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俄羅斯的主要河流是什麼
俄羅斯的主要河流有:烏拉爾河、鄂畢河、伏爾加河、葉尼塞河、勒拿河。
1、烏拉爾河
烏拉爾河起源於俄羅斯境內的烏拉爾山脈南部山地。上源沿南烏拉爾山脈東麓南流,沿途經馬格尼托哥爾斯克等重工業城市,至奧爾斯克折向西流。在奧倫堡以下,納最大支流薩克馬拉河後,繼續西流入哈薩克境內。於烏拉爾斯克再次轉向南流,於河口大港古里耶夫注入裏海。
2、鄂畢河
鄂畢河位於西伯利亞西部,是俄羅斯第三大河,也是世界上一條著名長河。發源於阿爾泰山的比亞河和卡通河在阿爾泰邊疆區的比斯克西南匯流形成鄂畢河,鄂畢河曲折向北流,最終向東注入北冰洋。鄂畢河長3650千米,以額爾齊斯河為源,河長5410千米。流域面積達297萬平方千米。
3、伏爾加河
伏爾加河又譯窩瓦河,位於俄羅斯的西南部,全長3692千米 ,是歐洲最長的河流,也是世界最長的內流河,注入裏海。伏爾加河在俄羅斯的國民經濟和人民的生活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因而,俄羅斯人將伏爾加河稱為母親河。
4、葉尼塞河
葉尼塞河是俄羅斯水量最大的河流,世界上的大河之一,是流入北冰洋的三大西伯利亞河流之一。位於亞洲北部,是西西伯利亞平原與中西伯利亞高原的分界,平原在其西,高原在其東,是西伯利亞河流中水量最豐富的河流以及流入北冰洋的最大河流。
5、勒拿河
勒拿河,俄羅斯境內的河流之一,是流入北冰洋的三大西伯利亞河流之一。勒拿河發源於東南西伯利亞沿貝加爾湖西岸的大山之中,流往位於北冰洋拉普捷夫海濱的三角洲河口,全長4400公里世界第9位,流域面積為249萬平方公里世界第8位。全年冰凍期較長。
(1)俄羅斯捕魚量多少擴展閱讀
烏拉爾河全長2428千米,流域面積23.1萬平方千米。河水主要靠烏拉爾山脈冰雪融水補給。多春汛。上遊河段自河源至奧爾斯克,全部流經山地,多支流匯入,水力資源豐富,馬格尼托哥爾斯克下游建有大型水力樞紐。自奧爾斯克起河段進入中游,轉向西流後開始流入平原,流量加大。
鄂畢河是由卡通河與比亞河匯流而成,自東南向西北流再轉北流,縱貫西伯利亞,最後注入北冰洋喀拉海鄂畢灣。河長4315千米(從卡通河源頭算起),流域面積299萬平方千米。從卡通河與比亞河匯口起至托木河口為上游,托木河口至額爾齊斯河口為中游,額爾齊斯河口至鄂畢灣為下游。
伏爾加河發源於俄羅斯特維爾州奧斯塔什科夫區、瓦爾代丘陵東南的湖泊間,源頭海拔228米。自源頭向東北流至雷賓斯克轉向東南,至古比雪夫折向南,流至伏爾加格勒後,向東南注入裏海,大致自北向南注入裏海。
葉尼塞河幹流從南向北流,最後注入喀拉海的葉尼塞灣。流域面積260.5萬平方千米,總落差1578米,平均比降0.41米/千米,河口多年平均徑流量6255億立方米,平均年輸沙量0.12億噸。幹流全長3481千米。
勒拿河流域位發源於貝加爾山脈的西北麓。於北緯53°~73°、東經105°~130°之間。先朝東北方向流動,基陵加河和維京河匯入其中。與奧廖克馬河會合後,經過最大城市雅庫茨克就進入低地區接著河流轉向北方再匯入右支的阿爾丹河。
『貳』 白令海峽帝王蟹捕撈是哪個國家
白令海峽帝王蟹捕撈是美國。
美國的帝王蟹產區在阿拉斯加地區,特別是白令海峽和阿拉斯加的布里斯托灣,帝王蟹主要分布於白令海峽附近,生存水溫在2到5℃。美國的阿拉斯加和俄羅斯遠東地區附近的海域,就是世界上有名的帝王蟹產區。
美國帝王蟹的產量少原因
美國帝王蟹的產量過少,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美國人比較注重漁業資源的保護,特別是被美國海洋和大氣管理局當作全美漁業資源管理標桿打造的阿拉斯加地區,有著非常嚴格的漁業捕撈管理,所以在制定帝王蟹捕撈配額上會非常「克制」。再說美國跟俄羅斯不一樣,不差這點賣螃蟹的錢。
俄羅斯如今是全球最大的帝王蟹出產國,2020-2021年度的捕撈總配額為39144噸,差不多是挪威和美國兩家之和的8倍。別看俄羅斯的捕撈量這么高,但俄羅斯帝遠東地區的王蟹捕撈業真正發力也沒多少年,都是被「國力」拖了後腿。
『叄』 誰有關於歐洲的資料
名稱 歐羅巴洲,簡稱歐洲。
位置:位於東半球的西北部,亞洲的西面。北臨北冰洋,西瀕大西洋,南隔地中海與非洲相望,東以烏拉爾山脈、烏拉爾河、大高加索山脈、博斯普魯斯海峽、達達尼爾海峽同亞洲分界,西北隔格陵蘭海、丹麥海峽與北美洲相對。
范圍:大陸東至極地烏拉爾山脈(東經66°10′,北緯67°46′),南至馬羅基角(西經5°36′,北緯36°00′),西至羅卡角(西經9°31′,北緯38°47′),北至諾爾辰角(東經27°42′,北緯71°08′)。
面積:1016萬平方千米,約佔世界陸地總面積的6.8%,僅大於大洋洲,是世界第六大洲。 地理區域:歐洲有44個國家和地區。在地理上習慣分為南歐、西歐、中歐、北歐和東歐五個地區。南歐指阿爾卑斯山以南的巴爾干半島、亞平寧半島、伊比利亞半島和附近島嶼,包括南斯拉夫、克羅埃西亞、斯洛維尼亞、波士尼亞赫塞哥維納、馬其頓、羅馬尼亞、保加利亞、阿爾巴尼亞、希臘、義大利、梵蒂岡、聖馬利諾、馬爾他、西班牙、葡萄牙和安道爾。西歐狹義上指歐洲西部瀕大西洋地區和附近島嶼,包括英國、愛爾蘭、荷蘭、比利時、盧森堡、法國和摩納哥。中歐指波羅的海以南、阿爾卑斯山脈以北的歐洲中部地區。包括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德國、奧地利、瑞士、列支敦斯登。北歐指歐洲北部的日德蘭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一帶。包括冰島、法羅群島(丹)、丹麥、挪威、瑞典和芬蘭。東歐指歐洲東部地區,在地理上指愛沙尼亞
