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歷史俄羅斯的東擴具體時間
俄國歷史 俄羅斯領土向東擴張史
在16世紀末以前,今俄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還不是俄國的領土。這一時期,俄羅斯剛剛形成統一的中央集權國家,其領土面積僅為280
萬平方公里,地處東北歐一角,與西伯利亞相距遙遠。從16世紀中葉沙皇伊凡四世執政,俄國才開始向東方擴張,逐步吞並了西伯利亞與遠東的大片領土,將疆域擴展到太平洋岸邊。在沙俄向東方擴張的過程中,首先遇到的障礙是與俄國毗鄰的西伯利亞汗國。
1556年,沙皇召見了與西伯利亞汗國毗連的斯特羅甘諾夫家族,詢問邊境形勢,並授權他們抵擋西伯利亞汗國。令他們在西伯利亞汗國近處構築工事堡壘,招募軍隊,添置武器,伺機侵佔西伯利亞汗國。1574年,沙皇再次下令,准許斯特羅甘諾夫家族在烏拉爾山東側-鄂畢河及其支流圖拉河、托博爾河和額爾齊斯河等地建城募兵,就此俄國將其勢力直接擴張到西伯利亞汗國境內。斯特羅甘諾家族秉承沙皇旨意,多次進犯西伯利亞汗國,與汗國的人民發生了激烈的沖突。1579年,斯特羅甘諾夫家族派人與曾被沙皇處以重刑的哥薩克首領葉爾馬克聯系,鼓動他入伙,去征服西伯利亞汗國,為沙皇拓殖疆土效勞。
1581 年,經過長期准備後,葉爾馬克率領840
人的隊伍,在斯特羅甘諾夫家族武器下,前去征討西伯利亞。沙俄軍隊沿水路前進,經過楚索瓦亞河,翻越烏拉爾山,跨越謝列布良卡河、塔吉爾河、圖拉河、托博爾河,最後侵入額爾齊斯河。1581年10月26日,攻佔了西伯利亞汗國首府卡什雷克。葉爾馬克一夥為俄國擴張立了下戰功。沙皇政府決定赦免葉爾馬克等人,表彰他們的行動並頒發了大量薪餉。斯特羅甘諾夫家族也受到鼓勵,得到兩座城池的獎賞。沙俄軍隊的侵略暴行,激起了西伯利亞汗國人民的極大憤努,他們奮力抵抗俄侵略者,一直堅持了20多年。1598年,俄軍打敗了庫楚姆汗,庫楚姆汗逃到大草原後不久身亡。至此,沙俄最後征服了西伯利亞汗國。其侵略勢力越過了烏拉爾山,葉爾馬克的遠征揭開了俄國向西伯利亞大規模擴張的序幕,到17世紀30-40年代,沙俄的侵略勢力已經跨越了葉尼塞河,到達勒拿河、楚科奇半島和鄂霍次克海。
沙俄征服了西伯利亞汗國以後,派遣重兵,興建城堡,把持軍事據點,以鞏固新佔領的地區。並以這些據點為大本營進一步染指巴拉賓大草原。沙俄為佔領鄂畢河中下游地區,還揮師北大,相繼滅了彼雷姆酋長國和葉潘恰酋長國,在這里建立了彼雷姆城和圖林斯克城。烏拉爾山脈北部和鄂畢河下游地區,俄國歷史上稱之為"尤格拉"和"伯紹拉"地區。這里長期居住著薩莫耶德人、漢特人和楚德人等,他們的水產業和毛皮業非常出名,俄國人對這里的財富覬覦已久。沙俄滅掉西伯利亞汗國後,為徹底征服鄂畢河下游地區鋪平了道路。1593年,戰勝了治特人以後,沙俄在漢特人蘇格穆特瓦什城的舊址上,建立了別列佐夫城,並以此為根據地繼續向塔扎河流進軍,於1601年在塔軋河下流建立了曼加結亞城,這標志著俄國已基本上佔領了鄂畢河下游地區。與此同時,沙俄又加緊了向鄂畢河上游的推進,於托木河口建立了托木斯克城。在這一帶,俄軍又同當地蒙古和吉爾吉斯等民族發生了激烈斗爭,並開始逼進中國西北邊疆。
從17世紀初,沙俄又繼續東擴,在20年代佔領了葉尼塞河地區。沙俄東進主要是靠著西伯利亞的長川巨流,沿著縱橫交錯的大河小溪,從一條流駛入另一條河。在兩條相近的水、河流中間的地帶,俄國人稱之為"連水陸路"。冬季則可涉冰而行。"連水陸路"可以縮短許多路程。到17世紀30年代初,俄國人已經占據了葉尼塞河中、下游和上游部分地區。 在哥薩克的殖民過程中,已經探聽到了有關勒拿河的消息。並獲得了一些前往勒拿河的路線資料。沙俄政府在佔領了西伯利亞的兩大水系之後,還想佔領第三大水系勒拿河。於是,他們從北方的曼加結亞和南方的葉尼塞斯克兩地同時派兵前去占據勒拿河。哥薩克軍隊主要是通過下通古斯卡河的北路、上通古斯卡河的南路和古代埃文基人所經常使用的古道,沿連水陸路,越過大小眾多河流來到勒拿河流域的。他們沿河上下掠奪財物,建立據點。先後建立了中維柳伊斯克、下維柳伊斯克和上維柳伊斯克。1638年,俄國政府下令成立雅庫茨克督軍府,把勒拿河地區大片信封強行並入俄國版圖。雅庫茨克最初建於勒拿河右岸,1643年督軍戈洛文下令遷城於河的左岸。此後雅庫茨克成了沙俄進一步向東北亞地區遠征的指揮中心。
