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從美國建國以來 都和哪些國家打過仗
從美國獨立戰爭到現在的二百多年時間里,美國頻頻操戈,但絕大多數都是在海外.
獨立戰爭(1775~1783年)。為了與強大的英帝國對抗,美國先後動員30萬人投入這場為爭取自身獨立而進行的戰爭。整個戰爭持續了8年,美國方面共有4044名陸軍、342名海軍和49名海軍陸戰隊官兵陣亡,其它原因死亡的人數則遠大於此:超過22萬。
美英戰爭(即第二次獨立戰爭1812~1815年)。為了捍衛國家主權、反對英國干涉並企圖奪取英國殖民地加拿大,剛誕生不久的美國動員47萬人(包括民兵)投入這場戰爭。美陸軍陣亡1950人,海軍陣亡265人,海軍陸戰隊陣亡45人,共2260人。
塞米諾爾戰爭(1832~1842年)。共有2000名官兵死亡。美墨戰爭1846~1848年。陸軍陣亡1721人,海軍陣亡1人,海軍陸戰隊陣亡11人,共1733人。另外,陸軍還多達11550名官兵死於其它原因。這場戰爭使得美國得到了包括得克薩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亞在內的23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美國版圖由大西洋沿岸擴展到太平洋沿岸,成為連接兩洋的大國。但對西部的擴張激化了南、北方之間的矛盾,最終導致美國內戰的爆發。
美國內戰(1861~1865年)。北方陣亡36萬人,南方陣亡26萬人,共62萬人。 這是一場美國工業資本主義占優勢的北部諸州同發動叛亂的南部蓄奴州之間的戰爭,以南軍的失敗告終。戰爭中,總統林肯頒布了著名的《宅地法》和《獨立宣言》。
討伐印第安人的軍事行動(19世紀)。死亡5000人。
美西戰爭(1898年4~8月)。陸軍陣亡369人,海軍陣亡10人,海軍陸戰隊陣亡6人,共385人。另有2061名陸軍官兵死於其它原因。共有2446人陣亡。經過近4個月的激戰,西班牙放棄對古巴的一切主權要求,由美國佔領,並將菲律賓、關島和波多黎各轉讓給美國;美國付給西班牙2000萬美元作補償。
美菲戰爭(1899~1901年)。共有4243人死亡。第一次世界大戰1917~1918年。陸軍陣亡50510人,海軍陣亡431人,海軍陸戰隊陣亡2461人,共53402人。死於其它原因的有陸軍55868人,海軍6856人,海軍陸戰隊390人,共63114人。總計超過11.6萬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1941~1945年)。陸軍陣亡234874人,海軍陣亡36950人,海軍陸戰隊陣亡19733人,共291557人。死於其它原因的有陸軍83400人,海軍25664人,海軍陸戰隊4778人,共113842人。總計超過40.5萬人。傷65.1萬人,6.58萬人失蹤,被俘11.42萬人。但是這些數字與整場戰爭造成的損失相比,實在不算什麼。據不完全統計,僅在歐洲,戰爭破壞造成的物資損失就達2600億美元按1938年價值,軍隊死亡1690萬餘人,居民死亡3430萬餘人,合計死亡5120萬餘人,僅蘇聯就達2000萬餘人。
朝鮮戰爭(1951~1953年)。陸軍陣亡27704人,海軍陣亡458人,空軍陣亡1200人,海軍陸戰隊陣亡4267人,共33629人。死於其它原因的有陸軍9429人,海軍4043人,空軍5884人,海軍陸戰隊1261人,共20617人。總計超過5.4萬人。
越南戰爭(1961~1973年)。陸軍陣亡30867人,海軍陣亡1599人,空軍陣亡1707人,海軍陸戰隊陣亡13066人,共47239人。死於其它原因的人有陸軍7251人,海軍909人,空軍603人,海軍陸戰隊1683人,共10446人。總計超過5.7萬人。
