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的遺風有哪些

俄羅斯的遺風有哪些

發布時間:2022-05-08 19:59:55

1. 【詢問】十九世紀俄羅斯女子的紀念冊是怎麼回事

愛倫堡曾經這樣評介他的同時代詩人瑪·伊·茨維塔耶娃:「(她)在談到馬雅可夫斯基的死時說:『作為一個人而生,並且作為一個詩人而死』。對於瑪麗娜·茨維塔耶娃則可以換一種說法:作為一詩人而生,並且作為一個人而死」。愛倫堡的這番概括是恰如其分的,她似乎是為詩歌而生的,除詩歌寫作以外,她的經歷也充滿了很多詩意的細節:浪漫中楔入了坎坷,溫柔中醞釀著風暴,忠貞下蘊含了背叛;然而,她最終卻以極其常見的方式選擇了自己的死:自縊。這不能不讓人唏噓不已。
茨維塔耶娃於1892年10月8日出生於莫斯科。父親伊·弗·茨維塔耶夫是莫斯科大學的藝術史教授,普希金國家造型藝術館的創始人之一。母親瑪·亞·梅伊恩有德國和波蘭血統,具有很高的音樂天賦,是著名鋼琴家魯賓斯坦的學生。除音樂熏陶以外,母親還給孩子們講故事,誦讀詩歌,教導她們不要在乎物質的貧困,而要崇拜神聖的美。正是在母親的影響下,茨維塔耶娃逐漸滋長了對詩歌的信念:「有了這樣一位母親,我就只能做一件事了:成為一名詩人。」正是在「音樂和博物館」中,茨維塔耶娃度過了幸福的童年生活。

1906年秋天進入女子寄宿學校以後,茨維塔耶娃開始深入地閱讀十九世紀俄羅斯經典詩人的作品,如普希金、萊蒙托夫、涅克拉夫等人的詩歌,重溫童年時媽媽灌輸到耳朵里的韻律和節奏,接觸到歌德、海涅和其他德國浪漫主詩人的作品,在靈魂深處滋生了終生不衰的浪漫精神。像許多同齡少女一樣,這個階段的茨維塔耶娃充滿了浪漫主義的幻想,滿懷對現實生活的叛逆渴望,憧憬著美好的未來。據說,她愛上了一位大學生尼倫德爾,為他寫下了大量的抒情詩,而對方表現出的冷漠使其痛不欲生。於是,她買了一把手槍,到一家曾經上演過她心愛的法國作家羅斯坦的戲劇《雛鷹》的劇院自殺,幸虧槍內裝上的是一顆啞彈,才沒有釀成悲劇,但由此也可見出詩人孤傲、剛烈、極端的性格。

根據茨維塔耶娃的自述,她六歲時便開始詩歌練習,此後一直沒有中斷。1910年,這位18歲的少女自費出版了詩集《黃昏紀念冊》,它引起了不少文學前輩的關注,其中有勃柳索夫、古米廖夫、沃洛申等。勃柳索夫從中看到了象徵主義的遺風,古米廖夫則為其中所流露出的日常性關注而欣喜,因為它們恰好吻合了阿克梅主義的創作原則——讓玫瑰自己來敘述玫瑰;至於沃洛申,除了對這部「年輕而幼稚的書」加以鼓勵外,還親自拜訪了詩集的作者,這一舉動成了他們真摯友誼的開始。在這部詩集中,茨維塔耶娃幾乎是無意識地實踐著她後來所遵循的一個創作原則:「地球上人的惟一責任——便是整個存在的真理」。她把生命當成尋找真理的啟示,而將寫作認做通向真理的道路,在《祈禱》一詩中.