東北亞的地理條件更為復雜,除了高山縱橫、河流密布外,還瀕臨北冰洋和鄂霍次克海。從17世紀30年代末,俄國哥薩克開始了向東北亞的遠征。他信主要是從勒拿河口入北冰洋走海路、利用勒拿河及其支流或走旱路到達東北亞各地、或者是通過幾條不同的路線到達鄂霍次克海。在逐步向東推進的過程中,沙俄殖民主義在這一地區建立了不少城堡和冬營地。例如,1638年在雅納河建立了維爾霍揚斯克,1642年建立了尼日涅揚斯克;在印迪吉爾卡河上建立了彼德什維爾斯克等。1645年,米哈伊爾斯塔杜欣等人到達科雷馬河,並先後建立了上、中、下科雷馬斯克3 個冬營地。1647年鄂霍次克堡建立。
至17世紀50-60年代,哥薩克的足跡已遍及東北亞各地。接著,他們開始向堪察加半島挺進。這時的堪察加半島住著伊傑爾門人、科里亞克人、愛斯基摩人、受奴人等。他們在這里從事捕鮃業和狩獵業,過著原始生活。1695年雅庫茨在督軍派哥薩克到阿納得爾堡。其中一部分人於次年到過堪察加半島。1697年初,哥薩克五十人長阿特拉索夫集結120人的隊伍前去征服堪察加半島,在這里與當地人進行了激烈的戰斗,之後建立了上堪察加等城堡,並派人守衛。到1711年,整個堪察加半島被征服,並入俄國版圖。俄國在佔領了東北亞和堪察加半島以後,又加緊了向北太平洋的阿拉斯加和阿留申群島挺進。
在俄國向西伯利亞與遠東的擴張過程中,也把侵略觸角伸到了貝加爾湖和黑龍江地區。17世紀30年代和40年代,俄國以葉尼塞斯克和雅庫茨克為中心,分別從西部和北部兩個方向入侵貝加爾湖地區。哥薩克在安加拉河流域建立了巴拉干斯克(1654年)和伊爾庫茨克(1652年),在勒拿河上游建立了維爾霍連斯克(1642年)。在貝加爾湖東北角由哥薩克建立了上安加爾斯克(1647年)和巴爾古津堡(1648年),於1652年又建立了巴翁托夫斯克堡。這樣,俄國軍隊大體上從北部用據點包圍了貝加爾湖,為進一步南下和東進打下了基礎。
從貝加爾湖南岸,俄羅斯軍隊一路南下直逼中國的蒙古地區,一種東進抵達黑龍江上游的石勒喀河,進而入侵黑龍江。俄國人在向東、向南的道路上,擇水陸要沖建若干城鎮堡。例如,1658
年建立了涅爾琴斯克(尼布楚),1658 年建立了捷連賓斯克,1665年建立了色楞格斯克,1666
年建立了烏丁斯克等。這些城堡對此後俄國的軍事、外交、經濟活動,以及與中國的通商交往起到了重要作用。
17世紀40-50年代,沙俄入侵黑龍江流域。1643年哥薩克波雅爾科無走勒拿河支流阿爾丹河,再沿烏楚爾河流進入紐約姆卡河,然後翻越外興安嶺,走連山陸路,最後進入黑龍江支流精奇里江(結雅河)。另一條路線是,從奧廖克馬河起,沿其支流圖吉爾河到達黑龍江。哈巴羅夫遠征黑龍江走的就是這條路。為了加強管理,1656年俄政府在奧廖克馬河口設立了奧廖克明斯克堡。
俄羅斯征服人遼闊的西伯利亞與遠東地區,隨即建立了行政、軍事機構加以控制,實施殖民統治。整個西伯利亞由中央的西伯利亞衙門管理。各地區分設督軍轄區和縣。督軍轄區共有4
個,即托搏爾斯克、托木斯克、雅庫茨克和葉尼塞斯克,每個轄區下隸屬幾個縣。17世紀西伯利亞共有圖林斯克、秋明、塔拉等19個縣。各轄區和縣均置督軍,總攬所屬地區的軍事、行政、司法和經濟等一切權力。
1850年以後,趁中國清朝衰微,武力侵略黑龍江流域。在雅克薩一帶,俄寇甚至拿索倫人當食物,真是吃人的惡魔;尼古拉耶夫攻佔廟街,殘酷殺害當地的赫哲族和鄂溫克族居民,製造廟街慘案,並改名為尼古拉耶夫斯克;同時強迫清王朝簽訂了《中俄璦琿條約》、《中俄北京條約》搶佔了黑龍江流域的100萬平方公里中國領土,包括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烏蘇里江以東至庫頁島的大片領土。這片領土內居住的赫哲族被屠戮殆盡,結雅河的鄂倫春族被迫遷入大興安嶺,女真族被迫遷入黑龍江以南烏蘇里江以西,最後俄羅斯移民成了當地的主體民族,不知道貝加爾湖以東的布里亞特蒙古族被同化沒有?
