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有什麼卡車岸防炮

俄羅斯有什麼卡車岸防炮

發布時間:2022-05-19 17:29:40

1. 俄2S35「聯盟」SV自行榴彈炮

在俄羅斯的「勝利日」大閱兵上,俄羅斯新型2S35「聯盟」SV自行火炮也展露真容。

本作品為「科普中國-軍事科技前沿」原創 轉載時務請註明出處

2. 俄羅斯B16式120毫米有什麼特點

2B16式120毫米牽引迫榴炮,俄語型號為2B16式,綽號「諾那-K」(HOHA-K)。該炮的研製早在70年代就開始,後來吸收改進了阿富汗戰爭的經驗,於1986年列裝,主要裝備空降兵和海軍陸戰隊。

該炮實際上是2C9式/「諾那-C」自行迫榴炮的牽引型,火炮的炮身結構與2C9式自行迫榴炮上面的2A51型火炮基本相同,其內彈道性能及所配用的彈葯與2C9相同。

通常由嘎斯-66輕型卡車牽引,甚至有時烏茲-469吉普車也可牽引,由此說明此炮重量輕機動性好、體積小適合於空運空投和傘降。同時兼有加榴炮和迫擊炮的彈道性能,體積小火線低,比迫擊炮射程遠、射速高、威力大。炮口安裝有4個反射隔板的箱形炮口制退器,制退效率30%。

火炮採用機械式半自動裝填裝置,炮尾裝填,立楔式炮閂。液壓駐退機和液壓氣動復進機安裝在身管上方。火炮進入陣地時,炮車輪離地,座盤落地,火炮由座盤和箱形開腳式大架支撐。兩條大架的後部裝有駐鋤,每條大架各裝有一個架尾輪。

火炮兩側安裝有防盾,左防盾略高於右防盾。方向機和高低機位於火炮左側。行軍時大架合並鎖住,火炮的炮口向後轉動,炮身與大架並攏。

3. 俄羅斯近期新裝的自行火炮中名為」霍斯塔「的是一種什麼類型的火炮,其口徑具體是多少毫米

」霍斯塔 「 實際是俄語「玉簪花」的發音的,所以這個行火炮其實就是2S34 玉簪花」120毫米自行迫擊炮。是俄羅斯最新的營級支援火炮,不過本質上是舊瓶裝新酒。


2S34是2S1「康乃馨」 122毫米自行榴彈炮的改進型。用2A80-1 120毫米迫擊炮(帶膛線)換裝了原來的122炮,由於火炮改進大,所以換了名字。有效射程13公里,能發射包括北約標準的120mm迫擊炮彈和Kitolov激光制導炮彈,最大射速6發/分鍾。

高爆榴彈13公里

火箭增程榴彈14公里

迫擊炮彈7.5公里,

破甲彈直射距離:600米。

2S34有兩種改進型,分別是2S34M和2S34-1,主要改進在火控系統,包括發射3воф112「凱特洛夫」半主動激光制導炮彈的能力。


4. 蘇聯在二戰時期裝備了哪些自行反坦克炮

AT-1反坦克殲擊車
這是蘇聯裝甲兵第一種反坦克殲擊車AT-1,它基於T-26輕型坦克底盤進行發展的。此車於1933年開始設計,到1936年製成了一輛原型車用於試驗。俄國人為AT-1選擇了一門PS-3型76.2毫米火炮,將炮裝在T-26底盤上部箱型結構的戰斗室內。這種方案使火炮只能靠車體自身的移動來轉換射擊角度,火炮的俯仰角為-5~20度左右,車體上部一直延伸到履帶護板的上方,火炮則安置在前部。在車體兩側的後半部分各安有一扇折疊式艙門,用於在戰斗中拋出彈殼,乘員也可用自衛武器向外射擊,這樣也方便了彈葯的裝填,此後的T-26也採用了這種設計。在AT-1的試驗過程中,暴露出越來越多的缺陷,除了火炮射擊角度不足,過低的戰斗室也使得四人乘員組感到擁擠不堪。到了1938年,AT-1不管是從武器還是從底盤來說對於其他新型車輛都顯得過時了,所以AT-1未能裝備部隊。

IT-45
這個設計方案是NIl-13設計體根據1942年4月NKV提出的輕型自行反坦克炮要求設計的。
IT-45最初的設計方案編號為Il3.73-SU和Il3.75-SU,車體來自T-60/70輕型坦克,後置動力組來自ZiS-5卡車(後改為ZiS-80增壓發動機),採用3人乘員組。戰斗室為封閉式,非常低矮;35毫米前裝甲和15毫米側裝甲均傾斜,正面可以抵禦德國50毫米/L42坦克炮的攻擊。
火力方面均採用45毫米M1942反坦克炮,500米距離上可穿透61毫米垂直裝甲。值得一提的是Il3.75-SU方案並聯裝了2門45毫米,並增加1名裝填手。這兩個方案整體看起來很像德國「追獵者」坦克殲擊車,但由於動力遲遲無法投產和火力不足,最終被放棄。

