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俄羅斯現役的核彈頭有多少枚分別是那種型號打擊面有多大主要配備在那種戰機和潛艇上
俄羅斯的核武庫
截止2003年1月,估計俄羅斯擁有8232個現役核彈頭,其中戰略核彈頭4852個,非戰略核彈頭和防空核彈頭3380個。在2002年中由於一些分導式彈頭洲際彈道導彈的拆除,使部署的戰略核彈頭的總數減少了99個。
對俄羅斯的核武庫的規模和組成進行估算是很困難的,特別是它的非戰略核武庫。1991年,當時的蘇聯可能擁有約30000枚核武器。估計俄羅斯的核彈頭拆卸率從每年數百個到1000至2000個不等。據美國國防部和美國中央情報局的估計,俄羅斯在上個世紀90年代每年約拆卸1000餘個核彈頭。也就是說,自1991年以來俄羅斯共拆卸了10000餘個核彈頭。如果情況確是這樣,那麼俄羅斯目前的核武庫尚擁有的18000個核彈頭。其中將近8200個是現役的;餘下的9800個在庫中儲存,部分或全部等待拆卸。
俄羅斯部署的戰略核彈頭數4852個低於《美蘇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START I)全面執行完畢後俄羅斯的彈頭數5520個,這是由於該條約對原封不動從運載工具上卸下的核彈頭或者整個運載工具退出現役但尚未拆卸的核彈頭仍「計數」在彈頭限額內的緣故。
《莫斯科條約》的簽訂解除了俄羅斯受到的《美蘇第二階段削減戰略武器的條約》(START II)對核武庫規劃的限制,特別是後一條約禁止分導式多彈頭洲際彈道導彈。此外,《莫斯科條約》還把「實戰部署的戰略彈頭」的限額降到了1700—2200個,接近普京總統2000年要求的1500個的水平。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去年8月俄羅斯戰略火箭軍總司令索羅托佐夫上將宣布:俄羅斯將對三個地下井發射的SS-18導彈師和一個鐵路機動的SS-24導彈師共144枚導彈進行翻新和升級,使它們至少服役到2014年,乃至2016年。SS-18攜帶10個分導式多彈頭,每個彈頭當量為50至75萬噸。SS-24也攜帶10個分導式多彈頭,每個彈頭當量為55萬噸。特別是SS-18,當量大,精度高,而且部署數量多,是當前俄羅斯陸基核力量的基石。
「白楊-M」(即SS-27)單彈頭導彈仍在繼續生產,而且被列為俄羅斯2003年軍事預算的優先項目。由於俄羅斯已決定保留分導式多彈頭導彈,因此放慢了「白楊-M」導彈的部署速度。根據1998年的計劃,三年內使「白楊-M」導彈的部署數量達到160-220枚,然而到2003年實際僅部署了30枚。估計到2005年底部署數將達到50-60枚。
俄羅斯的核動力彈道導彈潛艇已從1990年的62艘減少到目前的14艘:2艘「台風」級,6艘「德爾它」IV級和6艘「德爾它」III級。這三種級別的核潛艇分別攜帶以下三種型號的潛射彈道導彈:40枚SS-N-20「鱘魚」導彈、96枚SS-N-23「輕舟」導彈和96枚SS-N-18M1「魟」導彈。有報道說,俄羅斯正在考慮為「德爾它」IV級潛艇生產SS-N-23導彈的一種改型,它將攜帶10個彈頭而不是4個。今年9月2日俄羅斯從「波多利斯克號」核潛艇上成功試射一枚潛射彈道導彈。這枚從俄羅斯東海岸發射的R-29R導彈,西方代號為SS-N-18「魟」,飛行了約6000公里,成功地命中俄羅斯北部的奇扎靶場的預定目標。據美國科學家聯盟網站介紹,「德爾它」III級667BDR「波多利斯克號」核潛艇裝備有D-9R發射裝置和16枚R-29R導彈。「德爾它」III級核潛艇可以一次齊射多枚R-29R導彈。
