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火箭炮怎麼發展起來的

俄羅斯火箭炮怎麼發展起來的

發布時間:2022-05-19 02:43:23

1. 火箭彈沒有制導,為何還能風靡戰場數十年

火箭彈作為現代軍隊裝備最多的面殺傷武器,從二戰時期就已經出現。蘇聯的喀秋莎火箭炮所發射的火箭彈讓德軍吃盡了苦頭。而且有數據顯示,一台喀秋莎火箭炮所提供的火力輸出相當於一個155毫米榴彈炮營。而地球另一端的美軍,則多是在謝爾曼坦克上安裝火箭炮發射架,這樣不僅擁有了更好的越野性能,火箭炮的發射架還能夠利用坦克炮塔進行轉動。發射的角度選擇更加靈活。由於二戰之後,冷戰的開始,各國都開始加大了在火箭炮上的投入。美軍則多是將火箭炮搬到了飛機上,從空中發射。而俄羅斯則開發出了步兵就可以發射的火箭彈。

視線重新來回到美國這邊,美軍飛機從二戰時期就裝備了火箭彈。而到了戰後,飛機上開始掛載火箭巢。這種火箭巢能夠在短時間內傾瀉出大量的火力,所以被很多強擊機採用。但是美國海軍卻因為火箭彈出過很多事故,甚至差點報廢了一艘福萊斯特級航空母艦。可謂是成也火箭彈,敗也火箭彈。

2. 蘇聯BM-13型火箭炮是怎麼誕生的

蘇聯火箭武器發展經歷了十分崎嶇坎坷的歷程。早在沙俄時代,就有大批具有開拓精神的科學家和航空工作者在航空和火箭領域做過許多先驅性的嘗試,但因政治環境影響,他們的工作受到種種限制和阻礙,直到十月革命後這種情況才得到改變。當時,傑出的火箭學家尼古拉.依萬諾維奇.迪秋米洛夫在蘇聯政府的支持下,與其他科學家一起組成了氣體力學研究小組(簡稱GDI)。這是蘇聯火箭研究和開發事業真正的開端。

1920年,科學家V.A.阿爾特米耶夫完成了固體燃料火箭的設計、組裝和試射,但遺憾的是,新生的蘇維埃政權面臨內有叛亂,外有干涉的嚴峻形勢,火箭事業再次陷入停頓。直到1925年,迪秋米洛夫開發組才又集中力量開始研究以固體燃料為動力的火箭彈課題。經過3年奮斗,開發組終於完成了供炮兵使用的以無煙火葯為動力、射程1300米的火箭炮。

1930年4月,迪秋米洛夫不幸逝世,剛剛起步的蘇聯火箭工業又遭沉重打擊。群龍無首的GDI研究所差點解放,幸得元帥圖哈切夫斯基的庇護,研發工作才得以順利進行。1933年末,RS-82型82毫米火箭彈和RS-132型130毫米火箭彈研製成功。兩種火箭彈既可車載發射,又可機載,射程可達5公里以上。

1938年,蘇聯以戰斗機作為機載平台,成功的進行了世界首次空對空,空對地火箭彈攻擊實驗。1939年5月9日,在蒙古邊境的哈拉哈河戰役(日方稱為諾門坎事件)中,蘇軍把使用延時引信的火箭彈投入了空戰。根據參戰的蘇聯王牌戰斗機飛行員波羅傑伊金在戰後所著的《戰斗機》一書記載,在他參加的85次戰斗中,共使用火箭彈擊落了10架日軍轟炸機。

戰爭之神的魅力

1938年10月,火箭炮車載實驗正式開始,以吉斯——6載重卡車為平台,實驗車的彈架結構非常有特色,共有24條發射軌,上下兩排交錯排列,每排12條,看上去活像兩排籬笆。更有意思的是,發射軌的指向竟與車頭方向垂直,且只能做高低調整。也就是說,開火的時候,必須將車身與目標保持90度角,方向調整隻能通過車輛轉向來實現。

通過這次不太成熟卻有革命性意義的實驗,蘇聯終於在1939年4月製造出16管132毫米、彈架能進行180度旋轉的自行火箭炮,它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BM-13-16型樣車。這種新兵器以「喀秋莎」的綽號於1939年9月開始秘密裝備部隊。6輛配屬陸軍,另5輛配屬塞瓦斯托波爾的海軍岸防部隊試用。

