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如何看待俄羅斯巡邏隊爆發對峙

如何看待俄羅斯巡邏隊爆發對峙

發布時間:2022-05-11 13:14:53

❶ 1967年在烏蘇里江發生了什麼

1969年中蘇邊界出現的武裝沖突及由此引起的中蘇兩國的緊張對峙,是現代國際關系史上的一項重大事件。中國邊防部隊在邊界上進行的還擊戰斗雖然規模不大,但是這一事件戰略規模之大和耗費之多,超過建國後的歷次軍事斗爭。由於當時中國政府的努力和雙方採取了一系列措施,邊界沖突未進一步擴大,但是由此造成的中蘇兩國在戰略上的嚴重對峙,對於中國和前蘇聯的政治經濟形勢及對外關系都產生了重大而又深遠的影響。

中蘇邊界爭端的由來和公開化

中蘇之間的邊界問題及出現武裝沖突有其深刻的歷史原因,兩國邊界上的領土爭議,是沙皇俄國侵略中國所造成的遺留問題。這一問題在六十年代後期激化,恰恰又是中蘇由意識形態對立到國家關系的惡化所引起的後果。

中國與原蘇聯的邊界線分東西兩段,全長7300公里,是由沙皇俄國炮製的19個不平等條約強加於中國的。1840年鴉片戰爭後,俄國利用中國清政府的腐敗和邊界守備空虛,乘英法等國侵華之機,以武力入侵和外交訛詐,迫使清政府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和《中俄天津條約》和《中俄北京條約》等一系列不平等條約,將原屬中國的15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劃歸俄國。

俄國十月革命後,1919年7月俄羅斯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政府曾發表第一次對華宣言,宣布「放棄沙皇政府從中國攫取的滿洲和其他地區」。不過,當時中俄邊界東段的俄國一側還處於日本軍隊和俄國白衛軍佔領之下,這一宣言中的許諾尚無兌現條件。1920年9月,在蘇俄紅軍到達遠東後蘇俄政府又發表了第二次對華宣言,態度就已不如第一次對華宣言那麼慷慨。

1922年蘇俄政府開始對華交涉後,不再同意歸還給中國任何領土,甚至連蘇俄第一次對華宣言中宣布歸還的中東鐵路也不肯放棄。1924年5月,以中國北京政府承認蘇聯在外蒙駐兵和繼承帝俄時期擁有的中東鐵路,蘇聯放棄帝俄在華特權和庚子賠款、承認外蒙古為中國領土為交換條件,簽訂了《中蘇解決懸案大綱協定》,但兩國的領土問題並未解決。從二十年代後期至四十年代,蘇聯利用中國國內的混亂,又超越不平等條約的規定佔領了部分中國領土。如1929年「中東鐵路事件」時,蘇軍佔領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交匯處面積達360平方公里的撫遠三角洲(黑瞎子島)。1944年蘇聯又宣布將它早已控制,面積達7平方公里的唐努烏梁海地區(在當時的外蒙古西北部和蘇聯交界處,蘇方稱為圖瓦地區)並入蘇聯。這樣,中蘇邊界上出現了「中俄條約線」、「蘇聯地圖線」和「實際控制線」交錯的復雜情況。

新中國成立後,中蘇兩國根據《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結成了戰略同盟關系,但是中蘇兩國在出版的地圖中對於邊界的畫法一直存在不同之處。赫魯曉夫剛剛上台時,出於爭取中國共產黨支持的需要,一度以謙恭的態度對待毛澤東,在中國東北和新疆的一些經濟項目中廢除中蘇之間不合乎平等互利原則的協議,並增加對華援助項目,這曾使毛澤東過去對蘇聯和斯大林大國沙文主義的不滿心情一時得到舒展。1957年赫魯曉夫的地位得到鞏固,蘇聯又試驗成功洲際導彈,在對華關繫上很快又表現出民族沙文主義的態度。

1958年4月和7月間,蘇聯大使奉命向毛澤東提出想在中國建立與潛艇聯絡的長波電台和「共同的潛艇艦隊」的要求。毛澤東非常氣憤,對蘇聯大使尤金指出:「怎麼斯大林的大國沙文主義那一套又來了,為什麼幫助中國只能搞合作社,搞共同艦隊,這分明上要控制權,要租借權。」毛澤東還要尤金把這些原話報告赫魯曉夫,說赫魯曉夫同志聽了越不高興,我就越高興。

赫魯曉夫於1958年7月底趕到北京,解釋說蘇共中央未討論過長波電台一事,只是國防部長提出的,至於共同潛艇艦隊是尤金傳達錯了造成的誤會。然而,蘇聯領導人此後懷恨在心,翌年即撕毀向中國提供核技術的協議,並於1960年夏天突然召回在華的全部專家和中止數百項經濟技術合同。此後,蘇聯領導人為進一步對中國施加壓力,又在邊界上製造事端。

六十年代以前,盡管中蘇雙方對於邊界部分地段的歸屬存在分歧,雙方邊民和邊防人員仍友好相處。中蘇關系嚴重惡化後,蘇聯邊防軍開始在雙方爭議地區挑起事端。1960年8月蘇聯邊防軍在中國新疆邊界博孜艾格爾山口挑起第一次邊境事件,1962年春又利用中國經濟困難煽動新疆邊民外逃。當時中國雖然在政治上「反修」,卻不願因邊界問題進一步惡化中蘇國家關系。在中國倡議下,1964年2月至8月,中蘇兩國在北京舉行了邊界談判。

中蘇邊界談判開始後,中國方面提出,應該分清歷史是非,肯定中國清政府和俄國沙皇政府簽訂的邊界條約是不平等條約,但是中方仍以中蘇兩國人民的友誼為重,並考慮到蘇聯人民已長期在舊俄時代占據的土地上居住的現實情況,願意以那些條約為基礎,全面解決中蘇邊界問題。蘇聯代表卻拒不承認中俄過去的邊界條約是不平等條約,而且要求中國承認沙俄時代和蘇維埃時代超越中俄不平等條約侵佔和企圖佔領的中國領土也歸蘇聯。

在談判中,雙方在界河島嶼歸屬問題上出現嚴重分歧。根據《中俄北京條約》,中俄邊界東段以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為界,界河中的島嶼歸屬在條約中並未規定。按照國際通行的規則,界河中的島嶼歸屬應以主航道中心線為准。在《中俄北京條約》的附圖中,俄國人曾在一張比例尺小於100萬分之一的地圖上粗略地畫了一條分界線,這條紅線在地圖上看來貼近中國江岸。其實,這張地圖非常粗糙,連江心島幾乎都沒有標出,圖上的紅線並不表明邊界線在江中的位置。可是蘇聯代表卻根據這條紅線,在其提出的地圖中竟把主航道中心線中國一側的面積約1000平方公里的600多個島域劃歸己有。

在雙方爭執不下的情況下,赫魯曉夫等人決定蘇方代表提出一項不分是非的島嶼交換方案,即「我們表示願意平等交換,就是說,這里加上一塊地方,那裡減去一塊地方,加加減減——這就是我們提出的建議。至於爭議地區,就乾脆把它一分為二」。但是對於中國方面當時堅持的原則問題,即承認過去的中俄條約是不平等條約,蘇聯方面堅決不肯讓步,認為這無異於承認自己是在享受過去的侵略成果。由於雙方在邊界問題上的立場對立,談判無結果而終。

1964年中蘇邊界談判破裂後,蘇聯領導人在內部提出所謂中國想「奪回」過去失去的領土,並以此為理由向中蘇邊界增兵,並重新把軍隊開進蒙古人民共和國。自二十年代初以後蘇軍曾長期駐扎在蒙古,新中國成立後蒙古人民共和國曾宣布自己因在中蘇兩個社會主義國家之間,已無保持軍隊的必要,不僅自己一度取消了常備軍,蘇軍也於五十年代分批撤出。六十年代中期蘇聯再度進駐蒙古,明顯是對中國進行軍事威脅。1966年中國國內開始「文化大革命」後,在中蘇邊界東段界河烏蘇里江上,蘇聯邊防軍一再挑起邊界沖突,烏蘇里江上的珍寶島和七里沁島,又成為邊境斗爭的焦點。

珍寶島和七里沁島都在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國一側,可是蘇聯方面卻說,在「達曼斯基島」(即珍寶島)地區邊界「直接沿烏蘇里江的中國江岸通過」,依據就是1860年的《中俄北京條約》中那幅比例尺小於100萬分之一的附圖中的紅線。其實,在不平等的《中俄北京條約》正文中只寫明「兩國以烏蘇里及松阿察二河作為交界。其河東之地,屬俄羅斯;二河西屬中國。」這意味著以江面為界。而且在十九世紀珍寶島還是中國江岸的一部分,直至二十世紀初被洪水沖刷才形成島嶼。從1947年起,蘇聯邊防軍就將該島劃入警戒線之內,中國邊民在島上進行打柴、捕魚等活動,蘇方卻未乾涉。六十年代中期以後,蘇軍開始攔阻中國邊民進入珍寶島,並製造了嚴重的邊界糾紛。

中蘇雙方在邊境一些過去鮮為人知的小島上出現了持續不斷又日益嚴重的糾紛,其實主要應從當時兩國關系的整體狀況來分析。這一時期中國以「反修防修」為中心任務,蘇聯領導人則對中國採取施加壓力的霸權主義政策。當時中國在「反修」斗爭中的一些政策確有值得反思之處,然而對抗蘇聯的大國沙文主義、保衛自己領土主權的斗爭,其大方向無疑是應該肯定的。

