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什麼導彈把亞歐大陸移動了

俄羅斯什麼導彈把亞歐大陸移動了

發布時間:2022-05-15 09:56:32

Ⅰ 俄羅斯最新亞爾斯導彈有多強

RS-24 亞爾斯是俄羅斯洲際彈道導彈,它是以前的白楊-M的改進版本。在西方被稱為SS-29。它使用與白楊-M相同的16x16輪式底盤。在外部它看起來相似。然而,它攜帶改進型導彈,這是更重要的。亞爾斯發展成為了一個既可以路上機動發射也可以在發射井中發射的系統,且使用相同的導彈。它於2007年首次測試,並於2010年被俄羅斯戰略導彈部隊採用,同年開始量產。它在生產中取代了以前的白楊-M。截至2016年,俄羅斯戰略導彈部隊部署了63個路上機動型和10個裝備在發射井的亞爾斯洲際彈道導彈。這些導彈與白楊-M各部署一半。將成為俄羅斯三位一體核力量地面部分的支柱。

承載路上機動型的亞爾斯導彈的是基於白俄羅斯MZKT-79221 16x16重型高機

動性底盤。該底盤專為白楊-M洲際導彈而設計。前三個和最後三個軸驅動。所以這輛大車有非常強的可操作。此外,它具有良好的越野機動能力。 該車由三名駕駛員操作。 亞爾斯移動發射載具可獨自行走500公里的路程。使得該車在相當於歐洲小型國家的地區很難被發現。

道路機動洲際彈道導彈較難發現和被襲擊。一旦國家遭到襲擊,它的生存率很高。一旦高度警戒,亞爾斯可以離開其基地,在偏遠的森林地區進行操作,以提高其生存能力。准備發射導彈需要7分鍾。亞爾斯可以從准備的現場,具有滑動屋頂的特殊車庫或在野外部署期間的無准備位置發射導彈。一旦導彈發射,載具車輛就可以離開它的位置。在實地部署期間,亞爾斯導彈車由多輛後勤及警備車輛護送,包括支援車輛,移動指揮所,信號車輛,燃油罐車和一些其他軍隊車輛,以確保導彈的安全。在緊急情況下,該車可以自主操作,無需護送。亞斯洲際彈道導彈的使用壽命約為20年。

Ⅱ 俄羅斯「短號」反坦克導彈的特點是什麼

「短號」導彈是俄羅斯第三代反坦克導彈武器系統之一也是世界上第一種多用途反坦克導彈。它除了用於反坦克外,還能摧毀輕型裝甲車、土木工程和有生目標等。其抗干擾能力強,可全天候使用。它真正實現了自動化射擊,能同時攻擊2個或多個目標,可在地面上發射或搭載在越野車、裝甲車和坦克上使用,也可在有限的空間如樓房或建築物內進行射擊。

「短號」導彈的射程:白天為(100~5500)米,夜間為(100~3500)米。彈體直徑152毫米,筒裝導彈長度為1210毫米,射擊速度為(2~3)枚/分。戰斗部分為兩種:當攻擊坦克,特別是披掛反應裝甲的新型主戰坦克時,使用雙級串聯聚能破甲戰斗部,第一級裝,葯用於擊穿或引爆反應裝甲,第二級裝葯用來擊穿坦克的基本裝甲,破甲厚度可達(1000~1200)毫米;當攻擊有輕型裝甲防護的目標(如步兵戰車,裝甲運兵車)、一般的野戰防禦工事以及輕型快艇、小型艦艇和其他浮動目標時,可使用燃料空氣炸葯戰斗部。

「短號」導彈的制導方式為激光駕束和半主動直瞄制導。射手利用瞄準鏡或熱成像儀瞄準目標,同時激光照射器發出的激光波束也照射目標,導彈發射後就進入到激光照射器發出的激光波束中。此後,由導彈自主「感覺」到自身所處激光束中的位置,不斷產生修正指令,使導彈沿激光波束軸線飛行,直至命中目標。這種制導方式與有線指令制導相比,由於不受導線的限制,增大了射程,而且具有很強的抗干擾能力。