喀秋莎的諸多優點在試用過程中得到肯定,但好事多磨,它的卓越性能反而給自己帶來了麻煩。1940年,當時的中央炮兵局局長庫利克元帥對喀秋莎發難,原因居然是擔心火箭炮的使用會淘汰原有的火炮品種!他對喀秋莎的生產工作製造了重重障礙。蘇聯最高國防委員會(GKO)直到1941年4月才式為「喀秋莎」定下軍用編號——BM-13-16。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當日,莫斯科科布雷薩工廠接到指示立即開始BM-13-16的大批量生產。首批7輛BM-13-16發射車和3000發RS-132火箭彈配屬莫斯科軍區。同年10月,工廠整體轉移到車里雅賓斯克,在那裡一直生產到1945年。在搬遷的同時,132毫米火箭彈的編號由RS-132變更為M-13。這種口徑的火箭彈在當時已被劃入重炮的范圍,殺傷力可觀,最大射程為9.05公里。

1943年夏天,為提高射程,蘇軍把兩枚M-13火箭彈合並發展出增程型M-13DD,並配發部隊,最大射程達到了11公里,同時攜彈量也從原有的16枚減至8枚。火箭彈的發射方式也有改進,延長的點火線可使操作人員在駕駛室內完成發射。為了防止高溫尾焰對駕駛室的燒,在其周圍加裝了可折疊的薄鋼板。

1941年6月28日,蘇聯編成了BM-13-16火箭炮的第一支作戰部隊。莫斯科軍區的7輛發射車被編為獨立實驗部隊,由NKVD(內務人民委員會)的弗利尤洛夫上尉指揮,成員都是從捷爾任斯基炮兵學校的黨團員中挑選的。

3. 火炮的發展

火炮發展簡史

早在春秋時期,中國已使用一種拋射機。公元10世紀火葯開始用於軍事後,這種拋石機便用來拋射火葯包、火葯彈。宋代在12世紀30年代,出現了以巨竹為筒的管形噴射火器——火槍;13世紀50年代,又出現了竹製管形射擊火器——突火槍。這種身管射擊火器的出現,對近代火炮的產生具有重要意義。

至遲在元代,中國已經製造了最古老的火炮——火銃。中國歷史博物館展出的元代至順三年(1332)製造的青銅鑄炮,重6.94公斤,長35.3厘米,炮口直徑105毫米,炮身上有「至順三年二月吉日綏追討寇軍第叄佰號馬山」等銘文。炮的尾部有兩個方孔,可裝耳軸。中國明朝政府設有「兵仗」、「軍器」二局,分造火器,僅在正德到嘉靖年間(1506~1566)製造的火炮就有數十種。「虎蹲炮」用鐵爪限制後坐,射擊時後坐不過五寸,能裝小鉛彈百個以上。「攻戎炮」裝在車上發射,便於騾馬挽曳,用鐵錨限制後坐。「無敵大將軍炮」重千斤,裝在車上,能裝鐵子500個,擊寬二十餘丈,「毒火飛炮」、「飛摧炸炮」能發射爆炸彈。這種炮彈為鐵鑄空心體,內裝火葯及其他葯劑,並裝有將葯線安放在竹管內的引信。發射時將彈丸裝入炮管,先點燃引信,後點燃炮管內發射葯,彈九到達目標後爆炸。

中國的火葯和火器西傳以後,火炮在歐洲開始發展。14世紀上半葉,歐洲開始製造出發射石彈的火炮。16世紀前期,義大利人N.塔爾塔利亞發現炮彈在真空中以45度射角發射時射程最大的規律,為炮兵學的理論研究奠定了基礎。16肚紀中葉,歐洲出現了口徑較小的青銅長管炮和熟鐵鍛成的長管炮,代替了以前的臼炮(一種大口徑短管炮)。還採用了前車,便於快速行動和通過起伏地。16世紀末,出現了將子彈或金屬碎片裝在鐵筒內製成的霰彈,用於殺傷人馬。1600年前後,一些國家開始用葯包式發射葯,提高了發射速度和射擊精度。17世紀,伽利略的彈道拋物線理論和牛頓對空氣阻力的研究,推動了火炮的發展。瑞典王古斯塔夫二世在位期間(1611~1632),採取減輕火炮重量和使火炮標准化的辦法,提高了火炮的機動性。1697年,歐洲用裝滿火葯的管子代替點火孔內的散裝火葯,簡化了瞄準和裝填過程。17肚紀末,歐洲大多數國家使用了榴彈炮。