2. 為什麼俄羅斯造的武器看上去都那麼邪惡

蘇聯遺風啊
蘇聯時代的武器,以實用性為主,畢竟地盤那麼大,工業分散,一旦打仗,武器裝備損壞了要修得跑很遠,所以蘇聯的武器都注重實用性與可維護性,所以看上去有點粗獷

3. 為什麼俄羅斯人喜歡馬

俄羅斯脫胎於蒙古的金帳汗國,帶有濃濃的蒙古遺風

4. 二戰德國和蘇聯的戰爭

蘇德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違反《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與其仆從國(義大利、匈牙利、羅馬尼亞、保加利亞、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出動三個集團軍群共計190個師,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和190艘戰艦,共550萬人,在航空兵支援下,兵分三路以閃電戰的方式突襲蘇聯,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戰爭初期,由於蘇聯戰爭決策層的戰略誤判,以及「大清洗」後蘇聯紅軍指戰員素質較低,蘇聯紅軍喪師失地、一路潰敗,德軍則憑借局部兵力優勢和相對先進的戰術所向披靡,平均深入蘇聯境內六百公里。1942年6月爆發斯大林格勒戰役,雙方陷入膠著,德軍進攻受挫,蘇聯紅軍憑借人力物力上的優勢逐漸占據優勢。1943年8月,蘇軍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挫敗德軍的攻勢,自此蘇軍進入戰略反攻階段,並於1945年4月30日最終攻佔德國首都柏林,1945年5月8日夜間,德國舉行了無條件投降儀式,投降書於1945年5月9日凌晨生效,蘇德戰爭就此結束。

詳細介紹:

1941年6月22日凌晨3時,德軍兵分三路突入蘇聯(詳見巴巴羅薩計劃)。蘇聯在戰前雖然從多個渠道獲得過戰爭可能爆發的情報,但很多情報之間是互相矛盾的,具體入侵時間的情報相差非常大,使蘇聯政府並不知道德國入侵的具體時間甚至都不知道德國是否會入侵蘇聯。而之前,蘇聯也正在積極准備對德的進攻計劃,即「大雷雨計劃」,因此,蘇聯紅軍的軍事部署是旨在進攻而非防守的。僅僅在開戰前一天,蘇聯最高統帥部才知道德軍的具體進攻時間,但是為時已晚。
在短短10天之內,德軍突進蘇聯600公里。第一天的戰斗,蘇聯紅軍損失1200架飛機,其中800架還未起飛就被炸毀。希特勒狂言三個月滅亡蘇聯。
北方戰線由德軍威廉·里特爾·馮·勒布元帥指揮的北方集團軍群負責進攻。兩個星期內蘇聯紅軍敗退450公里,放棄整個波羅的海沿海地區,蘇聯紅軍24個師被徹底擊潰,20個師損失60%的人員和裝備,德軍北方集團軍群很快進抵列寧格勒城下。波羅的海三國的百姓由於早就對蘇聯的統治有強烈不滿,因此在德軍入侵之時發起了針對蘇聯政權的暴動行為,進一步促使了蘇聯紅軍的敗退。
中部戰線是德軍突擊的重點地區,德軍費多爾·馮·博克元帥指揮的中央集團軍群從格羅德諾和布列斯特要塞方向進攻,通過一個雙鉗攻勢完成了對蘇聯西部軍區(即西方面軍)的合圍,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淪陷,蘇聯紅軍敗退350公里,30個師被殲滅,70個師損失50%以上的人員。隨後,德中央集團軍群又在斯摩棱斯克地區展開了第二個鉗形攻勢,由於蘇聯紅軍有效地組織了防禦,德軍進展很慢。但是戰役在歷經兩個月後,德軍還是完成了合圍,殲滅了蘇聯紅軍30萬人。
南方戰線上由德軍倫德施泰特南方集團軍群的主要目的在於佔領蘇聯在烏克蘭的農業和工業基地,並獲得黑海港口作為補給站。當面為蘇聯基輔特別軍區(即西南方面軍)和敖德薩軍區(南方面軍),西南方面軍是蘇聯實力最強的一個軍區,在戰爭初期,由於蘇聯紅軍在兵力和裝備上對德軍有明顯的優勢,德軍在這個方向的進展最為緩慢。但由於德軍的素質此時遠在蘇聯紅軍之上,因而德軍依然長驅直入抵達第聶伯河。由於西方方面軍損失過大,西南方面軍的右翼暴露又未及時轉移,1941年9月15日,德軍中央、南方兩個集團軍群合作,在基輔戰役中將蘇聯西南方面軍主力包圍。蘇聯軍隊70個師血戰10天,蘇聯紅軍少數突圍,66萬餘人被殲滅,其中包括6萬名軍官,包括西南方面軍司令基爾波諾斯上將,參謀長圖皮科夫中將在內的多位高級將領在突圍戰中陣亡。希特勒將這次圍殲戰稱為「史上最大的圍殲戰」。但是隨後,在攻擊羅斯托夫的戰役中,由於主力部隊都調往了莫斯科地區,德軍遭到了失敗。
蘇聯衛國戰爭爆發時,蘇聯紅軍開赴前線
在德軍完成了對列寧格勒的包圍之後,完全無力佔領列寧格勒。北方集團軍群為了穩定側翼,發起了對提赫文的進攻,但是卻遭到潰敗。因此,德軍對列寧格勒採取了封鎖戰術。由於蘇聯紅軍迅速在與德軍的對峙中擁有了兵力上的巨大優勢,德軍不得不在北方戰線採取了被動的守勢。同時,芬蘭由於不願意攻佔除了冬季戰爭中被蘇聯割去的卡累利阿地峽以外的蘇聯地區,芬軍一直都沒有進攻列寧格勒。
為了使德軍得不到佔領區的物資,斯大林採用了當年國內戰爭時的方法。斯大林於1941年11月17日令蘇聯紅軍實行焦土抗戰,用大炮、火箭炮,並出動空軍摧毀前沿陣地道路兩旁40—60公里縱深地區的居民點,組織小分隊,放火燒毀村莊、城市,而這些地方並無德國人。人民流離失所,數十萬人死亡,蘇聯人民又蒙受一次災難。
1941年9月30日,德軍集中74個師約100萬人,在1700輛坦克,11000門火炮支援下,發起意在奪取莫斯科的攻勢,即台風計劃(莫斯科會戰)。戰役的第一階段以德軍在維亞濟馬地區殲滅蘇聯紅軍60餘萬人的全面勝利而結束。隨後德軍迅速佔領了莫斯科外圍,摧毀了數道蘇聯防線。蘇聯在危急時刻進行了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工業轉移計劃,轉移的設備、物資超過100萬節車皮,同時從西伯利亞、中亞、遠東地區調來了25萬的精銳預備隊,以朱可夫大將為核心重組了西方面軍的部隊和防線,組織大量婦女修築防禦工事,並派出大量攜帶炸葯和地雷的工兵分隊破壞德軍後勤補給線。此時蘇聯嚴酷的冬季已經降臨,德軍作戰部隊和後勤補給受到了極大限制,由於德國軍隊沒有做好過冬的准備,導致大量的士兵凍死凍傷,許多武器也無法使用。蘇聯紅軍對德軍進行了殊死抵抗,涌現出了許許多多英雄人物和名言,比如「俄羅斯雖大,背後就是莫斯科」。1941年11月7日,在德國迫近莫斯科之時,蘇聯依然按時組織了紅場閱兵,這是歷史上最著名的閱兵之一,受閱部隊在閱兵結束後直接開赴前線。1941年12月6日,蘇聯發起反擊,突破德軍防禦並將其擊退200-300公里,莫斯科會戰以蘇聯勝利而結束,德軍損失了50多萬人和大量的技術裝備,這也是不可一世的納粹德國在二戰中第一次受到重大損失,希特勒「三個月滅亡蘇聯」的狂言徹底破滅。莫斯科局勢得以穩定。
1941年冬天,蘇聯紅軍在各條戰線上發動冬季攻勢。在南部,蘇聯紅軍越過刻赤海峽,在克里米亞半島登陸;在北部,蘇聯紅軍試圖解列寧格勒的圍並且殲滅包圍列寧格勒的德軍和收復迭米揚斯克。但是由於蘇聯紅軍的訓練拙劣,准備倉促不足,指揮失當,這兩個方向的攻勢均以失敗告終,蘇聯紅軍損失巨大。[1] 1942年5月,蘇聯又在准備不足的情況下,發起第一次哈爾科夫戰役,試圖收復哈爾科夫,但被德軍分割包圍後殲滅。同時,曼施泰因指揮的德軍席捲克里木半島,攻克塞瓦斯托波爾要塞,並在刻赤戰役中將紅軍徹底擊潰。最終,蘇聯紅軍的冬季攻勢以失敗告終。