邊界流血事件的出現和擴大

1964年夏天以後,中共中央對蘇聯的威脅雖加強了警惕,對邊界問題卻仍希望維持現狀。當時中國在南方因援越抗美而與美國處於軍事對峙之中,不願在此時在北部邊境再發生事端。然而「文革」開始後,邊界糾紛卻日益增多。從1966年起,蘇方開始禁止中國船隻從撫遠三角洲北面和東面的江面通過,並出動炮艇在江面進行阻攔。1967年夏天,蘇邊防軍及其阿穆爾河(蘇聯對黑龍江的稱呼)分艦隊的人員又一再登上黑龍江主航道中心線中國一側的吳八老島,毆打和驅趕過去歷來在島上耕種的中國邊民。根據中共中央的決定,在附近駐軍和民兵的組織下,同年秋天以群眾斗爭的方式出面,以棍棒對強行闖入吳八老島的蘇軍進行還擊,終於將蘇軍趕出島去。

1967年1月以後,蘇聯邊防軍人又一再侵入烏蘇里江,阻止中國邊防軍人上島巡邏。珍寶島位於黑龍江省虎林縣東烏蘇里江上,面積僅0.74平方公里,平時無人居住,至今枯水期仍與中國江岸相連,而該島東部與蘇聯相距則達400餘米。1964年的邊界談判中,中蘇雙方就這一島嶼的歸屬問題的爭議未解決,此後雙方邊防人員都不時上島巡邏。開始雙方人員相遇時主要採取口頭爭辯,後來蘇軍推搡和毆擊中國邊防人員,又升級到以棍棒毆打。

從1967年11月底至1968年1月5日,對於中國邊民在珍寶島北面不遠的七里沁島進行的冰上捕魚等生產活動,蘇軍連續出動人員干涉,中國邊防部隊也前來保護島上的群眾。蘇軍在與中國軍民爭辯後,由推搡、拳打、棍擊發展到鳴槍威脅。中國方面也以棍棒進行了還擊,卻因力量較弱,群眾和邊防人員共被打傷100多人,蘇軍只有10人左右受傷。1968年1月5日,蘇軍還出動裝甲車在七里沁島上向完全沒有武裝的中國邊民沖撞,當場撞死、壓死中國邊民4人(後又死1人)。對此,中國政府以外交方式提出嚴重抗議。

當時在中蘇邊界東段,蘇聯軍隊的數量已有十幾個師,其裝備更明顯居於優勢。這時中國正處於「文化大革命」之中,軍隊大都在支左和制止武鬥,邊防線上只有少量守備和警戒部隊。在雙方力量相差懸殊的情況下,蘇聯邊防軍挑起這些事件,只能被看作蘇聯領導人對動亂中的中國施加壓力的一種手段。

七里沁島流血事件發生後,1968年1月24日中央軍委以電報指示沈陽軍區、北京軍區等單位,要求加強中蘇邊界東段的邊防警戒,並提出應做好軍事上配合外交斗爭的必要准備。中央軍委還規定了邊防斗爭的具體措施,強調:如遭到蘇方毆打,我可以還手,不要開槍;如蘇方使用裝甲車等向我沖撞時,我可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並向蘇方提出強烈抗議。蘇方用裝甲車等繼續向我沖撞,並軋死軋傷我方人員時,我可相應還擊,如炸毀其車輛,棒擊其人員,但不準開槍射擊;如蘇方向我開槍,我應當場向蘇方提出最強烈抗議,並鳴槍警告。當我兩次警告無效,打死打傷我方人員時,我邊防部隊可以開槍實行自衛還擊;採取上述任何一種自衛措施,都要掌握「先禮後兵」的精神,並把還擊行動控制在我境內。中央軍委還要求邊防部隊注意選擇政治上有利的時間、地點和情況,事先做好准備,多設想幾種可能,擬定行動方案,有重點、有計劃地打擊蘇軍的挑釁,力爭做到「不鬥則已,斗則必勝」。

在中國的涉外事件中,中共中央、毛澤東一向強調大事小事都要匯報,一切對外事宜都要集中掌握。1967年間中國國內出現混亂時,一些涉外斗爭也曾失控。在中蘇邊界的斗爭中,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還是嚴格掌握了政策,統一指揮了各項行動,並嚴格規定了每一行動都要向中央請示報告的制度。

經中央軍委決定,沈陽軍區從值班部隊中抽調了部分精乾的人員進入七里沁島附近,進行了反擊的准備。由於蘇聯方面一時收斂了越界行動,直至烏蘇里江江面於春季開冰前,雙方未發生武裝沖突。然而從1968年春夏以後,蘇軍飛機越過邊境線進行偵察挑釁的事件卻日益增多,對此中國政府向蘇聯政府公開提出了抗議,在邊界上卻未採取射擊行動。

1968年8月蘇聯大規模入侵捷克斯洛伐克,隨後勃列日涅夫又公開鼓吹「有限主權論」,為武裝干涉其他社會主義國家製造理論根據。對此,中國方面譴責蘇聯現代修正主義已變成「社會帝國主義」。這時蘇聯又在中蘇、中蒙邊界屯集重兵,中國領導人不能不對此引起嚴重關注。加之國內「文化大革命」的主旨是「反修防修」,同時又認為國內的反修斗爭又同國際反修斗爭緊密相關。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毛澤東採取了防止蘇聯對中國邊界入侵的一系列警戒防禦行動。

蘇聯領導人從其入侵捷克成功後一時更嚴重滋長的霸權主義出發,也想在中蘇邊界對中國施加壓力,爭取使中國內部發生有利於蘇聯的變化。當時的這種國際氣候,造成了中蘇邊界的緊張局勢日益嚴重,兩國軍隊都出動到領土有爭議的地區,自然會使邊境沖突處於隨時可能一觸即發的狀態之中。

1968年烏蘇里江封凍後,江上有爭議的珍寶島成為雙方斗爭的焦點。從12月27日起,蘇聯邊防軍一再出動裝甲車、卡車運載攜帶武器的軍人上島,攔截上島的中國邊防巡邏隊,並以棍棒對中國邊防軍人加以毆打。中方人員雖然以棍棒還擊,卻往往因力量不足而在斗爭中吃虧。如在1969年1月23日的雙方毆斗中,中國邊防軍人就有28人被打傷,部分武器被搶走。

進入2月份後,只要中國邊防人員一上珍寶島,蘇軍就迅速出動人員前來干涉,而且蘇軍一般出動上島的人員要多於中方人員2—3倍。從2月6日至25日,蘇軍追擊毆打中國邊防人員的事件在島上共發生了5起,2月7日還發生了蘇軍人員以沖鋒槍向中國巡邏隊方向發射6個點射的嚴重事件(未造成傷亡)。當時中國邊防人員保持了剋制,未開槍予以還擊。1969年春天,中國正籌備召開中國共產黨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進一步強調「反修防修」問題。在這種背景下,小小珍寶島上雙方邊防人員的斗爭,實際上正是兩國關系的一個突出寫照。隨後發生的規模並不大的武裝沖突,其實是兩國國家矛盾長期摩擦引發的一個沖撞點。

❷ 蘇聯搞的珍寶島事件是怎麼回事

珍寶島是烏蘇里江里的一個小島,俄羅斯稱其為達曼斯基島,長約1700米,寬約500米,島上有一些灌木,有幾條河流從中國一側流入該島,像手掌一樣。當年圍繞該島到底發生了什麼事情,俄羅斯人如何看待這段不堪回首的往事,俄傳媒透露了這一事件中一些鮮為人知的細節。

達曼斯基島疑團

1969年3月,在遠東烏蘇里江的這次戰斗行動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蘇聯邊境最大的戰斗行動。對此,多年來在俄羅斯存在種種猜測,眾說紛紜,真假難辨。當時蘇聯人並不明白,中國人為什麼要佔領該島,井問道:「當中國人進入該島時,我們的邊防軍人在干什麼?」,「為什麼沒有採取措施制止類似事件的發生?」。有人說「當時中國人太多,邊防軍根本就無法對付他們,不得不動用正規軍」。事情到底是怎麼回事,在30年前那種環境下根本就不可能說清楚。後來蘇聯政府也有意讓人們淡忘此事,也只是將這次沖突描述為《1969年3月的烏蘇里江事件》。

90年代初,在俄羅斯的版圖上再也找不到「達曼斯基島」了,於是俄羅斯人又開始猜測,開始議論當年的「秘密坦克」、議論關於伊曼邊防總隊隊長列昂諾夫上校的神秘死亡。甚至有人說「該島已不復存在,為了讓誰也得不到它,我們已將它炸毀」。達曼斯基島事件仍是一片疑團。曾當過伊曼邊防總隊隊長的退役上校康斯坦丁諾夫,在事隔30年後做了詳盡的描述。

摩擦由小到大

據康斯坦丁諾夫回憶:1968年秋,我們感到中國人在這個冬天可能會發起挑釁行動。我、列昂諾夫和當時的邊防總隊參謀長巴甫洛夫一致認為,這將不會再像以前那樣在冰上以拳相向,而是實質性的沖突。我們得到的口頭和書面命令是:運用現有的一切手段,不能讓挑釁者進入我國領土,但不準動用武器;並嚴禁官兵們傳播這里發生的事情、爭斗。因此,無論是當地居民還是國內其他人,甚至連想都想不到,正當黨的領導人宣講共產主義思想的時候,在漫長的中蘇邊界,沿阿穆爾河和烏蘇里江,幾年來兩個大國的士兵經常發生打鬥。
1968年只在伊曼邊防段雙方就發生過40次打鬥。1968年11月的一天,邊防總隊指揮部曾向軍區報告說:有可能發生武裝挑釁,請求具體的書面指示,並加強力量。