18世紀中葉,普魯士王弗里德里希二世和法國炮兵總監J.B。v.格里博沃爾曾致力於提高火炮的機動性和推動火炮的標准化。英法等國經多次試驗,統一了火炮口徑,使火炮各部分的金屬重量比例更為恰當:還出現了用來測定炮彈初速的彈道擺。19世紀初,英國採用了榴霰彈,並用空炸引信保證榴霰彈適時爆炸,提高了火炮威力。

從火炮出現到19世紀中葉以前,大炮一般是滑膛前裝炮,發射實心球彈,部分火炮發射球形爆炸彈、霰彈和溜霰彈。最初的線膛炮是直膛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前裝彈丸方便。這種火炮發射速度慢,射擊精度低,射程近。為了增大火炮射程,19紀初歐洲各國進行了線膛炮的試驗。1846年,義大利G.卡瓦利少校製成了螺旋線膛炮,發射錐頭柱體長形爆炸彈。螺旋膛線使彈丸旋轉,飛行穩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擊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線膛炮出現的同時,炮閂得到了改善,火炮實現了後裝,發射速度明顯提高。

線膛炮的採用是火炮結構上的一次重大變革,直到現在,線膛炮身還被廣泛而有效地使用。滑膛炮身則為迫擊炮等繼續使用。

反後坐裝置的創制19世紀末葉前,炮身通過耳軸與炮架相連接,這種火炮的炮架稱為剛憐炮架。剛性炮架在火炮發射時受力大,火炮笨重,機動性差,發射時破壞瞄準,發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19世紀末期出現了反後坐裝置,炮身通過它與炮架相連接,這種火炮的炮架稱為彈性炮架。1897年,法國製造了裝有反後坐裝置(水壓氣體式駐退復進譏)的75毫米野炮,後為各國所仿效。彈性炮架火炮發時時,因反後坐裝置的緩沖,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為減小,火炮重量得以減輕,發射時火炮不致移位,發射速度得到提高。彈性炮架的採用緩和了增大火炮威力與提高機動性的矛盾,火炮結構趨於完善,是火炮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

19紀末期,相繼採用纏絲炮身、筒緊炮身、強度較高的炮鋼和無煙火葯,提高了火炮性能。採用猛炸葯和復合引信,增大彈丸重量,提高了榴彈的破片殺傷力。20世紀初,一般75毫米野炮射程為6500米,105毫米榴彈炮射程為6000米,150毫米榴彈炮射程為7000米,150毫米加農炮射程為10000米,火炮還廣泛採用了周視瞄準鏡、測角器和引信裝定機。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對隱蔽目標和機槍陣地射擊,廣泛使用了迫擊炮和小口徑平射炮。為了對付空中目標,廣泛使用高射炮。飛機上開始裝設航空炮。隨著坦克的使用,出現坦克炮。機械牽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現,對提高炮兵的機動性有重要的影響。騾馬挽曳火炮仍被大量使用。當時交戰國除大量使用中小口徑火炮外,還重視大口徑遠射程火炮的發展。一般採用的有203~280毫米榴彈炮和220~240毫米加農炮。法國1917年式220毫米加農炮,最大射程達22公里。德國1912年製成的420毫米榴彈炮,炮彈重1200公斤,最大射程9300米。各國還採用過在鐵道上運動和發射的鐵道炮。

20世紀30年代,火炮性能進一步改善。通過改進彈葯、增大射角、加長身管等途徑增大了射程。輕榴彈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彈炮增大到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農炮增大到20~25公里。改善炮閂和裝填機構的性能,提高了發射速度。採用開架式大架,普遍實行機械牽引,減輕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機動性。由於火炮威力增大,採用自緊炮身和活動身管炮身,以解決炮身強度不夠和壽命短的問題。高射炮提高了初速和射高,改善了時間引信,反坦克炮的口徑和直射距離不斷增大。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飛機提高了飛行高度,出現了大口徑高射炮、近炸引信和包括炮瞄雷達在內的火控系統。由於坦克和其他裝甲目標成了軍隊的主要威脅,出現了無後坐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

