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捷克的傳統體育項目是什麼,此項運動的競技方式是什麼,捷克的體育強項是什麼,此項運動的競技方式又是什
捷克體育概況
全世界都知道這些著名的捷克運動員名字,例如艾米勒·讓托培克,亞諾米爾·雅格爾,巴維爾·內德維德,讓·熱勒日尼等等。冰球隊的成就——1998年長野冬奧會的大贏家以及眾多的世界冠軍——滑雪、足球,和射擊等讓全世界的體育愛好者為之而瘋狂。
捷克人熱愛運動,幾乎全民都投入其中。在捷克差不多每一項集體運動都有許許多多的業余組織以及熱心的組織者,在他們的空餘時間組織眾多賽事。
同時,捷克的男女運動員也在他們的職業領域內也取得相當非凡的成就。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後,運動員們迎來了最好的時機。
捷克冰球隊在1999,2000和2001年連續三年獲得世界冠軍的稱號,鼓舞了 士氣,又為捷克贏來長野冰球奧運會冠軍。
捷克足球隊也顯示出他們的職業素質,在2004年歐洲排名第三。
田徑領域,三次奧運冠軍獲得者,2000年歐洲和世界最偉大的運動員,標槍運動員讓·熱勒日尼成就了一段神話。而十項全能第一個世界紀錄得保持者羅曼·謝伯勒也將捷克載入了世界運動史冊。
但是,其他運動並非就落在其後,比如捷克的排球運動和足球運動。以至於人們常常只記得捷克足球隊參加歐錦賽,而布拉格也成為年復一年球迷們觀看冠軍賽的城市之一。
捷克人不僅僅是優秀的運動員,而且是革新家,例如,弗朗緹希克·讓達·蘇克,通過對器材材質的改良,贏得了1900年夏季奧運會擲鐵餅冠軍,從那之後,他的革新也被擲鐵餅運動採用。
捷克體育歷史發展沿革和捷克體育組織
體育運動在捷克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4世紀盧森堡家族統治時期。當時是不同的爵位授予比賽,可以說是今天體育比賽的前身。
從16世紀開始,雪橇和滑冰成為大眾普及的運動,但是滑冰的發明遠可早到13世紀。
到了15 到16世紀之交,室內運動開始出現,而今天的布拉格城堡內也可以尋找到當時的室內運動場館。貴族在室內打網球以及其他球類,同時也熱愛其他的運動比如說箭術。九柱游戲比賽也開始流行起來。
到17世紀,擊劍運動也誕生了。
捷克奧委會,作為一個體育強國,捷克擁有從屬於國際奧委會的捷克奧委會,從2004年就開始所有基礎設施的准備工作,並且已經提交2016年布拉格承辦夏季奧運會的申請。
捷克體育協會關注捷克體育運動的發展,同時也是非官方的所有運動的聯合會。其所涉及的范圍極為廣泛,達到70項之多。到2006年12月31日,已經有90個社團,9231個體育組織和運動俱樂部,擁有1,504,289名會員。其中還包括捷克運動協會,波希米亞-摩拉維亞足球協會和捷克冰球協會。
索科爾(雄鷹)體育協會成立於1862年,當時的領導人是米羅斯拉夫·蒂爾(Miroslav Tyrs)和因德里赫·福格納(Jindrich Fugner),同時其他的索科爾組織也在捷克境內各地區逐步建立,1904年統一形成捷克索科爾社團,這是世界上同類組織中歷史最悠久的。
索科爾不僅僅是一個體育組織,同時也表現在愛國精神和民主意識。正因如此,索科爾(Sokol)曾三度幾乎停頓。捷克斯洛伐克歷史上的所有集權政體都對其發出過禁令。第一次對索科爾(Sokol)的禁令,發生在一戰期間的1915年;第二次發生在納粹佔領捷克領土的時候;第三次是1948年。
1990年索科爾(Sokol)再度復活。現今的索科勒支持57種在CSO組織的體育項目,包括適合所有年齡和不同能力人群的十分寬泛的體育項目,也包括適合殘疾人的項目。索科爾組織在捷克,對加拿大有數眾參加的泰里福克斯義跑活動(Terry Fox Run)取得重大影響力。捷克索科爾體育協會(CSO)在全捷克共和國43的區域有其組織。總部設在布拉格蒂爾宮(Tyrs House)。捷克索科爾體育協會(CSO)是世界索科爾聯合會中人數最多的組織。
捷克傳統體育運動
在眾多捷克體育運動強項中,我們能夠羅列的不僅僅是冰球,足球,田徑和障礙滑水,同時還有,比如,自行車足球(Cycle ball),在70年代和80年代,波史匹席勒兄弟(Pospíšil brothers)倆就贏得了20項世界桂冠。
十項全能捷克共和國在十項全能項目,很長一段時間處於世界絕對領先地位。而這種領先的格局首先是由羅伯特`熱梅力克(Robert Změlík)所開始的,他在1992年的巴塞羅那奧運會上贏得了金牌。捷克向世界顯示了十項全能不僅僅是力量的較量,而這些投擲專家也不是每次都必須贏。從那時開始,其他的十項全能運動員就開始根據這個捷克模版更專注於毅力的訓練。熱梅力克之後,另一個偉大的運動員湯馬士·德沃夏克(Tomáš Dvořák)進入了這項領域。但是,這位三次世界冠軍獲得者,歐洲冠軍和亞特蘭大銅牌獲得者從2000年開始經歷病痛的折磨,而正在那時羅曼·謝伯爾勒(Roman Šebrle)出現了。正是謝伯爾勒,在2001年5月27日,在奧地利的國特茲(Götzis)小鎮,神奇地打破了9000點的邊界,以9,026點破了德沃夏克的世界紀錄。謝伯爾勒沒有參加2001年埃德蒙頓錦標賽,但是德沃夏克去了並且為他自己贏得了第三個世界冠軍的稱號。而謝伯爾勒也在2004年雅典奧運會上贏得了勝利,並且在這個項目上遙遙領先。謝伯爾勒是十項全能真正的領頭羊。
障礙滑水捷克共和國也通常會在障礙滑水項目上取得金牌,這要多虧了河流的遞減和人工運河數量的增加。而在捷克有這么多障礙滑水的愛好者和運動員,要歸功於1992年巴塞羅那奧運會上盧卡希·波勒爾特(Lukáš Pollert)的勝利。四年以後,這個勝利被謝捷潘卡·希勒熱托娃(Štěpánka Hilgertová)所延續。在接下來的幾年,她被視為奧運比賽的第一女人。她在世界盃和世錦賽上都取得了成功,同時也在悉尼奧運會上摘金。雙體船也是捷克的傳統項目。馬瑞克·熱哈斯(Marek Jiras)和托馬斯·馬德爾(Tomáš Máder)在悉尼獲得了銅牌,而接下來是雅羅斯拉夫·沃爾夫(Jaroslav Volf)和翁德耶·施捷潘內克(Ondřej Štěpánek)在雅典的勝利。所有這些運動員都是世界精英。
足球和冰球捷克共和國最普及和流行的運動仍然是足球和冰球。在這兩項運動上捷克是世界超級強國,都以強大的社會群眾基礎為依託。業余愛好者球隊的比賽和錦標賽經久不衰,而且任何賽事需要租借足球場或者冰球館也不成為問題。當然這和媒體的宣傳、贊助商的興趣不無關系。每當國家球隊取得勝利,在捷克就像過節一樣。當捷克冰球隊在1998年長野冬奧會上凱旋而歸,球迷們蜂擁來到布拉格老城廣場,高唱凱歌,大聲歡呼他們心目中的英雄——冰球隊隊員的名字,甚至和他們共和國的總統比肩齊名。
其他運動捷克對世界范圍內某些運動的普及也功不可沒。比如說手球(捷克的說法,雖然並不是那麼普遍,叫民族手球——這和普通的手球區分開來,運動場被分為幾個部分,而每個球手只能按他在隊中所行使的角色在規定的范圍內移動),排球和山地自行車。捷克在這些運動項目上都處於領先地位,而且也在國際上多次獲獎。此外,捷克也參與了一些國際組織的運作,以幫助這些運動能更好更正確地開展,比如捷克就是剛剛新建的歐洲排球聯合會的發起人。
捷克承辦的體育賽事
金鞋大獎賽這個在奧斯特羅瓦舉辦的運動會被列為超級大獎賽,總是明星雲集。
布拉格國際馬拉松比賽—布拉格國際馬拉松的舉辦地點正是這個城市的歷史文化中心,除五月的捷克馬拉松錦標賽,其他的賽事也接連不斷,像家庭賽,半程馬拉松賽,女子賽,公司賽等等。賽程穿越整個城市中心區域——這個被譽為全世界最美麗的地方——圍繞著查理大橋兩端展開,在布拉格城堡的背景下,來自全世界60多個國家的上千名馬拉松選手開始他們的競程。布拉格國際馬拉松比賽是全歐洲最流行的賽事,同時也是一項文化盛事,在2004年就吸引了超過170,000名觀眾,同時也讓競跑好手們來這里一決高下。
賽艇、龍舟、皮劃艇比賽—布拉格市中心,伏爾塔瓦河,同時也是賽艇、龍舟、皮劃艇比賽重地。歷史悠久的賽艇和龍舟賽總是吸引眾多的愛好者。捷克室內球公開賽這項運動從1993年開始普及,但是第一屆賽事只有來自捷克,德國,俄羅斯和瑞士的43支球隊,到了2004年,有19個國家221支隊伍參賽。