其火控系統採用雙通道目標跟蹤裝置,從而將射擊效率提高了一倍。如果與「信條」型雷達配合使用,還可大大縮短發現目標的時間。

「短號」導彈除了具有多用途的優勢外,它的另外一個優勢在於便攜性。「短號」導彈-MR和「短號」-LR導彈的配置基本相同,主要由制導設備、目標跟蹤裝置、熱成像瞄準具和簡裝導彈組成。它們各部分的尺寸、質量等都很適合士兵使用,並且操作簡便。例如「短號」-MR導彈可分解成兩部分,由戰勤組中的兩名士兵攜帶。其中一部分為發射裝置與熱成像瞄準具,另一部分為2枚簡裝導彈,這使其能在難以通行的作戰區域內使用。2枚「短號」-MR筒裝導彈的質量不超過28千克。

「短號」導彈的離筒速度較低,在居民點進行作戰時,它能夠從建築物和空間有限的地方進行發射。此外,「短號」-MR導彈和「短號」-LR導彈的發射裝置和彈葯具有通用性,用戶可以自由地選擇組合,這使得該導彈系統更具競爭力。

Ⅲ 俄羅斯白楊-M洲際彈道導彈有哪些基本數據

俄羅斯白楊-M洲際彈道導彈:「白楊-M」導彈系統的研製工作始於80年代後期,它是「白楊」(SS-25)導彈的改進型。

白楊-M導彈雖然其大小及某些設計特性都明顯地受到了反導條約的限制:最大飛行距離為10000千米,長22.7米,殼體最大直徑1.86米,重47.1噸,彈頭重1.2噸(長5.2米),但是,白楊-M導彈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其不僅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改裝成多彈頭的導彈,而且其分彈頭還可以單獨制導。

Ⅳ 史上最大核彈威力有多大:炸得亞歐大陸板塊移動

沙皇炸彈」,是冷戰期間蘇聯所製造的氫彈,總共製造兩枚,其中一枚於1961年10月30日在新地島試爆,另一枚作為研究與備用。它是人類至今所製造過所有種類的炸彈中,體積、重量和威力上均為最強大的炸彈,因此被稱作是「炸彈之王」。

圖為沙皇炸彈試爆產生的蘑菇雲
它的爆炸當量本來相當於一億噸的TNT炸葯,不過蘇聯當局憂心試爆後的核子落塵對環境的嚴重影響,會導致內政難題與外交風波,因此將核彈減半為5000萬噸的爆炸威力。盡管被刪減了一半的威力,沙皇炸彈的威力依舊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投擲於廣島和長崎的「小男孩」原子彈之3800倍,「胖子」原子彈之2300倍。

蘇聯科研人員研製「沙皇炸彈」
1961年8月13日,柏林牆開始起造。鑒於局勢愈發緊張,郝魯曉夫下令試爆一枚沙皇炸彈。10月30日,一聲驚天動地的巨響震撼了整個世界,爆炸造成的地震波環繞地球三圈仍能被儀器感知,整個亞歐板塊甚至在這場爆炸中被推動了8毫米。
雖然這一次試爆是在空中試爆,但是往地球傳送的震波被美國地質調查儀偵測到引起里氏地震規模5~5.25的地震。爆炸甚至使得波蘭許多房屋的玻璃都被震碎......爆炸產生的蘑菇雲寬近40公里,高約64公里,相當於珠穆朗瑪峰海拔高度的7倍多。圖中最左邊放大後的圖案為廣島核爆後的蘑菇雲,和沙皇炸彈一比簡直小的可笑。

Ⅳ 將歐亞大陸炸的位移7毫米,巔峰時期的蘇聯到底有多麼

大伊萬核彈是世界上威力最大的核彈,米格25是世界上第一款速度超過3馬赫的戰機,圖95是世界上非得最快的渦輪螺旋槳轟炸機,圖160是世界上載彈量最大,飛得最遠的轟炸機,ss18是當時世界上最強的洲際導彈,T7轟炸機是當時最大的轟炸機(但後來原型機墜毀),國家GDP佔世界15%,世界最強也是排水量最大的核動力導彈戰列巡洋艦基洛夫級,有航母巡洋艦之稱的基輔級航母,現代垂直起降戰機的典範雅克141。