一周後,邊防總隊司令和政委被叫到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並對他們說:如果發生武裝挑釁,那就還擊。但只是口頭意見,不能作為依據。

在相鄰的基爾金島上也一直有一些小磨擦。1969年1-2月在達曼斯基島、下米哈依洛夫卡地段,經常發生沖突,雙方不再是用棍棒,而是用槍托來互相打擊。在一次打鬥中,我們從中國人那裡搶來15支槍,並發現槍膛里有子彈,我們非常吃驚,這使邊防總隊隊長列昂諾夫及其副手確信,危險正在來臨,如果說要發生什麼事情的話,那一定會發生在這里。

達曼斯基島和相鄰邊防隊有可能受到威脅的哨所值勤人員都加強到了50人,並增加了裝甲運兵車,同時,只要中國人一出現,我們的邊防人員就向他們射擊,將這些不速之客趕走。

我們的邊防軍人並不知道,還在2月底的時候,在烏蘇里江左岸(中國一側)就秘密集結了幾千人的部隊、大量的兵器,展開了通信站和指揮所。3月2日夜,約300名中國軍人進人達曼斯基島,並在那裡修建了火力發射陣地和掩體。

從最近的觀察哨到達曼斯基島才80米,為什麼邊防偵察分隊沒有發現這些情況呢?主要是當時沒有夜視設備,而中國人的行動是在夜間進行的,並且邊防分隊早晨沿達曼斯基島巡邏時也沒有發現可疑跡象,我們就從中國人的鼻子底下過去,他們也沒有驚動我們,也許是不想過早地暴露自己。

3月2日行動

康斯坦丁諾夫說:指揮這次行動的中國軍事首長足智多謀、訓練有素、十分狡猾,選擇3月2日並非偶然。在當時的宣傳報道中並沒有提到這一天有什麼意義,實際上這一天非同尋常。

第一,3月1日晚至2日凌晨下著小雪,周圍白茫茫一片,這使中國人可以悄悄地佔領達曼斯基島,雪可以掩蓋他們行進的痕跡。

第二,3月2日是北濱海區送別冬天的節日――謝肉節。中國人估計可能會有人請邊防總隊指揮部的人去吃飯或聯歡,造成和指揮所的聯系「不暢」。的確如此,邊防總隊的領導去了維也堅斯卡亞村,很早就去了,但不是去參加聯歡會,而是去參加演習。30年來沒有人提起過演習的事。

實際上,事發前3天,進行過一次較大規模的軍事演習。有兩個師參加,軍區指示由邊防總隊扮演「敵軍」。難道2個師抽不出來2個連扮演「敵軍」,而非要邊防總隊去扮演「敵軍」嗎?可能當時軍區司令部的意圖是好的,主要是在面臨威脅的情況下提高他們的士氣。
第三,周日和周六,我們的邊防軍航空兵不飛行。

指揮這次行動的中國軍官可能正是根據上述因素,才選定在這一天開始行動的。另外,我們在演習中也出現了一點問題:一個坦克團未能及時到達指定位置,宣布進行戰術停頓。中午12點以後,康斯坦丁諾夫返回指揮所,演習指揮部里響起了「焦急」的電話鈴聲,遠東軍區司令部打電話來說:在下米哈依洛夫卡哨所,正在進行戰斗,有人員傷亡。列昂諾夫馬上下令給巴甫洛夫,讓參加演習的軍士學校和機動分隊馬上撤下,向達曼斯基島出發。

事情就是這樣,當達曼斯基島兩個哨所發生流血沖突時,整個預備隊,即軍士學校和機動分隊卻在離該島100公里以外的地方。

硝煙籠罩達曼斯基島根據康斯坦丁諾夫的回憶,1969年3月2日技術觀察站報告,發現有兩個小隊、約30名中國人已經進入蘇聯邊界。上午11時左右,邊防哨所的伊萬·斯特列利尼科夫上尉帶領一個由30人組成的小組,乘坐一輛裝甲運兵車和兩輛汽車去迎擊入侵者。

他們決定從兩麵包圍該島,斯特列利尼科夫上尉帶領5名邊防軍人和克格勃特別處派來的偵察員H·布依涅維奇上尉從正面接近該島。他們後面約300米是第二小組,由巴班斯基下士率領,共12人。第三小組由拉伯維奇中士率領,共13人,從側翼接近該島。突然,他們遭到正面機槍掃射,左岸火炮和迫擊炮一齊開火,斯特列利尼科夫和拉伯維奇率領的兩個小組全部陣亡,巴班斯基中士帶領的人佔領了一個環形防禦工事並進行還擊。相鄰哨所的摩托化機動小組趕去支援,帶隊的是維塔利亞·布別寧上尉。但由於左岸猛烈的炮火,他們沒有取得成功。

參加演習的邊防軍機動分隊和軍士學校接到命令後迅速返回,在蘇哈諾夫斯基峽口直升機追上了他們,機動分隊轉乘直升機火速趕往達曼斯基島,周圍一片硝煙,灌木、土地、裝備都處在火光中。觀察達曼斯基島,在一顆樹旁發現了我們的士兵,我們的人降落了。同時,裝甲運兵車也來了,是斯克拉達紐卡軍士學校的人。我們佔領了達曼斯基島,開始派人去找傷員。在斯特列利尼科夫死後接替他指揮的巴班斯基中士爬過來告訴我們,找到了斯特列利尼科夫和他的小組,全部陣亡。

列兵彼得羅夫是從邊防總隊政治處來的,在他的短大衣下發現了照相機,後來照片洗出來了,這是他死前拍攝的最後3張照片。我們在其中一張照片中看到,當斯特列利尼科夫正帶人接近時,一個中國軍人舉起手,明顯是向埋伏在戰壕里的人發信號,就在這一瞬間,戰斗開始了。

這一天的戰斗是殘酷的,蘇方共死31人,傷14人。邊防軍奪回了達曼斯基島,並挖了戰壕,一個加強班一直在那裡執勤。

上校陣亡,「秘密坦克」陷落

為防止中國人再次侵入該島,由亞申中校率領的一個機動分隊來到這里,他們共有45人,4輛裝甲運兵車,車上有擲彈筒;岸上還集結了80人的預備隊,並有裝甲運兵車,3月12日夜,遠東軍區第135摩步師來到沖突地區,他們有一個摩步團、一個炮兵團、一個獨立坦克營、一個「冰雹」-BM-21火箭營。

不知為什麼,3月14日在該島執勤的分隊又接到上級命令,撤離該島。康斯坦丁諾夫至今保留著當時在島上執勤的分隊隊長沙拉金的報告筆錄,筆錄是這樣寫的:「3月14日,邊防執勤分隊聽到了對岸中國人的喊話聲,後來我們就接到命令,撤了下來」。從記錄的時間可以看出,命令是在新的戰斗開始前15小時下達的。我問過列昂諾夫是誰下的命令,他說是
「軍區」。但我估計,命令並不是軍區下達的。我們走了,中國人又佔領了該島。我們不能確定這是怎麼回事,但這很不正常。

3月14日快到半夜時,列昂諾夫又接到軍區的命令,要求重新奪回達曼斯基島。大約1-2個小時後,亞申中校率領機動分隊到了。戰斗開始了,關於島上的情況並不明了。從最高觀察哨上報告說,中國人跑到島南端去了,佔領南端後准備打擊亞申的側翼。後來又有9輛坦克前來支援,列昂諾夫發現坦克後說:「我現在去島上」,說著他就匆忙出發了,甚至沒有來得及確定聯絡信號。邊防軍雖有無線電台,但他們都不知道頻率,坦克去參加戰鬥了,我們和它卻沒有任何聯系。

中國人接近了列昂諾夫的坦克,跟隨在他後面的兩輛坦克又返回去了,並且不是返回岸上指揮所,而是返回了哨所。為什麼會如此驚慌失措呢?因為有人覺得,中國人的坦克開到了我們這邊,情況非常嚴重。列昂諾夫在坦克里受了重傷。此事報告到了莫斯科,莫斯科命令迅速救出坦克和列昂諾夫上校。結果,有幾次試圖沖向坦克都未能成功。

15日夜16日凌晨,師偵察連連長勃爾特科夫斯基率領偵察營救小分隊前去營救,到達坦克時列昂諾夫上校已經陣亡。他想從下艙口出來時,被狙擊手射中心臟部位。中國人沒有動他,但拿走了坦克上的儀器。我們想用地雷將坦克炸毀,但沒有成功;後來決定用火箭炮,從烏蘇里江岸上發射每枚重達180公斤的火箭炮,並未射准。坦克被打歪了,瞄準手已經看不見它了。4月底,中國人將它拖了出來,現在已成為他們博物館的展品。

由於中國人佔有明顯的優勢,達曼斯基島久攻不下。要想取得成功只有使用火炮。但這就意味著使沖突升級,當時沒有人有勇氣下達這樣的命令,只能原地等待上級的命令。最後,在17時才收到上級(莫斯科)的命令,用「冰雹」進行了打擊。「冰雹」在當時尚屬於「秘密武器」,據說下達使用「冰雹」火箭炮命令的是勃列日涅夫。原199團團長、退役上校克魯別依尼科夫回憶說,「一個冰雹營和一個裝備122毫米榴彈炮的團對該島及對岸5-6公里縱深進行了猛烈打擊。隨後駐扎在上烏金斯克(現為烏蘭烏德)的一個摩步營參加了戰斗,營長是斯米爾諾夫少校。該營有很多人尚不滿20歲,在這次戰斗中有7人死亡,9人受傷,4輛裝甲車被擊毀。最後中國人放棄了該島。開始,該島的防禦由135摩步師負責,直到4月,局勢逐步穩定下來後,該島的防守才又重新交給了邊防軍。一直到那年的 9月,那裡仍能聽到槍聲,還有人員傷亡。

