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中俄的歷史淵源!
俄羅斯起源於歐洲的莫斯科公國,後來通過不斷兼並亞洲的土地從而取得了遠東廣大領土,並與中國接壤。在康熙年間入侵中國東北,受挫,與中國簽訂《璦琿條約》。後兩國和平無事。八國聯軍侵華後陸續取得中國北方共計170餘萬平方千米領土,並在中國東北和西北劃取勢力范圍。一戰後期,俄羅斯爆發十月革命,改為社會主義,建立蘇聯,將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傳到中國,使得中國最終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蘇聯解體後,中俄關系回升,朝更好的方向發展。
『貳』 俄羅斯這個名字最早是什麼時候出現在中國的
清順治11年
1、蒙語沒有以捲舌音R開頭的詞彙,為了母音和諧,第一音節母音提前——即ros->oros。
(為什麼是蒙語,不是哈薩克語、維吾爾語、漢語、英語,也不用包含了蒙語在內的阿爾泰語系,請看第3點)
如元代譯——斡羅斯(斡,音握)、烏魯斯,
同時,漢語也沒有R開頭的捲舌音。
但這不是決定因素。——沒R開頭可以改L開頭如露西亞。
2、因為除了中譯「俄羅斯」,英語russia,德語rusaland,法語russie,西班牙語rissia,葡萄牙語russia,均是R開頭。日語露西亞,L開頭。
且中國民間翻譯有「羅剎」,"羅斯「,「羅沙」,「羅禪」,「羅車」……均為L開頭,且時間比「俄羅斯」早,頻率比「俄羅斯」高
3、關鍵事件。
1654年,順治11年。俄國使團來華,開始第一次政府間交流,因為此時語言不通,而且英法德西等西方人還沒到遠東來,所以翻譯只有蒙古人,因此稱為俄羅斯。
此後引為常例。
《朔方備乘》中記載:
6、決定性事件。
A、乾隆年間編《四庫全書》,欽定《元史語解》中,將「斡羅斯」正式改譯為「俄羅斯」。
B、乾隆後俄中接觸開始頻繁,俄羅斯的譯名大量使用,在下一次被變更前成為定例。
至此,俄羅斯譯名固定。
『叄』 中國歷史vs俄羅斯歷史
中國呢,有3000年文明史,俄羅斯建立國家不過500年。
俄羅斯原來是蒙古人統治下的一個小民族。是依附於成吉思汗長子術赤管理的金帳汗國下面的一個小公國,叫基輔羅斯。後來借著蒙古統治衰落而崛起。逐漸控制了前金帳汗國的地盤。羅斯人,在希臘羅馬典籍里稱斯基泰人,泛指從高加索以東,伊朗以北,直至遠東大片土地當中的土著,後來在文字記錄以前,確信的是一部分北歐人向東入侵了該地區,後來逐漸與當地人民融合。羅斯公共及其近親的斯拉夫民族,長期以來先是受到匈奴人的統治,後來又受蒙古人的統治,始終沒有以獨立民族的機會出現在世人視野。第一次被世界人民關注源於東羅馬帝國滅亡,君士坦丁堡被土耳其人攻破。東羅馬基督教(又稱希臘正教)被羅斯公爵引入俄羅斯,演變為現在的東正教,是現在斯拉夫民族普遍信奉的基督教派別。可以說當時俄羅斯拯救了東正教。其後歷任俄羅斯大公勵精圖治,有點像秦朝,雖然總在世界邊緣但一直在努力進入世界舞台。其中彼得大帝年輕時,到西歐學習軍事和科學,回來以後全面向西歐學習。同時利用地緣優勢,把地盤擴大到整個歐亞大陸,凡是西歐列強招呼不到的地方,全被俄羅斯給佔了。從近代以來,大部分時間,俄羅斯成為橫跨歐亞大陸北方的霸主。所以和俄國比,咱們歷史長,文明時間長,從近代看,人家發展快。
『肆』 中國和俄羅斯的關系【從古至今】
最早的關系是元蒙時的了。拜占庭帝國的公主索菲亞公主下嫁莫斯科大公伊凡三世,幫助他使用各種手段挑撥宗主國的關系,然後獨立並吞並大帳汗國,具體見「莫斯科公國」http://ke..com/view/331964.html?wtp=tt
從15世紀起開始像亞洲擴張,到了17世紀,開始正式碰撞。1685年雅克薩反擊戰,取得勝利,1689年9月(清康熙二十八年八月),簽訂了《中俄尼布楚議界條約》。然後就是近代鴉片戰爭的主要四個條約:1860年中俄《北京條約》1858年《天津條約》1857年《璦琿條約》1864《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以及一些小的勘界議定書。從(中國)大清掠奪了15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包括外東北、庫頁島和新疆西部。1904-1905的日俄戰爭,在東北打的。