SU-76SU-76自行突擊炮

SU-76(СУ-76)是一款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時開始生產的輕型自行火炮(突擊炮)。它的優點是低輪廓,高機動性,使用了T-70坦克底盤(T-70原有底盤空間不足,為此而加長底盤,每邊車身加裝了一個路輪)很低的地面壓力使其能行駛在沼澤以及森林等不良地形,協同步兵可以直接用火力摧毀碉堡和敵軍加固的建築物,但是由於它的一些不可靠性導致它在蘇軍前線乘員中口碑並不好,一些乘員給SU-76的呢稱為「盪婦」。

ZIS-30輕型坦克殲擊車
ZIS-30輕型坦克殲擊車從一九四一年九月底開始服役。南方和西方前線的一些反坦克小隊和二十個坦克旅裝備了這些車輛。有記錄顯示這些坦克殲擊車又被稱為57毫米ZIS-2反坦克炮。

SU-85坦克殲擊車
SU-85為蘇聯於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研製的一種坦克殲擊車。其車體以著名的T-34中型坦克為底盤。早期的蘇聯自行火炮不是用來作為突擊炮,如SU-122者,就是當作具有機動力的反坦克武器,而SU-85即屬於後者。SU-85的SU代表俄語:Samokhodnaya Ustanovka ,意為自行火炮載具,而85則表示它的武器—85公釐D-5T火炮。

SU-100坦克殲擊車
SU-100是SU-85 坦克殲擊車的衍生型號,底盤取自一部分SU-85,另一部分屬於T34-85的底盤,是當時蘇聯機動反坦克力量的中堅,唯一能在遠距離威脅當時德國人的以動物命名的坦克系列的戰車。

SU-122重型突擊炮
二戰時期德國StuGⅢ突擊炮(三突)的成功逐漸引起了蘇聯最高統帥部的注意。突擊炮造價便宜,不需要製造炮塔以及一些其他的部件,變大的空間可以安裝大威力的火力裝備,而且可以增加其前部的裝甲厚度。
1942年4月,蘇聯命令一些設計局開發一種裝備122mm或者更大口徑的突擊炮。這項工作交由蘇聯坦克工業部負責。每個設計局都拿出了自己的設計方案,其中Uralmash工廠首先拿出了U-35設計樣車,第592號工廠則設計出SG-122(A)自行火炮。U-35裝備122mm的M-30型榴彈炮,底盤採用了T-34坦克的底盤。而SG-122裝備了相同的火炮,不過底盤卻是基於繳獲的德國StuG Ⅲ突擊炮。
1942年7月,SG-122被通過准備進入生產,但是很快又被認為不便於維護而廢棄了這個方案。
U-35的前部裝甲有45mm厚度,俯仰角為-3度到+26度,水平轉角為左右各10度。引擎和傳動系統為了節約製造經費沒有改進。加裝了一些外部油箱增加了最大行程。車內5名乘員的安置如下:駕駛員位於車體左前部,炮手位於駕駛員左後部,車長位於右前部,兩名裝填手位於火炮的尾部。1942年12月,通過了所有的測試後,GKO命令製造,並命名為SU-35突擊炮。不久又被改名為SU-122。1942年底,這個型號一共製造了25輛。
同月,第一個混合團組建了,裝備了這種自行火炮8輛。43年1月,兩個SU-122團被投入列寧格勒附近的戰斗。43年3月,另外兩個SU-122團組建並被投入戰場。之後蘇軍改變了編制,SU-122被用來組建中型自行火炮團,每個團裝備16輛SU-122和一輛指揮用的T-34坦克。SU-122以其強大的火力和優良的防護在前線贏得好評。43年5月,裝備了新型炮彈的SU-122具備了在遠距離摧毀敵軍坦克裝甲車輛的能力,包括德軍的重型虎式坦克。
43年8月31日,德軍「大日爾曼」裝甲師一個虎式坦克營的少校在一份報告中提到虎式坦克被一種T-34底盤自行火炮的122mm炮彈命中之後嚴重損壞,難於修復,其實就是指SU-122。

SU-152/KV-14反坦克殲擊車(重型突擊炮)
為了在戰役中摧毀德軍的堅固防禦工事和新式重型坦克,蘇軍決定發展威力強大的自行火炮。蘇聯坦克設計師們決定設計一種基於KV-1S坦克底盤的突擊炮,這個設計方案被命名為241項目。1943年夏季,241項目正式上報GKO,很快GKO批准生產並裝備紅軍部隊,命名為SU-152設計方案。

5. 俄羅斯鎧甲S1與通古斯卡防空系統有何不同

  1. 底盤不同,鎧甲採用輪式底盤,通古斯卡採用履帶式底盤,就越野和野戰性能而言通古斯卡好一些,但是公路機動及行駛速度上採用輪式底盤的鎧甲會更好一些,但是野戰綜合情況而言個人認為通古斯卡會好些,畢竟是履帶式底盤。

