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俄羅斯為什麼要發動阿富汗戰爭其是導致其貧窮的原因嗎有其自身的地理原因嗎
自1919年阿富汗獨立以來,雖然名義上一直是獨立國家,但蘇聯卻不斷干預阿富汗的內政。1976年,達烏德在蘇聯的支持下發動了政變,推翻了查希爾王朝,成立了阿富汗共和國。1977年,達烏德正式就任阿富汗共和國第一任總統。但達烏德企圖擺脫蘇聯的束縛,這引起了蘇聯的不滿。1978年4月,蘇聯支持以努爾·穆罕默德·塔拉基為首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發動了軍事政變,推翻了達烏德政府。阿富汗國名被改為阿富汗民主共和國,塔拉基擔任革命委員會主席,並兼任總理。塔拉基政府繼續執行親蘇政策,被蘇聯拉入了「社會主義大家庭」。1978年年底,塔拉基訪問蘇聯,雙方簽訂了《友好睦鄰合作條約》,有效期20年。條約規定,雙方在平等、相互尊重國家主權、領土完整和互不幹涉內政的基礎上發展全面合作,為保證兩國安全、獨立和領土完整而進行磋商,經雙方同意後採取相應措施,繼續發展兩國間軍事領域的合作。締約雙方各自宣布,不參加旨在反對締約另一方的軍事聯盟或其他聯盟,不參加旨在反對另一方的任何國家集團以及行動或措施。
塔拉基在執政期間,國內矛盾錯綜復雜,政府重組不斷。1979年3月,阿明被任命為政府總理,但他不受蘇聯所歡迎。蘇聯企圖聯合塔拉基搞掉阿明,但阿明卻捷足先登發動政變,處死了塔拉基,自己兼任總統。阿明政府執政時期,國內政局動盪,而且人民黨內部也是互相傾軋。蘇聯認識到,阿明政權不能實現蘇聯在阿富汗的利益,決定實施南下戰略,除掉阿明。
1979年12月27日,蘇聯派遣8萬多人的現代化軍隊,大舉侵入阿富汗,佔領了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及其他大城市,處死了阿明。之後,蘇聯扶植卡爾邁勒組成了親蘇政權,卡爾邁勒擔任阿富汗人民民主黨總書記、阿富汗革命委員會主席和政府總理等職。蘇聯入侵後,阿富汗人民奮起抵抗。十幾支穆斯林愛國武裝在喀布爾市郊、坎大哈、赫拉特和全國的山區要塞展開了抗蘇斗爭。1981年,其中的幾個抵抗組織聯合成立了阿富汗聖戰者伊斯蘭聯盟,並開始接受美國、巴基斯坦、沙烏地阿拉伯和埃及等國的軍事援助,在全國開展抵抗蘇軍入侵的斗爭。
蘇軍入侵阿富汗,還遭到了世界大多數國家的強烈譴責。1980年1月,聯合國第六屆特別會議通過了《要求外國軍隊無條件和全部撤出阿富汗》的決議。以後歷屆聯全國大會上,蘇聯都遭到各國的強烈譴責,要求蘇軍撤出阿富汗,實現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蘇軍的入侵,給阿富汗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蘇軍進入後,阿富汗遭到了極大破壞,大約100萬人死於戰火,600萬人被迫逃離家園,淪為難民。
1986年2月,在阿富汗人民的頑強抵抗和世界輿論的強烈譴責下,蘇聯被迫表示,願意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5月,納吉布拉代替卡爾邁勒,擔任人民民主黨總書記一職。12月,納吉布拉被任命為革命委員會主席。第二年,又擔任了總統。1988年,在聯合國秘書長德奎利亞爾的主持下,蘇聯、美國、阿富汗喀布爾政權和巴基斯坦四國外長在日內瓦簽署了政治解決阿富汗問題協議。協議包括四項文件和一項關於聯合國提供監督的備忘錄,要求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喀布爾政權互不幹涉內政、阿富汗難民自願返回家園,以及由美、蘇提供國際保護。協議還規定,蘇軍從1988年5月15日起,9個月內全部撤出阿富汗。1989年2月15日,蘇軍按照協議規定全部撤出了阿富汗。1991年5月,聯合國提出了阿富汗和平計劃,建議成立多黨政府。1992年4月16日,納吉布拉政權瓦解。28日,穆賈迪迪在喀布爾成立了阿富汗伊斯蘭國臨時政府。
