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的大黃長什麼樣子

俄羅斯的大黃長什麼樣子

發布時間:2022-05-17 12:49:39

㈠ 大黃又不是什麼「國寶」,乾隆為什麼嚴禁向外國出口大黃呢

外國特別需要大黃來賺錢,而乾隆帝想要用大黃治夷的方法達到外交目的。其實俄國早就已經隱隱漏出對清朝的侵略的野心,康熙在位的時候,俄國就公然與清朝在邊境的問題上頻頻擦槍走火,徘徊在邊緣地帶,而乾隆繼位之後不久,俄國更是故技重施,意圖通過各種手段和計謀侵略清朝領土,甚至還收留清朝逃犯,因此清朝與俄國的外交關系十分的緊張。

最後俄國迫於無奈暫時向清朝妥協。大黃進口的來源中斷之後,俄國外貿受到重創,因此被迫收斂了野心,以緩和跟清朝之間的關心。雙方關系全面緩和之後,乾隆才同意全面恢復大黃出口。

㈡ 什麼是大黃

【來源】本品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黃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葯用大黃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乾燥根及根莖。

【性味歸經】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

【功能主治】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用於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外治水火燙傷;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黃善清上焦血分熱毒。用於目赤咽腫,齒齦腫痛。熟大黃瀉下力緩,瀉火解毒。用於火毒瘡瘍。大黃炭涼血化瘀止血。用於血熱有瘀出血者。

【應用】
1. 用於大便燥結,積滯瀉痢,以及熱結便秘、壯熱苔黃等。與芒硝、厚朴、枳實等配伍。
2. 用於火熱亢盛、迫血上溢,以及目赤暴痛,熱毒瘡癤等。配黃連、黃芩、丹皮、赤芍等同用。
3. 用於產後瘀滯腹痛,瘀血凝滯、月經不通,以及跌打損傷、瘀滯作痛等。在使用時須配合活血行瘀的葯物,如桃仁、赤芍、紅花等同用。此外,大黃又可清化濕熱而用於黃疸,臨床多與茵陳、梔子等葯配伍應用;如將本品研末,還可作為燙傷及熱毒瘡瘍的外敷葯,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

【用法用量】煎服,3~30g,用於瀉下不宜久煎。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患處。

【注意事項】本品苦寒,易傷胃氣,脾胃虛弱者慎用;婦女懷孕、月經期、哺乳期應忌用。

品種考證
大黃始載於《神農本草經》,列為下品。《吳普本草》雲:「生蜀郡北部或隴西(今四川北部、甘肅西部。」《名醫別錄》亦謂:「生河西山谷及隴西(今甘肅)。」可見自古大黃就以甘肅、四川北部為主要產地。《本草圖經》曰:「大黃,正月內生青葉似蓖麻,大者如扇。根如芋,大者如碗,長一二尺,傍生細根如牛蒡,小者亦如芋。四月開黃花,亦有青紅似蕎麥花者。莖青紫色,形如竹。」所述青葉似蓖麻、根如芋、開黃花的特徵,與葯用大黃Rheum officinale Bail1.相符,而開青紅似蕎麥花的特點與掌葉大黃R. palmatum L.和唐古特大黃R. palmatum L. Var.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一致。《本草圖經》所附大黃附圖,基生葉具長柄,葉寬卵圓形,具淺或深裂,根莖粗大,具殘存托葉鞘,與大黃屬掌葉組植物特徵吻合。綜合上述大黃的產地、形態、附圖,可以認為古今所用大黃是一致的。

化學研究
大黃含有蒽類衍生物、苷類化合物、鞣質類、有機酸類、揮發油類等。

1. 蒽類衍生物分為:⑴ 游離蒽醌衍生物,如蘆薈大黃素(aloe emodin)、土大黃素(chrysaron)、大黃酚(chrysophanol)、大黃素(emodin)、異大黃素(isoernodin)、蟲漆酸D(laccaic acid D)、大黃素甲醚(physcion)、大黃酸(rhein);⑵ 結合蒽醌化合物,有大黃酸、蘆薈大黃素、大黃酚的單和雙葡萄糖甙;大黃素、大黃素甲醚的單糖甙;蒽酚和蒽酮化合物:大黃二蒽酮(rheidin)、掌葉二蒽酮(palmidin)以及與糖結合的甙如番瀉甙(sennoside)A、B、C、D、E、F等。

2. 苷類化合物:土大黃甙(rhaponticin)、3,5,4』-三羥基芪烯一4』-O-β-D-(6』-O-沒食子醯)葡萄糖甙(3,5,4』-trihydroxy-stilbene-4』-O-β-D-(6』-O-gallayl)-glucoside)、3,5,4』-三羥基茋烯-4』-O-β-D-吡喃葡萄糖甙(3,5,4』-trihydroxy stilbene-4』-O-β-D-gluranoside)。

3. 萘衍生物:torachrysone-8-O-β-D-glu ranoside,torachrysone-8-(6′-oxaly)-glucoside及決明松(torachryson)。

4. 鞣質類:沒食子醯葡萄糖、d-兒茶素、沒食子酸、大黃四聚素(tetrann)等。大黃四聚苯經水解,得沒食子酸、肉桂酸及大黃明(rheosmin)。此外合有樹脂。

