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外高加索三國一直動亂頻繁,俄羅斯在背後發揮著什麼作用
俄羅斯一直都沒發揮什麼作用,也不尊重他們。三國和俄羅斯本身就有恩怨,但是俄羅斯方面一直都沒有好好地處理。
加入蘇聯後,蘇聯當局也對三國不重視。隨意劃分領土給他們,也讓三國不滿。後來,斯大林開始對少數民族進行管理,把他們強制遷移,還將反對的三國進行了鎮壓,這直接就把雙方的矛盾激發了,後來蘇聯解體也是有這個原因在其中。
②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的政治經濟文化歷史外交政策
俄羅斯從1993年後開始調整外交政策,實行東西方平衡外交。全方位、現實主義和實用主義是俄羅斯外交政策的基本特點。葉利欽於1997年12月簽署《俄羅斯聯邦安全構想》,初步確立了跨世紀的國家戰略構想。普京政府推行全方位外交,提升了俄羅斯的大國地位。當今俄羅斯全方位外交的兩根主線是反恐與經濟。俄羅斯在努力改善與西方關系的同時,積極發展與其他大國的關系。
在蘇聯解體後的十多年間,俄羅斯聯邦依然掙扎著建立現代化的市場經濟以及實現較強的經濟增長。俄羅斯聯邦的行政和立法機構也意識到,國家的工業基礎以及進一步的改革面臨了嚴重的問題,並使俄羅斯聯邦的經濟在蘇聯解體後連續5年下滑。盡管如此,俄羅斯的經濟還是相對快速的從世界最大的中央計劃經濟轉型到市場經濟。2006年底,俄羅斯完成了持續八年的增長,從1998年的金融危機開始年均6.7%的增長率,盡管其間人口呈高負增長。
③ 俄羅斯在當今國際舞台上的地位和作用如何
俄羅斯在當今國際舞台上負責著歐亞事務的作用。
④ 俄羅斯在地域政治和地域經濟中的利益與經濟發展模式
俄羅斯作為一個橫跨歐亞的聯邦國家,在外資、進口商品及其現代工藝密集湧入的浪潮中,在全球經濟一體化的沖擊下,要快速完成結構調整和實現民族經濟現代化是不現實的。
據1995年的統計,沒有一個獨聯體國家在經濟改革過程中形成了成熟的市場經濟條件。這里「成熟的市場經濟」是以世界上市場經濟發展得較好的國家為標准,世界銀行按照這個標准把28個實行經濟轉型的國家分成四組,其中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摩爾多瓦、亞美尼亞、喬治亞、哈薩克屬於第三組(屬於第二組的有波蘭、埃斯尼亞、拉脫維亞、保加利亞、魯梅尼亞、蒙古和阿爾巴尼亞),而烏克蘭、白俄羅斯、亞塞拜然、烏茲別克、土庫曼和塔吉克則屬於最後的第四組。也就是說,所有友好國家在改革過程中都沒有完成當初預定的經濟轉型任務。獨聯體國家應採取統一行動,協調國民經濟結構轉型的步伐,並在此基礎上集中或分階段地形成統一的市場。因此,獨聯體國家現階段提高生產效率的主要途徑是努力恢復已中斷的國家間生產與技術合作,首先應在礦物原料領域協調政策,進一步發展生產協作並實行聯合設計、聯合規劃,以形成自由貿易區和海關聯盟。
俄羅斯的內外政策應主要著眼於恢復在地理空間上的統一經濟聯盟(指獨聯體——譯者注),以形成世界地域政治的一個軸心;努力擴大並多方面發展與獨聯體其他國家的關系,以形成一個穩定的極。為了執行這個內外政策,首先應在俄羅斯聯邦的領土上從西到東重新配製基本能源的流向。不要向東方國家出口能源,而應把這些能源用於遠東地區和東西伯利亞地區的發展。計算表明,如果把石油、天然氣能源用於國內企業,其單位能源的收入和對國內總產值的貢獻是按國際價格把能源賣給其他國家的10倍。而購買這些能源的國家,如果它在加工業和能源利用方面擁有新技術,那麼它獲得的收入將是購買這些資源費用的20倍。