清朝末年,漢民族大量移民東北,成為東北的主體民族,這保證了東北對中國的向心力,成為鞏固東北邊防的最強的力量。海蘭泡江東六十四屯因為已經被漢人屯墾多年,故在璦琿條約中特別聲明保留為中國領土,成為中國在黑龍江北唯一的領土。清末時俄人違約將該地漢族、鄂倫春族居民趕進黑龍江淹死或殺死,此乃海蘭泡慘案!
江東64屯的被侵佔,歷經清朝、袁世凱、北洋軍閥與國民黨政權均拒絕承認,並堅持為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沙俄趁火打劫,佔領東北全境,實行殖民統治。1905年日本擊敗沙俄,奪取庫頁島南段、千島群島南部和海參崴並控制吉林和遼寧。再後來黑龍江以南進入張作霖時期,黑龍江以北1917年遠東共和國成立,日本控制整個千島群島。
1931年日本佔領東北,成立偽"滿洲國",與蘇聯在黑龍江相對峙。蘇聯將遠東的漢族趕走或殺死,將遠東的朝鮮族強行遷到中亞。1945年,蘇聯從日本手中重新奪取庫頁島南部和海參崴,並佔領整個千島群島(包括日本北方四島)
參考資料:http://www.vechina.com/html/article/200802/22535.shtml
❷ 朝鮮族是中國的民族,還是朝鮮的民族啊
朝鮮族是中國的少數民族
主要分布在吉林、黑龍江、遼寧東北三省,集中居住於圖們江、鴨綠江、牡丹江、松花江及遼河、渾河等流域。其中,吉林省朝鮮族人口為114.5萬人,黑龍江省為38.8萬人,遼寧省為24.1萬人。
此外,還有14.8萬多朝鮮族散雜居於北京、山東、內蒙古、河北、天津等地。改革開放後,隨著中國經濟的迅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朝鮮族人口由傳統居住地東北三省遷往京津地區、黃河下游、長江下游、珠江下游地區等沿海經濟開放區。
(2)朝鮮族什麼時候遷入俄羅斯擴展閱讀:
朝鮮族是由相鄰的朝鮮半島陸續遷入、定居東北地區而逐漸形成的我國跨境民族之一。1982年全國人口普查時發現,早在明末清初,有一部分朝鮮族的祖先就已定居在我國華北、東北境內。如河北省青龍縣塔溝及遼寧省蓋縣朴家溝村姓朴的朝鮮族,他們在當地定居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在朝鮮語或韓語語境下,「朝鮮族」(조선족)的稱呼特指中國少數民族朝鮮族,是擁有中華人民共和國國籍的中國人,在非中國地區生活的朝鮮民族人不自稱」朝鮮族「(조선족)。
韓國人自稱「大韓民族「或「韓民族「,朝鮮人自稱「朝鮮民族「,中亞高麗人自稱「高麗人」。應當避免出現以「朝鮮族」(조선족)的詞語稱呼韓國人、朝鮮人及其他非中國地區的韓裔或朝裔造成的誤會。
❸ 俄羅斯的朝鮮族是什麼時候去的
2戰的時候,日本拉了一些朝鮮人和蘇聯打仗,蘇聯抓了一些俘虜去打德國,這些俘虜有一部分是朝鮮人!