武裝侵略多米尼加(1965年4月)。陣亡24人。
入侵格瑞那達(1983年10月)。陣亡18人。
美國利比亞沖突(1986年3~4月)。死亡2人。
入侵巴拿馬(1989年)。死亡27人。
海灣戰爭(1991年)。148人陣亡,其它原因死亡138人,共286人,傷3636人,失蹤44人,被俘11人。
武裝干涉索馬里(1993年)。陣亡44人。
科索沃戰爭(1999年3~6月)。在這場歷時78天的戰爭中,北約和美國到底有多少人死亡,至今還是一個謎。北約正式承認無一名軍人陣亡,同時又附帶說明,在「非戰斗條件下」死亡約50人。
以及2001年阿富汗戰爭,2003年的伊拉克戰爭。
參考網路知道
『貳』 美國和蘇聯打過嗎
1、這是很難說的,兩極中的一極,如果打起來,不單單是兩國的交戰,而是會演變全世界的戰爭,而且,雙方都是具有滅亡地球能力的。
2、有核大國之間動手都要思考清楚。一旦開打,很難控制不使用人類歷史上最具破壞性的武器——核彈。而一旦使用,就很可能使得情況失控而演變為沒有勝利者的全球核戰,導致人類文明和地球生態的崩潰。
3、所以即便在美國和蘇聯冷戰最激烈的60~70年代,美蘇也只是採取代理人戰爭的方式解決利益沖突,而沒有直接對對方採取軍事行動。今天雖然俄國比蘇聯已經遜色不少,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其現存實力仍然是美國需要三思的。畢竟,人類毀滅的結局對任何一方來說都實在太糟糕了。
『叄』 美國和俄國有過戰爭嗎
在一戰之前,俄國專注於發展路上霸權,美國專注於發展海上霸權。因此俄國將德國當成了假想敵,美國將西班牙和日本當成假想敵(英國太強大,無法與之為敵),而俄國在遠東地區也要面對日本的軍事威脅,因此有共同利益,且在蘇聯出現之前,兩國並無直接利益沖突,且相距遙遠,自然不會開戰.
一戰美國站到了協約國一邊,和俄國是盟國。
一戰之後,美國當上了老大(英國成了名義上的老大),俄國成了蘇聯,兩國在意識形態上出現了尖銳矛盾,但此時蘇聯還很弱小,因此對美國構不成威脅,而此時美國在東南亞的利益再在受到日本的挑戰,因此美國將戰略重心放在了如何對付日本上。
二戰由於美國需要蘇聯對付日本,形成了戰時同盟。
冷戰時期由於兩國都擁有核武器,因此打起來代理人戰爭。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承了蘇聯的核武庫,美國人自然不敢與之開戰。
『肆』 1980至2010年美國發動過那些戰爭
總結下
1981年8月兩架利比亞的蘇制蘇-22戰斗機用導彈攻擊正在錫得拉灣水域演習的美國艦艇,被美機悉數擊落,兩國矛盾進一步激化,美國遂決定對利比亞實施軍事打擊。
評析 第一,高技術戰爭已初露端倪。
第二,高度自動化的指揮、控制、通信和情報系統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重要因素
第三,「制電磁權」的爭奪日益具有戰略意義
第四,「外科手術式」打擊將成為現代戰爭的一種重要樣式
第五,現代戰爭對軍隊的戰備訓練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格瑞那達戰爭1983年
1983年10月20日格瑞那達發生軍事政變,民選總統畢曉普被推翻並遭殺害,格瑞那達成立軍人獨裁政府。為了恢復加勒比海地區的穩定,保護美國僑民。10月25日美國總統里根下令出動「獨立」號航空母艦、「關島」號兩棲攻擊艦等15艘戰艦、100多架飛機、7000多名陸戰隊和地面部隊對格瑞那達進行軍事打擊。美國推翻了格瑞那達的親蘇政權,挫敗了蘇聯進一步插足美國「後院」的企圖。美軍俘虜32名蘇聯軍事顧問和200多名武裝的古巴人員被俘。美軍有3人陣亡。
12月23日美國宣布撤回在格瑞那達的美國部隊。