尚含有有機酸:蘋果酸、琥珀酸、草酸、乳酸、桂皮酸、異丁烯二酸、檸檬酸、延胡紊酸等。

大黃中還含有揮發油、脂肪酸及植物甾醇等。

葯理研究
對消化系統的影響
(1)瀉下作用:
作用表現:一般在服葯後6~10小時排出稀便。
瀉下有效成分:認為主要是番瀉甙類。
瀉下作用機理:番瀉甙在腸道細菌酶的作用下分解產生大黃酸蒽酮,大黃酸蒽酮可刺激大腸粘膜,使腸蠕動增加而瀉下。另外還可抑制腸細胞膜上Na+、K+—ATP酶,阻礙Na+轉運,使腸內滲透壓升高,保留大量水分,促進腸蠕動而瀉下。
(2)利膽、保肝
(3)促進胰液分泌、抑制胰酶活性
(4)抗胃及十二指腸潰瘍

對血液系統的影響
(1)止血作用:
特點:作用確切、見效快。
止血有效成分:α-兒茶素、沒食子酸。
止血作用機理:促進血小板的粘附和聚集功能;增加血小板數和纖維蛋白原含量;降低抗凝血酶Ⅲ活性;使受傷局部的血管收縮
(2)降血脂:
降低總膽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極低密度脂蛋白及過氧化脂質。

抗感染作用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
抗菌譜:
敏感的細菌有葡萄球菌、溶血性鏈球菌、淋病球菌、白喉桿菌、傷寒桿菌、痢疾桿菌等。
敏感的病毒有流感病毒、孤兒病毒、乙肝病毒、脊髓灰質炎病毒等。
其他敏感微生物有阿米巴原蟲、陰道滴蟲、血吸蟲及鉤端螺旋體等。
抗菌有效成分:大黃酸、大黃素、蘆薈大黃素。
抗菌作用機理:影響葉酸的酶系統;抑制細菌核酸和蛋白質合成;抑制細菌生物氧化酶系統;誘生干擾素。
(2)抗炎、解熱作用
(3)免疫調節:蒽醌衍生物可抑制非特異性免疫功能。

葯典標准
本品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Rheum palmatum L.、 唐古特大黃Rheum tanguticum Maxim. ex Balf.或葯用大黃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乾燥根及根莖。秋末莖葉枯萎或次春發芽前採挖,除去細根,颳去外皮,切瓣或段,繩穿成串乾燥或直接乾燥。

【性狀】
本品呈類圓柱形、圓錐形、卵圓形或不規則塊狀,長3~17cm,直徑3~10cm。除盡外皮者表面黃棕色至紅棕色,有的可見類白色網狀紋理及星點(異型維管束)散在,殘留的外皮棕褐色,多具繩孔及粗皺紋。質堅實,有的中心稍松軟,斷面淡紅棕色或黃棕色,顯顆粒性;根莖髓部寬廣,有星點環列或散在;根木部發達,具放射狀紋理,成層環明顯,無星點。氣清香,味苦而微澀,嚼之粘牙,有砂粒感。

【鑒別】
本品橫切面:根木栓層及皮層大多已除去。韌皮部明顯;薄壁組織發達。形成層成環。木質部射線較密,寬2~4列細胞,內含棕色物;導管非木化,常1至數個相聚,稀疏排列。薄壁細胞含草酸鈣簇晶,並含多數澱粉粒。根莖髓部寬廣,其中常見黏液腔,內有紅棕色物;異型維管束散在,形成層成環,木質部位於形成層外方,韌皮部位於形成層內方,射線呈星狀射出。粉末黃棕色。草酸鈣簇晶直徑20~160μm,有的至190μm。具緣紋孔、網紋、螺紋及環紋導管非木化。澱粉粒甚多,單粒類球形或多角形,直徑3~45μm,臍點星狀;復粒由2~8分粒組成。
取本品粉末少量,進行微量升華,可見菱狀針晶或羽狀結晶。
取本品粉末0.1g,加甲醇20ml浸漬1小時,濾過,取濾液5ml,蒸干加水10ml使溶解,再加鹽酸1ml,置水浴上加熱30分鍾,立即冷卻,用乙醚分2次提取,每次20ml,合並乙醚液,蒸干,殘渣加氯仿1ml使溶解,作為供試品溶液。另取大黃對照葯材0.1g,同法製成對照葯材溶液。再取大黃酸對照品,加甲醇製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為對照溶液。照薄層色譜法(附錄Ⅵ B)試驗,吸取上述三種溶液各4μl,分別點於同一以羧甲基纖維素鈉為黏合劑的硅膠H薄層板上,以石油醚(30~60℃)-甲酸乙酯-甲酸(155:1)的上層溶液為展開劑,展開,取出,晾乾,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供試品色譜中,在與對照葯材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五個橙黃色熒光主斑點;在與對照品色譜相應的位置上,顯相同的橙黃色熒光斑點,置氨蒸氣中熏後,日光下檢視,斑點變為紅色。

【檢查】
土大黃苷 取本品粉末0.2g,加甲醇2ml,溫浸10分鍾,放冷,取上清液10μl,點於濾紙上,以45%乙醇展開,取出,晾乾,放置10分鍾,置紫外光燈(365nm)下檢視,不得顯持久的亮紫色熒光。
乾燥失重 取本品,在 105℃乾燥6小時,減失重量不得過15.0%(附錄Ⅸ G)。
總灰分 不得過10.0%(附錄Ⅸ K)。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過0.8%(附錄Ⅸ K)。