最後是現在的蘇聯和俄羅斯的關系。條約不大好找,主要就是一些大事。外蒙獨立,蘇聯是後台。支持共產黨奪權,可是也支持國民黨,總之插手中國革命。
抗戰時援華,包括武器和飛行隊。後期出兵摧毀關東軍,也把東北基地搬回去了。新中國成立後第一個承認,提供大筆援助(高價有償)。
1966年中蘇關系破裂,從1967年到1969年初雙方在珍寶島上的巡邏隊流血沖突不斷。 最有名的是1969年珍寶島自衛反擊戰。
『伍』 咱們中國的歷史最悠久嗎5000年 那俄羅斯歷史呢沒有中國的長吧
中國的第一位皇帝並不是唐王李世民,而是秦始皇——贏政,當時的秦朝是由秦始皇滅掉六國:齊、楚、燕、韓、趙、魏之後而建立的詳細時間時公元前221年。
俄羅斯的歷史是沒法跟華夏比的,充其量俄羅斯的也不過七百多年,俄羅斯的前身是莫斯科公國,當年蒙古帝國西征的時候 以秋風掃落葉的攻勢掃盪整個歐洲東部。當東方的宋帝國在釣魚台、襄陽、兩淮抗擊野蠻入侵的時候,而作為地處北歐的俄羅斯與烏克蘭等其他諸族都匍匐在蒙古人的鐵蹄之下。莫斯科公國是靠著巴結金帳汗國,獲取了北歐地區的代蒙古人征稅權,開始發家的。後來在金帳汗國沒落後漸漸強大的。
要說俄羅斯有悠久的歷史這個鄙人還真不敢恭維。當人類歷史進入公元十世紀之後世間出現三大文明體系。東方的華夏文明、中東的伊斯蘭文明、西方的基督教文明。正如華夏的文明中心在關隴、河洛一樣。西方的文明中心在以羅馬為中心的西羅馬帝國,以及以拜占庭為中心的東羅馬帝國。而地處偏遠北歐的莫斯科(當時叫莫斯科公國)。在地處文明中心羅馬人來說那地兒都是一群蠻夷。就像在東方唐宋人喊高麗人、蒙古人、女真人蠻夷一樣。
我們知道當年羅馬帝國分東西兩部分後作為國教的基督教也分成了兩部分,西方的天主教和東方的東正教。當時北邊的莫斯科公國是東羅馬帝國的藩屬,當然他們的信仰當然也是東正教了。其實大家只要注意下不只是俄羅斯,其他東歐國家也是信奉東正教的,因為他們都是當時的天朝上國----東羅馬帝國的藩屬國。直到公元1453年 一群有突厥血統的伊斯蘭人攻破的千年不落城---拜占庭後,東羅馬滅亡,聽聞其中有個東羅馬公主逃往北方的俄羅斯。所以俄羅斯就是靠著東羅馬的繼承人彪炳自己的。
事實上十七世紀的俄羅斯依舊是個落後愚昧的國家,俄羅斯的崛起之路是由雄才大略的彼得大帝開啟的。彼得掌舵的俄羅斯開始全面向西方學習,逐步西化,擺脫愚昧。到了十八世紀後俄羅斯已經成為了歐洲的東邊強國。已經有能力左右歐洲大陸的政治走向。當然在就整個歐洲來說俄羅斯來說依舊是個落後國家,尤其是歷史的車輪進入十九世紀,散落的德意志帝國在普魯士一代名相----俾斯麥 的鐵腕之下走向了統一。統一後的德國一躍成為了歐洲強國,打破了原來由英、法、俄、奧匈平衡下的政治關系。所以 一戰爆發了,當一戰變成了一場持久戰後俄羅斯的經濟已經承受不了,所以國內矛盾的加劇,所以沙皇被迫下台,這才給了列寧他們機會,將俄羅斯打造成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
當偉大的導師列寧同志准備大顯身手的時候,病魔召喚去見馬克思了,作為衣缽傳承者的斯大林同志,接過了權杖成了蘇維埃總書記。斯大林上台後集體化生產,在犧牲農業、手工業、輕工業的前提下優先發展重工業,軍事工業。當1929年後整個世界哀鴻遍野的時候俄羅斯人已經熱情高漲進行著第一個五年計劃了。當然斯大林上台後還幹了一件轟轟烈烈的大事---清黨。清除托洛茨基以及追隨者。即所謂的托派。其結果是當時的5名元帥中的3名,15名集團軍司令級中的13名,85名軍長級中的57名,遭到了清洗。所以我們看到德國人發動東線攻勢後一路勢如破竹一口氣打到了斯大林格勒。如果不是德國人在佔領區的倒行逆施很難想想蘇聯還能堅持到最後。
前面我們說了蘇聯的崛起靠的是發展重工、犧牲輕工的前提。當然這在短時間看不失為提高國家軍事實力的有效途徑。然而當然歐洲鐵幕升起,兩個陣營進入的對峙狀態後蘇聯人依舊是實現這種畸形的經濟體制,所以半個世紀後在戈爾巴喬夫一拉、葉利欽一推之下,帝國大廈竟然轟然倒塌了。
『陸』 中國怎麼會有俄羅斯族 他們是什麼時候來中國的
俄羅斯族,中國少數民族之一。據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統計,共有13504人。主要散居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的伊犁、塔城、阿勒泰和烏魯木齊市等地,其餘分散於黑龍江省北部和內蒙古自治區東部一帶。
