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俄羅斯怎麼攻擊北約防空系統
在執行防空壓製作戰的時候,現役的大多數戰斗機,大多採用防區外發射武器與電子戰配合的戰術,尤其是對付那些先進區域防空系統的時候,諸如 S-300 和紅旗 -9 防空系統,只有隱身化的 F-35 戰斗機,不必依賴電子干擾,有能力在足夠近的距離上,投下制導炸彈,將防空導彈陣地摧毀。
以目前的狀況看,如果要將電子戰設備搭載在巡航導彈上,除了受到體積限制外,還會受到供電困難。電子戰設備的搭載數量對電子戰勝負關系較大,得益於巨大的體積,一架 B-52 轟炸機的電子戰自衛能力,甚至要超過多架 EA-18G" 咆哮者 " 的總和,而電子戰設備對電力消耗巨大,即便是發電機做了大幅升級的 " 咆哮者 ",其攜帶的電子戰吊艙也安裝了風力渦輪發電,減輕對戰機的電力負荷。
俄羅斯的這一思路倒是具備一定的借鑒性,不過,前者已經不怎麼新鮮,倒是威力巨大,後者則存在若干限制。這兩種設備雖然已經在研發中,但在如今俄羅斯軍費緊張的狀況下,能不能獲得充足的資金完成研製還是一個較大的挑戰,當然,不排除通過出口獲得資金的途徑,但這無異於擴散了俄羅斯的電子戰新設備,讓潛在對手有機會了解。
B. 北約東擴,不斷壓縮俄羅斯的傳統勢力范圍,俄羅斯將如何應對
北約東擴其實也是為了試探俄羅斯的戰略紅線,盡管近年俄羅斯的勢力范圍被不斷壓縮,但顯然未達到俄羅斯的戰略紅線,一旦超越了紅線結果就是軍事沖突。而北約也不是無止境地東擴,它就是要最大限度地獲得對俄羅斯的戰略優勢,如果使局勢緊張或爆發軍事沖突,那麼這場國際間的政治和軍事「游戲」就很沒趣了,而且對雙方也沒有什麼好處。俄羅斯對北約的東擴肯定不爽,但它也沒有能力在軍事上對北約施壓了,因為它以雄風不再,現在的俄羅斯也只能在口頭上說說要用核導彈瞄準哪些親美的東歐國家,因為俄軍裝備老舊,而且軍心渙散。但是在一些嚴重的安全問題上,俄羅斯也堅決地給了北約警告,那就是發生在去年的喬治亞戰爭。很明顯這是俄羅斯對北約和部分親美的東歐國家的嚴厲警告,它們的行動已經快要超越我的戰略紅線了。畢竟俄羅斯還有最後一張王牌,就是能源牌,俄羅斯是歐洲主要的天然氣供應國,它可以利用以此向歐洲施壓,年初俄羅斯與烏克蘭的天然氣之爭就是已很好的例子。但個人覺得,俄羅斯當前的任務還是應該發展經濟,與各國建立良好的外交關系加強國際間的合作,只要將來有錢搞什麼都可以。
C. 北約東擴蠶食俄羅斯地緣政治 俄羅斯要如何應
俄羅斯已經給出了相當一部分解答:
1、適當的採取暴力——喬治亞事件、烏克蘭危機——俄羅斯用自己強大的軍事實力,告誡北約,別欺人太甚,否則俄羅斯的力量依然能讓北約付出無法承受的代價;這兩個事件最終都是北約選擇退縮,而且也付出巨大代價,足以證明俄羅斯的威懾力;
