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俄羅斯減產搞事情,幕後黑手究竟是誰
俄羅斯減產搞事情,幕後黑手究竟是誰?
就在OPEC達成八年來首個減產協議沒多久,接受了減產的俄羅斯就開始「搞事情」。
據路透報道,俄羅斯能源部周五(2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俄羅斯11月原油產量升至1121萬桶/日,略高於10月的1120萬桶/日,創蘇聯解體以來新高。9月該國原油產量為1110萬桶。俄羅斯單月原油產量已連續三個月打破紀錄。
俄羅斯11月原油產量較8月時高50萬桶/日,一個月後,俄羅斯與OPEC在阿爾及爾會議上達成初步減產協議。
11月30日,OPEC在鏖戰了一年之後達成八年來首個減產協議,歐佩克的聲明顯示,11個國家將合計減產116.6萬桶/日。與此同時,非OPEC重要產油國也同意減產 60萬桶/日,其中,俄羅斯接受在2017年上半年至多減產30萬桶/日。
本周達成的OPEC協議是俄羅斯與OPEC自2001年起,首次對個別國家實行特殊減產份額的協議,幾乎全部協約國都同意自10月產量水平減產。相比此前只願意凍產的表態,俄羅斯此次同意參與減產行動令外界感到意外。
俄羅斯能源部長諾瓦克(Alexander Novak)周四時表示,俄羅斯將充分利用11-12月的時間生產。此外,亞塞拜然、哈薩克、墨西哥、阿曼和巴林等非OPEC國家有可能加入限產,與俄羅斯共同完成減產30萬桶的目標。俄羅斯能源部副部長莫洛佐夫(Kirill Molodtsov)周五時表示:
「俄羅斯11月日產量峰值約為1123.1萬桶,我們與OPEC簽訂的所有協議都將建立在11月產量數字的基礎上,俄羅斯能源部、俄羅斯油企正積極擬定與OPEC協議的細節。」
盡管OPEC達成的減產協議是自2017年1月1日起生效,並為期6個月, 不過,俄羅斯第二大石油公司盧克原油副總裁費頓(Leonid Fen)周五表示,俄羅斯只可能從2017年二季度開始減產。
非農公布後,美元指數短線下跌後重新站穩101,黃金與白銀價格先升後跌,最新分別報1168美元/盎司與16.40 美元/盎司。因歐佩克大會而波幅較大的美布兩油則對非農報告反應平平,隨後一路上漲到達51.43的最高點
雖然不少分析師質疑減產的實施情況,但短期來看減產協議的達成確實大大提振了市場情緒,油價在周四的交投中續升4%。減產可能給其它產油國帶來機會,特別是美國頁岩油生產商。我認為原油價格在52美元之上不可持續,美國石油生產商會率先對減產協議做出反應,原油供給量或再起波瀾。另外,原油還面臨減產監管執行力度的風險,原油不會久高不下。日內多單已經不像前幾日那麼強勁,與其高位追多博微利,不如耐心等待沖高在51.4美元空看到50.4美元附近回落博大利。
B. 國際油價暴跌30%的情況下,為什麼俄羅斯還反對石油減產
俄羅斯不得不反對石油減產,因為這本來就是個局,就等著俄羅斯進套呢。美國因為在敘利亞戰場上失利,又不願意讓俄羅斯得到太多的手牌,於是拿出自己的能源牌將了俄羅斯一軍,一旦俄羅斯開了頭願意談判,那就說明俄羅斯的經濟已經受到了很大的打擊,於是美國和沙特就能“乘勝追擊”,在石油價格和產量這個談判桌上不斷的“要挾”俄羅斯,到那時,可真就是一步退步步退了。