Ⅵ 什麼是俄羅斯SS-11導彈

SS-11洲際彈道導彈(前蘇聯的定名不詳)於1966年開始服役,並發展成三種型式。本型導彈較民兵式導彈稍長但寬厚許多,因此可攜行一較大型的彈頭。它的兩節推進火箭均使用可儲存式液態燃料,第一節有4副平衡翼,1971年第一階段戰略武器限制協議(Strategic Anhs Limitation Talk,SALT)談判中同意SS-11洲際彈道導彈可部署進970個掩體,包括66個新建的。

一型具有單一大型彈頭,一度傳聞其當量高達2000萬t。二型是前者的改良,具有較佳的射程、投擲重量、輔助穿透裝置及較精確的彈頭。三型是前蘇聯第一種配備多彈頭重返大氣層載具的陸基洲際彈道導彈,1969年偵測其具有3枚彈頭。1973年60枚SS-11三型洲際彈道導彈服役。當1970年代末期這970枚SS-11導彈過半數為新的SS-17或SS-19所取代時,仍有450枚繼續服役。然而,一旦機動的SS-25洲際彈道導彈進入部署時,更多的SS-11洲際彈道導彈將在10枚5S-11對9枚SS-25的合適比例下開始退役。

本型導彈所部署的數量曾經舉世無比(1972年達1036枚),現今仍有440枚服役中。據估計除了20枚一型外,其它則是二、三型的混編。這400多枚導彈主要部署在兩個地帶:前蘇聯西部地區的科澤爾斯克(Kozeisk)、台克夫(Teykovo)、彼爾姆(Penn)以及遠東地區的格雷得卡亞(Gladkaya)、杜富亞尼亞(Drovyanya)、斯沃博德尼(Svobodny)、奧伏亞尼亞(Olovyannaya)。

使用:SS-11一型及二型洲際彈道導彈均有單一的大型彈頭。但是它們並不太准確,因此只能用來攻擊大范圍的、軟性的、對抗價值取向目標(counter-valuetarget),如城市、工業中心及來經保護的軍事設設。

SS-11三型洲際彈道導彈有3具重返大氣層載具而且是用來攻擊陸基洲際彈道導彈掩體。的確,由前蘇聯的測試資料顯示這3具所涵括的打擊區域正是民兵式導彈掩體的范圍,而這樣的科技是從SS-9四型導彈上開發而來的。然而,由於更准確、更合適的彈頭不斷被開發出來,因此,即使踢-11三型洲際彈道導彈依舊瞄向美國,應該已改變了原先的攻擊目標。將SS-11洲際彈道導彈部署在前蘇聯遠東是極具價值的。它的射程可涵括中國大陸、日本及其它亞洲國家。

Ⅶ 俄羅斯最厲害的戰略導彈是什麼有什麼特點

俄羅斯最厲害的戰略導彈是白楊系列導彈。一直以來,俄羅斯底氣十足的原因是他們有能突破美國反導系統的白楊-M導彈。最近,俄羅斯又要對其戰略導彈部隊大擴軍了。俄國防部長伊萬諾夫宣布,俄軍計劃到2015年前共采購69套白楊-M彈道導彈系統,這些導彈系統除包括井式導彈系統之外,還包括機動式的導彈系統。

白楊-M導彈在上世紀八十年代末就已經在研製了,但由於蘇聯解體,直到1993年底,俄羅斯軍方才宣布,在莫斯科熱工技術研究院的主持下,俄羅斯為戰略火箭部隊研製出了一種新型的戰略導彈。1994年12月24日,這種被命名為「白楊-M」的新型導彈進行第一次飛行試驗,標志著第一種完全在俄羅斯境內研製、生產的戰略彈道導彈的誕生。

其實,白楊-M導彈雖然其大小及某些設計特性都明顯地受到了反導條約的限制:最大飛行距離為10000公里,長22.7米,殼體最大直徑1.86米,重47.1噸,彈頭重1.2噸(長5.2米),但是,白楊-M導彈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其不僅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改裝成多彈頭的導彈,而且其分彈頭還可以單獨制導,這對於在距離打擊目標100公里處分離的彈頭抗擊敵方的干擾信號相當有益。此外,彈頭的分離還是在戰斗部每30-40秒自動更換飛行參數的情況下進行的,因此,敵方的反導系統不僅來不及確定彈頭的分離點,也根本無法判定戰斗部本身的飛行參數。

