湯後與沙土、石灰等材料混合製成粘合青石磚與夯土的粘合劑,進而建造出堅固城牆。
在粘合劑的製作上,聰明的古人充分利用了糯米的粘稠特性。首先古人將糯米熬製成湯,然後將其與沙土、石灰等混合製成粘合劑。這種粘合劑,就是現代類似水泥的東西。古人用這種粘合劑建造出來的城牆不僅強度大、韌性好,而且還能防滲,在功能上一點都不輸現在的混泥土。講到這里,說起古人的智慧,真是讓人不得不佩服。
㈢ 俄國的建築名著有哪些
馬•費多羅維奇•卡扎科夫(Матвей Фёдорович Казаков, Matvei Fedorovich Kazakov,1738—1812)。俄羅斯古典主義建築創始人之一。設計了克里姆林宮的樞密院(前蘇聯政府大廈,建於1776~1789年)、戈利津醫院(今市第一醫院,建於1796~1801年)、貴族會議大廈(今工會大廈,建於1784年)和莫斯科大學等建築。這些建築,規模宏大;附屬建築環繞正殿合攏;正殿有大圓頂,顯得格外諧和、幽靜、輕巧。
尤里·格涅多夫斯基
克林姆林宮
克里姆林宮曾是歷代沙皇的宮殿、莫斯科最古老的建築群。十月革命後,成為蘇俄的,以後成為蘇聯的黨政機關所在地。 蘇聯解體後,這里成了俄羅斯政府的代稱。坐落在涅格林納河和莫斯科河匯合處的鮑羅維茨丘陵上。南臨莫斯科河,西北依亞歷山德羅夫花園,東南界紅場,始建於1156年,初為木牆,1367年改為石牆。十五世紀的磚砌宮牆(周長2.5公里)保留至今。中央教堂廣場上建有十五至十六世紀聖母升天教堂、天使教堂、報喜教堂、伊凡大帝鍾樓和多棱宮等。1788年參議院大廈(今政府大廈)竣工。十九世紀四十年代建成克里姆林宮大廈。宮牆四周有塔樓20座。宮內塔樓中最宏偉的有斯巴達克、 尼古拉、特羅伊茨克、保羅維茨、沃多夫茲沃德等塔樓,1937年,在塔樓上裝置五角紅寶石星。
簡述
克里姆林宮位於俄羅斯的莫斯科市中心,是俄羅斯的標志之一。在克里姆林宮周圍是紅場和教堂廣場等一組規模宏大、設計精美巧妙的建築群。此外,還有建於公元18世紀的樞密院大廈,以及建於公元19世紀的大克里姆林宮和兵器陳列館等。每一座建築都蘊含著俄羅斯人民無與倫比的智慧,是世界建築史上不可多得的傑作。宮內保存有俄國鑄造藝術的傑作:重達40 噸的「炮王」和200 噸的「鍾王」。克里姆林宮由此成為俄羅斯備受珍視的文化遺產。
建築特色
克里姆林宮整體呈不等邊三角形。面積27.5萬平方米,周長2公里多。 始建於1156年,原為蘇茲達里大公爵尤里· 多爾哥魯基的庄園,有木造小城堡,稱「捷吉涅茨」。1367年在城堡原址上修建白石牆,隨後又在城牆周圍建造塔樓。幾經修繕擴建,20 座塔樓參差錯落地分布在三角形宮牆的三邊。1935年在斯巴斯克塔、尼古拉塔、特羅伊茨克 塔、鮑羅維茨塔和沃多夫塔等塔樓各裝有大小不一的五角星,以紅水晶石和金屬框鑲制而成,內置5000瓦功率照明燈,紅光閃閃,晝夜遙遙可見。
權力的象徵