R-29R導彈有I、II、III型三種型號。R-29RI型攜帶單彈頭,爆炸當量為45萬噸;R-29RII型攜帶3個分導式多彈頭,每個彈頭爆炸當量為20萬噸;R-29RIII型攜帶7個分導式多彈頭,每個彈頭爆炸當量為10萬噸。導彈射程的遠近與攜帶彈頭的多少有關。攜帶單彈頭時導彈最大射程為8000公里;攜帶多彈頭時導彈射程約為6500公里。據稱,裝備7個分導式多彈頭的R-29R導彈從未部署過。為執行《美蘇第一階段削減戰略武器條約》的削減限額,目前R-29R導彈可能是攜帶3至4個核彈頭。俄羅斯共部署R-29R導彈96枚,裝備核彈頭288個。俄羅斯戰略導彈部隊司令索洛夫佐夫上將今年10月22日接見《紅星報》記者時說,大多數蘇聯時期製造的彈道導彈已經到了規定的壽命時間,但發射與檢測表明,它們依然能在未來多年內使用。俄羅斯將用10年到15年的時間研發新一代陸基戰略彈道導彈。
俄羅斯目前正在發展一種名為「布拉瓦」(Bulava)的潛射彈道導彈,計劃於明年在「台風」級核潛艇上試射,它是「白楊-M」洲際彈道導彈的潛射型。該導彈准備用來裝備將於2010年投入使用的3艘「博爾雷」(Borey)級核潛艇。每艘「博爾雷」級核潛艇將裝備12枚「布拉瓦」導彈,導彈射程在8300公里以上,估計將攜帶分導式多彈頭。
據美國海軍情報處的資料,俄羅斯由於經濟拮據,彈道導彈潛艇艦隊規模的收縮,以及在庫爾斯克號潛艇沉沒後對安全的擔心,導致俄羅斯彈道導彈潛艇每年巡邏的次數大大減少,從1991年37次降到2002年的零次。俄羅斯核動力攻擊型潛艇和巡航導彈潛艇每年巡邏的次數也大大減少,從1991年的18次減少到2002年的僅3次。
俄羅斯有三種型號的戰略轟炸機共79架:34架圖-95MS6(「熊」H6),30架圖-95MS16(「熊」H16)和15架圖-160(「海盜旗」)。它們可攜帶AS-15A/B型空射巡航導彈、AS-16近程攻擊導彈和核航彈。79架轟炸機總計分配有864枚核巡航導彈和核航彈。
今年5月16日普京總統在其國情咨文演講時稱,要通過建造新型武器來加強俄羅斯核威懾力量和使之現代化。不過從目前情況來看,俄羅斯的核力量仍將繼續收縮,它不可能跟上美國的投資幅度和現代化的步伐。
俄羅斯的核武庫(截至2003年1月)
類型 北約代號 部署數量 部署年代 航程或射程 彈頭X當量 彈頭數
戰略進攻力量
轟炸機
圖-95MS6 熊H6 34 1984 6500-10500 6*AS-15A ALCMs,核航彈 204
圖-95MS16 熊H16 30 1984 6500-10500 16*AS-15A ALCMs,核航彈 480
圖-160 海盜旗 15 1987 10500-13200 12*AS-15B LACMs或 AS-16 SRAMs,核航彈 180
小計 79 864
洲際彈道導彈
SS-18 薩旦 138 1979 11000-15000 10*500-750千噸 1380
SS-19 匕首 134 1980 10000 6*500-750千噸 804
SS-24M1 手術刀 36 1987 10000 10*550千噸 360
SS-25 鐮刀 342 1985 10500 1*550千噸 342
SS-27 30 1997 10500 1*550千噸 30