【含量測定】

照高效液相色譜法(附錄Ⅵ D)測定。
色譜條件與系統適用性試驗 用十八烷基硅烷鍵合硅膠為填充劑;甲醇-0.1%磷酸溶液(85:15)為流動相;檢測波長為254nm。理論板數按大黃素峰計算應不低於1500。
對照品溶液的制備 精密稱取大黃素、大黃酚對照品各5mg,分別置50ml量瓶中,用甲醇溶解並稀釋至刻度,搖勻;分別精密量取大黃素溶液1ml、大黃酚溶液2ml,分別置25m 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搖勻,即得(大黃素每1ml中含4μg、大黃酚每1ml中含8μg)。
供試品溶液的制備 取本品粉末(過四號篩)約0.1g[同時另取本品粉末測定水分(附錄ⅨH 第二法)],精密稱定,置50ml錐形瓶中,精密加甲醇25ml,稱定重量,加熱迴流30分鍾,放冷,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精密量取續濾5ml,置50ml圓底燒瓶中,揮去甲醇,加2.5mol/L硫酸溶液10ml,超聲處理5分鍾,再加氯仿10ml,加熱迴流1小時,冷卻,移置分液漏斗中,用少量氯仿洗滌容器,並入分液漏斗中,分取氯仿層,酸液用氯仿提取2次,每次約8ml,合並氯仿液,以無水硫酸鈉脫水,氯仿液移至100ml錐形瓶中,揮去氯仿,殘渣精密加甲醇10ml,稱定重量,置水浴中微熱溶解殘渣,放冷後,再稱定重量,用甲醇補足減失的重量,搖勻,濾過,取續濾液,即得。
測定法 分別精密吸取上述兩種對照品溶液與供試品溶液各5μl,注入液相色譜儀,測定,即得。
本品按乾燥品計算,含大黃素(C15H10O5)和大黃酚(C15H10O4)的總量不得少於0.05%。

【炮製】
大黃 除去雜質,洗凈,潤透,切厚片或塊,晾乾。
酒大黃 取凈大黃片,照酒炙法(附錄Ⅱ D)炒干。
熟大黃 取凈大黃塊,照酒燉或酒蒸法(附錄Ⅱ D)燉或蒸至內外均呈黑色。
大黃炭 取凈大黃片,照炒炭法(附錄Ⅱ D)炒至表面焦黑色、內部焦色。

【性味與歸經】
苦,寒。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

【功能與主治】
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用於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血熱吐衄,目赤,咽腫,腸癰腹痛,癰腫疔瘡,瘀血經閉,跌打損傷,外治水火燙傷;上消化道出血。酒大黃善清上焦血分熱毒。用於目赤咽腫,齒齦腫。熟大黃瀉下力緩,瀉火解毒。用於火毒瘡瘍。大黃炭涼血化瘀止血。用於血熱有瘀出血症。

【用法與用量】
3~30g,用於瀉下不宜久煎。外用適量,研末調敷

【注意】
孕婦慎用。

【貯藏】
置通風乾燥處,防蛀。

【制劑】
大黃流浸膏

~~~~~~~~~~~~~~~~~~~~~~~~~~~

--2.植物

蓼科(Polygonaceae) 大黃屬(Rheum)多年生草本。根狀莖及根供葯用(見彩圖大黃)。栽培種主要為掌葉大黃(R.palmatum),次為唐古特大黃(R.palmatum var.tanguticum) 和葯用大黃(R.officinale)。中國用大黃於醫葯有悠久歷史,西漢初已成批運銷歐洲。為中國主要出口葯材之一。

掌葉大黃莖中空,高2米左右。 根狀莖及根部肥厚,黃褐色。基生葉有長柄,葉片廣卵形,掌狀半裂;莖生葉互生,具膜質鞘狀托葉。圓錐花序,頂生,夏季開淡黃色花。瘦果有 3翅。唐古特大黃葉片深裂,裂片窄長。葯用大黃的葉片則為淺裂,裂片呈寬三角形。喜涼爽乾燥氣候,耐寒。適宜陽光充足的環境和排水良好、土層深厚的砂質壤土。忌連作。用種子繁殖時,育苗移栽或直播均可。春季或秋季播種,而以秋播為好。如用子芽繁殖,可於收獲根莖時切取子芽種植。用種子或子芽育成的幼苗均在次年秋季定植。栽後3~4年,在莖葉枯萎時採挖根狀莖及根,陰干或烘乾即成商品。主要病蟲害有大黃輪紋病、大黃炭疽病及金花蟲等。青海、甘肅等地主產掌葉大黃和唐古特大黃,商品稱「北大黃」。四川、貴州、雲南等地主產葯用大黃,商品稱「南大黃」。

大黃根狀莖含大黃酸、大黃素、大黃酚、蘆薈大黃素、大黃素甲醚等游離蒽醌衍生物,均無致瀉作用。另含以上物質的葡萄糖苷及番瀉葉苷 A、B、C等結合狀蒽醌衍生物,均有致瀉作用。此外尚含鞣質等。大黃根狀莖及根有清熱瀉下、破積去瘀、抗菌消炎等作用。生用為峻下葯,炮製後使用為緩下葯。炒炭後又可用於止血。小劑量服用時有健胃、收斂作用。