正當西方國家火炮技術得到迅速發展時,西方國家火炮製造上的先進技術也開始傳播到中國。在中國明代時期,火炮發展的規模和作戰效能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高。明以前的火炮多為前裝炮,這種炮身管短,口徑和彈葯沒有嚴格的標准,射程較近;發射和裝填速度都較慢,命中率低,威力小。明代開始換成了後裝炮,並且出現了巨型火炮,部分火炮安裝了炮架,能裝在特製的炮車上轉戰疆場,有些炮甚至已裝備了較為完善的瞄準裝置。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部分炮彈由實心彈刃發展為爆炸彈,炮彈彈種也呈現多樣化,發煙彈、毒氣彈、燃燒彈和爆炸彈等在作戰中相繼使用。經過改進後,加長了火炮炮管,增大了射程,加快了射速,火炮的威力和機動性能都明顯提高。明朝時期,明軍在加緊製造大炮的同時,也從西方開始購進火炮。明天啟三年(1623年)購買了26門火炮。因明廷官員稱荷蘭人為紅夷,又在聯系購買時誤認為是荷蘭人製造的,故而將西洋炮稱為紅夷炮。其實這26門火炮是英國在16世紀後期經過火炮改造和統一炮製後的一種早期加農火炮。該炮口徑為80~130毫米左右,有準星、照門,便於瞄準,中部增設了炮耳,架炮時可以保持炮身的平穩,高速射擊角度,控制火炮的射程,是當初威力最大的火炮。另外一種名為佛朗機炮的洋炮也是明軍在與侵犯廣東的葡萄牙人作戰時繳獲的。葡萄牙的佛朗機同當時明軍裝備的火炮相比,在結構和性能上更有優越性。佛朗機都安裝有照門和準星等瞄準裝具,因而提高了命中率。佛朗機的後部一般安有炮耳,以便將炮安置在架座上,轉動炮耳,可以調整火炮的俯射角,控制射程,並藉以提高命中率。而在此之前,中國古代早期的火炮通常不帶瞄準裝置。到從歐洲引進佛朗機後,才開始安裝瞄準具,從而使火炮的命中率大大提高。明朝時期,僅大型火炮就有天字炮、攻戒炮,葉公神銃、千子雷炮、百子連珠炮、紅夷炮、虎蹲炮、神飛炮、佛朗機炮等,數量多達幾十種。

到了清朝,火炮裝備經歷了由古炮到洋炮的變化。特別是洋務運動,使中國得以引進和生產了相當數量的洋炮,完成了向洋炮的轉變。中國火炮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

從線膛炮到專用火炮的發展

19世紀開始,隨著工業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火炮迅速發展起來。最明顯的標志就是線膛炮的採用以及迫擊炮、自行火炮等專用火炮的產生。

從火炮出現到19世紀中葉以前,火炮一般是滑膛前裝炮,發射實心球彈,部分火炮發射球形爆炸群、霰彈和溜霰彈。最初的線膛炮是直膛線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前裝彈丸方便。這種火炮發射速度慢,射擊精度低,射程近。為了增大火炮射程,19世紀初歐洲名國進行了線膛炮的試驗。1846年,義大利G·卡瓦利少校製成了螺旋線膛炮,發射錐頭柱體長形爆炸彈。螺旋膛線使彈丸旋轉,飛行穩定,提高了火炮威力和射擊精度,增大了火炮射程。在線膛炮出現的同時,炮閂得到了改善,火炮實現了後裝,發射速度明顯提高。