2. 為什麼在70年代末,蘇聯要出兵阿富汗
因為阿富汗的地理位置很重要。
當蘇聯滲透到阿富汗時,美國正在給阿富汗提供各種援助,讓阿富汗能夠擺脫蘇聯。但是,美國主要提供軍事援助,對阿富汗的經濟沒有幫助。此外,阿富汗與巴基斯坦之間存在領土爭端,美國贊成巴基斯坦,這使阿富汗非常不滿意。1960年代後,美國減少了對阿富汗的援助,其影響自然減少了。
3. 蘇聯從17世紀起開始入侵阿富汗,它是出於什麼目的
蘇聯之所以從17世紀就開始打阿富汗,主要是因為阿富汗是蘇聯的南方戰區,而這對於蘇聯來說是一個很重要的戰略位置,所以蘇聯一直想在這個地區將自己的戰略目標分階段的推進,已達到切斷歐洲和一些遠東的戰略聯系,所以先控制阿富汗進入阿富汗是他們的首要目標。
蘇聯多次的攻打給這阿富汗人民帶來了災難性的,使得阿富汗人處於水深火熱當中,而且他也威脅到了亞洲和世界的和平。因為戰爭,所以人民處於苦難之中,很多熱愛和平的國家都譴責蘇聯的這種行為,但是他們又無法干涉,後來到1989年的時候,蘇聯從阿富汗撤走了,而兩年之後,蘇聯這個國家就成為了一個歷史。但是阿富汗的戰略地位在歐洲地區仍舊是很重要的。
4. 20世紀末 蘇聯為什麼要出兵阿富汗
20年前,1979年12月27日深夜,前蘇聯特種部隊在阿富汗首都喀布爾向戒備森嚴的總統府發起突然襲擊,靠謀殺前總統奪權上台的阿明在蘇軍夜襲行動中喪生,曠日持久的阿富汗戰爭由此拉開序幕。
時至今日,前蘇聯緣何兵發阿富汗仍然是歷史學家爭論不休的話題。前蘇聯地區的歷史學家們日前在報刊上發表評論認為,從今天的角度來看,蘇聯並沒有任何對阿富汗內政進
行直接武裝干涉的理由。當時,阿明在阿富汗已大權在握,不僅成了人民民主黨的領袖,而且還登上了總統寶座。此前的1979年11月14日,阿富汗人民民主黨高層發生內訌,據說,黨內2號人物阿明與總統塔拉基龍爭虎鬥,已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在塔拉基總統決定除掉阿明之際,阿明的手下行動在先,將塔拉基擊斃。事發之後,莫斯科雖然相當惱怒,但仍一如既往地支持多年來一直靠蘇聯援助度日的喀布爾政權。
阿富汗政權內部的權力斗爭並未使蘇聯對阿政策發生改變。阿明不過是受到莫斯科支持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領導人之一,他甚至與前任總統塔拉基一樣,一直要求莫斯科向阿富汗派遣部隊,以鞏固正受到強烈沖擊的政權。
喀布爾的革命者在1979年3月就曾請求蘇聯出兵。3月15日,在距蘇聯邊境僅70公里的阿富汗第二大城市傑拉特,阿富汗政府軍第17師發生嘩變。第二天,3月16日,總統塔拉基便向莫斯科請求蘇軍進駐阿富汗。3月17—19日,蘇共中央就此問題舉行特別會議。蘇共高層就阿富汗總統的請求,整整討論了3天。除了蘇共中央總書記勃列日涅夫,外長葛羅米柯、國防部長烏斯基諾夫、克格勃主席安德烈波夫都是這次會議的主角。盡管蘇共決策層拒絕了阿富汗總統即刻出兵的請求,但是,會議確定的基本原則卻對後來事態發展的走向至關重要:決不放棄阿富汗。
包括使人民民主黨掌權的4月革命事件在內,阿富汗在1978年4月之後發生的一系列事件使蘇聯當局備感不安。從本世紀20年代開始,莫斯科就在阿富汗苦心經營,一直奉行對各派政治力量一視同仁、不偏不倚的基本原則。對莫斯科來說,喀布爾掌權者的姓氏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蘇阿關系能夠穩定發展。到了70年代,蘇聯的經濟援助占阿富汗全部外援的70%,任何一任阿富汗當權者都指望在蘇聯的援助下改變這個荒原國家的現狀。眾所周知,英國人曾三次與阿富汗交手,巴基斯坦與喀布爾的關系也相當緊張,然而,無論是沙皇俄國,還是此後的蘇聯,都稱得上是阿富汗的好鄰居,至少不曾有過重大沖突。