小計 680 2916
潛射彈道導彈
SS-N-18M1 魟 96 1978 6500 3*200千噸(MIRV) 288
SS-N-20 鱘魚 40 1983 8300 10*100千噸(MIRV) 400
SS-N-23 輕舟 96 1986 9000 4*100千噸(MIRV) 384
小計 232 1072
戰略進攻力量共計 4852
戰略防禦力量
地空導彈
SA-5B 欺詐 1200 1200
SA-10 雷聲
非戰略力量
陸基非戰略力量
轟炸機和戰斗機
圖-22M 逆火式 105 AS-4 ASM
蘇-24 劍術師 280 AS-16 SRAM,核航彈
小計 385 1540
海軍非戰略力量
攻擊型飛機
圖-22M 逆火式 45 AS-4 ASM,核航彈
蘇-24 劍術師 50
小計 95 190
潛射巡航導彈
SS-N-9 SS-N-12 SS-N-19 SS-N-21 SS-N-22
240
反潛武器
SS-N-15 SS-N-16 魚雷 不詳 210
戰略防禦和非戰略力量共計 3380
註:AS—空對地導彈;ALCM—空射巡航導彈;SRAM—近程攻擊導彈;
MIRV—分導式多彈頭; ASM—空對地導彈
㈡ 蘇聯的核彈遺失到哪了
羅斯軍方公開承認,俄羅斯丟失的核彈頭已達10多個,據信已進入武器走私的物流之中。有一段時間,媒體曾報道恐怖大亨本·拉丹已擁有20枚手提箱式的戰術核武器,據信這些武器也是拉丹花3000萬美元從車臣反政府武裝和前蘇聯國家安全委員會(克格勃)特工那裡購買的
㈢ 蘇聯解體後,其核武器的去向怎樣是不是全部都在俄羅斯境內
不是在俄羅斯!蘇聯解體後,分裂出15個國家!當然俄羅斯繼承了最大的遺產!烏克蘭也很不錯!分到了很多核武器,還有造航母的船廠!但是俄羅斯總統葉利欽和烏克蘭總統歸順自由民主時向美國示好把很多核武器都銷毀了!烏克蘭已經沒有核武器了!俄羅斯還有很多。
㈣ 美國的核彈藏在什麼地方
美國內達華是美國的核戰總部
那裡儲存著美國將近一半的核彈頭 這些都不是什麼秘密拉
俄羅斯的在什麼州忘了 在一個佔地一千多公頃的原始森林裡
也是儲存的幾千枚核彈頭..
還有的就是分配在海軍 核潛艇上 和空軍 戰略部隊的戰略轟炸機上
㈤ 俄羅斯的武器庫里存放這大量的核導彈,俄羅斯為什麼不把這些核導彈射向美國本土呢
隨時調動
不用非得對准
搞得劍拔弩張的
不對准對別人一樣有很強的威懾
㈥ 核武器要放在什麼地方保存
那要看你說的是儲存位置還是裝備位置了
儲存的話一般是有專門的地下掩體
裝備的話就多了,世界各國一般依據自己的條件來決定。比如英法等國主要是使用核潛艇,因為他們以前要面對蘇聯的威脅,所以海基核力量比較安全
中美蘇(俄)就不一樣,因為他們的核武器數量多,而且自身領土廣大,所以部署有大量陸基核武器,一般分為發射井和發射車,也有使用火車的鐵路發射方式,不過很少,同時海基和空基的核力量也很發達,海基一般是使用戰略核潛艇,這方面美俄比較強,成體系的空基核力量目前只有美俄擁有,而美國是最厲害的,這種方式是為了防止對手一次摧毀自身所有核力量,這就需要使用戰略轟炸機日夜巡航,花費很大,只有美國負擔得起,俄羅斯也是最近幾年被逼得不行才恢復的。
其他一些國家,比如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等,由於自身工業或技術不過關,又或者地理條件太差,無法發展核潛艇,主要是以陸基核力量為主。
呼...打字好累.....