一個俄羅普京辦公大樓斯諺語這樣形容雄偉庄嚴的克里姆林宮:「莫斯科大地上,唯見克里姆林宮高聳;克里姆林宮上,唯見遙遙蒼穹。」克里姆林宮是俄羅斯世俗和宗教的文化遺產,它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公元14~17世紀俄羅斯東正教的活動中心。這里過去是統治俄羅斯帝國的多代君王的皇宮,十月革命後是蘇聯最高權力機關和政府的所在地,今天又是俄羅斯的總統府(議會和政府現已遷出克里姆林宮)。可以說,從公元13世紀起,克里姆林宮就與俄羅斯的所有重大政治事件有關,它見證了俄羅斯從一個莫斯科大公國發展至今日橫跨歐亞大陸的強大國家的全部歷史。
大克里姆林宮
大克里姆林宮是克里姆林宮中的主要建築之一。克里姆林宮牆內,朝向莫斯科河有三列高窗的漂亮建築物就是大克里姆林宮,1839~1849年在舊宮原址上建造,由古老的安德烈夫斯基大廳和阿列克山德洛夫斯基大廳聯結而成。大克里姆林宮外觀為仿古典俄羅斯式,廳室全部建築式樣多樣,配合協調,裝潢華麗。宮殿的正中是飾有各種花紋圖案的閣樓,上有高出主建築物的紫銅圓頂,達13 米,並立有旗桿,節假日則升國旗。大克里姆林宮內部呈長方形,樓上有露台環繞的總面積達2 萬平方米的700 個廳室。從前,第一層除了處理政務的處所以外,全是沙皇私人宮室,白色寬闊的樓梯通往二層各廳,這里有格奧爾基耶夫大廳、弗拉基米爾大廳和葉卡捷琳娜大廳,從前還有安德烈耶夫大廳,曾是沙皇接見使臣的地方。
格奧爾基耶夫大廳
格奧爾基耶夫大廳是大克里姆林宮中最為著名的殿廳,是俄羅斯工匠巧奪天工的建築傑作。大廳呈橢圓形,圓頂上掛著6 個鍍金兩枝形吊燈。每個吊燈重1300 千克,圓頂和四周牆上繪有公元1 5~1 9 世紀俄羅斯軍隊贏得勝利的各場戰役的巨型壁畫。大廳正面有18 根圓柱,柱頂均塑有象徵勝利的雕像。如今,格奧爾基耶夫大廳是政府舉行歡迎儀式的傳統地點。
紅場
紅場是莫斯科最古老的廣場,位於克里姆林宮東牆的一側。雖經多次改建和修建,但仍保持原樣,路面還是當年的石塊路,青光發亮,顯得整潔而古樸。公元15 世紀90 年代,莫斯科發生大火,火災後空曠之地成了廣場,故曾被稱為「火燒場」,公元17 世紀中葉起稱「紅場」。古代俄語中「紅色的」一詞還有「美麗的」之意,由於譯名時都只取了其中的第一釋義,即「紅色的」,久而久之,「紅場」的名稱就這樣沿用至今。 廣場總面積9 萬平方米,呈長方形,南北長,東西窄。紅場的大規模建設是在1812年以後。拿破崙軍隊縱火焚燒了莫斯科,此後,城市重建,紅場被拓寬。1917 年十月革命勝利後,莫斯科成為首都,紅場成為人民舉行慶祝活動、集會和閱兵的地方。列寧陵墓位於紅場克里姆林宮宮牆正中的前面。
完美的教堂建築
克里姆林宮 克里姆林宮內的教堂的教堂建築也很有特色。宮內有一個教堂廣場,廣場四周圍繞著四座教堂:十二使徒教堂、聖母升天教堂、天使報喜教堂及聖彌額爾教堂。但最美的教 克里姆林宮塔樓堂要數位於紅場上的有「用石頭描繪的童話」之稱的聖瓦西里大教堂。它是伊凡四世時所建,由九座參差不齊的高塔組成,中間最高的方形塔高達17 米。雖然這九座塔彼此的式樣色彩均不相同,但卻十分和諧。更難得的是,它與克里姆林宮的大小宮殿、教堂搭配出一種特別的情調,為整個克里姆林宮增色不少。據說此教堂落成時,伊凡四世在驚嘆之餘,為防止設計者設計出更好、更完美的建築,竟下令挖掉他的眼睛。