那麼,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蘇聯改變了自己對阿富汗一貫平穩的政策,突然出兵阿富汗呢?出兵阿富汗又為何要從襲擊總統府下手?受這類問題困擾的可能並不僅僅是歷史學家。因為,弄清這一問題至今仍有現實意義。20世紀70年代,冷戰陰雲籠罩全球,美蘇兩個超級大國明爭暗鬥,在全球爭奪勢力范圍。回想當年,如果非洲某地出現了親蘇政權,那麼,該地區很快就會崛起親美勢力。就當時情況而言,蘇聯南部邊疆算是風平浪靜,原因很簡單———美蘇兩霸已分割好了各自在該地區的戰略利益。
當時,巴列維王朝統治下的地區大國伊朗是美國的可靠盟友。莫斯科則與阿富汗關系密切,同時與巴基斯坦和印度也都保持特殊關系,盡管印巴之間一直是對手。平穩均衡的地緣政治關系被伊朗1979年發生的伊斯蘭革命所破壞。伊斯蘭革命摧毀的不僅是巴列維王朝,而且還有該地區已經運行平衡的安全體系。美國在伊朗喪失了曾經擁有的一切,蘇聯也絲毫未能佔到便宜。霍梅尼在趕走親美分子的同時,也沒給親蘇左派任何機會。
莫斯科認為,在伊朗蒙受損失之後,美國肯定要用另一種方式進行補救,而美國人將要採取的行動,必然會使蘇聯的地緣政治利益受到損害。最好的防守就是進攻。1979年9月14日,從喀布爾傳來的消息說,塔拉基總統要擺鴻門宴殺掉阿明,結果是阿明提前動手,要了塔拉基的命。這一突發事件使莫斯科深感憂慮和不安。阿富汗政局不穩將影響整個地區的穩定。對阿富汗內部來說,阿人民民主黨內的內訌促使國內反動派力量迅速增長,進而使喀布爾的形勢更加復雜。此外,1979年11月4日,德黑蘭發生攻打美國大使館事件,美國駐伊朗外交官在長達14個半月的時間里一直作為人質被關。華盛頓氣急敗壞,甚至要採取冒險手段,用特種部隊搶回人質。但這一行動最終在伊朗的沙丘上流產,並因此導致國內政治危機。伊斯蘭革命看來真讓美國人陷入瘋狂境地,居然派空降部隊到德黑蘭去冒險。在這種情況下,莫斯科的確有理由認為,美國完全可能在阿富汗下手。
對克里姆林宮來說,阿明顯然是不穩定因素,此君完全可能轉向美國。正是蘇聯政治局的這一判斷決定了阿明的命運。作出最後決斷的時間十分有限,蘇共中央來不及進行全面周密的考慮。美國隨時可能動手的擔憂最終使克里姆林宮失去了忍耐心。
出兵阿富汗,在自己的近鄰國土上大動干戈,這是莫斯科所有決策中最糟糕的方案。客觀上,這也讓華盛頓占盡了便宜。蘇軍坦克一開進阿富汗,地區局勢馬上變成了符合冷戰邏輯的狀態。被伊斯蘭革命搞得焦頭爛額的美國人終於找到了實實在在的對手。此時,華盛頓可以忘記自己在伊朗的失敗,全力以赴投入符合冷戰模式的行動——支持阿富汗境內所有與蘇聯為敵的政治軍事勢力。昔日伊朗作為美國盟友的位置由阿富汗取代。長達10年的阿富汗戰爭從此開始。阿富汗戰爭能否算是導致蘇聯解體的一個重要因素,這是一個可以引起爭論的判斷,但是,任何人都會相信,塔利班是阿富汗戰爭的直接產物。
盡管阿富汗戰爭爆發已經是20年前的往事,然而事實上,這場莫名其妙的戰爭至今尚未真正結束。阿富汗這個人口不足2500萬的彈丸小國已經整整打了20年內戰。今日阿富汗仍然是戰火紛飛,國土滿目瘡痍,人民飽受劫難,整個國家彷彿返回到中世紀。如果不是隨處可見的坦克、高炮、導彈發射架和直升機,真是難以想像,在人類正在跨入21世紀門檻之際,在距中亞名城阿拉木圖僅1500公里的地方,竟有一個國度如此艱難地生存
5. 為什麽當時蘇聯要出兵阿富汗
1979年12月25日15時,前蘇聯軍隊進入阿富汗,揭開了蘇阿戰爭的序幕。在這場持續9年1個月19天的戰爭中,先後參戰的前蘇聯軍人共50萬,其中13833人陣亡,49985人受傷,6669人殘廢,312人失蹤,18人被押解到其它國家——這就是前蘇聯對鄰國「國際主義兄弟援助」的後果。
前蘇聯當局盡了一切努力,使這場戰爭的真相化為歷史的雲霧。現在,可以揭開有關內幕了。
只有柯西金不簽字
這場戰爭既沒有給當時年邁的前蘇聯領導人帶來速勝的桂冠,也沒有得到哪怕是「社會主義兄弟國家」的贊揚,所以在陣亡將士的棺材一批批地空運回國之前,前蘇聯領導人對戰爭真相一直諱莫如深。
在前蘇聯後期的激進民主時期,公開了許多絕密檔案,於是人們才知道,出兵阿富汗的決定是蘇共中央政治局最有權勢的一幫人作出的,他們包括:總書記勃列日涅夫、書記處二把手蘇斯洛夫、克格勃頭目安德羅波夫、外交部長葛羅米科和國防部長烏斯季諾夫。隨後政治局委員全體擁護,只有部長會議主席柯西金沒有簽字,接著中央全會認同。
勃列日涅夫是從報上得知阿富汗政變的?
