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前蘇聯或俄羅斯登上過月球嗎
前蘇聯或者俄羅斯沒有實現載人登月。
前蘇聯有過載人登月計劃,但由於種種原因,計劃失敗或者放棄了。目前只有美國實現了載人登月。
拓展資料:
1、從1958年至1976年,前蘇聯發射24個月球號探測器,其中18個完成探測月球的任務。1959年9月12日發射的月球2號,兩天後飛抵月球,在月球表面的澄海硬著陸,成為到達月球的第一位使者,首次實現了從地球到另一個天體的飛行。
2、在冷戰期間美蘇兩國白熱化的太空競賽中,蘇聯人一度占盡優勢。但出乎意料的是,最早登上月球的卻是美國人。就在「阿波羅11」號宇航員阿姆斯特朗在月球上率先跨出人類歷史的一大步。1969年7月20-21日「阿波羅」11號飛船載著三名宇航員飛往月球,其中阿姆斯特朗與奧爾德林成功登上月球,首次實現人類踏上月球的理想。此後美國又相繼6次發射「阿波羅」號飛船,其中5次成功。總共有12名航天員登上月球。
3、蘇聯的登月計劃由於致命設計缺陷,連續數次發射失敗,讓蘇聯人載人登月的夢想化為泡影。此後他們還於1966年發射了一顆環月軌道衛星。但N-1火箭的連續四次失敗最終讓蘇聯不得不中止了載人登月。多年後,莫斯科航空學院一實驗室公開了關於蘇聯載人登月計劃一組珍貴的解密照片,照片顯示了這項失敗的登月計劃中的主要設備,包括從未公開的「LK月球飛船」以及從未使用過的月球登陸車等。
㈡ 目前世界上推理最大的火箭是哪個國家的,具體參數是多少謝謝!!
目前在國際范圍內,歐洲的"阿麗亞娜-5"型運載火箭,其最新改進型起飛重量為770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21噸,是目前世界最大的現役重型火箭。俄羅斯目前現役最大的運載火箭「質子號」,起飛重量達690噸左右,近地軌道運載能力也是20噸級。中國現役的長征-2E/F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9噸,研製中的改進型為13噸。研製中的"長征五號"火箭最強大的型號,高59.5米,起飛重量為643噸,起飛推力為833.8噸。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約為25噸,這也是世界現有重型運載火箭的較高水準。
迄今為止世界上最龐大的運載火箭是美國用於「阿波羅」載人登月的「土星五號」,
「土星五號」火箭全長110.6米,最大直徑10.1米,起飛質量高達3038.5噸。具備將118噸載荷送入近地軌道、47噸載荷送入月球軌道的能力。
但是「土星五號」價格極為昂貴,現已不再製造使用。
㈢ "神舟"五號的發射成功,中國成為世界上第()個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
長征五號火箭發射成功後,中國的航空航天技術排名直接升至第三位了,僅次於美國和俄羅斯。
長征五號火箭的發射
2016年11月3日20點43分,長征五號運載火箭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成功發射升空。隨後,長征五號運載火箭與其托舉的遠征二號上面級成功分離,上面級繼續將實踐十七號衛星送往預定軌道。由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抓總研製的長征五號運載火箭首次飛行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長征五號運載火箭的研製成功,帶動了整個研製平台和產業鏈的更新,對構建我國新一代無毒、無污染運載火箭的型譜發揮了牽引和輻射作用,使中國運載火箭的整體技術水平向前邁進了一大步,是我國由航天大國邁向航天強國的重要標志。