俄羅斯族是18世紀前後由俄國遷入我國的。起初的成份主要是戰俘、逃亡士兵、謀生的農民和東正教傳教士等。19世紀的俄國十月革命前後,更多的俄羅斯人進入我國,直到20世紀30年代還有陸續遷入者。當時,他們被稱為「歸純族」。新中國成立後,他們獲得了民族平等的權利,正式改稱為俄羅斯族。
『柒』 俄國歷史從哪一年算起的在我國漢朝時候那裡有國家嗎
俄羅斯人的祖先為東斯拉夫人羅斯部族。公元15世紀末,大公伊凡三世建立了中央集權制國家——莫斯科大公國。1547年,伊凡四世自封為「沙皇」,其國號稱俄國。16—17世紀,伏爾加河流域、烏拉爾和西伯利亞各族先後加入俄羅斯,使它成為一個多民族國家。17世紀中期烏克蘭和俄羅斯合並為統一的國家。1689年8月彼得一世正式親政。經過1700—1721年的北方戰爭,俄羅斯得到了通往波羅的海的出海口,使俄羅斯從內陸國變為瀕海國。17世紀它擊潰了波蘭和瑞典封建主的入侵。1812年俄羅斯消滅了入侵的拿破崙軍隊。1825年12月貴族革命者在彼得堡舉行起義(即12月黨人起義),被鎮壓。1861年2月俄國廢除農權制。1898年成立了俄國社會民主工黨(蘇聯共產黨前身),在它的領導下,俄國工農群眾經過1905年第一次俄國革命和1917年2月推翻羅曼諾夫王朝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即二月革命),於1917年11月7日取得了十月社會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1917年11月7日(俄歷10月25日)成立了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共和國成立不久,經過三年艱苦的國內戰爭,粉碎了14個帝國主義國家的武裝干涉和地主資本家的武裝叛亂,保衛了蘇維埃政權。1922年12月30日,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正式成立,俄羅斯聯邦同烏克蘭、白俄羅斯和外高加索聯邦(包括亞塞拜然、亞美尼亞和喬治亞)一起加入。1990年6月12日,俄羅斯聯邦第一次人代會通過《俄羅斯聯邦國家主權宣言》。1991年12月21日,前蘇聯11個共和國領導人在哈薩克首都阿拉木圖決定,前蘇聯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席位由俄羅斯繼承。12月25日,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最高蘇維埃決定,將國家正式名稱改為「俄羅斯聯邦」(簡稱俄羅斯)。1992年4月16日,俄羅斯第6次人代會決定將國名改為「俄羅斯」,從而恢復了歷史上的名稱;17日,最後決定使用兩個同等地位的正式國名「俄羅斯聯邦」和「俄羅斯」。 http://tieba..com/f?kz=148729289
我國漢朝時候那裡是「匈奴」
匈奴
當伊朗人種的游牧民(斯基泰人和薩爾馬特人)占據著草原地帶西部即南俄羅斯時,無疑地還包括圖爾蓋河流域和西西伯利亞;草原地帶的東部是處於突厥-蒙古種民族的統治之下。其中在古代史上占統治地位的民族是以"匈奴"一名而被中國人所知。匈奴一名與後來羅馬人和印度人稱呼同一蠻族的名稱(Huns〔Hunni〕和Huna)是同詞源的。可能這些匈奴人(直到公元前3世紀的秦朝,才在中國編年史上清楚地記載了匈奴一名)在公元前第9和第8世紀時已經被中國人稱為嚴狁。更早一些的時候,他們可能被稱為"草粥",或更含糊地被叫作"胡人"。在歷史的黎明時期,中國人所知的胡人是指那些當時居住在中國邊境上,即在鄂爾多斯、山西北部和河北北部的那些民族。馬斯佩羅推測:所謂北戎即"北部之戎",分布在今天的北京西部和西北部,是一支胡人部落。其他的部落在公元前第4世紀時已經歸降於趙國的中國人。趙武靈王(大約公元前325-298年在位)甚至從他們那裡奪取了山西最北部(大同地區),實際上還奪取了今鄂爾多斯北部地區(約公元前300年)。正是為了有效地防範這些游牧民的進攻,秦國(陝西)和趙國(山西)的中國人都改他們的重車兵為靈活的騎兵。這一軍事改革帶來了中國服裝上的徹底變化;弓箭時代的長袍被從游牧民那裡學來的騎兵褲子所取代。從游牧民哪裡,中國武士們還模仿了羽毛裝飾的帽子、"三尾服"和後來對名為"戰國時期"的藝術起到很大作用的"帶扣"。也正是為了防禦匈奴,趙國及其鄰近諸國的中國人開始沿其北部邊境壘起最初的城牆,後來秦始皇統一和完成了城牆的建築,成為了長城。