俄羅斯對外情報局一名幹部曾長期在阿富汗工作,目睹了查希爾國王1973年被推翻和達烏德政府上台。他的看法是,使前蘇聯損兵折將的這場戰爭盡管沒有意義,但還是非打不可。當時處於半原始狀態的阿富汗部族爭斗不斷,曾面臨何去何從的嚴重問題:是走向文明,還是成為宗教極端主義的堡壘,這種勢力當時已滲透到前蘇聯中亞的幾個共和國。阿富汗也是蘇美兩個超級大國激烈對抗的場所,前蘇聯支持的是阿富汗那些要走社會主義道路的勢力,而美國情報機關支持的是以希克馬蒂亞爾和拉巴尼為首的伊斯蘭原教旨主義者,他們在鄰國建立了一系列培訓「聖戰者」的基地。
當時的阿富汗全國有4萬座清真寺和30萬毛拉(伊斯蘭教主持宗教禮儀的人員)。國家實際是由毛拉們統治的。1965年1月1日,以塔拉基為首的阿富汗人民民主黨在喀布爾成立,但該黨很快分裂為塔拉基派和卡爾邁勒派。1978年4月7日發生軍事政變,達烏德被打死,國家由塔拉基、卡爾邁勒和阿明領導。
阿富汗政變是誰策劃的?美國說,這是「克里姆林宮之手」。前蘇聯隨即反駁:勃列日涅夫是從報上得知阿富汗政變的。
前蘇聯比美國早了兩小時
有一種流傳的說法:美國為報越南戰爭失敗之仇,把前蘇聯拖入了阿富汗戰爭。但事實卻是,美國自己差點捲入一場新的冒險。
在美國支持的伊朗政權被推翻、巴列維國王流亡國外後,宗教領袖霍梅尼回國,把美國人悉數趕出伊朗。伊拉克早在兩伊戰爭期間就與美國為敵。美國失去了在波斯灣地區的影響。於是,美國人把目光轉向阿富汗這一有重要戰略意義地區的關鍵點。但阿富汗顯然會投入前蘇聯懷抱,所以,美國情報機關動手了。
當時阿富汗政府硬按前蘇聯方式搞土地改革和社會主義的改革,結果反對派地位加強,逃往鄰國的難民越來越多。武裝匪徒則從鄰國侵入阿富汗,內戰爆發,其高潮是1979年3月15日在阿富汗第三大城市赫拉特發生的反政府叛亂。阿富汗政府只好請前蘇聯出兵。蘇共中央政治局於1979年3月17至19日討論了阿富汗政府的出兵請求,結論是:向阿富汗提供軍事技術和經濟援助,但不出兵。但是,此後數月內阿富汗領導20次請求前蘇聯出兵。
到1979年9月,阿富汗總理阿明利用西方特工部門的支持,控制了阿富汗。在他的指使下,塔拉基被殺,超過5萬名親蘇政治家和軍人遇害。前蘇聯面臨抉擇:要麼丟掉阿富汗,要麼軍事干涉。這時,阿富汗反對派已擁有4萬兵力,並控制了全國92%的領土,美國在波斯灣和迭戈加西亞島增加海空和快速反應兵力部署。
當年12月克格勃截獲的美國情報機關通話顯示,美軍空降兵准備在阿富汗登陸,以配合阿富汗反政府武裝奪取喀布爾。可以說,前蘇聯動手比美國早了兩小時。
「輪不到您教訓政治局」
1979年12月8日,蘇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核心會議,經過反復斟酌,決定出動規模不大的兵力,即7.5萬至8萬名軍人。10日再次開會,蘇軍總參謀長奧加爾科夫奉召到會。他反對出兵,理由是這些數量的軍人解決不了問題。政治局委員、國防部長烏斯季諾夫粗暴地打斷了他:「還輪不到您教訓政治局!您只須執行命令。」最終使前蘇聯領導停止猶豫的決定性因素是,北約決定在歐洲部署能打到前蘇聯縱深的中程導彈。