  2. 雷達系統方面「鎧甲」可以同時發現並跟蹤20個目標,既可在固定狀態下,也可在行進中對其中4個目標實施打擊。除巡航導彈、反雷達導彈、制導炸彈、各種有人和無人戰機外,「鎧甲-S1」還可打擊地面和水中輕裝甲目標以及有生力量。而通古斯卡裝備的對空探測裝置包括1RL-144M雷達系統、1A29M光學瞄準具等,採用數字信號處理技術、天線旁瓣對消技術、波束穩定技術和相參放大發射機等,具有優良的低空性能。跟蹤雷達的測角、測距精度僅僅達到80年代水平。所以「鎧甲」雷達性能方面會更好一些。

  3. 武器系統方面「鎧甲」防空系統由炮塔、炮塔控制系統、防空導彈、發射裝置、操作和技術保障設備等構成。它配備地空導彈8至12枚,最大射程20公里,最大射高15公里;配備兩門30毫米雙管防空火炮,彈葯基數750至1400發,最大射程4公里,最大射高3公里。兩種武器相互補充,能夠摧毀距離在20公里以內、高度在15公里以內、速度在1300米/秒以內的各種現代化空中攻擊武器。「鎧甲」可以在靜止時或行進中開火,能夠同時攻擊4個目標,有效殺傷半徑15公里。「通古斯卡」在炮塔兩側配備8枚9M311型防空導彈,導彈發射筒呈雙排配置,可以單獨俯仰操縱。9M311導彈長2.5米,彈徑150毫米,全重42公斤,戰斗部重9公斤,可打擊飛行高度3500米以下、距離800m以內、速度在500米/秒以下的空中目標,導彈最大速度900米/秒,平均飛行速度可達600米/秒(1.7馬赫),採用觸發/近炸引信,平均殺傷率65%。該導彈採用無線電瞄準線指令制導,導彈發射後,炮長始終要將光學瞄準鏡中的瞄準線對准目標,導彈飛行軌跡與瞄準線的偏差自動輸入至計算機,發出導彈軌跡修正信號,跟蹤雷達再將修正指令傳送到導彈。導彈上裝有激光/觸發近炸引信。9M311導彈的設計很有特色,為兩級式,一級助推級較粗,二級無動力,導彈發射後,助推器使導彈在很短的時間內飛至900米/秒的極速,然後拋掉助推器,二級彈體依靠動能飛向目標,通俗滴說,相當於一顆能夠制導的大號炮彈。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大幅度降低導彈重量,二級導彈無動力無尾煙,很適合瞄準線制導的無干擾通視要求。該導彈屬於兩頭冒尖的武器,優點大大的,缺點也同樣明顯,由於在一級彈體未拋掉之前不能做大過載機動,因此其有效殺傷區近界比常規單彈體導彈要大一倍左右,射程近界高達1500米,也就是說,「通古斯卡」上的導彈在1.5公里內無法打擊目標,近端攔截只能交由機炮負責。武器方面個人認為都沒有太多的經過實戰考驗,「通古斯卡」誕生以來從沒參加過對空實戰,僅參加過一次地面戰爭。1994年,俄羅斯軍隊打擊車臣的戰爭日趨白熱化,為了盡快贏得戰爭,12月30日,俄軍對格羅茲尼發動了「新年戰役」,北高加索軍區第58集團軍的摩步131旅剛剛裝備了6輛「通古斯卡」,被兩輛一組配屬到三個摩步營擔任機關炮「鐵掃把」,用於清掃盤踞在高樓內的車臣叛軍,但很可笑,在這次戰斗剛一開始,6輛「通古斯卡」就被車臣的伏兵全部擊毀。處女戰被全殲後,至今「通古斯卡」尚未參加過任何戰斗。9M311型導彈被改進型9M335導彈所取代,數量由8枚增加到12枚,導彈增大了助推器口徑,達到90毫米,儀器艙和戰斗部艙直徑保持不變,仍為76毫米,離散桿戰斗部的重量增加到20公斤。射高增加到8000米,射程由8公里增加到12公里。制導體制改為雷達或紅外跟蹤-雷達無線電指令傳輸,在90度扇面內可同時打擊2個目標。該系統採用沒有繼續採用「通古斯卡」的2A38高速自動炮,使用了兩門BMP-2步兵戰車上的2A72型30毫米單管自動炮取而代之,可進行雙向供彈,火炮重量比較輕,後坐力比較小,該炮對空性能較低,射速350發/分鍾,只有2A38炮的三分之一,並非防空武器的最佳選擇,這使得初期研製的「鎧甲 S1」看上去更像是一套地空導彈系統。

  4. 總結:「鎧甲 S1」的研製初衷並非是為了取代「通古斯卡」,俄軍總結1991年海灣戰爭蘇制武器慘痛經驗教訓,發現北約部隊對伊拉克的空中打擊每出擊3000架次才被防空火力擊落1架,防空效率僅及越戰的四分之一,但仍然對「通古斯卡」的野戰防空能力抱有信心,認為其略加改進即可應付2000年以後的近距空中威脅。而「鎧甲 S1」以後方固定陣地末端防衛作戰為主,不裝備陸軍野戰部隊,要求系統重量輕,性能適中,造價相對低廉,對越野能力要求較低,但持續作戰和多目標能力較強,戰略機動性好,用於保衛重要的戰略軍事目標和工業目標(機場、軍事基地、通信樞紐和經濟設施)。