轉折點
成功擊退了蘇聯紅軍的冬季攻勢後,德軍認為佔領莫斯科十分困難,因此轉變進攻重點,改為向蘇聯的高加索地區展開進攻。進攻初期,德軍先在哈爾科夫殲滅了蘇聯紅軍20餘萬人,並迅速南下,席捲整個高加索地區。但是,由於蘇聯紅軍在前一年的大潰敗中吸取了足夠的教訓,德軍沒能在高加索地區大規模殲滅蘇聯紅軍,蘇聯紅軍雖然無法抵擋德軍裝甲部隊的進攻,但是得以保全力量。
隨後,為掩護南下高加索的德軍(為了獲取巴庫油田的石油),德軍意圖佔領伏爾加河畔的斯大林格勒,隨之在斯大林格勒展開了與蘇聯紅軍曠日持久的大會戰(即斯大林格勒戰役)。德軍在戰役開始前對斯大林格勒展開了大規模轟炸,把城區炸成了一片廢墟,但事實上這是在給自己添麻煩,因為被轟炸後的斯大林格勒是一片廢墟,公路自然也被廢墟堵上,因此德國的坦克很難在滿是廢墟的城區里作戰,甚至連行駛都是問題。戰役主要在斯大林格勒城內和接近地展開,每一條街道、每一座房屋甚至每一堆廢墟都要反復爭奪,進展往往按米來統計,戰斗極為殘酷和血腥,雙方投入的總兵力在300萬人以上,蘇聯紅軍堅強的抵抗,使德軍每前進一步都要付出慘重的代價。而此時蘇聯上百萬的預備隊已經在兩側聚集,於1942年末在德軍兩側發動鉗形攻勢並包圍了德軍33萬部隊,並於1943年2月2日將其全部殲滅。蘇聯紅軍取得了決定性勝利,德軍第6集團軍全部和第4裝甲集團軍大部,羅馬尼亞第3、第4集團軍,義大利第8集團軍以及配屬的大量技術分隊和支援部隊被殲滅,雙方損失始終沒有精確統計,一般認為德軍損失在85-100萬人左右,蘇聯損失更大一些。斯大林格勒戰役與同時期發生的阿拉曼戰役、中途島海戰勝利,構成了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嚴格的說,阿拉曼戰役和中途島戰役,無論是雙方投入的力量、持續的時間以及損失情況,均遠遠無法與斯大林格勒戰役相比,過去有些歷史學教科書認為,斯大林格勒戰役是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是有一定道理的,這里綜合東西方的觀點。)。
蘇聯紅軍在包圍順利德軍第6集團軍後,士氣大振,並迅速奪回了高加索地區。但是,由於蘇聯紅軍過分展開,在其進攻哈爾科夫時(第二次哈爾科夫戰役),遭到德軍反攻,進攻部隊被擊潰,德軍得以穩固自斯大林格勒失敗以來不斷後退的戰線。此時,在前線形成了庫爾斯克突出部,德軍希望能夠利用這個突出部殲滅蘇聯紅軍主力部隊以奪回戰場主動權。1943年7月5日晨,庫爾斯克決戰打響,但在蘇軍准備充分的防禦陣地面前,德軍的進攻步履維艱,12日,雙方在庫爾斯克南部奧博場方向的普羅霍洛夫卡發生坦克大會戰,以帝國師為首的德軍裝甲部隊和以近衛第五坦克軍為首的蘇軍裝甲部隊發生的遭遇戰,激烈的戰斗持續了一整天,雖然蘇軍損失高於德軍,但德軍始終無法推進,隨著蘇軍在奧廖爾附近的進攻和盟軍登錄西西里,德軍被迫終止了進攻,退回到了出發陣地,8月23日,蘇軍收復哈爾科夫,庫爾斯克戰役以蘇軍勝利而結束。
至此,德軍再也沒有在蘇德戰場上發動過戰略進攻,而是轉向了戰略防守,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庫爾斯克戰役可謂是蘇德戰場的轉折點。
此時蘇聯經濟已經完全轉入戰時軌道,生產了大量武器裝備和物資,同時根據《租借法案》獲得了來自美英等同盟國大量援助,軍事力量有了很大提高。而德國本土由於美英兩國規模越來越大的戰略轟炸而遍地廢墟,工業生產能力大幅下降,又在北非戰場慘敗,其仆從國也開始有了反戰、反德的傾向,德國已經越來越沒有能力與蘇聯抗衡了。