據中國史家司馬遷記述,正是在公元前3世紀後半葉,匈奴似乎成為一支統一的、強大的民族,他們由一位名叫單於的首領統帥著,單於的全名漢文譯音是撐犁孤塗單於,中國人把這些詞解釋為"像天子一樣廣大的首領"。在這些詞中可以發現突厥-蒙古語詞根,特別是"撐犁"是突厥-蒙古語詞(Tangri,天國)的譯音。在單於之下,有兩個最大的官職,即屠耆王,意為左右賢王。漢文譯音"屠耆"與突厥字(doghri)有關系,意思是"正直的"、"忠實的"。就基本上以游牧生活為主的民族所能談到的固定居住地而言,單於住在鄂爾渾河上游的山區,以後成吉思汗蒙古人的都城哈拉和林就建在這兒。左賢王--原則上是單於的繼承人--住在東面,可能在克魯倫高地。右賢王住在西面,可能像阿爾伯特·赫爾曼認為的那樣,在杭愛山區、今烏里雅蘇台附近。接下去,匈奴統治集團內依次有:左右谷蠡王、左右大將、左右大都尉、左右大當戶、左右骨都侯,然後是千夫長、百夫長,十夫長。這個游牧民族,在行進時被組織得像一支軍隊。一般行進的方向是朝南,這在突厥-蒙古種各民族中已成為習慣;類似的現象在匈奴的後裔、6世紀的突厥人中,以及成吉思汗的蒙古人中都可以看到。
中國人描繪的匈奴肖像上的特徵,我們在他們的繼承者突厥人和蒙古人身上也可以看到。威格爾概括道:"他們的身材矮而粗壯,頭大而圓,闊臉,顴骨高,鼻翼寬,上胡須濃密,而領下僅有一小撮硬須,長長的耳垂上穿著孔,佩戴著一隻耳環。頭部除了頭頂上留著一束頭發外,其餘部分都剃光。厚厚的眉毛,杏眼,目光炯炯有神。身穿長齊小腿的、兩邊開叉的寬松長袍,腰上系有腰帶,腰帶兩端都垂在前面,由於寒冷,袖子在手腕處收緊。一條短毛皮圍在肩上,頭戴皮帽。鞋是皮製的,寬大的褲子用一條皮帶在踝部捆紮緊。弓箭袋系在腰帶上,垂在左腿的前面,箭筒也系在腰帶上橫吊在腰背部,箭頭朝著右邊。"
上述服裝的一些細部,特別是裹齊踝部的褲子,對匈奴人與斯基泰人來說都是共同的。有許多習慣也是相同的:如葬禮上的犧牲。匈奴和斯基泰人都是在酋長(或首領)的墓上,割開其妻子及隨從們的喉嚨,至於匈奴人,其人數達到上百或者上千。希羅多德(IV.65)記載,斯基泰人將敵人的頭蓋骨在沿眉毛平處鋸開,在外面用皮套蒙上,裡面嵌上金片,作為飲器使用。《前漢書》證實了匈奴人中有同樣的習慣。這一習慣特別是從老上單於用月氏王的頭蓋骨來飲酒的例子中可以看到。確實,匈奴和斯基泰人都是把頭看作戰利品的。希羅多德(IV.64)曾提到斯基泰人在戰利品中展示他們砍下的敵人的頭顱以及掛在馬韁繩上的頭皮,以示誇耀。
在匈奴的後裔,即公元第6世紀的突厥人中,一個戰士墳墩上的石頭,其數目是與他一生中所殺敵人的數目成比例。這種嗜血性的風俗也同樣盛行於印歐種和突厥-蒙古種的游牧民中。斯基泰人用敵人的血灑在插在一個小土堆上的神聖的短彎刀上,以及喝一杯被他殺死的第一個敵人的血。匈奴人在訂盟約時,要用人頭蓋骨製成的容器喝血。在悼念死者時,斯基泰人和匈奴人用小刀把臉劃破,"讓血和淚一起流出來"。
像斯基泰人一樣,匈奴人基本上是游牧民,他們生活的節奏也是由他們的羊群、馬群、牛群和駱駝群而調節。為尋找水源和牧場,他們隨牧群而遷徙。他們吃的只是畜肉(這一習慣給更多是以蔬菜為食的中國人很深的印象),衣皮革,被謝裘,住氈帳。他們信奉一種以崇拜天(騰格里)和崇拜某些神山為基礎的、含混不清的薩滿教。他們的單於或者最高君主,在秋季召集全體匈奴人(這個季節馬最壯)課校人畜。所有的中國著作家都把這些野蠻人描述成頑固的掠奪者,他們會出其不意地出現在耕地邊緣,侵襲人畜和搶劫財產,然後在任何還擊可能來到之前帶著戰利品溜走。當他們被追趕時,他們的戰術是引誘中國軍隊深入大戈壁灘或是草原荒涼之地,然後在自己不遭埋伏的情況下,以雷雨般的箭懲罰追趕者,直到他們的敵人被拖垮,被飢渴弄得精疲力竭,他們才一舉而消滅之。由於他們的騎兵的機動性以及他們的弓箭技術,這些方法相當有效。在從最初的匈奴到成吉思汗時期的所有草原居民中,這些方法都很少變化。對於所有那些由馬上弓箭手組成的部落,無論是東方的匈奴人或是西方的斯基泰人,這些方法都是共同的。正如希羅多德所陳述的,斯基泰人對付大流士就是採用同樣的策略。大流士及時地意識到這種危險,並且在這種"退出俄羅斯"可能終止災難的來臨之前就撤退了。有多少中國將領後來因為缺乏這種謹慎,他們受到匈奴人佯裝逃逸的蒙蔽而進入沙漠荒涼之地,在那兒遭到了屠殺呢?