6. 俄羅斯有什麼牌子重型卡車 (圖)

目前俄羅斯的重型卡車主要有,卡瑪斯、明斯克、MAN,其中只有卡瑪斯是俄國國產的,明斯克是白俄羅斯產,MAN是德國的品牌等。

7. 俄羅斯的防空導彈系統

遠程導彈S-400最好,中國早期的防空導彈都是受蘇聯的仿製改進產品。
俄羅斯防空以導彈為主,小型高炮為輔。特別是導彈部分,形成了從低到高、從近到遠的防空體系,是世界上防空力量最強、防空導彈發展最快的國家。

目前,俄防空軍正在改進現役防空導彈的跟蹤制導系統、提高攻擊多目標和電子戰性能,全面提高防空作戰能力。到21世紀初,俄陸軍野戰防空武器將以防空導彈為主,高炮為輔,配以各種情報保障和射擊指揮系統,構成遠、中、近程和中高空、低空相結合的防空火力配系。

(1)C-300地空/反導系統

俄羅斯C-300地空/反導系統是一種先進的機動式多頻道全天候防空武器系統,西方稱之為SA-10,既能對付高性能的作戰飛機,又能射擊巡航導彈和其他空中目標,對戰斗機的攻擊高度為25~27千米,對導彈的有效攻擊距離為40千米。目前,俄羅斯戰略防空導彈部隊中有65%以上是C-300,而且隨著老式系統的不斷退役,這一比例還將會增大。

C-300地空/反導系統可以說一直是前蘇聯和俄羅斯的戰略守護神。作為一種全天候防空導彈系統,它可以同時攻擊多個目標,能夠對付從超低空到高空各種高度的密集空襲。另外,C-300P還能攔截近程戰術彈道導彈,其作戰性能與美國的MIM-104"愛國者"PAC-2導彈系統相仿。但兩者所擔負的任務不同:C-300P是為了實現前蘇聯戰略防空網的現代化,而"愛國者"卻是為陸軍野戰部隊提供保護。

近年來,俄又在C-300PMU1的基礎上研製出新型反導系統C-300PMU2。該系統裝備了新型(48N6E),射程由C-300PMU-1的150千米增加到200千米,彈片摧毀能力提高1倍。該系統提高了對付遠程巡航導彈的能力,1枚導彈攔截低空飛行巡航導彈的成功率為80%~86%。對低空的目標,導彈會像鷹一樣從上向下攻擊。殺傷各種戰術、戰略航空兵飛機的命中率為80%~93%,殺傷低空的巡航導彈的命中率為80%~98%。其主要作戰性能特點如下:

一是具有較強的快速機動和快速反應能力。導彈能在公路、鐵路上運輸,能自動對指示目標實施戰斗行動,能自動地發現、跟蹤和攔截目標。

二是具有全天候作戰和較強的抗干擾能力。能在任何復雜氣象條件下執行防空任務,能在敵方實施有源和無源干擾的條件下作戰。

三是採用先進的垂直發射技術,具有全方位攔截目標的能力。

四是性能優良,維護費用低,實用性強。

(2)C-400防空導彈

C-400"凱旋"新型地空導彈武器系統是在改進C-300PMU1系列地空導彈系統的基礎上而研製成功的,屬於第四代防空導彈系統,是現役和在研防空導彈中最先進的一種,可以對付當今多種空中威脅,包括各種作戰飛機、空中預警機、戰役戰術導彈以及其他精確制導武器。它不僅能攻擊高、遠目標,不能對付低空飛行目標。無論是殺傷范圍、殺傷效能,還是在殺傷目標的多樣性方面都址分突出。

C-400攔截飛機的最大距離為400千米,為世界之最;攔截彈道導彈的最大距離是50~60千米,比美國的"愛國者"和俄羅斯的"驕子"C-300PMU2的最大距離遠10~20千米;其攔截率極高,可確保摧毀空中400千米范圍內的飛機目標。

C-400防空導彈系統是一種具有防空和反導能力的武器系統,因其性能優於第四代地空導彈系統,所以俄羅斯軍方稱其為"四代半"地空導彈系統。

C-400防空導彈主要由照射和制導雷達、發射裝備、指揮控制系統、保障系統、導彈及發射裝置組成。這些分系統安裝在重型卡車上,從而可以保證整個導彈系統快速機動和快速反應。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可以打擊多種目標包括隱身目標。它攔截200千米以高空到超低空直至幾十米的空中飛行目標,包括彈道導彈和掠地飛行的"戰斧",而且它高性能的雷達可以發現隱蔽性很好的目標,隱身飛機F-117也在所難免。

二是具有很強的識別力與判斷力。它能同時攻擊6~10個目標,而且具有目標優先選擇的能力。發射幾秒鍾後,即能判明哪進偵察機、哪些是轟炸機或戰斗機,然後加以選擇,並同時對不同方向的6個目標實施打擊。