蘇聯紅軍反攻
隨著德國在庫爾斯克戰役的失敗,德軍南方集團軍群被迫後撤,越過了第聶伯河,同時實施「焦土政策」,這使得烏克蘭和俄羅斯的村莊變為了廢墟,莊稼也被德軍燒毀。
此後,蘇聯紅軍相繼發動了10次大型反擊戰役(史稱十次斯大林突擊),將德軍完全趕出了蘇聯國土。之後,蘇聯紅軍橫掃東南歐,在盟軍於1944年6月6日發動諾曼底登陸後,德軍不得不從東線調出大量部隊以守衛西線,蘇聯紅軍更加勢不可擋,並且相繼攻佔了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匈牙利,南斯拉夫,捷克斯洛伐克,波蘭等國。
1945年4月16日蘇聯紅軍在渡過奧得河之後開始了進攻柏林的戰役,4月21日蘇聯紅軍攻入柏林市區,25日完成了對柏林的包圍,27日突入市中心,30日蘇聯紅軍的三名士兵將蘇維埃的紅旗插在了柏林國會大廈的樓頂,同一天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自殺,1945年5月8日德國無條件投降,蘇聯也獲得了蘇德戰爭的最後勝利。

5. 劃給波蘭的普魯士王國故地現在是什麼樣的還有普魯士的遺風嗎

劃走後德國人就被遷出,現在已經基本上都是波蘭人了。文化上已經完全改變,除了一些普魯士風格的建築遺留下來外。

6. 《波謝洪尼耶遺風》講述的是什麼事

波謝洪尼耶①的貴族,尼卡諾爾·扎特拉別茲雷的傳記②
①「波謝洪尼耶」本是俄羅斯北部一個偏僻的縣城,但謝德林使用這個名稱時,並非純粹取其地理上的意義;它含有閉塞、落後、愚昧、野蠻、殘忍等意思,是影射整個農奴制統治下的俄國的。
②請讀者不要按字面來理解「波謝洪尼耶」這個詞兒。我用這個名稱,指的是一個地方,那裡的土著居民,用俄羅斯內地人的俗話說,蠢得在三棵松樹之間都會迷路。也請不要把我個人和這篇故事的講述者札特拉別茲雷混為一談。在我這部作品裡,自傳成份是很少的;這部作品不過是集生活觀察之大成罷了,在這里,別人的事和我自己的事交織在一起,同時也給虛構以用武之地。——作者

7. 蘇聯社會風氣和治安狀況是不是比現在俄羅斯

肯定要好很多啊,蘇聯可是世界唯二的超級大國,除了悶了點,壓抑點之外,其他方面都是比俄羅斯強的。除開瀕臨解體的前幾年,蘇聯時期基本都相當穩定,風氣良好的,白俄羅斯就是個蘇聯遺風很重的地方,有機會可以去看看。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總統葉爾欽輕信西方的忽悠,採用所謂休克療法,俄羅斯就差點真的休克了,物價飛漲,貨幣嚴重貶值,幾乎變廢紙,國企給大量賤賣,軍工體系支離破碎,大量企業倒閉,大量人口失業,很多前ZF雇員沒生路了,只能進黑幫,幹些黃賭毒,綁架勒索之類的活,大量俄國女性出國賣陰。整個社會秩序混亂到極點,物資短缺,一整天排長龍,都未必能買到麵包。前蘇聯農業生產是分工的,蘇聯解體後,連種田都不會從頭到尾了,很多東西得從頭學起。最要命的是信仰破滅,整個社會風氣趨向好逸惡勞,喜歡享樂腐化,貪腐得厲害,底層人民食不果腹,而那些寡頭們個個都是超級奢侈的。不過有普京上台後,俄國情況有所好轉,但仍無法解決兩大致命弱點,一個是畸形的經濟結構,另一個是嚴重的人口負增長。