㈦ 沙皇核彈在哪爆炸的
執行這一次試爆任務的飛機是一架從駐科拉半島基地的Tu-95轟炸機V型(特製機種,展覽於俄羅斯中央空軍博物館),由安德烈·杜爾諾夫柴夫少校(Major Andrei E. Durnovtsev)駕駛;另外伴隨一架Tu-16獾式噴射轟炸機作為觀測機,負責將試爆的畫面以圖片與影像紀錄下來,同時將爆炸時的空氣作樣本收集。
由於「沙皇炸彈」過於龐大,所以該架Tu-95任務機必須將機體內的燃油槽與機腹炸彈艙門移除才能執行任務。(這也就是沙皇炸彈無法服役實戰化的主要原因)。
杜爾諾夫柴夫少校於任務結束後就地升任中校,並且獲頒蘇聯英雄勛章(Герой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一枚。
執行任務的兩架轟炸機均塗裝含有特殊材質的白色無機反光塗料(西方情報單位推測為含硅陶土的塗料)以避免試爆的高溫造成人員或任務機的損傷。
另外為了試爆人員的安全考量,沙皇炸彈還特別加裝一副重達800公斤的減速傘,以延遲炸彈釋放墜落後的時間與速度(釋放後到起爆時差為188秒),也好讓任務機與觀測機能夠撤到距離原爆點45km以外的安全范圍。
當初前蘇聯在車里雅賓斯克-70(今斯涅任斯克)製造了一共兩枚沙皇炸彈,僅試爆一枚之後,另外一枚作為研究以及備用用途。啞彈已經被移轉到薩羅夫市的「俄羅斯核武博物館」(Russian Nuclear Weapons Museum)中展示。
這一次的核彈設計有功人員名單當中,有一個人成為1975年諾貝爾和平獎的得主,就是安德烈·德米特里耶維奇·薩哈羅夫(姓氏也譯作沙卡洛夫)。沙卡洛夫盡管享有蘇聯氫彈之父的美譽,但是在這一次成功試爆後,以反對核武的言論最終成為蘇聯當局眼中的「異議份子」。
由於此次試爆代號與1955年11月22日試爆的RDS-37(РДС-37)代號同為「Ivan」(大伊萬) , 許多人將兩者混淆 , 誤以為RDS-37(РДС-37)就是指沙皇炸彈
沙皇炸彈是一種具備三階段性爆炸的氫彈武器,雖然說它的爆炸威力被削減為6000萬噸,但是仍然相等於二戰中所有使用的炸彈總量十倍。它的第一階段的起爆以核分裂為主,然後壓縮程序變成核聚變;大部分的氫彈都是利用第一階段所產生的能量壓縮成倍增的核聚變階段,也就是從裂變引發聚變,聚變釋放出的中子誘發出更劇烈的裂變的正回授;沙皇炸彈的威力在這一點上成功地表現出來。
理論上只要三個階段全部完成就能夠釋放出7000萬噸TNT炸彈的威力,不過經過俄方物理學家的計算與評估後,假設沙皇炸彈在英格蘭中部發威,尤其若為了造成大規模地面破壞效果而以低空方式引爆,其引爆後含有放射物質的落塵也會輕易地影響到華沙公約組織國家;如果在當時的西德上空引爆,致命的放射性塵埃更是能影響到蘇聯的邊界地區。為了避免塵埃影響,原來包覆融合蕊用的鈾238被換成鉛,這樣就能控制融合反應中擴大進行裂變反應的鈾原子與中子的速度,在融合階段中的中子加速裂變的過程也就被終止,因此全部的能量中大約97%來自於核聚變方式;後來的試爆也都按照這個方式,以避免無法預期與控制的落塵造成鄰近或偏遠地區以及國家的嚴重影響。
一開始美國方面估計爆炸當量是6700萬噸TNT,但是從1991年起俄羅斯的資料宣稱只有3000萬噸。爆炸能量於39納秒內釋放出超過21萬太焦耳,其功率超過5.4×10瓦特。赫魯曉夫倒是在對蘇共大會演講的紀錄片當中「恫嚇」西方這一次試爆有一億噸TNT的威力(其實這是原先計劃威力)。
爆炸當時所產生的火球半徑達4600米,已超過引爆的高度,所以火球很快地就席捲了地面,並迅速擴散到投擲的高度,在將近1000公里外的地方都可看見。爆炸產生的蕈狀雲寬近40公里,高約64公里,相當於珠穆朗瑪峰海拔高度的7倍多;爆炸產生的熱風甚可以讓遠在51公里以外的人受到3級灼傷,爆炸的閃光能造成43公里以外人的眼睛劇痛與灼傷,甚至造成白內障以及失明。