為什麼不講實話

康斯坦丁諾夫說,對3月2日發生的事情,當時政府的宣傳是這樣說的:「10時40分,哨所響起戰斗警報,裝甲運兵車和汽車進入戰備,哨所負責人斯特列利尼科夫上尉將情況報告給了相鄰單位的布別寧和肖霍洛夫,並報告了邊防總隊隊長列昂諾夫,得到這一消息後,為趕走中國人,首長決定……」

是誰在什麼時間向什麼人報告了這件事情,並不像上面宣傳中所說的那樣,這明顯是在捏造事實。為什麼會這樣呢?當時只有一個目的:向本國人民以及中國人表明,我們的邊防一切正常,秩序井然,一切都是在按命令行事,每一個人都在自己的崗位上。而實際上機動分隊和軍士學校卻在100公里以外的地方。

當時的報道中並沒有提及有軍士學校和裝甲運兵車參加,實際上,正是由於他們的參加才使我們佔有優勢。之所以不提他們,是想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我們以很少的兵力趕走了中國人。

政府在報道3月中旬達曼斯基島的第二次戰斗時說:邊防軍把毛澤東的部隊打得落花流水。但事情並不是這樣的,邊防軍的沖鋒受挫,遭受重大傷亡,中國人在人數、技術裝備和武器上佔有明顯的優勢,並且戰斗開始前該島在他們手上。宣傳中隻字未提使用正規軍和坦克的事,對列昂諾夫上校的死亡更是諱莫如深。

和平的努力

1969年3月6日,蘇聯政治局召開會議,專門討論發生在烏蘇里江的事情。政治局的委員們給邊防軍人以很高評價,但也指出了許多不足,如,在沖突區域沒有「好的部隊集群」,無論是邊防軍還是常規軍的集群;作戰和部隊偵察組織不力;沒有夜間觀察等。會上通過了一系列加強邊防的措施。政治局的路線是:該島自古以來就是蘇聯的領土,毫不讓步、堅決對抗。

但是,此前並不是沒有和平的努力。蘇聯邊防軍就一直主張通過對話和平解決領土爭端。還有1964年時,當時的邊防軍司令濟里亞諾夫上將受命與中國就這些問題進行磋商。為完成這一使命,他又被賦予副部長的頭銜。濟里亞諾夫在一次磋商會上曾有勇氣聲明,有可能就一些島嶼做出讓步,其中就包括達曼斯基島。赫魯曉夫得知後將其從北京召回,並對其大發雷霆,進行了粗暴的訓斥。在沖突發生前一年,即 1968年夏,濟里亞諾夫再次聲明:應通過對話以和平方式解決爭端。

在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委員會舉行的會議上,曾討論過與中國邊境地區的局勢問題。主持人是當時的外交部副部長庫茲涅佐夫。在會上他讓每個人站起來回答:「您認為應該怎麼辦?」邊防軍人中沒有一個人說要用武力解決日益惡化的領土爭端。濟里亞諾夫仍然堅持自己的觀點。此外,會後他還給自己的部屬下達補充命令:「採取一切必要措施,阻止中國人進人我國領土,但不要使用武器」。只是在最後,要和大家說再見時,才暗示:「如果情況非常嚴重,那就還擊」。

那次戰斗以後,從中國方向進入該島的所有道路上都埋設了地雷;而在烏蘇里江右岸集結了大量的軍隊。直到1969年9月,兩國政府領導人在北京會晤後,緊張局勢才逐漸平息。
現在俄中邊界劃界工作已經結束,我們已不再擁有達曼斯基島了。它已劃歸中國,因為它位於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國一側。如果在1964年時我們聽從濟里亞諾夫將軍的建議,那就不會發生1969年3月的悲劇。

全文完,謝謝大家耐心看完 ^_^

❸ 珍寶島事件是怎樣一回事

珍寶島事件是指中國和前蘇聯因烏蘇里江上的珍寶島歸屬問題,而於1969年在島上發生的武裝沖突。

——被我方繳獲的蘇軍T-62型坦克

❹ 中國與蘇聯之間是否發生過戰爭,由什麼引起結局怎麼樣

發生過。

1,、遠東路戰爭

2、珍寶島之爭

3、鐵列克提事件

❺ 1967年中國與俄羅斯爭奪的什麼地方

位於中國黑龍江省虎林市,中蘇界河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中國一側,我國又稱珍寶島,俄羅斯稱為達曼斯基島(остров Даманский)。全島面積0.74平方公里,長約1700米,寬約500米。距西岸200米,距東岸300米。

根據1860年清朝政府和沙俄簽署的中俄北京條約,中俄以烏蘇里江為界。由於該島位於界河之上,歸屬在整個二十世紀沒有定論,中國和俄國(蘇聯)都聲稱擁有該島主權。 中蘇決裂之後,從1967年到1969年初雙方在該島上的巡邏隊流血沖突不斷發生。1969年3月2日和1969年3月15日,中蘇雙方的邊防部隊在此發生武裝沖突。蘇軍動用了坦克、裝甲車、飛機和當時的「秘密武器」「冰雹」火箭炮。解放軍使用了反坦克炮、無後座力炮、40火箭筒等輕武器和岸上的縱深炮火。雙方都聲稱是對方蓄意挑釁,先開火,己方打退了對方的進攻,戰斗之後己方控制全島,而且己方傷亡比對方少。這次戰斗中方稱為「珍寶島保衛戰」。戰斗之後中蘇雙方都在江岸集結大量軍隊。同年8月,中蘇在西部邊界鐵列克提再次發生武裝沖突。 1969年9月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參加越南領導人胡志明的葬禮後路過北京,和周恩來等會晤。之後局勢得到緩解。 2005年4月27日,中國全國人大批准《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2005年5月20日,俄羅斯國家杜馬表決批准該協議。根據該協議,珍寶島是中國的領土。

❻ 俄羅斯「驅熊巡邏隊」在行動,他們的工作有什麼雙重意義

作為戰斗民族,俄羅斯竟然成立了一支驅熊巡邏隊。雖然這支隊伍看似奇葩,但是他還是存在很重要的意義的。小編認為,這支隊伍首先對於俄羅斯人來說,可以保障居民的生命安全,防止棕熊對俄羅斯人的生命和財產造成威脅。其次,這支隊伍也可以保護俄羅斯生態和生物多樣性,保障棕熊的安全,防止它誤入城市中而受到傷害。而且這支隊伍對於棕熊也可以起到保護作用。他們的任務並不只是簡單的將棕熊驅逐到自然領域中。他們在巡邏過程中發現受傷的棕熊或者被遺棄的小熊時,還可以起到救助和照顧作用。對於保護俄羅斯的生態環境也有很大的意義。