12月13日,以阿赫羅梅耶夫大將為首的前蘇聯作戰小組抵達毗鄰阿富汗邊界的鐵爾梅茲,25日15時,前蘇聯第40集團軍的步兵越過國界;27日,克格勃的「天頂」、「雷霆」和「穆斯林營」通過強攻佔領阿富汗政府大樓,阿明在戰斗中被打死;28日凌晨,前蘇聯108摩托步兵師佔領喀布爾所有重要設施。
6. 為何當初強大的蘇聯搞不定阿富汗
蘇聯的軍隊在阿富汗的作戰非常的不適應阿富汗的環境,所以即使蘇聯非常的強大也沒有搞定阿富汗。蘇聯的軍事實力在當時來說是非常的強大的不僅僅在兵力上還是在軍隊的武器上,蘇聯的軍隊都有著非常強大的優勢。
阿富汗這個地區在蘇聯的軍隊在這里吃盡了苦頭以後,美國的軍隊曾經也是在這里被阿富汗的地形所折磨。最後都是不了了之了才進行撤軍,地形和氣候的因素也是戰爭獲勝的很重要的條件。
7. 美國耗資2.4萬億打了20年,為何突然撤出阿富汗
阿富汗戰爭一直被認為是世界反恐戰爭的開端,也是美國針對發生在本土的911事件的回應。眾所周知,在2001年9月11日,美國遭受了恐怖襲擊,損失慘重。而後美國就以此為理由對阿富汗的基地組織以及塔利班組織出兵,從而阿富汗戰爭爆發。其實在此之前,英國和蘇聯也對阿富汗發動過戰爭,但最終都以失敗而告終。
因此,阿富汗一直被認為是大國的墳墓。然而美國偏不信邪,也對阿富汗發動了戰爭,結果就是打了20年,依舊沒有取得根本性勝利,最後被迫簽署撤兵協議。只不過美國的撤兵一直都很緩慢,直到今年突然開始加快撤兵的速度了,這是為何呢?明明已經堅守了20年,為什麼美國最後選擇了盡快脫離阿富汗呢?
實際上原因是比較真實的,主要由三個方面的原因。第一個原因就是美軍近幾年在阿富汗的形式並不樂觀,因為條件太過於艱苦。美軍在阿富汗不僅需要面臨著補給困難的情況,還要隨時應對著可能隨時爆發的恐怖襲擊。所以美國在2016年的時候就簽署了退兵協議,只不過在2016年宣布暫緩退兵計劃,由此可見美軍並不甘心就這樣離去。
第二個原因就是軍事開支太大,讓美國已經吃不消了。盡管美國把阿富汗作為重要的戰略要地,但是面對如此龐大的軍費開支,美國最終還是選擇放棄這處十分重要的戰略要地。隨著一超多強的世界格局被打破,美國在世界上的經濟發展並非一帆風順,所以很難支持如此龐大的軍費開支。因此最後決定加速撤兵!
第三個原因就是阿富汗的基地組織和塔利班組織頑強抗爭的意志,讓美國意識到再打10年恐怕也沒有辦法達到自己的目的。同時國內疫情的影響,使得經濟受損嚴重,所以只能從阿富汗撤兵來緩解國內的經濟壓力。綜合三個比較現實的原因,美國加速了在阿富汗撤軍的速度,預計明年就會全部撤退完畢。
從美國加速從阿富汗撤兵的舉動中可以看出,美國的世界霸權夢幾乎就要破滅,或許這將成為美國由強轉弱的一個標志。20年的時間里,美國一直在消耗自己的實力,而其他國家紛紛發展起來,逐漸動搖了美國的霸權夢。這也是美國近幾年非常活躍的一個原因,因為他想要阻止其他國家的崛起,從而繼續自己的霸權夢。
在筆者看來,美國此舉的確意味著阿富汗戰爭中美軍失敗了。看來,阿富汗的確是大國的墳墓,無論是前蘇聯還是美國,還是英國都在這吃了大虧。事實證明,想要變得無比強大,還是多從自身考慮為好,通過壓制別的國家來使得自己發展,最終只會吃更大的虧。美國的阿富汗戰場,就很好地說明了這一點!最後也期待地球早日變成一個地球村,世界各地再無戰爭,各國之間良性發展!大家是如何看待這個問題的呢?
