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991年蘇聯解體的時候擁有多少黨員
近2000萬黨員。
蘇聯共產黨在擁有35萬多名黨員的時候,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勝利並執掌了全國政權;在擁有554萬多名黨員的時候,領導人民打敗了不可一世的德國法西斯,為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立下了不朽功勛;而在擁有近2000萬名黨員的時候,卻喪失了執政地位,亡黨亡國。
(1)俄羅斯共產黨有多少人擴展閱讀:
蘇聯解體的原因:
1991年,人類歷史上發生了這樣一件震驚世界的重大事件:蘇聯,這個有著2240多萬平方公里的橫跨歐亞兩洲龐大疆域的大國、強國,在沒有外敵入侵和特大自然變故的情況下,頃刻之間解體覆亡。
震驚之餘,世界各國及政黨、相關國際組織、各類學術團體乃至不少個體,都在紛紛思考蘇聯解體這一前所未見的巨大謎團,力圖借鑒這份不可多得的歷史遺產。
一定要抓住事物的主要矛盾,抓住決定事物性質的矛盾的主要方面。蘇共垮台、蘇聯解體有多種原因,但歸納起來,主要有三類:一是外因,即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的「和平演變」和對其軍事威脅與爭霸。二是社會主義在實踐中出現的失誤和弊端。三是自赫魯曉夫始對馬克思主義和人民群眾的脫離、背離乃至戈爾巴喬夫的最終背叛。
2. 蘇聯共產黨人數
2,000萬蘇共黨員蘇共擁有20萬黨員時奪取了政權。
3. 俄羅斯現在還有共產黨嗎普京是什麼黨 派
俄羅斯現在有共產黨,稱為俄羅斯聯邦共產黨,成立於1990年6月20日。普京的黨派是統一俄羅斯黨,目前是俄羅斯第一大黨,成立於2001年12月1日。
4. 俄羅斯現在到底有多少政黨
蘇聯解體後,原來的高度集中、不平衡的社會關系向新型多元化社會組織結構轉變。各種力量、各種運動群雄並起,相生相剋,形成了各種各樣的新型社會關系,使得轉型中的俄羅斯社會結構非常脆弱。俄羅斯一度出現了上千個政治組織,各類「運動」、「協會」、「陣線」、「聯盟」和政黨遍地開花,多如牛毛。1993年葉利欽下令炮打白宮、解散議會後,俄羅斯以街頭對抗為主的政黨活動方式轉入以議會斗爭為主,並將政治多元化和多黨制以憲法的形式予以合理化。憲法規定「承認意識形態的多樣性」, "每個人都享有結社的自由,社會團體的活動自由受到保障」,「社會團體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在此後的俄羅斯總統選舉和議會選舉中,「議會斗爭」成為政黨角逐政權的主要手段,俄羅斯的政黨政治已逐步走上正軌。
此消彼長的俄羅斯政黨結構
在社會轉型過程中,俄羅斯始終存在左、中、右三大派政治力量,每一派都有為數眾多的政黨和組織。在普京第一任期內,俄羅斯左、中、右三派並存的政黨格局雖已形成,但各派政黨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重大變化,中派政黨逐漸壯大,左派政黨力量受到削弱,右翼政黨力量下降,主體框架始終是政權黨和反對派俄共的對峙。
俄羅斯聯邦共產黨是俄羅斯最大的左翼反對黨。俄共成立於1991年6月,「8.19"事件後被禁止活動,1993年2月重建並恢復活動。俄共代表勞動人民階層的利益,蘇東劇變後成為原蘇聯、東歐地區組織規模最大、影響力最強的共產黨。俄共以推翻現存社會制度,重建蘇維埃型人民政權,最終實現革新的社會主義為目標,俄共以「愛國」、「強國」等口號孤立了主張西化的自由派,贏得了廣大選民的支持。在1993年12月第一屆杜馬選舉中獲12.4%的選票,成為第二大黨,1995年12月第二屆杜馬選舉中獲22.3%的選票,成為第一大黨,1999年第三屆杜馬選舉中,獲24.2%的選票,成為杜馬第一大黨團。隨著俄羅斯政治局勢的穩定、總統權力的加強及其對國家杜馬的改組,俄共選民支持率下降。