有的俄羅斯專家指出,出售能源將給我國造成隱性的雙重損害:一是影響了我國的生產穩定,擴大了我國的失業率;二是促進了能源進口國的生產穩定,增加了他們的就業崗位。這將導致降低我國人民的生活水平,加劇國內社會的矛盾,同時增強我國能源購買國在國際舞台的競爭實力,最終仍將削弱我國對外的政治力量,有損於國家安全。
在資源開采總量下降的前提下,過分增加出口不僅將加劇生產和需求之間的比例失調,而且會破壞宏觀經濟結構,使我國的經濟模式走向原料出口型。例如,俄羅斯有60%~80%的銅、鎳、金、鉑、金剛石、鋅、鈾、鋁、鉬和稀有元素用於出口,這個問題具有兩面性,一方面出口可維持企業的生產規模,增加國家的收入;另一方面又將干擾經濟結構轉型的任務,並加深我國經濟對世界市場的依賴性。
我們應適當調整俄羅斯的礦物原料政策,在礦物原料能完全滿足國內需求又不損害當代人民和子孫後代利益的前提下,把礦物原料的剩餘部分用於出口。但出口的數量應精確地與我國地下資源的規模相適應,應遵循國家安全和國家利益優先的原則。
必須看到,一個文明國家在歷史發展的每個階段都應檢查自身的方針與戰略是否適應於變化著的世界。在新的世紀里,世界的格局將出現巨大的變化,全球經濟體系的結構正面臨大的調整。蘇聯的解體使一些原加盟共和國陷入了深刻的經濟危機和政治危機,使得企業之間大量的協作體制和技術合作中斷了。在這種情況下,經濟水平的下降已造成整個地區的衰退。對俄羅斯而言,最迫切的問題是喪失世界大國的地位。
讓我們按世界經濟和軍事實力的指標把獨聯體和當前世界上其他地區性聯合體(歐盟、北美自由貿易區和亞太經濟合作組織)進行一下比較:獨聯體在世界國內總產值中(按等值購買力計)所佔的份額為3%,歐盟為24%,北美自由貿易區為26%,亞太經濟合作組織(不含北美自由貿易區成員國)為29%;獨聯體在國家支出方面佔1.5%,而歐盟為40%,北美自由貿易區為21%,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為21%;獨聯體在出口方面佔2%,歐盟為43%,北美自由貿易區為17%,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為25%;獨聯體在投資方面佔3%,歐盟為19%,北美自由貿易區為19%,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為36%;獨聯體在軍事開支方面佔3%,歐盟為22%,北美自由貿易區為37%,亞太經濟合作組織為18%。
上述數字與獨聯體各國在原料、能源、工業和新技術方面的巨大潛力很不相稱。加強獨聯體地域范圍內的一體化,肯定可明顯加強俄羅斯在世界經濟和政治中的作用。改革後的獨聯體國家在世界指標中所佔的份額到2015年可達到4%,到2030年可達7%~8%。當然,還低於另外三個主要經濟組織的水平,但這已經是單兵作戰的俄羅斯聯邦指標的1.5倍左右。
對於俄羅斯來說,首先應盡快在實力雄厚的部門,即能向國際市場出口礦物原料、金屬、木材和軍工產品換取外匯的那些部門中形成強大的跨國組織。跨國組織形成的過程不僅可促進獨聯體內部的一體化,而且有助於東歐、東南亞和亞太地區國家的一體化趨勢。必須看到,在前蘇聯時期,如果當時建立跨國組織,繁榮地域經濟的可能性比現在的俄羅斯大得多。
為了使俄羅斯國民經濟能順利向地域經濟模式過渡,必須注意兩個問題。一是要認真分析國際戰略形勢,首先是我們面臨的一系列現實威脅和挑戰,同時要認真分析國家現有資源的潛力。在威脅當中,首當其沖的是西方後工業化文明對前蘇聯范圍內新發現礦產資源的企圖。例如,最近在土庫曼、哈薩克、亞塞拜然和俄羅斯發現了一批油氣田。為了合作開發新油氣田,世界經濟力量出現了重組。相關的信貸金融資源、生產資源、智力資源走向聯合,出現了擁有最新工藝技術和地面永久設施的跨國財團。二是要關注俄羅斯在地域政治和地域經濟中的利益,著重尋找能促使俄羅斯經濟增長的基本突破口。進行理論研究時,必須考慮影響世界地域經濟發展的所有因素——全球化、區域化、世界地域經濟的轉化條件、威脅和挑戰等特徵,保證我們在戰略上的靈活性。