近日,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執行總監表示,俄羅斯方面將可能會運用中國火箭發射該國載人登月飛船。
俄羅斯方面正在開發葉尼塞5型超重型火箭,中國方面則在開發長征九號火箭。
不過,由於經濟狀況不佳,俄羅斯方面的超重型火箭開發並不順利,但中國卻很有可能按期完成長征九號,這樣俄國的載人登月計劃採用中國火箭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這樣也從另一個側面看出中國已經慢慢步上了航空航天的第一梯隊了。
㈣ 為什麼有空間站的前蘇聯無法登月
前蘇聯只是沒能實現載人登月,不過實現了無人登月,也就是無人登月飛船降落到了月球上,並達到了取樣返回的目地。
以下是前蘇聯三次登月帶回來的月壤。
1970年的月球16號無人探測器帶回101克。
1972年的月球20號無人探測器帶回55克。
1976年的月球24號無人探測器帶回170克。
也就是說,前蘇聯三次無人登月一共帶回來了326克月球土壤。
畢竟其比沖時間比較長,比液氧煤油火箭發動機長了將近100秒。否則如今大多數運載火箭的上面級也不會選擇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了。
而要俄羅斯從頭開始研發液氫液氧火箭發動機,到推力達到200噸以上,那不知道到了何年何月。所以說,還是選擇長征9號重型運載火箭吧。
㈤ 登月用什麼火箭
是用的的土星5號,土星5號運載火箭是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在阿波羅計劃和天空實驗室兩項太空計劃中使用的多級可拋式液體燃料火箭。盡管NASA曾設想過更大的火箭,土星5號是人類歷史上、土星火箭成員中最大的火箭,高達110.6米,更是目前使用過的最高、最重、推力最強的運載火箭。土星5號由馬歇爾航天飛行中心總指揮沃納·馮·布勞恩與他的德國火箭團隊擔任設計研發的工作,主要的承包商包括波音、北美人航空、道格拉斯飛行器公司以及IBM。除了一次例外,所有其他土星5號的發射都有三級:S-IC一級、S-II二級和S-IVB三級。每一級都使用液態氧作為氧化劑。第一級使用高精煉煤油作為燃料,其他兩級使用液態氫作為燃料。一般來說,一次發射任務的前20分鍾左右由火箭推動。1967年至1973年期間NASA共發射了13艘土星5號火箭,從來沒有過損失有效載荷的事故發生(雖然阿波羅6號和阿波羅13號曾出現過推進器失靈的問題,但箭載電腦都能夠通過延長剩餘推進器燃燒時間的辦法以保持飛行)。土星5號的主要載荷是載著宇航員成功登月的阿波羅航天器。最後一次土星5號的發射將天空實驗室的空間站送入太空。60年代初期,蘇聯在太空競賽領先於其對手美國。1957年蘇聯發射了第一顆人造衛星人造衛星1號,1961年4月12日,蘇聯宇航員尤里·加加林成為第一個進入太空的人類。1961年5月25日,肯尼迪總統宣布美國會在1970年之前將宇航員送上月球。那時,美國唯一的一次載人太空任務是艾倫·謝潑德的自由7號;僅在太空停留了15分鍾,且未進入近地軌道。當時世界上沒有火箭能夠一次運送可登月的航天器。土星1號火箭當時還在研製過程中,但由於其推力遠遠不夠,需要若干次發射才能將登月所需要的各個部件送入軌道。在登月計劃的計劃階段初期,NASA曾考慮過三個主要的設想:地球軌道集合、直接起飛以及月球軌道集合(LOR)。盡管NASA起初沒有考慮月球軌道集合,因為人類當時連地球軌道集合都沒有執行過,更不用說難度更大的月球軌道集合了。後來,由於能夠使任務時間縮短以及較其他兩種方法簡單,月球軌道集合仍然被採納。從1964年至1973年,土星5號的總撥款高達65億美元,在1966年達到最高,僅一年中就撥了12億美元。 還查了一下發射表如下