伊凡大帝鍾樓
人們從遠處遙望克里姆林宮,不難發現有一座建築高高地矗立在建築群體中,有鶴立雞群之感。這個高大建築就是教堂廣場上的伊凡大帝鍾樓。它高81 米,是古時的信號台和望台。鍾樓的左側有重達40 噸的炮王,右側是著名的鍾王。這兩個龐然大物雖然從未使用過,但卻顯示出了俄羅斯工匠高超的鑄造技術。
鍾王
鍾王高5.87 米,直徑5.9 米,重約200 噸,於1735 年11 月20 日鑄成,號稱世界第一大鍾。鍾壁上鑄有精美的塑像和圖飾,如沙皇阿列克謝與皇後安娜的像,還有五幅神像。但它鑄成後敲第一下時就出現了裂痕。《美國網路全書》稱它為「世界上從未敲響的鍾」。 鍾王炮王炮王
這門大炮造於1586 年,重40 噸,炮口的直徑達0.92 米,可容下三人同時爬進。炮前陳列有四個堆在一起的炮彈,每個重為兩噸。炮架上也有精美的浮雕,其中有沙皇費多爾像。
克里姆林宮珍寶館
克里姆林宮不愧為一座大型博物館和藝術的殿堂。宮中原有一個大武器庫,1720 年,彼得大帝將其改建成博物館。館內收藏著許多珍貴文物,有歷代沙皇用過的物品、美術工藝品,以及掠奪而來的戰利品。這里的皇冠、神像、十字架、盔甲、禮服和餐具無不鑲滿寶石,僅福音書封面就嵌有26 千克黃金,以及無以數計的寶石;哥登諾大帝的金御座上則鑲有兩千顆寶石。信步宮中宛如目睹沙皇奢侈的生活。另外,四座教堂中收藏的文物珍寶也非同一般。教堂中滿牆裝飾著用黃金做框架的聖畫像;聖母升天教堂內的聖畫像則是出自希臘畫家的手筆,價值連城;聖彌額爾堂內有歷代沙皇的靈柩,裝飾得極為富麗堂皇。
克里姆林宮大禮堂
克里姆林宮大禮堂處在呈三角形的克里姆林宮建築群的中心位置,始建於1960年年初,1961年10月投入使用,總建築面積60萬平方米,是莫斯科乃至俄羅斯最壯觀的大禮堂。這座白色烏拉爾大理石和玻璃結構的恢宏建築,凝聚了現代建築的特點和俄羅斯傳統建築風格。 克里姆林宮大禮堂同時也是一座現代化的劇院。這里有6000個舒適的坐席,坐席以主席台為中心呈半圓型向外輻射。每個坐席配有電子投票和同聲傳譯系統。主席台即舞檯面積為450平方米,燈光、音響、布景等設施一應俱全,還有能容納一個交響樂團的樂池。環繞劇院的是明亮寬敞的休息大廳。大禮堂的最高一層是900平方米的宴會廳。大會堂整個建築的1/3建在地下,主要是辦公用房,整個建築共有800間辦公室。 克里姆林宮大禮堂是俄羅斯舉行重要會議、節日慶典和頒獎授勛的地方,也是普通民眾欣賞芭蕾舞、聆聽音樂會和觀看時裝表演的場所。俄羅斯的表演團體在這里獻藝,來自世界各地的著名藝術家也在這里演出。大禮堂還經常為普通觀眾和青少年舉辦普及性的芭蕾舞等演出。
整體描述
宮牆內,林木蔥郁,花草繁茂,教堂聳峙,殿宇軒昂,政府大廈拔地而起,各種博物館穿插 其間。宗教建築群中首推巍峨壯觀的聖母升天大教堂,建於15世紀後期,其山字形拱門和金色 圓塔,帶有俄羅斯東北部的風格,一直是俄皇舉行加冕大禮的地方。稍晚於聖母升天大教堂建成的報考教堂,造型美觀,頂端有9個金色圓頂,是皇族子孫的洗禮與結婚之地。天使大教堂興建 於16世紀初葉,是彼得大帝以前莫斯科公園歷代帝王的墓地。
各建築物特點