8. 印度、希臘、俄羅斯的首都

新德里(NEW DELHI)是印度共和國首都,是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在印度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也是印度北方最大的商業中心之一。主要產業為IT、電信、餐飲住宿服務、金融、媒體和旅遊業。它位於東經77度,北緯28度。恆河支流亞穆納河從城東緩緩流過,河對岸是廣闊的恆河平原。主要語言為英語、印地語、烏爾都語和旁遮普語。作為德里的中央直轄區,它還統轄著飽經滄桑的老德里。新德里是一座既古老又年輕的城市。新德里原是一片荒涼的坡地。1911年開始動工興建城市,1929年初具規模。1931年起成為首府。1947年印度獨立後成為首都。
新德里是一座典型的放射型城市,城市以姆拉斯廣場為中心,城市街道成輻射狀、蛛網式地伸向四面八方。宏偉的建築群大多集中於市中心。政府主要機構集中在市區從總統府到印度門之間綿延幾公里的寬闊大道兩旁。國會大廈為大圓盤式建築,四周繞以白色大理石高大圓柱,是典型中亞細亞式的建築,但屋檐和柱頭的雕飾又全部為印度風格。總統府的屋頂是個巨大的半球形結構,鮮明地帶有莫卧兒王朝的遺風。城市西端的康瑙特市場建築新巧,呈圓盤形,是新德里的最大商業中心。新德里還是全國交通的中心,有5條國家級公路、6條鐵路與全國各地相通,還建有兩座機場。
雅典(希臘語:Αθήνα,古希臘語:Ἀθῆναι,英語:Athens)是希臘共和國首都,也是該國最大的城市。雅典位於巴爾干半島南端,三面環山,一面傍海,西南距愛琴海法利龍灣8公里,屬亞熱帶地中海氣候。基菲索斯河和伊利索斯河穿城而過。市內多小山。
雅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有記載的歷史就長達3000多年。雅典現在是歐洲第八大城市。雅典是希臘經濟、財政、工業、政治和文化中心。雅典也是歐盟商業中心之一。2011年,雅典人口數達4,013,368人。城市面積為39平方公里,加上郊區為412平方公里。
古雅典是一個強大的城邦,是馳名世界的文化古城。希臘是哲學的發源地,是柏拉圖學院和亞里士多德的講學場所的所在地。蘇格拉底、希羅多德、伯里克利、索福克勒斯、阿里斯托芬、歐里庇得斯、埃斯庫羅斯和其他著名的哲學家、政治家和文學家都在雅典誕生或居住過,雅典也因此被稱作「西方文明的搖籃」和民主的起源地。公元前5世紀和4世紀在文化和政治上的成就對歐洲及世界文化產生重大影響。
雅典至今仍保留了很多歷史遺跡和大量的藝術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雅典衛城的帕提農神廟,是西方文化的象徵。雅典亦是現代奧運會起源的地方。1896年曾舉辦過第一屆夏季奧運會。2004年,第二十八屆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回歸發源地,在雅典舉行。
莫斯科(俄語:Москва),俄羅斯聯邦首都,莫斯科州首府,全俄最大的城市和經濟、文化、金融、交通中心位以及最大的綜合性城市。
莫斯科也是獨聯體最大的商業中心,俄羅斯最大的商業和金融業辦事機構都設在這里。它位於東歐平原中部。是世界著名古城,國際化大都市。俄羅斯乃至歐亞大陸上極其重要的交通樞紐。同時,莫斯科還是一個重要的工業製造業中心,莫斯科是全國科技文化中心,教育設施眾多。
莫斯科建城於1147年,迄今已有800餘年的歷史。莫斯科地處俄羅斯歐洲部分中部,跨莫斯科河及支流亞烏扎河兩岸。莫斯科和伏爾加流域的上游入口和江河口處相通。莫斯科沿莫斯科河而建,從莫斯科大公時代開始,到沙皇俄國(1700年前)至蘇聯及俄羅斯聯邦政權一直擔任著國家首都的角色。莫斯科擁有眾多名勝古跡,是歷史悠久的克里姆林宮所在地。莫斯科城市規劃優美,掩映在一片綠海之中,故有「森林中的首都」之美譽。
參考資料:http://ke..com/view/34624.htm、http://ke..com/view/31483.htm、http://ke..com/subview/25155/5244324.htm

