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俄國的發展歷程
15世紀末,伊凡三世建立了莫斯科大公國。
1547年伊凡四世自稱沙皇,建立了沙皇俄國,並在1721年由彼得一世改稱俄羅斯帝國,對外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俄羅斯帝國曾吞並歐亞多個國家,領土不斷擴張。
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
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聯邦、南高加索聯邦、烏克蘭、白俄羅斯成立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
1991年12月25日蘇聯解體後,蘇聯的最大加盟國俄羅斯聯邦繼承了其絕大部分軍事力量,軍事實力居世界第二,而且擁有世上最大的核武器庫。
(1)俄羅斯大國崛起多少年擴展閱讀
1697年,俄國沙皇彼得一世前往歐洲各國游歷和學習。歸來後,他用強硬手段推行了一場社會變革。從穿衣、吃飯,到科學教育、商業活動、軍隊建設,彼得用野蠻的方式推進了俄羅斯的文明進程,他甚至親自審訊反對改革的太子。
在打敗了強敵瑞典之後,彼得下令建造起一個面向歐洲的新首都聖彼得堡。繼承彼得改革的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引進歐洲的啟蒙思想,重視教育,並試圖起草法律,但改革無法觸動農奴制。
女皇的業績最終只能表現在領土擴張上,在18世紀後期,俄羅斯成為地跨歐亞美的大國,並成為歐洲事務中的重要角色。
但是,農奴制使俄羅斯很快在經濟、技術領域落後於完成了工業化的英法等國。在戰爭—革命—改革的多次反復中,這個在傳統和現代之間徘徊的民族,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思考能力。
㈡ 《大國崛起》里9個大國崛起的時間
《大國崛起》(英文:The Rise of the Great Nations)是2006年在中國中央電視台經濟頻道(CCTV-2)首播的一部12集電視紀錄片,記錄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俄國、日本、美國九個世界級大國相繼崛起的過程,並總結大國崛起的規律。
對於你的提問,想先提個看法。所謂「大國崛起」(崛起的「崛」是個動詞,是動態的),都會有一個比較長的歷史(時間)過程(從興起到發展再到強盛以至於再後到衰落),不會在某個年代「一下子」崛起。
葡萄牙、西班牙,於16世紀上半葉成為第一代世界大國。
15世紀,歐洲最早的兩個民族國家葡萄牙和西班牙,在國家力量支持下進行航海冒險。在恩里克王子的指揮下,葡萄牙一代代航海家們開辟了從大西洋往南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的航線;在伊莎貝爾女王的資助下,1492年哥倫布代表西班牙抵達了美洲。當麥哲倫完成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後,原先割裂的世界終於由地理大發現連接成一個完整的世界,世界性大國也就此誕生。
此後,葡萄牙、西班牙在相互競爭中瓜分世界,依靠新航線和殖民掠奪建立起勢力遍布全球的殖民帝國,於16世紀上半葉達到鼎盛時期,成為第一代世界大國。
但是,這兩個依靠掠奪迅速崛起而沒有發展工商業的帝國很快盛極而衰。
17世紀成為荷蘭的世紀。
當葡萄牙、西班牙在世界稱霸的時候。地處西北歐、面積只相當於兩個半北京的小國荷蘭,還在海潮出沒的濕地和湖泊上,以捕撈鯡魚起家從事轉口貿易,他們設計了造價更為低廉的船隻,依靠有利的地理位置和良好的商業信譽,逐漸(「逐漸」這個詞很重要)從中間商變成遠洋航行的鬥士。日漸(這里又有一個「日漸」這個詞)富有的荷蘭市民從貴族手裡買下了城市的自治權,並建立起一個充分保障商人權利的聯省共和國。他們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聯合股份公司——東印度公司,壟斷了當時全球貿易的一半;他們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資本市場就此誕生;他們率先創辦現代銀行,發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體系。
憑借一系列現代金融和商業制度的創立,17世紀成為荷蘭的世紀。
由於國土面積等天然因素,17世紀末,荷蘭逐漸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權。但直到今天,荷蘭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蘭人開創的商業規則依然在影響世界。
1640年,英國資產階級革命翻開了世界近代史的第一頁;18 — 19世紀,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強國,成為了全球第一大殖民帝國。
(1)16—17世紀,英國走向現代。