1985年3月23日至4月14日,美國以反恐為借口對利比亞實施軍事打擊,主要原因是因為利比亞上台後與美國交惡,並與蘇聯密切往來。這場戰爭對國際基本上沒有影響。
■美利戰爭 1986年
1969年9月利比亞發生軍事政變,政變拉的人卡扎菲實施獨裁統治,並宣布收回美國在利比亞的惠勒斯空軍基,驅逐數千名美軍士兵。隨後蘇聯向利比亞提供價值約60億美元的軍火,其中包括2000輛新式坦克、大量米格戰斗機和潛艇、導彈,蘇還向利比亞派遣多達1000人的龐大軍事顧問團。利比亞在蘇聯支持下,成為支持恐怖分子活動的基地,1973年利比亞突然宣布班加西至密斯萊達灣錫德拉灣屬於利比亞領海,不許別國船隻通行,此決定遭到國際社會的強烈反對。
1981年8月兩架利比亞的蘇制蘇-22戰斗機用導彈攻擊正在錫得拉灣水域演習的美國艦艇,被美機悉數擊落,兩國矛盾進一步激化,美國遂決定對利比亞實施軍事打擊。
1986年3月24日美軍對利比亞的兩處導彈陣地實施了打擊。
1986年4月6日利比亞派遣特工炸毀了在西德的一家舞廳,造成大量平民以及數十名美國軍人傷亡。美國決定報復,4月14日晚,美軍30架F-111戰斗轟炸機由英國基地起飛的,連續飛行10380公里,對利實施遠程奔襲。15日凌晨,美奔襲編隊匯合在地中海美航空母艦上起飛的各型艦載機、電子預警機共70餘架,分兩路對利比亞五處軍事目標實施攻擊。整個攻擊持續12分鍾,投擲炸彈100噸,利比亞軍用設施在空襲中遭嚴重破壞,4架米格-23和伊-16飛機被炸毀,利比亞軍政高官及平民100餘人被炸死,600餘人受傷,但卡扎菲本人倖免遇難。
■巴拿馬戰爭 1989年
12月16日有4名美國軍官乘車經過巴拿馬國防軍司令部所在的大街時,與巴拿馬士兵發生沖突,美國一名軍官被巴拿馬士兵開槍打死。12月20日2.6萬駐巴拿馬美軍展開搜捕巴拿馬總統諾列加的行動。經過8小時激戰,美軍徹底擊潰巴拿馬軍隊。15小時後,美軍控制了巴拿馬大部分軍營與重要設施。1990年1月3日傍晚,在大約有1萬巴拿馬群眾參加的反諾列加示威遊行結束後,諾列加走出梵提綱大使館向美軍投降。
1999年12月31日午時,美國將運河完全交由巴拿馬管理。美國的南方司令部也同時撤離巴拿馬運河。評析 美國雖然在軍事上取得了勝利,但在政治上卻陷入了被動,其侵略行徑遭到了世界上許多愛好和平和主持正義的國家的強烈譴責。美國此次入侵巴拿馬,使全世界人民更清楚地認識到,美國雖然極力把自己裝扮成主持正義和維護世界和平的世界警察,但實際上卻在推行強權政治,肆意踐踏聯合國憲章和國際法,成為世界不穩定的主要因素。
海灣戰爭 1990-1991年
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上發生的最大的一場局部戰爭。這場戰爭是特定時代的產物。它深刻地反映了80年代末期世界的基本矛盾,是這些矛盾局部激化的必然結果;它體現了人類社會生產力特別是科學技術的發展所引起的戰爭特徵的革命性變化;它展示了新的作戰手段和作戰思想運用於戰爭而產生的作戰樣式的諸多新特點。
對美國的影響 對美國在建立世界新秩序的過程中謀求新的霸權地位的全球性戰略提出了挑戰;
對世界的影響 對西方發達國家以對中東石油資源的渴求為表現形式的經濟利益構成了威脅 對本來就很緊張的中東局勢更增添了不穩定因素,引起了這一地區國家的強烈不安和反對
標志 海灣戰爭標志著戰爭的高技術時代已經到來
1991年,美國以維和治安為由,派兵進入沒有正規國民軍的索馬里,從1993年開始,美軍便不斷捲入與當地武裝組織的軍事沖突。
1999年3月24日-6月20日,美國借口南 科索沃問題,在沒有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 糾集北約部隊發動78天的對南聯盟的空襲。結果,南聯盟屈服,撤出 科索沃,美國奪得在巴爾乾地區的控制權,俄羅斯進一步被擠壓出該地區, 給當地造成了及嚴重的環境危害.