序列號 任務 發射日期 注釋
SA-501 阿波羅4號 1967年11月9日 首次實驗飛行
SA-502 阿波羅6號 1968年4月4日 第二次實驗飛行
SA-503 阿波羅8號 1968年12月21日 土星5號的第一次載人飛行以及首次由載人飛行器環繞月球
SA-504 阿波羅9號 1969年3月3日 登月艙地球軌道測試
SA-505 阿波羅10號 1969年5月18日 登月艙月球軌道測試
SA-506 阿波羅11號 1969年7月16日 人類首次登月
SA-507 阿波羅12號 1969年11月14日 降落在調查員3號附近
SA-508 阿波羅13號 1970年4月11日 任務被放棄,成員返回地球
SA-509 阿波羅14號 1971年1月31日 降落在法拉·毛羅高地附近
SA-510 阿波羅15號 1971年7月26日 首次使用月球車
SA-511 阿波羅16號 1972年4月16日 降落在笛卡爾環形山
SA-512 阿波羅17號 1972年12月6日 唯一一次夜間發射,最後一次阿波羅月球任務
SA-513 天空實驗室1號 1973年5月14日 雙級天空實驗室版
SA-514 未使用
SA-515 未使用
㈥ 成功飛上太空的載人宇宙飛船有哪些
1961年4月12日,蘇聯發射世界第一艘載人飛船「東方」1號。尤里·加加林少校乘「東方」1號飛船用了108分鍾繞地球運行一圈後,在薩拉托夫附近安全返回。加加林成為世界上第一位遨遊太空的航天員,使蘇聯在與美國開展的載人航天競賽中贏得了世界第一。1968年3月27日,加加林駕駛米格15殲擊機訓練時,因飛機事故遇難身亡。
1961年5月5日,美國第一位進行亞軌道飛行的航天員艾倫·B·謝潑德駕駛美國「水星」MR3飛船進行首次載人亞軌道飛行,美國因此成為繼蘇聯之後世界上第二個具有載人航天能力的國家。
1961年5月25日,美國總統肯尼迪在國會宣布:在60年代結束之前,美國要把人送上月球,並安全返回地面。從此,美國正式開始實施舉世聞名的「阿波羅」載人登月工程計劃。這是在與蘇聯之間展開的誰第一個把人送上天的競賽中失利後,美國發起的又一個競賽項目。
1962年2月20日,美國發射載人飛船「水星」6號,航天員歐約翰·H·格倫中校駕駛「水星」6號飛船繞地球飛行3圈,歷時4小時55分23秒,在大西洋海面安全返回。格倫因此成為美國第一個進入地球軌道的人。
1962年8月11日,蘇聯發射載有尼古拉耶夫少校的「東方」3號飛船上天。8月12日,蘇聯發射載有波波維奇中校的「東方」4號飛船上天。「東方」4號與「東方」3號首次在太空實現載人飛船的交會飛行,最近相距5公里,第一次從太空傳回電視。
1963年6月16日,世界上第一位進入太空的女航天員捷列什科娃中尉駕駛蘇聯「東方」6號飛船進入太空,飛船繞地球飛行48圈,歷時70小時50分,19日返回。
1964年10月12日,蘇聯成功發射載3人的第二代載人飛船「上升」1號。航天員科馬羅夫、耶戈洛夫和費捷斯托夫駕駛飛船繞地球飛行16圈,歷時24小時17分,返回於庫斯塔奈地區。這是蘇聯、也是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載3人飛行。
1965年3月18日,蘇聯發射載有別列亞耶夫、列昂諾夫的「上升」2號飛船。飛行中,列昂諾夫進行了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太空行走,他在離飛船5米處活動了12分鍾,完成了目視觀測、拆卸工作及其他實驗。