三是射程遠。可在400千米的范圍內發現並摧毀當今世界上一切空中入性目標。

四是反應快。具有相當強的機動與瓜能力,接到作戰命令5分鍾之後就可進入作戰狀態,比西方同類系統快6~7倍。

五是採用垂直發射方式,具有全方位攔截目標的能力。

六是可使用多種型號導彈,抗干擾能力強。

(3)"安泰"-2500防空導彈系統

"安泰"-2500是一種機動式多用途反導彈和反飛機防空系統,屬於俄羅斯新一代防空武器系統,為C-300B系統的改進型。其任務是保衛國家的重要工業和軍事目標、軍隊部署,使之免遭敵方彈道導彈和氣動導彈的中攻擊,是當今世界上惟一一種反導彈、反飛機多用途導彈系統。

該導彈能有效地殺傷2500千米距離以內的彈道導彈,也能對付各種類型的氣動彈道目標。"安泰"-2500系統可以在世界任何地區的各種形式的軍事沖突中自主作戰,必要時也可以與國家的軍隊和武器自動化指揮系統聯合作戰。

"安泰"-2500系統能夠同時攻擊24個氣動目標,或者同時攻擊16枚有效雷達反射面積為0.02米sup2以下、飛行速度為4500米/秒以內的導彈。此時,扇掃雷達發現目標的距離為175千米,保衛區域面積可達2500千米sup2。

系統配置有圓周掃描雷達和相控陣雷達,發射車分為四聯裝和兩聯裝發射車。每個"安泰"-2500防空導彈營的火力配備包括1部9C15M2型圓周掃描目標搜索雷達,1部9C19M扇面掃描目標搜索雷達,1部9C457M型指揮車,4部9C32M型多通道導彈制導站,24部9A83M型發射車,24部導彈發射裝填車,48枚9M82M型導彈,96枚9M83M型導彈。

"安泰"-2500防空導彈系統的作戰方式完全自動化。具有導彈系統操作人員少、且不要求較長時間的射前准備等優勢。

(4)SA-11近程地空導彈

SA-11地空導彈又稱"牛虻"地空導彈,在前蘇聯從未公開展出過。據西方推測,它是一種機動式全天候型近程地空導彈武器系統,採用半主動單脈沖雷達制導;導彈彈長5.56米,彈徑為400毫米,翼展860毫米,彈重為690千克;最大作戰半徑20000米,最小3000米;最大飛行速度為3倍聲速,最大徑向速度為50米/秒;最大過載為20g;作戰高度最大140千米,最小30千米;在值班狀態下,導彈武器系統的反應時間為(16~19)秒,系統從冷狀態進入臨戰狀態的准備時間不超過3分鍾;高能破片殺傷戰斗部重70千克,配有經過改進的無線電-電子近炸引信,殺傷距離為17米。主要用於對付中低空高速飛機,適於野戰防空,也可擔負要地防空。

SA-11地空導彈實際上是俄羅斯9M38艦空導彈的陸用型,美國稱為SA-11,"牛虻"是北約的稱法。9M38地空導彈武器系統在俄羅斯還被命名為9K37"山毛櫸"-1或"恆河"。西方國家認為,該導彈的性能介西方的"響尾蛇"和"霍克"之間,用來代替SA-4和SA-6導彈,此外,SA-11導彈還大量向國外出口。

(5)SA-15近程地空導彈

SA-15近也空導彈又叫"道爾"、"圓環胎"導彈,是一種機動型全天候近程防空武器,用於為野戰部隊或各種軍事目標提供近距離對空防禦。採用9M331型"法克爾"單級導彈,即SA-N-9型艦空導彈的改進型。導彈長2.9米,直徑0.232米,戰斗部重15千克,發射重量165千克。導彈採用鴨式氣動布局,配備一台大功率的雙推力(即一台發動機同時起到助推器和巡航發動機的作用)固體燃料火箭發動機,最大飛行速度為850米/秒,機動過載為30g。對於作戰飛機和直升機,導彈射程(1.5~12)千米,射高(10~6000)米;對於巡航導彈,導彈最大射程為6千米,最大射高4千米。每輛戰斗車配備8枚導彈,它們裝在炮塔前部垂直並置的2個密封發射箱中,在全使用期內無需進行任何維護。

"道爾"是世界上第一種專用於防禦精確制導武器的近程地空導彈系統。它採用了三坐標搜索雷達,並具有垂直發射和同時攻擊2個目標的能力,可在任何復雜氣象條件下充當防空作戰的"多面手",能有效攔截低空突防的作戰飛機和巡航導彈等空襲目標。

"道爾"導彈系統的核心是戰斗。由於將眾多的作戰和保障系統一輛車上,"道爾"戰斗車可單獨構成一個火力單元,獨立完成從搜索、發現直至攻擊目標的所有作戰任務。除導彈發射和制導需短暫停車外,全部作戰程度可在行進間完成。一個"道爾"導彈連編配4輛戰斗車和1輛履帶式自動化指揮車,構成獨立遂行戰斗任務的最小戰術單位。