2、採取外交手段從內部肢解——土耳其——土耳其先是越雷池的一步被俄羅斯抓住,隨後又在土耳其爆發內亂的時候幫了一把,導致土耳其政策開始向俄羅斯偏;
土耳其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被逼上樑山,但是這種事有一就有再,美國現在其實拿土耳其沒什麼辦法只能經濟開刀,可土耳其政治上也基本沒有後退的餘地,如果美國應對無力,北約早晚會有第二個、第三個土耳其出現,這樣的話,北約四分五裂也是有可能的。
D. 俄羅斯和北約關系
俄羅斯和北約現在是對立關系,但俄羅斯與北約的關系並非總是像現在這般緊張。
北約官網去年10月在題為「與俄羅斯關系」的文章中說,「過去20多年來,北約一直致力於與俄打造合作夥伴關系,在具有共同利益的領域開展對話和實際合作」。
這樣的關系始於冷戰結束,1991年,俄加入由北約國家、前華約國家、獨聯體及波羅的海三國組成的北大西洋合作委員會。1997年,該機制被歐洲-大西洋夥伴關系理事會取代。同年簽署的北約與俄羅斯相互關系、合作和安全基本文件成為雙方關系的基礎。
2002年,旨在就安全事務磋商、在一系列領域開展實際合作的北約-俄羅斯理事會(NRC)成立。然而,2008年俄羅斯在喬治亞採取的軍事行動使得NRC在一些領域的合作被暫停,直至2009年春得到恢復。
回顧俄羅斯與北約的復雜關系,美國《時代》周刊稱,1949年,當美國、加拿大和10個西歐國家組建北約時,它們的目標很明確:讓蘇聯人出去,讓美國人進來,讓德國人安分。但蘇聯解體後,北約的目標變得不再那麼明確。
隨著冷戰結束,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曾向美國時任國務卿詹姆斯·貝克提議,讓俄羅斯加入北約。貝克拒絕後,該建議又被多次提出。
1994年,俄正式加入旨在使北約與其他歐洲國家和蘇聯加盟共和國建立信任的「和平夥伴關系計劃」,時任美國總統柯林頓將此稱為俄「通往北約成員國地位的路線」。
北約是俄與西方改善關系的障礙:
在官方表態層面,俄羅斯與北約都強調無意對抗。北約官網稱,加強威懾和防禦能力是為應對不斷變化的安全環境,其同時保持了開放的對話態度。北約宣稱,自身「不對俄羅斯構成威脅」,但雙方之間的關系改善取決於俄自身行動發生「明確且有建設性的改變」。
俄外交部則在介紹與北約關系的文章中說:「和以前一樣,我們堅定地與歐洲—大西洋區域的所有國家和組織在戰略目標上保持一致,以維護和平與穩定……」不過俄外交部認為,雙方正處於「曠日持久的危機中」。
《莫斯科共青團員報》引述俄國際事務理事會專家卡涅夫斯基的話分析說,俄與北約關系存在一個關鍵問題——雙方缺乏對彼此真實意圖的理解,「這是一個經典的安全困境」,在雙方「激進言論」和「武力持續展示」的過程中,不信任感蔓延開來。另外,東歐國家反俄的情緒進一步促使北約將俄羅斯視為潛在威脅。
以上內容參考 海外網-俄羅斯與北約,比俄美關系更對立?