81米高的伊凡大鍾樓是克里姆林宮中的最高建築物。建於16世紀初葉,原為三層,16 00年增至五層,冠以金頂。從第三層往上逐漸變小,外貌呈八面棱體層疊狀。每一棱面的拱形 窗口,置有自鳴鍾。1532~1543年,在其北又建四層立方體鍾塔樓。1624年夏,用 白石修建了菲拉特列特鍾塔樓。現在將其下層用做 伊凡大帝鍾樓克里姆林宮博物館,展出金、銀器皿和其它物 品。所有鍾塔樓共有21座大鍾,30多座小鍾。若沿伊凡大帝鍾塔樓的台階而上,登入塔樓之 頂,莫斯科全景可一覽無余。 克里姆林宮北角是古兵工廠,現為兵器陳列館;西角是武器宮,現為武器博物館。 烏棱宮,是克里姆林宮中最古老的宮殿之一,建於1487~1491年。它在克里姆林宮的宮殿建築中最具特色,俄皇寶座即設置於此。 大克里姆林宮是克里姆林宮的主體宮殿,坐落在克里姆林宮西南部,1839~1849年 建造,為二層樓建築,樓上有露台環繞。宮的正中是飾有各種花紋圖案的閣樓,上有高出主建築 物的紫銅圓頂,並立有旗桿,節日時即升上國旗。第一層正面大廳全用大理石、孔雀石裝飾,陳 列有青銅製品、精緻瓷器和19世紀的傢具;二層有格奧爾基耶夫大廳、弗拉基米爾大廳和葉卡 捷琳娜大廳。蘇聯解體前,大廳主席台正中立著列寧塑像。大廳正面有18根圓柱,柱頂均塑有 雕像。蘇聯解體前,大克里姆林宮是蘇聯政府、蘇共中央和社會團體舉行會議的場所。 在蘇維埃年代,克里姆林宮內又新建了幾座白色大樓,有一座曾是斯大林辦公的地方。1959~1961年建起的克里姆林宮大會堂,是一座大理石和玻璃結構的現代化建築,有800 套房間,其中以有6000個座位的會議廳和有2500個座位的宴會廳最為宏偉。國家重要的 文娛活動經常在這里舉行,從而有「蘇聯第二大劇院」之稱。1967年,在克里姆林宮的花園 里建列寧全身塑像。克里姆林宮里的大片公園和古跡對外開放,遊客絡繹不絕。 著名的「克里姆林宮的鍾聲」,源於斯巴斯克塔樓上的自鳴鍾,是1851至1852年安裝的。與天文台的校時鍾相連,報時最 斯巴達克塔樓准。 塔樓67.3米,下面的大門是進入克宮的主要通道,不過,過去所有進門的人應脫帽,否則就會被罰鞠躬50次。別怕,不會叫您進的! 克宮的西面,是亞歷山大花園和無名烈士墓。新婚伴侶都要來這里獻花。好多新娘子,讓您一飽眼福。 現在又修建了馬涅什地下商場和廣場,與花園渾然一體。噴泉,雕塑隨處可見。無名烈士墓則顯得庄嚴肅穆,修建於1967年勝利節前,是為了紀念二戰中犧牲的人們。墓碑上的長明火,自點燃一直燃燒到今天。墓碑上刻著:「你的名字無人知曉,你的功績永世長存。」外國領導人來,都要到這里來獻花。還有國家一號崗的換崗儀式。不錯,腿抬得很高。 參觀克宮,需經過「庫塔菲婭塔樓」。首先看到是會議大廈,這是一座現代化的建築,有6000個座位,內部裝飾豪華氣派,除開會外,也是高水平演出的地方。 再向前走, 您會看到炮王和鍾王。炮王已有四百多年的歷史,炮重40噸,炮口直徑0.92米。炮前堆著四個炮彈,每個重2噸。炮架上有精美的浮雕,有沙皇費多爾的像。由於太重太大,從未使用過。 鍾王,當之無愧,重202噸,高6.14米,直徑6.60米。比北京永樂大鍾重四倍半。