摩托車賽—捷克摩托車賽有著廣泛而悠久的歷史。不僅擁有像斯柯達摩托隊(Škoda Motorsport factory team),巴努車隊(Barum rally),而且有著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布爾諾的馬薩日科環形道就是天然的最好的賽道,2005年吸引了120,000名觀眾前往觀看捷克大獎賽。而東波希米亞城市巴杜比采(Parbice)也是因為天然的地形條件每年也舉辦金頭盔賽。
賽馬—巴杜比采也是舉辦賽馬的城市,其賽場據說為是歐洲大陸最難的賽道。從1874年就開始舉辦賽馬。
冬季運動—早在冬季運動被廣泛關注,捷克就開始承辦了多種多樣的冰上競技比賽了。例如每年在哈拉赫夫(Harrachov)舉辦的高台跳雪比賽。而2009年捷克的里拜萊茨(Liberec)即將承辦世界滑雪大賽。
捷克體育設施
眾多現代化的運動場館在過去幾年內的建設,讓捷克躋身於全歐最好的運動設施國家之列。
薩茲卡體育館(Sazka Arena)—— 布拉格(Praha) 2002年9月動工,2005年2月竣工,薩茲卡是一座多功能的運動、展覽、演出場館。最大觀眾容量達18,000人。
契茲體育館(ČEZ Aréna)——維特科維采(Vítkovice)1986年投入使用的契茲體育館在重新翻新和裝修了以後,以全新的姿態重現在人們的眼前,現在的容量是4,000-13,000名觀眾。
頂尖體育館(Tipsport arena) -里拜萊茨(Liberec)這座多功能的場館可容納9,000名觀眾,不僅僅作為體育比賽,而且也用於文化和社會活動,其便利設施也居於歐洲同類場館前列。
杜霍蕪體育館(Duhová Aréna) - 帕杜比采(Parbice)2001年,經過8個月的施工,這個場館重新開始投入使用,50年歷史冰球場重換新顏。
布德瓦體育館(Budvar aréna) - 捷克布捷約維采(České Budějovice)這座修建於1946年的運動場,2002年8月經受伏爾塔瓦河水災的毀壞後重修。
T-MOBILE體育館(T-Mobile Aréna) - 布拉格(Prahga)
豐田體育館(Toyota Arena) - 布拉格(Praha)
斯塔霍夫體育場(Strahov Stadium)——布拉格(Praha) 這座運動場由6個草坪和兩個人工草坪運動場構成,整體面積超過6公頃,被載入吉尼斯世界紀錄。
捷克體育運動名人
他們在國內以及全世界都聲名遠揚,因為他們的速度,毅力,韌力和勇氣,他們讓捷克驕傲。
十項全能
Tomáš Dvořák(born May 11, 1972)
Roman Šebrle(born November 26, 1974)
水上運動
Štěpánka Hilgertová(born April 10, 1968)
Martin Doktor(born 1974)
田徑
Emil Zátopek(1922 – 2000)
Dana Zátopková(born 1922)
Jan Železný(born June 16, 1966)
Helena Fibingerová(born 1949)
Jarmila Kratochvílová(born 1951)
Šárka Kašpárková(born 1971)
冰球
Jaromír Jágr(born February 15, 1972)
Ivan Hlinka(1950–2004)
Dominik Hašek(born 1965)
Patrik Eliáš(born 1976)
滑冰
Šárka Záhrobská(born February 11, 1985)
Kateřina Neumannová(born February 2, 1973)
足球
Pavel Nedvěd(born 1972)
Petr Čech(born 1982)
速度滑冰
Martina Sáblíková(born May 27, 1987)
花樣滑冰
Alena (Aja) Vrzánová(born 1931)
網球
Jaroslav Drobný(1921–2001)
Ivan Lendl(born July 3, 1960)
Martina Navrátilová(born October 8, 1956)
Nicole Vaidišová(born April 23, 1989)
自由滑冰
Aleš Valenta(born 1973)
② 索科爾第十六團是什麼電影里的
索科爾第16團是什麼電影里的?不知道應該是大邊兒國外的吧,咱們中國應該沒有這樣的電影。
③ 伏爾加河上的纖夫中"可見"是什麼意思
伏爾加河(俄語:Волга;英語:Volga River)又譯窩瓦河,位於俄羅斯的西南部,全長3690千米,是歐洲最長的河流,也是世界最長的內流河,流入裏海。伏爾加河在俄羅斯的國民經濟中,在俄羅斯人民的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俄羅斯人將伏爾加河稱為「母親河」,伊里亞·葉菲莫維奇·列賓也曾畫過世界名畫《伏爾加河上的纖夫》。
伏爾加河(Volga River)是歐洲最長的河流,全長3500多千米,最後注入裏海,流域面積達136萬平方千
米,是世界上最長的內流河。俄羅斯內河航運幹道。
它發源於東歐平原西部的瓦爾代丘陵中的湖沼間,流經森林帶、森林草原帶和草原帶,在這個流域居住的6450萬人,約佔俄羅斯人口的43%。
它通過伏爾加河-波羅的海運河(Volga-Baltic Waterway)連接波羅的海(BalticSea),通過北德維納河(Northern Dvina River)連接白海(White Sea),通過伏爾加河-頓河運河(Volga-Don Canal)與亞速海(Sea of Azov)和黑海(Black Sea)溝通,注入裏海(Caspian Sea)。所以有「五海通航」的美稱。
伏爾加河流經地區
伏爾加河發源於俄羅斯特維爾州奧斯塔什科夫區、瓦爾代丘陵東南的湖泊間,源頭海拔228米。自源頭向東北流至雷賓斯克轉向東南,至古比雪夫折向南,流至伏爾加格勒後,向東南注入裏海,大致自北向南注入裏海。
伏爾加河基本數據
從源頭至奧卡河口為伏爾加河上游,此段河長1327千米。從奧卡河口至卡馬河口為伏爾加河中游,長511千米。
卡馬河口以下為伏爾加河下游,河段長1850千米。落差190米,平均流量8000立方米/秒。面積138萬平方千米,全長3690千米。
伏爾加河支流眾多,河網密布。有200餘條主要支流,最大的支流有奧卡河和卡馬河。伏爾加河干支流河道總長約8萬千米。
它源自莫斯科西北瓦爾代丘陵,源頭海拔228米(748英尺),河口在海平面以下28米(92英尺)。
它總共約有200條支流,大多自左岸與其匯合。伏爾加河可分為3段:上游,從發源地到與奧卡河匯合處;中游,從與奧卡河匯合處到與卡馬河匯合處;下游,從與卡馬河匯合處到窩瓦河本身的河口。
伏爾加河上游在穿過瓦爾代丘陵時是小溪,隨後穿過一串小湖泊,接納謝利札羅夫卡河,再向東南流經一條梯形的凹谷。
通過勒熱夫鎮後,它折向東北,在特維爾(舊稱加里寧)接納瓦祖察河和特韋爾察河而河水增多,再繼續向東北流經雷賓斯克水庫;注入水庫的還有莫洛加、舍克斯納等其他諸河。
從水庫向東南進發,窩瓦河流經南有烏格利奇高地、北有丹尼洛夫高地和加利奇-丘赫洛姆低地的狹窄而排滿樹木的河谷,繼續沿溫札低地和巴拉赫納低地而抵達下諾夫哥羅德(在這一段有科斯特羅馬河、溫札河和奧卡河注入伏爾加河)。
在其與奧卡河匯合處至喀山這一段東-東南方向的河道上,右岸接納蘇拉河和斯維亞加河,左岸接納克爾熱涅茨河和韋特盧加河,為此伏爾加河河床和流量增加了一倍。
在喀山,它南折在薩馬拉進入水庫,與來自左岸的主要支流卡馬河匯合。
從此向前,伏爾加河成為一條強勁有力的大河;它除了在薩馬拉彎形成一狹窄的彎流外,皆沿伏爾加山山麓朝西南直奔窩瓦格勒(在薩馬拉彎和伏爾加格勒之間,僅在左岸接納較小的支流薩馬拉河、大伊爾吉茲河和耶魯斯蘭河)。
在伏爾加格勒的上方,窩瓦河折向東南,而其主要的岔流阿赫圖巴河亦向東南岔出,與主幹河平行流入裏海。
在伏爾加河與阿赫圖巴河之間有一氾濫平原,其中布滿許多連接溝渠、裁彎取直的舊水道、彎流。
在阿斯特拉罕上方,有另一岔流布贊河;從此開始就是伏爾加河三角洲,面積18,985平方千米以上,是俄羅斯最大的三角洲。