❹ 中國東北的朝鮮族和俄羅斯族是怎麼來的
中國的俄羅斯族早在18世紀初從沙皇俄國遷來的。18世紀後期,由於不堪忍受沙皇俄國的殘酷統治,大批俄羅斯人遷來中國,尤其是在19世紀末和俄國十月革命前後,更多的俄羅斯人從西伯利亞等地湧入我國新疆北部地區、東北各地和內蒙古東北地區。俄國十月革命後,又有一些人為躲避戰爭,進入中國。那時他們被稱為「歸化族」,他們聚居的村落被稱為「歸化村」,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改為俄羅斯族,被確認為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同其他各族人民一樣,享有平等的權利。我國俄羅斯族的生活習俗、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等,基本上與俄羅斯的俄羅斯人相同。
由於俄羅斯族遷來我國的時間不長,他們當中有不少人在前蘇聯國家還有自己的親友。新中國成立後,他們之間又恢復了關系,不少人要求返回家鄉與親人團聚。50年代,經中蘇兩國政府協商同意、並幫助他們陸續遷回家鄉。此外,也有部分俄羅斯族遷往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地,因為那裡也有他們的親族,因此,中國現有俄羅斯族的人口數量已經不多了。
中國的朝鮮族是東北亞主要民族之一。1677年,清朝為保護其民族發祥地,將包括長白山區在內的中國東北地區實施了封禁令,持續近200多年。不過,公元1700年之後一些不堪朝鮮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和自然災害的朝鮮人仍然攜家眷、牽牛馬而潛居中國東北謀生。特別是1869年朝鮮北部遭受大災難,一些苦難的朝鮮農民越過鴨綠江和圖們江來到中國,在兩江沿岸一帶開墾。但此時遷入人數還不很多,大多數春來秋去,居住尚不穩定。19世紀50~60年代,清政府對入境的朝鮮農民尚採取封禁政策。後來改行招民開墾政策。1881年在吉林設置荒務局,在南崗(琿春)、延吉、東溝等地設置招墾局,招募移民,凡應募移入者,均為中國臣民。日俄對東北的爭奪戰爭使搖搖欲墜的清廷意識到人煙稀少對東北邊疆防衛的巨大不利影響,於是正式徹底廢除了延續200多年的封禁令。1885年清政府將圖們江北岸長約700里、寬約50里的地區劃為朝鮮族農民專墾區,使更多朝鮮人進入東北。隨著日本在朝鮮侵略的加劇,大批居民為尋找生路,不顧朝鮮政府禁令,紛紛徙入中國東北邊疆地區定居。據統計,1870年在鴨綠江北岸一帶已有28個朝鮮族聚居鄉。清光緒七年(1881)延邊地區朝鮮族已達1萬多人。1883年在集安、臨江、新賓等縣的朝鮮族居民已有3.7萬多人。同一時期,烏蘇里江沿岸一帶也移入為數不少的朝鮮族農戶。1910年日本吞並朝鮮半島,不堪忍受日本帝國主義殘酷壓迫和剝削的朝鮮人民和部分抗日愛國人士,更是大批移入中國東北各地,到1918年已達36萬多人。
❺ 俄羅斯境內朝鮮族
俄羅斯的朝鮮族是清末和民國初年的時候,為躲避朝鮮半島飢荒和戰亂,而遷到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朝鮮人,蘇聯時代他們又被安置到了中亞的哈薩克和烏茲別克境內,1991年兩國獨立後,成為兩國公民。目前俄羅斯境內並沒有官方認定的合法少數民族朝鮮族。
❻ 中國的朝鮮族和朝鮮有什麼淵源嗎
中國的朝鮮族和朝鮮的朝鮮族是屬於同一個民族,是近三百多年由朝鮮遷徙過來的。朝鮮族又稱高麗族,是東亞地區的主要民族之一。朝鮮族主要分布在朝鮮半島的朝鮮、中國和俄羅斯遠東地區及其他原屬蘇聯的加盟共和國,其餘散居美國、日本等世界各地。在中國境內的朝鮮族是中國的一個少數民族。
中國的朝鮮族遷徙歷史:
公元1700年,一些不堪朝鮮封建統治階級的殘酷剝削和自然災害的朝鮮人攜家眷、牽牛馬而潛居中國東北謀生。特別是1869年朝鮮北部遭受大災難,一些苦難的朝鮮農民越過鴨綠江和圖們江來到中國,在兩江沿岸一帶開墾。但此時遷入人數還不很多,大多數春來秋去,居住尚不穩定。19世紀50~60年代,清政府對入境的朝鮮農民尚採取封禁政策。後來改行招民開墾政策。1881年在吉林設置荒務局,在南崗(琿春)、延吉、東溝等地設置招墾局,招募移民,凡應募移入者,均為中國臣民。日俄對東北的爭奪戰爭使搖搖欲墜的清廷意識到人煙稀少對東北邊疆防衛的巨大不利影響,於是正式徹底廢除了延續200多年的封禁令。1885年清政府將圖們江北岸長約700里、寬約50里的地區劃為朝鮮族農民專墾區,更便於朝鮮農民大批移入東北地區定居,使更多朝鮮人進入東北。
隨著日本在朝鮮侵略的加劇,大批居民為尋找生路,不顧朝鮮政府禁令,紛紛徙入中國東北邊疆地區定居下來,據統計,1870年在鴨綠江北岸一帶已有28個朝鮮族聚居鄉。清光緒七年(1881)延邊地區朝鮮族已達1萬多人。1883年在集安、臨江、新賓等縣的朝鮮族居民已有3.7萬多人。同一時期,烏蘇里江沿岸一帶也移入為數不少的朝鮮族農戶。
1910年日本吞並朝鮮半島,不堪忍受日本帝國主義殘酷壓迫和剝削的朝鮮人民和部分抗日愛國人士,更是大批移入中國東北各地,到1918年已達36萬多人。
❼ 俄羅斯的朝鮮族是什麼時候去的
俄羅斯的朝鮮族一般叫做高麗人。前期大部分人居住在俄羅斯遠東地區,也就是海參崴那一帶比較多。前期是因為朝鮮王國國破逃難去到的
❽ 朝鮮族簡介
朝鮮族,中國的少數民族之一,中華民族的一部分。主要分布在黑龍江、吉林、遼寧三省。其餘則散居在內蒙古自治區和北京、上海、杭州、廣州、成都、濟南、西安、武漢等內地大中城市。其中吉林省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多數居民使用朝鮮語和朝鮮文。雜居地區的朝鮮族通用漢語。
中華民族系列郵票——朝鮮族
根據2000年第五次全國人口普查統計,我國朝鮮族總人口為1,923,842人。
朝鮮族通用語言為朝鮮語,一般認為屬阿爾泰語系。朝鮮語屬音位文字類型,有40個字母,是音素字母。拼寫時,把同一音節的音素迭成字塊構成方塊形文字。
朝鮮族主要從事農業,以擅長在寒冷的北方種植水稻著稱,生產的大米潔白、油性大,營養豐富,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被稱譽為「北方水稻之鄉」。延邊地區還是中國主要的烤煙產區之一。延邊黃牛是中國五大地方良種黃牛之一。長白山林區的特產人參、貂皮、鹿茸,被譽為「東北三寶」。
朝鮮族是我國具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之一,中國人民銀行自1987年4月27日開始發行的第四套人民幣中,角幣貳角的正面圖案就是布依族和朝鮮族。
我國朝鮮族的先民,是數百年間陸續從朝鮮半島遷入中國的朝鮮人。早在明末清初,朝鮮族已在中國定居並形成單獨的族群,是中華民族的一部分。如遼寧省蓋縣朴家溝村的朴姓朝鮮族,在當地定居已有300多年的歷史。
❾ 原蘇聯的中亞加盟國的德意志族、朝鮮族是怎麼來的
斯大林時以叛國罪等名義強制德意志族從東歐、波羅地海沿岸等處遷到中亞和西伯利亞。以朝鮮族人與日本人長得像,容易導致日本間諜潛入為名,強制朝鮮族從外興安嶺、庫頁島一帶遷到中亞。
其實質是將少數民族遷離邊境,搬到其他地方,再將俄羅斯主體民族俄羅斯族及其近親--其他斯拉夫人遷到邊境。以防止邊境的分裂主義。
事實上,這也取得了顯著效果。俄羅斯有一塊與自己不接壤的領土———加里寧格勒州,就是俗稱的飛地。加里寧格勒位於歐洲的中心,被歐盟國家包圍著,它是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司令部所在地。這里原本是德意志人的家園。但德意志人被強遷至中亞後,這里成了俄羅斯人的天堂。俄羅斯人將這里的德式建築全部毀掉,建上俄式房子。當蘇聯解體後,部分德意志人從中亞遷回故鄉,這里已看不出是德意志人的故鄉。
給樓上樓下補下課,德意志族是日耳曼人的一支,但是比較正統的一支,因此常以日耳曼自居。像英格蘭、法蘭克人也是日耳曼人的一支。德意志族除德國和奧地利外,在捷克、波蘭、立陶宛等國都有分布。