2001年, 在911恐怖襲擊後美國迅速反應,發動對阿富汗塔利班的攻擊,在反塔利班武裝的支持下, 美英盟軍推翻塔利班政權,並成功扶植 阿富汗新政府。 至此,美國在西亞的戰略進一步成功, 直接將 武裝力量 插進 中國及俄羅斯的後院
2001年9月11日,恐怖分子劫持民航飛機分別撞擊了美國事件貿易中心大廈和美國五角大樓等重要目標,造成近3000名美國平民喪生。911事件震驚全世界。基地組織領導人本拉登宣布對此次事件負責。
2001年10月7日阿富汗的基地組織恐怖分子訓練營地和塔利班政權的軍事設施實施空襲。美軍地面部隊與阿富汗北方聯盟武裝也展開大規模地面攻擊,11月13日北方聯盟武裝解放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塔利班政權倒台。基地組織領導人本拉登和塔利班領導人奧馬爾不知去向。
2003年3月20日,美英軍隊又是在未經聯合國授權的情況下,開始對伊拉克發動戰爭,戰爭持續了兩個多月,推翻了薩達姆政權。但戰爭結束兩年多來,伊拉克一直處於動盪中,一個美英非官方組織19日公布報告說,至今已有近2.5萬平民喪命,而奪去最多平民性命的還是駐伊美軍。
『伍』 俄美什麼時候開戰
完全沒有可能,至少在最近10年,因為如果美俄打常規戰爭,那麼俄羅斯完全不是美國的對手,但是戰爭一打起來,俄羅斯頂不住啦,毫無疑問會動用原子武器,那麼世界將會發生核武器戰爭,最終結果會結束世界的生存,人類毀滅,我想美俄不會想不到這樣的結果,所以我認為美俄不會發生直接的沖突。
但是美國現在處在攻勢階段,俄羅斯是守,勢必美國會挑動俄周圍的小國同發生沖突,減緩俄的復甦,喬治亞就是例子,現在看來俄羅斯的戰略空間被擠壓的不行啦,俄羅斯也會作出一些有力的反擊。來回擊美國北約的攻擊。但是兩者之間的直接對話,還言之尚早。
『陸』 為什麼美國和俄國之間在歷史上沒有爆發過戰爭
除了冷戰以外,沒有發生過。美國建國不過二百多年,而且只是到二戰後才真正全方位介入歐洲事務(一戰不過是軍事支持而已)並進而與蘇聯正面交鋒,不過此時雙方皆擁有核武器,互相制約,誰也不敢輕舉妄動,因此主要是通過雙方的代理人交火。
雖然奧巴馬一再聲稱,美國不會用軍事來對付俄羅斯對烏克蘭的入侵,但是美俄之間的戰爭還是不期而遇地打響了。
美國使用的是經濟力量,就是切斷國家發展的經脈和血液。雖然一般人看不見硝煙,但是硝煙已經點燃,而且有愈演愈烈之勢。下一步就看俄羅斯怎麼接招了。是繼續入侵一個主權國家,還是見好就收,維持現狀,反正克里米亞這口肥肉已經叼在嘴裡了。
有人認為美國不敢用軍事對抗俄羅斯,是美國衰老的標志。我不知道他是真得愚蠢,還是惡意欺騙。可以這樣說,美國從來沒有這樣強大過,無論是軍事還是經濟。若說,美國無力相比於二十年前那麼振臂一呼,亂者四應,是有點道理的。隨著東亞、俄羅斯等國的逐漸強大,他雖然還是一個超級大國,但是他的能量明顯被削弱了。
美國不去武力阻止俄羅斯的原因有三:
一是,美俄兩國在歷史上根本就沒有武力火拚的歷史。即使在冷戰時代,劍拔弩張之際。兩只斗得紅了眼的公雞,也只是跳一跳,也沒有交戰過。他們離得太遠,二戰的時候是同盟,以後也沒有領土的交惡。在朝鮮戰場上,倒是交過手,但是大家都在裝著糊塗,雖然揣著明白。
二是,美國犯不著為了烏克蘭這樣一個政權不穩,方向難明的國家跟俄羅斯大打出手。美國這幾年吃了幾次虧,也明白一個道理,武力有時候根本解決不了問題。他幫助了阿富汗、利比亞、伊拉克、敘利亞等國家,但是後來有的不理不睬,有的惡語相向,有的竟至於動起武來了。烏克蘭地處俄羅斯,而且前期又是俄羅斯的勢力范圍。真的把烏克蘭保下來了,不準那一天他一翻臉,和俄羅斯一個擁抱,又把美國扔到一邊去了。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說得雖然尖酸,但是深刻的啊。
三是,美國的戰略重心已經轉移到了亞太。他對俄羅斯是看住嘍,不要出現大問題,而把主要精力放在東亞了。他要把所有力氣都用來遏制東亞,他再也不想分心了。十年反恐,讓東亞大大的強大,他是始料不及的。他本來想抬抬手把恐怖分子幹掉,再來圍堵東亞的。但是恐怖分子實在不是那麼容易剿滅的,而東亞也不是十年前的東亞了。
從良心上來說,美國在全球的反恐給東亞帶來了外部的安全,剿殺了許多恐怖分子。帶來了十年的寬松的外部空間,減少了許多外部壓力。他要反恐,是需要東亞的力量和輿論支持的,所以他也給我們許多的好處。
從民族的自私角度上來說,我倒是想美俄能夠大打一仗,那個時候美國也好,俄羅斯也好,都會示好於我們的。鷸蚌相爭,漁翁得利,我們何樂而不為呢?