在火炮的發展史,線膛炮的採用是火炮結構上的一次重大變革,直到現在,線膛炮身還被廣泛而有效地使用。滑膛炮身則為迫擊炮等繼續使用。

19世紀末葉前,炮身通過耳軸與炮架相連接,這種火炮的炮架稱為剛性炮架。剛性炮架在火炮發射時受力大,火炮笨重,機動性差,發射時破壞瞄準,發射速度慢,威力提高受到限制。19世紀末期出現了反後坐裝置,炮身通過它與炮架相連接,這種火炮的炮架稱為彈性炮架。1897年,法國製造了裝有反後坐裝置(水壓氣體式駐退復進機)的75毫米野炮,後為各國所仿效。彈性炮架火炮發射時,因反後坐裝置的緩沖,作用在炮架上的力大為減小,火炮重量得以減輕,發射時火炮不致移位,發射速度得到提高。彈性炮架的採用緩和了增大火炮威力與提高機動性的矛盾,火炮結構趨於完善,是火炮發展史上的一個重大突破。

19世紀末期,相繼採用纏絲炮身、筒緊炮身、強度較高的炮鋼和無煙火葯,提高了火炮性能。採用猛炸葯和復合引信,增大彈丸重量,提高了榴彈的破片殺傷力。20世紀初,一般75毫米野炮射程為6500米,105毫米榴彈炮射程為6000米,150毫米榴彈炮射程為7000米,150毫米加農炮射程為10000米,火炮還廣泛採用了周視瞄準鏡、測角器和引信裝定機。

20世紀初,隨著一代又一代專家的研製,火炮的品種逐步增加,出現了專用火炮。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對隱蔽目標和機槍陣地射擊,廣泛使用了迫擊炮和小口徑平射炮。為了對付空中目標,廣泛使用了高射炮。飛機上開始裝設航空炮。隨著坦克的使用,出現坦克炮。機械牽引火炮和自行火炮的出現,對提高炮兵的機動性有重要的影響。騾馬挽曳火炮仍被大量使用。當時交戰國除大量使用中小口徑火炮外,還重視大口徑遠射程火炮的發展。一般採用的有203~280毫米榴彈炮和220~240毫米加農炮。法國1917年式220毫米加農炮,最大射程達22公里。德國1912年製成的420毫米榴彈炮,炮彈重1200公斤,最大射程9300米。各國還採用過鐵道上運動和發射的鐵道炮。

20世紀30年代,火炮性能進一步改善。通過改進彈葯、增大射角、加長身管等途徑增大了射程。輕榴彈炮射程增大到12公里左右,重榴彈炮增大到15公里左右,150毫米加農炮增大到20~25公里。改善炮閂和裝填機構的性能,提高了發射速度。採用開架式大架,普遍實行機械牽引,減輕火炮重量,提高了火炮的機動性。由於火炮威力增大,採用自緊炮身和活動身管炮身,以解決炮身強度不夠和壽命短的問題。高射炮提高了初速和射高,改善了時間引信。反坦克炮的口徑和直射距離不斷增大。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由於飛機提高了飛行高度,出現了大口徑高射炮、近炸引信和包括炮瞄雷達在內的火控系統。由於坦克和其他裝甲目標成了軍隊的主要威脅,出現了無後坐炮和威力更大的反坦克炮。

20世紀60年代以來,由於科學技術的發展和生產工藝的改進,火炮在射程、射速、威力和機動性各方面都有明顯提高。被譽為「戰爭之神」的火炮進入了一個更為輝煌的發展時期。

4. 俄羅斯40mm火箭筒的基本信息是什麼

俄羅斯RPG-7D1式火箭筒是前蘇軍於70年代末裝備的一種新型步兵火箭發射器,主要利用霧化雲爆劑吸收空氣中氧氣之後瞬爆的破壞力,摧毀掩體、野戰工事、城鎮壁壘、軍事器材、裝甲戰車和消滅暴露的有生目標。通常一個士兵可攜帶2具,各兵種均可使用,尤其適用於快速突擊分隊、摩步兵和空降部隊。

產品名稱:俄羅斯RPG-7D1式火箭筒

俄文名稱:PПГ-7Д1式反坦克輕型火箭筒

現狀:生產

用途:對付坦克、裝甲戰車及完成其他戰術任務

俄羅斯RPG-7D1式火箭筒,是一種單兵攜帶型輕型反坦克武器,是俄羅斯在俄羅斯RPG-7式火箭筒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該火箭筒主要裝備於傘兵部隊,為其提供火力支援,用於對付坦克、自行火炮和其他裝甲目標,也可用於摧毀位於掩體和建築物內的火力點。