E. 俄羅斯在歷史上三次要求加入北約,為什麼一直被拒絕
北約全稱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它是二戰之後,美國為了對抗和自己意識形態不同的蘇聯而成立的一個國際軍事集團組織。而蘇聯為了能和美國抗衡,也成立了一個以自己為首的華沙條約組織。
1946年3月5日,英國首相丘吉爾在美國富爾頓發表了著名演講“鐵幕演說”,隨後美國出台了杜魯門主義,這將美國和蘇聯推向了對抗之路,華沙集團和北約集團開始了長達半個世紀的冷戰。
蘇聯為了能和美國爭霸,在軍事,以及重工業領域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這讓它擁有了足以匹敵美國的軍事實力,但它的輕工業、農業等卻很落後,這導致蘇聯很強大,但百姓的生活很貧窮。在與美國爭霸的過程中,蘇聯內部的矛盾越積越深,最終在1991年9月,蘇聯宣告解體。
三、俄羅斯加入會損害北約利益
葉利欽時期,俄羅斯不斷向美國靠攏,處處討好美國,但美國並沒有完全接納俄羅斯,而普京時期,俄羅斯已經認清現實了,北約不會接納俄羅斯,但俄羅斯面對北約的圍追堵截,卻壓力頗大,所以他們要求加入北約,也是向北約釋放友好信息,希望北約不要將俄羅斯當成敵人。同時,俄羅斯也想通過這種方法讓北約難堪,為自己贏得輿論支持,表達對北約擴張的不滿。
但是俄羅斯體量太大了,北約將俄羅斯吸納進來,很難將其消化。俄羅斯還與北約的不少成員國有矛盾,俄羅斯加入北約會影響北約內部的團結,他們之間的共同防衛協作也就名存實亡。同時,北約在蘇聯解體後沒有解散,主要目的是防禦俄羅斯,若俄羅斯也加入北約,就起到防禦俄羅斯的作用,北約也就失去存在價值了,所以北約成員國不會同意俄羅斯加入北約。
F. 俄羅斯能抵擋的住北約的進攻嗎
幾率小,如果打局部戰,不打地面戰爭,北約肯定贏,俄羅斯空軍、海軍數量跟質量都不如美國和歐洲,經濟也不如他們,但打常規戰就難說了,雖然北約裝備先進,但俄羅斯領土大且陸軍實力強,中國有可能還會幫忙!總的來說,勝算不大
G. 以一國之力對抗北約30國,俄羅斯如今的軍事實力到底有多牛
俄羅斯在世界上軍事綜合實力排第二,而且俄羅斯對一些普通常規武器儲量驚人,俄羅斯軍人的整體素質偏高,而且現在擁有毀滅性的武器核彈頭7000多枚。
1、普通軍事化武器數量驚人,士兵的體魄強悍。俄羅斯是一個以工業著稱的軍事大國,他們的功業相當的發達,而且在生產武器上面也有著非常精密的技術。因此他們的坦克,裝甲車,軍艦多達數萬,首先在數量上就已經使其他國家望其項背。俄羅斯訓練士兵也是非常嚴苛的,所以說在極其強大的軍事化訓練中,士兵們大多都擁有一個強悍的體魄是在戰爭中是強大的因素之一。
綜上所述,俄羅斯的軍事實力在世界上是不可撼動的,任何一個國家都不敢用硬碰硬的態度去面對俄羅斯。
H. 俄羅斯為什麼要與美國為首的北約抗衡
首先,是由於歷史上的原因,在二十世紀,以俄羅斯為首的蘇聯政府和美國政府曾經在二戰之後形成大范圍的冷戰,在那個時期,這兩個世界大國由於在經濟和軍事的力量都相差不多,但在這個世界上,也是一山不容二虎,所以在兩個世界強國的帶領下,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國家,在歐洲各國的陪同下,建立了北約同盟,與此同時,以蘇聯為首的共產主義國家,在東歐各國的幫助下。組建了與北約聯盟相對抗的華約組織,在時間的推移下,蘇聯政府由於國內的發展問題,最終主動解體,也就有了現在的世界強國俄羅斯,所以俄羅斯的發展可以說是在前蘇聯政府的根基下形成的。所以俄羅斯要與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相抗衡。