、拉脫維亞、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摩爾多瓦和俄羅斯西部。 【居民】 人口 7.28億,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2.5%,是人口密度最大的一洲。人口分布相對均勻。絕大多數國家人口密度為50人/平方千米,僅北歐地區相對稀疏。
民族:歐洲絕大部分居民是白種人(歐羅巴人種),在各大洲中,種族構成相對比較單一。全洲大約有70個民族,絕大多數民族的人口均達到一定數量,小民族和小部落較為少見。多數國家的民族構成也較單一。民族構成較復雜的國家有俄羅斯、瑞士等。
語言:歐洲各國語種很多,主要語言有英語、俄語、法語、德語、義大利語、西班牙語等。
宗教:居民多信奉天主教和基督教。
【自然環境】
海岸線 大陸海岸線長37 900萬千米,是世界上海岸線最曲折的一個洲。多半島、島嶼和港灣。半島和島嶼的總面積約佔全洲面積的1/3(其中半島面積約240萬平方千米,約佔全洲面積的24%;島嶼面積約75萬平方千米,約佔全洲總面積的7%)。此外還有許多深入大陸的內海和海灣。
地形:歐洲地形總特點是以平原為主,冰川地貌分布較廣,高山峻嶺匯集南部,海拔200米以上的高原、丘陵和山地約佔全洲面積的40%,其中海拔在500? 000米的僅佔15%,海拔2 000米以上的高山僅占約2%;海拔200米以下的平原約佔全洲面積的60%。全洲平均海拔300米,是平均海拔最低的一洲。歐洲平原西起大西洋岸,東至烏拉爾山,綿延數千里,形成橫貫歐洲的大平原。阿爾卑斯山脈橫亘南部,是歐洲最大的山脈。東南部大高加索山脈的主峰厄爾布魯士山,海拔5642米,為歐洲最高峰。歐洲北部斯堪的納維亞山脈地勢比較平緩,沿岸多深入內陸、兩岸陡峭的峽灣。裏海北部沿岸低地在海平面以下28米,為全洲最低點。
氣候:歐洲絕大部分地區氣候具有溫和濕潤的特徵。大陸南北跨緯度35°,包括附屬島嶼也只有47°,除北部沿海及北冰洋中的島嶼屬寒帶、南歐沿海地區屬亞熱帶外,幾乎全部都在溫帶。是世界上溫帶海洋性氣候分布面積最廣的一洲。歐洲西部各地方距海洋均不超過700千米,而東部距海洋最遠的地方可達1 600千米,因此歐洲從西向東由海洋性氣候過渡到大陸性氣候。又由於平原遼闊,從浩瀚的大西洋吹來的濕潤西風能無阻地深入內陸,濕潤的空氣調節了氣溫,北大西洋暖流使整個西歐及北歐西部沿海地區更為溫暖。最冷月廣大地區在0?16℃之間;最熱月平均氣溫多在8?4℃之間。降水量的多少及其分布情況是由於距大西洋的遠近和盛行風向的不同而有差別。靠近大西洋的向風坡,年平均降水量達1 000毫米以上,廣大的低山、丘陵、高原和平原地區,年平均降水量在500? 000毫米之間,南歐三大半島的南部屬亞熱帶地中海式冬季降水區,冬季降水約佔全年降水的30?0%。 水系:歐洲河網比較稠密,多短小而水量豐沛的河流,不少河流之間有運河連接。外流區域約佔80.5%,其中流入大西洋的河流(包括流入地中海、黑海和波羅的海)流域面積約佔全洲面積的68%;流入北冰洋的約佔12.5%;內流區域約佔19.5%,大多注入裏海。主要河流是伏爾加河、多瑙河、烏拉爾河、第聶伯河、頓河、萊茵河、羅訥河、泰晤士河等。歐洲落差最大的瀑布是挪威的奧爾默利瀑布,落差563米。歐洲湖泊眾多,且是一個多小湖群的大陸,但分布很不均勻,主要分布在北部和阿爾卑斯山地區。歐洲湖泊多為冰川作用形成。阿爾卑斯山麓分布著許多較大的冰磧湖和構造湖,山地河流多流經湖泊。
【自然資源】
礦物 歐洲的地質勘探進行較早,大部分地區已勘查。目前,石油的探明儲量約124億噸;天然氣探明儲量約37萬億立方米(多集中在原蘇聯,其次在荷蘭、英國和德國);硬煤探明儲量4.7萬億噸(烏克蘭的頓巴斯、波蘭和捷克之間的西里西亞、德國的魯爾和薩爾、法國的洛林和北部煤田、英國的英格蘭中部等皆有世界著名的大煤田);鉀鹽儲量約640億噸(多集中在原蘇聯、德國);鐵礦儲量3 400億噸(主要集中在原蘇聯、法國、瑞典、英國和德國);銅礦金屬儲量約7 100萬噸(其中50%以上集中在原蘇聯,其次分布在波蘭);鉻礦儲量約3.5億噸。褐煤、鉛、鋅、汞、硫磺也較豐富。阿爾巴尼亞盛產瀝青,世界馳名。
森林與草原:歐洲森林面積達8.74億公頃,約佔世界森林總面積的23%,其中以原蘇聯森林面積最廣大。草原面積約佔世界草原總面積15%。
水利:可開發的水力資源估計年可發電量為18 000億度,約佔世界可開發水力資源的18%。
海洋漁業:歐洲沿海漁場面積約佔世界沿海漁場總面積的32%。盛產鯖、鯷、鱈、鮭、鰻、沙丁魚和金槍魚等。著名漁場有挪威海、北海、巴倫支海、波羅的海、比斯開灣等。歐洲捕魚量約佔世界30%,捕魚量最多的國家為俄羅斯和挪威,其次為西班牙、丹麥、英國和冰島等。 【經濟簡況】
歐洲經濟發展水平居各大洲之首。工業、交通運輸、商業貿易、金融保險等在世界經濟中占重要地位,在科學技術的若干領域內也處於世界較領先地位。歐洲絕大多數國家屬於發達國家,其中北歐、西歐和中歐的一些國家經濟發展水平最高,南歐一些國家經濟水平相對較低。 工業 歐洲煤、鐵開采量佔世界總開采量的30%以上,汞、鉀鹽均佔60%以上,其主要工業部門是鋼鐵、機械、化學、食品。汽車、船舶、飛機、發電設備、農機、電子器材等產量佔世界40?0%,俄羅斯、德國、法國、英國等國家的生產規模巨大。此外瑞士的鍾表和精密儀器、捷克與斯洛伐克的重型機器、德國的光學儀器、西班牙的造船、瑞典的造船和礦山機械等在國際上素有盛譽。