"道爾"導彈系統的反應時間很短,約為(3.4~10.6)秒,由行進間停車發射導彈只需2秒鍾,並可同時發射2枚導彈攻擊2個不同目標。整個作戰程序高度自動化,系統可在無人工干預的情況下自動執行全部操作。由於"道爾"導彈系統和了先進的垂直發射技術,可以同時實施全方位攔截,加上系統反應時間短,火力和抗飽的攻擊能力大為增強。

"道爾"導彈系統的火控系統採用了多種先進的感測器,具有較強的目標探測和攻擊能力。它能在敵方實施有源干擾和無源干擾的條件下作戰,抗干擾能力較強。一旦搜索雷達遭到干擾,"道爾"導彈系統還能依靠Csup3I系統提供目標數據,對目標實施跟蹤和攔截。

"道爾"導彈系統在國際同類防空導彈系統中堪稱一流水平。俄羅斯於1991年開始少量列裝,1993年大批量換裝。目前,先進的"道爾"地空導彈系統是俄軍野防空的主戰兵器。

(6)SA-17防空導彈

SA-17"灰熊"(俄代號"山毛櫸"-2M)是俄羅斯的一種新型防空導彈系統,1995年進入俄陸軍服役。導彈長5.5米,彈徑0.4米,發射重量710~720千克,高爆破片戰斗部重50~70千克,採用雷達近炸和觸發引信。該彈的最大機動過載為30g,最大有效射程50千米,最小有效射程2.5千米,最大有效高度24千米,最小有效高度10米,最大目標速度為1200米/秒(臨近目標)或300~400米/秒(離去目標)。

該系統的作戰目標為戰略和戰術飛機、戰術彈道導彈、巡航導彈、戰術空射型導彈、直升機和無人駕駛。SA-17導彈看起來好象是R-37空空導彈的加大型。它採用半主動雷達末段尋的導引頭,可進行慣性中段制導和數據傳輸彈道修正。動力裝置為兩級固體火箭發動機,最大速度可達1200米/秒。另外,俄羅斯還在研製一種帶三角翼的導彈,以在攻擊目標時提高導彈的機動性。

SA-17主要由指揮車、目標搜索雷達、照射和導彈制導雷達、自行式火力單元、自行式裝填發射車、導彈等幾部分組成。

一個典型的SA-17導彈團包括一個配備指揮車和目標搜索雷達車的指揮班,兩個Ⅱ型連隊(每個連隊有1輛照射和導彈制導雷達車、2輛發射裝填車)和4個Ⅰ型連隊(每個連隊有1輛自行式火力單元車和1輛發射裝填車)。一個SA-17導彈團一般可同時攻擊12~24個目標。導彈團的最大行軍速度為70千米/小時,Ⅰ型連隊在進行自主作戰時,可同時攻擊4個目標,發射方向的地形容許高度為2米,反應時間為4秒,單車發射速率1枚/4秒,准備時間在行軍狀態為5分鍾,位置移動後為20秒。Ⅱ型連隊在進行自主作戰時,可同時攻擊4個目標,發射方向的地形容許高度為20米,反應時間為8~10秒,單車發射速率為1枚/4秒,從行軍狀態展開的准備時間為10~15分鍾。

(7)SA-18攜帶型地空導彈

SA-18"松雞"(俄代號9K38"針")是繼SA-7("箭"-2)、SA-14("箭"-3)和SA-16("針"-1)事俄析型的攜帶型地空導彈系統,於1983年進入部隊服役,用於取代SA-7,攻擊低空機動和非機動目標以及懸停直升機等。

SA-18是在SA-14和SA-16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新一代攜帶型地空導彈,它吸收了兩者性能和技術上的優勢,同時又注入和新技術,性能更為優越。它是俄羅斯現役最先進的使攜式地空導彈系統,具有如下特點:

一是抗紅外干擾能力強。SA-18採用雙通道紅外導引頭,導引頭內的目標選擇邏輯裝置能夠識別由超聲速目標發射的各種紅外假目標,抗紅外干擾能力很強,可以對付信號彈、閃光彈和調制式紅外干擾等多種干擾。

二是殺傷力強。SA-18導彈除了戰斗部外,依據目標狀況的不同,還可剩餘0.6~1.3千克固體推進劑,與戰斗部同時引爆。除此之外,在引爆戰斗部之前的瞬間,導引頭邏輯裝置能裝導彈瞄準點從目標的發動機尾焰區轉向機體中部,確保對目標的最大殺傷。

三是自動化程度高。作戰時,射手只需探測到目標並通過瞄準裝置瞄準,激活電池,將扳機向後扳到底,後續發射程度、敵我識別詢問、彈上系統激活和導彈發射都是自動進行的。

四是可攻擊目標種類多,方式靈活。該系統可攻擊低空機動和非機動目標,包括固定翼飛機、懸停直升機、巡航導彈等。不僅能尾追攻擊目標,而且還能從下面和側面攻擊目標,實現了全向攻擊。