花了兩年時間於1735年鑄成,可是由於大火,鍾上掉下來一塊,就重11.5噸。鍾上鑄有沙皇阿列克謝伊和皇後安娜的像,以及神像等。 鍾王旁邊是白石頭建成的伊萬大帝鍾樓。高達81米。過去是莫斯科的最高點。樓內懸掛著十幾個大小古鍾。每當敲響時,很遠都能聽到。 再往前走,就是教堂廣場,是莫斯科最古老的廣場,白石頭教堂是聖母升天教堂,(又名烏斯實斯基),歷代大公和沙皇在這里進行加冕禮。建於1480年,由義大利建築師修建。 廣場的右邊是天使報喜教堂,又名布拉戈維先斯基,靠近莫斯科河畔。規模不大,卻最具魅力,是皇宮家家用禮拜堂,也是舉行皇族婚禮的地方,裡面保留著俄羅斯最古老的聖像壁畫。 對面的天使教堂是君王們的陵寢。遷都彼得堡之後,歷代皇帝改葬在彼得格勒的「彼得保羅大教堂」。 大克里姆林宮是歷代沙皇的皇宮,圓頂上插著一面白藍紅三色的俄羅斯國旗。現在這里是俄總統辦公的地方,只可惜不讓參觀。要不沒准還能碰上梅德韋傑夫呢! 再往下,是兵器館和鑽石館,實際上是俄國歷代沙皇貴重物品陣列館,建於1851年。過去曾是製造和存放兵器的地方。著名的藏品有:王冠、純金權杖、權標,伊凡雷帝的象牙寶座,沙皇阿列克謝伊的鑽石寶庫,以及葉卡捷琳娜二世的婚禮長裙,鑲滿寶石的馬鞍和馬刀。還有一本17世紀的「聖經」,銀制封皮上鑲有3017顆寶石等等。件件價值連城。
㈣ 俄羅斯城市結構
俄羅斯建築的是鍾樓加城堡的建築形式。俄羅斯城堡建設源自希臘的城堡,堅固城牆連接著城門和尖頂鍾樓,把王宮和教堂圈起來的做法,最初的名稱叫「內城堡」,俄語「克里姆林」的本意即是「城堡」。
㈤ 古代城池城牆依據什麼而建 就拿我們現在的地理位置來說 城牆怎麼可以圍牢整個城呢
城之所以為城,就是因為有牆
有的有外城,沒有牆的大多是一些鄉鎮
大的城市都是根據風水而建
另外那些大城市確實是能圍起來的……
現在沒有東西,不代表那時沒有
那時人少,地多,重要大城市屈指可數……
㈥ 古代城牆是怎麼建成的
早期的城牆實際上是用土夯成的,這在漢代古城遺址中很普遍。我親眼見過,這種夯成的城牆越往上土質越緊密,與自然形成的土層(上疏下緊)正好相反。如趙長城、秦長城大部分都是土造的。當時修長城在某些偏遠地區,如戈壁沼澤,本身防禦任務也不緊,就簡單的用蘆葦稻草築成基本工事。
明清時期的城牆主要是磚牆,並澆灌糯米汁來粘合。如著名的山海關那塊多出的磚就能說明這個問題。我記得以前看過,說建國後拆除北京古城牆的時候,發現這些磚牆的內部並不也是磚,而是熟土。
㈦ 古代城牆很高石頭厚重,他們是怎麼修築城牆的,是如何砌高的呢
中國古代的城牆並不是用石頭或者磚頭砌成的,大家都被電影、電視劇給騙了!目前考古發掘出來的古城牆遺址大多數都是一段一段殘破不堪的土堆。為什麼是土堆呢?原因很簡單,中國古代的城牆是用土堆出來的。
所謂大城磚,去過北京、南京、西安古城牆的人都知道,不過就是書包大小的磚塊,雖然重,但一個成年人搬起來並不太費勁兒。古人把他們搬到高處砌牆還是很容易做到的,並沒有提問者所說的那樣的情況。當然,秦漢古長城當中的一部分存在石頭壘砌的情況。但細心者應該可以發現,那些石塊很多都是經過人工處理的,並沒有特別巨大的石塊,而且長城更重預警而不是防禦,因此高度並不太高,尤其是秦漢古長城,堆砌施工在古代的技術條件下還是可以完成的。