Ⅷ 俄羅斯白楊M彈道導彈

白楊-M」導彈系統的研製工作始於80年代後期,它是「白楊」(SS-25)導彈的改進型。1994年12月20日,「白楊」-M導彈進行了首次試射,原計劃進行7次試射,實際上只進行了4次。1997年7月8日,在普列謝茨夫靶場「白楊」-M導彈進行了第4次發射試驗,也是定型前的最後一次發射。設計者們認為,在「白楊-M」導彈系統研製、試驗過程中,以及在其戰術技術性能指標中有很多「第一」,甚至在世界上也是首次。如第一次為高防護性的井基和機動陸基發射裝 置製造了標准化統一的導彈;首次使用了新型試驗系統,藉助它可檢驗導彈系統在地面和飛行狀態下各系統和組件的工作狀態和可靠性,這可大大縮小傳統試驗規模,減少費用,同時又不降低導彈系統研製和試驗的可靠性。
據設計者稱,「白楊-M」導彈系統的全部試驗都進行得很順利,此外,在訓練場和戰備值班中將進行有關的試驗工作,全部戰術技術性能將能達到預期的目標。「白楊」-M導彈系統之所以引起世人的關注,主要是因為它所擁有的戰術技術性能優勢。該導彈為單彈頭式洲際戰略彈道導彈,採用多種制導方式,是一種3級固體燃料導彈,即可機動發射,也可固定發射。該導彈長(帶戰斗部時)22.7米,直徑1.95米,導彈發射重量47.2噸,投擲重1200千克,飛行距離超過10000千米,核裝葯的准確當量雖未公布,但根據某些信息可以確定,彈頭爆炸當量約為55萬噸,同時命中精度也有較大的提高。
其實,白楊-M導彈雖然其大小及某些設計特性都明顯地受到了反導條約的限制:最大飛行距離為10000公里,長22.7米,殼體最大直徑1.86米,重47.1噸,彈頭重1.2噸(長5.2米),但是,白楊-M導彈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其不僅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改裝成多彈頭的導彈,而且其分彈頭還可以單獨制導,這對於在距離打擊目標100公里處分離的彈頭抗擊敵方的干擾信號相當有益。此外,彈頭的分離還是在戰斗部每30-40秒自動更換飛行參數的情況下進行的,因此,敵方的反導系統不僅來不及確定彈頭的分離點,也根本無法判定戰斗部本身的飛行參數。
「白楊-M」導彈系統的研製工作始於80年代後期,它是「白楊」(SS-25)導彈的改進型。1994年12月20日,「白楊」-M導彈進行了首次試射,原計劃進行7次試射,實際上只進行了4次。1997年7月8日,在普列謝茨夫靶場「白楊」-M導彈進行了第4次發射試驗,也是定型前的最後一次發射。設計者們認為,在「白楊-M」導彈系統研製、試驗過程中,以及在其戰術技術性能指標中有很多「第一」,甚至在世界上也是首次。如第一次為高防護性的井基和機動陸基發射裝 置製造了標准化統一的導彈;首次使用了新型試驗系統,藉助它可檢驗導彈系統在地面和飛行狀態下各系統和組件的工作狀態和可靠性,這可大大縮小傳統試驗規模,減少費用,同時又不降低導彈系統研製和試驗的可靠性。
據設計者稱,「白楊-M」導彈系統的全部試驗都進行得很順利,此外,在訓練場和戰備值班中將進行有關的試驗工作,全部戰術技術性能將能達到預期的目標。「白楊」-M導彈系統之所以引起世人的關注,主要是因為它所擁有的戰術技術性能優勢。該導彈為單彈頭式洲際戰略彈道導彈,採用多種制導方式,是一種3級固體燃料導彈,即可機動發射,也可固定發射。該導彈長(帶戰斗部時)22.7米,直徑1.95米,導彈發射重量47.2噸,投擲重1200千克,飛行距離超過10000千米,核裝葯的准確當量雖未公布,但根據某些信息可以確定,彈頭爆炸當量約為55萬噸,同時命中精度也有較大的提高。
