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作品屬於什麼流派
阿列克西耶維奇作品以紀實文學為主,屬於現實主義流派。
白俄羅斯女作家,斯韋特蘭娜·阿列克西耶維奇獲得了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成為第14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女作家。
阿列克西耶維奇出生於烏克蘭,代表作有《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最後的見證人》、《戰爭的面孔不是女性的》(又名《我是女兵,也是女人》)等,作品紀實性強。此次諾貝爾文學獎的授獎詞為「她的復調式書寫是對我們時代的苦難和勇氣的紀念。」
② 俄羅斯的著名作家有那些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Лев 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年9月9日-1910年11月20日),19世紀中期俄國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政治思想家[5]、哲學家,代表作有《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等。
③ 如何評價白俄羅斯作家斯維特拉娜·阿列克謝耶維奇
白俄羅斯記者、散文作家,擅長紀實性文學作品。她用與當事人訪談的方式寫作紀實文學,記錄了二次世界大戰、阿富汗戰爭、蘇聯解體、切爾諾貝利事故等人類歷史上重大的事件。
阿列克謝耶維奇並非按照正式的歷史文獻來描述歷史,而是從個人經歷、機密檔案以及從被忘卻、被否定的資料中挖掘。這樣的創作意義更加深遠,遠遠超出技術性文獻的意義。她關注的焦點永遠是人,探索人的心靈是她與其他作家的區別之一。她成功地表現了一代人的茫然和恐慌,作品觸動人的內心深處。
④ 現代中外著名作家及其作品
1、石黑一雄
石黑一雄(Kazuo Ishiguro,1954——),日裔英國小說家。
1954年11月8日,石黑一雄生於日本長崎,1960年隨家人移居英國,先後畢業於肯特大學和東安格利亞大學,並於1982年獲得英國國籍。
1983年開始發表小說,曾獲得1989年布克獎、2017年諾貝爾文學獎、大英帝國勛章、法國藝術及文學騎士勛章等多個獎項,與魯西迪、奈保爾被稱為「英國文壇移民三雄」。
代表作品有《群山淡景》、《浮世畫家》、《長日將盡》等。
2、斯韋特蘭娜·亞歷山德羅夫娜·阿列克謝耶維奇
斯韋特蘭娜·亞歷山德羅夫娜·阿列克謝耶維奇(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又名S.A.阿列克謝耶維奇。
1948年生於蘇聯斯坦尼斯拉夫(現為烏克蘭的伊萬諾-弗蘭科夫斯克)。她畢業於白俄羅斯國立大學新聞系(明斯克大學新聞學系)。
白俄羅斯記者、散文作家,擅長紀實性文學作品。她用與當事人訪談的方式寫作紀實文學,記錄了二次世界大戰、阿富汗戰爭、蘇聯解體、切爾諾貝利事故等人類歷史上重大的事件。
2015年10月8日,因她對這個時代苦難與勇氣的寫作,獲得2015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代表作品有《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鋅皮娃娃兵》等。
3、帕特里克·莫迪亞諾
帕特里克·莫迪亞諾(Patrick Modiano 1945— ),法國小說家,1945年7月30日出生在法國的布洛涅-比揚古,是法國評論界一致公認的當今法國最有才華的作家之一。
莫迪亞諾的作品探索和研究當今人的存在及其與周圍環境、現實的關系。前期小說大都以神秘的父親和二次大戰的環境為主題,運用大量的回憶、想像,把現實和虛構結合起來,描寫並未經歷過的故事。