❼ 中蘇邊境沖突——珍寶島自衛反擊戰

珍寶島自衛反擊戰 中國人民解放軍邊防部隊在珍寶島擊退蘇聯軍隊入侵的戰斗。1969年3月,蘇聯軍隊幾次對黑龍江省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中國一側的珍寶島實施武裝入侵,並向中國岸上縱深地區炮擊。中國邊防部隊被迫進行自衛反擊。保衛了祖國的領土。
珍寶島位於黑龍江省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中國一側,面積0.74平方公里,歷來為中國領土,當地居民祖祖輩輩在這里從事生產活動。20世紀以來,由於中國漁民張蓋和臧蓋年等幾位老人,相繼上島建房、捕魚和種菜,因此珍寶島又被當地人先後稱為「張蓋島」和「翁島」。1928年,中國居民陳遠進買下了張蓋的房子,與其子陳錫山常住島上。1937年日本侵入中國東北後,關東軍強迫島上居民撤離。1945年日本投降後,陳錫山等人又回到公司村一帶居住,還經常登島捕魚和生產。中國邊防軍也一直在這一地區執行巡邏任務。1966年3月,中共中央決定不派代表團參加蘇共二十三大,中國共產黨與蘇聯共產黨的關系隨之中斷,「蘇聯的黨和國家的領導現在被修正主義篡奪了」的定性同時下發全黨;與此相呼應,蘇聯在中蘇邊界陳兵百萬,並派二十萬蘇軍進駐蒙古,在遠東配備了可以進行核攻擊的數百架轟炸機,從1964年10月15日到1969年3月15日以前,蘇聯方面挑起的邊境事件竟達4189件之多,最終導致了珍寶島事件的發生。1967年後,蘇聯邊防軍開始入侵中國領土珍寶島,阻撓中國邊防部隊巡邏隊上島巡邏,多次製造流血事件,打死打傷中國邊防部隊巡邏官兵多人,抓捕中國漁民。對於蘇軍的挑釁行徑,中國邊防部隊嚴格執行中國政府、中央軍委的指示,採取了極大的剋制忍讓,但蘇聯政府對中國政府的嚴正抗議和警告置若罔聞,蘇聯邊防軍的挑釁行為毫無收斂。
1969年3月2日8時,中國邊防部隊派出巡邏分隊登島執行巡邏任務。蘇軍發現後,立即出動70多人,分乘2輛裝甲車、1輛軍用卡車和1輛指揮車,從蘇聯境內分路向珍寶島急進,接近珍寶島後,列開戰斗隊形向中國邊防巡邏分隊進逼,並以一部兵力向中國邊防巡邏分隊的一個小組側後穿插。入侵蘇軍不顧中國邊防巡邏分隊向其發出的警告,突然開槍射擊,打死打傷中國邊防巡邏人員6人。中國邊防巡邏分隊被迫進行自衛還擊。中國邊防巡邏第二小組聽到槍聲後,在班長周登國的指揮下,給側後的入侵蘇軍以沉重打擊。隨後,中國邊防巡邏分隊發起反擊,但遭到叢林中蘇軍的猛烈射擊。中國邊防戰士於慶陽猛然躍起,向叢林蘇軍射擊,吸引火力。蘇軍火力向他射擊,擊中他的頭部,他倒下後不久,頑強地站起,端起沖鋒槍繼續向蘇軍沖擊,直至英勇犧牲。副連長陳紹光指揮一個班迂迴到叢林中蘇軍側後,但一股蘇軍又從他的側後沖來,兩面機槍夾擊他們。陳紹光一面指揮分隊英勇還擊,一面奮勇向蘇軍一個機槍火力點沖去。這時他身受重傷,仍然堅持移動到有利位置,打掉了這個火力點後,倒在了血泊中。經個多小時激戰,中國邊防部隊擊退了入侵珍寶島的蘇聯邊防軍。
3月15日凌晨,蘇軍邊防軍60餘人在6輛裝甲車的掩護下,從珍寶島北端侵入。中國邊防部隊某部營長冷鵬飛奉命帶領一個加強排登島,與入侵蘇軍形成對峙。8時許,蘇軍發起攻擊,冷營長沉著指揮,堅守有利地形,指揮部分兵力分割蘇軍,經一個小時激戰,打退了蘇軍的進攻。
9時46分,蘇聯邊防軍在炮火掩護下,出動6輛坦克5輛裝甲車向珍寶島接近,從南北兩側發起攻擊,並以密集火力封鎖江汊,攔阻中國邊防部隊登島支援。堅守在2號陣地上的無坐力炮班長楊林,佔領有利地形阻擊蘇軍,待蘇軍坦克駛近到只有10餘米遠時,他接連投出5枚手雷,打亂蘇軍隊形,使其一輛坦克闖入雷區被炸壞。楊林帶兩個炮班機動射擊,他連續擊中3輛裝甲車,但他也不幸被蘇軍坦克炮火擊中壯烈犧牲。
13時35分,蘇軍邊防軍縱深炮火猛烈襲擊中國防禦陣地,正面達10公里,縱深約7公里。炮擊2小時後,蘇軍100餘人在10輛坦克和14輛裝甲車掩護下,發起第三次進攻。守島的中國邊防部隊分割其步兵與裝甲、坦克聯系與蘇軍近戰,減弱其火力。火箭筒手華玉傑越打越勇,在零下30多度冰天雪地里,甩掉棉衣和絨衣,先後擊毀擊傷蘇軍4輛裝甲車。經50多分種激戰,勝利地粉碎了蘇聯邊防軍的第三次進攻。這一天,蘇軍先後出動50餘輛坦克、裝甲車和100多名步兵,運用直升飛機和縱深炮火掩護,並炮擊中國境內縱深地區。中國邊防部隊同入侵蘇軍共激戰9個多小時,頂住了蘇聯邊防軍的6次炮火急襲,擊退了蘇聯邊防軍的3次進攻,擊斃了蘇軍邊防部隊總指揮列昂諾夫上校和楊辛中校。勝利地保衛了珍寶島。
17日,蘇聯邊防軍又出動步兵70多人,向島上敷設地雷,企圖阻止中國邊防部隊登島並拖回被中國邊防部隊擊壞滯留在江汊的一輛T-62型坦克。中國邊防部隊以炮火將其擊退,被炸壞的蘇軍坦克被中國邊防軍繳獲,成為蘇聯侵略中國領土的鐵證。
珍寶島自衛反擊戰,中國邊防部隊在嚴寒條件下,面對蘇軍的先進坦克、裝甲戰車,毫不畏懼,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採取靈活的戰術,用鮮血和生命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尊嚴。作戰中,人民群眾積極支前,保證了反擊作戰的勝利。為了表彰黑龍江邊防部隊的英雄事跡,中央軍委於7月30日發布命令,授予孫玉國、杜永春、華玉傑、周登國、冷鵬飛、孫征民、楊林、陳紹光、王慶榮、於慶陽等10名官兵以「戰斗英雄」稱號,給邊防部隊偵察連、一連和公司邊防站等10個單位各記一等功一次。
1969年的中蘇邊界沖突是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系破裂高潮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之間的一系列武裝軍事對抗之一。幾乎導致了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國之間的戰爭。
1964年中蘇邊界談判失敗後,尤其是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事件)並提出「有限主權論」,中國認為這是對一個國家主權極其嚴重的挑戰,今天是捷克,明天就有可能是中國。
中蘇決裂之後,從1967年到1969年初雙方在該島上的巡邏隊流血沖突不斷。
1968年底烏蘇里江封冰後,珍寶島成為中蘇沖突的焦點,蘇聯邊防軍一再武裝登島,攔截上島的中國邊防巡邏隊,毆傷中國邊防巡邏人員,甚至還開槍挑釁。1969年初,中方決定自衛反擊。3月2日,中蘇在珍寶島發生了第一次武裝沖突。面對上島攔截中國邊防巡邏隊的蘇軍的武力干涉,已在珍寶島中國一側岸上隱蔽待命的中國精幹小分隊,奉命投入戰斗。戰斗進行了三十多分鍾,雙方各傷亡數十人,殘余蘇軍退出了珍寶島。當時的沈陽軍區司令員陳錫聯回憶說:「這次珍寶島自衛反擊戰確實是經過中央批准,早有準備的。」當時正准備開中共九大,大軍區首長均已來到北京,因此,中央軍委專門在京西賓館開設了一個房間,架設了專線,由他負責直接與前線聯系,外交部副部長喬冠華負責掌握國際方面的情報,隨時向周恩來匯報,並由周恩來下最後決心。為了最初的戰斗,我們准備了兩三個月的時間,從三個軍抽調了三個偵察連,一個連二三百人,由有作戰經驗的參謀人員帶隊,進行了專門的訓練和配備,打得乾脆利落。
1969年3月2日和3月15日,中蘇雙方的邊防部隊在烏蘇里江上的一個島上(中國一方稱之為珍寶島,蘇聯稱之為達曼斯基島),發生武裝沖突。蘇軍動用了坦克、裝甲車、飛機和當時的「秘密武器」——冰雹火箭炮。解放軍使用了反坦克炮、無後座力炮、40火箭筒等輕武器和岸上的縱深炮火。蘇聯伊曼邊防總隊隊長列昂諾夫上校陣亡,蘇軍的一輛T-62型坦克被擊壞並被中國邊防部隊拖回運往北京展覽。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公布的數字為:蘇聯方面亡58人,傷94人。中國方面公布的數字為:中國邊防部隊亡29人,傷62人,失蹤1人。
這次戰斗中方稱為「珍寶島保衛戰」。戰斗之後中蘇雙方都在江岸集結大量軍隊。