其實,白楊-M導彈雖然其大小及某些設計特性都明顯地受到了反導條約的限制:最大飛行距離為10000公里,長22.7米,殼體最大直徑1.86米,重47.1噸,彈頭重1.2噸(長5.2米),但是,白楊-M導彈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其不僅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改裝成多彈頭的導彈,而且其分彈頭還可以單獨制導,這對於在距離打擊目標100公里處分離的彈頭抗擊敵方的干擾信號相當有益。此外,彈頭的分離還是在戰斗部每30-40秒自動更換飛行參數的情況下進行的,因此,敵方的反導系統不僅來不及確定彈頭的分離點,也根本無法判定戰斗部本身的飛行參數。
「白楊-M」導彈系統的研製工作始於80年代後期,它是「白楊」(SS-25)導彈的改進型。1994年12月20日,「白楊」-M導彈進行了首次試射,原計劃進行7次試射,實際上只進行了4次。1997年7月8日,在普列謝茨夫靶場「白楊」-M導彈進行了第4次發射試驗,也是定型前的最後一次發射。設計者們認為,在「白楊-M」導彈系統研製、試驗過程中,以及在其戰術技術性能指標中有很多「第一」,甚至在世界上也是首次。如第一次為高防護性的井基和機動陸基發射裝 置製造了標准化統一的導彈;首次使用了新型試驗系統,藉助它可檢驗導彈系統在地面和飛行狀態下各系統和組件的工作狀態和可靠性,這可大大縮小傳統試驗規模,減少費用,同時又不降低導彈系統研製和試驗的可靠性。
據設計者稱,「白楊-M」導彈系統的全部試驗都進行得很順利,此外,在訓練場和戰備值班中將進行有關的試驗工作,全部戰術技術性能將能達到預期的目標。「白楊」-M導彈系統之所以引起世人的關注,主要是因為它所擁有的戰術技術性能優勢。該導彈為單彈頭式洲際戰略彈道導彈,採用多種制導方式,是一種3級固體燃料導彈,即可機動發射,也可固定發射。該導彈長(帶戰斗部時)22.7米,直徑1.95米,導彈發射重量47.2噸,投擲重1200千克,飛行距離超過10000千米,核裝葯的准確當量雖未公布,但根據某些信息可以確定,彈頭爆炸當量約為55萬噸,同時命中精度也有較大的提高。
其實,白楊-M導彈雖然其大小及某些設計特性都明顯地受到了反導條約的限制:最大飛行距離為10000公里,長22.7米,殼體最大直徑1.86米,重47.1噸,彈頭重1.2噸(長5.2米),但是,白楊-M導彈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其不僅可以在最短的時間內改裝成多彈頭的導彈,而且其分彈頭還可以單獨制導,這對於在距離打擊目標100公里處分離的彈頭抗擊敵方的干擾信號相當有益。此外,彈頭的分離還是在戰斗部每30-40秒自動更換飛行參數的情況下進行的,因此,敵方的反導系統不僅來不及確定彈頭的分離點,也根本無法判定戰斗部本身的飛行參數。
俄羅斯計劃在下世紀初的前10年內部署300-350枚「白楊」-m導彈系統,其中井式發射的90枚導彈將部署在改造後的pc-18(ss-19)導彈發射井中。
現在,俄軍的5個井式白楊-M導彈團已有42套白楊-M導彈系統,而且,2006年俄軍還計劃購買7套白楊-M導彈系統,如果再加上這69套戰略火箭軍中的白楊-M導彈系統,俄軍裝備的白楊-M導彈系統已接近了其所希望最終配置270枚這一目標的半數。