與歐洲大陸隔海相望的英國,在1588年與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海戰中大獲全勝,就此逐步登上世界舞台。從中世紀走向現代社會的過程中,強有力的君主製成為關鍵的一環。女王伊麗莎白一世對海洋探險和貿易的鼓勵、開明的治國態度和處理社會矛盾的妥協手段,使這個地處邊緣的島國,迎來了早期的輝煌。但是,接下來的國王查理一世卻因為堅信君權神授,違背了英國早在13世紀時由《大憲章》所確定的國王必須遵守法律的原則,和議會之間進行了一場為時四年的內戰,戰敗後的查理一世被宣判死刑。最終,英國通過光榮革命,逐步建立起君主立憲制,完成了向現代社會的轉型。相對寬容的社會環境,為英國的經濟發展創造了條件,為工業革命的到來做好了准備;同時,也讓這個島國一步步走向了世界舞台的中心位置。
(2)18 — 19世紀,工業革命使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
隨著英國殖民擴張和海外市場的成熟,商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手工工場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需要。為了鼓勵發明創造,英國頒布了世界上最早的《專利法》。這一切,使得英國出現了全民熱衷於發明、生產和貿易的景象。當牛頓發現了宇宙運行的規律後,科學的精神滲透到英國社會中;當瓦特最終以萬能蒸汽機解決了最核心的動力問題後,英國工業化開始以驚人的速度全面展開;當亞當·斯密以《國富論》指出了自由競爭的市場規律後,英國人開始在本國強大工業能力的支持下,推行自由貿易,拓展全球市場。在各種合力下,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在此期間,英國打敗了強鄰法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殖民帝國。19世紀中後期開始,殖民地日益成為英帝國的負擔,而自由市場經濟的弊端也逐漸顯現,英國的發展開始減慢,最終喪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法國。17~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和1789年法國大革命,拿破崙一世,戴高樂,是法國的「光榮」
。
17~18世紀法國啟蒙運動和1789年法國大革命,掀起了整個歐洲的資產階級革命,並且影響了世界。此後,拿破崙一世以大革命之子的形象出現,《拿破崙法典》成為資產階級的第一部民法典,確定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立國原則,並對世界近現代國家作出了立法規范。拿破崙又企圖用軍事征服歐洲的方式再次將法國帶向巔峰。然而,直到二戰之後,法國才在戴高樂獨立自主發展道路的帶領下,恢復了往日的光榮。
德國,漫長的統一之路。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給世界留下深刻的影響。
當歐洲各國紛紛建立民族國家之際,歐洲大陸中部的一片國土始終處於四分五裂的狀態。對分裂有著痛苦記憶的德意志人在思索中呼喚著一個統一的國家。通過不懈努力,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李斯特提出的通過經濟統一實現政治統一的方式得以實施,關稅同盟的建立使貿易壁壘被打破,德意志經濟快速發展。
鐵血宰相俾斯麥則在歐洲列強環伺的夾縫中求生存,在外交上作足准備後,最終以三場對外的戰爭(1864年對丹麥的戰爭、1866年的普奧戰爭、1870年的普法戰爭),在1871年完成了德國統一。
1870年9月17日,在俾斯麥的挑動下,法國向德國宣戰。拿破崙三世吹噓說,這只是一次「到柏林的軍事散步」。但他碰到的已不是昔日的普魯士,而是一個比較強大的、堅決反對分裂的德意志民族。1870年9月2日,德軍在色當戰役取得對法國的決定性勝利,生俘了拿破崙三世。至此,統一南德的障礙已除,德國的民族戰爭的任務已經完成。俾斯麥驅兵直入巴黎。1871年1月18日在凡爾賽宮宣告了德國的統一,成立了德意志帝國。俾斯麥也同時出任德意志帝國的宰相。他遵循歐洲大國的均衡原則,為德國帶了寶貴的和平發展空間。
一直以來高度重視教育、科技的德意志,迅速站在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前沿,用30多年的時間超過英國,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但是,隨後德國卻很快成為兩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二戰後,德國再次分裂。通過對戰爭的深刻反省,德國最終以和平的方式完成了國家的再次統一(1990年10月3日0時)。
日本。1868年的明治維新使日本走上了強國之路。軍國主義的迷夢,給其本國和世界受侵略的國家人民造成了深重的災難。