~~~~~~~~~~~~~~~~~~~~~~~~~~~~~~~~~~~~~~~~~~~~~~~~~~~~~~~~~~~~~~~~~~~~~~~~~~~~~~~~~~~~~~~~~~~~~~~~~~~~~~~~~~

3.大黃

【內容介紹】:

大黃 (《本經》)

【異名】黃良、火參、膚如(《吳普本草》),將軍(李當之《葯錄》),錦紋大黃(《千金方》),川軍(《中葯材手冊》),峻(藏名)。

【來源】為蓼科植物掌葉大黃、唐古特大黃或葯用大黃的根莖。

【植物形態】①掌葉大黃,又名:葵葉大黃、北大黃、天水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

根粗壯。

莖直立,高2米左右,光滑無毛,中空。

根生葉大,有肉質粗壯的長柄,約與葉片等長;葉片寬心形或近圓形,徑達40厘米以上,3~7掌狀深裂,裂片全緣或有齒,或淺裂,基部略呈心形,有3~7條主脈,上面無毛或稀具小乳突,下面被白毛,多分布於葉脈及葉緣;莖生葉較小,互生;葉鞘大,淡褐色,膜質。

圓錐花序大形,分枝彎曲,開展,被短毛;花小,數朵成簇,互生於枝上,幼時呈紫紅色;花梗細,長3~4毫米,中部以下具1關節;花被6,2輪,內輪稍大,橢圓形,長約1.6毫米;雄蕊9,花葯稍外露;子房上位,三角形,花柱3,向下彎曲,柱頭頭狀,稍凹,呈V字形。

瘦果三角形,有翅,長9~10毫米,寬7~8毫米,頂端微凹,基部略呈心形,棕色。

花期6~7月。

果期7~8月。

生於山地林緣半陰濕的地方。

分布四川、甘肅、青海、西藏等地。

②唐古特大黃,又名:雞爪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2米左右,與上種相似。

莖無毛或有毛。

根生葉略呈圓形或寬心形,直徑40~70厘米,3~7掌狀深裂,裂片狹長,常再作羽狀淺裂,先端銳尖,基部心形;莖生葉較小,柄亦較短。

圓錐花序大形,幼時多呈濃紫色,亦有綠白色者,分枝緊密,小枝挺直向上;花小,具較長花梗;花被6,2輪;雄蕊一般9枚;子房三角形,花柱3。

瘦果三角形,有翅,頂端圓或微凹,基部心形。

花期6~7月。

果期7~9月。

生於山地林緣較陰濕的地方。

分布青海、甘肅、四川。

西藏等地。

③葯用大黃,又名:南大黃。

多年生高大草本,高1.5米左右。

莖直立,疏被短柔毛,節處較密。

根生葉有長柄,葉片圓形至卵圓形,直徑40~70厘米,掌狀淺裂,或僅有缺刻及粗鋸齒,先端銳尖,基部心形,主脈通常5條,基出,上面無毛,或近州'脈處具稀疏,的小乳突,下面被毛,多分布於葉脈及葉緣;莖生葉較小,柄亦短;葉鞘簡狀,疏被短毛,分裂至基部。

圓錐花序,大形,分枝開展,花小,徑3~4毫米,4~10朵成簇;花被6,淡綠色或黃白色,2輪,內輪者長圓形,長約2毫米,先端圓,邊緣不甚整齊,外輪者稍短小;雄蕊9,不外露;子房三角形,花拄3。

瘦果三角形,有翅,長約8~10毫米,寬約6~9毫米,頂端下凹,紅色。

花果期6~7月。

多生長於排水良好的山地。

分布湖北、四川、雲南、貴州等地。

以上植物的莖或嫩苗統稱為大黃莖,亦供葯用,另詳專條。

【採集】9~10月間選擇生長3年以上的植株,挖取根莖,切除莖葉、支根,颳去粗皮及頂芽,風干、烘乾或切片曬干。

【葯材】①北大黃為掌葉大黃及唐古特大黃的乾燥根莖。

商品有兩類:一西寧大黃:多加工成圓錐形或腰鼓形,俗稱蛋吉,長約6~17厘米,直徑約3~10厘米;外皮巳除去或有少量殘留,外表黃棕色或紅棕色,可見到類白色菱形的網狀紋理,俗稱錦紋(系由灰白色薄壁組織與棕紅色射線交錯而成),有時可見菊花狀螺旋形星點,一端常有繩孔。

質地堅硬,橫斷面黃棕色,顯顆粒性(習稱高粱碴),微有油性,近外圍有時可見暗色形成層及半徑放射向的橘紅色射線,髓部中有紫褐色星點,緊密排列成圈環狀,並有黃色至棕紅色的彎曲線紋,亦稱錦紋。

