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哪個國會照片

俄羅斯哪個國會照片

發布時間:2022-05-06 22:17:08

Ⅰ 那幅很經典的把蘇聯國旗舉在德國國會大廈的圖片叫什麼

圖片叫《勝利旗幟插到帝國國會大廈》。
長期以來,各種資料一直都說是朱可夫元帥麾下的葉戈羅夫中士和坎塔里亞下士於1945年4月30日下午將紅旗插上國會大廈樓頂。但是事實並非如此。最先將紅軍旗幟插上柏林議會大廈的是蘇聯英雄米哈伊爾·米寧。他於1922年出生,衛國戰爭爆發後參軍,一直與納粹德國軍隊作戰。他不僅參加過解放列寧格勒的戰役,還一路隨軍隊打到柏林。1945年4月30日,蘇聯紅軍攻克德國國會大廈,據稱,在蘇軍即將攻克柏林之際,斯大林下令:5月1日之前必須把紅旗插到帝國議會大廈樓頂!在此命令下,米寧等5名士兵攜帶一面紅旗,最終設法到達大廈樓頂。最初,他們無法確定插紅旗的合適地點,但米寧注意到大廈樓頂雕像上的王冠,於是,他爬上雕像,把帶有紅旗的一根金屬棒插入王冠,並用自己的皮帶將紅旗固定。歷史將銘記這一永恆的時刻——1945年4月30日。蘇軍紅旗的樹立,宣告了納粹德國滅亡。次月,米寧獲得「蘇聯英雄」稱號。
而那幅原載於前蘇聯《真理報》上著名的「勝利旗幟插到帝國國會大廈」的照片也不是當時拍攝,而是後來補拍的,照片中揮舞旗幟者也不是米寧。由於4月30日蘇軍隨軍記者並未捕捉到紅軍插旗的瞬間,所以在5月2日,28歲的戰地攝影師葉夫根尼·哈爾傑伊得到指示,拍攝五星、錘子和鐮刀的蘇聯國旗插上德國國會大廈的新聞照片。於是,哈爾傑伊帶著他的「萊卡」相機、一面蘇聯國旗、兩個紅軍士兵阿卜杜勒·哈基姆·伊斯梅洛夫和米哈伊爾·葉戈羅夫來到被打的千瘡百孔、並且已被燒毀的德國帝國國會大廈,用了一整卷膠片,拍攝了36張照片。公開發表的照片後期還經過了加工處理:背景的黑煙是後來在底片上製做的,為的是讓人感覺戰爭仍在繼續。蘇軍士兵的兩只手腕上都戴著搶來的手錶,為了塑造蘇軍的正面形象,在照片發表之前,哈爾傑伊在底片上做了些小小的手腳,於是手錶消失了。
為了配合圖片宣傳,官方文字報道稱,紅軍葉戈羅夫中士和坎塔里亞下士率先將鑲著鐮刀和斧頭的前蘇聯國旗插上了德國國會大廈,標志著偉大的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結束,同時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反法西斯同盟軍在歐洲戰場上取得的最後勝利。
盡管有著這樣或那樣的缺憾,《勝利旗幟插到帝國國會大廈》這張照片仍然成為蘇聯紅軍擊敗納粹德國的勝利象徵,為世人所記憶。

Ⅱ 俄羅斯議會的介紹

1993年憲法規定俄羅斯聯邦是共和制的民主聯邦法制國家,確立了總統制的國家領導體制。根據該憲法,俄羅斯聯邦的國家權力由總統、聯邦會議(聯邦委員會和國家杜馬)、俄羅斯聯邦政府和俄聯邦法院行使,實行行政、立法、司法三權分立制度。俄羅斯聯邦會議(議會)是立法代議機關,由聯邦委員會(上院)和國家杜馬(下院)組成。聯邦會議為常設機關。聯邦委員會和國家杜馬分別開會,會議公開進行。在兩院議事規程所規定的情況下,兩院有權舉行秘密會議。兩院可以舉行聯席會議以聽取俄聯邦總統咨文、俄聯邦憲法法院咨文、外國領導人的演說。
葉利欽執政時期,由於國家杜馬多數派多為反對派掌握,總統、政府與議會之間的紛爭不斷。普京擔任總統後通過加強對政治、政黨體制的規范和治理,由統一俄羅斯黨主導的國家杜馬以及組成方式改革後的聯邦委員會與當局積極配合,議會與執行和司法機構關系得以理順,議會兩院之間的關系也更加協調順暢,聯邦委員會駁回已經國家杜馬通過的法律的比例大為減少,立法效率大大提高。
俄羅斯地方議會即各州、共和國、直轄市、邊區的議會,多實行一院制,多稱立法會議,有的仍稱「蘇維埃代表大會」,有的已改稱杜馬。