2001年12月統一俄羅斯黨成立後,俄共退居杜馬第二大黨,2002年4月,俄共被剝奪了在杜馬中曾經擁有的若干委員會的領導職務。在2003年12月舉行的第四屆國家杜馬選舉中,俄共的得票率以及獲得的杜馬席位,幾乎降到1993年重建之初的水平,議席只佔9%,成為杜馬中的少數派。與此同時,俄共內部也發生了分裂。謝列茲尼奧夫被開除出俄共後,以俄羅斯運動為基礎,建立了俄羅斯復興黨,拉走了俄共黨內具有社會民主主義傾向的一部分黨員。2003年,俄共又與原先的盟友,經濟學家謝爾蓋·格拉濟耶夫發生分歧,格拉濟耶夫聯合一些政黨建立了「祖國」競選聯盟,與俄共分道揚鑣。俄共領導人久加諾夫的黨內反對派公開與黨中央分庭抗禮,自行召開所謂「中央全會」和黨的第十次代表大會,於是出現今年7月1日在莫斯科召開俄共中央的兩個全會,3日又舉行兩個代表大會的場面,並分別產生了兩個中央和兩個黨的領導人——久加諾夫和吉洪諾夫,俄共陷入成立十年多來前所未有的危機。
統一俄羅斯黨是支持普京總統的中派政黨。其前身是1999年第三屆杜馬選舉前夕成立的「團結」競選聯盟。選舉中取得成功,獲得23.32%的選票,成為杜馬第二大黨。2000年2月27日「團結」聯盟改組為社會政治運動。同年5月又改組為「團結黨」,2001年7月,該黨與「祖國」運動聯合組成「團結—祖國」聯盟,同年決定吸收「全俄羅斯」運動加入聯盟。並於12月1日正式成立全俄羅斯「團結與祖國」黨又稱統一俄羅斯黨。俄羅斯緊急情況部部長紹伊古、韃靼共和國總統沙伊米耶夫、莫斯科市長盧日科夫共同當選為最高委員會主席。該黨在杜馬中的議員人數超過了俄共,成為杜馬第一大黨。中派力量也超過全部議員的半數,形成穩定多數,使普京施政得心應手。自2002年10月起,俄內務部長格雷茲洛夫出任最高委員會主席。該黨宣稱是總統的支持者和總統政策的執行者,「其宗旨是使俄羅斯聯邦公民通過形成和表達他們的政治意願參加社會政治生活,參與社會政治活動、選舉和全民公決,以及表達國家機關和地方自治機關公民的利益」。 該黨還宣稱奉行「自由、法律、公正和和睦」的共同價值觀,以此將全俄「團結和祖國」——統一俄羅斯黨的全體黨員聯系在一起。
右翼自由主義政黨是俄羅斯政治結構中的右派力量,主要有「亞博盧」聯盟、「右翼力量聯盟」和日里諾夫斯基領導的自由民主黨。「亞博盧」聯盟成立於1993年10月,在1993年、1995年、1999年杜馬選舉中分別獲得7.86%、6.8%、5.93%的選票。在去年第四屆國家杜馬選舉中被擋在議會大門之外,黨的領袖亞夫林斯基因而引咎辭職,今年7月3日重新被推舉為黨的領導人。該黨代表中產階層的利益,主張在市場經濟軌道上進行改革。右翼力量聯盟也是一個右翼自由主義政黨,成立於1999年8月,由涅姆佐夫、丘拜斯等人領導。在第三屆杜馬選舉中,該聯盟獲8.52%的選票。2001年5月27日,「右翼力量」聯盟召開代表大會,決定解散聯盟內部的各派組織,成立新的「右翼力量聯盟黨」簡稱「右翼黨」,涅姆佐夫任該黨領導人。雖然新的「右翼黨」重新改組,但因其內部不統一,派系斗爭異常激烈,涅姆佐夫—基里延科派與蓋達爾派之間的矛盾尤其尖銳。在去年國家杜馬大選中敗選出局,從此一蹶不振。日里諾夫斯基領導的自由民主黨也是一個右翼民族民主義政黨,成立於1989年12月13日,該黨主張俄羅斯民族利益高於一切,致力於恢復俄羅斯昔日的超級大國地位。由於帶有強烈的民族主義色彩,曾得到部分選民的支持,在第一屆杜馬選舉中獲22.19%選票,一度成為國家杜馬第一大黨,在之後的兩屆杜馬選舉中,分別獲11.18%、5.98%的選票。但近年來,該黨力量劇減,影響日益縮小。
隨著社會轉型期各種矛盾分化演變,俄羅斯左、中、右三種政治力量對比發生根本性變化,其結果是中派力量上升,左、右力量削弱,俄政黨初步呈現出多黨並存、一黨主宰政壇、反對黨繼續分化組合的格局。
5. 俄羅斯現在還有共產黨嗎普京是什麼黨派
截止2019年1月,俄羅斯還有共產黨-俄羅斯聯邦共產黨,普京屬於統一俄羅斯黨。