氣特殊,味苦而微澀。

主產於青海同仁、同德等地。

此外,尚有涼州大黃、河州大黃和岷縣大黃,亦皆屬西寧大黃一類。

其中涼州大黃又名涼黃、狗頭大黃,因其整個的形有如狗頭,頂端平圓;下部漸細而鈍圓,品質亦佳,產於甘肅武威、永登等地。

二銓水大黃 一般為長形,切成段塊,個大形圓者常縱剖成片,質地較松,內色較西寧大黃淡,錦紋不甚明顯,斷面星點亦排成圈環狀,其它與西寧大黃相似。

主產於甘肅銓水、西禮等地。

屬於銓水大黃型的商品,尚有文縣大黃、清水大黃、庄浪大黃等數種,產於甘肅文縣,成縣、清水等地。

②南大黃又名:四川大黃、馬蹄大黃。

為葯用大黃的乾燥根莖。

多橫切成段,一端稍大,形如馬蹄,少數亦呈圓錐形或腰鼓形,長約6~12厘米,直徑約5~8厘米,栓皮已除去,表面黃棕色或黃色,有微彎曲的棕色線紋(錦紋)。

橫斷面黃褐色,多空隙,星點較大,排列不規則,質較疏鬆,富纖維性。

氣味較弱。

商品有雅黃、南川大黃等,主產於四川阿壩藏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涼山彝族自治州及雅安、南川等地。

此外,陝西、湖北、貴州、雲南、西藏等地亦產。

以上各種大黃,均以外表黃棕色、錦紋及星點明顯、體重、質堅實、有油性、氣清香、味苦而不澀、嚼之發粘者為佳。

另有一種山大黃為同屬植物波葉大黃的根莖及根,又稱苦大黃。

常呈不規則圓柱形,外表紅褐色而黃,無橫紋,質堅而輕,斷面無星點,無錦紋,有細密而直的紅棕色射線。

氣不香,味苦而澀。

質次。

服後有腹痛感。

【炮製】生大黃(又名:生軍):原葯揀凈雜質,大小分檔,燜潤至內外濕度均勻,切片或切成小塊,曬干。

酒大黃:取大黃片用黃酒均勻噴淋,微燜,置鍋內用文火微炒,取出晾乾(大黃片100斤用黃酒14斤)。

熟大黃(又名:熟軍,制軍):取切成小塊的生大黃,用黃酒拌勻,放蒸籠內蒸制,或置罐內密封,坐水鍋中,隔水蒸透,取出曬干(大黃塊100斤用黃酒30~50斤)。

亦有按上法反復蒸制2~3次者。

大黃炭:取大黃片置鍋內,用武火炒至外面呈焦褐色(存性),略噴清水,取山曬干。

《雷公炮炙論》:凡使大黃,銼蒸,從未至亥,如此蒸七度,曬干。

卻灑薄蜜水,再蒸一伏時,其大黃劈如烏膏樣,於日中曬干用之。

【性味】苦,寒. ①《本經》:味苦,寒。

②《吳普本草》:神農、雷公:苦,有毒。

扁鵲:苦,無毒。

李氏:小寒。

③《別錄》:大寒,無毒。

④《葯性論》:味苦甘。

【歸經】入胃、大腸、肝經。

①《湯液本草》:入手、足陽明經。

②《綱目》:足太陰,手、足陽明,手、足厥陰五經血分葯。

③《本草經解》:入手太陽小腸經、手少陰心經。

手少陽三焦經,兼入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

【功用主治】瀉熱毒,破積滯,行瘀血。

治實熱便秘,譫語發托,食積痞滿,痢疾初起,里急後重,瘀停經閉,症瘕積聚,時行熱疫,暴眼赤痛,吐血,衄血,陽黃,水腫,淋濁,溲亦,癰瘍腫毒,疔瘡,湯火傷。

瀉熱通腸,涼血解毒,逐瘀通經。

用於實熱便秘、積滯腹痛、瀉痢不爽、濕熱黃疸。

①《本經》:下瘀血,血閉,寒熱,破症瘕積聚,留飲宿食,盪滌腸胃,推陳致新,通利水谷('水谷'一作'水穀道'),調中化食,安和五臟。

②《別錄》:平胃,下氣,除痰實,腸間結熱,心腹脹滿,女子寒血閉脹,小腹痛,諸老血留結。

③《葯性論》:主寒熱,消食,煉五臟,通女子經候,利水腫,破痰實,冷熱積聚,宿食,利大小腸,貼熱毒腫,主小兒寒熱時疾,煩熱,蝕膿,破留血。

④《日華子本草》:通宣一切氣,調血脈,利關節,泄塑滯、水氣,四肢冷熱不調,溫瘴熱痰,利大小便,並敷-切瘡癤癰毒。

⑤《綱目》:主治下痢亦白,里急腹痛,小便淋瀝,實熱燥結,潮熱譫語,黃疸,諸火瘡。

【用法與用量】內服:煎湯(用於瀉下,不宜久煎),1~4錢;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水或醋調敷。

【宜忌】凡表證未罷,血虛氣弱,脾胃虛寒,無實熱、積滯、瘀結,以及胎前、產後,均應慎服。

㈢ 大黃是什麼樣的

性味:寒苦清熱瀉火。解毒利濕。活血化瘀

㈣ 如何區分三種大黃

土大黃主要分為三大類型:

(一)、西寧類型大黃:多加工成圓錐形,腰鼓形或切成塊瓣,外皮有「錦紋」,來源於掌葉大黃及唐占特大黃。主產於甘肅、青海等地,圍之均集散於西寧故名為西大黃。過於曾以產地及加工不同分為以下幾類:

1、西寧大黃:主產干青海貴德、瑪沁、班瑪等地,品質優良,體重質結,內有「檳榔紋」及星點(「***點」),其形狀多為圓形。名為「箱吉」「蛋吉」「蛋黃」等,為大黃中質量***者。