2014年10月9日19時,獲得2014年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為帕特里克·莫迪亞諾的作品「喚起了對最不可捉摸的人類命運的記憶」 他的作品捕捉到了二戰法國被佔領期間普通人的生活。
其代表作有《暗店街》、《八月的星期天》等。
4、莫言
莫言,原名管謨業,1955年2月17日出生於山東省高密市東北鄉文化發展區大欄平安村,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2012年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亦是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中國籍作家。
1981年,開始發表作品《春夜雨霏霏》,1984年,因《透明的紅蘿卜》而一舉成名。1986年,在《人民文學》雜志發表中篇小說《紅高粱家族》引起文壇極大轟動。1987年擔任電影《紅高粱》編劇,該片獲得第38屆柏林國際電影節金熊獎。
2011年憑借小說《蛙》獲得茅盾文學獎。201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獲獎理由是:通過幻覺現實主義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
莫言因一系列鄉土作品充滿「懷鄉」「怨鄉」的復雜情感,被稱為「尋根文學」作家。據不完全統計,莫言的作品至少已經被翻譯成40種語言。
代表作品有《紅高粱家族》、《檀香刑》、《豐乳肥臀》、《生死疲勞》、《蛙》等。
5、劉心武
劉心武,1942年6月4日出生,中國當代著名作家、紅學研究家。筆名劉瀏、趙壯漢等。曾任中學教師、出版社編輯、《人民文學》主編、中國作協理事、全國青聯委員等,並加入國際筆會中國中心。
其作品以關注現實為特徵,以《班主任》而聞名文壇,其長篇小說《鍾鼓樓》曾獲得茅盾文學獎。
20世紀90年代後,成為《紅樓夢》的積極研究者,曾在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欄目進行系列講座,對紅學在民間的普及與發展起到促進作用。2014年推出最新長篇小說《飄窗》。
代表作品有《班主任》、《鍾鼓樓》、《劉心武揭秘紅樓夢》、《飄窗》等。
⑤ 白俄女作家獲諾貝爾文學獎的頒獎詞是什麼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於瑞典當地時間8日揭曉,獲獎者為白俄羅斯作家、記者斯維特蘭娜•阿列克謝耶維奇。頒獎詞為:她的復調書寫,是對我們時代的苦難和勇氣的紀念。
1948年出生的阿列克謝耶維奇,畢業於明斯克大學新聞學系。她用與當事人訪談的方式寫作紀實文學,記錄了二次世界大戰、阿富汗戰爭、蘇聯解體、切爾諾貝利事故等人類歷史上重大的事件。
阿列克謝耶維奇的作品已在19國出版,在中國出版的著作有《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我不知道該說什麼,關於死亡還是愛情:來自切爾諾貝利的聲音》、《鋅皮娃娃兵》等。本月,她的兩部作品《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和《我還是想你,媽媽》出版。
阿列克謝耶維奇作品曾多次獲獎,包括1998年德國萊比錫圖書獎、1999年法國國家電台「世界見證人」獎、2006年美國國家書評人獎、2013年德國出版商與書商協會和平獎等,去年,她還獲頒法國藝術和文學騎士勛章。
德國出版商與書商協會為其授獎時曾稱:「她自己創造了一個將在全世界得到回響的文學門類,必將掀起證人與證詞涌現的浪潮」。瑞典資深專欄作家梅•斯文森也曾公開表示,「她早應該得諾貝爾文學獎了」。
⑥ 關於獲諾貝爾文學獎的白俄女作家介紹。