農業:歐洲農業為次要生產部門。農牧結合和集約化水平高為重要特點。主要種植麥類、玉米、馬鈴薯、蔬菜、瓜果、甜菜、向日葵、亞麻等,小麥產量約佔世界總產量的50%,大麥、燕麥約佔60%以上。園藝業發達,主產葡萄和蘋果。畜牧業以飼養豬、牛、綿羊為主。
歐洲已形成了龐大的綜合運輸網路,各種運輸方式高度發展,鐵路、公路、海運、航空等都非常發達。運輸業居世界各洲之首位。
『肆』 世界一年大概捕殺多少魚
人傷害鯊魚A】
過度捕殺
相比起少數鯊魚對人類的傷害,鯊魚受到的威脅遠遠大於它對人類造成的威脅。據一份《鯊魚危機——全球鯊魚現狀》的調查顯示,由於過度捕殺,全球每年有大約1億條鯊魚或類似鯊魚的魚種被殺害,鯊魚消費者更從20世紀80年代的上百萬人迅速增加到3億人。這份在12個國家進行的調查警告說,過度捕殺已經嚴重威脅鯊魚的生存。
人類捕殺鯊魚的原因很多,它們的肉、鰭、皮、牙齒、甘油、軟骨等等都讓人類眼饞。國際環保組織野生動物救援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由於人類的貪欲,在過去50年裡,鯊魚數量至少減少了80%,已成為瀕危動物。聯合國糧農組織(FAO)的專家發出警示:除非嚴格限制捕殺,不然鯊魚將面臨滅絕。
據悉,鯊魚發育緩慢、繁殖率低,許多種類的鯊魚要長到十多歲才有生殖能力,絕大多數種類鯊魚每次生產不到100條,其中許多不到成年就被捕殺。這不僅威脅到鯊魚種群的生存繁衍,也使海洋的食物鏈和生態平衡遭到破壞,最終將危及人類賴以生存的地球家園。
【人傷害鯊魚B】
盤中美餐
目前,對鯊魚數量威脅最大的是人類對鯊魚鰭的掠奪,因為鯊魚鰭是當之無愧的高檔貨,每噸干鰭可賣到大約2萬英鎊,此項買賣能迫使許多鯊類滅絕。
野生動物救援協會的專家透露說,魚翅貿易是鯊魚被捕殺的主要因素。據估計,每年全球大約有1萬噸的魚翅貿易量,東南亞地區是全球最大的魚翅進口和消費地。作為一種奢侈的消費品,一碗鯊魚魚翅羹在有的酒店能賣到100美元。
有關專家曾介紹,捕鯊割鰭是一種相當殘忍的行為。鯊魚鰭只佔到鯊魚身體的5%。鯊魚肉相對於其它一些魚(如金槍魚)來說要相對低廉,為了節省船上的儲存空間,捕撈者把鯊魚拉上甲板後,割掉鯊魚鰭,然後再把失去鰭的鯊魚扔回大海,使之在痛苦中慢慢死去。
【人傷害鯊魚C】
海洋污染
除了上述捕殺,人類對海洋的污染也在威脅著鯊魚的生存。殺蟲劑以及廢水排放量的劇增,刺激了海藻的過度滋生,這對海洋水域具有嚴重影響,也迫使鯊魚逃離適宜生存和繁殖的水域。
科學家指出,實際上,處於食物鏈頂端的鯊魚特別容易受到污染物的傷害,例如重金屬、有機化學物等都可能會影響它們的繁殖力。
【人傷害鯊魚D】
全球變暖
另外,氣候變化對鯊魚也構成了不利影響。由於全球變暖,洋流出現變化,這自然給海洋食物鏈造成無法預知的重大影響。
因為浮游生物的活動時間和分布都將因此有所改變,可能會把鯊魚從它們傳統的生活區域中驅逐出來。
據統計,全球每年報道出來的鯊魚襲擊人事件大約有50—60起,其中可能有10來起為致死事件。但是,人類對鯊魚的傷害呢?為了獲得它們的鰭,人類每年估計要殺掉100萬條鯊魚。此外,世界各地的人還因為各種原因捕殺鯊魚,這種水下生物在海洋中的生活環境也在日益惡化。
所以,鯊魚和人到底誰吃誰,答案已經非常明顯。
喋血、逃生和傳奇
鯊魚大概是海洋世界裡最古老也最兇猛的動物之一,它總是靜靜地游來,又無聲地游去,演繹著徐志摩的經典名句,「輕輕地我走了,正如我輕輕地來」。
【喋血版】
三種攻擊方式吃人
鯊魚通常有三種攻擊方式:流動攻擊、撕咬式襲擊、悄悄咬噬,一般以流動攻擊最為普遍。在流動攻擊中,鯊魚總是伺機而動,以尋覓美味,目標也是確定的。而撕咬式攻擊造成的後果最為嚴重,鯊魚常把游泳者的手腳看作魚蟹而咬之。
2006年1月初,澳大利亞一名21歲女子在布里斯本附近一個海島游泳時,遭遇三條鯊魚同時襲擊,她的雙手被咬斷,雙腳和身軀也受到重創,最終傷重不治身亡。當時她的寵物狗也在水裡,據專家推測,這可能提高了女子遭鯊魚攻擊的風險。
2005年3月,一條6米長的「食人鯊」將一名在澳大利亞西海岸潛水的26歲青年一撕兩半。
人類喪生鯊魚之口的故事數不勝數……
【逃生版】
一旦被盯上難逃命
一旦被鯊魚盯上,脫身的機會可以說是微乎其微,但鯊口餘生的幸運兒也是有的。
上個世紀60年代的一天,一艘軍艦在大西洋的洋面發射一枚深海定時炸彈,一條游弋在船邊的大白鯊在炸彈射向水下的同時也一個猛子扎了下去,並把這個定時炸彈吞到了嘴裡。最駭人的是,它馬上又浮上了水面,把船長和船員們都嚇得面如土色。船長命令舵手趕快加足馬力,躲開身懷定時炸彈的這條大鯊魚。就在這時,它又一次沖進了深海里,只聽一聲「轟」的爆炸聲從水下傳來,船上的人安然無恙。人們推測,當時從船上發射下來那種巨響激怒了大白鯊,它才不顧一切地把定時炸彈吞到了嘴裡。
31歲的布賴恩·安德森是美國著名的沖浪選手。2005年12月26日,當他在俄勒岡州西塞德市以南的一處沖浪勝地沖浪時,突然感到有什麼東西咬住了他的大腿,他很快意識到這是條鯊魚。他想到《探索》頻道的《鯊魚周》中講過,鯊魚的鼻子是鯊魚最脆弱和最敏感的部位。於是,他一再猛擊鯊魚的鼻子,在挨了幾拳之後,鯊魚終於松開大口,掉頭遊走了。安德森創造了赤手空拳擊退鯊魚的奇跡。
【傳奇版】
鯊魚竟然幫人大忙
鯊魚與人類之間也並不是只有傷害與被傷害,鯊魚有時也會無意中幫了人類的大忙!