三角洲的其他主要岔流還有巴赫鐵米爾河、卡梅賈克河、老伏爾加河和博爾達河。[1]
伏爾加河三角洲
伏爾加河上游
伏爾加河出源頭後經過一連串彼此溝通的低窪湖泊,下行穿過維什涅伏洛茨基冰磧山嶺,形成石灘和急流。在斯塔利茨城以下,伏爾加河進入廣闊而微有起伏的低地。在特維爾察河與謝克斯納河之間,伏爾加河接受了許多支流,其中大的支流右岸有:紹沙河、杜布納河、涅爾河;左岸有:梅德韋季察河、莫洛力河及謝克斯納河。從謝爾巴科夫城至雅羅斯拉夫爾城,伏爾加奔流在兩岸高竣且布滿針葉林和闊葉林的峽谷中,之後河流進入廣闊的低地。在科斯特羅馬城以下,兩岸又變高竣,再下行又為低地。從謝克斯納河河口到奧卡河河口,伏爾加河接受許多支流,其中最大的是科斯特羅馬河及溫扎河。從源頭至奧卡河口為伏爾加河上游,此段河長1327千米。[1]
伏爾加河中游
從奧卡河口至卡馬河口為伏爾加河中游,長511千米。中遊河段接納近40條支流,以右岸的蘇拉河和斯維亞加河,左岸的維特盧加河為最大。較大的河流尚有克爾仁涅茨河、魯特卡河、大科克沙河、小科克沙河、伊列季河、卡贊河、庫德馬河、松多維克河及齊維利河等。[1]
伏爾加河下游
卡馬河口以下為伏爾加河下游,河段長1850千米。伏爾加河接受卡馬河以後,就變成一條浩浩盪盪的大河,卡馬河口附近河谷寬達21千米,至捷秋希城與烏里揚諾夫斯克城之間寬達29千米。伏爾加河在察列夫庫爾干附近繞過索科爾山形成長約200千米的薩馬拉河灣,古比雪夫水電站即興建在這里。伏爾加河在斯大林格勒(現伏爾加格勒)附近進入裏海低地。在此分出一條左岸支汊一阿赫圖巴河。此後,再無支流匯入。伏爾加河下遊河段匯入的較大支流只有契列姆尚河、薩馬拉河、大伊爾吉茲河及小伊爾吉茲河、耶魯斯蘭河等。伏爾加河與阿赫圖巴汊河之間的陸地叫阿赫圖巴河漫灘。河漫灘總面積7500m²;平水期面積為900km²。伏爾加河在裏海出口處形成廣闊的三角洲,有80餘條汊河,其中可以通航的只有巴赫捷米羅夫斯基河、老伏爾加河、布贊河及阿赫圖巴河。
希望我能幫助你解疑釋惑。
④ 世界上內流河最長的是哪個國家
世界上最長的內陸河是伏爾加河 中國最長的內陸河是塔里木河 歐洲最大的河流,同時也世界上最大的內陸河。俄羅斯內河航運幹道。它發源於東歐平原西部的瓦爾代丘陵中的湖沼間,流經森林帶、森林草原帶和草原帶,注入裏海。在這個流域居住的6450萬人,約佔俄羅斯人口的43%。它通過伏爾加河--波羅的海運河連接波羅的海,通往北德納維河水系和白海——波羅的海接通白海,通過伏爾加河--頓河運河與亞速海和黑海溝通,所以有「五海之河」的美稱。 干、支流通航里程3,256公里;貨運量佔全國河運總量的半數以上。主要貨流以石油、木材、糧食、機械為大宗。結冰期11月末至次年4月。通航期7-9個月。重要河港還有特維爾、雅羅斯拉夫爾、喀山、薩馬拉和阿斯特拉罕等。伏爾加河河源處海拔僅有228米,而河口處低於海平面28米。從距河源不遠的爾熱夫算起,往下3000多公里的河段內,總落差僅有190米,因此河水流速緩慢,沙洲、淺灘、牛軛湖、廢河道廣為分布,是一條典型的平原河流。三角洲面積1.9萬平方公里。 伏爾加河古代稱〃拉〃(pa),中世紀人們改稱為〃伊基爾〃(Итиль),至於什麼時候叫它〃伏爾加〃,已無從可考。伏爾加河流經俄羅斯13個聯邦主體,它們依次是特維爾州、雅羅斯拉夫爾州、科斯特羅馬州、伊凡諾夫州、下諾夫哥羅德州、馬利共和國、楚瓦什共和國、韃靼共和國、烏利揚諾夫斯克州、薩馬拉州、薩拉托夫州、伏爾加格勒州、阿斯特拉罕州。 伏爾加河是歐洲第一長河,發源於俄羅斯加里寧州奧斯塔什科夫區、瓦爾代丘陵東南的湖泊間,源頭海拔228m。自源頭向東北流至雷賓斯克轉向東南,至古比雪夫折向南,流至伏爾加格勒後,向東南注入裏海。 河流全長3688km,流域面積138萬km2,河口多年平均流量約為8000m3/s,年徑流量為2540億m3。 伏爾加河幹流總落差256m,平均坡降0.007。河流流速緩慢,河道彎曲,多沙洲和淺灘,兩岸多牛軛湖和廢河道。在伏爾加格勒以下,由於流經半荒漠和荒漠,水分被蒸發,沒有支流匯入,流量降低。伏爾加河在河口的三角洲,上分成80條汊河注入裏海。 伏爾加河支流眾多,河網密布。有200餘條主要支流,最大的支流有奧卡河和卡馬河。伏爾加河干支流河道總長約8萬km。 伏爾加河出源頭後經過一連串彼此溝通的低窪湖泊,下行穿過維什涅伏洛茨基冰磧山嶺,形成石灘和急流。在斯塔利茨城以下,伏爾加河進入廣闊而微有起伏的低地。在特維爾察河與謝克斯納河之間,伏爾加河接受了許多支流,其中大的支流右岸有:紹沙河、杜布納河、涅爾河;左岸有:梅德韋季察河、莫洛力河及謝克斯納河。從謝爾巴科夫城至雅羅斯拉夫爾城,伏爾加奔流在兩岸高竣且布滿針葉林和闊葉林的峽谷中,之後河流進入廣闊的低地。在科斯特羅馬城以下,兩岸又變高竣,再下行又為低地。從謝克斯納河河口到奧卡河河口,伏爾加河接受許多支流,其中最大的是科斯特羅馬河及溫扎河。從源頭至奧卡河口為伏爾加河上游,此段河長1327km。 從奧卡河口至卡馬河口為伏爾加河中游,長51lkm。中遊河段接納近40條支流,以右岸的蘇拉河和斯維亞加河,左岸的維特盧加河為最大。較大的河流尚有克爾仁涅茨河、魯特卡河、大科克沙河、小科克沙河、伊列季河、卡贊河、庫德馬河、松多維克河及齊維利河等。 卡馬河口以下為伏爾加河下游,河段長1850km。伏爾加河接受卡馬河以後,就變成一條浩浩盪盪的大河,卡馬河口附近河谷寬達21km,至捷秋希城與烏里揚諾夫斯克城之間寬達29km。伏爾加河在察列夫庫爾干附近繞過索科爾山形成長約200km的薩馬拉河灣,古比雪夫水電站即興建在這里。伏爾加河在斯大林格勒(現伏爾加格勒)附近進入裏海低地。在此分出一條左岸支汊一阿赫圖巴河。此後,再無支流匯入。伏爾加河下遊河段匯入的較大支流只有契列姆尚河、薩馬拉河、大伊爾吉茲河及小伊爾吉茲河、耶魯斯蘭河等。伏爾加河與阿赫圖巴汊河之間的陸地叫阿赫圖巴河漫灘。河漫灘總面積7500kmz;平水期面積為900km2。 伏爾加河在裏海出口處形成廣闊的三角洲,有80餘條汊河,其中可以通航的只有巴赫捷米羅夫斯基河、老伏爾加河、布贊河及阿赫圖巴河。 1.奧卡河:奧卡河是伏爾加河右岸最大和水量最多的支流,發源於中俄羅斯丘陵,地處奧廖爾以南,河源海拔226m,在高爾基城附近注入伏爾加河。 奧卡河全長1478km,流域面積24.5萬km2,河口多年平均流量1230m3/s,實測最大流量20000m3/s。 從河源至烏格拉河匯口為上游。奧卡河在此段流在曲折的峽谷中,河寬很少超過lkm,接納的較大支流有:烏帕河、日茲德拉河、烏格拉河。從烏格拉河到莫克沙河口為中游,此段接納的較大河流右岸有:奧塞特爾河、普羅尼亞河、帕拉河、莫克沙河;左岸有:莫斯科河、古斯河。莫克沙河口以下為下游,此段最大的支流為右岸的莫克沙河和左岸的克利亞茲馬河。 奧卡河上游含沙量為0.5kg/m3,中游卡盧加附近為0.28kg/m3,下游為0.1—0.06kg/m3。大部分懸移質輸沙量發生在春季,在中游約占年輸沙量的97%。 2.卡馬河:卡馬河發源於烏德摩爾梯自治共和國喀爾普什基諾村附近,是伏爾加河左岸最大的支流,河長2032km,流域面積52.17萬km2。其左岸支流有維舍拉河、楚索瓦亞河、別拉亞河和伊克河,右岸有維亞特卡河等支流匯人。 卡馬河上游在低窪的沼澤中間流過,河床極為彎曲。左岸支流維舍拉河注入後,卡馬河變成右岸高、左岸低的寬闊的多水河流。在楚索瓦亞河匯口以上80km的一段距離中,兩岸變高,河床收縮,流速增大。卡馬河在楚索瓦亞河口到別拉雅河口這一地段,河漫灘變寬,河床中出現心灘和島嶼。注入伏爾加河前,卡馬河右岸高出水面80m以上,這一段,河漫灘寬達5km以上。 卡馬河流域冬季大量積雪,因而春汛水量很大,持續約1個半月至2個月。水位變幅在邦久戈村附近達到7.5m。卡馬河平均封凍期為5~5個半月,即從11月末到次年4月中。 卡馬河在喀山市以南與伏爾加河匯合,使伏爾加河水量猛增一倍,河面展寬到3km左右。 卡馬河的主要補給來源是融雪,在彼爾姆融雪占年徑流量的比重為57%,地下水佔25%,雨水補給僅佔18%。 卡馬河河口年平均流量3760m3/s,平均年徑流深2270mm,徑流模數O。0072m3/(s·km2)。 卡馬河徑流的季節分配相當穩定,各季中次春季最大,其次為秋季。 卡馬河總落差為263m,平均坡降0.013。 別拉亞河是卡馬河最大支流,源自東烏拉爾山,河流全長1420km,流域面積14.19萬km2.於卡馬河口以上395km處注入卡馬河。右岸主要支流有:努古什河、大因澤爾河、烏法河、塔內普河等,左岸支流有烏爾善河、選馬河、契爾馬桑(qCpMacaH)河等。 別拉亞河以雪水補給為主,在斯帖爾利塔馬克城占徑流量的55%,地下水佔25%,雨水佔20%。4月下旬至6月上旬為春汛期間,在斯帖爾利塔馬克城水位變幅達6.2m,烏法河口達10.8m。別拉亞河年平均流量950m3/s,平均徑流深211mm,徑流模數6.7L/(s·km2)。斯帖爾利塔馬克附近,別拉亞河的多年平均含沙量為0.159kg/m3,在烏法河口附近0.093kg/m3,比爾斯克附近O.118kg/m3,其中懸移質輸沙量90%~97%。 維亞特卡河發源於維亞特卡一彼爾姆壠崗沼澤間的一個小湖,是卡馬河右岸最大支流,河長1367km,流域面積12.92萬km2,在距卡馬河口209km處注人卡馬河。維亞特卡河以雪水補給為主,其次雨水和地下水補給各佔一半。河口多年平均流量890m3/s,平均徑流深2.7mm,徑流模數6.9L/(s.km2)。維亞特卡河含沙量不大,基洛夫城附近o.06kg/m3,維亞特波梁內城附近0.11kg/m3。