斯韋特蘭娜·亞歷山德羅夫娜·阿列克謝耶維奇(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又名S.A.阿列克謝耶維奇。1948年生於蘇聯斯坦尼斯拉夫(現為烏克蘭的伊萬諾-弗蘭科夫斯克)。她畢業於白俄羅斯國立大學新聞系(明斯克大學新聞學系)。白俄羅斯記者、散文作家,擅長紀實性文學作品。她用與當事人訪談的方式寫作紀實文學,記錄了二次世界大戰、阿富汗戰爭、蘇聯解體、切爾諾貝利事故等人類歷史上重大的事件。已出版的著作有:《戰爭的非女性面孔》、《最後一個證人》、《鋅皮娃娃兵》、《死亡的召喚》、《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等。
2015年10月8日,因她對這個時代苦難與勇氣的寫作,獲得2015年度諾貝爾文學獎。
個人作品:
阿列克謝耶維奇的報告文學作品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戰、蘇聯在阿富汗的戰爭,切爾諾貝利核災難以及蘇聯的解體,著重於不同的個人命運組合而成的集體記憶。
阿列克謝耶維奇以其紀實性文學作品最為著名,她
的作品已在19國出版,在中國出版的著作有《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2012年)、《我不知道該說什麼,關於死亡還是愛情:來自切爾諾貝利的聲音》、《鋅皮娃娃兵》等。本月,她的兩部作品《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和《我還是想你,媽媽》出版。
在紀實作品《鋅皮娃娃兵》中,阿列克謝耶維奇用第一人稱忠實記錄了親歷阿富汗戰爭的俄羅斯士兵、妻子、父母、孩子的血淚記憶。其中,一批二十歲左右的俄國青年人戰死阿富汗。
⑦ 如何評價白俄羅斯女作家獲諾貝爾文學獎
據新華社電瑞典文學院8日宣布,將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授予白俄羅斯女作家斯韋特蘭娜·阿列克西耶維奇。
瑞典文學院常任秘書薩拉·達尼烏斯當天中午在瑞典文學院會議廳宣布獲獎者姓名。
阿列克西耶維奇1948年5月31日出生在烏克蘭,父親是白俄羅斯人,母親是烏克蘭人。她現居白俄羅斯,主要代表作品有《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等。
檔案
作品已在中國出版
據諾貝爾獎官方網站消息,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於瑞典當地時間8日揭曉,獲獎者為白俄羅斯作家、記者斯韋特蘭娜·阿列克西耶維奇。頒獎詞為:她的書寫,是對我們時代的苦難和勇氣的紀念。
1948年出生的阿列克西耶維奇,畢業於明斯克大學新聞學系。她用與當事人訪談的方式寫作紀實文學,記錄了二次世界大戰、阿富汗戰爭、蘇聯解體、切爾諾貝利事故等人類歷史上重大的事件。
阿列克西耶維奇的作品已在19國出版,在中國出版的著作有《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我不知道該說什麼,關於死亡還是愛情:來自切爾諾貝利的聲音》、《鋅皮娃娃兵》等。本月,她的兩部作品《我是女兵,也是女人》和《我還是想你,媽媽》出版。
阿列克西耶維奇作品曾多次獲獎,包括1998年德國萊比錫圖書獎、1999年法國國家電台「世界見證人」獎、2006年美國國家書評人獎、2013年德國出版商與書商協會和平獎等,去年,她還獲頒法國藝術和文學騎士勛章。
德國出版商與書商協會為其授獎時曾稱:「她自己創造了一個將在全世界得到回響的文學門類,必將掀起證人與證詞涌現的浪潮」。瑞典資深專欄作家梅·斯文森也曾公開表示,「她早應該得諾貝爾文學獎了」。
⑧ 關於白俄羅斯作家獲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事件的介紹