五是速度快、作戰空域大。導彈採用起飛和主航二級發機,能以超聲速攻擊目標。

六是可靠性高。整個導彈系統中包括一套維修設備,每小時可對12枚導彈或12部發射裝置進行技術檢查,確保戰場作戰和訓練和正常進行。

迄今為止,導彈武器系統已經發展成一個武器家庭,共有3種改型,它們是"針"-D、"針"-N、"針"-S。"針"系統在俄海軍的艦船和潛艇上服役時的代號為"針"-M。另外,"針"系統還有一種空空改型"針"-V,用於裝備米格-24、米格-25、米格-35戰斗機和米格-28以及卡-50和卡-52等直升機。

8. 俄羅斯軍用卡車有多厲害

親可以網路下kamaz卡車,這個就知道了,達喀爾拉力賽13次卡車組冠軍。性能比沃爾沃依維柯德國曼厲害很多。親可以網路下達喀爾卡車組的視頻,真的不是一個檔次的。

9. 有名的進程防空炮有哪些

目前世界近程防空武器發展的趨勢是彈炮結合的防空系統.以下是世界最主流的3種防空系統. 1.密集陣近防系統 "密集陣"近防系統是美國雷西昂公司的產品,已經生產了800多套,裝備了幾乎美國所有的海軍艦艇以及另外20多個國家,它使用6管20毫米M61A1加特林槍炮,發射脫殼穿甲彈(APDS),射速大致在3000-4500發/分鍾可調,儲彈989發,射程1500米左右,整個系統重5625千克,搜索跟蹤雷達工作於Ku波段,並採用"閉環多點技術"(closed-loop spotting technology),"閉環多點技術"是雷達技術的突破,它使"密集陣"既能跟蹤來襲的目標,也能跟蹤發射的炮彈,從而更有效的殺傷來襲目標。 最新曝光的「陸盾」2000型近程防空武器系統外觀上又有了新變化,除換裝了新底盤外,在車尾的炮塔兩側各加裝了1個3聯裝防空導彈發射箱。從發射箱的外觀來看,應該是「天燕」-90型空空導彈的地空型。彈炮結合後,新武器系統構成了重疊的攔截火力,毀傷效率大大提高,能夠非常有效地攔截來襲的高速目標。 該系統使用8×8越野卡車為底盤,在卡車後部安有1座遙控旋轉炮塔,上裝7管30毫米高炮。火炮帶有兩個彈葯箱,分別裝有脫殼穿甲彈和高爆彈各500發。火炮上方安裝了一部寬波段跟蹤雷達和一套晝/夜瞄準系統,後者帶有激光測距機。火炮的射速為4000發/發,最大射程3000米,但目標摧毀距離一般在1000~1500米。 美國海軍依靠它強大的技術優勢,在艦隊防禦領域一直走在世界的最前列,"密集陣"近防系統就是它的防禦系統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之一。"密集陣"系統是美國海軍艦只的最後屏障,它能有效的打擊從其他防空系統漏掉的反艦導彈。"密集陣"是現役的唯一一種能實現自動搜索,探測,評估,跟蹤,鎖定和攻擊威脅目標(如反艦導彈,水面水雷,小型飛行器等)的近防系統,它也可以與現有的其他作戰系統和火控系統結合使用。 "密集陣"近防系統是美國雷西昂公司的產品,已經生產了800多套,裝備了幾乎美國所有的海軍艦艇以及另外20多個國家,它使用6管20毫米M61A1加特林槍炮,發射脫殼穿甲彈(APDS),射速大致在3000-4500發/分鍾可調,儲彈989發,射程1500米左右,整個系統重5625千克,搜索跟蹤雷達工作於Ku波段,並採用"閉環多點技術"(closed-loop spotting technology),"閉環多點技術"是雷達技術的突破,它使"密集陣"既能跟蹤來襲的目標,也能跟蹤發射的炮彈,從而更有效的殺傷來襲目標。 2.守門員系統 荷蘭、美國「守門員」 7管30毫米近程防禦武器系統。 發射率4200發/分,射程3000米。該系統可以用來抗擊400至500米內低空(5米高度)飛行反艦巡航導彈,也可攻擊來犯飛機。荷蘭海軍已購買11套,用於護衛艦及快速攻擊艇上,英國海軍也購進15套用於航母及22型、23型護衛艦。該系統由荷蘭信號公司與美國通用電子公司共同研製。 3.卡什坦系統 俄羅斯"卡什坦"系統最鮮明的特色就是彈炮結合。"卡什坦"系統將2門30毫米的艦炮與8枚SA-N-11導彈安裝在同一基座上,兩者同時迴旋、俯仰、接收同一火控系統的控制信息,統一分配目標。這種彈炮一體化的設計,將防空導彈和小口徑速射炮在不同距離攔截來襲導彈的優勢發揮得淋漓盡致,不僅提高了武器系統的利用率,而且提高了武器系統的綜合作戰能力和快速反應能力。

10. 俄羅斯BM-30龍卷風火箭炮是用的哪種系統

俄羅斯BM-30龍卷風火箭炮的設計型號為9A52,整個系統的設計局型號為9K58,由位於俄羅斯圖拉市的合金精密儀表設計局研製,該設計局也是BM-21、BM-28火箭炮系統的研製者。9K58系統於1983年設計定型,1987年入役,最初為14管,1990年2月在吉隆坡舉辦的亞洲防務展覽會上首次公開展出時變為現在的12管樣式。