⑤ 奧斯特里茨戰役介紹
奧斯特里茨戰役(一作奧斯特利茨戰役)(1805年12月2日),因參戰方為法國皇帝拿破崙一世,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奧地利皇帝弗朗西斯二世,所以又稱「三皇會戰」,他是拿破崙戰爭中的一場著名戰役。73000人的法國軍隊在拿破崙的指揮下,在奧斯特里茨村(位於今捷克境內)取得了對86000俄羅斯-奧地利聯軍的決定性勝利。第三次反法同盟隨之瓦解,奧地利皇帝也被迫取消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封號。
作戰時間:1805年12月2日
作戰地點:奧斯特里茨(今捷克共和國境內)地域
作戰雙方:俄奧聯軍(8.6萬人,350門火炮)VS拿破崙一世率領的法軍(7.3萬人,250門火炮)
參戰部隊序列和指揮官
法軍:
總司令:拿破崙
近衛軍:指揮貝西埃
第一軍:軍長波拿道特
第三軍:軍長達武
第四軍:軍長蘇爾特
第五軍:軍長拉納
騎兵預備軍:軍長繆拉親王
俄奧聯軍;
總指揮:庫圖佐夫(實際指揮權在亞歷山大一世手上),左翼總指揮:巴克斯霍頓
俄羅斯近衛軍:指揮康斯坦丁大公
右翼前鋒部隊:指揮巴格拉季昂
左翼前鋒部隊:指揮基恩米亞
第一縱隊:指揮多克托洛夫
第二縱隊:指揮倫格朗
第三縱隊:指揮普雷斯比斯維斯基
第四縱隊:指揮克羅拉瑟
第五縱隊:指揮利希頓斯坦因
【作戰背景】 1805年10月,法軍取得了烏爾姆會戰的勝利。但是當時的形勢對於法軍來說,並不是真正有利的。就在10月21日,即拿破崙在烏爾姆接受奧軍投降的第二天,法國海軍上將維爾納夫指揮的法國——西班牙聯合艦隊,在直布羅陀西口的特拉發加角,同納爾遜海軍上將率領的英國艦隊進行了19世紀的最大一次海戰。結果,法西聯合艦隊基本上全軍覆沒。經過這一海戰,英國解除了來自法國的海上威脅,奪得了海上霸權。從此拿破崙失去了海外競爭能力。他的英國對手在海上實力方面擁有了強大優勢。這樣,拿破崙不得不趕緊爭取陸戰場上的勝利,否則,整個歐洲大陸事態的變化,將是很難預料的。
此時,法軍在奧地利前線面臨的情況是:首先,庫圖佐夫率領的俄軍先頭部隊,已經穿過奧地利,進到了奧國西部邊界的因河一線。這支俄軍約有4萬5千人,途中匯集了陸續敗退下來的奧軍部隊,形成一支頗具實力的勁旅。因為奧軍已在烏爾姆失利,他們進到因河以後立即停駐下來,企圖憑借有利地形組織防禦,阻止法軍向維也納進攻。而在該軍後面跟進的另一支俄軍,當時已從東北方向進入摩拉維亞(現捷克南部),正向奧洛穆茨開進。
其次,卡爾大公指揮的奧軍,已在義大利北部擺脫了法軍的牽制,目前正向國內撤退,其目的顯而易見,是要加強維也納的防禦力量。還有,在烏爾姆要塞被圍之前進到弗賴堡的一支奧軍,大約6000人,已經同原駐那裡的盟軍會合而駐止設防。在法軍繼續東進後,該軍必將嚴重威脅法軍日益廷長的後方交通線。
如果這幾支軍隊會合起來,或者同時配合作戰,那麼,法軍必將陷入非常艱難的境地。
除了奧俄聯軍的上述動態之外,還有一個更為嚴重的情況。這就是普魯士的態度已經發生了急劇的變化。十幾萬普軍正在向奧地利邊境開進,准備加入第三次反法聯盟,投入反對拿破崙的戰爭。這樣一來,形勢便日益緊張了。如果十幾萬普軍越過了魯特山脈,在法軍背後投入戰斗,那麼,法軍就將受到俄奧普三國軍隊的聯合攻擊。拿破崙清楚地意識到,要取得勝利,無論如何必須在普魯士參戰以前徹底擊敗俄軍,摧毀第三次反法聯盟中這根重要支柱。
在烏爾姆會戰中逃脫的奧軍殘部與俄軍5萬人會合後向東退卻。11月中旬放棄奧地利首都維也納後,俄奧聯軍繼續向北轉移。拿破崙當機立斷,力求盡快搶占維也納,切斷在因河一線的俄軍之退路,想在卡爾大公率領奧軍回到奧地利以前,把這支俄軍包圍殲滅在多瑙河以南地區。此時,俄軍統帥庫圖佐夫也預感到了形勢的嚴重性,因而極為明智地在法軍還來不及展開行動之前,就指揮俄軍迅速撤離了因河防線,在克雷姆斯渡過了多瑙河,爾後繼續向北實行退卻。為阻止法軍的追擊,俄軍撤退時,炸毀了多瑙河上幾乎所有的橋梁。
11月14日,拿破崙進占維也納後,迅速調整了部署。他命令騎兵軍和第4、第5軍一刻也不停留,立即從維也納出發,北渡多瑙河進行追擊。同時,命今第3軍從維也納繼續向東,前出到布拉迪斯拉發,保障大軍右翼的安全,並且大張聲勢,盡量造成拿破崙正在這個方向的假象。命令第1軍向西北開進,前出到布迭約維策,負責監視從烏爾姆僥幸逃出的費迪南大公,保障大軍左翼的安全。
進駐維也納的法軍要想追擊撤退中的俄國部隊,必須越過多瑙河。而要北渡多瑙河,首要的任務就是盡快奪占維也納城北的那座大橋。
奧軍撤出維也納後,對於連接南北的交通要沖維也納橋,捨不得像庫圖佐夫那樣,撤出之後立即予以炸毀,而是將橋暫時地保留著。負責防守該橋的奧斯貝爾公爵接到命令,只有萬不得已才可將橋炸毀。法軍騎兵軍軍長繆拉巧施妙計,只用了幾分鍾時間,便輕而易舉地奪佔了維也納城北大橋。
維也納橋的丟失,完全出乎庫圖佐夫的預料之外。法軍很快開到了多瑙河北岸。現在,俄軍隨時都可能被追來的法軍包圍。於是,庫圖佐夫決定,俄軍繼續實行退卻。
然而,在繼續追擊俄軍的過程中,騎兵軍長繆拉犯了一個嚴重的錯誤。騎兵軍在追到摩拉維亞西南20多公里的地方時,遇到了俄軍後衛的頑強阻擊。繆拉擔心自己一個軍單獨冒進,周圍態勢對己不利,他想在步兵到達之後再採取進一步的行動,於是自作主張,向俄軍的後衛指揮官提出了暫時休戰的建議,並允許俄軍自由地向北撤退。俄軍非常痛快地同意了繆拉的建議,並安全地自動撤走了。對於這個愚蠢行為,拿破崙當然非常惱怒,他責罵繆拉說:「我簡直找不到話來表示我對你的不愉快。你只是我的一個前衛指揮官,沒有我的命令根本無權作休戰的安排;你葬送了我的勝利。立即破壞休戰,向敵軍前進。告訴那位在這一協定上簽字的俄國將軍,說他也無權這樣做;只有沙皇才有這樣做的權利。」
俄軍的後衛部隊本來打得很頑強。有效地遲滯了法軍的前進速度,現在,加上一個偶然的停戰協定,又使他們獲得了緩兵之利。因此,庫圖佐夫得以率主力順利撤到布爾諾,爾後又退到了奧洛穆茨。
與此同時,由俄國本土開來的另一支俄軍,在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的親自監督之下,也已經趕到了奧洛穆茨。從維也納逃跑出來的奧國皇帝弗朗西斯二世,也隨同撤退的奧軍到達了該城。11月下旬,得到俄國援軍加強的俄奧聯軍(約8.7萬人)在奧洛穆茨佔領陣地。拿破崙率法軍追趕到布爾諾地區後也停止前進,敵對雙方相距60餘公里,各自佔領陣地,積極謀劃著下一步行動。拿破崙一方面抓緊時機調集兵力(增至7.3萬人),選擇有利地形與敵手對峙;另一方面假意懼怕聯軍的強大兵力,要求進行談判。拿破崙的目的很明顯,就是為了防止俄軍繼續撤退,以便創造條件,尋求戰機。而驕橫的沙皇也求戰心切,在他的再三督促下,11月27日,俄軍不待後續部隊到達即向布爾諾以東地區開進,企圖從南面迂迴法軍。