Ⅲ 美國,法國,英國,俄羅斯,希臘,英國,和韓國的首都分別是

1、華盛頓哥倫比亞特區(Washington D.C.),簡稱華盛頓,又稱華都、華府,美利堅合眾國的首都,得名於美國首任總統喬治·華盛頓,靠近弗吉尼亞州和馬里蘭州,位於美國的東北部、中大西洋地區,是1790年作為首都而設置、由美國國會直接管轄的特別行政區劃,因此不屬於美國的任何一州。

2、巴黎(Paris),是法蘭西共和國的首都和最大城市,也是法國的政治、經濟、文化和商業中心,世界五個國際大都市之一(其餘四個分別為紐約、倫敦、東京、香港),並被GaWC評為Alpha+級世界一線城市。

3、倫敦(London),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簡稱英國)首都,也是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之一,與紐約和香港並稱為「紐倫港」。

4、莫斯科(Moscow),是俄羅斯聯邦首都、莫斯科州首府。莫斯科是俄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交通中心以及最大的綜合性城市,是一座國際化大都市。

5、雅典(希臘語:Αθήνα)是希臘共和國的首都和最大的城市,位於巴爾干半島南端,屬亞熱帶地中海氣候。截至2008年,雅典人口為745514人。城市總面積為412km²,是歐洲第八大城市,也是歐盟商業中心之一。

6、首爾(諺文:서울;英文:Seoul),全稱首爾特別市,舊稱漢城。大韓民國首都,是世界第十大城市 、朝鮮半島最大的城市,亞洲主要金融城市之一;也是韓國的政治、經濟、科技、教育、文化中心。

Ⅳ 俄羅斯國家杜馬是什麼組織國會在俄羅斯如何體現

俄羅斯議會正式名稱為俄羅斯聯邦會議。
根據俄憲法,俄羅斯聯邦會議是俄羅斯聯邦的代表與立法機關。聯邦會議採用兩院制,下議院稱國家杜馬(State Duma,代表聯邦各主體),上議院稱聯邦委員會(Federal Council,代表聯邦)。

聯邦委員會(上議院)由俄羅斯聯邦諸聯邦主體各派兩名代表組成:一名來自國家代表權力機關,一名來自國家執行權力機關,主要的職能是批准聯邦法律、聯邦主體邊界變更、總統關於戰爭狀態和緊急狀態的命令,決定境外駐軍、總統選舉及彈劾,中央同地方的關系問題等。

國家杜馬(下議院)的職權是同意總統對總理的任命;決定對總統的信任問題;任免審計院主席及半數檢查員;實行大赦;提出罷免俄羅斯聯邦總統的指控;通過聯邦法律。

Ⅳ 俄羅斯國家的國會在哪裡

羅斯國家的國會在
莫斯科

Ⅵ 俄羅斯歷屆總統名單

1、鮑里斯·尼古拉耶維奇·葉利欽(Борис Николаевич Ельцин)1991年7月10日—1999年12月31日。

2、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Путин)1999年12月31日—2008年5月7日。

3、德米特里·阿納托利耶維奇·梅德韋傑夫(Дмитрий Анатольевич Медведев)2008年5月7日—2012年5月7日。

4、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Путин)2012年5月7日至今。

歷屆總統簡介:

鮑里斯·尼古拉耶維奇·葉利欽(Бори́с Никола́евич Е́льцин,1931年2月1日―2007年4月23日),俄羅斯人,1931年2月1日出生於蘇聯加盟共和國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斯維爾德洛夫斯克州達里茨基區布特卡村的一個農民家庭,蘇聯解體後首任俄羅斯總統。