1965年3月23日,美國成功發射第二代載人飛船「雙子星座」3號。飛船乘載著美國航天員格里索姆中校和約翰·楊少校,繞地球飛行5圈,歷時4小時53分鍾。這是美國首次載2人飛行。
1965年6月3日,美國發射載有航天員麥克迪維特上尉和懷特上尉的「雙子星座」4號飛船,繞地球飛行62圈。懷特到艙外行走21分鍾,用噴氣裝置使自己在太空中機動飛行。這是美國第一次太空行走。
1965年12月15日,美國發射「雙子星座」6號飛船,飛船載有希拉中校和斯坦福爾德上尉。飛船繞地球飛行16圈,歷時25小時51分鍾。此次飛行是與12月4日發射的「雙子星座」7號交會,並保持近距離編隊飛行,最近時約0.3米。這是美國載人飛船第一次空間交會飛行。
1966年3月16日,美國發射載有航天員阿姆斯特朗和斯科特的「雙子星座」8號,繞地球飛行6.5圈,歷時10小時41分。飛行中首次實現載人飛船與一個名叫「阿金納」的對接艙體對接。這是世界航天史上第一次空間對接。
1967年1月27日,美國「阿波羅」4A飛船在發射台上進行登月飛船的地面試驗。飛船內坐著曾參加過「水星」號、「雙子星座」飛船飛行的格里索姆上校、美國第一個完成艙外活動的懷特中校和第一次准備參加太空飛行的查菲少校。突然,充滿純氧的座艙起火爆炸,3名航天員當即燒死。
1967年4月23日,蘇聯用「聯盟」號運載火箭發射第三代飛船「聯盟」1號。4月24日飛船返回時,因降落傘故障,飛船墜毀於烏拉爾奧倫波克附近,航天員科馬羅夫不幸遇難。
1968年4月14日,蘇聯發射宇宙212號無人飛船。飛船在軌運行中與後來發射的宇宙213號無人飛船自動對接。這是蘇聯完成的第一次空間對接。
1968年10月11日,美國發射「阿波羅」7號飛船。航天員希拉、艾西爾和坎寧哈姆繞地球飛行163圈,歷時260小時9分鍾,22日返回。這是「阿波羅」飛船的第一次載人地球軌道飛行。
1968年12月21日,美國發射載有波爾曼、洛弗爾和安德斯的「阿波羅」8號飛船。飛船進入距月面112公里的月球軌道上飛行了10圈,時間20小時6分鍾,並向地球發回電視。27日返回。這是世界上第一艘繞月飛行的載人飛船。
1969年7月16日,美國發射「阿波羅」11號載人飛船,第一次把人送上月球。飛船上載有航天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3名航天員,經過75小時50分鍾的飛行後,進入環月軌道。7月21日格林尼治時間2時56分,航天員阿姆斯特朗將左腳踏到月球上,成為世界上第一個踏上月球的人,並說出了一句廣為流傳的名言:「這對一個人來說,只不過是小小的一步,可是對人類來講,卻是巨大的一步。」19分鍾後,奧爾德林跟著也踏上了月球。他們在月面插上美國國旗,放置科學儀器,搜集22公斤月球岩石和土壤樣品,共活動了2小時31分40秒。
1970年4月11日,美國發射載有航天員洛弗爾、海斯和斯威加特的「阿波羅」13號飛船進行第3次登月飛行。飛行56小時後,飛船離地球33萬公里,差不多接近月球時,因兩個紐扣大的恆溫器開關故障,使服務艙燃燒電波貯氧箱爆炸,艙內許多設備遭損壞,氧氣和水也損失過半,航天員洛弗爾、海斯和斯威加特面臨葬身太空之災。但他們臨危不懼,按地面科學家們精確計算的軌道和地面指揮員的命令,手動操縱飛船,使用登月艙的氧氣和動力,於4月17日成功地返回地球,創造了航天史上死裡逃生的奇跡。
1970年6月1日,蘇聯發射載有航天員尼古拉耶夫和謝瓦斯基揚諾夫的「聯盟」9號飛船。飛船繞地球飛行268圈,歷時424小時59分,創造了載人飛行史上的新記錄。
1971年4月19日,蘇聯用「質子」號火箭發射世界上第一個載人空間站「禮炮」1號。「禮炮」1號空間站於1971年10月11日在太平洋上空墜毀,共飛行了175天。運行期間對接了兩艘「聯盟」號飛船,其中「聯盟」11號的航天員進站工作了3星期。此後一直到1982年,蘇聯又連續發射了「禮炮」2~5號空間站和第二代「禮炮」6號、7號空間站。