9. 土爾扈特人東歸後被迫留在俄羅斯的4萬人後裔目前狀況怎樣

國內的土爾扈特人大部分聚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少部分聚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青海省,零星居住在寧夏回族自治區、西藏自治區、甘肅省、雲南省、台灣省和香港特別行政區等。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土爾扈特人,他們是和鄂爾勒克所領牧民的後代,主要居住在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其餘居住在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伊犁哈薩克自治州、阿勒泰專區和塔城專區,還有的零星居住南疆北疆各地。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居住著原渥巴錫汗所領南路舊土爾扈特盟牧民的後代,主要分布在和靜縣、博湖縣、焉耆回族自治縣和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首府庫爾勒市,其它居住在州內各縣。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的土爾扈特人有4萬多人(金向宏主編《巴音郭楞古自治州志》第236頁,當代中國出版社1994年版。),其中和靜縣近3萬人,焉耆3千多人。博湖縣2千多人,庫爾勒市有2千多人,和靜縣的百分之八十的土爾扈特人從事畜牧業,其餘從事農業、服務業等,焉耆回族自治縣和博湖縣的土爾扈特人主要是從事農業或半農半牧業,庫爾勒市的主要是政府公務員及他們的家屬子女。農牧民仍然信仰藏傳佛教,巴州的土爾扈特人仍然保持著注重子女教育的遺風,他們無論窮富都讓子女達到國家九年制義務教育的標准,如果子女考上高中、大學,都力爭供其上學,有的農牧民實在家貧沒有能力供子女上學,部落的人就互相幫助供其子女完成學業。他們的子女一般受教育程度都較高,如果那一個人不送子女上學,就要受到眾人的譴責,甚至告到喇嘛和行政領導那兒,直至勸說命令勸說、命令送其子女士上學為止,巴州的土扈特人的女很少有文盲。
生活在塔城地區和伊犁哈薩克自治州的土爾扈特人是原策伯克多爾濟所領北路舊土爾扈特盟牧民的後裔。主要居住在和布克賽爾蒙古自治縣,其餘居住在額敏縣、裕民縣和伊寧市,人口20000多人,大部從事畜牧業,少部分人從事出口貿易加工工業,主要以織毯、製革為主。由於離邊境較近,比較注重學習外國的先進科學知識,對畜群注意引種改良,發揮雜交優勢,使部落的畜牧業發展較快,並經常主動地和其它土爾扈特部落進行良種交流。1871年沙俄政府趁阿古柏入侵新疆之時,入侵伊犁達10年之久,1881年2月24日中俄政府簽訂了《伊犁條約》。「其中第五條規定伊犁居民可攜帶財產一年期限自由遷居俄國,前後據此款項7萬伊犁居民脅迫遷入俄境。其不願遷移者,鞭撻之至,哀號之聲徹於四野。(《清廷外交史料》第15頁,光緒朝,第三十二卷。)」其中北路土爾扈特盟居民被脅迫遷入俄境達千餘人,後又多方設法全部返歸了伊犁。
生活在烏蘇周圍各縣市的土爾扈特人,是原巴木巴爾所領的舊土爾扈特東路盟牧民的子孫。人口12000多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少數人從事農業種植業,比較注意虛心向其他民族學習先進的農業科學知識,並積極推廣機械化,他們種的地一般產量都較高。他們將莊稼的桿葉喂牛羊,使畜牧業又得到了發展,他們這種半農半牧的多種經營,促進了農牧業的共同發展。