俄羅斯聯邦共產黨成立於1990年6月,1991年「8.19」事件後,俄共被當局禁止活動。1993年2月,俄共舉行重建大會,並選舉久加諾夫為黨的最高領導人。2000年12月,俄共召開七大。
2008年5月,普京卸任總統後正式成為統一俄羅斯黨主席。2011年11月27日,「統一俄羅斯」黨舉行代表大會,普京作為統俄黨候選人參加2012年俄聯邦總統大選的提名獲得全票通過。
2006年12月,統一俄羅斯黨第七次代表大會通過綱領《我們選擇的俄羅斯》,歸納並聲明了普京思想為該黨的指導思想。這一聲明中的主要戰略均與普京的政策一致,且與普京的「國情咨文」內容基本思想相同。
2011年9月24日,時任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選舉。梅德韋傑夫同時接受普京在大會上的提議,將領銜統一俄羅斯黨競選名單,帶領該黨參加將於2011年12月4日舉行的新一屆國家杜馬(下議院)選舉。
6. 蘇共解散後,俄羅斯還有沒有共產黨了
蘇共解散後,俄羅斯和獨聯體都有共產黨。
1990年6月俄羅斯共產黨(簡稱『俄共『)成立 。它是蘇聯共產黨 「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1993年2月.俄共舉行重建大會,選舉根納季·久加諾夫為黨的最高領導 人。1993年3月.俄共在司法部重新注 冊.注冊黨員人數為50萬。目前俄共仍是俄羅斯三大大政黨之一。
7. 全世界有哪些國家有共產黨
1.中華人民共和國 執政黨:中國共產黨
2.北越(1945-1975)執政黨:印度支那共產黨
3.越南(1975-至今)執政黨:越南勞動黨
4.古巴 執政黨:古巴革命統一組織
5.寮國 執政黨:寮國人民革命黨
(7)俄羅斯共產黨有多少人擴展閱讀:
目前世界上還不存在完整意義上的共產主義國家,通常是以建設共產主義國家為最高目標,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是一個獨有的稱法。因此通常自稱是社會主義國家而非共產主義國家。不過在社會主義理論中,對這一時期國家社會形態的定義為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社會,故而,認為社會主義是共產主義的前一階段。社會主義國家的標志是實行公有制,但不一定只有公有制。
理論上由一個代表的是最廣大人民的利益的真正意義上的共產黨執政,而且往往是採用一黨制,且被一些共產主義者認為並非西方所稱的「一黨制」。另外,有「社會主義」字樣的國家不一定是社會主義國家,沒有「社會主義」字樣的國家不一定不是社會主義國家。
參考資料:網路:共產主義國家
8. 1988年蘇聯時期,加盟共和國俄境內俄羅斯共產黨組織有900萬黨員,1994年俄共僅有50萬黨員,怎麼相差這么大
在蘇聯的政治體制中,國家結構的聯邦制服從於共產黨的民主集中制,這是維系蘇聯得以穩固運行的根本。蘇聯共產黨規定,下級機關「絕對服從」上級機關的決議,黨員「絕對服從」上級機關的決議。於是黨的權力逐步向上一級機關集中,全黨的領導權最終集中在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但是,戈爾巴喬夫後期,蘇共中央自願打破了黨內的高層權力結構,要求共產黨不再管理國家機關,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失去了管理黨和國家的權力。在蘇共中央喪失領導權後,加盟共和國有自由退出蘇聯的權利,卻不再有絕對服從蘇共中央的義務,這就註定了蘇聯解體這樣一個結局。
一、蘇聯共產黨高層權力結構的形成
1917年7月以前,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的權力機關比較簡單。按黨章規定,代表大會是最高機關。代表大會選舉(任命)中央委員會、中央機關報編輯部和黨的總委員會(存在於1905年以前)。中央委員會在兩次代表大會召開期間行使代表大會的權力,是事實上的黨的領導機關。黨的中央機關報編輯部具有「思想上領導黨」的職能,黨的總委員會有監察機關的職能。