1868年明治維新,日本開始了國家工業化的強國之旅。大久保利通以拿來主義的方式推進殖產興業、文明開化,開辦大量官營工廠,並大力扶持民營企業。日本現代企業之父澀澤榮一棄官經商的傳奇經歷成為那個時代的主角。大久保的繼任者伊藤博文則順應國內自由民權運動的呼聲,制定了鞏固維新成果的日本第一部憲法。但是,同時寫進《大日本帝國憲法》的天皇制埋下了日本軍國主義抬頭的隱患。原子彈爆炸的蘑菇雲結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迷夢。二戰後的日本,以《和平憲法》為基礎,在美國扶持下,經濟迅速發展。在1968年,即明治維新百年之際,成為當時僅次於美國和蘇聯的世界經濟強國。
俄國。18世紀初期俄國通過彼得一世的改革,使國力壯大,躋身歐洲強國行列。但,仍然是一個落後的封建農奴制國家。並且,走上擴張的道路。1917年,蘇維埃政權在十月革命後誕生,為人類探索了前所未有的社會主義道路。而且,也一度成為世界強國。
1697年,俄國沙皇彼得一世前往歐洲各國游歷和學習。歸來後,他用強硬手段推行了一場社會變革。從穿衣、吃飯,到科學教育、商業活動、軍隊建設,彼得用野蠻的方式推進了俄羅斯的文明進程,他甚至親自審訊反對改革的太子。在打敗了強敵瑞典之後,彼得下令建造起一個面向歐洲的新首都聖彼得堡。繼承彼得改革的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引進歐洲的啟蒙思想,重視教育,並試圖起草法律,但改革無法觸動農奴制。女皇的業績最終只能表現在領土擴張上,在18世紀後期,俄羅斯成為地跨歐亞美的大國,並成為歐洲事務中的重要角色。但是,農奴制使俄羅斯很快在經濟、技術領域落後於完成了工業化的英法等國。
1917年,蘇維埃政權在十月革命後誕生。在探索從未有人實踐過的社會主義道路時,列寧根據實際情況的需要,及時將戰時共產主義政策調整為新經濟政策,保護了農民,也吸引了哈默、福特等外國投資者。蘇聯經濟逐漸復甦。列寧去世後,在面臨封鎖和戰爭威脅的國際環境下,斯大林決定加快工業化進程,開始實施計劃經濟,優先發展重工業。隨著兩個五年計劃的完成,蘇聯一躍成為工業強國,令當時正處於經濟危機中的歐美各國驚嘆不已。工業化成就的光芒掩蓋了蘇聯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模式的弊端。而很快到來的二戰檢驗了這一工業化成果。蘇聯新工業區的威力和蘇聯人民的巨大犧牲,使它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也贏得了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應有的地位。作為一次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蘇聯為全人類提供了前無古人的經驗和思考。今天,俄羅斯人正在為民族復興而努力,這個民族的未來值得期待。
美國。1894年,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美國歷史新的轉折點,美國在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都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並由此開始主導世界。
1620年,五月花號載著一百多名英國清教徒來到北美大陸。遵照登陸前簽訂的《五月花號公約》,清教徒開始了在新大陸上自治管理的生活。100多年後,由於英帝國強行增收印花稅,殖民地獨立戰爭爆發,1776年,北美13個英殖民地宣布成立美利堅合眾國,並在1787年制定了對美國發展影響深遠的成文憲法,建立起中央政府。此時,大量移民帶來了歐洲最先進的技術成果,拿過歐洲接力棒的美國,迅速完成了第一次工業革命。美國快速發展,但制憲會議上懸而未決的奴隸制問題,最終在1860年導致了南北戰爭的發生。林肯總統帶領北方打贏了這場維護國家統一的戰爭,中央政府也由此逐漸壯大。在政府推動下,歷時一個多世紀的西進運動成果斐然。此後,愛迪生將美國率先帶入電氣時代,對發明和創新的制度性保障成為這個國家源源不斷的發展動力。
1894年,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這個年輕的國度已站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潮頭。
自由競爭,使得美國迎來了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黃金年代。一大批壟斷性的大公司、大財團相繼出現,第一家托拉斯集團—洛克菲勒的標准石油公司是其中典型的代表。但問題很快顯露:壟斷導致中小企業倒閉,機會平等喪失;社會嚴重兩極分化,勞資矛盾激化。美國人開始反思這種經濟社會發展的模式。1901年上任的西奧多·羅斯福總統順應進步主義的思想和社會的要求,通過反壟斷和立法保障工人權益等方式,開始了美國歷史上第一次政府幹預經濟的行動。隨後,福特生產線的誕生、電氣時代一批新技術和發明的出現以及第一次世界大戰帶來的訂單,進一步壯大了美國經濟。1929年,波及全球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來臨,美國損失慘重。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加大了政府管理經濟的力度,通過一系列新政措施,使美國逐步走出困境,也由此開創了看得見的手(政府)和看不見的手(市場)共同作用於經濟的混合經濟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美國歷史新的轉折點,美國在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都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並由此開始主導世界。