1971年6月6日,蘇聯發射載有航天員多勃羅沃爾斯基、帕查耶夫和沃爾科夫和「聯盟」11號飛船。飛船成功地實現了和「禮炮」1號空間站的對接、在軌運行24天後,在返回途中,返回艙空氣泄露,返回地面時,人們發現未穿航天服的3
名航天員全部遇難。
1971年12月7日,美國發射載有塞爾南、埃文斯和施密特的「阿波羅」17號飛船。11日到達月球,兩名航天員在月面逗留75小時,在月球軌道上釋放了一顆衛星。飛船19日返回。這是人類迄今最後一次載人登月飛行,也是「阿波羅」飛船第7次登月飛行。
1973年5月14日,美國用「土星」V火箭發射名為「天空實驗室」的空間站。後與多艘「阿波羅」飛船對接,先後有3批9名航天員到其上工作。原預計「天空實驗室」能運行到1982年,但終因空間站故障嚴重,無法正常使用,其運行軌道急劇下降,於1979年7月12日墜落於南印度洋澳大利亞西南水域。這是美國發射的第一個載人空間站。
1975年4月5日,蘇聯發射載有拉扎列夫和馬卡羅夫的聯盟18A飛船,准備與禮炮4號對接。火箭第3級點火不久,正值火箭上升到144公里的高空時,因制導系統發生故障,飛船在空中翻滾,並偏離預定軌道。地面控制中心不得不發出應急救生指令,使火箭緊急關機,返回艙與飛船分離,航天員按應急方案返回,在西伯利亞西部山區安全著陸。飛行只進行了22分鍾。這是載人航天以來,第一次因火箭飛行不正常而成功地採取的應急救生措施。
1975年7月15日,蘇、美發射飛船進行聯合對接飛行。首先發射的是載有蘇聯航天員列昂諾夫和庫巴索夫的「聯盟」19號飛船。發射後7.5小時,美國「阿波羅」18號飛船載著美國航天員斯坦福爾德、斯萊頓和布蘭德從肯尼迪航天中心發射成功。7月17日,「阿波羅」18號飛船和「聯盟」19號飛船成功地對接。飛船對接狀態保持了兩天,美蘇航天員實現了飛船間的互訪。這是冷戰期間美蘇兩個競爭對手難得的「太空握手」。
1981年4月12日,美國發射了世界上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此後又陸續建造了「挑戰者」號、「亞特蘭蒂斯」號、「發現」號和「奮進」號太空梭。1986年1月28日,「挑戰者」號太空梭在發射升空僅73秒後即爆炸,機上7名航天員全部遇難;2003年2月1日,「哥倫比亞」號太空梭在返航途中解體,機上7名航天員再次遇難。盡管如此,美國太空梭投入運營22年來,已成功飛行111次,在太空部署過衛星、維修過「哈勃」、完成了無數科學試驗,是目前正在建造中的國際空間站的主要運送工具。
1984年7月17日,蘇聯發射「聯盟」T12號飛船升空。船上載有扎尼拜科夫、沃爾克和女航天員薩維卡婭,與「禮炮」7號空間站-「聯盟」T10號飛船聯合體對接。25日,薩維茨卡婭和扎尼拜科夫一起進行了3小時35分鍾的艙外活動。薩維茨卡婭成為世界上第一位在太空行走的女性。
1986年2月20日,蘇聯發射了第三代長期載人空間站——「和平」號空間站的核心艙。此後歷時10年,直到1996年4月26日,蘇聯(俄羅斯)才建成由核心艙、「量子」1號艙、「量子」2號艙、「晶體」艙、「光譜」艙和「自然」艙組成的完整的「和平」號空間站。2003年3月23日,「和平」號在繞地球飛行8萬多圈、行程約35億公里、超期服役近10年後,墜毀在太平洋預定海域。作為世界上第一個長期載人空間站,「和平」號是20世紀質量最大、載人最多和壽命最長的航天器,堪稱「一代天驕」!在「和平」號天馬行空近15載中,共接待了來自1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的航天員100多人次。其中俄羅斯航天員在「和平」號上創造了兩項太空飛行紀錄:一項是由玻利亞科夫創造的、人在太空連續生活和工作438天的世界紀錄,另一項是由阿夫傑耶夫創造的、在太空飛行累計時間達748天的世界紀錄。科學家們利用「和平」號空間站進行了包括生命科學、微重力科學與應用、空間科學、對地觀測等眾多領域的成千上萬項科學實驗,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豐碩成果。