2、河州大黃:主產於甘肅夏河,臨夏及碌曲、瑪曲等地,過去曾集散於臨夏(古稱河州),故名河卅大黃,產品亦以圓形居多,但與西寧貨相比其體質略松,遜於西寧大黃。

3、岷縣大黃:主產於甘肅岷縣、卓尼、臨潭,形狀亦似於西寧大黃,但不及西寧貨。

4、涼黃:產於甘肅武威(古稱涼州)、水登等處,均為多年野生產品,形似狗頭,質佳,但市場現已很少見。

(二)、銓水類型的大黃:此類大黃來源同於西寧類型,多為長形,但表面「錦紋」不明顯。有以下幾類:

1、銓水大黃:主產於甘肅西和、禮縣等縣。產於武都者又名為階州大黃。其形狀多為長形,加工後切段塊,分有中吉、蘇吉等名稱,亦有圓個。常縱剖成片。名為「開片大黃」,品質較好。過去集散於天水。

2、文縣大黃:主產甘肅康縣,文縣,形似銓水大黃,但圓形大隻。多開成片瓣,名為「文片大黃」。其內色較銓水大黃淡,質較松。過去集散於碧口,經四川輸出,與四川北部松潘、茂縣,南坪所產大黃相似。

3、清水大黃;產甘肅天水,個大體松,亦為圓個開片。質較次。過擊集散於天水。

4、庄浪大黃:產於甘肅庄浪,形似清水大黃,質較差。

(三)、馬蹄類型的大黃:主產於四川,另外西藏、湖北、雲南所產大黃也多屬此類,主要來源於葯用大黃。多未去拴皮,其橫切面干後中心多凹陷,形似馬蹄,故名。

1、雅黃:產於四川西部,因主產雅安故名。以形大為佳。此品體松泡、色茶黃、內心疏鬆(俗名「糖化黃」,「馬糞黃」)。外形似馬蹄,過去多出口日本。

2、南川大黃:主產於四川南川,系雅黃移植,體重質次。其體較重,內色淡黃夾白綠,亦切成馬蹄形。另外,四川東部、南部及陝西南部及鄂西北所產大黃,多屬此類。

此外,過去另有山大黃類,經鑒定為波葉屬大黃類,不宜葯用

㈤ 大黃長啥樣

你問的是中草葯大黃吧,中草葯大黃分為生大黃、酒大黃、大黃炭和熟大黃之分,外觀形狀都一樣。酒大黃是經過用酒泡製的,功能主治略有差異,生大黃主要是清熱瀉火,通便之葯,熟大黃瀉下力緩,瀉火解毒。傳一張圖片你看一下就知道大黃長啥樣了,.

㈥ 大黃是什麼樣子的

中葯大黃。

㈦ 大黃是什麼顏色的啊

大黃除盡外皮的表面為黃棕色至紅棕色,殘留的外皮為棕褐色,斷面淡紅棕色或黃棕色。

㈧ 大黃是什麼

(肖培根)

大黃(Rheum palmatum L.) 別名葵葉大黃、北大黃、天水大黃。為蓼科多年生高大草本。主產我國甘肅、青海、西藏;此外,四川西部、雲南西北部及陝西也有少量生產。野生、栽培或半栽培,產量甚大。為常用中葯和重要出口商品。以根莖及根部入葯。葯材含蒽醌衍生物1.01—5.19%,其中以結合狀態為主,游離狀態僅佔小部分。結合蒽醌衍生物中的番瀉甙A、B、C、D、E、F是瀉下有效成分;游離蒽醌衍生物有大黃酸、大黃素、大黃酚、蘆薈大黃素及其葡萄糖甙、大黃素甲醚,此外,還含有拉丹寧等單寧類化合物,沒食子酸等。味苦,性寒。有瀉水通便、破積滯、行瘀血的功能。主治實熱便秘、食積痞滿腹痛、瀉痢里急後重、牙齦腫痛、口舌生瘡、各種出血、產後瘀阻、熱淋、癰腫瘡毒、水火燙傷。除葯用外,國外還用於製作酒類飲料。

除大黃外,其近似植物唐古特大黃(R.palmatum L.var.tanguticum Maxim.ex Regel)及葯用大黃(R.officinale Baill.),我國葯典規定一樣葯用。

一、形態特徵

植株高2m左右。根狀莖及根部肥厚,黃褐色。莖直立,中空。基生葉有肉質粗壯的長柄,約與葉片等長,葉片寬卵形或近圓形,徑可達40cm,上述3種大黃的區別主要在葉的掌狀分裂程度上,葉淺裂不達到葉片的1/2為葯用大黃;掌狀半裂達葉的1/2則為大黃;如掌狀深裂超過葉片的1/2,且裂片窄長,則為唐古特大黃,莖生葉較小,互生,具短柄,托葉鞘狀,膜質。圓錐花序大形,頂生;花小,數朵成簇,黃白色、粉紅色至紫紅色;花被片6,2輪;雄蕊9;花柱3,柱頭頭狀。瘦果有3棱,沿棱生翅,頂端微凹(圖14—15)。