至於匈奴在突厥-蒙古種各民族中的語言位置,一些作者,如白鳥庫吉傾向於把他們歸入蒙古種人。相反,伯希和從漢文譯本所提供的反復核對的幾次巧合中,認為全面來看,這些匈奴人應該屬於突厥種,特別是他們的政治領導人。中國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其族屬尚無定論,主要有突厥、蒙古等說。無文字。戰國末,常擾掠秦、趙、燕北邊,三國相繼築長城以拒之。冒頓單於在位(前209~前174)時,統一各部,建立國家,統有大漠南北廣大地區。老上單於(約前174~前160)時,匈奴勢力東至遼河,西越蔥嶺,北抵貝加爾湖,南達長城,成為歷史上第一個草原游牧帝國。漢初,匈奴不斷南下侵掠。公元前200年,圍漢高祖劉邦於白登山(今山西大同東北),遂迫漢朝實行和親,且歲奉貢獻,並開關市與之交易。然而,匈奴仍屢屢背約南侵,成為漢朝一大邊患。漢武帝時國力強盛,曾3次(前127、前121、前119)大舉出兵反擊匈奴,匈奴勢力漸衰。漢代,匈奴由於天災、人禍及漢軍的打擊,發生過兩次分裂:一次是公元前57年左右出現的五單於並立局面。結果是公元前53年呼韓邪單於歸漢,引眾南徙陰山附近。公元前36年,漢西域副校尉陳湯發西域各國兵遠征康居,擊殺與漢為敵的郅支單於,消滅了匈奴在西域的勢力,公元前33年,漢元帝以宮人王嬙(昭君)嫁呼韓邪單於,恢復了和親。另一次是王莽篡漢後,匈奴的勢力有所發展。但到東漢光武帝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匈奴日逐王比被南邊八部擁立為南單於,襲用其祖父呼韓邪單於的稱號,請求內附,得到東漢允許。匈奴又一次分裂,成為南北二部。南下附漢的稱為南匈奴,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
南匈奴屯居朔方、五原、雲中(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境內)等郡,東漢末分為五部。至西晉,南匈奴人在逐步轉向定居農耕生活,但除了上層貴族生活習慣和文化教養受漢文化影響較深外,匈奴仍然聚族而居,社會結構變化不大。304年,匈奴劉淵建立政權,民族共同體開始瓦解,逐漸漢化。除劉趙政權外,十六國中的夏(赫連氏)和北涼(沮渠氏)也是匈奴支裔建立的。
公元91年,漢軍出居延塞(今內蒙古西部額濟納旗一帶),圍北匈奴單於於金微山(今阿爾泰山)。北匈奴戰敗後部分西遷,余眾後來歸附於興起的鮮卑。多數學者認為,西遷的北匈奴就是歐洲史上的匈人。
起源
�
中國部分史籍記載,匈奴人是夏朝的遺民。《史記·匈奴列傳》記載∶「匈奴,其先祖夏後氏之苗裔也,曰淳維。」。《山海經·大荒北經》稱∶犬戎與夏人同祖,皆出於黃帝。《史記索隱》引張晏的話說∶「淳維以殷時奔北邊。」意即夏的後裔淳維,在商朝時逃到北邊,子孫繁衍成了匈奴。還有一說認為,移居北地的夏之後裔,是夏桀的兒子。夏桀流放三年而死,其子獯鬻帶著父親留下的妻妾,避居北野,隨畜移徙,即是中國所稱的匈奴。部分學者根據《史記》記載的後半段文字,認為匈奴原是山戎、獫狁、葷粥。王國維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把匈奴名稱的演變作了系統的概括,認為商朝時的鬼方、混夷、獯鬻,周朝時的獫狁,春秋時的戎、狄,戰國時的胡,都是後世所謂的匈奴。還有一說,把鬼戎、義渠、燕京、余無、樓煩、大荔等史籍中所見之異民族,統稱為匈奴。還有人認為匈奴與先秦時期的北方少數民族不可混為一談,匈奴應是西方草原的一個游牧民族,戰國末期之前,還未游牧至中國北部。上述看法,在近現代學者中並未取得統一。由於匈奴的起源問題不能解決,匈奴的族屬與匈奴的語系也都成為懸案。
周朝
自西周起,戎族開始威脅中原王朝,周幽王烽火戲諸侯後,犬戎部落攻陷鎬京,迫使平王東遷。戰國時林胡、樓煩多次侵擾趙國,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驅逐林胡、樓煩,在北邊新開辟的地區設置了雲中等縣。林胡、樓煩北遷融入新崛起的匈奴。戰國末期趙將李牧曾大敗匈奴。
秦朝
前3世紀匈奴統治結構分為中央王庭、東部的左賢王、和西部的右賢王,控制著從裏海到長城的廣大地域,包括今蒙古國、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中亞北部、中國東北等地區。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命蒙恬北擊匈奴,收河套,「卻匈奴七百餘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馬」(《過秦論》)。