德米特里·阿納托利耶維奇·梅德韋傑夫(Дмитрий Анатольевич Медведев),1965年9月14日出生於列寧格勒(現為聖彼得堡),現任俄羅斯聯邦安全會議副主席[76]、統一俄羅斯黨主席,曾任俄羅斯聯邦政府第一副總理、第3任俄羅斯聯邦總統、俄羅斯聯邦政府總理。

弗拉基米爾·弗拉基米羅維奇·普京(Владимир Владимирович Путин),1952年10月7日出生於列寧格勒(現為聖彼得堡)。作為俄羅斯首任總統,20世紀最卓越的政治家之一,他不僅從根本上影響了我們國家的發展,也影響了世界歷史的發展。

Ⅶ 俄羅斯的國家杜馬是什麼意思

俄羅斯實行的是「三權分立」體制,國家權力的行使建立在立法權、執行權和司法權分立的基礎之上。執行權由俄聯邦總統和政府行使,司法權由俄聯邦法院行使,立法權由俄聯邦議會行使。俄憲法規定:「聯邦議會由聯邦委員會和國家杜馬組成」。也就是說,「聯邦委員會」是俄聯邦議會的上院,「國家杜馬」是俄聯邦議會的下院。國家杜馬是全國性的,在俄羅斯89個聯邦主體建立的則是地方杜馬。

國家杜馬的由來

俄羅斯的國家杜馬是1993年建立的。在此之前,俄沿用蘇聯時期的辦法。蘇聯的議會是「人民代表蘇維埃」,其常設機構是兩院制的「最高蘇維埃」,內分聯盟院和民族院。1988年,蘇聯進行改革,「人民代表蘇維埃」改稱為「蘇聯人民代表大會」,其常設機構依然稱「最高蘇維埃」。當時,俄羅斯也照此辦理,建立了「俄聯邦人民代表大會」,其常設機構是「俄聯邦最高蘇維埃」。

1993年10月俄羅斯發生「炮打白宮」事件後,葉利欽總統宣布廢除蘇維埃制度,建立新的聯邦議會,其上院稱「聯邦委員會」,其下院即「國家杜馬」。其實,「國家杜馬」的稱呼是從舊俄國套用過來的。

「杜馬」一詞,是俄文(дума)音譯,意為「議會」。沙皇俄國原是封建專制國家,1905年爆發革命運動後,沙皇尼古拉二世為緩和政治危機,於同年9-10月間宣布召集「國家杜馬」,賜予一定權力。1906年和1907年,產生了第一、第二屆國家杜馬,但隨後不久就被解散。後來又產生了第三、第四屆國家杜馬,其權力都不大,但名義上是國家的議會。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後,蘇聯建立了「議行合一」的蘇維埃制度。1993年,俄羅斯又恢復「國家杜馬」的稱呼。

國家杜馬的職權

俄羅斯雖然實行「三權分立」,但總統權力極大,議會權力很小,可稱之為「總統集權制」或「超級總統制」國家。按照憲法規定,國家杜馬有下列職權:通過法律;批准總統對政府總理的任命;提出對政府的信任問題;任免中央銀行行長;宣布大赦;對總統提出彈劾。但是,國家杜馬通過的法律,要經過聯邦委員會(上院)的審議,總統也有權加以否決;政府由總統直接組建,國家杜馬如三次拒絕通過總統提名的總理,或兩次通過對政府的不信任議案,總統就有權解散國家杜馬。國家杜馬要彈劾總統也很困難,必須經過如下復雜程序:國家杜馬1/3以上議員「提議」;國家杜馬專門委員會作出「結論」;國家杜馬2/3以上多數通過「指控」;最高法院作出總統犯罪的「結論書」;憲法法院作出「指控符合規定程序」、罪行得到證實的「裁定」;聯邦委員會(上院)2/3以上議員贊同。這樣,彈劾才算通過。這樣復雜和難度極高的程序,實際上使彈劾總統幾乎成為不可能。