圖14—15 大黃形態圖

1.葉 2.花序 3.花 4.果實 5.根狀莖

二、生物學特性

(一)適生條件

1.海拔與氣溫

大黃適生於海拔2000—4000m的高寒冷涼地區。年平均溫度在10℃左右。夏季涼爽,平均氣溫10—18℃(5—9月)為宜。無霜期90—130天。

2.水分

年降雨量400—700mm,相對濕度50—70%。土壤濕潤,但排水必須良好。過濕及過干對大黃的生長均不利。

3.光照

大黃需較多的光照,因而不需蔭蔽。

4.土壤

以土層深厚、肥沃的黑砂壤土為佳。喜腐殖質較豐富的中性或微酸性土壤。大黃喜肥,因而在野生狀態下常成片生於曾放牧過牛、馬富含廄肥的地帶。大黃不宜連作,主要是易罹致病害之故。

(二)生長發育

種子播種後,一般8—12日後即可發芽。發芽的最適溫度為15—25℃(表14—25)。

表14—25 大黃種子的發芽與溫度及天數關系

繼子葉後長出第一枚真葉為全緣圓形,此後長出有鋸齒的真葉。主根在發芽後死去,並長出許多側根。一般在種植的第三年開花。第三年後,隨著開花次數的增加地下部變成堅實的木質化,外層栓皮逐漸加厚,根莖隨著年齡增長常出現空心及腐爛。在高山地帶,生長發育一般為:4月下旬萌芽;5月中旬抽出花薹;5月下旬至6月上旬開花;至7月中旬至下旬果實成熟。

大黃在野生狀態下全株呈綠色,但經多年栽培後植株帶有紅色。這種性狀多少會遺傳,致使最終出現帶紫紅色的植株。大黃這個性狀在遺傳選種時可以利用。

三、栽培技術

(一)選地及整地宜選擇高寒山地,土層深厚,土壤濕潤,富含腐殖質以及排水良好的砂質壤土。土質粘重、地勢低窪的地點不宜種植。因大黃不宜連作,宜與蔬菜、馬鈴薯等進行輪作,以恢復地力和防止病害。在選好的種植地,深耕30—40cm,每畝可施廄肥3000—4000kg作為基肥,然後作寬為130—150cm的畦。

(二)繁殖方法

1.種子繁殖

在植株生長良好的留種地,待果實變褐色但尚未完全成熟時剪下花莖,曬干並脫粒精選後,貯放在通風良好的竹筐或布袋內。種子最好在當年或次年播種,在室溫下貯存2年後的種子發芽率為58%,超過3年發芽率明顯下降。

(1)播種期

分春、秋兩季播種;春播在4月初至6月初;秋播在8月末至9月初,采種後即可播種。

(2)播種方法

直播 按行株距55×55cm開穴,穴深3—4cm,每穴播種子8—10粒,覆土2—3cm。每畝播種子1.5—2kg。

育苗 按行距9—10cm開溝均勻播種,覆土2—3cm,每畝播種子約5kg。播種後應經常澆水,保持土壤濕潤,半月左右即可出苗。應經常清除苗床內雜草,至苗高9—10cm時即可移栽。

(3)移栽

宜在陰雨天進行,按行株距55×55cm挖穴,穴深5—6cm,將苗立放穴內,用細土培實,穴面應低於地面以利培土。

據中國科學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唐古特大黃根有廣泛分枝性,這與商品要求的「蘿卜形、檳榔槎色和質堅體重」的標準是矛盾的。據觀察,大黃根頸有向上生長的特性,根頸向上延長時有抑制側根發育的作用。因此,試驗用穴栽(低於地面10cm)、平栽和壟栽(高出地面10cm)三種方式栽種大黃,三年後觀察壟栽和平栽的均為牛頭黃(主根很短,側根多且粗壯),而穴栽的全是蘿卜黃(主根粗壯,側根細小)(表14—26)。這是因為穴栽的逐年給其根部壅土,滿足了根頸向上延長的條件所致。

表14—26 不同栽種方式同大黃質量的關系

2.根芽繁殖

通常在9—10月間收獲時進行。當收獲3年生以上植株時,選擇母株肥大、帶芽和大形根的根莖,將根莖縱切3—5塊,切口外粘上草木灰。按行株距55×55cm挖穴,每穴放一根莖,芽眼向上,覆土6—7cm,踩實。根芽繁殖雖然費工,但生長較快,一般第二年即能開花,第三年開始即可收獲。

(三)田間管理

1.中耕除草

出苗後於4—5月間可進行第一次中耕除草,並結合培土。至7—8月再進行第2次中耕除草。要求種植地內無雜草,根頭不露土。

2.摘取花莖

種植2年的大黃,於5月間從根莖部抽出花莖。為保證地下部有充足的養分,應及時摘去花莖,並用土蓋住根頭部分和踩實,以防止切口灌入雨水後腐爛。

3.追施肥料

大黃喜肥,種植後每年應追肥2—3次。第一年的6月末,每畝可施廄肥1500—2000kg,第二次於8月末,可施草木灰或磷、鉀肥,後者每畝用量15kg左右。第二年的2—3次追肥,每畝可施過磷酸鈣3.5kg,硫酸銨9kg,每次均可在根側開溝施入。

(四)病蟲害及其防治

1.輪紋病

(Ascochyta rhei Ell.et Ev.)

受害葉片上病斑近圓形,紅褐色,具同心輪紋,邊緣不明顯或無;病斑上密生小黑點(病原菌分生孢子器),發生重時,常致葉片枯死。病菌以菌絲在病葉病斑內或子芽上越冬,翌年春季產生分生孢子,借風雨傳播,擴大為害。防治方法:①冬季清除枯葉並集中燒毀,減少越冬菌源;②增施有機肥,適時中耕除草,促進植株生長健壯;③出苗後二周開始噴1∶2∶300波爾多液或井岡黴素50ppm液噴霧防治。

2.炭疽病

(Colletotrichum sp.)