㈢ 曾被視作蠻夷的俄羅斯,憑什麼能在近五百年內強勢崛起
俄羅斯想要提升國力,必須爭奪歐洲板塊。隨著中世紀落下帷幕,近代大門打開,1721年彼得一世被元老院授予「全俄羅斯皇帝」的頭銜,建立俄羅斯帝國。俄羅斯開始不斷侵越擴張,吞並歐亞多個國家,於18世紀中後期達到鼎盛時期,一舉成為歐洲強國。全盛時期開拓的疆域達到兩千萬平方千米,成為震古爍今的全球第一領土大國。
在俄羅斯大國崛起的過程中,唯一感到遺憾的就是中國,當時中國國力遠在俄羅斯之上,卻拱手送出與自己地緣關系更為緊密的北亞地區,或許大多對歷史相對了解的朋友會將罪名歸於清朝政府,但事實上,中國退出對北亞的競爭與中國農耕時代的國家結構和地緣政治環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關注微信公眾號:雲石,雲石君下一節繼續解讀。
㈣ 大國崛起:俄羅斯用了780年,中國要多久呢
中國在這個過程當中,大概需要200年的時間,目前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而且很快就會超美國的。
㈤ 大國崛起共播放了哪幾個國家
《大國崛起》共播放了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九個國家相繼崛起的過程。
在近現代以來的世界舞台上,有九個國家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先後登場,對人類社會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它們是: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德國、日本、俄羅斯、美國。
該片解讀了15世紀以來9個世界性大國崛起的歷史,探究其興盛背後的原因,分別詮釋了各大國500年的興起史,為中國的現代化發展進一步尋找鏡鑒,意在「讓歷史照亮行程」。
(5)俄羅斯大國崛起多少年擴展閱讀
2003年,中共中央政治局組織了一次集體學習,內容是「15世紀以來世界主要國家的發展歷史」,這便是《大國崛起》產生的背景,而《大國崛起》的出現讓中國電視紀錄片重新受到了關注,在內容方面另闢蹊徑,取得了較大的成功。
將世界大國的近代發展史作為紀錄片的內容完整通俗地傳達給觀眾,《大國崛起》可以說是站在了領跑處,大部分中國觀眾只了解我們本國歷史,而對世界其他大國的歷史卻毫無所知,正是存在這樣的盲區,才能讓《大國崛起》大放異彩。
㈥ 求知大國崛起各個國家古代近代現代的重大歷史事件與時間,謝謝
只能找到大國崛起這個紀錄片上的可以整理一下,至於古代的重大時間估計你也不需要,也不好找工作量太大了,
第一是葡萄牙西班
15世紀,葡萄牙一代代航海家們開辟了從大西洋往南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的航線;1492年哥倫布代表西班牙抵達了美洲。
當麥哲倫完成人類第一次環球航行後,原先割裂的世界終於由地理大發現連接成一個完整的世界,世界性大國也就此誕生。葡萄牙和西班牙在相互競爭中瓜分世界,依靠新航線和殖民掠奪建立起勢力遍布全球的殖民帝國,並在16世紀上半葉達到鼎盛時期,成為第一代世界大國。
但是,這兩個依靠掠奪迅速崛起而沒有發展工商業的帝國很快盛極而衰。
第二個 小國大業(荷蘭)
建立起一個充分保障商人權利的聯省共和國。他們成立了世界上最早的聯合股份公司——東印度公司,壟斷了當時全球貿易的一半;他們建起了世界上第一個股票交易所,資本市場就此誕生;他們率先創辦現代銀行,發明了沿用至今的信用體系。
憑借一系列現代金融和商業制度的創立,17世紀成為荷蘭的世紀。
由於國土面積等天然因素,17世紀末,荷蘭逐漸失去左右世界的霸權。但直到今天,荷蘭人的生活依然富足,荷蘭人開創的商業規則依然在影響世界。
第三 走向現代(英國)
(16—17世紀)
在1588年與西班牙無敵艦隊的海戰中大獲全勝,使這個地處邊緣的島國,迎來了早期的輝煌。
隨著英國殖民擴張和海外市場的成熟,商品的需求量越來越大,手工工場的生產已經不能滿足需要。為了鼓勵發明創造,英國頒布了世界上最早的《專利法》。這一切,使得英國出現了全民熱衷於發明、生產和貿易的景象。
當牛頓發現了宇宙運行的規律後,科學的精神滲透到英國社會中;當瓦特最終以萬能蒸汽機解決了最核心的動力問題後,英國工業化開始以驚人的速度全面展開;當亞當·斯密以《國富論》指出了自由競爭的市場規律後,英國人開始在本國強大工業能力的支持下,推行自由貿易,拓展全球市場。