在制訂俄羅斯21世紀發展戰略時,必須考慮到地域政治因素、地域經濟因素和意識形態因素。所謂地域經濟因素指的是,俄羅斯作為世界上唯一橫跨歐亞兩洲的大國,在制訂發展戰略時必須盡量反映其在該地區的重大經濟利益。遺憾的是,俄羅斯錯過了曾籠罩在歐洲大陸的一體化進程。冷戰之後,建設歐洲一體化大家庭的過程沒有讓俄羅斯參加。歐洲在歐盟的旗幟下團結起來了。現在「歐洲」和「歐盟」實質上已成了同義詞。
我們看到,一方面歐盟加強了自身的功能,進入了一個質變的發展新階段。在通過了建立統一貨幣(歐元)的決議之後,共同的稅收政策已獲得巨大成功。歐盟的預算大約已達到1000億美元。另一方面,近年來歐洲實現了歷史上最大的擴張,幾乎絕大多數歐洲國家都成了歐盟的成員。而在亞洲出現的情況是,東亞國家正按7+3的模式(東南亞國家聯盟,加上中國、日本和韓國)開始相互配合協同行動。這些國家的人口佔世界人口的32%,國民生產總值的19%,出口總量的25%和進口總量的18%,還擁有外國直接投資總額的15%。
俄羅斯「未來研究小組」提交的報告中稱,歐亞對話的第二個階段已經來臨,亞歐高峰會將在所有全球性的團體中發揮作用,因此亞洲和歐洲將成為世界上兩個最有影響的地區。報告中還提到,必須更好地促成北美—歐洲—亞洲這個三角形地區的平衡。亞歐高峰會的目標是建立一個適於21世紀共同發展的世界,為2025年最終實現自由貿易創造條件。該報告的核心內容是制定建立亞—歐共同市場的方案。
而俄羅斯能幹什麼呢?俄羅斯可以利用自己難得的地理位置在服務業的全球化市場中爭取主導位置,首先是交通運輸方面。因為,在世界市場中,服務業幾乎佔了世界商品流通總額的四分之一,發達國家僅運輸服務業的產值已超過2500億美元。在交通運輸服務業中發揮的僅是俄羅斯橫跨歐亞大陸的地理優勢,而俄羅斯最大的地域優勢是地下埋藏著極其豐富的礦物原料,號稱世界頭號礦業大國。
2000年9月,俄羅斯、中華人民共和國和韓國的代表簽署了關於建設從科威克靜斯克氣田(位於伊爾庫茨克州)到中、韓的輸氣管並共同開發的三國協議。該氣田的潛在儲量估計為15000億~20000億立方米。設計每年開采300億~350億立方米天然氣。這只是一個例子,其實在礦物原料領域開展國際合作的潛力還大得很。如果我們能把友好國家的力量聯合起來,用聯合取代過去的競爭,創造跨洲際的能源-運輸軸線,則俄羅斯更容易進入全球經濟一體化。2000年10月簽署的建立歐亞經濟共同體協議可能成為蘇聯解體後發展俄羅斯和其他前蘇維埃共和國合作關系的轉折點。歐亞經濟共同體實質上就是拓展各國的共同市場。
如果我們不理睬亞歐高峰會,就意味著把俄羅斯聯邦排除在歐洲和亞太地區的一體化進程之外,等於在我們邁向全球化經濟的過程中設置了一個非常不利的壁壘。而俄羅斯加入亞歐高峰會必然是利遠大於弊。通過高峰會可以在互利的基礎上吸引大量外資,以便加速運輸業、通訊業的發展,恢復西伯利亞干線、貝加爾—阿穆爾干線、北方海上通道和航空網的建設;同時可加大燃料-能源部門的投入。這樣一來,俄羅斯在世界經濟中的地位也將發生變化,從過去的單一原料供應國,發展為具有現代交通運輸技術與服務體系的合作夥伴。
總之,世界發展到今天,新的國際秩序正在形成。俄羅斯在世界格局中的位置和作用不僅取決於其歷史形成的地域政治意義,還取決於她的地域經濟地位。俄羅斯仍是一個橫跨歐亞大陸具有豐富能源、礦產、高素質人口和其他資源的大國,具有自己的地域政治利益、地域戰略和經濟利益。盡管近年來社會出現了巨大的振盪,但俄羅斯仍將在新的戰略平衡當中扮演一個營造世界新秩序的積極參加者。