但是從長遠利益來說,是不希望他們真的打起來的。二戰的硝煙還沒有散去,戰爭的陰影還在一些人的心頭凝聚。每一個正常人都是要和平,而不要戰爭。另一方面,戰爭會讓世界經濟停止或倒退的,傾巢之下,豈有完卵?誰也不會獨存的,尤其是東亞的發展內需力量不大,需要外部力量的支持的時候。
設想美國再不好,也沒有侵略過我們,而俄羅斯無論從歷史還是未來來說,都給我們極大的傷害。
俄羅斯是一個沒有「世界級」價值觀的國家,他有的只是土地、槍炮、石油,他只有肌肉而沒有靈魂。你看跟他在一起玩的幾個小兄弟就知道了:朝鮮、敘利亞、利比亞、古巴、伊拉克等。他沒有大國氣象和領袖風度,有的只是戾氣和暴虐,他根本沒有能力也沒有資格來領導世界。你無法想像,如果俄羅斯成了唯一的超級大國,那麼這個世界將是什麼樣子。整個世界好像要倒退到秦始皇的世紀去了吧,我們還會看到更多的長城和更多的阿房宮。
有正義感的人,支持誰都不能支持俄羅斯!
烏克蘭危機,讓我們看見了美國仍然是世界重要的力量,他馬上組成了七國集團集體聲討俄羅斯。原來歐盟等國以為,我們再也不像原來那樣需要美國。但是危機一出,他們才恍然大悟,離開美國他們什麼事情也完成不了。美國振臂一呼,他們又起來興奮了。這場危機讓美國露了臉,發了力,感覺更好了。
『柒』 美國 俄羅斯 歷史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集團(即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的成員國)和以蘇聯為首的東歐集團(即華沙條約組織(華沙公約組織)的成員國)之間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對抗。這個詞起源於1947年4月16日伯納德·巴魯克在南卡羅來納州哥倫比亞的一次演說。此外,1946年丘吉爾訪問美國,在這次訪問中他發表了著名的鐵幕演說:「從波羅的海邊的什切青到亞得里亞海邊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橫貫歐洲大陸的鐵幕已經拉下」。間接表示冷戰的開始。
這場全面的「東方對西方」的戰爭並未真正爆發,最大的原因是由於雙方都擁有大量的核子武器,一旦直接沖突可能導致全人類毀滅,因此雙方都盡力避免發生全面的「熱」戰(請見相互保證毀滅),實際上只是在經濟、哲學、文化、社會和政治立場方面產生嚴重對立:西方指責東方不民主、極權主義和共產專制,而東方則批評西方是中產階級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東方國家指責西方國家「帝國主義」、「剝削勞工」,而西方國家則稱東方國家為「極權鐵幕」,企圖將民主國家納入極權專制的統治。
冷戰從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開始,直到1990年代初蘇聯解體為止。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阿富汗爭端是幾個東西方國家發生區域沖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數時候只是雙方代理人之間的沖突,在這些沖突中,主要強國只是通過資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國家或組織。這么做就減少了兩大陣營沖突的緊張性。
美國與蘇聯競爭的一個主要領域就是科學技術,此外還包括了十分隱蔽的間諜戰,和雙方的政治宣傳戰。雖然雙方的諜報系統經常採取秘密的暗殺行動,但是由於核武器的威懾,兩陣營一直沒有發生全面沖突。當然在當時,人們並不清楚,一個地區性的小規模沖突是否有可能引發核戰爭,有鑒於此,每一次的沖突都會引發人們極高的關注。這種緊張態勢幾乎像真正的戰爭那樣改變了全世界所有人的生活。