國家杜馬的選舉

俄憲法規定:「國家杜馬由450名代表組成」,「每4年選舉一次」。另據俄國家杜馬選舉法規定,國家杜馬的225名代表在全聯邦選舉中按黨派原則產生,得票率5%以上的政黨才能進入國家杜馬,並按得票率分配議席。國家杜馬另225名代表則在「單席位」選區的選舉中由多數票產生,即在全國設立225個選區,每個選區產生一名代表。新的選舉法還規定,從2007年開始,政黨進入國家杜馬的得票率將提高到7%。

Ⅷ 中國、英國、法國、德國、日本、美國、俄羅斯的政體分別是什麼

中國的政體: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英國的政體: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法國的政體:半總統共和制。

德國的政體:議會制共和制。

日本的政體:議會制君主立憲制。

美國的政體:總統制共和制。

俄羅斯的政體:半總統共和制。

(8)俄羅斯哪個國會照片擴展閱讀:

根據立法與行政的關系,民主共和國可以分為議會共和國、總統共和國和半總統共和國。

在議會共和國,議會有權對政府(內閣)進行立法、組織和監督:政府(內閣)由議會多數席位的政黨或政黨聯盟組織,政府對議會負責,議會通過對政府不信任案後,政府必須辭職或請願國家元首解散議會並重新選舉。

在一個總統制共和國,總統不僅是指揮軍隊的國家元首,而且還是接管行政權力的政府首腦,當選總統組織政府,議會有權立法和監督政府,實行總統共和制的國家包括韓國、美國、巴西、印度尼西亞等。

在半總統制共和國,總統負責外交和軍事事務,而不是議會,首相領導政府,對議會負責,總統令由總理和有關部長會簽,議會可以通過不信任決議迫使首相辭職,同時,經議會領袖同意,總統可以解散議會,總統對議會通過的法案沒有否決權。