俄羅斯科學院宏觀經濟分析與短期預測中心的報告指出,我們需要的不是簡單地適應地域政治的經濟政策調整,而是要從客觀需要和主觀能動性兩方面促使經濟發展模式產生質的變化。各個分階段的任務如下。
第一階段(2000~2002年),維持從1998~1999年開始的經濟上升勢頭,使國內總產值的年增長率不低於3.5%~4%。要點是加強出口(包括某些商品、半成品的出口),強化促進商品生產的財政基礎(取締欠債、易貨的交易方式,使資金周轉正常化)。總之,這個階段俄羅斯國民經濟只能以比較適中的速度增長,三年裡增長11%~12%。同時,應注重克服地方分離主義,使經濟環境明顯好轉。最近國家的金融儲備總量增長是好消息,至2002年可能達國內總產值的30%~31%。
第二階段(2003~2006年),盡可能加速俄羅斯經濟物質基礎的恢復,提高生產效率和競爭能力。在這個階段末使國家的總儲備額增長為國內總產值的32%~33%,而使基金的積累(同時限制資金出境)從國內總產值的16%增到20%~21%。這樣就可使經濟領域的投資增長率維持在每年13%~14%左右的水平,並使本金投入總量在4年中增加三分之二。這個階段的經濟總增長率可達4.7%~5.1%。在這個階段的初期(2003~2004年)人口可能恢復到金融危機之前的平均總量。這時通貨膨脹應穩定在年均7%~8%的水平。在2005~2006年間俄羅斯經濟將遇到更嚴格的資金限制,這樣一來,生產部門必然努力增強自身的競爭能力,此後,「能力因素」就形成了進一步加速增長的支撐點。
第三階段(2007~2010年),在嚴格的資金限制條件下維持工業生產的增長勢頭,並使重心從投資轉向消費。在這個階段,經濟增長必然會有所降低。必須指出,這個階段的重要任務是調整需求結構,引導社會朝著非能耗型和非資金密集型消費方向發展。只有這樣,才能與我國的自然資源供給狀況相適應,從而保持經濟增長的動平衡。此外,應加快社會改革的步伐,減輕預算的負擔,使生活水平達到較高的水平(在這個階段初期比1999年增長20%)。可以預計,因為減緩了投資力度,主要資金的投資增長約為6.6%~6.8%,國內總產值的平均增長率將下降至4.4%~4.7%,而居民生活水平將以每年4.9%~5.1%的速率提高。
我們認為,上述方案考慮了俄羅斯的經濟現狀和財政可能性,以「穩定發展」和「為人民謀福利」放在首位,是合理的方案。
⑤ 俄羅斯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作用
蘇聯(後主要為俄羅斯)反抗法西斯德國及其盟國侵略的戰爭,對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歷史進程和戰後軍事學術的發展具有重大影響。戰爭中,德國將其大部兵力和資源投入蘇德戰場。德國及其盟國共有607個師被擊潰和消滅,約佔德軍及其盟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損失作戰師的77.5%以上;德軍損失達1000萬人,約占其在大戰中人員損失的80%;75%以上的武器裝備被蘇軍擊毀或繳獲。蘇聯為打敗德國付出慘重代價,亡2700萬人,其中軍人866萬人;數千城市和村鎮變成廢墟,國民經濟和人民財產遭到空前破壞和洗劫。蘇聯以重大代價換來了勝利,為徹底打敗法西斯德國和結束第二次世界大戰做出重大貢獻。
蘇聯(後主要為俄羅斯)是抗擊德國法西斯的主戰場,二戰參戰國蒙受的全部損失中有41%是蘇聯的損失。據俄羅斯公布的材料,蘇聯在1941到1945年衛國戰爭期間,蘇聯紅軍犧牲866.84萬人;物質損失按照1941年價格計算達6790億盧布。
⑥ 關於俄羅斯在亞太地區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問題