當時關於下一步的作戰行動問題,聯軍內部出現了兩種截然不同的意見,發生了激烈的爭論。以聯軍總司令庫圖佐夫為首的大部分將領,主張暫時避戰,不與拿破崙發生接觸。如果法軍來攻,應該毫不遲延地繼續撤退,以等待時機。他們認為只有等待卡爾大公率領的奧軍和後一批來自俄國的援軍到達以後,特別是等到12月15日普魯士參戰以後,才能同拿破崙進行決戰。另一派人,以年輕氣盛的沙皇和聯軍的參謀長、奧地利將軍魏洛特爾為首,其中還包括沙皇的年輕侍衛長彼得.道戈路柯夫公爵,以及沙皇的近衛軍軍官們。他們認為,拿破崙的法軍已經疲憊不堪,戰鬥力大大削弱,而普魯士軍隊的參戰,也已確定無疑,因此,當包括近衛軍在內的2.7萬名俄軍開到以後,在聯軍已經擁有兵力優勢的情況下,如果繼續東躲西藏,不去同法軍接觸,那就太不象話了。他們要求立即轉入對法軍的進攻。
拿破崙聞知聯軍內部的爭論後。意識到要想引誘聯軍在普魯士參戰和又一批援軍到達之前進行決戰,必須採取欺敵措施,促使亞歷山大這個主戰派得到支持,而使老謀深算的庫圖佐夫不能得逞。為此,他命令法軍從前沿陣地開始後撤,做出打算退兵的樣子;同時派出自己的侍從武官薩瓦金去奧洛穆茨謁見亞歷山大,建議進行停戰談判。而且,特別指示薩瓦金,叫他請求沙皇,同意與拿破崙舉行單獨會晤;如果亞歷山大不願意與拿破崙會見,那就建議他派一個全權代表來法軍大本營進行談判。
拿破崙採取的這些行動,在聯軍總司令部引起了一片歡呼。許多將軍認為,這是法軍軟弱無力的反映,拿破崙已經害怕了,無能為力了,要完蛋了,必須趁此機會把他打倒,千萬不能放過他。這樣一來,庫圖佐夫的阻勸,終於絲毫不起作用,他的主張被徹底否決了。
沙皇亞歷山大判斷,根據拿破崙的一慣為人,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他是絕對不會這樣低聲下氣來俯就於人的。因此,他冷冷地拒絕了拿破崙關於進行個人會晤的要求,只派了自己的侍衛長道戈路柯夫公爵去進行象徵性的談判,並不打算達成什麼協議。拿破崙又抓住了這一有利機會,在會見這個特使時,他裝出一付精疲力竭的樣子,但也表演得恰到好處。而在會見結束時,他吞吞吐吐地拒絕了沙皇使者提出的關於放棄義大利和其他一些佔領地的要求。這也使俄國特使加深了拿破崙信心不足的總印象。這個事後被拿破崙輕蔑地嘲笑為「黃毛小子」、十足的「輕浮之輩」,而當時在拿破崙面前顯得十分傲慢的道戈路柯夫,實際上自己被拿破崙戲弄了,扮演了為拿破崙傳達意圖的可笑角色。經過一番表演與活動之後,拿破崙深信,聯軍一定會上圈套,決戰即將到來。
【戰役企圖及戰前部署】 戰役,實際上是在1805年11月27日拉開序幕的。當時,俄奧聯軍的總兵力已達到8萬6千人,其中俄軍5萬3千人,奧軍3萬3千人,共有火炮350門。根據總司令部的決定,聯軍將這些兵力分成5路縱隊,從奧洛穆茨附近的陣地出發,逐次向東南開進,在布爾諾以東的奧斯特里茨鎮及其西南一線展開。12月1日,聯軍到達戰場,迅速佔領了普拉岑高地,並作好了全面進攻的准備。
俄奧聯軍的進攻計劃,是由聯軍參謀長魏洛特爾將軍制定的。他制定計劃的出發點是:法軍已經基本上失去了進攻能力,不久就將向維也納撤退。基於這個判斷,計劃規定:使用一部兵力牽製法軍的北翼,而以總兵力的五分之三放在南翼,預計在普拉岑高地和扎錢湖之間突破對方的防禦,爾後迂迴法軍的右側,切斷通往維也納的退路,將所有法軍聚殲於布爾諾以南和以東地區。
法軍方面,為了贏得決戰,拿破崙決定把所有能夠調攏來的部隊都集中起來。他當時的決策是:將原來派往西面監視費迪南大公殘部的第1軍,和派往布拉迪斯拉發擔任大軍右翼警戒的第3軍,立即調上前線,限令它們在兩天之內趕到布爾諾附近。這樣,除了繼續留守維也納的第8軍,保衛後方交通線的第7軍,以及在南部地區對義大利方向進行警戒的第2、第6軍外,他把其餘的6個軍即近衛軍、騎兵軍和第1、3、4、5軍,迅速地集中到了布爾諾地區,使得法軍的總兵力達到了7萬3千人,並擁有250門火炮。拿破崙集中這些兵力,是盡了最大力量的。但與他當面的俄奧聯軍相比,仍然居於明顯劣勢。不過,就聯軍方面來說,他們完全沒有估計到拿破崙的兵力會有這么強大,而認為當面的法軍最多不過5、6萬人。
拿破崙把他的戰場選在布爾諾以東地區,對於爾後奪取勝利是一個非常有利的條件。早在法軍向北追擊俄軍時,拿破崙隨軍來到這里,他立即發現,這一帶地形良好,是一個理想的戰場。他當時就同周圍的將領說道,他要在這里打一仗。據說,拿破崙每到一地方都非常注意周圍的地形。這一習慣使他在作戰中獲益不少。他曾對人說過,凡能對自己有利的地方,都要加以研究,因為說不定將來會在那裡打仗,會要佔領那個地方。所以,選擇有利戰場,是拿破崙作戰中的一大特點。
法軍進到布爾諾後,立即在該城以東地區構築工事,擺成防禦架勢。該地區所以便於防禦,是因為地形比較有利。它的北緣是一條大道,由布爾諾通往一個名叫奧斯特里茨的小鎮;西面有一條直貫南北的河流,叫哥爾德巴赫河;東面也有一條南北走向的河流,叫勞斯尼茲河,該河再向西南延伸,叫做利塔瓦河,然後與西面的哥爾德巴赫河匯合。在兩河匯合處形成了一個沼澤地帶,匯成幾個湖泊,其中比較大的有扎錢湖和莫尼茨湖,構成戰場南面的天然障礙。位於這三條河之間的三角地區,北面比較平坦,中間地勢突起,形成一個小高原,其突出的頂部叫普拉岑高地。佔領這個高地,就能觀察和控制周圍的廣大地段。在普拉岑高地與南面沼澤地之間,只有一條狹窄的通道。總之,普拉岑高地在這個防禦地區內是一個可以影響全局的要害地點。
拿破崙決心孤注一擲。在俄奧聯軍向前開進和佔領陣地的過程中,他不斷分析對方的部署和意圖,為創造進行反擊的條件,故意示弱於敵,引誘敵軍來攻,在果斷地決定放棄普拉岑高地之後,還命令法軍繼續後撤。因此,法軍於12月1日全部退到了戰場西緣的哥爾德巴赫河一線。隨後的戰斗表明,拿破崙這一招使得沙皇上當,聯軍因為輕易地丟棄了已經佔領的普拉岑高地而加速了自己的失敗。
拿破崙所以這樣作,其主要意圖是:首先引誘敵人把主攻方向指向法軍防禦薄弱的南翼,即普拉岑高地和扎錢湖之間的地段;然後,乘俄奧聯軍主力南移而中間空虛之機,集中法軍主力在中段進行反擊,必須不借一切代價奪回該地區的要點普拉岑高地;爾後,向南卷擊,以扎錢湖及其周圍的沼澤地帶為鐵砧,以從北面壓過來的法軍主力為鐵錘,殲滅俄奧聯軍主力於普拉岑高地和扎錢湖之間地區。為此,拿破崙決定,要在防線北段集中全部兵力的三分之二,而在南段同樣寬的正面上,只配置總兵力的三分之一。
為了實現這一意圖,法軍作了如下部署:所有部隊展開在大約10公里的地段上組織防禦。防線北起布爾諾與奧斯特利茨之間的鄉村大道,南至扎錢湖北緣的特爾尼茲村。整個防線分為南北兩段,各為五公里正面。在北段的第一線上,配置了拉納的第5軍和貝爾納多特的第1軍,而在兩個軍側後方約一公里的地方,也就是北段的第二線上,隱蔽地配置著繆拉的騎兵軍和拿破崙的近衛軍,此外,還有一個作為預備隊的師和法軍的大本營。因為有河谷,有丘陵地的遮蔽,第二線部隊的配置情況,即使站在普拉岑高地的最高處也觀察不到。在南段的第一線上,只配置了蘇爾特的第4軍。這個防禦地段恰好面對著河對岸的普拉岑高地。而在該軍右側後方約5公里的地方,有一座叫雷吉恩的寺院,達武的第3軍隱蔽在那裡,作為南段的後備部隊。這個部署說明,蘇爾特和達武2個軍的任務將是很重的。他們要象鬥牛士那樣,用手中的紅布把聯軍引向自己,同時又要保證,不能使敵人突貫整個防禦。
從當時整個兵力對比來看,法軍仍然居於劣勢地位,可是,經過雙方的具體部署,局部地區的兵力情況就有明顯的變化。在南翼法軍僅以一萬多人牽制著聯軍四萬多人,而在北翼,法軍則集中了約六萬人去對付聯軍的四萬多人。法軍在局部上形成了優勢。
【戰役進程】 為誘使俄奧軍隊加速發起進攻,拿破崙主動放棄利於防守的普拉岑高地,俄奧軍隊將此舉誤判為法軍懼戰退縮。於是,聯軍決定在奧斯特里茨地域展開,並於12月2日對法軍發起進攻。
早上7時左右,俄、奧軍各自排成密集的隊形,展開在大約12公里的正面上,同時向法軍發起了進攻。
在戰線南段,實施進攻的聯軍主力發展非常順利。由於在兵力上佔有大約4:1的優勢,他們迅速攻克了位於哥爾德巴赫河東岸的特爾尼茲村,進到了西岸的佐克爾尼茲村,迫使法軍逐漸向後退卻。按照拿破崙的計劃.戰斗開始以後,就是要把聯軍主力牽制在南段,一旦出現機會,則在中段給以決定性的一擊。但是,戰斗的進程出乎拿破崙的意料,聯軍進攻猛烈,以致很快突到了哥爾德巴赫河西岸。
為了制止俄奧聯軍向南段法軍的側後實行迂迴,穩定防禦陣勢,同時也吸引更多的聯軍投入這個方向,拿破崙命令,配置在該段第二線的第3軍迅速投入戰斗,從西南方向突擊敵人的左側後方。由於法軍的新銳力量突然實施猛烈的反擊,已經渡過哥爾德巴赫河的聯軍,被迫向河的東岸撤退。