其次,在現在的世界格局之下,美國政府處處扮演世界警察的角色,對世界上許多的國家都產生了威脅,對於世界強國俄羅斯而言,美國更是處處制約俄羅斯的發展,所以俄羅斯要與以美國為首的北約相抗衡。
I. 如果北約在進行的實兵演習時,導彈誤入俄羅斯境內,俄羅斯會如何反擊
俄羅斯並不會因此而大打出手,考慮到目前俄羅斯和北約之間的戰略關系,以及國際形勢,他都不會貿然出手,同時他也了解北約不敢主動發起進攻,一旦發生這種事情肯定還是會先通過外交手段來解決。由於現在美國和俄羅斯的關系比較緊張,美國為了震懾俄羅斯,常常會在其周邊進行軍事演習。
但如果北約國家拒不道歉又不賠償的話,事情可能就會往壞的方面發展,不過鑒於俄羅斯目前也是軍事實力排名第二的國家,應該不會有哪個北約國家會作死吧。還好俄羅斯地廣人稀,即便是誤射了導彈,造成傷亡的概率還是比較小的,雙方都不願意輕易把對方惹急。
J. 北約東擴的俄羅斯的應對之策
面對美國和北約咄咄逼人的進攻態勢,俄羅斯積極尋找應對措施。
①巧妙處理與北約的關系
面對北約東擴,俄羅斯採取了象徵性抵制與策略性靠攏的政策。面對北約新一輪東擴,俄羅斯《新聞時報》發表文章稱「俄羅斯再也無路可退」。外交部發言人雅科文科聲明說,北約東擴將觸及俄羅斯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利益,迫使俄方不得不「極為嚴肅地」對待這一問題。然而,俄羅斯這一「嚴肅」的態度,既有象徵性的一面,也有策略性考慮。
首先,國家利益決定了俄對北約東擴的抵制只能是象徵性的。俄前總理普里馬科夫曾說:「在北約擴展問題上,有兩條』紅線』是不能越過的……橫線是波羅的海國家和其他原蘇聯各共和國加入北約是我們所不能接受的。」聯繫到普京在北約東擴問題上的一系列表態,人們不能不認為,普京在北約東擴問題上的抵制僅具有象徵意義,只能停留在口頭,不會使用強硬措施,只是向國內民眾一個政治交待而已。作為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普京對北約東擴象徵性抵制主要出於以下幾點考慮:一是此時的北約已經不同於彼時的北約。二是普京對俄的綜合國力有著理智的判斷,「安心於俄在當今所處的地位,不再抱有超級大國幻想」。目前,俄羅斯首要的國家利益是經濟利益。實現經濟利益一方面離不開西方的「眾多源泉」;另一方面俄必須花長時間集中精力解決國內經濟的諸多老大難問題,抵制北約東擴無疑會犧牲俄的經濟利益。
其次,以退為進,策略性靠攏北約。普京執政之後,鑒於俄羅斯地處歐亞兩個大陸,軍事力量強大,且又擁有數千枚核武器,任何國家都不可能真正地對俄羅斯構成威脅。因此,與其同北約進行對抗、競爭,還不如改善和發展同北約的關系,因為這樣既可以獲得和平環境,又可以從西方國家獲取資金和技術援助,這不僅有利於國內經濟的發展,同時也有利於恢復和提高俄羅斯大國的地位。因此,歐洲在俄羅斯對外政策中的地位被提高到獨聯體之外的第一位,這就大大加深了俄羅斯與歐洲的關系。有鑒於此,普京開始拋棄一味硬頂的方式,以退為進,爭取參加北約,從內部化解其東擴對俄羅斯造成的威脅。