生活在博爾塔拉蒙古自治州的土爾扈特人,是達什敦多克—默門圖父子所領的舊土爾扈特西路盟牧民的後裔。人口6000多人,大部分人生活在精河縣,主要從事畜牧業。博爾塔拉的土爾扈特人比較注重體育活動,每年春、夏、秋三季都要舉行體育運動會,進行賽馬、摔跤、射箭、舞劍比賽。他們的祖先在東歸祖國前曾經是專門負責土爾扈特部落製造器具和武器的工匠,後代延延不絕,有許多能工巧匠。打造的土爾扈特蒙古小刀十分精美;製作的首飾、胸飾、手飾非常典雅;製造的馬鞍、馬蹬、寶劍既牢固又別致。
生活在阿爾泰、塔城地區的土爾扈特人,主要是新土爾扈特盟郡王舍楞所領牧民的後代,人口約1萬餘人,以牧業為主,但捕魚業有所發展。他們不但善於叉捕、撈捕、冰捕,而且還在賽里木湖、額爾齊斯河上駕船網捕。對於魚類,不僅善捕,而且善養,往往一年幾次定期撒食料,促使魚類生長繁殖。採集業別有特點,他們採拾的香菇國內外聞名,是新疆香菇的集散地。
生活在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額濟納旗的土爾扈特人,1698年徙牧於阿拉克山等處,以後定牧額濟納河兩岸,歸陝甘總督管轄,在額濟納草原游牧。抗日戰爭初期,阿拉善盟和碩特蒙古親王達理札雅因是宣統皇帝溥儀叔叔載濤的女婿(烏蘭少布著《從寧夏與阿拉善盟看近代內蒙古的省旗矛盾》第9頁),國民黨政府恐其投靠日本人,派寧夏省主席馬鴻逵將達理札雅親王關押軟禁達6年之久(1938年2月—1944年3月)。「放回阿拉善盟之後,達理札雅親王堅決不同意阿拉善盟歸寧夏省管轄,而國民黨政府卻堅決支持馬鴻逵,壓迫蒙古人民(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藏檔,代號一四一,檔號1788。)」在內蒙古人民政權——內蒙古自治區成立後,根據達理札雅親王和盟內人民的自願,願意歸內蒙古自治區。額濟納旗在阿拉善盟西北方,現屬於內蒙古自治區阿拉善盟的一個旗,有土爾扈特部落人2000多人,主要從事畜牧業,少部分人從事農業和手工業,仍然信仰藏傳佛教。
生活在青海的土爾扈特人,現僅4000餘人,大部分人從事畜牧業生產,少部分人從事農業,大部分人講漢語、蒙語、藏語3種語言,信仰藏傳佛教。
國內分布的土爾扈特人,約10萬餘人,大部分仍然從事畜牧業,但接近農區的,已多半從事農業,人口文化素質普遍較高。

10. 金帳汗國:別瞅啦,我沒走遠,留下來的分身叫「俄羅斯」嗎

蒙古王公在羅斯收取貢賦

按照母公司的傳統,大汗是國家最高首領,集行政、財政、軍事等大權於一身,擁有近乎無限的權力。在金帳汗國的早期,汗國對俄羅斯實行“八思哈”(即為蒙語的“達魯花赤”,意為“鎮守者”)制度,向各地派出大權獨攬的八思哈,進行直接統治;到14 世紀初,“八思哈”制度被廢除,採取“以俄治俄”的代理人間接統治。最高代理人,稱“弗拉基米爾及全羅斯大公”,代表可汗號令全國,向諸王公徵收賦稅、征派徭役、徵兵助戰。說白了,算是個大一點的保長吧。

但從此之後,王公的權力便不再是由人民(謂徹)賦予、也不拜教皇所賜,而是來源於金帳汗。只有拿到金帳汗的敕令,“保長”才能坐上統治者的寶座,而一旦落座,就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生殺予奪、大權在握。這種現象在層層封建、王權虛懸的歐洲,是很罕見的,也造就了俄羅斯與西歐國家迥異的政治傳統,對俄羅斯國家的形成,影響深遠。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的遺風有哪些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2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