1995年6月27日,美國「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載著5名美國航天員和2名俄羅斯航天員升空,首次實現與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對接飛行。此後一直到1998年,美國太空梭與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進行了8次對接飛行,所取得的成功經驗降低了目前正在組裝的國際空間站裝配和運行中的技術風險。
1996年9月26日,在俄羅斯「和平」號空間站上工作的美國女航天員露西德乘「亞特蘭蒂斯」號太空梭返回地面。露西德在太空生活了188天,打破了俄羅斯航天員康達科娃創造的女性在太空飛行的最高紀錄。
1998年11月20日,俄羅斯用「質子」K火箭將國際空間站的第一個部件——「曙光」號多功能艙送入太空,建造國際空間站的宏偉而艱巨的任務從此拉開了帷幕。國際空間站是由美國和俄羅斯牽頭、歐洲11國(即德國、法國、義大利、英國、比利時、荷蘭、西班牙、丹麥、挪威、瑞典和瑞士)、日本、加拿大和巴西共16個國家建造的,預計要到2006年才能全部建成。建成後的國際空間站長110米,寬88米,大致相當於兩個足球場大小,總質量達400餘噸,將是有史以來規模最為龐大、設施最為先進的人造天宮,運行在傾角為51.6°、高度為397公里的軌道上,可供6~7名航天員在軌工作,之後國際空間站將開始一個為期10~15年的永久載人的運行期。
2001年4月28日,世界上首位太空遊客、美國富翁蒂托搭乘「聯盟」TM32號飛船從哈薩克拜科努爾航天發射場出發,到國際空間站上旅遊觀光8天,5月6日返回地面。蒂托此行耗資2000萬美元,除了太空觀光外,他還負責飛船的一部分無線電通信、導航和供電任務,並與俄宇航員一起執行了對地觀測任務。蒂托的太空之旅開創了太空旅遊的新時代。2002年4月25日~5月5日,世界上第二位太空遊客、南非億萬富翁馬克·沙特沃斯也在太空度過了10天的時光,其中8天生活和工作在國際空間站上。
2003年10月15日,中國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五號」成功發射。中國首位航天員楊利偉成為浩瀚太空的第一位中國訪客。
「神舟五號」21小時23分鍾的太空行程,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繼俄羅斯和美國之後第三個能夠獨立開展載人航天活動的國家。
2005年10月12日,中國第二艘載人飛船「神舟六號」成功發射,航天員費俊龍、聶海勝被順利送上太空。17日凌晨,在經過115小時32分鍾的太空飛行後,飛船返回艙順利著陸。
「神舟六號」是中國第二艘搭載太空人的飛船,也是中國第一艘執行「多人多天」任務的載人飛船。這也是世界上人類的第243次太空飛行。飛船進行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首次多人多天飛行試驗,完成了中國真正意義上有人參與的空間科學實驗。