中國於1969年5月24日發表聲明:中蘇邊界問題演變到今天的地步,不是中國方面的責任。但是,中國仍然准備通過和平談判全面解決中蘇邊界問題,反對訴諸武力。 蘇聯於1969年6月13日發表聲明稱:沙皇專制雖然崩潰了,但俄羅斯國家的邊界不應該毀滅,沙皇從未同中國簽訂過任何不平等條約。
在邊境沖突上,中蘇邊境地區的武裝沖突從東段擴大到西段。同年8月13日,中蘇在西部邊界鐵列克提地區再次發生武裝沖突。蘇軍出動直升機掩護坦克裝甲部隊,在炮火支援下襲擊在鐵列克提地區巡邏的中國邊防軍巡邏分隊。中國邊防軍幾十人(一說38人,一說78人)被圍全部陣亡。
1969年9月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參加越南主席胡志明的葬禮後路過北京,與周恩來等會晤。之後局勢得到緩解。主要原因在於蘇聯認定中國有核反擊能力,並且雙方都願意防止大規模軍事沖突。
根據此次會談時所達成的諒解,1969年10月20日,中蘇兩國外交部副部長級的邊界談判正式舉行,談判未取得任何進展。蘇聯向中蘇邊界增兵。中國開展「深挖洞、廣積糧」的全國性戰備運動。
2005年4月27日,全國人大批准《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2005年2月20日,俄羅斯國家杜馬表決批准該協議。根據該協議,珍寶島是中國的領土。
★沖突由起
珍寶島位於黑龍江虎林縣境內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中國一側,面積0.74平方公里。在中蘇關系友好時,珍寶島的主權並不是問題,但進入上世紀60年代中期以後,蘇軍逐漸開始在這一帶製造摩擦事件。1968年12月27日,蘇軍75名士兵越過江面登島,攔截並毆打我方17人巡邏隊,打傷我方8人,搶走沖鋒槍2支。1969年1月4日,蘇軍再次毆打我軍巡邏隊,打傷我軍20多人,搶走6支沖鋒槍,3支半自動步槍和子彈數百發。類似的情況在2月又發生了5起。為了遏止這種勢頭的發展,1969年1月24日,中央軍委下達指示,要求沈陽軍區做好軍事斗爭准備,並提出了相關紀律(如遭蘇方毆打,我可還手自衛,不可開槍:蘇方使用裝甲車等向我沖撞,我可採取必要的防護措施,並向蘇方提出強烈抗議;蘇方用裝甲車等繼續向我沖撞,並軋死軋傷我方人員時,我可相應還擊,如炸毀對方車輛,棒擊其人員,但不準開槍;蘇方向我開槍,我應當場向蘇方提出最強烈的抗議,並鳴槍警告。當我兩次警告無效,打死打傷我方人員時,我邊防部隊可以開槍實行自衛還擊),根據這一指示,黑龍江省軍區提出了「珍寶島地區反干涉斗爭方案」,並在邊防站成立了前敵指揮所,計劃將可能發生的戰斗控制在營級規模。
2月25日後,為了防止再度發生沖突,我方暫停了在珍寶島的巡邏,蘇聯方面則大肆宣傳「中國退出達曼斯基島」的消息,而且公開宣傳如果中國部隊再度上島,就要採用火力解決。為了拆穿蘇聯的宣布謊言,我方決定,在3月2日恢復巡邏。由於此次蘇軍很有可能開火,3月1日,前敵指揮所召開了作戰會議,決定3月2日凌晨先派出一個偵察分隊上島擔任掩護任務,上午再派出2支巡邏隊,從島兩側行進。遇到蘇軍開火,堅決反擊。
3月2日8時40分,我軍兩個巡邏分隊出發,剛抵近島岸時.蘇軍從蘇聯境內下米海洛夫卡和庫列比亞克依內兩個邊防站,派出2輛裝甲車,l輛軍用卡車和l輛指揮車共70多人,搶先趕到珍寶島的東側,擋住了中國第一遛邏隊的去路,而且與平時不同,蘇軍士兵全部持槍,一下車就擺開了戰斗隊形。為了避免事態擴大,第一巡邏隊一邊向蘇軍發出警告,一邊向島西撤去。但蘇軍緊迫不舍,並派出2個分隊,分別迂迴第一巡邏隊的兩側。其中蘇軍的左側分隊,與我方第二巡邏隊在島另一側遭遇後對峙。
就在第一巡邏隊退到島邊時,蘇軍士兵突然開槍,當場打死打傷第一巡邏隊6人,我方被迫開始反擊,島上潛伏部隊也隨即開火。
蘇軍開火後,江面上的蘇軍裝甲車開始沖擊,除了提供正面支援以外,還有1輛裝甲車一直迂迴到島的北側,試圖從側後攻擊我軍。我方潛伏分隊位置原本距離該車不遠.但由干火箭簡手經驗不足,發射數發火箭彈也未能擊中該車,只是該車也被越來越近的火箭彈嚇跑.使蘇軍失去了迂迴方向的火力支援。之後的時間里,雙方人員在島上形成了混戰局面,形勢逐漸向不利於蘇軍的方向發展.我軍步兵的基本技戰術素質和靈活性都在蘇軍之上,蘇軍士兵之間的配合過於拘泥條令,單兵間的距離,小組間的距離以及配置等等過於噩化,不能根據地形、敵情和隱蔽物等情況靈括掌握,而其固有的重型火力優勢在島上地形中也無法發揮,傷亡明顯高於我方。因此,1小時之後,蘇軍放棄了進攻,乘車返回其境內。
在第一巡邏隊和蘇軍交火的同時,另一方向上。第二巡邏隊戰士在聽到槍聲後先敵開火,將對方迂迴分隊7人全部殲滅。
此日,我方共斃傷蘇軍60餘人(其中擊斃38人),擊毀裝甲車、指揮車和卡車各1輛,我方犧牲17人。重傷11人,輕傷24人,失蹤1人。
★激戰
3月2日之後,蘇軍先後於4日,5日、7日,10日,11日、12日6次侵入珍寶島及其西側的中國河道,根據情報,蘇軍在幾天內又有新的增援,坦克達到70輛,火炮380門。裝甲車及自行火炮150輛,地面部隊增至一萬多人,尋機大規模報復的跡象明顯,我方也緊張准備,既要准備小打,也要准備大打,既要准備邊界沖突,也要准備大舉入侵。因此,我方也動員了46軍133師、23軍77師等部隊,准備應對可能的大規模的沖突甚至戰爭。
在這期間舉行的前指作戰會議上,多個部隊的指揮員共同會商後認為,蘇軍下一步可能會進行一次報復性作戰,目標多半是我們的日常巡邏部隊,為了應對這一局面,我方應注意在島上加強工事,構築火力網,並且注意形成縱深,在江西側岸上林中留出足夠的預備部隊,以應對蘇軍可能的大規模進攻。同時,還要把炮兵部隊集中使用,爭取形成局部的火炮優勢。
會議還決定,在現有的直瞄火炮和火箭筒無法擊穿T-62坦克正面裝甲的情況下,在蘇軍坦克經常行動的路線上構築雷場,並加強集束手榴彈、反坦克炮、火箭筒的配合協同。
就在這次會上,當地部隊還介紹了當地冬季作戰的特點,以及防凍准備,這就是邢著名的順口溜——「耳戴套,臉戴帽,褲帶扎棉襖,手往懷里抄,夜裡值勤別偷懶,困了喝酒別睡覺。」其它幾句容易理解,『褲帶」一句,是防止匍匈時雪進入外衣內。此外,還要求潛伏分隊戰士出發前吃一兩片止咳葯,防止咳嗽暴露目標。從現在的角度看.當時我們部隊的防凍技巧還停留在經驗指導行動的階段,沒有完善的理論,有些地方甚至是違反科學的,比如喝酒,表面上會讓人一時有溫暖的感覺,但其實在嚴寒條件下,烈性酒會造成人血管舒張,更快的喪失體內熱量,造成凍傷。但這些土經驗,還是提高了部隊潛伏的耐久力。
3月14日晚9時,按照預定計劃,三個雷場同時開始布雷(江岸通道上兩個、島西江叉上一個)。江叉上的雷場既是與敵坦克作戰的第一道防線,又可以卡住主要通道,使島上我軍免遭蘇軍的分割。由於江面冰層堅硬,只能將地雷放置在冰面上。為了隱蔽雷場,軍務科副科長孫征民帶領的工兵分隊,將需在江面上埋設的二十多顆反坦克雷,分別裝進預先縫制好的白毛巾兜里,扳開壓簧,利用島上樹叢、塔頭的掩護,將偽裝雷按照江叉上的自然地貌,拉開間隔,混在了江面的冰雪凹凸中。雷場布設完畢後,前指留下了一個班,在島西高地上潛伏,以掩護第二天的巡邏。
雷場和潛伏分隊,成為了3月15日戰斗的決定性因素。
3月15日凌晨,潛伏分隊發現蘇軍6輛裝甲運兵車開到江邊,運載三十多名士兵進入島東北部樹林隱蔽。我軍和蘇軍的計劃居然不謀而合,都是由潛伏部隊掩護第二天的行動,但蘇軍根據他們的人體耐寒試驗認為人最多隻能在這種氣溫下潛伏4個小時.因此選在了3、4點鍾上島,而此時,我軍小分隊已經潛伏了4個小時了。
可以說,就是這個時間上的差異(抑或說能力上的差異),決定了蘇軍在這次戰斗中的命運。
根據前指臨時改變的計劃,77師某營營長冷鵬飛豐領一個加強排上島,加強了潛伏分隊實力。炮兵部隊首輪目標改為潛伏蘇軍,兩個師屬炮群則負責封鎖江面。
3月15日8時,我方巡邏隊比平時推後1小時開始巡邏,巡邏路線也由原來的由北往南,改為由南往北,路過我方潛伏陣地,當他們走到島中部,剛剛到達蘇軍輕武器射界時(對面蘇軍步兵使用的是AKM步槍)便停下休息,直到對岸的蘇軍開始行動時,才回頭折向西南。眼看中國軍隊離開射程,蘇軍潛伏部隊只好開槍,我方巡邏隊便迅速隱蔽起來,引誘蘇軍進攻。