Ⅸ 麻煩大家幫我整理一下俄國歷史

【蘇聯歷史]】
1917年11月7日,晚9點40分,伴隨著阿芙樂爾號巡洋艦的大炮發出的一聲怒吼,世界歷史上第一個無產階級掌握的政權——蘇維埃政府誕生了!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後,布爾什維克黨人在沙俄帝國取得了政權,隨即與德國簽訂《布列斯特和約》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在隨後的幾年裡,由托洛茨基指揮的紅軍通過殘酷的內戰擊敗了白軍和協約國的干涉。1921年3月,蘇維埃政權開始實施新經濟政策,並且首先從解決農民問題入手,變余糧無償徵集為市場買賣。1922年12月30日,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聯邦共同組成了蘇聯。1924年1月21日,蘇聯的締造者弗拉基米爾·伊里奇·列寧逝世。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獲得政權。他通過殘酷的手段清洗了所有的政治對手,推行農業集體化政策,同時以肅反的方式對蘇聯共產黨、國家和軍隊的領導人展開了「大清洗」。1927年,英國宣布斷絕英蘇關系,並廢止1921年簽訂的英蘇貿易協定。英國外交大臣張伯倫發起六國外長會議,提出要「和共產國際做斗爭」。
雖然斯大林被西方國家和一部分蘇聯人視為一個屠殺各民族人民的暴君,但是他成功地把蘇聯改造成了一個工業和軍事強國。在斯大林的領導下,蘇聯共產黨對蘇聯的的經濟生產方式進行了大改造,蘇聯軍事也比以前強出好幾倍。1929年10月24日紐約股市的瘋狂下跌開始,大危機很快從美國蔓延到全球,襲擊了幾乎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就在1929年,全球經濟危機最嚴重的時刻,一個規模宏大的拖拉機廠在斯大林格勒破土動工了。十個月後,工廠建成投產。
1932年,蘇聯的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建設1500個大型工業企業,開始大規模的農業集體化,一大批新興的工業部門出現,蘇聯從農業國變成工業國。1937年,蘇聯的第二個五年計劃完成,蘇聯建成4500個大型工業企業,工業生產總值躍居歐洲第一,世界第二,蘇聯的工業技術水平大幅度提高。1938年開始第三個五年計劃,繼續加強國民經濟基礎,在亞洲興建大批新型工廠,實行備戰。
1939年,蘇聯與納粹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雙方結成貌合神離的同盟,同時秘密劃分了雙方在波蘭、波羅的海國家、芬蘭和羅馬尼亞的勢力范圍。
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蘇聯加緊備戰。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時,德國軍隊突襲蘇聯。一星期內,蘇軍損失兵力100萬人以上,西部工業區全部淪陷。
經過浴血奮戰,蘇聯紅軍和盟軍在1945年攻佔了納粹德國全境,贏得了第二次世界大戰。1945年5月1日,歐洲反法西斯戰爭終於迎來了最後的勝利。
蘇紅旗插上了德國國會大廈的頂端。德軍在蘇德戰場上共損失兵力1000萬,占它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總傷亡人數的73%,蘇聯以2000萬人的犧牲為代價,捍衛了正義,捍衛了和平。 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悲壯的一頁,僅此一點,蘇聯就無愧於一個大國的稱謂!
二戰後,赫魯曉夫與其他社會主義盟國建立了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同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約(簡稱北約)相抗衡。在20世紀中葉的萬里晴空之下,美國和蘇聯兩個大國隔洋相望,共同主導了世界未來幾十年的走向。
1957年,世界上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闖入了太空,它的身上鐫刻著「蘇聯」的字樣。
1961年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加加林乘東方號飛船,第一次實現了人類進入太空的夢想。