在各種合力下,英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工業化國家。在此期間,英國打敗了強鄰法國,成為全球第一大殖民帝國。
19世紀中後期開始,殖民地日益成為英帝國的負擔,而自由市場經濟的弊端也逐漸顯現,英國的發展開始減慢,最終喪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第五 激情歲月(法國)
17世紀時,國王路易十四在法國建立起歐洲大陸最強大的絕對王權,並籍此將法國的經濟、文化、軍事力量都帶到了歷史上的第一個高峰,巴黎城就在那一時期誕生。路易十四對文化藝術的喜好培育了國民對思想文化的推崇,席捲了整個歐洲的啟蒙思想在法國得到了普遍傳播。
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人權與公民權宣言》頒布。
拿破崙一世以大革命之子的形象出現,用征服歐洲的方式再次將法國帶向巔峰。
第六 帝國春秋(德國)
鐵血宰相俾斯麥以三場對外的戰爭,在1871年完成了德國統一。
一直以來高度重視教育、科技的德意志,迅速站在了第二次工業革命的前沿,用30多年的時間超過英國,成為歐洲第一、世界第二大經濟強國
第七 百年維新(日本)
1868年,明治維新正式開始。
二戰後的日本,以《和平憲法》為基礎,在美國扶持下,經濟迅速發展。在1968年,即明治維新百年之際,成為當時僅次於美國和蘇聯的世界經濟強國。
第八 尋道圖強(沙俄)
1697年,俄國沙皇彼得一世用強硬手段推行了一場社會變革。
繼承彼得改革的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引進歐洲的啟蒙思想,重視教育,並試圖起草法律,但改革無法觸動農奴制。女皇的業績最終只能表現在領土擴張上,在18世紀後期,俄羅斯成為地跨歐亞美的大國,並成為歐洲事務中的重要角色。
第九 風雲新途(蘇聯)
1917年,蘇維埃政權在十月革命後誕生
列寧去世後,斯大林決定加快工業化進程,開始實施計劃經濟,優先發展重工業。隨著兩個五年計劃的完成,蘇聯一躍成為工業強國,令當時正處於經濟危機中的歐美各國驚嘆不已。工業化成就的光芒掩蓋了蘇聯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模式的弊端。而很快到來的二戰檢驗了這一工業化成果。蘇聯新工業區的威力和蘇聯人民的巨大犧牲,使它贏得了戰爭的勝利,也贏得了一個負責任的大國應有的地位。
第十新國新夢(美國·上)
(17世紀—19世紀)
1620年,五月花號載著一百多名英國清教徒來到北美大陸。遵照登陸前簽訂的《五月花號公約》,清教徒開始了在新大陸上自治管理的生活。
1776年,北美13個英殖民地宣布成立美利堅合眾國
1787年制定了對美國發展影響深遠的成文憲法,建立起中央政府。
1860年導致了南北戰爭的發生。林肯總統帶領北方打贏了這場維護國家統一的戰爭,中央政府也由此逐漸壯大。在政府推動下,歷時一個多世紀的西進運動成果斐然。
1894年,美國成為世界第一大經濟強國。這個年輕的國度已站在第二次工業革命的潮頭。
1929年,波及全球資本主義國家的經濟危機來臨,美國損失慘重。富蘭克林·羅斯福總統加大了政府管理經濟的力度,通過一系列新政措施,使美國逐步走出困境,也由此開創了看得見的手(政府)和看不見的手(市場)共同作用於經濟的混合經濟模式。
第二次世界大戰成為美國歷史新的轉折點,美國在政治、經濟、科技、軍事等方面都成為世界第一強國,並由此開始主導世界。
㈦ 《大國崛起》,根據片中內容寫出9個大國歷史發展過程中影響最重大的歷史事件
西班牙,葡萄牙 :新航路的開辟 1492-1521 哥倫布,迪亞士,達·迦馬,麥哲倫,是歐洲爆發了商業革命和價格革命,直接促使歐洲資本主義誕生和發展,促進資產階級大傳的和封建階級的衰落。
荷蘭 尼德蘭革命 1566-1609 使荷蘭獲得了獨立,走上了自由發展的道路,成為歐洲海上強國
英國 英西海戰,1588,德雷克 伊麗莎白一世 英國打敗了西班牙無敵艦隊,西班牙從此一蹶不振,為英國成為新海上霸主奠定了基礎
工業革命 1765-1840? 瓦特 極大提高了生產力,促進資本主義飛速發展,是英國成為世界工廠
法國 法國大革命 1789.7.14-1794 羅伯斯比爾等 徹底摧毀了法國的封建制度,為法國資本主義的發展鋪平了了道路,震撼了整個歐洲大陸的封建統治秩序,也是宣揚民主,自由,平等的革命
美國 獨立戰爭 1775-1783 華盛頓 富蘭克林等 使美國獲得了獨立
南北戰爭 1861-1865 林肯 鞏固了國家的統一 為美國資本主義飛速發展掃平了障礙
德國 德意志統一 1864-1871 俾斯麥 威廉一世 完成了國家的統一,德國從此經濟高速發張,工業總產量達到世界第二
俄羅斯(蘇聯) 不斷的改革 包括:1689彼得大帝改革,1763葉卡特琳娜改革,1861亞歷山大二世改革,1917 列寧領導的十月革命 1925年的斯大林工業建設
日本 明治維新 大葆玖利通 木戶孝允 伊藤博文等 1868 推翻了幕府統治,為日本的資本主義發展和工業化鋪平了道路,使日本成為東亞強國
㈧ 請問誰知道俄羅斯和日本的崛起歷程(從新航路開辟至今 ),越詳細越好!希望有人能夠幫忙解答,謝謝!