8:05,蘇軍3輛裝甲車引導步兵20餘人,沿江面朝巡邏隊位置沖擊。在前進過程中,恰恰把側翼暴露給了潛伏分隊。當蘇軍距離我軍潛伏分隊陣地不到50米時,我軍突然開火,迅即,後方炮群也對蘇軍潛伏部隊陣地和江面敵人進行打擊,蘇軍部隊完全暴露在沒有依託的江面上,原本負責支援的蘇軍潛伏分隊陣地則被炮火覆蓋,根本無法起到作用。在2輛裝甲車被擊毀,數十人傷亡後,蘇軍潛伏分隊和江面部隊的余部撤回了對岸。
9:46,蘇軍重新調整了部署,在炮火准備後,發動了第二次進攻,正面由3輛坦克、3輛裝甲車引導步兵沖擊.抵近後。由坦克在江面上提供直接火力支援(島岸太高,坦克無法登島),吸引我軍注意力,側面則以4輛坦克和2輛裝甲車,從島南端側後的江叉上迂迴過去,試圖切斷江岸同島上的聯系,合圍島上我軍分隊。
由於我方沒有有效的反坦克火力,只能在蘇軍接近後,壓制對方步兵和裝甲車。蘇軍坦克無法上島,整個蘇軍隊形又被遲滯在島東側江面上。這時。蘇軍的迂迴分隊繞過了島南端,從我國內河的島西江叉上包抄過來。為了將蘇軍坦克引入雷區,我軍戰士主動發射火箭彈,暴露陣地位置,上當的蘇軍坦克剛剛進入雷區,首車履帶便被炸斷。我方抓緊時機,又用火箭筒將對方最後裝甲車擊毀,將3輛坦克堵在當中,隨後集中炮火向這3輛坦克射擊,但T-62的防護能力在當時的確先進,雖然坦克上的車燈,天線、履帶護扳全被炸壞,但還是將後面的裝甲車撞開,從原路逃了回去。首車活著的成員則在企圖逃跑時破擊斃。
蘇軍第二次進攻,持續了2個多小時。其聞,我方陣地指揮員冷鵬飛受傷鵬由孫玉國代理。
下午13時35分,蘇軍在偵察校射飛機的指引下,使用縱深火炮,坦克炮,對珍寶島和我方江岸縱操地區進行了炮擊。15時25分左右,蘇軍坦克,裝甲車24輛,引導100多名步兵,再次向島上沖擊。登島後,在島東部叢林中散開,試圖憑借兵力優勢將我軍從島上擠走,我方給各個戰斗小組分配了目標,逐一消滅對方的裝甲車和步兵,並將2門門75毫米反坦克炮推出掩體,在不到100米的距離上對蘇軍坦克射擊,壓制其火力。至3時30分,我軍炮兵突然加入戰斗,對江面和島上敵人進行壓制射擊,並轟擊了對岸的蘇軍指揮所,蘇軍指揮員、邊防總隊長列昂諾夫上校被擊中身亡,使蘇軍失去了指揮,第三次進攻又被擊退。
3月15日,是雙方戰斗最為激烈的一天(雙方的一線指揮員1死1傷),我方步兵在炮火的支援下,頂住了蘇軍6次炮火襲擊和3次進攻,擊斃敵上校以下60餘人,打傷80餘人,擊疑擊傷坦克,裝甲車13輛,我方犧牲12人,傷27人。
★爭奪T-62
這次戰斗中,蘇軍使用的坦克是當時遠東部隊的主戰裝備——T-62,雖然它當時已並非蘇聯最優秀的坦克(當時蘇軍歐洲地區部隊已經部分裝備了T--64),但其車載紅外夜視系統和火控系統還是我軍所沒有的,車體的布局等也和以往的T一55/54有了代差。自然而然。3月15日戰斗結束後,冰面上的T-62坦克成為了雙方爭奪的下一個焦點。
3月20日夜間,我方派出以排雷英雄孫征民(此前已經布排雷200多顆)帶隊的工兵小分隊上島排雷,以便把坦克拖到安全地方,同時補充佈雷,完善雷場。但是,當時我軍對夜視器材的認識不足(當時我軍自己還沒有正式裝備實用化的夜視器材),低估了裝備了精良夜視器材的蘇軍狙擊手的威脅。就在我方人員排除了十幾枚地雷後,蘇軍狙擊手擊中了小分隊的一位戰士,這位戰士受傷後身體翻滾時,又不慎觸發了一枚地雷,導致旁邊的孫征民也不幸犧牲,排雷行動被迫中斷。
為了防止T-62落入我軍手中,蘇軍也採取了多次搶奪和破壞話動,其中3月21日晚的行動險些成功,當時蘇軍派遣了一個6人爆破分隊,沿著預留的雷區通路潛行至坦克處.企圖將它炸疑、炸沉。我軍原本在這輛坦克附近安排了觀察哨,但這天值班戰士,由於連日勞累,居然都在雪地中睡著了。蘇軍小分隊發現了其中一位戰士,井用槍托將其砸昏。正當蘇軍把帶來的120公斤炸葯塞進駕駛艙內,安裝雷管和引爆導線時,近處突然有沖鋒槍聲傳來。蘇軍小分隊懼怕被殲慌忙撤退。其實,我軍井未發現蘇軍人員,只是換哨的戰士被枯樹枝絆倒時,手指無意扣動了扳機,造成了一次「成功」的走火。
經此事件後,3月22日,肖全夫向中央軍委報告了情況。當天,中央軍委回電要求:「T-62坦克是蘇聯的新型坦克……務必保護完整,供軍事科研單位進行研究。」肖全夫最後決定:架設人工絞盤,配合載重汽車,將坦克拖走。但就在同時,蘇軍一面用炮火阻止我方人員接近坦克,一面晝夜不停地炮擊這輛坦克,企圖將其擊疑。後來把此處冰層炸開,坦克沉入了江底。於是,前線緊急聯絡海軍派遣潛水分隊支援。
潛水分隊抵達後,與前線人員一同觀察了現場,認為白天蘇軍的火力太猛,無法接近坦克沉沒位置。夜晚太黑,行動起來又不方便,而且還有蘇軍夜視器材的威酪。行動必須在傍晚天色半黑時。當時珍寶島白天最高溫度都在零下30度,江上冰層超過2米,坦克沉沒之處.也已結下了厚冰。在日落後下水入冰,穿著沒有禦寒功能的輕潛裝具的潛水員隨時可能被凍僵。然而,只有這一辦法,才有可能將坦克搶回。在老潛水員熊建成的帶領下,潛水員開始操作。具體下水時間由對方的炮擊決定,炮聲一停,潛水員下水作業;炮聲一響,潛水員剮躲進掩體休息,並規定水下活動不超過15分鍾。
然而,潛水員一下水,就出現了問題——江水很快把潛水員的呼吸腔、通氣閥凍住,呼吸管也時時被冰茬卡住。潛水員雖然用自己呼出的熱氣將呼吸腔化開,但江水中能見度過低,只能用手探摸。最後,潛水員的潛水服被碎冰茬劃破,冰水灌人潛水服內.幾乎使人失去知覺,只好上岸。而且蘇軍的炮火非常密集,當天,潛水員們的後續努力也都告失敗。
次日傍晚,潛水員熊建成又一次潛到了江底,這一次,他很快便找到了目標,並鋼纜統掛在了坦克尾部的掛鉤上,但他剛一出水,蘇軍的炮火就將鋼纜炸斷。只得由接替的潛水員隋傳香再行探摸。這次他也很順利的找刊了目標,並拴好鋼繩,令人意外的是,從他下水直到出水,蘇軍居然始終沒有打炮!我軍抓緊時機,四十多個官兵推著兩個人工絞盤(為了避免蘇軍注意,不能使用動力機械),在當天晚上,把坦克絞出了江面,又絞到江邊。天亮後,再把鋼纜、絞盤和坦克部掩蔽了起來。到了第三天晚上,坦克和炮塔被分別絞到岸上,第四天,早已隱蔽在岸邊林中的兩台拖拉機,將坦克和炮塔拖到樹林,然後又用牽引車拖向後方。至此,我軍終於獲得了戰後第二代坦克的實物。這輛車在經過了相關部門的測試和考察後,陳列在北京革命軍事博物館。
珍寶島戰斗中,我軍檢驗了部隊的作戰能力,也對蘇軍的實力和決心有了一定的了解。這次戰斗中,我方的參戰人員,基本上都是建國後長大的一代,沒有參加過革命戰爭和建國後的對外戰爭,但他們在戰斗中的表現出的基本素質和士氣都非常優秀,毛主席事後曾指出,他「很滿意的一點,就是冷鵬飛這樣第一次參戰的基層主官,也能夠指揮部隊打勝仗。」通過這一仗,我方對蘇軍的戰鬥力有了切實的了解,一方面,蘇軍的裝備和訓練水平都高於我們。不管是T一62坦克還是戰場夜視器材,其作用大大超過了我們的預期;另一方面。蘇軍也存在明顯的問題,比如行動過於教條,處處都嚴格按照紙面上的條令,炮火准備多長時間,隊形距離有多少,都不是根據實際情況,而是根據書本來定,不僅失去了行動的隱蔽性,而且不利於己方戰鬥力的發揮(15日戰斗中,蘇軍步兵下車地點嚴格按照條令中規定的距離,結果全部步兵都在沒有遮蔽的江岸上下車,造成重大傷亡,其實當時只要裝甲車再往前開一些,就可以直接進步兵上島)。
★尾聲
珍寶島戰斗的結果使蘇聯方面相當震驚,對中國常規力量的實力也有了新的評價,這在一定程度上遏止了蘇聯的戰爭企圖。1969年9月,在首都機場,周恩來總理同從河內參加胡志明葬禮後回國途經北京的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進行了坦率的談話。其後,中蘇邊境談判在北京舉行後,中蘇邊境沖突開始和緩。
在國防建設上,珍寶島戰斗也產生了諸多影響。且不說隨後開始的規模巨大的戰備工作,單就裝備上講,由於在珍寶島之戰中,當時我軍裝備的主要反坦克武器,如75毫米無後坐力炮、85毫米加農炮和56式火箭筒等,都無法有效地擊穿T-62的正面裝甲,這刺激了中國坦克和反坦克技術的大發展,我軍開始進行重點進行打坦克的訓練,軍工部門則組織了大規模的反坦克武器會戰,73式100毫米滑瞠反坦克炮、69式火箭筒、105毫米無後坐力炮等一系列應急裝備首先投產,其後一直到80年代。紅箭-73反坦克導彈、86式100毫米反坦克炮等都能夠有效對付蘇軍T-72坦克,基本解決了當時的戰備需要,並使我國的反坦克裝備和技術儲備至今仍居於世界前列。這種結果,恐怕也是當年拿坦克恐嚇我們的國家所沒有想到的。