對於聯軍來說,南翼的進攻遭受一點挫折,進到佐克爾尼茲村的部隊暫時撤了回來,完全是無關大局的情況。聯軍總司令庫圖佐夫對此是理解的。當時,庫圖佐夫盡管事實上已被剝奪了指揮權,但他仍帶領一個軍的兵力,穩坐在普拉岑高地,靜觀戰局的進一步發展,等到了關鍵時刻再把這支部隊拿上去。可是,剛愎自用的沙皇卻已按捺不住。他看到聯軍主力的攻擊受挫,進攻部隊開始出現後退現象,沒有徵求庫圖佐夫的意見,便命令佔領普拉岑高地上的這個軍放棄陣地,前去增援南翼的聯軍。他的目的是要保障南翼聯軍右翼和側後的安全,同時增強那裡的攻擊能力。殊不知這樣一來,便自己把聯軍的整個部署給打亂了。
拿破崙一直在等待的時機終於來到。上午9時左右,他透過逐漸消散的晨霧,看到俄軍正自動撤離普拉岑高地,於是立即命令第4軍以其左翼2個師轉入進攻,迅速從普拉岑高地北側攻佔該高地。盡管該軍的另一個師正協同右鄰第3軍,抗擊著聯軍的主力,兵力並不雄厚,但由於俄軍已經撤出陣地,因而進展順力,只經過短暫的戰斗就佔領了這一要點。
普拉岑高地一經失守,亞歷山大隨即意識到了自己的失策,因而在庫圖佐夫的協助下,下令將所有的預備隊調上來,企圖重新奪回這一高地。這樣一來,在高地附近展開了激烈的爭奪戰。雙方的騎兵進行了非常猛烈的沖殺。在反復爭奪中,俄軍只有一度重新登上高地,但在法國近衛軍的輕騎兵及時趕到時,又被迫退了下來。爾後,俄軍再一次投入騎兵,再一次進行猛烈反撲。眼看法軍又有可能被壓回來。正在千釣一發之際,貝西埃率領近衛軍的一部分重騎兵趕到,並且從俄軍的側翼猛沖過來,致使俄軍陣腳大亂。這樣,俄軍連續四次進行了猛烈反擊,結果都被法軍打退,到中午11時左右,即經過2小時的拉鋸戰以後,俄軍終於再也無力對普拉岑高地進行反擊了。緊接著,法軍轉入進攻,把俄奧聯軍從陣地中央切開,使他們分為互相不能策應的南北兩個部分。位於南面的聯軍主力,完全暴露在佔領普拉岑高地的法軍火力之下。
與此同時,在北段進行的戰斗也是非常激烈的。法軍的第5軍和第1軍在繆拉的騎兵軍的配合下,頑強地打退了聯軍兩個軍的多次沖擊,穩穩地堅守著陣地。而在削弱了聯軍的進攻能力以後,繆拉的騎兵軍和拉納的第5軍果斷地進行了反擊,把北面的聯軍趕回到了奧斯特里茨。
聯軍在整個戰線的中部和北部都被法軍徹底擊潰了。只有在南部的主力,還被法軍第3軍和第4軍的一部分兵力牽制著,正處在普拉岑高地和扎錢湖之間,在孤立突出的不利態勢中。其左翼是沼澤地和湖泊,右翼和側後受到佔領普拉岑高地的法軍的威脅,處境更是危急。拿破崙極其敏銳地發現並迅速利用了這一有利時機。他在占穩普拉岑高地以後,很快把火炮調了上去,用以支援法軍的全線反攻。
拿破崙指揮法軍主力對聯軍南翼3個軍的翼側和側後實施了最後的突擊。法軍呼喊著從高地的斜坡橫掃下去。面對這一無法抵擋的洪流,聯軍很快就潰散了。只有少數人逃往布爾諾方向,大部分被壓縮到了扎錢湖和莫尼茨湖之間的沼澤地帶。這些人員當中,得路逃生的不多。他們被趕到了剛剛結冰的湖面上,人馬車炮,擁擠不堪;而在這時,普拉岑高地上的法軍炮兵,開始向湖面進行猛烈轟擊。頃刻之間,冰碎炮翻,人員紛紛落水,據說有幾千人葬身湖底了。在這樣完全被動挨打的情況下,聯軍士兵無可奈何,紛紛地放下武器,當了俘虜。
聯軍慘敗的局面已經非常明朗了。整個聯軍的潰散勢不可擋。就連弗蘭西斯和亞歷山大的侍從人員,也都顧不得皇上的安危而把兩位至尊丟在路上,各自去逃性命。也許可以說,是冬天短暫的白晝救了兩位皇帝的性命,使他們僥幸地逃出了法軍的包圍。在激戰中,聯軍總司令庫圖佐夫負了傷,差一點當了法軍的俘虜。
下午4點30分,天降小雪。拿破崙策馬巡視戰場,奧斯特里茨戰役以法軍的輝煌勝利告終。
【戰役結果】奧斯特里茨戰役中,聯軍損失超過27000人,其中15000人戰死,超過10000人被俘。此外還損失了186門大炮,45面團旗。法軍傷亡8500人,損失1面團旗。
史稱「三皇會戰」的奧斯特里茨戰役,是體現拿破崙軍事天才的典型戰例。消息傳到英國倫敦,英國首相威廉·皮特聽後,懊喪地走到牆上張掛的歐洲地圖前,說:「看來這幅地圖十年裡沒有任何用處了。」
1805年12月4日,弗朗西斯二世和拿破崙會談,達成停火協議。12月27日,奧地利和法國簽訂《普雷斯堡和約》。奧地利退出反法同盟,弗朗西斯二世取消自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封號。至此,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也告終結。拿破崙成為歐洲的霸主。
【戰役簡評】 法軍在奧斯特里茨以少勝多。突出體現了拿破崙的統帥才能,他把謀略與冒險,勇敢與靈活有機的相結合,始終掌握著戰役主動權。而聯軍則在計劃、組織和實施戰斗行動方面一再嚴重失算(對敵情偵察不夠,錯誤地估計拿破崙軍隊採取消極被動的行動,對軍隊缺乏統一有效的指揮),官兵縱然英勇奮戰,卻未能挽回敗局。
整個戰役給人啟示較為深刻的,大致有以下5點:
戰役籌劃者必須洞觀戰略全局,以求高屋建瓴。
必須有效地實施戰略欺騙。
必須著力於選擇有利戰場。
必須堅持集中優勢兵力原則。
必須把握戰機,果斷用兵。
【戰後影響】奧斯特里茨戰役之後,法國掌握了歐洲大陸的控制權,在中歐地區成立了受法國保護的萊茵邦聯,開啟了拿破崙從此達6年之久的極盛時期。然而,如果從歐洲軍事發展史的角度來看這場戰役,奧斯特里茨戰役已超出了其本身的軍事價值,它宣告了警戒線式戰略和線式戰術的破產,證明了資產階級法國的軍事制度和軍事學術的優越性。由此引發出歐洲近代一次影響深遠的軍事變革。
⑥ 關於拿破崙奧斯特里茨戰役
1805年11月21日,拿破崙率領繆拉、拉納和蘇爾特三個軍進駐奧斯特里茨,他要把俄奧聯軍引進他親自選定的這個戰場,以一個漂亮的殲滅戰徹底打破目前所面臨的困境。此時法軍在奧斯特里茨只有53000人,對面的奧母茲聚集了85000俄奧聯軍,他相信聯軍會憑優勢兵力發動進攻。為了確保對手上鉤,拿破崙採取了一系列迷惑手段。先是在談判中故意示弱,接著讓部隊做出准備撤退的假象。最後又走出大膽的一步:主動放棄位於戰場中央的戰略要地普拉欽高地,將自己的右翼徹底暴露在聯軍面前。與此同時,波拿道特和達武的兩個軍正在火速趕來增援。他們一旦到達,法軍總兵力將達到73000人,足以和聯軍匹敵。對此重要消息,聯軍卻一無所知。12月1日,拿破崙做出了最後的部署。左翼由拉納的第五軍(13000人)鎮守北面的桑頓山,繆拉親王的5600名騎兵預備軍在後支援。波拿道特的第一軍也將在這一線發起攻擊。南方的塔爾尼茲村和索科爾尼茲村是拿破崙故意暴露出來的右翼,吸引聯軍進攻。這一側僅由蘇爾特軍的一個師12000人把守,師長列格朗。達武的第三軍將在第二天凌晨抵達增援。蘇爾特軍餘下的兩個師(范達姆師和聖海拉爾師)則潛伏在戰場中央,一旦聯軍主力都被吸引到南方,就一舉攻下普拉欽高地,切斷聯軍兩翼的聯系。與此同時,聯軍總部也制定了自己的計劃。老謀深算的庫圖佐夫主張繼續撤退以拖垮勞師遠征的法軍,但雄心勃勃的亞歷山大和急於復仇的奧地利將軍們被拿破崙的誘敵之計所迷惑,認為這是打敗拿破崙的天賜良機。盡管名義上庫圖佐夫是全軍總指揮,但實際的決定權在亞歷山大手中。最後,由奧地利的洛維特將軍制定的聯軍作戰計劃正中拿破崙下懷:巴格拉季昂指揮右翼前鋒部隊進攻桑頓山,牽製法軍。利希頓斯坦因的第五縱隊則負責保障他和中央接合部的安全。聯軍主攻方向在南線,左翼前鋒部隊和第一二三四縱隊在巴克斯霍頓的指揮下,將攻佔塔爾尼茲村和索科爾尼茲村,打垮法軍的右翼,然後向北全麵包抄。南線和北線12月2日凌晨6點,聯軍在彌漫的大霧中開始移動。激戰首先在南線爆發,基恩米亞率領5000奧軍組成的左翼前鋒部隊進攻塔爾尼茲村,被法軍擊退。8點,多克托洛夫第一縱隊的14000俄軍趕到,以優勢兵力攻下了塔爾尼茲村。聯軍在塔爾尼茲村還未及站穩腳跟,達武已經率軍趕到並立即發起反擊,奪回塔爾尼茲村。隨後,聯軍乘混亂又發動了一次反擊,再次攻下塔爾尼茲村。對塔爾尼茲村的進攻開始後不久,倫格朗指揮的第二縱隊(俄軍12000人)和普雷斯比斯維斯基指揮的第三縱隊(俄軍10000人)也先後投入了對索科爾尼茲村的進攻。索科爾尼茲村戰況激烈,俄軍首先攻下索科爾尼茲村後不久,敗退下來的法軍立即重整部隊,發動反擊奪回索科爾尼茲村。俄軍再次攻下索科爾尼茲村後,達武軍的費利埃師趕到,又將俄國人趕出索科爾尼茲村。