俄羅斯RPG-7D1式火箭筒採用折疊式結構,便於傘兵在空降時攜帶。它發射超口徑空心裝葯破甲彈,這種反坦克火箭彈具有足夠大的破甲威力,可對付所有的現代化坦克。

5. 中俄火箭炮發展對比,俄羅斯注重威力,中國注重什麼

人類的戰爭歷史上,只要擁有威力強大的火力裝備,就大概率能夠在一場戰爭中取得優勢,在這樣的情況下,世界上各國都紛紛研發威力更強的軍事裝備,在二戰時期,最令人驚艷的並不是德國的導彈,而是蘇聯的喀秋莎火箭炮。

6. 蘇聯炮兵的終極武器,在柏林戰役中是怎麼發揮出來的呢

我們知道,前蘇聯有著很深的大炮兵情結,解放軍剛開始的時候師承前蘇聯,所以解放軍的炮兵在許多場合中都有很出色的表現,事實上在二戰時。蘇聯的炮兵曾經立下了汗馬功勞,當時的蘇軍中就有兩大王牌炮兵武器,它們就是B4榴彈炮和「喀秋莎」火箭炮。

為此蘇聯人甚至發明了一種新戰術,他們直接將喀秋莎火箭炮的發射軌拆下來,在已經佔領的建築物窗戶口對對面的建築物進行攻擊,這種戰術十分的奏效,即使德軍的戰斗意志再強面對大口徑火箭彈的直瞄射擊也只能束手就擒了,這兩種武器也成為了壓死希特勒的最後一根稻草,柏林戰役中的大功臣。

7. 蘇聯BM-13型火箭炮的發展歷史是怎麼樣的

「喀秋莎」初次出征一鳴驚人,然而它的誕生卻經歷了漫長而曲折的歷程。早在沙俄時期專家們即已開始火箭推進的理論研究。「十月革命」勝利後,為對付白匪的騷擾,火箭專家設計了利用卡車運載和發射的火箭炮,為了使火箭彈飛行穩定進行了大量實驗。

1928年的一次實驗中火箭彈平穩地飛行了400米。又經過多次改進,火箭炮射程達到1.8千米。在1939年的對日作戰中,火箭彈曾從一架飛機上攻擊日軍地面部隊獲得成功。但從地面車輛上發射火箭彈的效果很差。由於發射架裝在車上很不穩定,射彈落到目標區的散布范圍很大。

火箭專家們經過反復琢磨後決定改用一排I字形發射軌。每根鋼軌上、下兩側各裝一發彈。8根鋼軌並列在一起裝在可以轉動的支架上,便於進行方向和高低變化。原來的發射架向著車輛側面發射,就像艦炮射擊一樣,這是造成誤差的主要原因。

後來改成與車體呈縱向狀態,炮手從後面裝彈,火箭彈越過駕駛室向前飛行,大大提高了穩定性,發射16發彈只需10秒時間,最大射程可達到8.5千米。

斯大林接到研製情況和試驗報告後十分滿意,下令立即大量生產、裝備部隊。此時已是1941年6月21日。第二天德軍就大舉入侵。兵工廠夜以繼日趕制出了5門炮運到前線,初戰顯威,沉重打擊了德寇囂張氣焰。從此「喀秋莎」大顯身手,在反法西斯戰場上大放異彩。