9・11事件後,世界戰略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恐怖主義成了世界各國的共同敵人。普京聰明地抓住了這一機會,主動、積極地改善和發展同美國和同北約其他國家的關系。政治上,他表示堅決支持美國和英國聯手進行的反恐戰爭;在軍事、技術上,他向美國提供情報,並允許美國使用中亞前蘇聯共和國的基地。對普京的上述表現,美國總統布希和英國首相布萊爾深受感動,為了「感謝」和「獎勵」俄羅斯,他們多次發表講話,表示要採取措施,加強和密切北約同俄羅斯之間的合作。2001年10月,普京訪問布魯塞爾並同北約秘書長羅伯遜會談時,雙方達成共識,建立一個工作機構,把俄羅斯和北約的關系推向新水平。2001年11月16日,英國首相布萊爾建議成立新的機構———北大西洋-俄羅斯理事會,用「20國」機制代替過去的「19加1」。「20國」機制建立後,俄羅斯與北約的關系出現重大變化,雙方的合作領域和水平都較過去有很大提高。但是令俄羅斯不解的是,北約東擴的進程並未停止。
俄羅斯為何要拉北約的手?評論家認為,北約和俄羅斯合作的加強是各有所需,共存多贏。俄羅斯向北約靠攏,可以與北約分享對歐洲和世界安全事務的領導權,並獲得更多的經濟、技術援助,爭取歐美國家、特別是歐洲國家能減免俄羅斯的龐大債務;北約改善與俄羅斯的關系,可以拉住俄羅斯共同打擊恐怖主義,軟化俄羅斯反對北約東擴的態度,同時對俄羅斯的市場也寄予厚望。由此看來,俄羅斯向北約作出的讓步,到底是卧薪嘗膽還是戰略轉移,恐怕東西方都不能輕易作結論。
②加快國內發展步伐,加強自身實力
俄羅斯總統普京知道,要恢復俄羅斯的大國地位,增加俄羅斯在國際舞台上的分量,首要任務是加快經濟發展,增強自身的經濟實力。因此近年來在普京領導下,俄羅斯政府採取一系列加快經濟發展的措施:首先,加快國有企業改革,建立新型市場競爭機制,這是制度改革的「瓶頸」。其次,改革政府管理體制,提高透明度和政府行政效率。普京認為:「如果權力機關名聲掃地,明天國家就會沒有麵包吃」,「很顯然,要有效地發展經濟,必須提高國家行政效率,因此,保障政權機關及其決策過程更為透明公開是一項極為重要的改革。
」再次,把提高居民生活水平、追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作為政府追求的最高目標。保持經濟社會綜合發展是改革與發展的出發點和根本目的,百姓得不到實惠,則改革與發展不成功。普京特別強調和致力於以讓廣大百姓從改革中得到實惠,使人民生活水平切實提高並消除社會分配的嚴重不公。由於國內改革與發展的政策得到絕大多數人的支持,在蘇聯解體以來的12年中,俄羅斯經濟1992—1998年連續7年劇烈下降,走向了1999年以來連續5年的快速恢復和回升階段;近5年來,俄政府通過多次提高工資、退休金以及對貧困線以下居民的補助等使百姓生活水平得到了明顯提高,2003年居民實際收入增長達到GDP增長率的2倍。
③強調核武器的作用,增強軍事威懾力量
俄國防部長伊萬諾夫指出,由於北約東擴俄有可能重新修改軍事學說,這有兩層涵義。首先是強調核武器的作用。2000年《俄羅斯聯邦軍事學說》提出核武器是「保護軍事安全的最可靠工具」,在俄羅斯及其盟友的安全受到嚴重威脅和遭到侵略時,它可「有限或全面地使用核武器」。2004年初,俄國防部長伊萬諾夫表示,由於裝備水平不高,俄軍常規力量根本無法與北約抗衡,所以,核武器在今後一段時期內仍是俄有效的戰略威懾力量。其次是不排除採取「先發制人」的手段。2004年4月7日,俄羅斯國防部長伊萬諾夫在美國《紐約時報》發表文章,對北約「匆忙」東擴表示擔憂,並警告說,如果美國先發制人的戰略原則真的成為處理國際事務的通行規則,俄羅斯將別無選擇地適應現實,採取行動確保自己的國家利益。「一旦北約在波羅的海國家部署軍事基礎設施對俄構成威脅,俄羅斯將採取對應措施。」