瑞典學院常任秘書長薩拉·丹尼爾斯宣布白俄羅斯作家斯維特拉娜·阿列克謝耶維奇(Svetlana Aleksijevitj
)獲得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
斯維特拉娜·阿列克謝耶維奇,記者,散文作家,擅長紀實性文學作品。出生於白俄羅斯,父親是白俄羅斯人,母親是烏克蘭人。已出版的著作有:《戰爭的非女性面孔》、《最後一個證人》、《鋅制男孩》、《死亡的召喚》、《切爾諾貝利的回憶:核災難口述史》等。其著作相繼獲得1998年德國萊比錫圖書獎、1999年法國國家電台「世界見證人」獎、2006年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等獎項。
她寫作紀實文學,記錄了二戰、蘇聯解體、切爾諾貝利事故等。她的獨立新聞活動曾受到政府限制,《鋅皮娃娃兵》曾被列為禁書。
⑨ 憑借紀實文學問鼎諾獎的白俄女作家是誰 A索爾仁尼琴 B赫塔•繆勒 C斯維特拉娜·阿列克謝耶維奇
斯韋特蘭娜·亞歷山德羅夫娜·阿列克謝耶維奇(Svetlana Alexandravna Alexievich),又名S.A.阿列克謝耶維奇。
⑩ 比雅杜里亞簡介
比雅杜里亞,前蘇聯白俄羅斯人,作家。主要作品有《成長的歲月》、《世界的邊沿在哪裡》等。被譽為蘇聯最偉大的作家。
編輯本段作品:成長的歲月內容簡介
青春讀書課新課標素質教育必讀書。
青春讀書課滋養一生的語文課,呵護你成長的歲月,守望你心靈的日出,拓展人文視野,構築精神家園,打造一代「新青年」,為民族的未來播種。 成長的歲月——我的學生時代讀本。
灌注人性關懷,涵蓋從童年到少年、青年的成長歷程中所涉及的26個相關主題。諸如「成長的故事」、「我的朋友在哪裡」、「夢幻迷離青春期」、「我的父親母親」、「百年樹人」、「熱愛生命」、「敬畏青年」、「內心的成長」、「凡人英雄」、「世界同齡人」等等。選文講究人情、人性之美,能較好地幫助學生確立健全的自我意識,初步理解社會生活,學會對人情、人道的感動。
《世界的邊沿在哪裡》
這個故事被列進《成長的歲月》這本書里
同時選入冀教版六年級上冊語文書第13課
作品全文:
太陽在透明的遙遠的天邊薄薄地鍍上了一層黃金。有些地方,天空被參差不齊的松樹林子支撐著,有些地方它又被土崗支撐著。遠處的某些地帶,好像是在太陽底下鋪開來的一條一條漂白的麻布,連接著大地和天空。
松樹林子黑黝黝的,那些地帶逐漸呈現出灰色而輕柔的、隱約可見的薄霧,和淺藍色的天空融合在一起。
七歲的小男孩楊卡,在牧場的小河旁邊放鵝,他那一雙淺藍色的眼睛,驚奇地環顧著四周。
每走一步,楊卡都看見非常非常奇妙的事物。
「……看吧,楊卡,世界是多麼遼闊,它是無邊無際的。」坐在三葉草的花朵上的金色蜜蜂對他說,「而在這兒,好吃的、甜蜜的花朵又是這么多!世界真大啊……」
「……嘶——嘶——嘶——嘶!周圍有多少麥穗啊。」一株黑麥穗嘟噥著對楊卡說,「它們是我的親兄弟,數也數不清……」
「……告訴你,告訴你,楊卡!」百靈鳥在牧童的頭上唱著歌,「我們頭上的天空是多麼高啊,要是你知道的話……」
楊卡看見、聽到並知道許多東西。同齡的孩子嘲笑他——他總是孤獨而又畏怯,好像狼崽子一樣。他不跟誰在一起騎馬玩耍,躲避開一切人。這是不好的。他的眼睛有時帶著憂郁的神情,特別是在人們從寬闊的大路上經過的時候。他們在天邊出現,像黑色的小看家狗一般的響聲,他看見了流著汗的馬兒。
過路的人們去得遠了,遠了。楊卡好奇地望看他們。他們的談話、衣著、馬匹、車輛,都使他感到有興趣。
小楊卡感到詫異,驚奇不已……
過路的人飛馳到遙遠的地方去了。車輪轟隆轟隆地響著,然後就靜下來了。人們變得越來越小,他們和他們的馬匹重又變得像黑色白色的小看家狗,像剛開始出現的那個模樣。他們在大地的盡頭,在那小土崗的後面隱藏不見了。他們沒有了,消逝得無影無蹤了……
道路重又變得空曠、靜默。路上的塵土像金黃色的斑點,也平息下來了。
夏天是如此靜寂,彷彿整個世界都睡著了。
一切都使楊卡驚奇。他的好奇心是沒有止境的:這些出現在天邊的過路人從哪裡來?他們在道路的另一端消失不見,到哪裡去了?