德國可以算是冷戰中最主要的爭端焦點,特別是柏林。柏林牆很可能是冷戰最生動的標志。這堵牆分隔了東柏林(屬於東德)與西柏林(屬於西德),使西柏林孤立於東德內。
西方世界對冷戰的研究經歷了3個階段。在二戰結束後10多年的時間內,很少有學者會挑戰美國官方對冷戰起因的看法:即雙方關系的破裂是由於斯大林違反了雅爾塔共識、蘇聯企圖主宰東歐,以及蘇聯的擴張主義。
但是之後很多歷史學家提出了另一種觀點:美國企圖保障其在全球的貿易利益才是冷戰最主要的起因。一些歷史學家認為,美國的帝國主義野心如果不是最主要,至少也是與蘇聯的作為同等重要的導致冷戰爆發的原因。簡單而言,史學家對誰應該為二戰期間結盟的美蘇關系的破裂以及冷戰是否是不可避免的這兩個問題上產生分歧。後一種觀點(即美國應該負責)在越南戰爭中達到頂峰,很多人開始認為,美國在道德層面上並不比蘇聯高多少。
在冷戰後期,歷史學家們開始尋求一種後修正主義的解答。到冷戰結束後,這一派觀點已經佔了上風。這派歷史學家並不認為兩個超級大國中的任何一國應該為冷戰負全責,而是歸咎於雙方的誤解與反應,兩方都應對冷戰負責。後修正主義學者追隨了現實主義國際關系的看法,認為美國在歐洲的政策,如1947年對希臘的援助和馬歇爾計劃是必要的。
根據這種觀點,「共產主義運動」並不是西歐困境的根源。相反,在經濟、政治方面的全面戰爭,以及歐洲的社會結構才是其根源。而馬歇爾計劃重建了一個良好的歐洲經濟體系,從而減少了極左勢力在西歐的吸引力。對歐洲來說,經濟援助結束了資金短缺,刺激了對戰後重建的投資。對美國來說,該計劃解決了生產過剩的問題,增加了美國對外出口。北約組織則將西歐國家納入共同防禦體系,從而避免了共產主義的擴張。後修正主義學派不認為共產主義具有擴張性,企圖推翻「自由世界」,但是他們同時認為美國在歐洲的政策在確保歐洲的穩定方面是必要的,從而避免權力向蘇聯傾斜,最終危及到西方的經濟、政治制度。
組織的成員國)和以蘇聯為首的東歐集團(即華沙條約組織的成員國)之間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對抗。這個詞起源於1947年4月16日伯納德·巴魯克在南卡羅來納州哥倫比亞的一次演說。
這場全面的「東方對西方」的戰爭並未真正爆發,兩方都盡力避免發生一場全面的「熱」戰。雙方實際上只是在經濟、哲學、文化、社會和政治立場方面產生嚴重對立:西方指責東方不民主、極權主義和共產專制,而東方則批評西方是中產階級資本主義和帝國主義。東方國家指責西方國家「剝削工人」,而西方國家則稱東方國家為「邪惡帝國」,企圖將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傳播到民主國家。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世界上社會主義革命、人民革命、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嚴重地沖擊著殖民主義、資本主義體系。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統治集團,為了遏制、撲滅這些革命運動的發展,鞏固資本主義體系,採用各種手段推行「冷戰」政策。最先提出「冷戰」術語的是美國參議員伯納德·巴魯克於1946年初在一次演說中提出來的。同年3月5日,英國首相丘吉爾訪美時,在富爾頓發表的反共演說和1947年3月12日美國總統杜魯門提出的國情咨文的有關內容,標志著美國等西方國家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正式推行「冷戰」政策。1947年 9月,美國政論家沃爾特·李普曼出版了「冷戰」一書並連續發表了一系列鼓吹「冷戰」的文章。從此起,「冷戰」術語廣為流行,「冷戰」政策成為以美國為首的西方統治集團,遏制、破壞社會主義,鎮壓人民革命的一種重要手段。