外興安嶺一帶在蘇聯建國初期生活了大量華人,但後來被蘇聯強遷到西伯利亞,大多數因凍餓而死,大約有幾十萬人,這就是我黨的蘇聯老大哥
❿ 朝鮮族的風俗,文化和歷史
服飾風俗
朝鮮族喜穿素白衣服,一般為短衣長褲。男子上衣斜襟無扣朝鮮族服飾,用布條打結外加坎肩,下衣褲襠肥大,褲腳系帶。婦女短衣斜襟無鈕扣,以綵帶為結,長裙分纏裙、筒裙(只限婚前)。老年婦女多穿白色長裙,中年婦女多穿纏裙,長及腳跟。年輕婦女的裙幅多為色彩鮮艷的綢緞。近代男子多穿平面白膠鞋,勞動時穿草鞋。女子穿船形膠鞋。現在除節日或民族集會外,朝鮮族基本不穿民族服裝,和漢族已無甚差別。
飲食風俗
朝鮮族以為米飯為主,多為大米飯、二米飯,湯每餐必備,尤喜喝大醬湯。朝鮮族泡菜
辣白菜,一般製法將白菜用鹽水浸泡幾天,洗後,再抹入辣椒、蔥、蒜、姜等調料。有條件時還可加蘋果、梨片等,然後窖藏,半月後便可食用。還可用蘿卜、芥菜、英菜等同法腌制。
冷麵,三分澱粉、七分面壓制而成。煮熟撈出冷卻,再用牛肉或雞肉熬湯,並放入甘草、胡椒、花椒、生薑、味精、糖醋等製成冷麵湯,吃時再放入牛肉片、黃瓜絲、芝麻、辣椒面等適口調料。
狗肉是朝鮮族喜吃的肉食之一,除婚喪及節日不吃狗肉外,其他季節都可吃狗肉。但多半是在伏天或患者康復時為補養而殺狗。殺時將狗吊起,四蹄放血,退毛。用其肉、皮及五臟做湯,肉加調料涼食,其味鮮美可口。
朝鮮族飲具器皿別具風格,一般一灶兩鍋,其鍋邦深底闊,特別鐵蓋,便於燜飯,但炒菜不便。一般是一鍋飯、一鍋湯。桌中間一盆飯,一人一匙,並備有涼水。器皿講究衛生,女人用壇罐頂水(現已不見)。
居住風俗
多居馬尾式住宅,建於近水源方便之處。房屋以木搭架,用拉哈辮抹泥為牆,屋頂四面坡,用稻草覆蓋。每房有四扇或五扇門(同時也是窗),室內通屋為炕,進屋脫鞋,盤腿而坐。農村在房屋東端室內養一頭大黃牛,院內放牛車及搗米用的杵臼。近年朝鮮族已發生變化,磚瓦結構的住宅日益增多,民族風格的室內設計日漸減少,一切向現代化發展。
喪葬風俗
先將屍體頭向西抬到七星板上,放在屋裡擺上供品,這時趕制壽衣。家人與近親穿好喪服,男子戴麻制喪帽,女戴麻制喪圈。靈柩放三天、五天、七天、九天不等。吊喪者向遺體三叩首,同時帶去禮物。出殯前給死者擦身換衣,並把屍體用麻布捆三處入棺。下葬時家屬抬著死者的靈柩,放在挖好的墓穴里掩埋,直系親屬對死者要連祭三年。 近年移風易俗,也出現了深葬,火化等。
禮儀風俗
朝鮮族禮節很嚴。晚輩對長輩說話必須用敬語;平輩之間初次見面也要用敬語;與長者同路時,年輕者必須走在長者後面;路遇認識的長者,要問安讓路;就餐時給老人擺單人桌,父子不同席,兒媳恭順地侍候,待老人吃完,全家才能就餐;晚輩不能在長輩面前喝酒,席間若無法迴避時,年輕人應舉杯背席而飲;年輕人不能在老人面前吸煙,不能借火,更不能和老人對火。
婚姻風俗
朝鮮族青年男女在共同的勞動或學習中,產生愛情慾訂婚時,必須先向各自的老人表明心意,以後,由男方父母帶兒子去女方家求婚。如女方父母拒見,則預示婚事不諧。如雙方老人見面,男女青年則可旁聽,說明婚事有成功希望。如雙方父母議妥,則男青年需先向婦方父母叩頭,然後,女青年再向男方父母叩頭。男女青年還必須明確表示願意贍養雙方老人,到此,親事即告訂妥。
訂親後,選吉日。由男方攜佳餚至女家,由女方邀親友共同飲酒。至夜幕降臨,方撤下酒席,奏樂。不分男女老少,一同跳舞。唯女方父母告退歸家,以表不忍女兒即將離家外嫁。
朝鮮族人無女方向男方索取財物的陋習,只由男方買些服裝和姑娘所愛之物相贈,以表訂親之意。舉行婚禮時,男女雙方各備豐盛酒席。男方先備牛車,車上鋪新被,新郎偕同二三名儐相,身穿禮服胸佩紅花,去女家接新娘。至女家,新郎先被推進一無人的房間--室內擺放一桌豐盛酒席,女方給新郎連斟三杯酒。其後,新郎將酒菜各選一點,用一張白紙包上,帶上一瓶白酒,請人送回自家,表示婚事愜意,女家招待甚豐。接著女家又給新郎送上一碗大米飯,裡面埋上三個雞蛋。新郎要剩半碗飯一個雞蛋給新娘,象徵此後共吃一鍋飯,有難同當,有福同享,永成鸞鳳之好。 儐相於席間也選一點菜餚,帶回家中,以示同喜。