㈧ 漢長城的修築過程
漠南之戰
公元前127年(元朔二年)漢武帝發動漠南之戰,派兩路大軍北征匈奴,一路由李息率領出代郡向東吸引匈奴主力,另一路由衛青率領出雲中向西突襲匈奴右部。衛青領兵出雲中之後,沿著黃河向西橫掃直至隴西。奪取了具有戰略意義的河套地區。漢武帝又採納主父偃的建議,在河套地區設立朔方郡,徙民10萬人居往。又命蘇建調集10萬人築朔方城和修繕舊時秦萬里長城。
河西之戰
公元前121年(元狩二年)漢武帝發動河西之戰,派霍去病二次出奇兵,消滅匈奴4萬多人,又接收歸降的4萬多人,打跨了匈奴右部勢力,奪取了又一戰略要地河西走廊,此後,漢武帝依舊移民設郡,築塞布防,於公元前121年設置武威、酒泉兩郡並開始建造東起令居(今永登縣)境內黃河西岸,沿河西走廊,西達酒泉北部金塔縣的「令居塞」長城,這是漢築河西長城的第一段。
漠北之戰
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漢武帝又發動漠北之戰,派大將軍衛青率5萬騎兵出定襄,驃騎將軍霍去病率5萬騎兵出代郡。衛青打敗匈奴左賢王直攻漠北。在狼居胥山(今蒙古肯特山)築壇祭天,在姑衍(狼胥山西邊之山)辟場祭地,臨瀚海(今俄羅斯貝加爾湖)而還。此次戰爭迫使匈奴大部退出今內蒙古東部地區,「是後匈奴遠遁,而幕南(漠南)無王庭」。西漢王朝隨之遷烏桓人到邊塞地區做為防禦匈奴的屏障,並開始修繕利用秦始皇萬里長城。
增郡修城
公元前111年(元鼎六年),據《史記·大宛列傳》載,漢武帝令從驃侯趙破奴大破匈奴,在河西走廊增設張掖、敦煌兩郡,「於是酒泉亭障至玉門矣。」據《漢書·張騫傳》載,公元前108年(元封三年),漢武帝又令趙破奴同王恢「擊破姑師,虜樓蘭王。酒泉列亭障至玉門矣。」據此兩條歷史記載可以斷定,此段長城的建築年代當在公元前111年至前108年之間,這是漢築河西長城的第二段。
公元前101年(太初四年),漢武帝又在派貳師將軍李廣利伐大宛之後,修築了從敦煌西即玉門至鹽澤(也稱「蒲昌海」,在今新疆羅布泊)的長城,《史記·大宛列傳》載:「敦煌置酒泉都尉;西至鹽水,往往有亭。」這是漢築河西長城的第三段。西漢河西長城是隨著河西四郡的建立而建立的,它對促進這一地區轉變為農業區,為西漢勢力進入西域及開辟和保護中西交通要道絲綢之路都具有重要意義。
㈨ 俄羅斯克里姆林宮和紅場建築特點
克里姆林宮位於俄羅斯的莫斯科市中心,是俄羅斯的標志之一。在克里姆林宮周圍是紅場和教堂廣場等一組規模宏大、設計精美巧妙的建築群。此外,還有建於公元18世紀的樞密院大廈,以及建於公元19世紀的大克里姆林宮和兵器陳列館等。每一座建築都蘊含著俄羅斯人民無與倫比的智慧,是世界建築史上不可多得的傑作。宮內保存有俄國鑄造藝術的傑作:重達40 噸的「炮王」和200 噸的「鍾王」。克里姆林宮由此成為俄羅斯備受珍視的文化遺產。