此後索科爾尼茲村反復易手,但聯軍始終無法將其徹底占據。在北線,巴格拉季昂指揮的右翼前鋒部隊由13000名俄軍組成,利希頓斯坦因的4600名奧地利騎兵在他的側翼。他們負責進攻拉納把守的桑頓山。聯軍發動了數次猛烈的攻勢,但在法國步兵,騎兵和炮兵的協同防守下,都被打退,上午10點30分,拉納和繆拉發動反擊,一舉將聯軍趕出北方戰場。普拉欽高地在南線和北線展開激戰的同時,蘇爾特軍的范達姆師和聖海拉爾師(共16000人)乘著濃霧的掩護,推進到普拉欽高地腳下靜靜潛伏,等待著進攻的信號。上午8點半,由24000名俄奧聯軍組成的第四縱隊在克羅拉瑟的指揮下,也開始離開普拉欽高地,加入對南線的攻擊。至此,南線已吸引了超過5萬人的聯軍主力。中央的普拉欽高地正如拿破崙的設想一樣,變得兵力空虛,法軍將輕而易舉的從此突破。上午9點,拿破崙對蘇爾特下達了進攻的命令。也就在這時,紅日終於透出雲層,驅散了濃霧。蟄伏已久的法軍范達姆師和聖海拉爾師的精銳士兵敲著鼓點,挺著刺刀,一舉沖上普拉欽高地。面對法軍猝不及防的中路突破,普拉欽高地原上本洋溢著樂觀氣氛的聯軍總部頓時亂作一團。克羅拉瑟的部隊已經離開,利希頓斯坦因的部隊也在激戰當中。法軍輕易的就粉碎了駐守俄軍的抵抗,佔領了高地。倫格朗率第二縱隊反攻,也被蘇爾特軍擊退。11點30分,法軍已完全控制了普拉欽高地。隨後,拿破崙將大本營移到了普拉欽高地上,同時命令波拿道特從北線趕來增援。為了避免被徹底分割的命運,康斯坦丁大公親自率領作為預備隊的俄羅斯近衛軍做孤注一擲的反攻。拿破崙也將貝西埃指揮的近衛軍投入戰斗。戰局一時呈膠著狀態,但拿破崙手下還有完整的波拿道特第一軍,而聯軍已經沒有一隻預備隊可以投入戰鬥了。隨著波拿道特大軍源源不斷開上普拉欽高地,俄羅斯近衛軍終於支持不住,全軍潰退。到了下午2點,普拉欽高地上屍橫遍野,拿破崙完成了他分割聯軍的計劃,聯軍的中路徹底被擊潰。自此大局已定,聯軍的潰敗已成不可逆轉之勢。聯軍的潰敗下午2點,重整後的聖海拉爾師兵分兩路,從普拉欽高地南面開下。一路前往索科爾尼茲村,會同達武發起反擊;一路切斷南線聯軍的歸路。南線聯軍很快就被這最後的一擊打垮,各支部隊紛紛奪路而逃。混亂中,亞歷山大甚至丟掉了他的參謀部。孤身一人逃出的亞歷山大最後被俄軍在一個小村落中找到。擋在聯軍撤退線路上的是冰封的扎錢湖。奧地利和俄羅斯的士兵試圖從結冰的湖面逃離。但此時普拉欽高地上的大炮已經架好。炮彈呼嘯而下,落在湖面。湖冰碎裂,數千人葬身湖底。更多的聯軍士兵則只能在湖邊等待被俘。下午4點30分,天降小雪。拿破崙策馬巡視戰場,奧斯特里茨戰役以法軍的輝煌勝利告終。編輯本段 回目錄 奧斯特里茨戰役 - 結果 奧斯特里茨戰役 奧斯特里茨戰役中,聯軍損失超過26000人,其中15000人戰死,超過10000人被俘。此外還損失了186門大炮,45面團旗。法軍傷亡8500人,損失1面團旗。1805年12月4日,弗蘭西斯二世和拿破崙會談,達成停火協議。12月27日,奧地利和法國簽訂普雷斯堡和約。奧地利退出反法同盟,弗蘭西斯二世取消自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封號。至此,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也告終結。拿破崙成為歐洲的霸主。
⑦ 奧斯特里茨戰役具體情況是怎樣的
1805年11月21日,拿破崙率領繆拉、拉納和蘇爾特三個軍進駐奧斯特里茨,他要把俄奧聯軍引進他親自選定的這個戰場,以一個漂亮的殲滅戰徹底打破目前所面臨的困境。此時法軍在奧斯特里茨只有53000人,對面的奧母茲聚集了85000俄奧聯軍,他相信聯軍會憑優勢兵力發動進攻。為了確保對手上鉤,拿破崙採取了一系列迷惑手段。先是在談判中故意示弱,接著讓部隊做出准備撤退的假象。最後又走出大膽的一步:主動放棄位於戰場中央的戰略要地普拉欽高地,將自己的右翼徹底暴露在聯軍面前。與此同時,波拿道特和達武的兩個軍正在火速趕來增援。他們一旦到達,法軍總兵力將達到73000人,足以和聯軍匹敵。對此重要消息,聯軍卻一無所知。 12月1日,拿破崙做出了最後的部署。左翼由拉納的第五軍(13000人)鎮守北面的桑頓山,繆拉親王的5600名騎兵預備軍在後支援。波拿道特的第一軍也將在這一線發起攻擊。南方的塔爾尼茲村和索科爾尼茲村是拿破崙故意暴露出來的右翼,吸引聯軍進攻。這一側僅由蘇爾特軍的一個師12000人把守,師長列格朗。達武的第三軍將在第二天凌晨抵達增援。蘇爾特軍餘下的兩個師(范達姆師和聖海拉爾師)則潛伏在戰場中央,一旦聯軍主力都被吸引到南方,就一舉攻下普拉欽高地,切斷聯軍兩翼的聯系。 與此同時,聯軍總部也制定了自己的計劃。老謀深算的庫圖佐夫主張繼續撤退以拖垮勞師遠征的法軍,但雄心勃勃的亞歷山大和急於復仇的奧地利將軍們被拿破崙的誘敵之計所迷惑,認為這是打敗拿破崙的天賜良機。盡管名義上庫圖佐夫是全軍總指揮,但實際的決定權在亞歷山大手中。最後,由奧地利的洛維特將軍制定的聯軍作戰計劃正中拿破崙下懷:巴格拉季昂指揮右翼前鋒部隊進攻桑頓山,牽製法軍。利希頓斯坦因的第五縱隊則負責保障他和中央接合部的安全。聯軍主攻方向在南線,左翼前鋒部隊和第一二三四縱隊在巴克斯霍頓的指揮下,將攻佔塔爾尼茲村和索科爾尼茲村,打垮法軍的右翼,然後向北全麵包抄。 南線和北線 12月2日凌晨6點,聯軍在彌漫的大霧中開始移動。激戰首先在南線爆發,基恩米亞率領5000奧軍組成的左翼前鋒部隊進攻塔爾尼茲村,被法軍擊退。8點,多克托洛夫第一縱隊的14000俄軍趕到,以優勢兵力攻下了塔爾尼茲村。聯軍在塔爾尼茲村還未及站穩腳跟,達武已經率軍趕到並立即發起反擊,奪回塔爾尼茲村。隨後,聯軍乘混亂又發動了一次反擊,再次攻下塔爾尼茲村。 對塔爾尼茲村的進攻開始後不久,倫格朗指揮的第二縱隊(俄軍12000人)和普雷斯比斯維斯基指揮的第三縱隊(俄軍10000人)也先後投入了對索科爾尼茲村的進攻。索科爾尼茲村戰況激烈,俄軍首先攻下索科爾尼茲村後不久,敗退下來的法軍立即重整部隊,發動反擊奪回索科爾尼茲村。俄軍再次攻下索科爾尼茲村後,達武軍的費利埃師趕到,又將俄國人趕出索科爾尼茲村。此後索科爾尼茲村反復易手,但聯軍始終無法將其徹底占據。 在北線,巴格拉季昂指揮的右翼前鋒部隊由13000名俄軍組成,利希頓斯坦因的4600名奧地利騎兵在他的側翼。他們負責進攻拉納把守的桑頓山。聯軍發動了數次猛烈的攻勢,但在法國步兵,騎兵和炮兵的協同防守下,都被打退,上午10點30分,拉納和繆拉發動反擊,一舉將聯軍趕出北方戰場。 普拉欽高地 在南線和北線展開激戰的同時,蘇爾特軍的范達姆師和聖海拉爾師(共16000人)乘著濃霧的掩護,推進到普拉欽高地腳下靜靜潛伏,等待著進攻的信號。上午8點半,由24000名俄奧聯軍組成的第四縱隊在克羅拉瑟的指揮下,也開始離開普拉欽高地,加入對南線的攻擊。至此,南線已吸引了超過5萬人的聯軍主力。中央的普拉欽高地正如拿破崙的設想一樣,變得兵力空虛,法軍將輕而易舉的從此突破。 上午9點,拿破崙對蘇爾特下達了進攻的命令。也就在這時,紅日終於透出雲層,驅散了濃霧。蟄伏已久的法軍范達姆師和聖海拉爾師的精銳士兵敲著鼓點,挺著刺刀,一舉沖上普拉欽高地。 面對法軍猝不及防的中路突破,普拉欽高地原上本洋溢著樂觀氣氛的聯軍總部頓時亂作一團。克羅拉瑟的部隊已經離開,利希頓斯坦因的部隊也在激戰當中。法軍輕易的就粉碎了駐守俄軍的抵抗,佔領了高地。倫格朗率第二縱隊反攻,也被蘇爾特軍擊退。11點30分,法軍已完全控制了普拉欽高地。隨後,拿破崙將大本營移到了普拉欽高地上,同時命令波拿道特從北線趕來增援。 為了避免被徹底分割的命運,康斯坦丁大公親自率領作為預備隊的俄羅斯近衛軍做孤注一擲的反攻。拿破崙也將貝西埃指揮的近衛軍投入戰斗。戰局一時呈膠著狀態,但拿破崙手下還有完整的波拿道特第一軍,而聯軍已經沒有一隻預備隊可以投入戰鬥了。隨著波拿道特大軍源源不斷開上普拉欽高地,俄羅斯近衛軍終於支持不住,全軍潰退。到了下午2點,普拉欽高地上屍橫遍野,拿破崙完成了他分割聯軍的計劃,聯軍的中路徹底被擊潰。自此大局已定,聯軍的潰敗已成不可逆轉之勢。 聯軍的潰敗 下午2點,重整後的聖海拉爾師兵分兩路,從普拉欽高地南面開下。一路前往索科爾尼茲村,會同達武發起反擊;一路切斷南線聯軍的歸路。南線聯軍很快就被這最後的一擊打垮,各支部隊紛紛奪路而逃。混亂中,亞歷山大甚至丟掉了他的參謀部。孤身一人逃出的亞歷山大最後被俄軍在一個小村落中找到。擋在聯軍撤退線路上的是冰封的扎錢湖。奧地利和俄羅斯的士兵試圖從結冰的湖面逃離。但此時普拉欽高地上的大炮已經架好。炮彈呼嘯而下,落在湖面。湖冰碎裂,數千人葬身湖底。更多的聯軍士兵則只能在湖邊等待被俘。 下午4點30分,天降小雪。拿破崙策馬巡視戰場,奧斯特里茨戰役以法軍的輝煌勝利告終。 編輯本段 回目錄 奧斯特里茨戰役 - 結果 奧斯特里茨戰役 奧斯特里茨戰役中,聯軍損失超過26000人,其中15000人戰死,超過10000人被俘。此外還損失了186門大炮,45面團旗。法軍傷亡8500人,損失1面團旗。 1805年12月4日,弗蘭西斯二世和拿破崙會談,達成停火協議。12月27日,奧地利和法國簽訂普雷斯堡和約。奧地利退出反法同盟,弗蘭西斯二世取消自己「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封號。至此,第三次反法同盟瓦解,神聖羅馬帝國的歷史也告終結。拿破崙成為歐洲的霸主。