而俄羅斯知道這是美國和沙特給他設的局,因為在能源市場上他並沒有太大的話語權(他財政來源專一,不可能承受能源價格太大的變動)。一旦俄羅斯低頭談判,那麼西方國家一定會步步緊逼,使得俄羅斯在能源方面不可能再按照他以前的經濟結構行事,很多的國內開支就有可能面臨赤字,到那個時候俄羅斯才會面臨巨大的危機,所以俄羅斯現在一定要強硬,只需要等沙特先頂不住,畢竟他的財政來源更專一,幾乎百分之七十都是石油出口。
C. 給介紹一下98.99年時俄羅斯的形勢,好的追加100
1998年是自1993年以來俄羅斯國內形勢最為嚴峻的一年:經濟形勢在去年出現某種好轉跡象的背景下急劇惡化,再次陷入嚴重的危機狀態;政治局勢因兩次政府更迭而發生動盪,幾年來相對平靜的政壇波瀾迭起;在持續不斷的政治斗爭中整個國家政權受到削弱,地方分立主義再度抬頭;社會不滿情緒不斷蔓延,整個社會陷入深刻的信任危機。
與充滿危機的國內形勢相比,俄羅斯在外交領域的活動可以稱道的地方似乎多一些,在國力日衰、危機不斷的形勢下俄羅斯通過外交努力最大限度地維護了自己的國家利益。
一、經濟形勢
1998年俄羅斯經濟形勢的特點是金融危機多次爆發,引發各種危機的全面爆發,進而形成以金融危機為突出表現的多種危機相互交織的局面。危機使長期衰退的俄羅斯經濟又遭受了災難性的打擊,國民經濟瀕臨崩潰。
1、爆發金融危機,銀行系統遭到嚴重破壞。
1998年,長期衰退中的俄羅斯經濟遭受東南亞金融風波的沖擊,連續多次爆發金融危機,其中尤以5月和8月的兩次危機最為強烈。俄羅斯政府穩定金融市場的種種努力見效甚微。8月17日政府和央行被迫宣布放寬外匯走廊上限,盧布與美元匯率從6.2:1下調為9.5:1。實際上是使盧布貶值50%。同時宣布延期償還短期國債。此後,金融危機不斷深化,金融系統出現全面混亂:債券市場停止交易,股市大幅度下跌;盧布一貶再貶,到年底盧布與美元比值已達19.5:1;外資大量撤走,居民提存擠兌,銀行系統面臨崩潰,甚至一些大銀行也紛紛倒閉;物價急劇上漲,居民實際收入大幅度下降。
2、財政狀況惡化,國家面臨破產。
幾年來俄羅斯財政狀況一直不好,入不敷出。為了遏制通貨膨脹,從1995年起政府停止對預算赤字透支,改為靠發行國債和外國貸款彌補預算赤字。俄羅斯經濟實際上成了「債務經濟」,到1998年6月底內債已達700億美元,外債達1300億美元,總計相當於GDP的45%。而上半年的稅收計劃只完成50%,聯邦財政缺口達GDP的9%。金融危機的爆發使政府無力償還債務,俄羅斯原本已很低的信譽喪失殆盡。
3、生產加速下滑,經濟危機加深。
1997年俄羅斯社會生產開始停止下降並出現微弱增長,但這種勢頭未能保持下去。1998年,不斷加劇的金融危機導致了生產的再度下滑。今年頭9個月國內生產總值下降了3%,工業生產下降3.9%,農業生產下降9.4%。預計1998年全年俄羅斯GDP下降5-7%,糧食產量4600萬噸;比1997年的8860萬噸減產48%。
二、政治形勢
1998年俄羅斯政治形勢的突出特點是,近幾年來相對平靜的政局發生動盪,政治對抗曾一度加劇,國家政權出現危機。
1、兩次政治危機導致對抗升級,總統權力面臨重大挑戰。