大國崛起寫的很詳細,有紀錄片,也有書籍,我在圖書館看過,大部書,其中有俄羅斯和日本 。
個人說一個罕見的看法。日本的崛起,也有清廷的因素,那個時候,列強達到東亞後,最關心 的還是富庶、遼闊的清朝,所以,對日本的關心很少。
黑船事件之後,也沒有進一步的行動。
無他,因為清廷的誘惑力大十倍。所以,日本贏得了二十年左右的發展時間。
同時,日本獨特的國土,也讓他們更加警惕,那是一個遍布火山的小島嶼,日本從古代就擔心日本沉沒,所以,擁有了很強的警惕性,憂患感。
這種警惕和憂患,讓他們更容易學習強者,而不是抱殘守缺。這和清廷,也形成巨大的對比。
比如,抗戰的爆發,也和關東大地震有很大關系。
㈨ 大國崛起有中 俄國崛起的主要原因
俄國的地理位置靠近當時的工業中心,歐洲。俄國的領土資源相當的豐富,為其改革提供了基礎。
俄國的封建社會存在時間相對較短,就過度到了半帝制半資本社會,俄國能改革的關鍵就是當俄國進行改革的時候,所遇到的抵抗沒有太大的基礎(也就是其封建社會薄弱的原因)。其他的在書上都有,具體改革的方向。
「俄羅斯」誕生一位有著卓越遠見的君主彼得大帝,那時的他見西方的火器以及工業的水平都已遠超自己的國家,於是派遣使團積極向西歐諸國學習,且個人還親自喬裝打扮成普通士兵深入歐洲工廠「體驗生活」。
(9)俄羅斯大國崛起多少年擴展閱讀:
「俄羅斯」進入戰略反擊階段,不但將瑞典軍隊趕出國土,還佔領了大片波羅的海沿岸土地,並在1721年迫使瑞典簽署《尼斯塔得條約》承認它的佔領合法化。
但俄羅斯「擴張」的野心並未就此停止,「俄羅斯女皇」葉卡捷琳娜二世在上台的1762年前後,制定出了「在陸地上實行地域性蠶食體制,在水域上奪取出海口」的「擴張計劃」,並在18世紀中後期對其分別進行了不錯的實踐。
1767年6月在葉卡捷琳娜的授意下「俄羅斯」軍隊殺進了波蘭,俗話常說「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作為跟「俄羅斯」在黑海地區拉鋸百年之久的土耳其,出於不想俄羅斯進一步做大的考慮,選擇「無條件」支持波蘭貴族反擊俄羅斯「入侵」。
㈩ 大國崛起中出現的九個國家的發展過程
1、葡萄牙
15、16世紀乃葡萄牙的全盛時代,在非、亞、美擁有大量殖民地,為海上強國。這時代期間,不論在經濟、政治、文化上,葡萄牙都已遠遠超越歐洲其他國家。
葡萄牙的殖民帝國成立於1415年8月21日,當航海家亨利率領葡萄牙艦隊征服北非的伊斯蘭貿易中心休達。隨後葡萄牙的航海家與探險家陸續發現了亞速爾群島、維德角、比奧科島、聖多美島、普林西比島和安諾本島等無人居住的島嶼。
1471年,長期與西班牙爭奪的北摩洛哥城市坦幾亞終於被葡萄牙人占據。
1488年春天,葡萄牙航海家巴爾托洛梅烏·迪亞士最早探險至非洲最南端好望角的莫塞爾灣,為後來另一位葡萄牙航海探險家瓦斯科·達·伽馬開辟通往印度的新航線奠定了堅實的基礎。1498年5月20日達·伽馬終於到達離印度城鎮科澤科德不遠的海灘。
1500年,葡萄牙航海家佩德羅·卡布拉爾初次看到巴西的海岸。1501年,卡布拉爾發現了印度洋的馬達加斯加,1507年也到了模里西斯。1510年,阿爾布克爾克征服了印度的果阿地區和馬來西亞的馬六甲(1511年)。
1514年以後,葡萄牙的航海家到了遠東的中國和日本。1517年,葡萄牙商人及官員費爾南·佩雷茲·德·安德拉德到了廣州,而其與明朝朝廷的交涉被稱為近代中國與歐洲接觸的開端。
葡萄牙人於1542年意外發現了日本,後來很多歐洲商人和傳教士被吸引到日本(參見南蠻貿易)。1557年,葡萄牙人租借澳門,並開始與中國進行貿易。
1522年,葡萄牙探險家斐迪南·麥哲倫所率領的西班牙船隊首次環航地球。
1553年,開始有葡萄牙人在澳門居住。1887年12月1日,葡萄牙與清朝政府簽訂《中葡會議草約》和《中葡和好通商條約》,正式通過外交文書的手續租借澳門,這也成為歐洲國家在東亞的第一塊領地(以1553年算起)。
1974年4月25日,葡萄牙革命成功,實行非殖民地化政策,承認澳門是被葡萄牙非法侵佔的,並首次提出把澳門交還中國。由於當時不具備適當的交接條件,時任總理的周恩來提出暫時維持澳門當時的狀況。
但隨著其他歐洲國家繼取得海上霸權後,葡萄牙實力有所下降。1580年因皇室姻親繼承關系,曾被西班牙侵佔,直到1640年才擺脫西班牙統治。葡萄牙的殖民地同時被荷蘭人和英國人攻擊。
17世紀間,大量葡萄牙人移民到巴西,直至1709年為了防止人口流失約翰五世下令禁止葡萄牙人移民。
1755年11月1日早晨,里斯本發生9級地震,地震所造成的損失加上接踵而至的海嘯和火災將整個里斯本夷為平地。這場災難是當時葡萄牙經濟無法承受的沖擊。