該炮被北約稱為M1983型,是蘇聯最大口徑的火箭炮,主要裝備蘇聯軍屬遠程火箭炮兵旅,每旅下轄3個營,每營下屬3個連,連各裝備3輛9A32型發射車和1輛9T234-2裝填-運輸車,全旅共27台發射車。龍卷風火箭炮旅主要擔負軍作戰地域內的火力支援,壓制和殲滅有生力量,摧毀裝甲目標、炮兵連隊,同時也可加強到主要進攻軸線師以提高突擊火力密度,打擊正面之敵集團軍的前沿機場、軍師指揮所、倉庫。

1989年,更加現代化的9K58-2系統進入一線並逐步取代舊型號,擔負起火力突擊己方前沿20-70公里范圍內敵裝甲部隊、指揮中樞、機降部隊登機場地、防空陣地等高價值目標的重擔。9K58-2系統改為團-營編制,全團配屬12台9A32-2型發射車、3台9T234-2裝填車和1台指揮車。

9T234-2裝填車的駕駛艙為兩部分,分別位於發動機艙兩側,中間為水箱散熱器。駕駛室後車廂內載有12枚待發火箭彈,車體後部右側裝有液壓驅動的裝填起重機,回轉范圍為左50度,右90度,最大起吊質量850公斤。裝填時,裝填車與發射車車尾對接,裝彈架掛在發射車定向發射管尾部進行裝填。3名操作手可在20分鍾內將12發火箭彈裝填到發射車上。

一直以來,蘇軍炮兵都十分重視火炮指揮系統,為了發揮龍卷風M系統的巨大潛力,合金設計局為其配屬了康土爾生產聯合企業新研製的飼養籠指揮控制車,並將此系統也配備到裝備基本型的各旅中。龍卷風火箭炮旅(團)配屬的飼養籠自動化射擊指揮系統在以往舊型號基礎上進行了很大改進,具有搜集分析目標信息,對全旅的火力進行集中和規劃、與各類情報來源進行作戰情報交互的能力,這和美軍M-270系統的TF火力控制分發系統基本類似。

該系統裝在1K123射擊指揮控制車內。指揮車採用卡瑪斯-4310越野卡車底盤,為了拋開油機、變電車等專用電源站機動,指揮車後面拖掛了1台發電機拖車,可自行發電,相比以往的炮兵指揮系統來說是個很大的進步。為了保證指揮員的舒適,車內還裝有空調、過濾通風設備和加熱設備等,可供連續作戰36小時。

指揮車內置2台E-713計算機、綜合戰術態勢顯示設備、C3I終端和保密通信加密機,可為每台發射車分發目標彈道數據。其中E-713計算機為俄羅斯90年代最新技術,是一台固化程序專用計算機,具有很高的計算速度,而且體積較前一代E-167專用彈道計算機小得多。其作戰軟體功能包括:接收、處理、儲存、顯示和發出指令;

向上報告戰斗部隊的位置及准備狀況,向下傳達攻擊指令,並以圖表形式指定目標,給出火力分配建議;制定集中攻擊和對敵各縱隊攻擊的火力計劃,計算坐標方位角;同時為6門旋風火箭炮計算射擊諸元,根據氣象數據提供氣象報告等。而執行這些程序所用的隨機存儲器內存僅96K,只讀存儲器內存288K,可見俄羅斯軟體工程師深厚的數學功底。

為了在頻繁的機動中仍能保證有力的指揮,指揮車採用了2台高頻電台和2台甚高頻電台,可保證運動時50千米和停車時350千米距離內的可靠無線電聯絡。指揮車向發射車的通信由R-173M甚高頻電台完成,指揮車間和向上的通信藉助P-171M10Y高頻電台進行,通過無線電中繼台和有線通信線路實現線路間的數據交換。如果遭受干擾,系統能在1秒鍾內接通備用通信通道,並轉入跳頻模式工作,具有很強的保密和抗干擾能力。此外還配有1台衛星通信車,可通過通信衛星和上級進行溝通。

作戰時,全旅(團)的火箭炮發射車以指揮車為中心站建立通信-數傳網路,中間配屬1-2台轉發、備份用的中繼車,主要的指揮任務在中心站上完成,但中繼車也能介入,當中心站處於無法指揮的情況下,作戰軟體自動將指揮權交給中繼車。這樣的設計實際上使龍卷風系統的指揮結構成為扁平網狀結構,而非蘇軍以往的樹狀垂直指揮模式。指揮網路能實時轉發來自衛星、指揮中心等C3I系統的信息,或將基層火力單位附屬的偵察車所發現的目標諸元送給上級進行判別處理。通過該系統可讓上級指揮官直接和單個發射車交互,也可讓不同的營互傳信息。

實際上,這種布置已經擺脫了蘇聯紅軍時代從上至下的樹狀指揮-通信-情報交換模式,接近美軍的Link數據鏈網路系統,所以,西方國家一味貶低俄羅斯軍隊的指揮模式其實缺乏根據。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有什麼卡車岸防炮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