楊卡聚精會神地望著那一條條帶子般的、沉默不語的道路怎麼都弄不懂。金黃色的沙子像柔軟的地毯,在延伸開去的道路上隨處可見,又彷彿是祖母臉上的皺紋一般。
「我們的大地已經很老很老了,」楊卡想道,「而它還活著。」而且,它還用多麼年輕的聲音逗弄著他楊卡啊。
他記得,有一次他跟媽媽一道去采蘑菇。他在路邊一個螞蟻窩跟前玩耍,把媽媽給丟了。他害怕了,在整個林子里喊著:「媽媽,你在哪兒?」
「媽媽,你在哪兒?」——大地從四面八方戲弄著他:從樺樹林里,從松樹林里,從空曠的地方。
他笑大地也笑;他哭大地也哭。
但是,道路比一切都更使楊卡感到興趣,因為人們是出現在道路上的,他們從不可知的地方來,又消失到不可知的地方去。
有時候,出現了一個拿豎琴的瞎子,一個小男孩牽著他行走。有時候,出現了許多去趕集的人。
楊卡瞧見了並聽到了生活在永不停息地運動。
鵝群鑽進了黑麥地里。而楊卡,張著嘴,望著沒有盡頭的、完全不可理解的、使他激動而又驚奇的道路。
父親不止一次因為鵝群糟蹋了莊稼而鞭打楊卡。
「世界的邊沿在哪兒?」楊卡整天想著,但總是弄不懂。
祖母阿芙多蒂亞也弄不懂,而阿爾吉姆舅舅對他的疑問僅僅是加以嘲笑。父親也許知道,但是他不敢去問他:恐怕他要發脾氣。父親總是忙著,沒有空閑時間。
「我自己會搞清楚的!靠自己的本事來搞清楚它!」
楊卡愛聽祖父講古老的童話。最使他害怕的是那些講到食人者和強盜們的故事,當牧人們在夜間唱起哀歌來的時候,眼淚從他的雙眼裡流了出來,幼小的心快要跳出了胸膛。不過,當故事講到所有的食人者和強盜們都被消滅掉的時候,楊卡就有了勇氣。
「世界的邊沿在哪兒?也許太陽知道。」楊卡這樣想。而太陽是他的最好的朋友。楊卡愛看太陽,不管春夏秋冬,都是一樣,從日出看到日落。
他眯著眼睛向太陽望,心裡就感到快樂。
太陽是楊卡所熟悉的遼闊大地的忠實、優秀的守望者。
夏天,太陽很早就從山的那一邊升起來了,給生長在河邊低處的赤楊樹梢鍍上一層黃金。它很晚才從山的另一邊沉落下去,重又把樹梢鍍成金色。
太陽在楊卡所熟悉的遼闊大地的上空幾乎燒了整整的一圈。
秋天,太陽從樺樹叢里升了起來,沉沒在黑黝黝的松樹林里,它在空中只繞了半個圈子。
冬天,太陽起來得很晚,在道路的上空露了露臉,很早就跌落到谷地里去了。它在天空里繞的圈子很小。
「太陽在冬天大概怕冷。」楊卡想。
而在春天快要到來的時候,變得暖和的太陽在空中散步的時間就越來越長了。有時它把雲彩渲染得如此美麗,楊卡再看也看不夠。那時的天空使人眼花繚亂——又是白玫瑰色的大理石城堡,又是一群一群的奇珍異獸,又是巨大的篝火,又是紅色的小河……
「太陽知道世界的邊沿在哪兒。」有一天,快到傍晚的時候,楊卡終於這樣肯定了。
要是把鵝群拋下不管,媽媽將會嚴厲地處罰他,但是要知道,他這一輩子總得到世界的邊沿那兒去一次啊。必須到那兒去,太陽在那兒過夜,行路的人在那兒隱藏不見……
孩子望瞭望在牧場乾枯的溝里咯咯叫著的鵝群。又朝樹林那邊望瞭望——有沒有人打那兒出來到街上去。四處空曠無人,在太陽落山以前,寂靜籠罩著一切。
而太陽伴著紅色的晚霞,站在山頂上,呼喚小楊卡到它那兒去。
孩子跑了起來。
可愛的人兒跑著,跑著,跑到樺樹林跟前了,快要落山的太陽就在樹林後面。但是,瞧,它又跑遠了,到灰色的沙坡後面去了。它斜靠在綠色的橡樹上,越來越往下沉。
孩子考慮了一下,又全力向前跑去。他很想瞧瞧太陽落在哪兒,而它越跑越遠。
楊卡累了,滿身是汗,但仍然盡力向前跑著,向太陽、向被太陽燒紅了的天空跑著。
在楊卡的眼前出現了新的遠景,谷地、土崗、樹木,出現了新的大路和小徑,它們有的筆直,有的彎曲,通向四面八方……
「站住!」他對太陽叫著,心裡已經著急了。他想一回到家裡就要受罰——鵝群大概跑進黑麥地里去了。
「站住!」大地從樹林里、從群山中、從四面八方逗弄著孩子。
「站住!」楊卡使勁地向前跑著。眼睛在發亮。他想要知道,世界的邊沿在哪兒。
太陽落下去了。山谷里越來越暗。河面上升起了灰色的霧。天空里出現了星星,地面上閃爍著燈火。
「世界的邊沿究竟在哪兒?在書本上一定寫著。」楊卡在心裡對自己說,「到了秋天我要到學校里去,我要學習,並且要知道一切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