但此時的葡萄牙帝國仍然強大,隨著大英帝國和法蘭西帝國的崛起,葡萄牙帝國逐漸沒落,到1999年葡萄牙將澳門交給中國後,葡萄牙帝國500多年的歷史結束。
2、西班牙
1492年1月2日,摩爾人首都格拉納達陷落,西班牙光復運動宣告完成,西班牙最終實現統一。
1492年,哥倫布率船隊由西班牙加迪斯出發,10月12月發現了美洲新大陸並登上巴哈馬的聖薩爾瓦多島,然後帶了幾個土著人及一些物品返回西班牙。
哥倫布發現西印度群島後,西班牙逐漸成為海上強國,此後,西班牙殖民者開始了對拉美的征服和佔領,將疆土擴展到大西洋的彼岸和菲律賓。
1516年,胡安娜和王夫腓力一世的兒子查理一世以特拉斯塔馬拉家族的外孫資格繼承卡斯蒂利亞、萊昂、阿拉貢、納瓦拉等國的王位,是為卡洛斯一世。建立了歐洲最早的統一中央王權的共主邦聯的國家。十六世紀是海上強國,以後漸衰。
1519年,埃爾南·科爾特斯等從古巴抵達墨西哥,征服了阿茲特克部落的首府特諾奇蒂特蘭。
1530年,弗朗西斯科·皮薩羅率人從巴拿馬出發,幾個月後到達印加帝國,征服了印加帝國的首府庫斯科。許多部落被消滅、印第安人文明被毀滅。
1588年,腓力二世對英進行討伐,但西班牙海軍裝備落後,加上風暴襲擊,西班牙的「無敵艦隊」被出身海盜的德雷克率領的英國海軍擊潰,從而西班牙喪失了海上強國的地位,開始衰落。
3、荷蘭
從西班牙獲得獨立之後,荷蘭發展成為17世紀航海和貿易強國。荷蘭的商船數目超過歐洲所有國家商船數目總和,被譽為「海上馬車夫」。荷蘭在世界各地建立殖民地和貿易據點。這段時期在荷蘭被稱為「黃金年代」。
1602年,在共和國大議長奧登巴恩維爾特的主導下,荷蘭聯合東印度公司成立。
1648年西班牙正式承認荷蘭獨立,荷蘭已達到了商業繁榮的頂點,成為17世紀海上殖民強國,繼西班牙之後成為世界上最大的殖民國家。
1656年,荷蘭使團到達北京。
到17世紀中葉,荷蘭聯省共和國的全球商業霸權已經牢固地建立起來。此時,荷蘭東印度公司已經擁有15000個分支機構,貿易額佔到全世界總貿易額的一半。
懸掛著荷蘭三色旗的10000多艘商船游弋在世界的五大洋之上:當時,全世界共有2萬艘船,荷蘭有1.5萬艘。比英,法,德諸國船隻的總數還多。
1688年9月,一支龐大的艦隊從阿姆斯特丹港拔錨起航,這些船上載著荷蘭的最高執政官威廉三世和兩萬名荷蘭士兵。威廉三世此行是受英國議會的邀請,前去保護英國國民的「宗教自由和財產」。
17世紀後期,荷蘭先後與英國、法國交戰,在海上荷蘭敗於英國(英荷戰爭),在陸地荷蘭敗於法國(法荷戰爭),從而衰落下來。
4、英國
英國的殖民地在19世紀猛烈擴張。1801年合並愛爾蘭,英國的正式名稱成為大不列顛及愛爾蘭聯合王國。對亞洲的侵略繼續擴大。
大英帝國指由英國本土及其治下的自治領、殖民地、領地、託管地和保護國共同構成的大帝國,是有史以來領土面積最大的國家和最大的環球殖民帝國。
帝國在19世紀初達到鼎盛,大約有4到5億人口,占當時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一;領土約3367萬平方公里,佔到了世界陸地總面積的四分之一。帝國繼16世紀的西班牙王國之後,被稱為「日不落帝國」。
19世紀中葉,英國發動兩次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強佔香港,參與鎮壓中國太平天國革命;鎮壓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義,強化對印度的統治。
1876年,保守黨B.迪斯累里內閣為維多利亞女王加冕,使其成為印度女皇。此後英國又被稱為大英帝國或英帝國(1947年印度獨立,英國君主失去皇帝頭銜)。
此外,在伊朗、緬甸、南非、埃及、東非以及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地也擴大侵略,還逐步對南美洲進行滲透,成為那裡最大的投資者。1867年,加拿大成為英國第1個自治領地。
5、法國
1848年的革命使資產階級各個階層都參加了政權,與此同時,工人也提出了自己的要求,引起資產階級的恐懼。
1848年6月,巴黎工人舉行起義,遭到殘酷鎮壓,同年12月,路易·波拿巴利用農民對拿破崙一世的迷信當選總統。1851年12月2日路易·波拿巴發動政變,翌年稱帝,為拿破崙三世,建立法蘭西第二帝國。
第二帝國統治的18年中,工業革命取得巨大進展,從60年代起共和運動、民主運動和工人運動持續高漲,1870年9月初拿破崙三世在普法戰爭中的潰敗引起了9月4日革命,巴黎人民推翻帝制,宣布共和。成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