西漢
真正與匈奴進行大規模戰斗是在漢朝。漢初前201年,韓王劉信投降匈奴。次年,劉邦親率大軍征討,在白登(今山西大同東北)被匈奴冒頓單於30餘萬騎兵圍困七晝夜。後用計逃脫,之後開始與匈奴和親。其後的文、景諸帝也是沿用和親政策以休養生息。到漢武帝時,漢朝從戰略防禦轉為戰略進攻。元朔二年(前127年)派衛青佔領河套地區,前121年派霍去病奪取富庶的河西走廊,前119年衛、霍分東西兩路進攻漠北。霍去病擊匈奴至今蒙古國境內狼居胥山,衛青東路掃平匈奴王庭。右賢王率領四萬餘人投歸漢朝,單於及左賢王逃走。漢朝在東部聯合烏桓,西部以和親(前105年,漢武帝封細君公主下嫁烏孫國王)、通商的方式聯合西域諸國,壓縮匈奴的空間。
前73年,漢與烏孫聯兵20萬進行進攻匈奴,直搗右谷蠡王庭。前57年匈奴分裂,郅支單於獲勝據漠北,呼韓邪單於前51年南下投靠漢朝。後來郅支單於則率部眾退至中亞康居(今巴爾喀什湖與鹹海之間,即阿富汗、烏茲別克、哈薩克一帶),呼韓邪單於占據漠北王庭。前36年,為了清除匈奴在西域的影響,甘延壽、陳湯遠征康居的匈奴,擊殺郅支單於。前33年呼韓邪單於娶王昭君與漢修好。
西漢時期的單於有: 頭曼單於、冒頓單於、老上單於、軍臣單於、伊稚斜單於、烏維單於、兒單於、呴黎湖單於、且鞮侯單於、狐鹿姑單於、壺衍鞮單於、虛閭權渠單於、握衍眴鞮單於、呼韓邪單於、郅支單於
東漢
48年,東漢初年,匈奴分裂為兩部,呼韓邪單於之孫日逐王比率4萬多人南下附漢稱為南匈奴,被漢朝安置在河套地區。留居漠北的稱為北匈奴。89年到91年南匈奴與漢聯合夾擊北匈奴,先後敗之於漠北和阿爾泰山,迫使其西遷,從此北匈奴就從中國古書中消失。
187年,東漢末年黃巾起義、董卓專權之際,南匈奴發生內訌。195年,南匈奴參與了中原混戰,東漢蔡邕之女蔡文姬被擄掠去匈奴。202年,南匈奴首領歸附漢丞相曹操,蔡文姬歸漢。曹操將南匈奴分成五部。
漢朝之後
南匈奴南下漢化,一直居住在河套一帶,三國時期曹操把匈奴分成五個部。4世紀初,匈奴族的五部大都督劉淵在成都王司馬穎手下為將。乘西晉八王之亂之後的混亂時期,劉淵起兵佔領了北中國的大部分地區,自稱漢王,311年攻佔洛陽,316年攻佔長安,滅西晉。史稱前趙或漢趙。
匈奴的一支地位低下的族群稱為羯人。漢趙的大將羯人石勒自立,建立趙國,史稱石趙或後趙。後被氐人苻氏前秦所滅。
融入匈奴人中的月氏人,稱為匈奴別部盧水胡。其中沮渠家族推後涼漢官段業為主,在現甘肅地區建立北涼。後沮渠蒙遜殺段業,自立為北涼主。後被鮮卑人拓跋氏北魏所滅。
匈奴與鮮卑的混血後代稱為鐵弗人。鐵弗人劉勃勃被鮮卑拓跋氏擊敗後投奔羌人的後秦。後自認為是末代的匈奴王,改姓赫連,在河套地區創立夏國,史稱胡夏。後被北魏所滅。
匈奴融入靠近高麗的鮮卑的宇文氏部落,進入朝鮮半島。後來宇文氏篡西魏建立的北周政權,後被漢族外戚楊堅所篡。楊堅創立隋朝,統一中原。
以上是五胡十六國及南北朝時期,匈奴在中國歷史舞台上進行了最後一場演出。之後匈奴作為一個獨立的民族從中國歷史中消失,和其他一些民族一起融入華夏族為主體的漢族。
匈奴後裔漢化後,所改漢姓有劉、賀、呼延、萬俟等,很多生活在今天的陝西、山西等地。
匈奴在東北亞之外的影響
北匈奴遠走歐洲,一部分在高加索,一部分在中伏爾加河地區(今天的俄羅斯韃靼自治共和國),一部分在下多瑙河(今天的保加利亞),一部分在中多瑙河(今天的匈牙利)。中亞匈奴,一部分與圖蘭低地民族融合(中亞兩河地區),一部分在阿富汗山區,一部分在印度旁遮普邦。 在3世紀末,這個幾乎消失了的民族突然又出現在人們的視野內,東征西討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匈奴人於350年左右進入了歐洲,隨後在稱為巴蘭比爾王的領導下開始了他們的征服戰爭,第一個目標便是當時稱為阿蘭的突厥人國度。
阿蘭人的滅亡
350年,當時的阿蘭國堪稱強國,阿蘭王傾全國之兵與匈奴軍戰於頓河沿岸,卻遭慘敗,阿蘭王被殺,阿蘭國滅,阿蘭余部最終臣服於匈奴。匈奴在西方史書第一次出現即伴隨著阿蘭國的滅亡,整個西方世界為之震動。滅亡阿蘭國後,匈奴在頓河流域附近逗留了幾年,然後在他們年邁的國王巴蘭比爾的帶領下繼續開動他們極具毀滅性的鐵蹄,踏向西方。
對日耳曼民族的征服
374年時,位於黑海北岸、日耳曼人所建立的東哥特王國是一個成立不久的國家。它遼闊的疆土東起至頓河,與阿蘭人接壤;西至德聶特河與西哥特人為鄰;南起黑海北至德聶斯特河的支流,普利派特河沼地;匈奴聯同被征服的阿蘭人,大軍進入東哥特領土,被曾被東哥特人征服的部落乘機造反,內亂以致東哥特人屢戰屢敗,終於475年投降。 東哥特人滅國後,匈奴人接著繼續向西,西哥特人以德聶斯特河為險,布兵防守,試圖擊匈奴軍於半渡。匈奴軍一邊在河對岸作勢佯攻,大部卻從上游乘夜偷渡再回攻。這邊西哥特人在河岸構築工事備戰正酣,卻不料被攔腰一頓痛打,數十萬人馬渡過多瑙河逃入羅馬帝國境內,並於378年在阿德里雅堡大敗羅馬皇帝瓦倫斯,由此動搖了羅馬的根基,羅馬再也沒法控制管轄下的諸侯和領土。 匈奴人再征服北方的諸日耳曼部落,奪取了匈牙利平原。由此,起自黑海至多瑙河以北的大片地土,盡入匈奴人之手。