1953年斯大林逝世。蘇聯共產黨高層領導人之間進行了幾年的政治斗爭。最後赫魯曉夫掌握了政權。他在1956年蘇共二十大上的秘密報告批判了斯大林及其個人崇拜的嚴重後果,蘇聯的政治斗爭從此向更加人道的方式轉變。由於意識形態上的分歧,從1959年開始,蘇共與中國共產黨進行了一系列的辯論和爭吵。1964年,赫魯曉夫下台,勃列日涅夫獲得政權。「文化大革命」期間,中蘇關系處於低谷,只存在名義上的外交關系,並發生過諸如珍寶島事件和鐵列克提事件的邊境沖突。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1969年,與中國就珍寶島問題發生武裝沖突。1979年,蘇聯入侵阿富汗 。這兩次行動都遭到了國際社會的一致譴責,1985年戈爾巴喬夫上台後推行一系列改革政策,在戈爾巴喬夫的政策影響下,發生了東歐劇變,1991年8月19日,發生了8.19事件,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蘇聯)解體的形勢已無法逆轉,1991年12月25日晚19時25分,戈爾巴喬夫在電視講話中宣布辭職,19時32分,在克林姆林宮上空飄揚了69個春秋,幾代蘇聯人熟悉的蘇聯國旗落下了,此時,世界都意識到:一個昔日超強大國——蘇聯已成為歷史。
【蘇聯政治】
根據蘇聯憲法的第六條,蘇聯共產黨及其2000萬黨員是國家的統治核心。每個工廠和集體農庄都要建立黨的支部。整個系統的核心是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成員。斯大林時期,廣大工人農民的生活水平與1927年相比有了很大的提高,建立了基本的社會保障制度,人民普遍享受衛生、教育、公共交通的福利。在蘇聯戰前,一度取消了食品供應配給制度。斯大林時代,興建大批的城市和工人住宅,城市的居住水平明顯提升。在農村,初期的農業集體化使農民的權益受到破壞,經過調整,農業集體化理順,但是斯大林時期農民的生活比較艱難,為了社會主義祖國的強大他們付出了許多。當然斯大林時期,政府也在盡力幫助農民。斯大林時期,民主集中制越來越差,一個是由於蘇聯嚴峻的國內國際形勢,另一方面,斯大林長期的家長式的作風越來越嚴重,他自己迷戀權利,只相信自己的意志,另外就是對於反對派殘酷的打擊,使全黨沉默,選拔幹部選擇聽話的平庸的。蘇聯的選人用人體制也是造成斯大林專制的成因。
在斯大林時代以後,為了避免權力集中在一人手中,蘇共實行集體領導的原則,誰能夠掌握中央委員會的多數票,誰就能掌握黨和國家的領導權。
赫魯曉夫時代,蘇聯與美國展開了和平的、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競賽,民眾的生活開始有所好轉。
勃列日涅夫提出了「全民黨」、「全民國家」的概念,國內的政治斗爭不再牽涉到普通民眾,並且提高了民眾的生活水平。政府提供免費醫療和免費教育。房租非常便宜,每月只需幾盧布,其中還包括了供熱費、電話費和水費。很多人都能去黑海度假,或者領著政府補貼在療養院里休養。這是蘇聯模式的福利國家概念。雖然沒有多少消費品可賣,但是物價也比較低。但是與北歐的福利國家不同,蘇聯的福利政策並沒有雄厚的經濟基礎作為其財政保障,因此造成了後勃列日涅夫時代的經濟困難。
蘇聯憲法為就業提供了保障,因此人們覺得不是非去上班不可。貪污、盜竊和將國家財產據為己有的現象非常普遍,行賄成風,生產效率低下。勃列日涅夫時代的後半部分被稱為蘇聯的「停滯期」和「僵化期」。
黨的政治局成員屬於國家的特權階級。他們享受專門的醫療保健,可以去特供商店購買免稅低價的西方進口奢侈品,住上國家提供的公寓和別墅,有專用的車隊和位於馬路中央的專用快車道,還有專用的狩獵林區和療養海灘。他們的子女可以輕易地入黨,進入國際關系學院這樣的名牌大學深造,並在外交部、外貿部和駐外使館這些地方找到最棒的工作。這個階層還包括軍隊、KGB的首腦,以及各加盟共和國的領導官員。次一等的階級為工廠廠長、銀行經理、地方領導和黨支部書記這樣的人物。他們控制物資的分配和地方的特權。
斯大林之後的黨內斗爭採取了比較文明的方式。失敗者不再被槍決,而是左遷到邊遠地區擔任無足輕重的職務。對於持不同政見者也不再採取肉體消滅的措施,而是視其影響力的高低,採取流放出國或者關入特殊精神病醫院的懲罰。普通民眾中的政治犯則像刑事罪犯一樣關入監獄和勞改營。
KGB是蘇聯恐怖統治「克格勃」的代名詞,它有70多萬雇員,和差不多同等數目的告密者。KGB的勢力在國內滲透到了各個階層和各個部門。事實上,「KGB」這個詞如今已經成了秘密警察恐怖統治的代名詞。
蘇聯政治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中期,戈爾巴喬夫擔任蘇聯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總書記後有顯著變化,戈爾巴喬夫提出了改革與新思維,力圖從根本上用全新的思路審視社會主義道路,並擺脫斯大林模式留給蘇聯的一切不合理的遺產。1987年戈爾巴喬夫在蘇共中央一月全會的報告中指出,「改革的實質是把社會主義和民主結合起來」,「社會全面民主化」是蘇聯「現行政治制度變革的綱領」;改革的目的是「使社會主義具有最現代化的社會組織形式,最充分地揭示我們制度的人道主義性質」。1990年7月蘇共二十八大通過「綱領性聲明」:《走向人道的民主的社會主義》。一般認為,戈爾巴喬夫的政治思想跟民主社會主義非常接近,並且從原則上擯棄了斯大林主義。
隨著蘇聯解體,戈爾巴喬夫的政治改革最終以失敗告終,但它標志了蘇聯共產黨最終擺脫了斯大林主義的束縛,並且為其它的現實社會主義國家的政治改革提供可資借鑒的經驗教訓。
蘇聯在其存在期間,軍事實力強大,是二戰後世界上唯一能和美國一爭高下國家,1988年,蘇聯紅軍的總兵力達到513萬(不含安全和內衛部隊)。蘇聯武裝力量的最高領導是蘇共中央、最高蘇維埃和部長會議。實行普遍義務兵役制,海軍服役3年,其他軍兵種2年。 蘇軍分為5個軍種: 陸軍 海軍 空軍 國土防空軍 戰略火箭軍 蘇聯另有邊防軍和內務部隊的建制。