朝鮮戰爭、越南戰爭和阿富汗爭端是幾個東西方國家發生區域沖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數時候只是雙方代理人之間的沖突,在這些沖突中,主要強國只是通過資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國家或組織。這么做就減少了兩大陣營沖突的緊張性。
隨後,美軍把「冷戰」作為一種戰爭類型列入野戰條令。1962年版美軍《作戰綱要》,把戰爭分為三種類型,即「冷戰」、「有限戰爭」、「全面戰爭」。給「冷戰」所定的定義和原則是:「冷戰包括除有限戰爭和全面戰爭以外的所有行動。敵對的國家或聯盟可以用冷戰來進行較量」,「不僅運用政治、經濟和心理力量,而且還使用軍事力量。軍隊在冷戰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可以直接地或間接地為實現國家目標做出貢獻。為遏制他國使用武力,可以動員後備役部隊或展開現役部隊」。「冷戰和有限戰爭之間的界限既不是明確的,也不是絕對的。因此,可能需要使用正規軍隊來進行實際上是戰斗行動的冷戰活動」。1968年版美軍《統帥綱要》又補充規定,「穩定局勢作戰也包括在冷戰中」。 這里說的「穩定局勢作戰」,就是在世界各地進行的鎮壓、撲滅各國人民革命運動的作戰。在世界上,哪裡有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它們的軍隊就派往哪裡,進行鎮壓,或是對反動政府提供軍援和作戰支援,甚至進行核訛詐、核恫嚇,大耍「世界憲兵」的把戲。此外,以美國為首的反動集團進行「冷戰」的手段還包括:派遣「和平隊」進行滲透;挑起事端進行顛覆活動;以「經援」、「軍援」為誘餌,拉攏「朋友」,擴大勢力范圍;以簽訂集體防禦條約的形式擴大軍事同盟,美國先後與五十多個國家簽訂了共同防禦條約;在外國建立軍事基地,派軍隊控制戰略要地;以經濟封鎖、制裁等手段,破壞社會主義國家的經濟發展;挑撥社會主義國家之間的關系,瓦解社會主義體系;以文化入侵,對社會主義國家推行和平演變戰略,等等。盡管如此,並沒有阻止世界人民革命和民族解放運動的發展。如第二次世界大戰前,亞、非、拉和大洋洲,只有 38個獨立國家,現在已發展到 140多個獨立國家。
各國的軍隊很少捲入到冷戰之中;這場戰爭主要是諸如美國中情局、英國軍情六處、西德情報局、東德國家安全部和蘇聯的克格勃等情報機構之間展開的。世界主要強國從來不會直接捲入一場針對對方的軍事沖突。
冷戰中大部分的傷亡可能是由情報機構所採取的針對平民或軍事目標的襲擊造成的。間諜被派往東西兩方陣營,或者在當地召募情報人員,甚至強迫加入。當間諜被發現時,他們不是被立即殺害,就是與對方所抓獲的人質交換。間諜飛機和其他從事查勘任務的飛機一旦發現會被立即擊落。
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加緊推行「冷戰」政策,導致了美、蘇兩大軍事集團的產生。以美國為首的「北大西洋條約」組織(簡稱「北約」)於 1949年 4月 4日成立,繼後,以蘇聯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簡稱「華約」)於 1955年 5月14日成立。從此以後,「北約」集團 15個國家的軍隊近 600萬兵力和「華約」集團 8個國家的軍隊 600萬兵力,雙方千萬大軍開始處於戰略對峙狀態。美國的 1626枚戰略導彈和蘇聯的1910枚戰略導彈,及雙方數以萬計的戰役核導彈,相互瞄準著對方成員國的軍事、政治、經濟目標,處於待機「按電鈕」之勢,進而導致軍備競賽,爭奪核優勢、航天優勢的斗爭愈演愈烈,國際形勢日趨緊張。只是雙方都害怕毀滅於世界上已掘有的130億--160億噸當量(相當於在廣島使用的 100萬顆原子彈的威力)的核武器中,誰也未敢啟動「核按鈕」,發動核大戰。蘇聯、「華約」於 1991年解體後,美、蘇兩大集團長達 40年的「冷戰」才算告終。這種「冷戰」結束後,國際形勢趨向緩和。但是,帝國主義、霸權主義又企圖製造反對中國和廣大第三世界國家的新的冷戰。這是值得引起警惕和防備的。