3月葉利欽突然宣布解散切爾諾梅爾金政府,引發1998年第一次政府危機。這次危機雖然以國家杜馬反對派讓步、妥協,葉利欽達到任命基里延科為政府總理的預定目標而告結束,然而也正是因此而使葉利欽付出了相應的政治代價。8月基里延科政府無力抵禦金融危機浪潮,又被葉利欽自己所解散,這一事件進一步加深了人們對葉利欽總統治國能力的懷疑。
兩次政府危機加劇了總統與議會反對派之間的對抗,葉利欽成為國家杜馬大多數派別、各種勢力的攻擊對象,總統權力受到嚴重挑戰。接連不斷的決策失誤、體弱多病、不能正常工作,加之獨斷專行,靠不斷撤換政府要員、解散政府來顯示其權力,所有這些嚴重干擾了政府工作,影響了國家行政管理的權威。一時間社會各界要求葉利欽辭職、要求修憲、限制總統權力的呼聲再次高漲。在此情況下,葉利欽12月初改組總統辦公廳,把兩個政府部門劃歸總統直接管轄,多次反復強調反對對現行憲法基本原則性條款進行修改,反對削弱總統權力和實行議會制,等等,這些從另一個側面也反映出1998年葉利欽總統的地位和權力受到了多麼大的挑戰。
普里馬科夫政府的組成是各派妥協的產物,也是葉利欽擺脫困境的最佳選擇。普里馬科夫政府的出現結束了近七年來自由派執掌政府、領導改革的局面,突破了葉利欽所堅持的在俄羅斯決不建立聯合政府的原則。在葉利欽健康狀況不佳,總統地位日漸衰弱的情況下,國家執行權力開始向政府、總理傾斜。
2、政治力量對比逐漸發生變化,中左力量受到普遍歡迎。
實際上,從改革之初起俄羅斯政治氣氛便一直沿著由右向左,或者說向中間擺的道路發展,這與經濟改革由激進、浪漫主義向穩健、現實主義的方向發展是相一致的。也就是說正是由於右翼力量、激進民主派不成功的經濟改革促使社會政治情緒發生了不利於右翼的變化,社會面臨新的選擇。
1998年8月17日可說是一個分水嶺,它宣告了自由主義改革路線的終結,同時也標志著堅持和擁護這一改革路線的右翼勢力大勢已去,難以再擔當重任。從各黨派目前的發展、變化情況看也是如此,蓋達爾、丘拜斯等代表的右翼勢力已為人們所唾棄,一些有自由主義傾向的政治家和政治勢力也紛紛與他們保持距離,或者也作出向「中間」靠攏的姿態。
左翼力量在今年的危機中取得重大進展,俄共等左翼力量的代表人物進入普里馬科夫政府,對政府決策和經濟政策發揮著前所未有的作用和影響,當然也為經濟形勢可能的進一步惡化承擔著責任和風險。而以久加諾夫為首的左翼聯盟目前仍是俄羅斯最有影響的政治組織,與右翼勢力的失利相對應,左翼力量得到了進一步發展壯大。
原有的各黨派近年來無休止的爭斗,特別是3月政府危機中反對派議員的妥協,在一定程度上使人們對各種派別、政治家、乃至所謂的政黨政治感到厭煩和失望。因此,人們有理由期待「新興的」、具有建設意義的政治力量的出現。從當前政治發展趨勢看,這種政治力量無疑是中左力量,而這其中尤以自稱奉行中間路線的盧日科夫的「祖國」運動引人注目。總之,左右極端主義勢力均已不再得勢,未來一個時期內將會是中左力量的天下。
3、國家政權和國家紀律嚴重削弱,地方分立傾向再度露頭。
今年經濟危機、政治危機的後果之一是國家行政管理的威信下降,國家紀律嚴重削弱。在全俄陷入經濟政治危機、中央無暇顧及地方事務、地方長期得不到中央撥款和財政支持的情況下各聯邦主體自行其是、自謀生路成為自然而然的事。問題在於,一些聯邦主體趁中央政府自顧不暇之機,擅自將一些屬於聯邦中央的職權占為己有,竭力謀求更大的經濟自主權,甚至主權,推行地方保護主義,私設壁壘,拒絕向中央財政納稅等等。值得注意的是,今年出現的某些情況與1992-1993年的情況有相似之處,當時由於聯邦中央兩大權力機關之間的對抗影響了中央政權的權威,地方當局便不斷隨意擴大自己的許可權。