2008年9月25日,中國第三艘載人飛船「神舟七號」成功發射,三名航天員翟志剛、劉伯明、景海鵬順利升空。
「神舟七號」飛船載有三名宇航員分別為翟志剛(指令長)、劉伯明和景海鵬。「神舟七號」飛船候補梯隊航天員分別為陳全(指令長)、費俊龍、聶海勝。主要任務是實施中國航天員首次空間出艙活動,同時開展衛星伴飛、衛星數據中繼等空間科學和技術試驗。
27日,翟志剛身著中國研製的「飛天」艙外航天服,在身著俄羅斯「海鷹」艙外航天服的劉伯明的輔助下,進行了19分35秒的出艙活動。中國隨之成為世界上第三個掌握空間出艙活動技術的國家。
「神舟八號」於2011年11月1日5時58分10秒由改進型「長征二號」F遙八火箭順利發射升空。升空後2天,「神八」與此前發射的「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進行了空間交會對接。組合體運行12天後,神舟八號飛船脫離天宮一號並再次與之進行交會對接試驗,這標志著我國已經成功突破了空間交會對接及組合體運行等一系列關鍵技術。2011年11月16日18時30分,神舟八號飛船與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成功分離,返回艙於11月17日19時許返回地面。
2012年6月16日,我國第四艘載人飛船於18點37分24秒神舟九號成功發射,三名航天員景海鵬、劉洋、劉旺順利升空,展開對接天宮一號的工作。
「神舟十號」於2013年6月11日17時38分02.666秒,由長征二號F改進型運載火箭(遙十)「神箭」成功發射。在軌飛行15天,並首次開展中國航天員太空授課活動。飛行乘組由男航天員聶海勝、張曉光和女航天員王亞平組成,聶海勝擔任指令長;6月26日,神舟十號載人飛船返回艙返回地面。
㈦ 蘇聯登上過月球嗎
前蘇聯或俄羅斯沒有人登上過月球。
第一個登月的是阿姆斯特朗,美國人。
除了美國有十二個宇航員登上過月球之外,其它國家至今還沒有宇航員登上過月球。
加加林作為世聞上第一個「太空人」而聞名於世,但是他沒有登上過月球。
蘇聯登月計劃緣何失敗
在冷戰期間美蘇兩國白熱化的太空競賽中,蘇聯人一度占盡了優勢,似乎總是與一連串的「第一次」聯系在一起:第一次成功發射人造地球衛星,第一次拍攝到月球背面的照片,第一次載人太空飛行,第一次太空漫步,第一名女宇航員上天,等等。但是,出乎當時人們的意料,最早登上月球的卻是美國人。1969年7月16日,美國發射了載人登月的「阿波羅」11號飛船,率先跨出了人類歷史上的「一大步」。
人們不禁要問,當美國人緊鑼密鼓地實施「阿波羅計劃」的時候,曾號稱世界頭號航天巨人的蘇聯難道在打盹嗎?率先實現載人登月這一「光榮與夢想」的,為什麼不是蘇聯人?長期以來,這都是一個不解之謎。近日,這個謎最終解開了——蘇聯早在上個世紀60年代初就悄悄地在做載人登月的准備,只是由於其N1號登月火箭存在致命的設計缺陷,連續數次發射失敗令蘇聯載人登月的夢想化為泡影。
從登月服到登月車,蘇聯人為登月做了充分的准備
在加加林完成了人類歷史上的首次太空旅行後,蘇聯就把目光聚焦到月球上,力求再創造一個「第一次」———率先實現載人登月!為此,蘇聯科學家做了充分的准備,不僅發射了環繞月球飛行的人造衛星,還研製了大量的登月工具,從由地面遙控的無人月球探測器到無人登月車,再到宇航員的登月服,應有盡有。
1958年到1976年間,蘇聯科學家完成了人造衛星、登月車的試制、試運行,並且發射了無人飛船環繞月球飛行,實現了無人月球探測器在月球表面的登陸和漫遊。其中,1966年至1969年,「聯盟」號飛船和「宇宙」號衛星在地球軌道上完成了登月飛行器的測試工作;1968年9月,首次實現無人飛船繞月球飛行並成功返回地球;1970年至1973年,研製成功了由地面遙控的無人月球探測器,3部無人月球探測器不僅從月球表面採集了土樣,而且將它們送回了地球。