整個爆炸連芬蘭都能發現和感覺到,並造成當地許多房屋的玻璃破碎;爆炸的暴風壓力在引爆點正下方就高達每平方英寸300磅(壓力等同於210,920.86kg/m²),足足向外吹送了將近100公里的范圍。雖然這一次試爆是在空中試爆,但是往地球傳送的震波被美國地質調查儀偵測到引起里氏地震規模5~5.25的地震。
距離測試地點55公里外的塞佛尼殖墾地(Severny settlement)中所有木造或磚造的房屋受到嚴重損毀;數十公里內的木造房屋均全毀,只有磚造或石造房屋殘留,但是門窗與屋頂都被強風吹走;爆炸後的電磁脈沖波足足造成了一個小時的無線電通訊空窗期;爆炸後所引發的大氣擾動(atmospheric disturbance)環繞了地球三次。
㈧ 我們的核彈儲備在哪裡
中國知道,導彈發射井很容易被敵人的衛星定位,而且中國的早期預警系統是不完備的,報警中發射是非常危險的。中國認識到,加強、堅固發射井是必敗之道,於是中國核潛艇技術於美、蘇之後產生。中國為避免非常脆弱的發射井基地部署戰略彈道導彈,取而代之的將洲際導彈藏入地下隧道和深山峽谷中加固後的洞穴。那些導彈在洞穴中得到保護,移出來發射。這種部署的命令控制要容易得多。1995年初,中國媒體報道了在北方著名山脈中經過十多年建設,完成了為中國戰略導彈的「長城工程」。仔細的看看地形圖讀一讀新聞報道,可以推斷出,地下網路隧道工程在著名的太行山脈位於河北和山西省之間。根據新聞報道,數萬名工程兵花費十多年在那裡挖掘隧道。
據香港《TheTrend》雜志的一份文件透露,中國目前擁有2,350顆核彈頭。這一數字是八倍於西方媒體所通常引述的300顆數量。在2, 350顆核彈中,有550顆是戰術核彈及1,800顆戰略核彈。文件還顯示在八十年代核彈頭年產量大約是110-120顆,前幾年大約140-150顆每年。這些數字是合理的。根據八十年代後期美國發行的「中國製造的核彈」(ChinaBulitTheBomb)一書及美國各情報機構的數據,中國至少每年生產800公斤的鈾U-235和400公斤的(鈈)PU-239:
典型的核裂變裝置(核彈)在美國和俄羅斯核武庫平均用15公斤U-235或5公斤Pu-239,有數萬噸TNT當量。實際上,核裂變裝置可以只用1.8公斤Pu-239通過中子增殖反應技術及U-238/鈹反射劑,但這種產品幾乎達不到千噸TNT甚至次千噸TNT當量。然後,已經足夠裂變觸發高能原子核反應裝置(即「氫彈」),除了裂變觸發,氫彈可以不需要另加U-235/Pu-239,鋰6-重化合物融合核心加U-238推桿和U-238外套作為標準的裂變-聚變裂變「氫彈」,或者以鎢作為推桿和外套的裂變-聚變「中子彈」過生產的裂變材料(U- 235/Pu-239)數量,很可能中國正每年製造140-150核彈頭,並積累了2,350枚之多。
在有關近來台海問題的軍事討論中,一位美國鷹派人物叫嚷「我們可以用核武器攻擊中國人,我們不必擔心中國的核武器,因為它們只能到達夏威夷也許加州。」多麼兇殘無知嗜殺的種族主義者。中國擁有ICBMs(洲際彈道導彈),有8000英里范圍的DF-5 (SS18-class),能夠達到任何擁有核力量的任何角落(美國,俄羅斯,英國和法國),它擁有和用於發射中國間諜衛星成功率達100%同樣的助推器 (CZ-2C)(18次發射無失敗)。1996年2月發射衛星失敗用的是不同的CZ-3B火箭,有四個捆綁式液體燃料助推器(二月發射是CZ-3B的首次飛行)中國的DF-5洲際彈道導彈經過廣泛的飛行測試後於1980年服役,1979年至少擁有五枚。根據《簡氏戰略武器》,它的投擲重量是3200公斤,我認為這遠遠低於它的實際承載能力。直到1991年,《簡氏戰略武器年鑒》對中國導彈給予了錯誤的說明,盡管中國在1985年公布了CZ-2/3火箭系列的完整說明,並被列於簡氏太空飛行詞典中。