4、廣大居民階層經濟上再次遭受沉重打擊,對現政權徹底失望,社會陷入深刻的信任危機。
幾年來拖欠工資、退休金使許多人處於貧困的邊緣,激起勞動者的不滿和抗議;社會兩極分化嚴重更使廣大居民階層對政府的一系列政策,特別是私有化政策持強烈的批評態度,對當權者和新權貴充滿敵意。8月17日政府宣布盧布貶值和延期償還債務後,更多的人民群眾被拋向了貧困,人們再次受到愚弄和剝奪。許多人多年的積蓄再次化為烏有,對改革、對現政權僅有的一點信心也隨之喪失殆盡。而且這次涉及到的居民階層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廣泛。顯然,如此失去民眾信任的政權難以帶領人民使國家擺脫困境。
三、外交形勢
1998年俄羅斯政局動盪,經濟危機嚴重,國內政策發生了並正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然而在對外政策方面卻保持了連續性和穩定性。在國內極為困難的情況下,俄羅斯外交取得了一定進展,為保護其大國地位,爭取建立一個良好的國際環境作出了積極貢獻。
1、俄羅斯與美國和其他西方大國的關系仍處於停滯狀態,在某種程度上還有所倒退。
1998年俄羅斯外交活動的重點仍是反對北約東擴,特別是阻止北約向包括波羅的海三國在內的原蘇聯地區擴張。另外,在涉及戰略和經濟利益的一系列重大國際問題上(如科索沃問題,伊拉克武器核查危機等)俄羅斯也積極活動,力求最大限度地維護其國家利益和「大國地位」。然而,由於國內嚴重的危機形勢,俄羅斯外交活動受到極大抑制,迴旋餘地不大,在與美國和西方大國打交道的過程中未能取得實質性的成果。年內雖然促成了柯林頓總統訪俄和俄法德三國首腦會晤,但成果十分有限。
1998年俄羅斯把爭取國際財政援助置於對西方外交的突出位置,但由於俄羅斯嚴重的金融危機和償還能力的喪失,使西方調整了對俄政策,近期內已不再向俄羅斯提供大量財政援助,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第二批43億美元的貸款實際已被凍結。
2、俄羅斯與獨聯體國家的外交取得比較明顯的進展。
1998年俄羅斯與獨聯體中具有重要戰略地位的烏克蘭和烏茲別克的關系有明顯加強和改善,同這兩個國家分別簽署了「1998年至2007年的長期經濟合作條約」。另外,同哈薩克簽署了「永久友好宣言」;同白俄羅斯簽署了關於建立俄白聯盟國家的聲明,向著建立俄白統一國家的方向邁出重大的一步。
今年俄羅斯在獨聯體范圍內的外交活動十分活躍,除以上的雙邊協定外,還通過一系列外交努力建立了俄羅斯、烏茲別克和塔吉克三國政治聯盟以及俄羅斯、白俄羅斯等五國關稅聯盟。所有這些盡管目前還僅帶有書面的、形式上的性質,然而,在遭遇經濟危機、困難重重,面臨北約東擴威脅的情況下能將十分鬆散的獨聯體國家攏到一起、朝著加強合作與聯合的方向發展,這本身便是一種外交成果。
3、俄羅斯的東方外交取得積極成果,同亞太地區國家,特別是同中國和印度的關系總的來說發展比較順利。11月吉隆坡會議上俄羅斯正式加入了亞太經合組織。
四、前景分析