❽ 珍寶島事件,你知道多少

珍寶島,蘇聯稱之為達曼斯基島(остров Даманский)。位於中國黑龍江省虎林市,中蘇界河——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中國一側。全島面積0.74平方公里,長約1700米,寬約500米。距西岸(中國)200米,距東岸(前蘇聯)300米。
根據1860年清朝和沙俄簽署的《中俄北京條約》,中俄以烏蘇里江為界。由於該島位於界河之上,歸屬在整個二十世紀一直沒有定論,中國和俄國(蘇聯)都聲稱擁有該島主權。
1969年的中蘇邊界沖突是20世紀60年代中蘇關系破裂高潮時中華人民共和國和蘇聯之間的一系列武裝軍事對抗之一。幾乎導致了蘇聯和中華人民共和國兩國之間的戰爭。
1964年中蘇邊界談判失敗後,尤其是1968年蘇聯入侵捷克斯洛伐克(「布拉格之春」事件)並提出「有限主權論」,中國認為這是對一個國家主權極其嚴重的挑戰,今天是捷克,明天就有可能是中國。
中蘇決裂之後,從1967年到1969年初雙方在該島上的巡邏隊流血沖突不斷。
1969年3月2日和3月15日,中蘇雙方的邊防部隊在烏蘇里江上的一個島上(中國一方稱之為珍寶島,蘇聯稱之為達曼斯基島(Остров Даманский),面積0.74平方公里),發生武裝沖突。蘇軍動用了坦克、裝甲車、飛機和當時的「秘密武器」——「冰雹」火箭炮。解放軍使用了反坦克炮、無後座力炮、40火箭筒等輕武器和岸上的縱深炮火。蘇聯伊曼邊防總隊隊長列昂諾夫上校陣亡,蘇軍的一輛T-62型坦克被擊壞並被中國邊防部隊拖回運往北京展覽。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公布的數字為:蘇聯方面亡58人,傷94人。中國方面公布的數字為:中國邊防部隊亡29人,傷62人,失蹤1人。
這次戰斗中方稱為「珍寶島保衛戰」。戰斗之後中蘇雙方都在江岸集結大量軍隊。
中國於1969年5月24日發表聲明:中蘇邊界問題演變到今天的地步,不是中國方面的責任。但是,中國仍然准備通過和平談判全面解決中蘇邊界問題,反對訴諸武力。 蘇聯於1969年6月13日發表聲明稱:沙皇專制雖然崩潰了,但俄羅斯國家的邊界不應該毀滅,沙皇從未同中國簽訂過任何不平等條約。
在邊境沖突上,中蘇邊境地區的武裝沖突從東段擴大到西段。同年8月13日,中蘇在西部邊界鐵列克提地區再次發生武裝沖突。蘇軍出動直升機掩護坦克裝甲部隊,在炮火支援下襲擊在鐵列克提地區巡邏的中國邊防軍巡邏分隊。中國邊防軍幾十人(一說38人,一說78人)被圍全部陣亡。
1969年9月蘇聯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參加越南主席胡志明的葬禮後路過北京,與周〈!-->恩來等會晤。之後局勢得到緩解。主要原因在於中國蘇聯認定中國有核反擊能力,並且雙方都願意防止大規模軍事沖突。
根據此次會談時所達成的諒解,1969年10月20日,中蘇兩國外交部副部長級的邊界談判正式舉行,談判未取得任何進展。蘇聯向中蘇邊界增兵。中國開展「深挖洞、廣積糧」的全國性戰備運動。
2005年4月27日,中國人大批准《中俄國界東段的補充協定》。2005年5月20日,俄羅斯國家杜馬表決批准該協議。根據該協議,珍寶島是中國的領土。

❾ 中國對蘇聯的戰爭過程

珍寶島位於黑龍江省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中國一側,面積0.74平方公里,歷來為中國領土,當地居民祖祖輩輩在這里從事生產活動,中國邊防軍也一直在這一地區執行巡邏任務。自六十年代初期後,隨著中蘇關系的不斷惡化,中蘇邊界開始多事。六十年代中期後,蘇聯不斷對中國實施軍事壓力和威脅,在中蘇邊界上挑起事端,從1964年10月至1969年2月,蘇聯軍隊在中蘇邊境地區挑起各種邊境事件達4180餘起。1967年後,蘇聯邊防軍開始入侵中國領土珍寶島,阻撓中國邊防部隊巡邏隊上島巡邏,多次製造流血事件,打死打傷中國邊防部隊巡邏官兵多人,抓捕中國漁民。對於蘇軍的挑釁行徑,中國邊防部隊嚴格執行中國政府、中央軍委的指示,採取了極大的剋制忍讓,但蘇聯政府對中國政府的嚴正抗議和警告置若罔聞,蘇聯邊防軍的挑釁行為毫無收斂。

1969年3月2日8時,中國邊防部隊派出巡邏分隊登島執行巡邏任務。蘇軍發現後,立即出動70多人,分乘2輛裝甲車、1輛軍用卡車和1輛指揮車,從蘇聯境內分路向珍寶島急進,接近珍寶島後,列開戰斗隊形向中國邊防巡邏分隊進逼,並以一部兵力向中國邊防巡邏分隊的一個小組側後穿插。入侵蘇軍不顧中國邊防巡邏分隊向其發出的警告,突然開槍射擊,打死打傷中國邊防巡邏人員6人。中國邊防巡邏分隊被迫進行自衛還擊。中國邊防巡邏第二小組聽到槍聲後,在班長周登國的指揮下,給側後的入侵蘇軍以沉重打擊。隨後,中國邊防巡邏分隊發起反擊,但遭到叢林中蘇軍的猛烈射擊。中國邊防戰士於慶陽猛然躍起,向叢林蘇軍射擊,吸引火力。蘇軍火力向他射擊,擊中他的頭部,他倒下後不久,頑強地站起,端起沖鋒槍繼續向蘇軍沖擊,直至英勇犧牲。副連長陳紹光指揮一個班迂迴到叢林中蘇軍側後,但一股蘇軍又從他的側後沖來,兩面機槍夾擊他們。陳紹光一面指揮分隊英勇還擊,一面奮勇向蘇軍一個機槍火力點沖去。這時他身受重傷,仍然堅持移動到有利位置,打掉了這個火力點後,倒在了血泊中。經1個多小時激戰,中國邊防部隊擊退了入侵珍寶島的蘇聯邊防軍。
3月15日凌晨,蘇軍邊防軍60餘人在6輛裝甲車的掩護下,從珍寶島北端侵入。中國邊防部隊某部營長冷鵬飛奉命帶領一個加強排登島,與入侵蘇軍形成對峙。8時許,蘇軍發起攻擊,冷營長沉著指揮,堅守有利地形,指揮部分兵力分割蘇軍,經一個小時激戰,打退了蘇軍的進攻。

9時46分,蘇聯邊防軍在炮火掩護下,出動6輛坦克5輛裝甲車向珍寶島接近,從南北兩側發起攻擊,並以密集火力封鎖江叉,攔阻中國邊防部隊登島支援。堅守在2號陣地上的無坐力炮班長楊林,佔領有利地形阻擊蘇軍,待蘇軍坦克駛近到只有10餘米遠時,他接連投出5枚手雷,打亂蘇軍隊形,使其一輛坦克闖入雷區被炸壞。楊林帶兩個炮班機動射擊,他連續擊中3輛裝甲車,但他也不幸被蘇軍坦克炮火擊中壯烈犧牲。

13時35分,蘇軍邊防軍縱深炮火猛烈襲擊中國防禦陣地,正面達10公里,縱深約7公里。炮擊2小時後,蘇軍100餘人在10輛坦克和14輛裝甲車掩護下,發起第三次進攻。守島的中國邊防部隊分割其步兵與裝甲、坦克聯系與蘇軍近戰,減弱其火力。火箭筒手華玉傑越打越勇,在零下30多度冰天雪地里,甩掉棉衣和絨衣,先後擊毀擊傷蘇軍4輛裝甲車。經50多分種激戰,勝利地粉碎了蘇聯邊防軍的第三次進攻。

這一天,蘇軍先後出動50餘輛坦克、裝甲車和100多名步兵,運用直升飛機和縱深炮火掩護,並炮擊中國境內縱深地區。中國邊防部隊同入侵蘇軍共激戰9個多小時,頂住了蘇聯邊防軍的6次炮火急襲,擊退了蘇聯邊防軍的3次進攻,勝利地保衛了珍寶島。

17日,蘇聯邊防軍又出動步兵70多人,向島上敷設地雷,企圖阻止中國邊防部隊登島並拖回被中國邊防部隊擊壞滯留在江叉的一輛T-62型坦克。中國邊防部隊以炮火將其擊退,被炸壞的蘇軍坦克被中國邊防軍繳獲,成為蘇聯侵略中國領土的鐵證。

珍寶島自衛反擊戰,中國邊防部隊在嚴寒條件下,面對蘇軍的先進坦克、裝甲戰車,毫不畏懼,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採取靈活的戰術,用鮮血和生命維護了國家的主權和尊嚴。作戰中,人民群眾積極支前,保證了反擊作戰的勝利。為了表彰黑龍江邊防部隊的英雄事跡,中央軍委於7月30日發布命令,授予孫玉國、杜永春、華玉傑、周登國、冷鵬飛、孫征民、楊林、陳紹光、王慶榮、於慶陽等10名官兵以「戰斗英雄」稱號,給邊防部隊偵察連、一連和公司邊防站等10個單位各記一等功一次。

閱讀全文

與如何看待俄羅斯巡邏隊爆發對峙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2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