分析表明,就在我們實行消極被動的經濟政策時,亞太地區正在迅猛地發展。據世界經濟發展預測,21世紀亞太地區的國家將進入快速發展的新階段,不管我們願意不願意都將受到這個過程的影響,甚至捲入這個過程。因此,俄羅斯必須做好准備,有責任考慮到自身在亞太地區的經濟發展中如何發揮更大的作用,這是一個客觀存在的問題。同時為了提高自身防禦能力,我們必須制訂被世界各國關注的東部地區開發戰略,尤其是礦物原料領域的發展戰略,以便吸引大量投資。
在這個方面已經有了一定的基礎,擬定了一系列工程項目。已有的設計是「西伯利亞—太平洋」的能源建設規劃,面對國內和亞太地區的天然氣、石油及石油製品海外市場。據該方案設計者提供的數據,國際社會准備為亞太地區的發展投資200億美元。俄羅斯與馬來西亞已於1999年簽訂協議,決定開展俄羅斯企業與亞太地區各國公司在科技、工藝和生產領域的合作。
俄羅斯石油公司總裁曾寫道:「我們認為,現階段編制的東西伯利亞自然資源開發計劃應該上升到國家規劃的層面上,按照該規劃將大力發展該地區的燃料-能源聯合體,並把它與貝-阿鐵路干線的利用結合起來」。根據他的文章,我提出來兩個向日本和中國供應天然氣的方案(圖7.3)以及由西西伯利亞和東西伯利亞向中國運送石油的路線圖(圖7.4)。
上述兩個方案引起了多方的興趣,還必須經過嚴密的政治和經濟論證。當然,在我們這兒也有需要認真對待的問題,尤其是我們的礦產資源潛力究竟如何,它的出口對這片幅員廣闊地區的未來究竟會帶來什麼機遇。這又是一個需要多方深入研究的問題。從政治角度看,這是很有意思的問題。
亞太地區的能源市場是非常有前景的,也是動態的市場,隨著時間的推移該地區的能源供應問題也會越來越復雜。目前在天然氣需求量和計劃的天然氣的開采量之間還存在著缺口,到2020~2030年這個缺口將不小於1800億立方米/年。主要的潛在進口國是日本、中國和韓國。目前,有關各方已提出了好幾個由天然氣資源過剩地區向亞太地區鋪設輸送管道的方案:中國的「中石油」公司,日本的三菱公司和愛克森公司認為應建設6000千米長的輸氣管道由土庫曼經烏茲別克、哈薩克進入中國西部,然後再到太平洋西岸港口。還有一個路徑更短的方案,但要經過政治制度不穩定的國家阿富汗和巴基斯坦。這一方案的明顯優勢是地理位置相對較近,從俄羅斯供給的天然氣可直接用管道運輸。
圖7.3 往日本和中國輸出天然氣的方案
圖7.4 從西西伯利亞和東西伯利亞向中國輸送石油的方案
「天然氣工業」股份有限公司提出了兩種天然氣開采和向亞太地區供氣的方案,這些方案考慮到俄羅斯西西伯利亞北部、東西伯利亞和遠東地區天然氣原料基地雄厚的前景。這兩種向亞太地區供氣的方案是:
·西西伯利亞(新烏連戈依)托木斯克-克麥羅沃-新庫茲涅茨克-榮加利亞-進入中國領土再到上海。
·西西伯利亞北部-托木斯克-伊爾庫茨克-烏蘭烏德-烏蘭巴托-北京。
這兩種方案的天然氣管道源頭是位於西西伯利亞東北部的兩個大氣田,其已探明的天然氣總儲量超過30000億立方米。也不排除沿另一條補充線路鋪設管道,即氣源來自於托木斯克州、克拉斯諾雅爾斯克邊區、伊爾庫茨克州和雅庫梯亞自治共和國,那兒有大型氣田。
在眾多的路徑方案中,俄羅斯聯邦自然資源部認為最合理的方案是伊爾庫茨克-中國的方案。該方案的氣源是位於伊爾庫茨克州的科威克金斯克凝析氣田,它已探明的C1+C2級天然氣儲量11000億立方米。
總之,任何一種由俄羅斯向亞太地區國家出口石油天然氣的方案都將促進俄羅斯東部地區的經濟發展,擴展地質勘探工作對碳氫化合物原料的貢獻,創建新的地區能源優勢。從長遠來看,向亞太地區市場出口原料也是俄羅斯一項重要的地緣政治任務。
⑦ 俄羅斯對敘利亞空襲背後意味著什麼政治目的和作用
打擊美國及西方,確定俄羅斯在中東的話語權,鞏固和敘利亞政府的友好關系,爭取在中東、敘利亞的戰略利益。