1917年7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召開第六次代表大會後,黨的高層權力結構逐步發生變化,書記處和政治局相繼出現。據載,中央書記處於1917年8月開始出現,它由斯維爾德洛夫、捷爾任斯基等5人負責,稱之為中央委員會的辦事機構。1917年10月,中央委員會開會討論起義問題,成立了由列寧、季諾維也夫、加米涅夫、托洛茨基、斯大林等7人組成的政治局。政治局成立後即擁有重大權力,書記處則仍是中央委員會的辦事機構。
從十月革命勝利後到列寧逝世前,黨的許多重大決策都由政治局做出,書記處經常任免黨和國家的重要幹部,政治局和書記處的權力大大增強。1919年12月,俄國共產黨(布)第八次代表大會第一次把政治局、組織局、書記處的名字寫進黨章,規定了各自的職能。當時,列寧擁有很高威望,又兼任政治局委員和政府首腦,在其領導下,中央委員會和政治局擁有領導全黨的實權,書記處的權力開始逐步擴大,但書記處和總書記仍然要接受政治局的領導。
直至斯大林逝世,蘇共基本上完整地延續了這種高層權力結構。在赫魯曉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羅波夫、契爾年科相繼出任蘇共領導人期間,蘇共的高層權力結構也沒有太大變化,只是書記處的職權略有下降,政治局(主席團)的職權略有提升。這種局面一直保持到戈爾巴喬夫全面進行政治改革之前。
二、蘇聯共產黨高層權力結構的一般特徵
按蘇共黨章規定,代表大會是黨的最高機關,在兩次代表大會之間,中央委員會是黨的領導機關。在兩次中央全會召開期間,政治局是領導中央委員會工作的機關。書記處「領導日常工作,主要是檢查黨的決議的執行情況和選拔幹部」。因此,從理論上講,蘇共的高層權力結構應該是:代表大會掌握著黨的最高領導權,中央委員會接受代表大會的領導,政治局和書記處受中央委員會的領導。
在實踐中,蘇共的這些權力機關恰恰呈現出相反的領導次序。在蘇共歷史上,由於長期沒有召開代表大會,使得代表大會甚至無法從形式上領導全黨。後來,代表大會每隔4~5年召開一次,但代表大會的會期、議程、決議、中央委員人選等都由中央委員會確定,實際上是由政治局和書記處醞釀決定。因此,代表大會的召開,經常是例行公事地通過政治局和書記處的決定而已。由於中央委員會也不是常設機關,在中央全會閉會期間,黨的重大事務都由政治局處理。而且,政治局也不進行日常辦公,因此書記處就經常代行政治局的許多職權。在政治局和書記處之間,如果多數政治局委員否決書記處的決定,書記處只能服從政治局。所以,事實上,蘇共的實際領導權掌握在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手中。
蘇共的這種高層權力結構是由其組織原則——民主集中制決定的。在實踐中,民主集中制就是:黨的各級機關通過民主選舉產生,下級機關「絕對服從」上級機關的決議,黨員「絕對服從」上級機關的決議。這樣,蘇共黨內的權力就逐步向上一級機關集中。因此,在民主集中制的作用下,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擁有領導全黨的實際權力。斯大林曾明確說出這一事實。他說:「政治局是擁有全權的機關」,是「黨的最高機關」。
顯然,蘇共的權力結構是中央集權式的。不過,這也是一種管理黨的正常手段。這種體制能凝聚全黨力量,能高效地進行經濟建設動員和備戰動員。在落後國家追趕先進國家的征程上,建立有限的中央集權,確立規范的政治秩序,較之西方民主政治更有助於國家的發展。
三、固守蘇共高層權力結構是維系蘇聯穩固運行的根本
在實行一黨制的情況下,憲法規定共產黨是國家的「領導核心」,就是給予蘇共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領導全國的法定權力。國家的各級權力機關和行政機關,都必須接受相應的蘇共組織的領導,最終是接受蘇共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的領導。