俄羅斯帶著成堆的問題進入1999年。毫無疑問,在新的一年裡當務之急是穩定經濟形勢,進而使經濟擺脫危機。這對普里馬科夫政府和整個國家政權是一個嚴峻的考驗。
與以前任何一位前任、任何一屆政府相比,普里馬科夫本人和普里馬科夫政府擁有更多的有利條件:首先是受來自總統方面的制約較少,具有相當大的獨立處理經濟問題的權力和自由度;其次得到國家杜馬絕大多數黨派的擁護和支持;再次贏得企業界、實業界以及地方長官的普遍尊重和信任;而且在普通百姓中間也具有相當高的威信。盡管如此,普里馬科夫政府也很難在短期內迅速解決俄羅斯經濟問題,使國家擺脫危機局面。這首先在於,在各種危機並存並交織在一起的背景下,面對生產下降、債務沉重、工資拖欠、盧布貶值、通貨膨脹等幾大難題,政府只能各種主要問題同時抓,逐步緩解、解決。而幾種主要問題的解決本身存在著內在矛盾,政策的出台存在著兩難選擇和效果的相互牽制,很難一下子見成效。在一定程度上政府還是得扮演「救火隊」的角色:哪個問題更突出,便不得不優先解決哪個問題。其次,來自政治領域的干擾一直是一個十分重要的因素。目前俄羅斯各派政治力量在一個問題上是有共識的,即迅速使國家擺脫社會混亂和經濟崩潰。但在此問題上他們又是直接對立的:右翼力量認為拯救俄羅斯的唯一出路在於走西方資本主義道路,共產黨人主張將大企業和大銀行收歸國有,而民族主義者又嚮往君主制和強權。普里馬科夫政府要求得各種政治力量的支持,又要將左翼共產黨人、主張市場經濟的各派人士以及各種類型的資本家、企業界人士聯合起來,這顯然不是輕而易舉的事。況且,1999年俄羅斯將進行議會選舉,2000年又要進行總統選舉,「政治熱」將會持續下去,這不能不對政府的經濟工作造成消極影響。在此情況下,可以預計俄羅斯經濟形勢1999年難見起色,甚至在短期內有可能進一步惡化。
至於談到俄羅斯政治形勢的發展趨勢,一般認為俄羅斯已開始步入「後葉利欽時代」,葉利欽在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明顯下降。但同時應該看到,盡管不少人,不少政治力量對現行政治制度、政治體制、國家權力體制不滿,要求修憲、限制總統權力,甚至要求變總統制為議會制的呼聲此起彼伏,然而以憲法為依據的政治運行機制畢竟建立了起來並發揮著作用。的確,無論是政治體制,政治制度,還是政治運行機制都還存在著不少缺陷,整個國家權力體系也未進入良性運作狀態,這些都有可能,甚至必須發生某種改變,但這種改變也必須通過合法的程序來進行。制度的改變還得要通過制度本身來實現,這就是當前俄羅斯的政治現實,它保證著俄羅斯仍處於相對穩定時期。從目前情況看,只要葉利欽身體不出現大問題,不再犯重大錯誤,他還是可以幹完任期。其實,俄羅斯政治危機的特點在於國家權力和國家紀律嚴重削弱、出現某種程度的權力真空,在於總統本人的失誤,而並不是由總統制、現行政治體制本身造成的。從某種意義上說,處於社會混亂、經濟崩潰困境中的國家更需要集權,更需要加強國家權力,而不是分權和自由。
由於俄羅斯與西方,尤其是與美國在許多重大國際問題上的矛盾依然存在,加之1998年以來俄羅斯國內反美情緒上升,俄羅斯將會繼續奉行捍衛國家利益、維護大國地位的全方位外交方針。與此同時,由於持續的經濟危機並對西方貸款有強烈的依賴性,俄羅斯又會盡量避免同西方對抗。總之,在可以預見的將來,俄羅斯現行對外政策基本方針不會發生根本性變化。
D. 俄羅斯該怎麼應對原油價格下跌導致的經濟問題