蘇聯是華沙條約的創始國,在前東德、波蘭、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蒙古等國擁有駐軍。在越南、古巴及其他一些亞非拉國家也駐有軍隊或軍事顧問和技術人員。在勃列日涅夫時代,蘇聯對外推行擴張政策,除了東歐集團和蒙古之外,又把越南、南葉門、古巴、安哥拉、衣索比亞等國納入蘇聯陣營,或在這些國家建立軍事基地。勃列日涅夫提出了「有限主權論」,認為社會主義國家的主權是有限的,他提出這個理論實際上是為了剝奪其他社會主義國家的主權,將別國變成蘇聯的附庸國。
1980年莫斯科奧運會被視為蘇聯向世界展示社會主義的櫥窗,但是由於入侵阿富汗,卻變成了有史以來抵制國家最多的一次奧運會。
1985年,蘇聯共產黨改革派人物戈爾巴喬夫接掌政權。他改變了許多陳腐的舊觀念。戈爾巴喬夫試圖改進政治和經濟方面的治國方法,在國內實行改革和公開化政策,對歷史錯誤進行清算。他試圖在蘇聯建設「民主的、人道的社會主義」。
但另一方面,他的改革帶來了意想不到的後果。隨著中央權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國的領導人開始尋求更大的自主權力。隨著「公開化」的日益深入,蘇共的歷史問題和歷史罪行得到揭露的同時,導致其失去民心。尤其是在1989年,共產主義在政治和經濟方面積累的錯誤發生了總爆發,共產黨及其政治目標在東歐國家日益不得人心,東歐國家的共產黨政權紛紛倒台。蘇聯的加盟共和國政府也紛紛效法東歐諸國,意圖脫離蘇聯而獨立。
1991年8月19日,蘇共中的保守派發動了一場不成功的政變,試圖收回下放給加盟共和國的權力,同時終止不成功的經濟改革。但是在人民、軍隊和大多數蘇共黨員的聯合反對下,政變僅僅維持3天便宣告失敗。俄羅斯總統葉利欽下令宣布蘇共為非法組織,並限制其在蘇聯境內的活動。
在1991年年底,他同白俄羅斯及烏克蘭的總統 在白俄羅斯的首府明斯克簽約,成立獨立國家聯合體,用建立一個類似英聯邦的架構來取代蘇聯。蘇聯其他加盟國紛紛響應,離開蘇聯,蘇聯在此時已經名存實亡。
1991年12月25日,蘇聯總統戈爾巴喬夫宣布辭職,將國家權力移交給俄羅斯總統。
1991年,克里姆林宮的紅旗悄然落下,紅色的年輪在大國興起的舞台上刻寫了74圈。 蘇聯作為一個主權國家正式停止存在。
在原蘇聯境內,現在分布有十五個獨立的國家,這些國家是:俄羅斯、烏克蘭、白俄羅斯、哈薩克、烏茲別克、吉爾吉斯斯坦、土庫曼、塔吉克、亞塞拜然、喬治亞、亞美尼亞、立陶宛、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摩爾多瓦。
其中除波羅地海三國外的其他國家組成了「獨立國家聯合體」,即獨聯體 。
[編輯本段]蘇聯領導人
【蘇聯共產黨領導人】 (按時間排序)
1. 弗拉基米爾·伊里奇·烏里揚諾夫(列寧)1917年10月6日—1922年4月3日 俄共(布)中央委員會政治局委員、共產國際執行委員
列昂·托洛茨基 1917年10月—1927年8月 聯共(布)中央委員會政治局委員、共產國際執行委員
2. 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 1922年4月3日—1953年3月5日 聯共(布)中央委員會總書記(蘇共十九大結束前),蘇共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蘇共十九大結束後)
格里高利·馬克西米連諾維奇·馬林科夫 1946年—1953年3月14日 (蘇共中央書記)
3. 尼基塔·謝爾蓋耶維奇· 赫魯曉夫 1953年9月7日—1964年10月14日 蘇共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
4. 列昂尼德·伊里奇·勃列日涅夫 1964年10月14日—1982年11月10日 蘇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1964年10月14日至1966年4月8日為蘇共中央委員會第一書記
5. 尤里·弗拉基米羅維奇·安德羅波夫 1982年11月12日—1984年2月9日 蘇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6. 康斯坦丁·烏斯蒂諾維奇·契爾年科 1984年2月13日—1985年3月10日 蘇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7. 米哈伊爾·謝爾蓋耶維奇·戈爾巴喬夫 1985年3月11日—1991年12月25日 蘇共中央委員會總書記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哪個國會照片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2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