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蘇俄戰時共產主義政策和新經濟政策蘇聯社會主義工業化和農業集體化的時間
戰時共產主義政策1918-1921
新經濟政策1921-1929(1929是斯大林的說法,事實上1928年一五計劃開始就已經宣告其結束)
農業集體化1930-1934
一五二五計劃(國家工業化)1928-1937
再給你看下成果
到1937年,蘇聯的鋼產量達1770萬噸,鋼材為1300萬噸,生鐵為1450萬噸,煤為1.28億噸,發電量為365億度.經過兩個五年計劃,蘇聯建成了六千多個大企業,建立起鋼鐵、飛機、汽車、拖拉機、化學、重型機械、精密儀器等部門.工業布局有了很大變化.蘇聯的工業水平大幅提升,工業企業的現代化程度和管理水平大大提高,工人們的技術水平比一五期間提高許多.在東部地區興建了烏拉爾—庫茲涅茨克鋼鐵、重型機械、煤炭基地,新庫茲涅茨克鋼鐵基地,伏爾加—烏拉爾石油基地等;在中亞興建了塔什干食品加工和畜產品加工工業基地;在哈薩克建立了機械化采礦基地;在遠東地區的阿穆爾河流域興建了共青城飛機製造廠.1937年蘇聯的的工業總產值佔世界的10.6%,僅次於美國.超過德國、英國、法國躍居歐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事實證明,計劃經濟對加快落後國家經濟發展作用巨大
㈡ 歷史沙俄時代俄國 工業化和 他們主要在哪建的工廠
19世紀50、60年代沙俄開始啟動工業化
當時,有大量法國資本流入——實際上一直到俄國爆發革命前,都是法國資本家在給俄國輸血。
俄國以紡織工業為先導,以鐵路建設為龍頭,帶動其他各業發展;
到19世紀90年代,俄國形成了幾個工業中心,較老的工業中心有聖彼得堡、莫斯科,又出現了一些新的工業區,頓巴斯是煤炭業、冶金工業區,巴庫是石油工業區等。
㈢ 工業革命開始於哪個國家
工業革命開始於18世紀60年代的英國。
工業革命開始於十八世紀六十年代,通常認為它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是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工業革命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
由於機器的發明及運用成為了這個時代的標志,因此歷史學家稱這個時代為「機器時代」(the Age of Machines)。18世紀末19世紀初,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汽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
工業革命的影響:
1、英國因為工業革命更加強大,法國因為工業革命也在歐洲保持地位,普魯士更加強盛,奧地利、俄羅斯、西班牙則日益衰落。
2、工業革命引起生產組織形式的變化,使用機器為主的工廠製取代了手工工場。
3、工業化和城市化也產生了新的社會問題。比如:貧富分化,城市人口膨脹,住房擁擠,環境污染等弊端。
㈣ 蘇聯實行工業化是誰在統治時期
從1927年到1941年蘇德戰爭爆發為止,斯大林提出要在短期內實現趕超發達國家的目標,於是按照每五年一計劃的方式,以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計劃經濟模式發展經濟。1928年-1932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主要推行農業集體化政策。隨後的第二個五年計劃則以犧牲農業為代價,大規模發展重工業。在這段時間內,蘇聯的工業總產值以驚人的速度增長,1937年第二個五年計劃結束後,工業總產值達到1928年的446%,平均每年增速為18%。其中鋼產量達1770萬噸,煤為1.28億噸,電力為362億度。期間在烏拉爾山以東的馬格尼托哥爾斯克、庫茲涅茨克等地建立諸多新興工業區。1938年起第三個五年計劃則集中發展軍事工業,到1941年6月,蘇聯的坦克總數高達2.4萬台,火炮約11萬門,飛機1.8萬架,成為重工業和軍事大國。
㈤ 蘇聯工業化建設開始於什麼
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基本實現時間一般認為是在1937年完成第二個五年計劃之際。因為此時的蘇聯已經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歐洲第一的工業強國。蘇聯的工業總產值佔全世界的10.5%。許多主要工農業產品位居世界前列。我們認為以衛國戰爭爆發之前的1940年,作為蘇聯工業化完成的時間,1940年蘇聯的工業產值比1937年又增長了45%。因此學術界的共識是:蘇聯的工業化完成的時間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特別是衛國戰爭爆發之前。蘇聯的工業化具有強烈的國防色彩,重工業發展特別的迅速,高度集中和計劃化
㈥ 俄國工業化進程 歷史
俄國(蘇聯)工業化進程歷史:
蘇聯在社會主義建設中由農業國向工業國的轉變過程。
從1926年開始,到30年代末基本完成。社會主義工業化的方針,是1925年12月召開的聯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會確定的。1926年,蘇聯的國民經濟基本恢復到或接近於戰前最高水平,即1913年的水平,但還是一個經濟上比較落後的國家,工業特別是重工業很不發達,在技術方面大大落後於經濟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為了鞏固國防和維護國家的獨立,為了以新的技術改造包括農業在內的整個國民經濟,要求在短時期內實現工業化,使蘇聯變成一個強大工業國。
蘇聯工業化的特點:
優先發展重工業斯大林認為,不是發展任何一種工業都是工業化,工業化的中心,工業化的基礎,是發展重工業(燃料、金屬等等),就是發展生產資料的生產,發展本國的機器製造業。因此,蘇聯在資金分配上,側重支持重工業。頭兩個五年計劃用於重工業的投資佔全部投資的84.2%和82.8%。重工業的發展速度大大高於輕工業和農業。重工業、輕工業、農業各自的年遞增速度,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分別為:28.5%、11.7%、-2.9%;第二個五年計劃期間分別為:19%、14.8%、4.6%。
㈦ 蘇聯哪一年實現工業化
俄羅斯是一個工業化國家,在20世紀30年代就完成了工業化,冷戰時期的工業實力與美國不相上下,蘇聯解體後完整的工業體系遭到破壞,但是工業基礎依然十分雄厚。特別是在航空航天工業,原子能工業,金屬加工工業,油氣開采與冶煉工業,軍事工業,軟體開發與應用產業等方面具備世界先進水平,其工業化水平不是發展中國家所能企及的。
發達國家(Developed Country),指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技術較為先進、生活水平較高的國家。另外,也稱作工業化國家、高經濟開發國家(MEDC)。
㈧ 蘇聯的社會主義工業化開始時間為哪一年優先發展什麼措施措施1928到1937年實施
從1926年開始,優先發展重工業,1928到1937年先後完成了第一第二個五年計劃。
第一、第二兩個五年計劃完成後,蘇聯由傳統的農業國變成強生的工業國,國防力量也大為加強。
㈨ 為什麼說1926到1928年是蘇聯工業化的開始階段
1926年4月,斯大林鄭重宣布:蘇聯「已進入直接工業化時期。」1926~1928年是蘇聯工業化的開始階段。3年裡工業投資額約為33億盧布,主要用於原有設施的改建與擴建,同時開工建設了一些大型工業項目。結果,以1926~1927年度價格計算,蘇聯工業固定資產從55.8億盧布增加到了78.4億盧布,3年中擴大了40%;工業生產增長80%以上,整個工業的年均增長率達32%。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由1925年的35%上升為1928年的48%,蘇聯的工業化已初見成效。
托洛茨基被免除在蘇維埃軍事委員會的職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