現在不就是在應對而且應對的不錯嘛?用一句話就是開源節流。減少進口商品,多增加出口。
第一條措施叫發展農業。同時限制農產品進口,歐盟土耳其農產品都在此列,2013年到現在俄羅斯經濟乏善可陳,唯獨農業年增長都在5.5%以上,俄羅斯的農業是他潛力最大但又發揮的最差的部門,之前中產階級酷愛進口農產品,現在就坡下驢大力扶持本國農業,持續10年增長5~6%的話產值就快翻番了,到時候俄國經濟的基礎會比現在穩固的多。農業上去了出口也會增加,俄羅斯2016年穀物出口達到3000萬噸,好像是世界第一還是第二忘了,賣食品賺的錢超過了賣武器的,這還是賣的初級產品,如果精加工上來食品出口還能增加,畜牧業增長率更是驚人,肉類奶類俄國都潛力巨大。當然俄國也不傻,水果蔬菜這些還是要進口因為氣候不行,和土耳其恢復農業貿易就是例子。
第二條叫進口替代。鼓勵企業轉型生產以前生產不了的東西替代進口貨。這一條進展比較慢,因為生產線技術經驗都需要積累,但不得不說依然是好策略,因為俄國的薄弱環節就是蘇聯時期畸形發展的重工業,很多人吐槽90年代俄國的去工業化,可是想過沒有不大力瘦身那些畸形發展的重化工和軍工,哪有空間和資金去發展其他的產業呢?這些畸形發展的工業不僅沒有競爭力,而且耗用大量土地資金,需要很多財政補貼維持,還佔有大量優秀勞動力。當然後來的轉型道路很SB但是方向是對的,葉利欽沒那個能力。
扯遠了,俄國工業還比較脆弱,比較初級和原始,但是產權改革已經完成了,進一步的私有化大門也在開啟,這個國家原始的經濟管理模式也在慢慢改變,但恐怕會很慢,人的思想慣性是巨大的,東北轉型的困境和俄羅斯如出一轍。這方面恐怕要20~30年才能有比較好的改觀。第三條,叫鼓勵高科技創新型企業發展。俄羅斯有人才,這在以信息產業為龍頭的現代化高科技產業里是最核心2的資產,高新科技俄羅斯在歐洲都是數一數二的。但是俄羅斯高新企業私營的比較弱小,國營的又過於官僚,所以趁著外國封鎖大力扶持也是很重要,扶持小的壯大,加強國營管理和推動私有化。這裡面的扶持還包括政府簡政放權,改變經濟管理思路等等,是不是很像咱們國家的供給側改革?第四條,叫政府瘦身節約成本。俄羅斯政府規模是比較大的,怎麼辦?裁員唄,沒別的好招,今年減10%明年再減10%,同時再降薪,成本就削下去30%了不是~對比中國,中國的政府能裁員嗎?呵呵。
第五條,叫盧布貶值。對俄國來說可是大大的有利。俄國和我們不同,我國的出口企業一大部分叫做「來料加工」,也就是原材料和市場兩端在國外,所以人民幣貶值雖然降低產品成本,但是會提高原材料價格上漲,比如鐵礦石和各類金屬礦煤炭天然氣石油棉花纖維等等,所以好壞抵消。像華為這樣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企業還是太少。我國同時還受到非市場經濟國,各類配額和貿易保護主義的限制等,一旦貨幣貶值外國各類保護措施會立即放大,出口企業很可能反而受損,同時本幣貶值會加速外資逃離。俄國就不存在這些情況了,俄國沒有多餘的勞動力做來料加工,出口賺錢雖然少但基本都是自己賺,不用給母公司匯利潤等等,同時俄國有市場經濟國家的地位,對貿易保護措施的應對比我們有利,俄國盧布貶值也是市場交易結果(盧布已經是完全可自
自由兌換的貨幣)。所以盧布貶值工業產成品競爭力一下子放大,最近俄國冰激凌在我國走俏就有這個原因哦~