8. 世界上第一門火箭炮誕生於什麼時候

世界上第一門火箭炮是1933年於蘇聯研製成功的BM13型火箭炮。又稱喀秋莎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研製成功後,在戰場上發揮了強大的作用。據說喀秋莎火箭炮的名字來源於發射筒上的英文標志「k」字。看見發射筒上的「k」字,索性想起了一個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她淳樸,善良,是一位才華顯著的女子,她的故事一直激勵著後人。喀秋莎還是一首歌曲,這首歌曲,節奏明快、簡捷,旋律朴實、流暢,在蘇聯的衛國戰爭時期被廣泛傳唱。後來就把這種火箭炮銘名為「喀秋莎」
十月革命勝利後,蘇聯在航天火箭方面投入了很大的精力。1921年,專門研製火箭的第2中央特別設計局成立。經過不懈努力,蘇聯設計師先後研製出了可以穩定飛行400米的固體火箭,射程1300米的火箭彈,以及РС-82毫米和РС-132毫米航空火箭彈。
1938年10月,火箭炮車載實驗正式開始。1939年3月,沃羅涅日的「共產國際」工廠8導軌的БМ-13-16試製成功,它的發射架是工字型的,在上下可分別掛1枚火箭彈。這樣БМ-13總共可以攜帶16枚М-13 (РС-132的改進型)132毫米火箭彈,發射架擁有左90度-右90度的方向射界。蘇聯軍方隨即對其進行了各項嚴格的測試。測試結果表明,БМ-13特別適合打擊暴露的密集敵有生力量集結地、野戰工事及集群坦克火炮。由於БМ-13是自行的,因此也適合打擊突然出現的敵軍以及與對方進行炮戰。不過由於火箭炮發射時,煙塵火光特別明顯,且完全沒有防護,因此它不適合在敵炮火威脅比較大的地域里作戰。1940年,БМ-13已經試生產了6門,1941年軍方又訂購了40門,到了6月份,又增加了17門的定貨。1941年6月17日,БМ-13向國防人民委員鐵木辛哥元帥、總參謀長朱可夫大將以及軍械人民委員烏斯季諾夫進行了成功地發射表演。6月21日,蘇德戰爭爆發的前夜,在БМ-13的定性測試尚未全部完成時,蘇聯政府作出決定,全力生產БМ-13火箭炮及М-13 火箭彈。
1941年6月28日,蘇軍決定組建一個БМ-13特別獨立火箭炮連。30日夜,頭2門火箭炮開到了駐地。第2天,炮兵連正式成立。當時只有7輛試生產型的БМ-13,3000發火箭彈,連長是36歲的伊萬�6�1安德烈耶維奇�6�1費列洛夫大尉。經過1個多星期的應急訓練後,全連已經熟練的掌握了火箭炮的操作方法。由於極端保密,連炮兵連的人員都不知道火箭炮的正式名稱。但是炮架上有一個К字(共產國際工廠的第一個字母),便愛稱其為喀秋莎(Катюша)。這個名字後來不脛而走,幾乎成為紅軍戰士對火箭炮的標准稱呼。7月上旬,獨立炮兵連被編入西方方面軍,來到了危如累卵的斯摩棱斯克前線。7月14日,7門喀秋莎隔著奧爾沙河,發射了112枚火箭彈,打擊了對岸的德軍,而對於德國人來說,這還只是個開始。在此之後,費列洛夫連躲過了德軍的空中偵察和炮兵觀測隊,在斯摩棱斯克,在葉爾尼亞,用自己憤怒的齊射,毫不留情地教訓了法西斯侵略者。
1941年10月初,德軍發起了進攻莫斯科的「台風」戰役。10月7日夜,正在行軍的費列洛夫連在斯摩棱斯克附近的布嘎特伊村不幸與德軍滲透的先頭部隊遭遇。炮兵連沉著應戰,炮手們迅速架起火箭炮,其他人員則拚死擋住德軍的沖鋒,為火箭炮的發射爭取時間。在打光了全部火箭彈後,為了不讓秘密落到敵人手裡,蘇聯炮手徹底銷毀了7門火箭炮。由於發射火箭彈和銷毀火箭炮耽誤了時間,炮兵連被包圍。在突圍過程中,包括連長費列洛夫大尉在內的絕大部分蘇軍官兵壯烈犧牲。蘇軍的第一個火箭炮單位就這樣悲壯的結束了戰斗歷程。後來費列洛夫被追授一級衛國戰爭勛章,家鄉里配斯特和奧爾沙的幾條大街被命名為費列洛夫街。1995年6月21日,根據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簽署的第619號總統令,費列洛夫被追授俄羅斯聯邦英雄稱號。
1941年6月30日,沃羅涅日的「共產國際」工廠開始批量生產БМ-13火箭炮。7月23日,首批批量生產的火箭炮順利地通過了測試。從此,喀秋莎開始大規模生產並迅速裝備部隊。
在實戰中發現,БМ-13在泥濘路況下的越野機動性不夠,便想開發一種履帶式的火箭炮。但是,能夠搭載132毫米火箭發射架的履帶底盤只有Т-34和КВ。顯而易見,在當時急需坦克的戰況下,炮兵是不可能獲得這些底盤的。無奈,他們只好選擇了過時的Т-40水陸坦克底盤,安裝了БМ-8-24 24聯火箭炮發射器。БМ-8火箭彈則是由РС-82 82毫米航空火箭彈改進得來。不過Т-40在1941年秋已經停產,車況和數量都遠不能滿足要求。所以定型生產的БМ-8-24是以新的Т-60輕型坦克為底盤的。БМ-8-16的威力比БМ-13小,射程也近些,不過它的機動性更好,火力密集度更高,適合打擊近距離的敵有生力量和輕型野戰工事。
到了1942年,美國正式參戰,大批美援物資源源不斷運抵蘇聯。其中最珍貴的當屬各種運輸車輛了。美國的通用GMC 6X6 卡車的性能比蘇聯自己的ЗИС-6卡車好的多。因此,1943年以後生產的火箭炮幾乎都是以通用GMC 卡車為底盤,這種型號的火箭炮改稱БМ-13Н。不過由於絕大部分的БМ-13都是以通用GMC 為底盤,所以後來БМ-13Н就統稱為БМ-13。
1943年2月。蘇軍取得了斯大林格勒會戰的偉大勝利。1531門喀秋莎在戰斗中發揮了巨大作用。為了對付德軍的堅固火力點,蘇軍投入了剛剛研製成功的М-31-4火箭炮。這是一種架在地上發射的火箭炮。發射М-30 300毫米火箭彈。為了減少研製難度,М-30是一種超口徑火箭彈,戰斗部的口徑是300毫米,後部發動機的直徑只有152毫米。這樣就相當於減少了火箭彈發射葯的葯量,導致М-30的射程只有2800米。不過М-30火箭彈戰斗部裝葯達28.9千克,比203毫米榴彈的威力還大,可以摧毀戰爭後期德軍的堅固火力點。1944年,出現了採用М-31-4發射架的БМ-30-12 12聯裝自行火箭炮。БМ-30 火箭炮在布達配斯、布拉格、科尼斯堡和柏林等城市攻堅戰中發揮了巨大的威力。
蘇聯總共生產了2400門БМ-8系列,6800門БМ-13系列和1800門БМ-30系列火箭炮。其中有3374門是裝在卡車上的。到戰爭結束時,蘇軍已擁有7個火箭炮師,11個火箭炮旅以及38個獨立火箭炮營,一大半的火箭炮都是БМ-13。蘇聯紅軍的火箭炮部隊已經成為整個炮兵中最具威力的部分。