對拜占庭和色雷斯各省的進攻
395年冬,匈奴人攻入色雷斯,大掠而返。400年,匈奴人再次攻入色雷斯,以後對色雷斯連年侵擾。431年,東羅馬帝國不得已,答應每年向匈奴交納頁稅,並允許他們在境內的幾個城鎮同進行互市。 435年左右,阿提拉殺死與自己共同掌政的兄弟而大權獨攬。他對南俄羅斯和波斯帝國發動了一系列的突襲。不久他將目光投向了拜占庭,逼使東羅馬繳納更多的貢稅,並且不繼插手西羅馬帝國的外交事務。羅馬自然無法滿足這年年高升的貢稅,匈奴人則以此為借口於441年向拜占庭宣戰,大肆洗劫巴爾干半島,442年才被東羅馬的阿斯帕爾將軍阻截於色雷斯地區,被迫後撒。 443年,匈奴攻到東羅馬首都君士坦丁堡城外,東羅馬全軍覆沒,不得已簽城下之盟,與匈奴訂立和約。
阿提拉的統治時期,盛極時的匈奴帝國
由448年至450年,匈奴帝國的版圖到了盛極的地步:東起自鹹海,西至大西洋海岸;南起自多瑙河,北至波羅的海。這廣大區域的一帶附屬國,都有自己的國王和部落酋長,平日向阿提拉稱臣納貢,戰時出兵參戰。
對西羅馬的侵略和匈奴帝國的瓦解
羅馬軍隊在教皇里奧一世的率領下,打敗阿提拉帶領的匈奴人。451年,在義大利本土,入侵的匈奴人被擊退。
450年,阿提拉轉而進攻西羅馬帝國,他帶著大約十萬名戰士渡過了萊茵河。在向前推進的一百英里內,匈奴軍團洗劫了位於現今法國北部的大部分村莊。羅馬將軍阿提紐斯組織了一支高盧羅馬軍團以抵抗正在圍困奧爾良城的阿提拉。在查隆丕尼的大決戰中,阿提拉終於被打敗。盡管匈奴人的戰力沒有被完全毀滅,這埸戰役被認為是歷史上最具決定性意義的重大戰役之一,它阻止了整個基督教的覆滅和游牧民族控制歐洲的嚴重後果。 453年,阿提拉在迎娶日爾曼公主的第二天被發現死於動脈破裂。在失去了強有力的領導人之後,曾經稱雄一時的匈奴帝國面臨著崩潰的邊綠。異族的奴隸紛紛起來反抗,不同的派系為了爭奪統治權而激戰不休。匈奴帝國最終由於汪逹爾部落等新敵人的入侵而滅亡,從歷史的長河中消逝不見了。
影響
匈奴人在歐洲建立了一個龐大的帝國,但他們的帝國是短命的。他們的帝國很快被瓦解後,甚至整個民族也消失在歐洲的歷史和文化當中。匈奴人促成了歐洲歷史的發展,他們把叢林里的日耳曼人推上了歷史舞台,並與後者一起摧毀了羅馬人的時代。帝國的歷史消失後,多元化的封建國家政治開始了,一個幾乎延續至今的歐洲國家的主要劃分格局形成了。
匈奴後裔
有些學者認為匈奴4世紀西遷到了歐洲東部,並入侵歐洲,與第4、5世紀侵入歐洲的匈人有血緣關系或系同一民族。匈人驅逐日耳曼人等野蠻民族使得蠻族大遷徙,從而滅亡羅馬帝國。
從史書中似乎找到了匈人即北匈奴的證據。關於匈人滅阿蘭國,是匈人首次出現在歐洲歷史典籍中,但這次戰役在中國典籍中也有記錄。《北史》中說:「粟特國,在蔥嶺之西,古之奄蔡,一名溫那沙,居於大澤,在康居西北,去代一萬六千里。先是,匈奴殺其王而有其國,至王忽倪,已三世矣」但粟特國並不是奄蔡,也不符合「居於大澤,在康居西北,去代一萬六千里」的條件,奄蔡卻符合,關於奄蔡,《後漢書》中說:「奄蔡國,改名阿蘭聊國,居地城,屬康居。土氣溫和,多楨松、白草。民俗衣服與康居同。」。《三國志》為:「又有奄蔡國一名阿蘭,皆與康居同俗。西與大秦東南與康居接。其國多名貂,畜牧逐水草,臨大澤,故時羈屬康居,今不屬也。」在中國古書中,「大秦」即為羅馬帝國。《史記》為:奄蔡在康居西北可二千里,行國,與康居大同俗,控弦者十餘萬。臨大澤,無崖,蓋乃北海雲。」《北史》中那段記錄的是該國遣使節到北魏。匈奴滅其國的「已三世矣」即75年,而遣使節到北魏為西元445年,正好為西元370年左右,與歐洲記錄一致。
另外,有少量的匈奴邦徹底消失在異國,在東、西羅馬帝國軍隊服役的匈奴軍人不少,大多駐扎在北敘利亞、北非洲與南英格蘭地區,有幾個匈奴邦隨西哥特人進入法國與西班牙,有一個匈奴部落隨東哥特人進入義大利。 有人認為今天的匈牙利人就是匈奴的後裔,這個問題現在仍是個疑問。
匈奴語
《後漢書》中有一首《匈奴歌》,不少學者用蒙古語、突厥語、葉尼塞語言等進行過分析和解讀,都沒有得到理想的結果。
除此之外,匈奴的人名、部落名、地名和稱號都可以用來研究匈奴語。例如:「撐犁孤塗單於」據說在匈奴里有「天子」的意思,其中的「撐犁」(上古漢語*thrang rii)和「單於」(上古漢語*dar wa)分別和蒙古語的tngri「天」和daruγa「君主」相似。