在法律上,蘇聯憲法賦予共產黨領導全國的權力。蘇聯憲法規定:「第六條 蘇聯共產黨是蘇聯社會的領導力量,是蘇聯政治制度以及國家和社會組織的核心……」認可蘇共具有高於國家最高權力機關——最高蘇維埃的地位和權力,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黨「管理國家」、「通過蘇維埃而管理國家」。雖然最高蘇維埃是蘇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但它也必須接受蘇共中央的領導。
在實踐中,蘇共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不但能夠領導全黨,而且能夠通過各級蘇維埃和政府領導全聯盟。最高蘇維埃名義上擁有立法權、監督權和幹部任免權,但蘇維埃在履行這些職權時必須接受蘇共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的領導。最高蘇維埃審議的法律、法規,一般都是黨內已經討論成熟的決定。最高蘇維埃審議法案的行為,其實是將黨的決定轉化為國家的法律法規。正如斯大林所說,共產黨的口號「具有法律效力,應當立即予以執行」,黨「並不是直接實現這種專政,而是藉助於工會,通過蘇維埃及其支脈來實現這個專政」。至於最高蘇維埃任免政府領導及公職人員的行為,實際上也是執行黨的決定,因為幹部人選一般都是由共產黨中央醞釀產生的。中央政府是最高蘇維埃政府的一部分,當然也要接受蘇共中央的領導。蘇共中央可以通過撤換政府幹部、確認或否決政府機關的決定,高效地實現對中央政府的政治領導。
在客觀效果上,蘇共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掌握著全黨、全國的領導權,恰好是維持蘇聯穩固的關鍵。由於蘇聯憲法賦予各加盟共和國「自由退出聯盟的權利」,故從理論上講蘇聯本身是非常鬆散的聯盟。而且,由於加盟共和國之間既有根深蒂固的民族矛盾,又有激烈的地區沖突,使聯盟存在著可能解體的危機。而蘇聯共產黨民主集中制的存在,恰好能夠化解這種危機。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各加盟共和國的蘇維埃和政府都必須服從加盟共和國黨中央,加盟共和國黨中央則又必須「絕對服從」蘇共中央。於是,加盟共和國雖然有「自由退出」聯盟的權利,同時又必須履行「絕對服從」蘇共中央的義務。在蘇共中央的集中領導下,加盟共和國不能隨意行使其退出蘇聯的權利,使鬆散的聯盟得以成為穩固的國家。
四、全面變革蘇共高層權力結構的後果是蘇聯解體
戈爾巴喬夫上台後,開始推行民主化和公開性,用人道主義替代科學社會主義,要求變革「30~40年代形成的延續至今的斯大林體制」,鋒芒直指蘇共的高層權力結構。
1988年6月,蘇共召開第19次代表會議,戈爾巴喬夫在開幕式上嚴厲批判了蘇聯政治體制的弊端。1990年2月,蘇聯開始全面拿蘇共高層權力結構開刀。在蘇共中央二月全會上,戈爾巴喬夫公開要求「重新認識民主集中制」,蘇聯由此開始革除共產黨「舊有的靈魂——黨的壟斷權力,而實際上是少數政治局委員們的權力」。戈爾巴喬夫倡導:黨的革新要求進行包羅萬象的民主化;允許黨員成立不受黨委領導的俱樂部;認為下級黨組織的決議只要「不超出黨綱和黨章的范圍」,上級黨組織無權改變。
1990年3月,蘇聯第三次非常人民代表大會決定實行總統制,取消共產黨法定的領導權。大會通過的《關於設立蘇聯總統職位和蘇聯憲法(根本法)修改補充法》規定:「蘇聯公民有權結成政黨」,一切政黨「應在憲法和蘇聯法律的范圍內進行活動」。這次大會對憲法作了修改。憲法序文刪除了「共產黨——全體人民的先鋒隊的領導作用增強了」一句。第6條改為:「蘇聯共產黨、其他政黨以及工會、共青團、其他社會團體和群眾運動,通過自己被選入人民代表、蘇維埃的代表並且以其他形式參加制定蘇維埃國家的政策,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這等於廢除了共產黨的法定領導權,蘇共將與其他政治團體在同等條件下行事。在這次大會上,戈爾巴喬夫當選為蘇聯總統,蘇聯改行總統制。蘇聯的權力核心從蘇共中央政治局、書記處轉移到總統委員會。