9. 「喀秋莎」是世界火箭炮的鼻祖,它究竟是如何發明出來的

世界上第一門火箭炮是1933年於蘇聯研製成功的火箭炮。又稱喀秋莎火箭炮喀秋莎火箭炮研製成功後,在戰場上發揮了強大的作用。據說喀秋莎火箭炮的名字來源於發射筒上的英文標志“k”字。看見發射筒上的“k”字,索性想起了一個名叫喀秋莎的姑娘,她淳樸,善良,是一位才華顯著的女子,她的故事一直激勵著後人。喀秋莎還是一首歌曲,這首歌曲,節奏明快、簡捷,旋律朴實、流暢,在蘇聯的衛國戰爭時期被廣泛傳唱。後來就把這種火箭炮銘名為“喀秋莎”。

10. 各國火箭炮都發展到什麼程度

目前,俄羅斯軍隊是裝備火箭炮最多的軍隊,美軍則是裝備火箭炮最先進的部隊。盡管導彈技術已經興起,但是,火箭炮並沒有被淘汰。各軍事大國還在為火箭炮注入新的技術。當今的火箭炮研製,正朝著增大射程,提高戰斗效能和射擊精度,提高機動性能和生存能力等方面迅速發展。

我國的火箭炮研製技術發展較晚,到了60年代才開始研究。起初是引進和模仿,後來發展出自己的產品,先後生產出了一些可供部隊裝備使用的產品。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火箭炮怎麼發展起來的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