1935年,一條大虎鯊被人活捉後,就在澳洲一間水族館里供遊客觀賞。突然從虎鯊口中吐出一條人臂,頓時把遊客嚇壞了!但經法醫鑒定,手臂不是鯊魚從人體上咬下來的。警方聯想到兩個星期前發生的一起失蹤案,迅速偵破了這宗奇案。原來這截手臂是一個業余拳擊師的,他參加了一個陰謀集團,事情敗露後被同夥殺害肢解、拋入海里滅跡,後被虎鯊吞入肚中。虎鯊剛吞下人臂便被俘獲,也許是它當時並不餓,又或許是那手臂被海水泡得已是滋味不佳,於是虎鯊便把人臂吐了出來,出現了開頭那驚人的一幕。
電影導致人類捕鯊
長篇小說:《大白鯊》
作者:彼得·班奇利
小說《大白鯊》一開頭就製造了一種毛骨悚然的血腥氣氛,一條兇猛的大白鯊在短短的幾天里就製造了三起駭人聽聞的血案。隨著事件的發展,人與鯊、人與人之間展開了驚心動魄的搏鬥。小說最精彩的部分是對人與大白鯊搏鬥場面的描寫。警察局長布羅迪與海洋魚類學家胡珀和漁人昆特一起迎戰這個「白色的死神」。經過一場血腥大戰,雖然只剩下布羅迪活了下來,但大白鯊卻終於被征服了。
電影:《大白鯊》
導演:史蒂芬·斯皮爾伯格
上映時間:1975年
1975年,由小說《大白鯊》改編的同名電影上映。31年後再看此片,它依然無愧於好萊塢恐怖片之冠的稱號。影片上映後,曾經一度造成人們不敢到海邊去。一些科學家認為《大白鯊》間接導致了1975年以來全世界對鯊魚大規模和不負責的捕殺,並直接導致了大白鯊數量的下降。
鯊魚之所以在無數人心目中都留下了「恐怖」和「冷血殺手」的形象,除了鯊魚確實會吃人,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人們對鯊魚的了解還不夠多、不夠充分。其實,和所有動物一樣,鯊魚有自己的生活習性,有自己的喜怒哀樂,它們既有兇殘也有溫情,既有強勢也有弱點。作為海洋中最古老的生物之一,鯊魚擁有好多獨特的秘密!
【秘密一】
鯊魚吃人有規律
鯊魚是不是見人就吃?大凡了解、研究和熱愛鯊魚的人都確信:鯊魚極少攻擊人類。真正吃人的鯊魚其實數量不多,只有少數幾種鯊魚,像大白鯊、大青鯊、鋸齒鯊、斜齒鯊、雙髻鯊這幾種兇猛的鯊魚,它們對血腥味非常敏感。
舉例來說,大白鯊主要以食海獅、海豹、海豚等哺乳動物和海中的其他魚類為主,因為不具備辨別海中的人與動物的能力,大白鯊常常會誤把人甚至滑水板當做水裡的動物而進行襲擊。而且它們只有在嗅到水裡的血腥味時,才會發動襲擊。
科學家還提醒人們,如果你穿一套黑色泳衣到大白鯊出沒的水域去游泳,那實在是愚蠢透頂。因為你看上去像一隻海豹。
【秘密二】
鯊魚最愛肥肉
鯊魚最愛吃什麼?美國研究鯊魚食物的海洋生物學家曾經提出這樣的理論:鯊魚並不喜歡吃人肉,而是偏愛吃肥肉,因為人肉有點咸,而且不夠肥。正因為如此,兇殘的大白鯊從來不放過捕食海豚、海獅甚至鯨的一切機會。
生物學家因此認為,正由於愛吃油膩食物,所以某些時候,大白鯊將人咬了一口後又棄之而去。油膩食物由於含熱值高,對大白鯊來說具有重要意義,因為在能量上,肥肉的意義要大於肌肉。在鯊魚大口猛吃死鯨的錄像帶上,可以明顯看出它們只吃鯨的肥肉。
據悉,人們曾經在加拿大海岸邊發現500隻被鯊魚咬死的海豹。有意思的是,這些海豹只剩屍骨,身上的那層肥肉沒了。
【秘密三】
看家本領成就「海上霸主」
那麼鯊魚,特別是兇猛的大白鯊憑什麼成為「海上霸主」呢?科學家經過研究發現,大白鯊能威震海洋,得益於它們天生的「看家本領」。
首先,大白鯊有發達的大腦。它們具有其他鯊魚不具備的大腦感應電磁場,能把外界各種信息儲存到大腦里,並利用大腦把所有信息再傳遞到運動神經系統。
其次,大白鯊的牙齒與眾不同。它們的牙齒相當鋒利,邊緣呈鋸齒狀,令人不寒而慄。
第三,大白鯊的遊行速度非常快。據悉,它們的遊行速度能達到每小時70公里。
第四,大白鯊具有極其靈敏的嗅覺。
【秘密四】
奮勇抵抗可能嚇退鯊魚
鯊魚是不是也會害怕?有關專家建議人們:在遭到鯊魚攻擊時可以奮勇抵抗,力爭用行動和氣勢嚇退發動攻擊的鯊魚。
2006年2月,在一份關於鯊魚襲擊的報告中,美國佛羅里達州大學喬治·伯吉斯教授建議說,當一隻鯊魚已經向你發起攻擊時,你應該勇敢地積極回擊,可以用拳頭狠狠地打它的鼻子、腮、甚至用力打它的眼睛。當鯊魚一旦遇到瘋狂的抵抗後,它同樣會產生畏懼心理,從而放棄繼續攻擊的念頭。
『伍』 漁業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和捕魚量最多的國家。
漁業資源最豐富的國家:從洋流對漁場影響的角度講,世界上有四大漁場:
1、北海道漁場,是由日本暖流與千島寒流交匯形成的。
2、紐芬蘭漁場,是由墨西哥灣暖流與拉布拉多寒流交匯形成的。
3、北海漁場,是由北大西洋暖流與東格陵蘭寒流交匯形成的。
4、秘魯漁場,是由秘魯沿岸的上升補償流形成的。
綜合考慮,海洋漁業資源主要集中在沿海大陸架海域,也就是從海岸延伸到水下大約200米深的大陸海底部分。這里陽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強,入海河流帶來豐富的營養鹽類,因而浮游生物繁盛。它們是魚類的餌料,一般溫帶海區較多。
溫帶海區季節變化顯著,冬季表層海水和底部海水發生交換,上泛的海水含有豐富的營養鹽類,有利於浮游生物繁殖。
另外寒暖流交匯和冷海水上泛處,餌料也很豐富。
從這幾方面綜合考慮,世界有五大漁場:
1、北太平洋漁場:是包括北海道漁場、我國舟山漁場、北美洲西海岸眾多漁場在內的廣闊區域;