巴黎人民從1871年初起就呼籲建立公社,繼續抗戰。第一國際巴黎支部的左派領導人與工人聯合起來,成立了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
1871年3月18日國民自衛軍中央委員會在人民支持下奪取政權。3月18日~5月28日,巴黎工人階級在人類歷史上第一次推翻了資產階級統治,建立自己的政權──巴黎公社。在階級力量對比過分懸殊的情況下,巴黎公社旋被鎮壓。
1870年後,法國經濟有所發展。1900年~1913年,壟斷組織相繼出現,銀行資本的集中尤為突出,成為僅次於英國的資本輸出國。
6、德國
18世紀初普魯士崛起,根據1815年維也納會議,組成了德意志邦聯。1848年德國各地爆發革命,普魯士首相俾斯麥領導了艱苦卓絕的內政、軍事和外交斗爭。
普魯士於1864年聯合奧地利擊敗丹麥,收回北方被丹麥佔領的土地;1866年的「七星期戰爭」中擊敗奧地利,次年建立北德意志邦聯。
1870年發動普法戰爭,德國南部多個邦脫離法國統治,1871年完成了德意志統一並建立了德意志帝國。
7、日本
經過王政復古大號令及戊辰戰爭後,擁戴朝廷的諸藩,成立了明治大日本帝國政府。舊藩士在新政下生活困苦,演變成西南戰爭,後來漸漸恢復秩序。
新政府積極引入歐美各種制度及廢藩置縣等等,這些各項改革被稱為明治維新。一方面,新政府確立國家制度,如設立帝國議會及制定大日本帝國憲法。
一方面,又以培植產業及加強軍力(富國強兵)為國策推進,急速地發展成近代國家。此外,1879年染指清朝朝貢國琉球國,並改設為沖繩縣。
日本又在1894年甲午戰爭及1904年日俄戰爭中取得勝利 ,通過《馬關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割佔台灣及其附屬島嶼(含釣魚島),強占東北南部。1910年吞並朝鮮。
文化上,日本從歐美傳入了新的學問,藝術;帶有未曾在日本出現過的個人主義小說,文學開始出現,與江戶時代以前不同的文化展開了。
8、俄羅斯
早於17世紀,俄國已積極向遠東擴張,並與中國清朝發生沖突。中俄分別於1689年和1727年簽署《尼布楚條約》和《布連斯奇條約》《恰克圖條約》確立邊界,但這並未阻止俄國的野心。
1858年5月,俄國乘英法聯軍侵略中國之際,俄國以武力威脅清政府簽署《璦琿條約》,以黑龍江為邊界。1860年簽訂的《中俄北京條約》,沙皇俄國更把整個外滿洲(包括庫頁島)吞並,並獲得海參崴這個不凍港,以擴展其於西太平洋的影響。
另一方面,俄國亦企圖將勢力染指庫頁島及千島群島,與日本展開爭奪。1875年5月7日,日本與俄國簽訂《樺太與千島群島北部互換條約》,俄國將所佔的千島群島給予日本,換取日本所佔的庫頁島南部。
1858年至1911年,俄國先後逼迫清政府簽訂了一系列不平等界約,又夥同英國對中國帕米爾地區進行了兩次私自瓜分,將中國東北和西北的大片領土納入其版圖,策動外蒙古與中國分離,
並武裝侵佔了江東六十四屯、唐努烏梁海(1944年被正式並入俄羅斯)等地區,共計使中國喪失了330多萬平方公里領土.。
9、美國
19世紀初,美國開始工業化,內戰之後步入成熟階段。在從內戰至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不到50年的時間里,美國從一個農村化的共和國變成了城市化的國家。從1890年到1917年的近30年間被稱為進步時期。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1917年,美國被捲入大戰漩渦中,並且在世界上嘗試扮演新的角色。
1929年,發生了資本主義大蕭條,大蕭條影響的不只是美國,世界各國都受到牽連。經濟大恐慌使上百萬的工人失業,大批的農民被迫放棄耕地,工廠商店關門,銀行倒閉,一片蕭條。
1932年,富蘭克林·羅斯福(1882~1945)當選總統,全面推行以政府幹預市場為主要手段的「羅斯福新政」。
他主張政府應拿出行動來結束經濟大恐慌,隨後推出一系列政策暫時解決緩解了許多困難,但美國的經濟還是要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才蘇醒起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大國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