此儀式結束後,新郎新娘向老人行跪拜禮,以謝玉成。然後新娘帶妝奩上車與新郎回家。
回歸途中,趕車人故意把車趕進橫壟地里任其簸簸,同車人歡笑一團,樂不可支。車進村邊,村人穿民族服裝,載歌載舞迎接新娘。此時由男家向趕車人獻出一小桌酒菜。宴罷,趕車在村中轉幾圈,再乘興將車趕到新郎家。新郎新娘下車後,步入屋內舉行婚禮,儀式與在女方家相似。儀式後,在場男女老幼同歌共舞。此時,新郎新娘"三問三答",其內容是對老人的尊敬、對幼輩的愛撫及雙方海誓山盟之類的話語。宴罷,客歸,新郎新娘入洞房。婚事完畢。
1.水田文化
朝鮮族進入中國的歷史,大致可以追溯到明末清初時代。連綿不斷的自然災害加之封建王朝的暴政統治,使朝鮮半島農民生活在艱難竭蹶之中。為了生存,他們被迫跨過鴨綠江、圖們江,到地廣人稀且統治階級鞭長莫及的中國邊境地帶尋找生路,墾殖拓荒。1876年以後,日本帝國主義陸續侵入朝鮮,直到1910年吞並朝鮮半島。血腥的屠殺和大肆的掠搶,也加劇了朝鮮邊民向中國的流入。從19世紀中葉起,開始有較多的朝鮮族人遷入中國東北地區。到1945年以前,東北地區的朝鮮族已達170萬多人。在這一個半世紀的風雨歷程中,朝鮮族人民為中國東北大地的開發墾殖、繁榮發展,為中國革命事業,都做出了巨大的不可磨滅的貢獻。尤其值得提及的是,朝鮮族是東北地區水稻種植的始作俑者,也是農業文明的早期傳播者。
產生於水田勞動的「水田文化」,曾經和正在深刻地影響著朝鮮族,不可避免地對他們的思維方式、行為取向和價值評判發生著重要影響水田作業,在工藝流程上要求整體的協調性和局部的相互配合,因此,天然地具有顯著的聯合勞動色彩。即便是一個能耐很大的人,也很難自成體系地築壩蓄水,開渠引流。也許,正是這種勞動方式內在的關聯度,使朝鮮族在生產實踐活動中特別富有組織與合作的意識。他們往往習慣在組織的系統中發揮個人的作用,實現個人的勞動價值。這也是農村實行家庭聯產承包經營之前,朝鮮族生產隊的經營狀況,普遍好於漢族生產隊的一個歷史文化方面的原因。
水田勞動的另一個特性是勞動過程中的快節奏。不管你主觀上願不願意,赤腿彎腰在冰涼的泥水中勞動,都不可能讓你在四平八穩、慢慢騰騰中去體味一種勞動的享受,明智的抉擇是速戰速決。這種勞動節奏也影響到其它方面。朝鮮族鏟地、蓋房子或干其它農活兒,一般都「干起來一溜風」,把一件事痛快幹完了,聚到一塊去喝酒跳舞,亦不乏酣暢淋漓。在現代社會市場經濟大潮中,朝鮮族經商做買賣或者去出力打工,對那種日積月累,節奏慢、效益低的項目,一般是不怎麼青睞的。
在生產活動中形成的組織合作意識,隨著時光的演進,已逐漸積淀成一種民族文化心理,自覺不自覺地在經濟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反映出來。朝鮮族參與集體和社會事務的熱情普遍較高,凡是需要「組織起來干」或「在組織里干」的事情,一般都幹得挺好。翻開東北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的史料瀏覽一遍,你就會發現,就是這個跨界而來的民族的英雄兒女,對共產黨的召喚一呼百應,一批又一批的主動參軍參戰。據統計,「三大戰爭」中犧牲的朝鮮族烈士僅延邊地區就有13048人,占該地區烈士總數的97%以上。這正是朝鮮族人民為維護中華民族整體尊嚴,而不惜犧牲個人一切的最生動的歷史寫照。
眾所周知,朝鮮族是一個能歌善舞的民族。朝鮮族演員跳獨舞不見得比別人多麼出色,然而,若是排練集體舞、團體操,特別是大型的集體表演,他們的組織協調天才,立刻就會大放光彩。其組織協調的水平和表演的精湛程度,在全世界都堪稱一流。
2.走動特性
朝鮮族不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但他們似乎天然就具有「走」的意識。這也許與他們原本就是跨江而走來的歷史出處有一點淵源。早些年,在村屯裡居住的朝鮮族農民,就有在一個村裡也經常換房搬家的習慣。本來在村東住得好好的,不知什麼原因,忽然就拔寨起營,搬到西頭去了。再過兩年,可能又會搬遷到南頭或北頭去。弄得同村居住的漢族老鄉目瞪口呆:他們怎麼拿搬家當兒戲,說搬就搬呢?