2、東南太平洋漁場:是包括秘魯漁場在內的廣闊區域;
3、西北大西洋漁場:是包括紐芬蘭漁場在內的廣闊區域;
4、東北大西洋漁場:是包括北海漁場在內的廣闊區域;
5、東南大西洋漁場:是包括非洲西南部沿海漁場在內的廣闊區域。
捕魚量最多的國家:中國,秘魯,日本,智利,美國,俄羅斯,印度尼西亞,泰國,印度,挪威。
『陸』 高分求俄羅斯 澳大利亞 日本 印度 美國 巴西 比較表
洲名
地形主要特徵
亞洲
⑴地形復雜多樣,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積廣;⑵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⑶大陸東緣有島弧帶,外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
非洲
⑴地形以高原為主,地面地伏不大;⑵東部縱貫著巨大的東非裂谷帶;⑶山脈少,分布在西北和東南角高原邊緣
歐洲
⑴平原面積廣大占總面積2/3;⑵地勢低平,為世界地勢最低一洲(300m),地勢南北高,中部低;⑶冰川地形廣布
北美洲
⑴地勢東西高,中部低;⑵南北縱列三大地形區,西部是山地,東部是山地、高原,中部是平原;⑶冰川地形在大陸北半部廣布
南美洲
⑴西部為南北縱貫的安第斯山脈;⑵東部為平原、高原相間排列
大洋洲
⑴地勢低平。地表起伏和緩;⑵地形為南北三個縱列帶,東部為山地,中部為平原,西部為高地
南極洲
⑴世界上平均海拔最高一洲(2350m);⑵大陸冰川廣布,冰層平均厚度達2000米,冰層以下地形多樣
洲名
地形主要特徵
亞洲
①氣候復雜多樣(南北所跨緯度和東西所跨經度,各大洲中最廣,因此地面受熱狀況和干濕程度,各地差異很大)②季風氣候顯著③大陸性氣候分布廣(巨大的面積和完整的大陸輪廓,一方面使亞洲具有廣大的遠離海洋的內陸地區,促成了大陸性和乾燥性氣候范圍的廣大;另一方面,冬夏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形成了典型的季風氣候。)
非洲
①乾燥(a南北回歸線橫穿大陸的南部和北部;b海岸線平直,缺少深入內陸的港灣,減少了海洋的影響;c東北部緊鄰亞洲大陸乾燥區,從那吹來的東北信風性質乾燥)②暖熱(a緯度位置決定了太陽高度角大,地面接受太陽輻射量多;b乾燥地區廣,空氣透明度高;c相當大地區處於背風位置,加強了高溫的程度)③氣候南北對應
歐洲
①有常住人口各洲中唯一沒有熱帶氣候的大洲 ②溫帶氣候占絕對優勢(a緯度位置決定36°N-71°N;b大陸輪廓,以南歐為底邊略呈三角形,縮小了寒冷北冰洋影響的范圍)③海洋性顯著(a西風帶;b大陸輪廓破碎,各地距海近;c山脈東西走向;d北大西洋暖流+三角形的大陸輪廓,使海洋性氣候分布范圍廣,西北歐沿海地區成為同緯度冬季最溫和的地區)
北美洲
①溫帶大陸性氣候占優勢(大陸形狀北寬南窄,其中50°N-70°N最寬,所以溫帶氣候占優勢,熱帶氣候縮減)②氣候類型多樣(北美大陸南北延伸很廣,地面受熱狀況有很大差異,幾乎穿越了北半球除熱帶以外的所有氣候帶)
南美洲
①溫暖濕潤,以夏雨為主(由於多雨面積廣,乾旱沙漠區面積相應狹小,它在南美大陸所佔的比率在具有沙漠的各洲之中是最小的)②熱帶氣候為主(大陸北寬南窄,略呈三角形,5°S附近最寬廣,使得熱帶氣候占優勢。同時南回歸線以南大陸緊縮,52°S已近尾閭,使亞熱帶、溫帶氣候大大局限,且缺乏水平地帶的亞寒帶、寒帶氣候)③氣候類型結構的獨特性(大陸東西兩側同緯度地區氣候類型截然相反)
大洋洲
①乾旱區面積大(山地偏居大陸東岸,阻礙太平洋暖濕氣流西進,廣大內陸地區因此乾燥)②降水分布呈半環狀(地形單調,無氣候障礙,使中西部氣候類型漸變)③普遍暖熱(大陸輪廓東西寬、南北窄,增加了副高控制的面積且南北各地受熱狀況差異小)
南極洲
烈風、暴雪和酷寒的極地氣候
2、日本:
〔讀圖識記〕1.四大島、日本海、瀨戶內海、北方四島;2.緯度(300N—450N);3.關東平原、富士山;4.札幌、函館、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福山、北九州
⑴ 自然地理特徵
①東亞島國,由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四大島及一些小島組成,形似一張弓,東京是搭箭的交點,似乎要射向太平洋
②面積狹小,人口稠密,人口超億的國家
③海岸曲折,港灣優良——神戶、橫濱最大海港,東京是第三大港
④境內多山,平原狹小——關東平原最大
⑤火山之國,地震之邦——富士山最高,是活火山
⑥季風顯著,海洋性強:與亞洲大陸同緯度地區比較冬季較為溫暖、夏季較為涼爽。多梅雨、台風雨、秋雨;西北沿海冬季多雪。
⑦礦產貧乏,是世界上最大的原料進口國:石油(西亞、東南亞)、煤(中國、澳大利亞)鐵礦石(巴西、印度、澳大利亞)、棉花(中國、美國)
但硫磺礦較多,這是火山活動的結果
⑧森林水力豐富:國土面積小,山地為主(日本注重封山育林,森林覆蓋率達68%,遠大於其國土面積在世界上的比重),降水較多→河流短急,水能資源豐富。
⑵ 發達的經濟
①世界經濟大國---「世界經濟最發達的三極之一」
②經濟發展的條件
不利條件:國土(狹小)市場、礦產貧乏
有利條件:豐富的人力資源、較高的科技水平及島國多港灣的有利條件。
③揚長避短,發展經濟。對外貿易發達,但經濟對外依賴性很大。