⑧ 俄羅斯對世界格局的影響和作用,像歷史書中那樣分條回答,簡單一點
第一、是全球第二大能源出口國,其主要對象為歐洲,包括天然氣 石油 木材 天然氣是歐洲的主要依賴
第二、是全球第二大軍事強國 俄羅斯繼承了前蘇聯百分之七十的武裝力量 雖然設備陳舊 研發資金短缺 但是其龐大的常規武裝數量 豐富的作戰經驗 和美國不相上下的核武力量仍不能小視
第三、對傳統勢力范圍仍然影響巨大 包括中亞 南亞 東歐
第四、經濟潛力巨大、經過前蘇聯解體的低迷時期之後 俄羅斯有望超過前蘇聯時期八十年代的經濟水平
第五、是全球第二大軍火出口國
第六、是和美國同樣保持著「先發制人」的核打擊策略和常規作戰國
第七、是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 擁有否決權
一、不管是前蘇聯還是現在的俄羅斯都是美國目前為止為數不多存在的現實威脅及對手之一 即所謂「瘦死的駱駝比馬大」 歐洲對俄的能源依賴使得俄羅斯在外交和經濟上的主動權更多 軍事上仍然保持著對美國的不對稱威脅 具體來說 仍保有龐大的進攻性核武 龐大的戰略轟炸飛機和遠程投送能力 近期又恢復了戰略轟炸機和核潛艇的戰略巡航 讓人回想起了上個世紀兩個巨人的紛爭
二、俄國是美國之後第二大技術出口國,包括重工業 冶金 航空發動機 鋼鐵 軍工生產線等等
截止目前為止 世界上軍工和軍備仍分為「美製」和「蘇制(俄制)」兩種 也就是說現在各個國家的工業體系和軍備仍然間接或直接的受到兩國的影響 或是起源和借鑒於兩國
三、對於傳統勢力范圍的影響,包括東歐,中東和南亞 不管是經濟 工業 軍事 政治都依賴於前蘇聯 蘇聯解體之後部分國家發生和平演變由「社會主義」演變「資本主義」 但是即使擺脫了政治經濟上的弊端所帶來的破產但仍然依賴於現在的俄羅斯 蘇聯雖然解體 但俄國仍然可以形容是一個落魄的蘇聯 仍然是這些國家主要的技術出口國和能源出口國
四、美俄關系, 仍處於半對抗狀態 雙方在勢力范圍和政治問題上的交鋒仍對東西方社會起較大影響
結論:經濟上處在快速發展期 並在能源和重工業方面影響巨大 歐洲和中亞既蘇聯之後仍然依賴於俄國
軍事上 世界第二軍事強國 對傳統勢力范圍即使蘇聯解體但影響力仍然巨大
政治上 獨立自主 富有進攻性和全球性的條件
大哥 我純手打給你一一講解的 能否採納呢
⑨ 美國和俄羅斯在未來的世界格局中,能發揮什麼樣的作用
從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格局就分為了以蘇維埃聯合政府與美國為首的北約兩大陣營,那個時候正因為兩極化的陣營對立,其他的國家也開始尋找自己所處的陣營。但是伴隨著蘇聯的解體北約也失去了他存在的理由,從而北約和蘇聯的對抗就變成了美國和俄羅斯的對抗,一直持續到今天也從未間斷,雖然雙方並沒有開展實際意義上的對抗但是無論從政治,軍事,更或是經濟的對抗都沒有停止過。
再觀俄羅斯,與中國之間不僅僅再利益上有著關聯,更加有著以往建立的兩國友誼,這與中美關系不同,無論從戰略的角度還是情理的角度都是不可互缺的。中國也是俄羅斯繼續發展的重要盟友,與夥伴關系。
⑩ 在普京領導下的俄羅斯,是否起到了穩定世界的作用
這個問題相信在很多人眼中都會有不同的看法。一邊來說美帝國主義,可以說把自己當成了這個世界上的一個大霸主。四處征戰,四處發起戰爭,而另一邊俄羅斯也是跟美國死磕,美國你支持這一方我就支持那一方。從這方面來看,俄羅斯對於平衡美國來講確實是在穩定於世界上起到一個作用。
所以說,雖然說俄羅斯在世界上也會有人說他們挑起了一些戰爭,但是從總體上來講,俄羅斯對於平衡這個世界的平衡還是有很大的作用的,最起碼從一方面來說它抑制了美國帝國主義迅速擴張這一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