克里姆林宮整體呈不等邊三角形。面積27.5萬平方米,周長2公里多。始建於1156年,原為蘇茲達里大公爵尤里· 多爾哥魯基的庄園,有木造小城堡,稱「捷吉涅茨」。1367年在城堡原址上修建白石牆,隨後又在城牆周圍建造塔樓。幾經修繕擴建,20 座塔樓參差錯落地分布在三角形宮牆的三邊。1935年在斯巴斯克塔、尼古拉塔、特羅伊茨克 塔、鮑羅維茨塔和沃多夫塔等塔樓各裝有大小不一的五角星,以紅水晶石和金屬框鑲制而成,內置5000瓦功率照明燈,紅光閃閃,晝夜遙遙可見。
克里姆林宮整體呈不等邊三角形。面積27.5萬平方米,周長2公里多。始建於1156年,原為蘇茲達里大公爵尤里· 多爾哥魯基的庄園,有木造小城堡,稱「捷吉涅茨」。1367年在城堡原址上修建白石牆,隨後又在城牆周圍建造塔樓。幾經修繕擴建,20 座塔樓參差錯落地分布在三角形宮牆的三邊。1935年在斯巴斯克塔、尼古拉塔、特羅伊茨克 塔、鮑羅維茨塔和沃多夫塔等塔樓各裝有大小不一的五角星,以紅水晶石和金屬框鑲制而成,內置5000瓦功率照明燈,紅光閃閃,晝夜遙遙可見。
一個俄羅
普京辦公大樓斯諺語這樣形容雄偉庄嚴的克里姆林宮:「莫斯科大地上,唯見克里姆林宮高聳;克里姆林宮上,唯見遙遙蒼穹。」克里姆林宮是俄羅斯世俗和宗教的文化遺產,它既是政治中心,又是公元14~17世紀俄羅斯東正教的活動中心。這里過去是統治俄羅斯帝國的多代君王的皇宮,十月革命後是蘇聯最高權力機關和政府的所在地,今天又是俄羅斯的總統府(議會和政府現已遷出克里姆林宮)。可以說,從公元13世紀起,克里姆林宮就與俄羅斯的所有重大政治事件有關,它見證了俄羅斯從一個莫斯科大公國發展至今日橫跨歐亞大陸的強大國家的全部歷史。
㈩ 13000年前我們就已經修城牆了!
13000年前,農業和聚落幾乎同時在亞歐大陸的東西兩邊出現,新月沃土和雲夢澤地,作為世界上最早產生農業聚落的兩個地區,也應當最早產生了多餘財富(糧食)的地方,這就有了建造防禦設施的內在原因。所以這兩個地區也是世界上最早產生防禦設施的的地區。
▲八十壋環壕圍牆
除城牆外,另一種在史前社會中更普遍意義的防禦設施--環壕在約公元前8000年左右分布就更廣泛了。吉林雙塔遺址一期遺存G2、G3發掘出間斷的灰溝和柱洞,若將G2、G3及其圍繞的柱洞聯系起來,則是一個間斷的環形壕溝,推測這是一片帶有環壕的聚落遺址。結合中國雙塔遺址一期遺存測年和俄羅斯相關文化碳十四年代,推斷雙塔一期遺存年代上限約為公元前9000年(《吉林白城市雙塔遺址一期、二期遺存的相關問題》-段天璟、王立新、湯卓煒),遺址長1200米,寬200米,規模也是相當可觀的。在此後相當一段時間內,環壕聚落一直是大多數文化防禦性聚落的主流。然而以上防禦設施可能主要功能都不是防禦敵人的,而是防禦自然災害和野獸。同時,以上聚落也都算不上城市,真正的城市要還需要等到4000多年後西亞的烏魯克、埃利都以及城頭山的崛起。但是耶利哥、華壋遺址這些是最早擁有防禦設施的聚落,也是後世輝煌壯麗的城市防禦體系的先行者。
本文為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主編原廓、作者何茂春,任何媒體或者公眾號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