日本主要的對外貿易對象是美國,其次是亞洲和西歐。
④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京濱、阪神、名古屋、北九州、瀨戶內五大工業區。(因為:沿海地形是平原,地勢平坦,多港灣,適合建立大港口。在海邊,原料運進和產品外運極為方便,減少了陸上運輸,省時、省錢、成本低。日本礦產資源多是從太平洋航線運到日本,因此,工業多建在太平洋沿岸地區。----接近消費市場和對外貿易的海港。)
主要工業部門: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
⑤工業布局趨向分散----向國土南北兩端擴展
⑥農業和漁業
人多地少,採用小型農業機械,側重於生物技術和水利的發展,單產高。
主要糧食作物是水稻,達到基本自給、自足,多種在平原地區,但每年要進口小麥、玉米等農作物。
山丘地區多種桑樹、果樹和蔬菜。但蔬菜和水果仍需大量進口。蘋果中紅富士蘋果是日本培育的優良品種。日本是一個島國,周圍海域盛產各種海產。
漁業發達,捕魚量常居世界第一,有世界著名的北海道漁場(千島寒流和日本暖流交匯)
日本除在近海漁場捕魚,還發展沿海人工養殖。發達的造船業,使日本有強大的遠洋船隊到遠洋捕魚,日本年捕魚量在世界排第一位。魚在日本人食品中占重要地位。
⑶ 主要城市
首都東京,是超千萬的特大城市
科學城——築波 宇航中心——種子島 硅島——九州島
3、朝鮮半島
位置:朝鮮半島三面環海,東瀕日本海,西臨黃海,東南隔朝鮮海峽與日本相望。海岸線長而復雜,多半島,多海灣,多良港,多島嶼。陸上與我國遼寧、吉林兩省接壤,鴨綠江和圖們江為中朝兩國界河。海上鄰國有日本、俄羅斯等。
地形:地勢東高西低、山地多集中在北部和東部。多低山丘陵,東部太白山脈是主要山脈。平原多集中在西部和南部的河流中下游和海岸地帶。
氣候:由南向北由海洋性向大陸性氣候過渡,南部為亞熱帶季風氣候,北部為溫帶海洋性氣候。
河流:主要河流有洛東江、漢江、錦江等。多自東向西注入黃海和朝鮮海峽。
資源:森林、水力較豐富。
經濟:韓國是經濟發展迅速的國家,其二戰後積極吸引外國資本和技術,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和出口加工業,重視發展教育和科技,使經濟得以快速發展。近些年針對國際市場變化,適時調整經濟發展戰略,積極發展高技術產業。
〔注意〕朝核問題
二、東南亞
〔讀圖識記〕1.中南半島、馬來群島、馬來半島、馬六甲海峽;2.10個國家(新世紀第一個獨立的國家——東帝汶);3.赤道穿過;4.克拉地峽
1、地理位置與自然環境
⑴ 范圍 赤道兩側,100S—250N之間,主要位於熱帶。
中南半島:有6個國家,與我國接壤的國家有三個(越南、寮國、緬甸),寮國是惟一內陸國,半島上的半島是馬來半島
馬來群島:世界最大群島,6個國家和地區,印尼在東南亞面積最大,也是世界最大的群島國家,首都雅加達是東南亞最大城市,東帝汶2002年5月獨立
⑵ 十字路口的位置
位於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的十字路口
馬六甲海峽在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島之間,是本區的咽喉,載重通過能力25萬噸
〔注意〕中國的能源安全與泰國的克拉運河計劃
⑶ 地形與河流
中南半島:北部地勢高峻(是我國西南南北走向的橫斷山系向南的自然延伸,與我國西南地區的山水相連),高山大河自北向南延伸,形成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形勢。上遊河段落差大,切割成「V」形谷,水利資源豐富;中下游地區多形成沖積平原和河口三角洲。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農業發達。湄公河平原(東南亞最大平原),紅河三角洲、湄公河三角洲、湄南河平原、伊洛瓦底江下游平原,成為主要農業區。
河流
上遊河流
流經國家
城市
紅河
元江
中國、寮國、越南
河內
湄公河
瀾滄江
中國、緬甸、寮國、泰國、柬埔寨、越南
金邊、萬象
湄南河
泰國
曼谷
薩爾溫江
怒江
中國、緬甸
伊洛瓦底江
中國、印度、緬甸
仰光
馬來群島:地形崎嶇,河流短促。多山、地殼不穩定多火山地震。印度尼西亞是世界火山最多的國家
⑷ 氣候
熱帶雨林氣候:馬亞半島南部和馬來群島大部分,終年高溫多雨,降水類型為對流雨
熱帶季風氣候:中南半島和菲律賓群島北部,每年分旱、雨兩季
2、居民和經濟
⑴ 人口稠密 華人眾多
世界人口稠密區之一,黃色人種,印尼為東南亞人口最多的「億人」國家,一半以上分布在爪哇島,島上有其首都城市雅加達。
宗教:信仰佛教的居民很多,緬甸仰光大金塔、柬埔寨吳哥窟為著名佛教建築、泰國將佛教為國教。印尼、馬來西亞把伊斯蘭教作為國教,菲律賓居民多信仰天主教
華人、華僑最集中分布區,原籍主要為廣東、福建
⑵ 主要農產和礦產
①主要熱帶經濟作物---熱帶企業化種植園
東南亞是世界上天然橡膠、油棕、椰子、蕉麻、金雞納等熱帶經濟作物的最大產地。馬來西亞是世界上天然橡膠最大生產國。
②主要農作物(主食):水稻
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島平原區,如湄公河三角洲、湄南河平原,此外馬來群島沿海平原也產稻米。越南、柬埔寨、泰國、緬甸為稻米產國,其中泰國出口最多。