關於匈奴語的來源,由於資料闕如,很難得到肯定的結論,有些認為匈奴人講蒙古語,而其他則認為他們的語言屬於葉尼塞語系。 http://..com/question/41670797.html?si=1
『捌』 俄羅斯的文化起源於中國嗎
俄羅斯文化不是起源於中國。俄羅斯屬於歐洲國家,斯拉夫民族。文化起源於歐洲。
『玖』 俄羅斯和中國從以前到現在所有淵源
本人所知有限,就知道以下這些歷史事件:
1.成吉思汗生前曾將所征服的威海、裏海以北的廣袤的欽察草原賜給長子術赤為封地。1235年,術赤長子拔都西征俄羅斯和東歐,轄地廣大,東起葉尼塞河,西至多瑙河下游,南迄高加索,北接俄羅斯。1237年攻佔梁贊,1240年攻佔基輔。1243年西征結束,拔都以伏爾加河下游的薩萊為都,建欽察汗國。因大汗帳色金黃,俄羅斯人又稱其為金帳汗國。拔都後來又將鹹海東北之地分封給斡魯朵,稱白帳汗國,將威海以北、西至烏拉爾河之地封給昔班,稱藍帳汗國,二者皆以金帳汗為宗主。
2.清朝康熙年間,中、俄之間在中國黑龍江的雅克薩爆發了雅克薩之戰,以中國獲勝告終。中、俄簽訂了《雅克薩條約》。
3.1771年,從中國遷徙到俄國伏爾加河流域生活了近兩百年的蒙古土爾扈特部,由於不堪忍受沙俄葉卡捷琳娜王朝的種族滅絕政策,在其首領渥巴錫的率領下,歷經數年准備,舉部二十餘萬人,東歸故土。在回歸的路上,他們浴血奮戰,擊敗沙俄追兵並戰勝奸細,以鮮血和生命的代價最終回到了祖國的懷抱。
4.清朝末年,俄國和日本為爭奪在朝鮮半島和當時的滿洲地區(後稱中國東北)的霸權,於1904年2月6日在中國的旅順口爆發了戰爭。該戰爭於1905年9月5日結束,這場戰爭的戰火基本上燃在中國的領土上。兩個帝國主義列強之間的戰爭,竟然在我們中國的地盤上發生,造成了中國無辜平民的傷亡和財產的損失。這簡直可以說是近代中國的奇恥大辱!也進一步印證了晚清政府的軟弱無能。
5.1900年,俄國參與了「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在實施了慘無人道的燒、殺、搶、掠之後,侵略者強迫軟弱無能的清政府簽訂了《辛丑條約》。
6. 1945年8月9日,蘇聯紅軍開始實施遠東戰役。150萬蘇聯紅軍分3路突破中蘇邊境日軍防線,進攻盤踞中國東北地區的100萬日本關東軍,至9月2日日本正式簽署無條件投降書止,共殲滅日本關東軍70萬人。
7.1949年10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後,由於中國共產黨和新中國實行「一邊倒」的外交政策,而蘇聯共產黨和蘇聯政府亦明確表示支持新中國,中蘇兩黨兩國之間展開了廣泛的合作,中蘇關系進入了後來被稱為「蜜月時期」的友好合作新階段。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新中國的領導人毛澤東主席和周恩來總理先後到蘇聯訪問,同蘇聯領導人斯大林進行了會談。在此期間,中蘇兩國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和《關於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定》,正式結成同盟。此後,兩國的經濟貿易關系也迅速發展起來。從1950年到1957年,蘇聯對新中國的經濟文化建設給予了大規模的援助,其中最突出的是援助中國建設156個重點建設項目。中蘇兩國還在軍事、外交領域緊密合作,共同反對美國對朝鮮的侵略等等。
8.1969年3月,中國和蘇聯在黑龍江省珍寶島地區發生的嚴重的邊境武裝沖突事件,史稱「珍寶島事件」。
9.2009年2月15日,俄羅斯邊防軍的「海岸」號軍艦向懸掛獅子山國旗的中國「新星」號貨船開火。「新星」號遇襲事件導致1人死亡,多人失蹤。事件中,共有8人獲救,獲救人員中有印尼人和中國人。
『拾』 俄羅斯人的來源是什麼
俄羅斯是一個年輕的民族,形成於14-15世紀。俄羅斯人的祖先是東斯拉夫人。斯拉夫人是歐洲一個古老的部落,5-6世紀斯拉夫人向東西南三個方向遷徙,沿途與與當地的土著部落融合,逐漸形成三支:西斯拉夫人(波蘭,捷克,斯洛伐克人的祖先)、南斯拉夫人(保加利亞,塞爾維亞,克羅埃西亞等巴爾干民族的祖先)和東斯拉夫人(俄羅斯、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人的祖先)
1240-1480俄羅斯被金帳汗國(蒙古-韃靼人)通知了240年;
1689年伊凡四世和清政府簽訂了《尼布楚條約》;
有很多傳教士,學生什麼的來中國,學習中國文化,傳教。
鴉片戰爭時期俄羅斯趁火打劫,侵佔中國150萬平方公里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