被害葉片上病斑圓形、近圓形,中央淡褐色,邊緣紫紅色,以後生有小黑點(病原菌分生孢子盤),後期病斑穿孔。防治方法:同輪紋病。

3.霜霉病

(Peronospora rumicis Corda)

罹病葉片上病斑呈多角形或不規則形,黃綠色,無邊緣,葉背生有灰紫色霉狀物(病原菌子實體)。發病嚴重時,葉片枯死。病原菌以卵孢子在病葉的病斑上越冬。低溫高濕有利發病。本病於4月中旬開始發生,5—6月嚴重。防治方法:①輪作;②雨後及時開溝排水,降低田間濕度,減輕為害;③發病初期噴40%霜疫靈300倍液或25%瑞毒霉400—500倍液。每隔7—10天噴一次,連續噴2—3次。

4.根腐病

(Fusarium sp.)

發病植株萎蔫,根部腐爛,7—8月間雨水較多時,容易發生。防治方法:雨後及時排水;生長期經常鬆土,防止土壤板結;發病期用50%托布津800倍液澆灌病株根部,控制病株蔓延。

5.斜紋夜蛾

(Prodenia litura Fabricius)

6—7月間,初齡幼蟲啃食下表皮與葉肉,僅留上表皮和葉脈成紗窗狀。四齡以後咬食葉片成缺刻,僅留主脈。幼蟲老熟後即入土作土室化蛹。防治方法:發生期及時消滅卵塊或初孵幼蟲;利用黑光燈誘殺;發生期噴90%敵百蟲800—1000倍液。

6.大黃擬守瓜

(Gallerucida sp.)

分布於陝西。成蟲和幼蟲為害各種大黃及酸模等蓼科植物葉片,造成孔洞,影響植株生長和產量。一年發生一代,以成蟲在寄主植物叢中、雜草及附近土縫中越冬。越冬成蟲翌年4月下旬或5月上旬開始活動為害,8月陸續死亡。幼蟲發生期為6—9月,當代成蟲發生期為7月下旬至9月上旬。防治方法:鏟除雜草;清園及秋冬或早春翻地,破壞其越冬棲息地,以壓低越冬蟲口基數;忌連作,以與川芎或黃芪輪作為好;發生期可用50%可濕性西維因500倍液噴霧防治。

此外,還有田鼠為害,可用磷化鋅毒谷、大隆毒餌誘殺。

(五)採收加工

大黃移栽後,2—3年即可採收。在9—10月地上部枯萎時,挖出根莖及根,除凈泥土及小根,用磁片颳去根莖及根周圍的栓皮,切成小片或切段後用繩串起懸掛房檐下陰干或用文火烘乾。此外,也有根據出口要求,分「箱黃」、「包大黃」、「根黃」及「大黃渣子」等不同規格要求進行加工。

(六)品質評定

大黃在種植中,有時混入劣質的品種,如華北大黃(Rheum franzenbachii Münt.)及河套大黃(R.hotaoense C.Y.Cheng et C.T.Kao),使生產蒙受損失。

在形態上劣質大黃的葉緣呈波狀至近全緣,不呈掌狀分裂。由於它們均含土大黃甙(rhaponticin),因而採用薄層層析與標准品相對照的方法,或直接將葯材切片後放置在熒光燈下,如見有強烈的藍色熒光則證明含土大黃甙,屬劣質大黃。

如用化學評價法,正品大黃(包括大黃、唐古特大黃及葯用大黃)均含有番瀉甙,以及游離的大黃酸和蘆薈大黃素,而劣質大黃則不含番瀉甙及大黃酸。如用生物評價法,正品大黃具明顯瀉下作用,而劣質大黃則無明顯的瀉下作用(表14—27)。

表14—27 正品大黃與劣質大黃的化學和葯理評價

㈨ 酸模與土大黃有什麼區別

主要區別是,形態特徵不同、生長習性不同、分布范圍不同,具體如下:

一、形態特徵不同

1、酸模

根為須根。莖直立,高40-100厘米,具深溝槽,通常不分枝。基生葉和莖下部葉箭形,頂端急尖或圓鈍,基部裂片急尖,全緣或微波狀;莖上部葉較小,具短葉柄或無柄;托葉鞘膜質,易破裂。花序狹圓錐狀,頂生,分枝稀疏;花單性,雌雄異株,瘦果橢圓形,具3銳棱,兩端尖,長約2毫米,黑褐色,有光澤。花期5-7月,果期6-8月。

二、生長習性不同

1、酸模

酸模適應性很強適,喜陽光,但又較耐蔭,較耐寒,土壤酸度適中。

2、土大黃

土大黃喜濕潤環境,耐寒也耐乾旱。以肥沃的砂質壤土栽培為佳。

三、分布范圍不同

1、酸模

分布於中國南北各省區。朝鮮、日本、高加索、哈薩克、俄羅斯、歐洲及美洲也有分布。

2、土大黃

分布於江蘇、安徽、浙江、江西、河南、湖南、廣西、廣東、四川、雲南等地。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的大黃長什麼樣子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1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