滿意請採納
⑧ 列維坦的《索科爾尼克的秋日》描繪了怎樣的意境
1879年的秋天,列維坦完成了《索科爾尼克的秋日》這幅名畫。畫面上重現了灰暗的金色秋日,這秋景如同當時俄羅斯的生活、如同列維坦本人的生活那樣凄涼、慘淡,它從畫面上發出一股微微的余溫,牽動著每個觀眾的愁腸:一位身穿黑衣的年青女郎--正是那個陌生女子,踩著一堆堆落葉,走在索科爾尼克的小路上。她的歌聲列維坦終生難忘:」我的歌聲你聽起來情意綿綿,卻又使你痛苦不堪......」她獨自一人置身於這片秋林之中,而這種孤獨又使她的周圍充滿了沉思與惆悵。
⑨ 莫斯科地鐵的歷史沿革
「一五」計劃期間(1928—1932年),在蘇聯重工業奠定了初步基礎的情況下,為了改善首都的交通狀況並緩解有軌電車的壓力,莫斯科市委第一書記拉·卡岡諾維奇在1931年的聯共(布)六月全會上做了關於建設莫斯科地鐵的報告。
從1932年起,數千名青年投入到地鐵建設中。1935年5月15日,一條以紅線為標志的莫斯科第一條地鐵線(1號線)通車。這也是蘇聯的第一條地鐵線,總長度為11.6公里,從索科里尼基站到文化公園站,沿途設有13個車站。到衛國戰爭前夕,莫斯科又開通了兩條地鐵線:綠線(2號線,從索科爾站到劇院站)和藍線(3號線,從阿爾巴特站到庫爾斯克站)。
1935年5月15日,蘇聯政府出於軍事方面的考慮,正式開通莫斯科地鐵。其建設工程耗時僅3年,一期工程建了兩條線。第一條線路從索科爾尼基公園到市中心斯摩棱斯克廣場,共13站,長11.6公里。後來又建成3條、4條線,到1943年5條線全部通車,20世紀40年代末出現了把各條線穿起來的環線地鐵。
1941年10月15日,蘇聯國防委員會下令關閉莫斯科地鐵並在3小時內將地鐵里的設備拆除。
1950年,自文化公園至庫爾斯克站的第一段環線通車;
1952年,環線從庫爾斯克站延伸至白俄羅斯站;
1954年3月,環線白俄羅斯站與文化公園站實現對接。
1955年11月,蘇共中央委員會和蘇聯部長會議通過了《關於消除建築和工程中的累贅的決議》。隨之,莫斯科新的地鐵建設也開始以簡單、經濟和節省空間為主基調發展起來。
1962年,世界上最早的行車自動化系統在莫斯科地鐵試用。
2013年5月15日,莫斯科人第一次將首都地鐵誕生的日子作為城市節日來慶祝。這一天,莫斯科文藝名流舉辦了音樂會、繪畫展覽,一些參加過地鐵建設和蘇聯衛國戰爭的老革命者還向人們講述地鐵的歷史、地鐵在戰爭年代所起的作用等。
⑩ 2035年以後人類未來男女性事是怎樣的
2035完美避孕法的誕生
自從60年代的避孕革命發生以來,避孕技術幾乎沒有什麼真正的發展。真正的革命性創新發生在2035年,在細胞技術長足發展的基礎上,一種名為BB(BlackBank)阻塞法避孕產生了。
這是一種無毒的病毒,注射入人體後導致輸卵管或輸精管局部炎症而堵塞,那種情形就和自然狀態下的炎症略有相似。BB阻塞法避孕符合完美避孕的三個標准:對使用者友善;不易出錯;沒有危險性。
2040年——性愛玩偶
機器人為人類提供任何形式的服務,當然也會包括性服務。其實性愛機器人在技術上的研發並不難,難的是如何讓它們的肌膚感覺更像真人——溫暖、柔軟又有彈性。當這個問題解決了,怎麼能讓機器人更加智能化,是下一個研究重點,也就是如何配合它的主人作出適當的動作和情緒反應。
2045年——太空性愛
目前,對於太空性愛的探討只局限在克服失重情況。根據美國太空總署的文件透露,太空性愛是可能的,但做起來非常困難,需要有第三人幫忙固定其中一人的體位。「而到了50年後,這種技術問題不再是問題,普通人乘飛船進入太空也不再是白日幻想。
在太空度蜜月甚至成為一種前衛時尚,而有些人更迷戀於太空性愛,一則因為,沒有地球引力的控制,可以很容易地做出各種性愛姿勢,二則因為在失重情況下,血液更集中在心臟附近,男人堅挺的時間會大大延長。
2046年——一部偉大影片的誕生
王家衛《2046》同名電影在這一年一定會被有識之士重拍,也許是一部言情片,也許是一部純色情片,也許是一部倫理片,也許是一部重新反思50年來兩性關系的社會題材片。誰知道呢?
2050年——全球同性婚姻合法
同性婚姻在全球范圍內正式合法化,那些同性的戀人們被更多的人類認可並接受。他(她)們可以自由的戀愛甚至結婚,不再被投入歧視的目光。在同性的婚禮上,新人同樣接受著來自雙方親人的長久祝福!
2053年——純愛風潮
由於性交的泛濫,愛情成為最單純、可貴的東西。一些強調精神追求的人重拾簡單純凈的戀愛,掀起了柏拉圖式的愛情風潮,發起以純愛為目的,摒棄性的純愛運動,不僅成了國際純愛組織,發出純愛倡議,參加者還舉行當眾宣誓等活動。
2068年——種子銀行
由於BB阻塞法避孕的風行,保存精子、卵子的「種子銀行」像貨幣銀行一樣多了起來。人們在實行BB以前,提前把足夠數量的精子、卵子從體內提取出來。新的細胞技術可以將男女的精子或卵子安全儲存起來,長期保持它們的活性和生命力,就像千百萬年前的古生植物……
2077年——性愛吧替代妓院
妓院是一個骯臟的地方,傳染性病,破壞家庭與社會的安定團結。當性愛機器人與虛擬性愛技術成熟後,性愛吧悄然興起。一些高知人士最先光顧這里,然後慢慢普及。
性愛吧最終獲得多數人的認可,成為合法經營場所,甚至很多情人旅館也因此轉型,引入性愛機器人與虛擬性愛設施,單身人士也可以在情人旅館里盡興。
2078年——艾滋病絕跡
科研人員終於培育出艾滋病病毒疫苗。國家把接種艾滋病病毒疫苗作為一種強制性行為,要求每一個年滿12歲的公民必須接種疫苗,各項費用由國家承擔。在政府的大力干預下,艾滋病逐漸銷聲匿跡。
2080年——寶貝兒再生計劃
2005年6月,俄羅斯顯微外科和整形專家索科爾什奇克完成了一項風險極大的手術——為病人培養生殖器。索科爾什奇克將這個勇敢病人的寶貝兒割下來,然後「嫁接」到他的左前臂。待生殖器從不到2英寸長到近7英寸後,索科爾什奇克重新將這個新長大的器官再安回去……
2083年——克隆vs亂倫
雖然各國都明確了反對人體克隆,但是它還是像海嘯一樣席捲了全球。從基因學的角度,任何兩個擁有相同的基因組的人可以認為是相同的人。由於體外受精以及胚胎移植和克隆技術的發展,很難防止意外地或故意的通過基因技術進行亂倫繁殖。所以,通過聯合國的努力,在2083年,頒布了條款嚴格的克隆法律來防止亂倫的發生――所有準備生育的父母在之前都必須作檢查,如果有100%、50%或者25%的基因相同,他們將被禁止生育;如果在受孕之前沒有接受檢查,那麼胎兒必須接受檢查,任何由有100%、50%或者25%的基因相同的父母受孕產生的胎兒必須打掉;如果父母對他們的基因相似關系一無所知,本代碼授權採取必需的醫學措施,阻止任何可能的對代碼46的進一步破壞;如果父母在生育之前知道他們的基因相似關系,還繼續生育,那麼這是一種犯罪行為。
2085年——全球代孕合法化
盡管目前只有美國少數幾個州通過了法律,明確了代孕的合法地位,但是這股風潮已經不能逆轉。人體永遠是培育胎兒的最好環境,而女性生產的痛苦,即便是再好的生殖科技都無法解決。面對這樣的兩難選擇,代孕是一個好選擇。到21世紀的80年代,全球多數國家認定代孕合法,將它作為人類輔助生殖技術寫進了法律。即便當初抵制最堅決的中國也開始了有條件的實驗性嘗試。不過,法律同時規定,通過代孕生產的孩子,具有協商性繼承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