在俄軍近年來新建的白楊-M戰略導彈團里,每團所擁有的導彈系統基本上都是6套,因此,69套「白楊-M」導彈系統,已足以裝備10個戰略火箭兵的導彈團了。這10個導彈團,如果加上俄軍現有的5個井式白楊-M導彈團以及一個已經在籌備之中的機動式白楊-M導彈團,可以說俄軍屆時將會非常接近其「戰略火箭兵計劃編有2至3個白楊-M導彈師,每個師將編有4至6個公路機動導彈團」的最低建軍目標。

參考文獻:新型的SS-N-27白楊M導彈

Ⅸ 前蘇聯最強核彈「大伊萬」試爆導致歐亞大陸偏移9毫米

很多人印象中的核彈就是原子彈,其實核武器也叫核子武器或原子武器,包括氫彈、原子彈、中子彈、三相彈等,其中人類歷史至今最大威力的核彈便是前蘇聯大伊萬,也稱」赫魯曉夫炸彈」,它是一枚三相氫彈,地面和空中核爆炸,產生高壓沖擊波,能夠形成很強的光輻射,產生各種射線和放射性物質碎片等對人體極其有害的物質,它也是史上威力最大,最恐怖的核彈!


正是因為這種核彈恐怖的毀滅力,所以當時造出的大伊萬5800萬核當量僅有2枚,僅試爆一枚之後,另外一枚作為研究以及備用用途,現存於俄羅斯核武博物館。蘇聯當時所部署的最大當量核彈為SS-18洲際彈道導彈的彈頭,核當量為2500萬噸,從軍事角度來講製造這么大當量的核武器只能說是毀滅地球,因為實戰意義不大,試想當時如果不把大伊萬的核彈當量從1億噸減少到5800萬噸,那爆炸後會發生什麼結果,著實沒人能預料的到。

Ⅹ 什麼是俄羅斯「白楊」-M導彈

「白楊」-M導彈被西方稱為SS-27導彈,是俄羅斯歷史上第一種自行研製和生產的導彈系統,也是俄羅斯固體燃料彈道導彈進一步改進過程中的重大進步,「白楊」-M導彈可以認為是俄軍工企業的新生兒。該導彈是一種中型單彈頭陸基機動洲際彈道導彈,其制導控制系統是當今世界最先進的人工智慧系統。它技術先進、可靠性高、飛行速度快、突防能力強,可令敵人防不勝防。該導彈裝備了克服反導彈防禦系統的最先進手段,即反攔截手段,專門對付美國正在斥巨資研製的國家導彈防禦系統(NMDL因此,「白楊」-M導彈真正成了當今世界上第一個NMD的剋星。

該導彈是SS-25導彈的改進型。1994年12月20日,白楊」-M導彈進行了首次試射。1997年7月8日,在普列謝茨夫靶場「白楊」導彈進行了第4次試射。接著,於1998年12月9日在普列茨克發射場對「白楊」-M導彈進行了第6次發射試驗,導彈按預定軌跡准確擊中了靶場目標。這最後一次發射試驗的目的在於對這種面向21世紀的最新型戰略導彈的飛行技術參數做最後的鑒定。

「白楊」-M導彈系統在研製、試驗過程中,以及在其戰術技術性能指標中都創造了多個「第一」,甚至在世界上也是首次。如第一次為高防護性的井基和機動陸基發射裝置製造了標准化統一的導彈;首次使用了新型試驗系統,藉助它可檢驗導彈系統在地面和飛行狀態各系統和組件的工作狀態和可靠性,從而可大大縮小傳統試驗規模,減少費用,同時又不降低導彈系統研製和試驗的安全性。

「白楊」-M導彈之所以引起世界人的關注,主要是因為它是當今世界技術最先進的洲際彈道導彈。該導彈為單彈頭,採用慣性加星光修正制導方式。該導彈彈長22.7米,彈徑1.95米,導彈發射質量47.2噸;投擲質量1200千克,射程超過10500千米。單彈頭當量約為55萬噸級,命中精度為350米,反應時間為60秒。

「白楊」-M導彈的最大特點是,在目前和今後相當長一段時間里反彈道導彈無法將其擊落,其原因有以下幾方面:

(1)飛行速度加快。由於該導彈使用了3台功率強大的固體火箭發動機,其飛行速度比現有俄制導彈速度都快,大大縮短了導彈在軌跡主動段的飛行時間和高度,增大了穿透力;同時它還有數十台輔助發動機,加上操縱系統和設備使這種快速飛行的導彈很難被敵方辨別。

(2)電磁隱蔽性好。「白楊」-M導彈幾乎完全沒有對電磁脈沖的敏感性,在該導彈試射過程中,盡管美國的偵察衛星極力進行跟蹤,但導彈的信號還是躲過了美電子偵察系統的監視。

(3)先進的隱身措施。據說,「白楊」-M導彈的前錐體部分可放置起欺騙作用的物體。當發射時,這些干擾物將使反導彈系統看到「數千枚彈頭」,將使它難以從那些假彈頭中區分出真彈頭。俄羅斯計劃在21世紀初的前10年內部署(300-350)枚「白楊」-M導彈系統,這些導彈有井下發射和公路機動發射兩種型號。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什麼導彈把亞歐大陸移動了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1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