值得一提的是,蘇聯研製的無人登月車分別在1970年和1973年兩次成功地登上了月球。與美國的「阿波羅」登月車相比,蘇聯的無人登月車體積只是前者的一半,重量只有前者的三分之一,而且可以自動對月球地貌進行拍照並分析岩石、土壤樣品,不像美國「阿波羅計劃」那樣,要靠登月宇航員親自完成。
N1號火箭屢屢出事,蘇聯登月計劃最終化為泡影
蘇聯擁有了繞月亮飛行的人造衛星,研製出了登月車以及登月服,可謂是「萬事俱備」。但為什麼蘇聯人還不登月呢?其實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只欠東風」———蘇聯人始終沒能製造出像美國「阿波羅計劃」的「土星」5號那樣功率強大而且性能穩定的運載火箭。
蘇聯為登月計劃而設計的火箭名為N1號,共製造了10枚。設計這種「巨無霸」式的N1號火箭的最初目的,是將代號為「蘇聯月亮」的人造衛星送入太空。說N1號火箭是「巨無霸」絕對名副其實,其第一級發動機是由30台使用煤油和液氧作燃料的大功率火箭發動機組成的,但是,從空氣動力學角度來看,一枚火箭使用這么多發動機無疑存在著致命的缺陷:一方面,發動機組的眾多發動機之間根本無法做到助推力的有效平衡;另一方面,為這些發動機分別添加燃料更是件令人頭痛的事情,極易出現事故。結果,這種承載了蘇聯人太多期望的「巨無霸」,在拜科努爾航天發射中心總共試射了4次,每次都以悲劇和災難收場。
1976年,耗資巨大的N1號火箭項目被迫下馬,蘇聯太空署署長黯然下令將剩餘的N1號火箭硬體設施全部拆毀。可是,它們中的相當一部分還是被陰差陽錯地保留了下來。也許是歷史開了個玩笑,到了1997年,94台未被銷毀的N1號火箭發動機被賣給了美國的一家公司,它們最終又被組裝進了美國研製的新型火箭中。
㈧ 世界上第一艘載人登月飛船是用什麼火箭發射的
第一個載人登月飛船是美國的阿波羅11號,宇航員是阿姆斯特朗,第一個載人飛船是蘇聯的東方1號宇宙飛船,宇航員是加加林,加加林和阿姆斯特朗有很大的不同,加加林是全世界第一個進入宇宙的宇航員,阿姆斯特朗是全世界第一個出倉登上月球上的宇航員 1969年7月21日凌晨2點56分阿姆色特朗的左腳踩在了月球上,1961年4月12日莫斯科時間上午9時07分加加林進入太空,10小時後回到地球著陸
㈨ 為何美國後再無其他國家嘗試登月,怎麼引起的
一、不能忘了前蘇聯曾經的努力
盡管能源號火箭已經退役,但其發動機技術仍然可以移植到登月火箭中!
跟五十年前相比在登月的道路上從兩位選手擴充到了三位,其中美國的實力最強,此次登月中我們將他們提列到第一!俄羅斯技術實力次之,但人才缺乏,另資金匱乏,並且製造業已經沒落,我們將他們排到老三!而四次成功實施嫦娥計劃的中國,信心如日中天,資金雄厚,全民一心支持航天事業,在三家中我們列為第二!
㈩ 俄媒披露俄載人登月計劃,載人登月為何這么難
俄羅斯國家航天公司總裁德米特里·羅戈津在向國際空間站機組人員致以新年祝賀時,宣布制定統一的探月計劃。他說,制定統一的月球探測專項規劃的決定是在新年前作出的。為此,俄航天成立了專門機構。羅戈津強調,我將親自領導它控制月球准備的所有細節和所有要素。。我認為這非常重要。說實話,這也是中國載人航天的新任務、新前景。
據介紹,這將有助於開展載人探月飛行,包括將載人飛船、貨運飛船、起降飛船和近月軌道站艙送入地球自然衛星軌道。飛行設計測試計劃於2028年開始。報告最後說,與此同時,俄羅斯正在研製配備核推進裝置和核動力模塊的太空拖船,以確保月球基地的運行。該儀器的初步項目開發合同規定,它可以用來在月球上尋找礦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