《簡氏戰略武器》的編輯之擅長製造有關中國出售導彈的謠言。他們這樣做有著特別的目的,我將在後面詳細闡述。根據簡氏太空飛行詞典,中國第一代偵察衛星 (FSW-1)重量2,500公斤,用和發射(DF-5洲際導彈)同樣的推進器CZ-2C發射。這一信息被中國提供用CZ-2C助推器發射2000公斤國際衛星所證實。500公斤的差值是由於衛星外表有保護其穿過大氣層的覆蓋物。FSW-1偵察衛星是可回收的,因此它的身體強度要能重返大氣層,所以又需要另外一層防護。相比之下,法國的阿利亞納Ariane-4有更長更寬的覆蓋物,重達900公斤和520公斤用於飛行控制和制導的媒介設備艙(VEB)。可以合理的假設CZ-2C的媒介設備艙至少500公斤重。加上CZ-2C第二級火箭發動機4000公斤的乾重,至少7000公斤的衛星加上媒介艙,發動機被加速到7900米/秒將衛星送入太空的速度。對於8000英里范圍的洲際導彈,燃料燃盡速度大約7200米/秒。
中國知道,導彈發射井很容易被敵人的衛星定位,而且中國的早期預警系統是不完備的,報警中發射是非常危險的。中國認識到,加強、堅固發射井是必敗之道,於是中國核潛艇技術於美、蘇之後產生。中國為避免非常脆弱的發射井基地部署戰略彈道導彈,取而代之的將洲際導彈藏入地下隧道和深山峽谷中加固後的洞穴。那些導彈在洞穴中得到保護,移出來發射。這種部署的命令控制要容易得多。1995年初,中國媒體報道了在北方著名山脈中經過十多年建設,完成了為中國戰略導彈的「長城工程」。仔細的看看地形圖讀一讀新聞報道,可以推斷出,地下網路隧道工程在著名的太行山脈位於河北和山西省之間。根據新聞報道,數萬名工程兵花費十多年在那裡挖掘隧道。
正常的一隊士兵(大約100人)每月大約能挖100米隧道(根據有關鐵路隧道的新聞報道)不用任何先進的隧道挖掘機械。於是上萬工程兵(=數百隊)經過十多年在太行山脈構築了數千公里的地下隧道網路,隱藏著一部份中國戰略導彈。我猜想之所以叫「長城工程」不會沒有長城有至少5000公里長的原因。像其他所知山脈擁有提供給中國戰略導彈的地下隧道網路,太行山脈有許多懸崖絕壁和山谷,在1000到 2000米短距離內有很大海拔差。你可以很容易挖掘有1公里土地厚度的隧道網路。
在美、蘇兵工廠,一個典型的50萬噸級當量的核彈頭,能夠在地上挖」一個70米深300米寬的大坑,遠能夠足以摧毀導彈發射井或機常如果特別強化了針對地下目標,它可以製造一個有200米直徑的球狀彈坑於地下。如果要摧毀有1公里厚度土層覆蓋的地下隧道至少需要3顆50萬噸TNT當量的核彈頭在同一點上連續滲透爆炸。即使俄羅斯的巨型2000萬噸級核彈SS-18,也至少需要2顆在同一點上。而且,用三顆核彈,每顆只能破壞少於300米的隧道。假定太行山脈下的地下隧道只有1000公里長,一個就需要用10000顆50萬噸級當量的核彈頭以保證隧道網路的徹底摧毀。你要知道精確的隧道網路地區劃是非常不可能的。而且這只是中國幾個導彈基地中的一個。
中國從六十年代中期開始在山中挖掘地下隧道。挖隧道不需要高技術,只要炸葯和混凝土,加上熱情的從不缺乏的年輕士兵。中國各地有許多巨大的山脈。所以在中國的中部和南方山脈也有著用於戰略導彈力量的地下隧道網路。即使你可以用數萬顆核武器把它們統統掃除,問題是,這么多的核彈頭在地面爆炸,如此多的塵埃被拋入高層大氣,在平流層中向全球擴散,陽光將被阻擋,我們將進入真正的「核冬天」,這顯然是個很不美妙的畫面,即使我們在美國的「朋友」。
中國知道,導彈發射井很容易被敵人的衛星定位,而且中國的早期預警系統是不完備的,報警中發射是非常危險的。中國認識到,加強、堅固發射井是必敗之道,於是中國核潛艇技術於美、蘇之後產生。中國為避免非常脆弱的發射井基地部署戰略彈道導彈,取而代之的將洲際導彈藏入地下隧道和深山峽谷中加固後的洞穴。那些導彈在洞穴中得到保護,移出來發射。這種部署的命令控制要容易得多。1995年初,中國媒體報道了在北方著名山脈中經過十多年建設,完成了為中國戰略導彈的「長城工程」。仔細的看看地形圖讀一讀新聞報道,可以推斷出,地下網路隧道工程在著名的太行山脈位於河北和山西省之間。根據新聞報道,數萬名工程兵花費十多年在那裡挖掘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