④發展新式武器,加速武裝力量現代化建設
2001年美國單方面宣布退出反導條約後,俄羅斯就積極尋求突破美導彈防禦系統的武器。2004年3月30日,俄羅斯國際文傳電訊社援引俄國防部高級官員的話說,俄已成功地研製出一種「革命性」的武器,能輕松突破美國的導彈防禦系統。這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官員表示,這一新式武器在俄羅斯2月舉行的軍事演習中進行了測試,結果令人相當滿意。如果部署這種新式武器,那麼美國精心部署的導彈防禦系統將變得毫無作用。最值得稱道的地方是,這種武器的造價並不昂貴。據軍事專家推測,這是一種新型「機動彈道導彈」或「極超音速巡航導彈」,可直接從飛機上發射,能夠在外層空間和地球大氣層之間飛行。
耐人尋味的是,這位官員透露新式武器信息的同一天,7個新成員正式加入北約。俄羅斯此時宣布研製成功新式武器,一方面是向世界表明,俄羅斯仍是世界一支不可忽視的力量;另一方面,新武器的消息或許會讓他們的心裡不會出現太大的失衡。
⑤強化與獨聯體國家的合作與交流,鞏固俄在獨聯體的影響和地位
北約新一輪東擴不僅增強了實力,也為美國向獨聯體國家進一步滲透提供了有利條件。由於美國不斷以援助作誘餌拉攏其他獨聯體國家,一些國家紛紛向美國示好。烏茲別克答應美機動部隊可臨時在其國家駐守;烏克蘭最近宣布,必要時它允許北約軍隊進入領土;白俄羅斯外長也表示,將重新審視與美國的關系。因此,安撫烏克蘭和白俄羅斯及其它獨聯體國家、穩定周邊局勢、營造和平環境成為俄羅斯日益迫切的戰略任務。俄羅斯竭力促進獨聯體國家間的雙邊和多邊經濟合作,在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框架內加強獨聯體的安全防務,並利用獨聯體國家面臨的各種切身問題,加強和鞏固俄羅斯在獨聯體的影響和地位。
⑥加強與歐盟的關系,作為消弭北約威脅的戰略支點
由於歐美在國際秩序、地緣政治和經貿利益以及歐盟獨立防務等方面存在分歧和矛盾,俄羅斯會充分利用歐盟爭取同其實力相稱的國際地位的訴求及它與美國的分歧,加強與歐盟在各個領域的合作與協調。牽制美單邊稱霸的企圖和北約的壓力。
在北約東擴的問題上,歐盟內部心情各異,對於北約今後的定位,歐盟更是處境兩難。首先,法德等國對今天的歐美關系發展並不樂觀。通過阿富汗戰爭和伊拉克戰爭,法德等傳統歐洲大國越發意識到,美國支持歐洲一體化是以美國在大西洋聯盟中占據主導地位為條件的。美國永遠都不希望西歐與其平起平坐,更不希望歐洲自主。法國一位高官直言「伊拉克戰爭並未在美法之間製造分歧,只不過是揭露了掩蓋多年、在蘇聯解體後日漸加深的美法分歧」。在美歐角力的過程中,俄羅斯是關鍵因素。因地緣與經濟方面的紐帶關聯,再加上歷史和文化的親近,歐俄關系的發展後勁顯然勝於美俄關系。其次,北約中的歐洲盟國也急於與俄羅斯建立一種新的安全機制,減少軍事威脅的壓力。俄強大的戰略核武庫始終是歐洲盟國的安全憂患。西歐國家比美國更積極主張與俄羅斯建立新的合作機制,對於北約東擴,如果俄羅斯的反對情緒得不到安撫,造成俄與北約關系緊張,受害的首當其沖是北約中的歐洲國家。英國首相布萊爾暗示在新的合作機制中可以給俄一定的否決權,反映了歐洲盟國以更大讓步換取俄融入西方的意願。
此外,俄羅斯將依託上海合作組織,同中國、印度等東方大國發展戰略夥伴關系,積極開展與東盟對話,來牽制北約的行動,消弭來自北約東擴和美國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