其實,朝鮮族走動遷移的特性,決不僅表現在小小的村屯裡。他們跨江而來的初期,絕大多數落腳在荒野山村的溝溝岔岔之中。後來,他們漸漸地走了。走到哪裡去了呢?基本上走向了平原地區。原因無外乎兩條:一是那裡水田面積大,更適合於他們發揮自己的特長和技能;二是那裡距離現代文明稍稍近點,物質文化生活相對好一些,特別是因為那裡有「傳道、授業、解惑」的學堂,更便於子女去接受知識的熏陶。改革開放的大潮,使全社會乃至全世界范圍內的人員流動成為一道時代的風景線,這一波走動可謂是大潮洶涌,行色匆匆。 朝鮮族是中國各民族中最快、最好地抓住和利用了這一改變自身命運的機遇之一。他們走的是那麼決然、瀟灑。雖然也有「牽衣攔道頓足哭」的惜別場面,但最終還是一批接一批地走出去了。奇怪的是,他們根本就沒有隨波逐流地加入到人頭攢動的「民工潮」大軍中去。因為,那是一種所獲不豐的低效率流轉,那不符合朝鮮族的價值標准。在國內,他們先是走向北京、上海、廣州、大連、威海、煙台等幾個發展較快,充滿機會的城市。很快地。便開始大舉地向俄羅斯、韓國、日本、美國、新加坡等地進軍。准確的人數已經無法統計。據權威人士估算,改革開放以來,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至少也有超過30萬人次出過國。或是短期訪問,或是倒包貿易,或是長期打工,總之,這個隊伍熱鬧得很。1995年以來,每年通過官方銀行匯回來的外匯,都在1億美元以上。
3.生活個性
各民族都有其不同的生活個性和風俗習慣,這些正構成五彩繽紛的多民族大家庭瑰麗的色彩。朝鮮族也是一個極具生活個性的民族。
朝鮮族人一般不怎麼打民事糾紛方面的官司。翻開各級法庭、法院的卷宗,朝鮮族當事人的民事案件確實十分稀少。當然,刑事案件另當別論。不打民事官司,並不說明這個民族缺乏運用法律武器維護民事主體合法權益的意識,而是他們民族內部有一種自我化解矛盾和糾紛的隱性機制。朝鮮族是一個性格直率、性情急火的民族,日常生活中,磕磕碰碰自然不少,也有打得頭破血流的情況。但他們很少告到官府去解決這類事。今天打完了,明天雙方到一塊,喝一頓酒,往往也就煙消雲散了。
朝鮮族敬老愛幼已是聞名天下的一種美德。不知世人還有哪一個族群能把「兒童節」和「老人節」過得像朝鮮族那樣驚天動地,無以復加的隆重、熱烈、歡快。在延邊朝鮮族自治州,「六一」兒童節是個「大節」。這一天是全州人民共同的節日。
少年宮里,公園的林蔭草地上,山邊小溪的河灘上,到處都是身穿節日盛裝的人群。即使這一天不是「雙休日」,各級領導和全體人民也都約定俗成地視之為休息日。在其樂融融的親和氛圍中,孩子們得到極大的歡樂,成年人們則再次品味和憧憬著希望的甘甜。朝鮮族老人過「花甲」,絕對是世界上最為隆重的人生慶典。每次參加這樣的儀式,看到老人們接受晚輩的跪拜,暢飲著晚輩敬獻的米酒,陶醉在歡歌笑語的喜慶氛圍中,看著老人那種安詳、那種滿足,那種帶著淚花的微笑,使人油然而生一種莊重和對人生的感悟。這種儀式其實是代表著一種肯定、一種收獲和一種從血液中突湧出來的報恩之情。
飲食文化一般最能反映一個民族的生活特性和生活質量,朝鮮族的飲食文化,不僅在中國,就是在全世界,也有其一枝獨秀的鮮明特色。朝鮮族的「湯文化」堪稱世界一絕,不知道世界上還有哪個民族能把「湯文化」發揮得像朝鮮族那樣淋漓盡致。無論在農村,還是在城市,無論是喜慶節日,還是日常生活,他們都對湯情有獨鍾,須臾不能離開。狗肉湯、牛肉湯、豬肉湯、河魚湯、海菜湯、豆腐湯、餅湯、冷麵湯、醬湯……僅僅是醬湯,又可以因所用醬的品種不同而分為若干種。朝鮮族喜歡把飯泡到湯里吃。在朝鮮族家裡做客,碗里、盆里出現剩飯是很正常的事,但一般湯是不能剩的。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朝鮮族的生活中要是沒有了湯,尤其是醬湯,差不多就像沒有太陽一樣地令人不可忍受。「狗肉湯」是朝鮮族「湯文化」的集大成之代表性作品。朝鮮族醫學認為,狗肉具有溫中補腎、養顏美容、強身健體之功效,尤其在酷熱難當的伏天食之,更能收到美妙之效果。朝鮮族款待客人,奉上一桌狗肉宴席,是一種較高的禮遇。過去生活困難時期,殺一條狗實屬不易,往往要加三四遍水,反復地煮而食之。現在,吃狗肉已經是很平常的事情了。據粗略統計,延邊地區每年消耗的肉食狗,大概在30萬條左右,而地產狗則不到10萬條。所以狗販子的足跡就踏遍了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當然,自治州當局很重視這一「大市場、小產業」之間的矛盾,已經在卓有成效地發展肉犬養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