今天很多的觀察家認為,美國在冷戰中的許多作為是違反其憲法以及國家理想的(例如未經國會授權而發動一場未經宣告的戰爭)。美國的政治或軍事領導人則經常以國家安全受到威脅為由來開脫此類行為。在世界上很多地方的人們認為,他們受到兩個超級大國的凌辱。例如在阿富汗的反美主義主要來源於冷戰中美國為阻遏蘇聯對阿富汗的入侵而採取的不當行為。
根據這種觀點,「共產主義運動」並不是西歐困境的根源。相反,在經濟、政治方面的全面戰爭,以及歐洲的社會結構才是其根源。而馬歇爾計劃重建了一個良好的歐洲經濟體系,從而減少了極左勢力在西歐的吸引力。對歐洲來說,經濟援助結束了資金短缺,刺激了對戰後重建的投資。對美國來說,該計劃解決了生產過剩的問題,增加了美國對外出口。北約組織則將西歐國家納入共同防禦體系,從而避免了共產主義的擴張。後修正主義學派不認為共產主義具有擴張性,企圖推翻「自由世界」,但是他們同時認為美國在歐洲的政策在確保歐洲的穩定方面是必要的,從而避免權力向蘇聯傾斜,最終危及到西方的經濟、政治制度。
『捌』 美國牽制俄羅斯,挑起俄烏之間的沖突,原因到底是什麼
原因很簡單,美國一切為了自己的利益。
一是牽制和消耗俄羅斯,通過製造麻煩,來拉進俄羅斯,讓俄羅斯陷入危機四伏中,既可以沒有成本的消耗俄羅斯,又可以讓俄羅斯陷入困境中,無力顧及其他地區,便於美國擺脫對方。
當然也嚇嚇歐洲人,要借強大又好鬥的俄羅斯來狠狠進行敲打,讓昔日這幫小弟別再跟老美離心離德,跟俄羅斯走得太近;而烏克蘭更應對美俯首帖耳,感恩戴德。這樣順勢收服烏克蘭。另一方面,俄歐能源搏奕牽動著美國、烏波等國高度敏感的神經和切身利益,美國必不可失去話語權,更不可失去經濟利益。
『玖』 美國和俄羅斯打過仗嗎它們是否有恩怨糾葛
確實沒有直接向對方宣戰過,不過各種交鋒、摩擦可著實不少,尤其是冷戰期間。
舉例來說,朝鮮戰爭期間,蘇聯直接派出空軍掩護志願軍運輸線,米格15 和 F-84/86在朝鮮上空不知互相擊落了對方多少架。古巴導彈危機時,雙方差點兒爆發核戰爭。越南戰爭期間,蘇聯對越南有大量援助。整個冷戰的半個世紀內,雙方的戰略轟炸機,核潛艇相遇、對峙的事件數不勝數。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和美國也沒少折騰。這兩年的烏克蘭亂局就是雙方互相博弈的產物。
美、俄/蘇是數一數二的大國,更是核武國家,直接打起來的後果不堪設想,所以他倆從來沒直接交手過。
『拾』 美國什麼時候和俄羅斯發生過戰爭
美國與俄羅斯(包括前蘇聯)沒有發生過直接戰爭。冷戰時期,美蘇間保持冷戰狀態,在世界局部地區實行熱戰。如1950-1953年的朝鮮戰爭。交戰雙方是美國與中朝聯軍(當然了,偉大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是主力),蘇聯向我方提供武器彈葯和飛機。1963-1973年的越南戰爭,交戰雙方是美國與中越聯軍(同上,中國人民解放軍依舊是主力軍),蘇聯向越南提供飛機與重武器,派遣特種部隊,狙擊部隊參與叢林作戰。1979-1988年,蘇聯入侵阿富汗,美國提出強烈譴責,並向阿富汗塔利班政權提供武器彈葯(這也為後來美國遭受塔利班恐怖分子的威脅埋下了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