8. 俄羅斯護送阿富汗難民真的假的
當然是真的,俄羅斯表示願意為這些人提供航班之際,希望美、英、加等國迅速回應,不要讓那些渴望離開阿富汗的難民再次失望。
其實對於一些國家來說,接納其中的一些難民也是應該的。就比如說美國,如果不是拜登堅決要求撤軍,阿富汗局勢也不至於變化得如此之快。並且在阿富汗,還有很多曾幫助過美國的翻譯等其他工作人員。
有數據顯示,之前大約有30萬阿富汗人隸屬於美國,為美軍服務,但是最後卻只有大約1.6萬人獲得了特殊移民簽證,並且自今年1月以來,美國只接收了2000多名申請者,而那些沒有獲得簽證的人,只能繼續留在阿富汗。
另外,之前英國本來就承諾會為一些阿富汗人,尤其是那些曾幫助過英國的人提供離開阿富汗的機會。但是就在不久之前,卻發生了阿富汗警衛護送英官員前往機場後卻遭辭退的事,而那段時間正好又傳出了英國撤僑飛機空著飛出阿富汗的消息,簡直是狠狠地打了英國的臉。所以英方既然已經承諾會接收難民,那在俄羅斯的「幫助」下,英國這次再食言可就真的不太好看了。
9. 俄羅斯為什麼打阿富汗
那是前蘇聯,因為阿富汗的地理位置,蘇聯一直想把阿富汗變成南下印度洋的戰略基地。
10. 蘇聯當年為什麼從阿富汗撤軍麻煩告訴我
蘇聯入侵阿富汗實際上是蘇聯政府對阿富汗局勢慣性反應的結果,缺乏戰略上的遠見。
上個世紀70年代,阿富汗國內爆發革命,但掌權的人民民主黨內部分化嚴重,「旗幟派」與「路線派」斗爭激烈。蘇聯雖然早就介入了阿富汗內部事務,但由於宗教文化和社會制度上的巨大差異,對其局勢並沒有深刻的理解和正確的掌握。到1979年,雖然蘇聯已經准備除掉阿明,但阿明仍然不為所知,並要求蘇聯出兵打擊各種反政府武裝派別。
1979年底蘇聯擊斃阿明,全面入侵阿富汗以後,扶植了卡爾邁勒領導的新政府。但由於阿富汗國內經濟極度落後,也缺乏有效的行政管理體系,國家統治實際上是一盤散沙,完全靠蘇軍的武力加以維持。因此從1980年開始,蘇軍開始全面清剿反政府武裝,但由於兵力不足,雖然能夠贏得戰斗的勝利,卻無法鞏固成果。只能反復上演「進攻-清剿-撤退-再進攻」這樣的死循環。
從1986年開始,蘇聯政府進一步認識到阿富汗戰爭的長期性和消耗性,因此尋求撤出阿富汗,並開始試探性的展開談判。直到1989年正式撤軍。
1979年入侵阿富汗,只不過是蘇聯以武力形式解決其與衛星國矛盾的又一次嘗試。從波蘭、匈牙利到捷克斯洛伐克,蘇聯的坦克屢試不爽,因此形成了慣性思維。但這些軍事行動都是以扶植親莫斯科的新政府上台為目標的,因此並未形成持久消耗的局面。但阿富汗卻有很大的不同,其國內政治情況復雜,缺少統一的領導系統,也就無法通過扶植一個親蘇政府來達到政治目的。卡爾邁勒政府軍的裝備很好,但戰鬥力卻極其低下,如果沒有蘇軍,一年都撐不下了,這一點和美國在越南扶植的南越政權十分相似。因此最終的結局只能是狼狽撤退。
至於說許多文章中大肆渲染的「毒刺」、火箭炮,都只不過是騷擾的手段,並非贏得戰爭的根本原因。時至今日,美軍在阿富汗大打出手,而塔利班似乎連「毒刺」這樣像樣的武器也拿不出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