③東南亞的礦產以錫和石油最著名
緬甸、泰國、馬亞西亞、印度尼西亞處於東南亞的錫礦帶
石油主要分布於印尼、汶萊,特別是印尼,集中於蘇門答臘島,由於石油豐富被稱為「希望之島」,現在印尼成為東南亞重要的石油輸出國,主要輸往日本,當兩伊戰爭爆發時,東南亞的石油尤其顯得重要。
物產
天然橡膠
油棕
椰子
蕉麻
金雞納霜
稻米
錫
石油
主要國家
馬亞西亞
馬亞西亞
菲律賓
菲律賓
印尼
泰國
馬亞西亞
印尼、汶萊
⑶ 迅速發展的工業和旅遊業
初級產品為主,在國際貿易中處於不利地位;利用資源和廉價勞動力發展工業,旅遊業迅速發展
3、新加坡——「花園式城市」
⑴ 城市島國:馬來半島南面的城市島國,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望。地狹人稠,華人很多,位於馬六甲海峽東口,處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運要道上,港口條件好,糧食進口、淡水靠鄰國供給
⑵ 利用有利條件迅速發展經濟:利用有利的地理位置,在轉口貿易的基礎上,發展對外貿易和海上航運;對外開放,吸引外資,引進技術,進口原料,發展煉油和造船業(最大的工業部門)、海上鑽井平台製造(世界上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鑽井平台的製造中心)、電子電器業(第二大工業部門)等;利用風景優美、交通便利、服務周到的長處,迅速發展旅遊業
⑶ 工業布局:重工業集中在西部工業區,有污染的工業布局在遠離市區的小島上;市區以商業、金融業、旅遊業為主,有少量輕工業,同時合理安排綠地面積。
『柒』 俄羅斯曾經是和美國並駕齊驅的超級大國,經濟一直緊跟美國,即便是現在解體後俄羅斯依舊在國際擁有很大影
現在的俄羅斯算不上超級大國。解體前的蘇聯才是超級大國。現在俄羅斯的影響力大不如前,但是其在軍事,尤其是在核武庫方面仍然保持令世界膽顫的實力。
經濟方面,蘇聯有先天的不足,而截止到二戰後,美國的資本占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的百分之七十五左右,經濟實力當之無愧的世界霸主,而蘇聯的經濟條件世人有目共睹,溫飽都幾乎成問題,所以經濟上,在二戰結束初期,蘇聯和美國是沒辦法比的。
在80年代,蘇聯在經濟上取得了很多令世界矚目的進步。下面是當時鼎盛時期的蘇聯在經濟各個指標方面和美國的對比:
人口:蘇聯26450萬人美國22260萬
國民總收入:7054 億美圓,美國:10528億美圓,是美國的67%
人均國民收入:蘇聯2667美元;美國4730美元,是美國的56%
鋼產量:蘇聯14800萬噸,美國10380萬噸,是美國的143%
發電量:蘇聯12950億度;美國24750億度,是美國的52%
石油產量:蘇聯60300萬噸;美國43000萬噸 ,是美國的140%
天然氣產量:蘇聯4060億立方米;美國6000億立方米,是美國的 67.7%
商品煤: 蘇聯65300萬噸;美國78400萬噸,是美國的83.3%
家用轎車產量: 蘇聯133萬輛;美國658萬輛;是美國的20.2%
塑料:蘇聯360萬噸,美國1386萬噸,蘇聯是美國的26%
化學纖維:蘇聯117.6萬噸,美國390萬噸,是美國的30%
化肥:蘇聯2480萬噸,美國2240萬噸,蘇聯是美國的111%
水泥:蘇聯12500萬噸 美國7700萬噸,蘇聯是美國的162%
紡織品: 蘇聯71億平米,美國40億平米,蘇聯是美國的178%
聯合收割機:蘇聯11.3萬台,美國3.18萬台 蘇聯是美國的355%
拖拉機:蘇聯55.7萬台,美國27萬台,蘇聯是美國206%
糧食產量:蘇聯18910萬噸,美國26370萬噸,蘇聯是美國的71.7%
肉製品產量: 蘇聯1500萬噸,美國2670萬噸,蘇聯是美國的56.2%
奶製品產量: 蘇聯9060萬噸,美國5830萬噸, 蘇聯是美國155.4%
棉花產量:蘇聯332萬噸,美國238萬噸,蘇聯是美國139.5%
捕魚量:蘇聯920萬噸, 美國350萬噸,蘇聯是美國的262.9%
商船噸位(注冊噸位數):蘇聯2226.2萬噸,美國1618.8萬噸,蘇聯是美國的137.5%
財政收入:蘇聯4572億美元;美國4659.4億美元,蘇聯是美國的 98.1%
對外貿易額:蘇聯1225.4億美元;美國3962.4億美元,蘇聯是美國的30.9%
軍事方面的對比:
俄羅斯比美國有全面的差距,除了核武器有能力保持相互毀滅。
武器裝備比美國至少差一代以上,很多都差好幾代。原因是蘇聯無視經濟規律,嚴重透支國家,現在蘇聯一解體,除了核武器其他常規武器經費根本無法保障,很多武器都是蘇聯時代留下的,小修小改,沒有新東西。而美國的強大經濟國力做後盾,武器的研製一直領先,從未間斷。
不論軍隊規模,武器質量和數量和性能,還有軍隊士氣,實戰經驗,研發能力,組織於管理。這個世界沒有哪個國家能和美國抗衡,美國都在各個方面指定了現在和未來的標准,其他國家都以自己軍隊某一方面能達到和接近美國標准而驕傲。不要說超過了。
『捌』 俄羅斯(前蘇聯)經濟不算發達,但是為什麼他們的軍事科技實力那麼強大怎樣支撐軍事科技的發展的
前蘇聯的經濟不算發達?我不知道樓主是憑據什麼得出這樣的結論。但不管怎樣,還是請樓主先看看以下一組對比數字再說吧!