1990年7月,蘇共第二十八次代表大會發布的《綱領性聲明》,不再提黨是「領導力量」和「核心」,放棄了蘇共的政治和意識形態壟斷地位。該聲明規定:「國家權力機關和管理機關有權做出幹部任免決定,黨內的幹部任免權由上級機關下放給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蘇共第二十八大通過的黨章,不再要求下級機關「絕對服從」上級機關決議,反而規定:「各加盟共和國共產黨是獨立的」,如果不同意蘇共中央政治局做出的決議,「加盟共和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有權不執行這一決議」。至此,蘇共的高層權力結構發生了深刻變革,中央政治局和書記處的權力消失殆盡。
在蘇共高層權力結構被打破後,維系蘇聯穩定存在的命脈被剪斷。過去,加盟共和國雖然也有自由退出聯盟的權利,卻受「絕對服從」蘇共中央的義務的限制。而在蘇共中央失去領導權後,加盟共和國依然有退出聯盟的權利,卻不再有服從中央的義務了。既然沒有了約束,各加盟共和國退出聯盟就成為必然,這也註定了蘇聯解體的命運。在「8·19」事件中,幾位「老近衛軍式」的人物發起了拯救黨和國家的「宮廷政變」,但他們孤立無助。失去中央領導權的蘇共中央無力號召黨員和群眾,孱弱的反抗加速了黨和國家的死亡。
9. 俄羅斯現在有多少政黨啊
截至目前,在俄羅斯登記在冊的政黨數量大概在70個左右。主要政黨有:統一俄羅斯黨、俄羅斯聯邦共❤產❤黨、俄羅斯民主黨、俄羅斯自由民主黨、俄羅斯和平統一黨、俄羅斯憲法黨等。
俄羅斯聯邦共❤產❤黨成立於1990年6月,當時是蘇聯共❤產❤黨的一部分。1991年「8❤19」事件後,俄❤共被當❤局禁❤止活動。1993年,俄❤共被允許恢復活動並准許參加杜馬選舉。俄❤共主張在政治上要求恢復國內和平和法律,把國家納入文明發展的軌道。
重建之後俄❤共支持率穩定上升,1993年杜馬選舉獲65席,成為俄羅斯第三大黨;在1995年12月的國家杜馬選舉中,占據157個席位,居於第一位;1999年杜馬選舉仍獲112席,維持了第一大黨的地位,但在2003年12月7日杜馬選舉中支持率大跌,得票率僅為12.6%,在杜馬的450席里只得51席。截至2006年,俄❤共擁有黨員18.4萬,基層支部1.47萬個。
2007年12月,俄羅斯聯邦國家杜馬舉行第五屆選舉,俄❤共以11.58%的得票率進入杜馬,並獲得57個席位,仍為俄羅斯第二大黨。
10. 俄羅斯現在還有共產黨嗎
截至2020年7月,俄羅斯現在還有共產黨,名叫俄羅斯聯邦共產黨,於1990年6月20日成立。該黨一般被認為是蘇聯共產黨和布爾什維克黨的繼承者。該黨的意識形態是共產主義和社會主義。
俄共的戰略目標是,通過議會斗爭和憲法手段獲得政權。在經濟、社會政策上反對強行私有化,贊成不同形式所有制的最佳結合。
(10)俄羅斯共產黨有多少人擴展閱讀:
俄羅斯聯邦共產黨發展歷史
1993年2月14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共產黨第二次特別代表大會召開,宣布重建俄羅斯共產黨組織,定名為俄羅斯聯邦共產黨,並選舉出生於莫斯科西南奧廖爾州農村的久加諾夫為黨的中央委員會主席。久加諾夫又請出前蘇共中央宣傳部長,有蘇共「教父」之稱的雅科夫列夫協助他負責黨的相關業務。
隨後在1996年的俄羅斯總統大選上,俄共候選人久加諾夫雖未能勝出,但還是將投票拖到了第二輪,沒能讓葉利欽在第一輪就取得勝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