石油價格上漲對俄國而言其實沒那麼重要了,因為俄國高層的基本判斷是油價將長期低迷,但是希望不要老是維持在30多美元,最好是能在45~50美元/桶,這樣俄國財政的騰挪餘地要大點,改革的陣痛會減輕一些。
綜上所述,俄國經濟有巨大的潛力,是實打實的潛力而不是巴西印度這些被西方吹出來的潛力,制裁和本幣貶值反倒是凝聚改革共識的好機會。所以俄國從上到下幾乎沒有對制裁有過多抱怨的情況,危和機之所以在一起叫做危機,估計指的就是這種情況。
E. 沙特阿美下月起增加原油日產,俄羅斯與OPEC可能會採取怎樣的聯合措施
沙特阿美下月起增加原油日產,俄羅斯與OPEC可能會採取怎樣的聯合措施?現在來看俄羅斯和OPEC肯定會有所行動,具體什麼樣的措施,給大家分析一下,朋友們可以做一個參考:
通過上面的分析我們可以看出,沙特阿美的舉動會引起,俄羅斯的激烈反擊,但是OPEC組織很可能不會有什麼動作,這個推斷大家可以參考。
F. 去年俄羅斯糧食產量超多少億噸
普京: 去年俄羅斯糧食產量超1.3億噸 ,超前蘇聯水平。
報道稱,普京此次年度國情咨文距離大選僅有17天時間,普京將對其第四任總統任期的關鍵政策進行闡述。據悉,俄羅斯國家元首每年向聯邦議會發表一次國情咨文,總結過去一年的工作,並闡述國內局勢和國內外政策的主要方向。俄羅斯2018年大選將於3月18日舉行。
G. 大量美企或將面臨破產,俄羅斯終於對美出手了
疫情導致經濟情況整體惡化,雖然美國政府和國會在三月末出台了2萬億美元CARES Act(《冠狀病毒援助、救濟和經濟安全法案》,而美聯儲之前也開啟了無限量化寬松,為市場注入流動性,然而效果卻未能盡如人意。總體而言這些措施只是催生資本市場繁榮,然而實體經濟並沒有太多改觀,受疫情的影響依然處境艱難。
俄羅斯能夠不顧油價暴跌所帶來影響的根本原因在於其本身石油天然氣企業完全由國有資本控制,其可以完全不用顧及短期虧損和債務所造成的影響,因為這由國家和國民承擔。這個做法確實有俄羅斯特色,也符合普京一貫的強硬作風。但是這個後果會使得俄羅斯整體也受到了沖擊,民眾的生活水平進一步下滑。在三月初的時候畢竟當時疫情還未完全波及到俄羅斯,現在看來這個做法著實欠妥,如今的俄羅斯經濟破敗不堪,基本也快回到上世紀90年代最差的狀態了。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圖片,感謝提供,歡迎大家批評指正留言點贊!
H. 俄羅斯與沙特石油大戰,俄羅斯與沙特石油大戰對油價有哪些影響
對石油的價格影響巨大,石油的價格現在下降了很多。
不僅如此,沙特阿美甚至宣布,4月份向亞洲出售的石油價格下跌了4-6美元/桶,而向美國出售的石油價格也下跌了7美元/桶。輕質原油的價格下跌了每桶10.25美元,相比之下,俄羅斯的同類原油只能減少約2美元。顯然,沙特的報復性價格戰是針對俄羅斯的。許多國際機構認為,國際原油價格可能會從45美元左右跌至20美元甚至10美元。沙烏地阿拉伯正在使用自己的石油武器迫使俄羅斯重返談判,。否則,俄羅斯政府的金融破產只是時間問題。與2014年克里米亞的佔領,美國和歐盟的政治孤立,經濟制裁以及與俄羅斯的軍事對抗相比,沙烏地阿拉伯持有的劍是威脅俄羅斯的最大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