在此僅以1980年美蘇經濟力量對比為例。
人口:蘇聯26450萬人 美國22260萬
國民總收入:7054 億美圓,美國:10528億美圓,是美國的67%
人均國民收入:蘇聯2667美元;美國4730美元,是美國的56%
鋼產量:蘇聯14800萬噸,美國10380萬噸,是美國的143%
發電量:蘇聯12950億度;美國24750億度,是美國的52%
石油產量:蘇聯60300萬噸;美國43000萬噸 ,是美國的140%
天然氣產量:蘇聯4060億立方米;美國6000億立方米,是美國的67.7%
商品煤:蘇聯65300萬噸;美國78400萬噸,是美國的83.3%
家用轎車產量: 蘇聯133萬輛;美國658萬輛;是美國的20.2%
塑料:蘇聯360萬噸,美國1386萬噸,蘇聯是美國的26%
化學纖維:蘇聯117.6萬噸,美國390萬噸,蘇聯是美國的30%
化肥:蘇聯2480萬噸,美國2240萬噸,蘇聯是美國的111%
水泥:蘇聯12500萬噸 美國7700萬噸,蘇聯是美國的162%
紡織品: 蘇聯71億平米,美國40億平米,蘇聯是美國的178%
聯合收割機:蘇聯11.3萬台,美國3.18萬台 蘇聯是美國的355%
拖拉機:蘇聯55.7萬台,美國27萬台,蘇聯是美國206%
糧食產量:蘇聯18910萬噸,美國26370萬噸,蘇聯是美國的71.7%
肉製品產量: 蘇聯1500萬噸,美國2670萬噸,蘇聯是美國的56.2%
奶製品產量: 蘇聯9060萬噸,美國5830萬噸,蘇聯是美國155.4%
棉花產量:蘇聯332萬噸,美國238萬噸,蘇聯是美國139.5%
捕魚量:蘇聯920萬噸, 美國350萬噸,蘇聯是美國的262.9%
商船噸位(注冊噸位數):蘇聯2226.2萬噸,美國1618.8萬噸,蘇聯是美國的137.5%
————————————————————————————
財政收入:蘇聯4572億美元;美國4659.4億美元,蘇聯是美國的98.1%
對外貿易額:蘇聯1225.4億美元;美國3962.4億美元,蘇聯是美國的30.9%
誠如樓主所說,發展一個國家的軍事科技,確實也要以經濟作為基礎。但根據以上這組對比數字不難看出,前蘇聯經濟的綜合實力已達到美國的2/3以上!所以如果說發展軍事要砸錢,前蘇聯也完全砸得起!
PS:看問題不能只是憑印象,憑感覺,關鍵時刻還得拿有力的數據來說話!~~
『玖』 俄羅斯為什麼漁業不發達
您好,很高興為您解答疑惑以下是我為您做的分析希望答案您還滿意是受他所處的地理位置的影響。俄俄羅斯疆域遼闊,氣候多樣。以溫帶和亞寒帶氣候為主體。由西到東,大陸性特徵逐漸增強,南北差異明顯。這就決定了他的大部分河流和海面都不適合河運和海運。這就是俄羅斯河海運不發達的主要原因。 從歷史上來說,俄國海上力量崛起較晚,地理原因是地處高緯(50·N-70·N),氣候寒冷,適合通行的港口很少,主要是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聖彼得堡和黑海裏海沿岸以及北極港口摩爾曼斯克。大陸廣闊,地廣人稀,海外貿易滯後。再加上蘇聯時期政府大力投資創建與美國平起平坐的海軍(60~80年代),損傷了國內經濟發展,經濟貿易最近才興起。還有資源因素,俄羅斯資源豐富,煤炭鐵礦石油金屬礦產和森林資源非常豐富,對外需求量較少,主要集中輕工業產品(這就是為什麼中國小商品在俄國暢銷),和日本的情況恰恰相反。
『拾』 蘇聯解體前的經濟規模排世界第幾
曾經偉大的蘇聯不是用GDP計算
現在用匯率核算的GDP很容易被人為操控。
冷戰後,西方為了抹黑蘇聯的巨大成就,抄底蘇東集團的財富,惡意貶低盧布的匯率。本來盧布兌美元的匯率一般為1:1,甚至1:2,但蘇聯解體初期,盧布匯率一瀉千里,達到誇張的3000:1。由此核算的GDP自然大幅縮水。
有的人以縮水後的GDP為理由,說蘇聯GDP太低,這顯然缺乏常識。
隨便列幾個美蘇工業產值對比。
鋼產值:蘇聯14800萬噸,美國10380萬噸,是美國的143%
發電量:蘇聯12950億度;美國24750億度,是美國的52%
石油產值:蘇聯60300萬噸;美國43000萬噸 ,是美國的140%
天然氣產值:蘇聯4060億立方米;美國6000億立方米,是美國的 67.7%
化肥:蘇聯2480萬噸,美國2240萬噸,蘇聯是美國的111%
水泥:蘇聯12500萬噸美國7700萬噸,蘇聯是美國的162%
紡織品: 蘇聯71億平米,美國40億平米,蘇聯是美國的178%
聯合收割機:蘇聯11.3萬台,美國3.18萬台 蘇聯是美國的355%
拖拉機:蘇聯55.7萬台,美國27萬台,蘇聯是美國206%
糧食產值:蘇聯18910萬噸,美國26370萬噸,蘇聯是美國的71.7%
奶製品產值: 蘇聯9060萬噸,美國5830萬噸, 蘇聯是美國155.4%
捕魚量:蘇聯920萬噸,美國350萬噸,蘇聯是美國的262.9%
財政收入:蘇聯4572億美元;美國4659.4億美元,蘇聯是美國的 98.1%
對外貿易額:蘇聯1225.4億美元;美國3962.4億美元,蘇聯是美國的30.9%
……
以上數據引自「蘇聯根本數字手冊」,時事出版社1982年版,來歷是蘇聯一些計算年鑒和西方國家的報刊資料。
可見,在許多主要工業品產值上,蘇聯跟美國的差距並不大,甚至遠超美國。
雖然蘇聯不是世界銀行成員,經濟統計方式也不是採用GDP,但工業產值是實實在在的,可以進行參考。
而且,作為唯一可與美國抗衡的超級大國,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做基礎,又怎麼可能與美國爭霸數十年?
所以,在冷戰期間,蘇聯的經濟實力僅次於美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大國,是靠譜的,也是公認的。
據統計,冷戰後,西方國家用金融手段,抄底掠奪了蘇東集團近40萬億美元的財富,這也導致90年代西方進入經濟繁榮期,柯林頓時的美國更是出現歷史最長的經濟增長期……如果蘇聯真的只有區區幾百幾千億的產值,又怎麼可能積攢下如此龐大的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