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首頁 > 觀俄羅斯 > 俄羅斯白鱘生活在哪裡

俄羅斯白鱘生活在哪裡

發布時間:2022-05-19 21:30:48

① 白鱘正式被宣告滅絕,它滅絕的最大因素在於濫捕還是生殖困難

白鱘滅絕的最大因素在於濫捕以及人類對長江生態系統的破壞。濫捕導致白鱘的數量不斷減少,甚至連自然繁育都出現了困難;對長江生態系統的破壞則使得白鱘們缺少食物,難以生存。



除了濫捕外,人類對長江流域的生態系統的破壞也是導致白鱘滅絕的重要因素。葛洲壩利用長江的水能為人類提供了重要的水利資源,同時防止了洪水泛濫,是一項重要的水利設施。可是它也把長江分成兩段,阻斷了白鱘等魚類的生殖洄遊通道。這導致了長江生態系統被破壞,大量魚類消失,白鱘找不到食物,自然會滅絕。


距離人們上一次發現白鱘已經過去了十七年,對白鱘的人工養殖的嘗試也因其巨大的難度而全部宣告失敗。因為長時間找不到存活下來的白鱘個體,科學家正式宣布白鱘滅絕,逃過了物種大滅絕的它們如今卻沒能逃過人類的慾望。

② 鱘魚集中分布在水位較淺的裏海北部,請簡述其自然原因

裏海在走亞速海的老路,那裡的白鯨已絕跡,鱘魚也極其稀少。原因是大規模的盜捕、石油和天然氣開採的增加、污水增多、產卵減少。.
維持鱘魚繁殖的主要措施之一是養魚。但至今各國在這方面的貢獻遠不能補償損失。裏海漁業研究所科學工作者克魯皮伊說:現在裏海國家放入的魚苗將近為二千五百萬條,其中主要是俄羅斯的-最近幾年放了二千萬條。伊朗放了多少,我們不知道具體數據。以前除土庫曼之外,其他所有國家都放了魚苗。

③ 十大恐怖魚都有哪些

十大恐怖魚都有:亞馬遜鯰魚、白鱘、大頭魚、尼羅河鱸魚、新幾內亞鱸魚、哲羅鮭、王鮭、六須鯰、巨骨舌魚、雀鱔。


白鱘

白鱘,生活在密西西比河的匙吻鱘同屬匙吻鱘科的亞種。另名為中國劍魚,是最大的淡水魚類。因為其吻部長狀如象鼻,又俗稱為象魚。中國古代白鱘被稱之為鮪。當代因為其生存水域遭受破壞,其物種稀少,所以有「水中大熊貓」之稱。

白鱘生長在裏海和黑海,並在俄羅斯溯伏爾加河和烏拉爾河而上。已有記錄的最大的白鱘長28英尺,重2860磅。還有1噸以上的大魚也被捉住過,但顯然不是用魚竿釣上的。1991年,一隊瑞典釣魚者來到俄羅斯。他們用大漂掛1~3磅的活餌,配以50磅拉力的滌綸線釣到了重達250磅的白鱘。

大頭魚

大頭魚, 能夠長到100多磅重,9英尺長。但是,使它們成為世界上最難釣的淡水魚的最主要原因是它的蠻勁以及所棲息的環境,大頭魚生活在印度山地河流的最湍急的激流中,那裡的水速達到每小時10~15英里。

尼羅河鱸魚

這種食肉性魚吃食很兇猛,上鉤後,它會不停地跳出水面,試圖脫鉤。尼羅河鱸魚是踞蓋魚科的最大成員,據說曾有過400多磅的大魚,但國際釣魚聯合會的世界紀錄是191.5磅,由安迪"戴維森1991年在非洲的維多利亞湖上釣獲。

④ 鱘魚喜歡生活在什麼地方

1.鱘魚喜歡在沙礫底質的江、河、湖或海水中生活,系典型的底層魚類。幼魚常成群在淺水區索餌,成魚則分散在深水區覓食、活動。冬季多在河床深處越冬。所有的鱘魚幾乎都是動物食性,天然水域中一般均以浮游動物、水生昆蟲幼蟲、底棲動物及魚、蝦、水鳥、小動物等為食,人工養殖條件下經馴化大多數品種都能攝食人工配合飼料。
2.鱘魚是介於冷水魚和溫水魚之間的亞冷水魚,喜歡在較低水溫的水域中生活,適宜生長的水溫是14~26℃。鱘魚的耗氧率和窒息點均高於常規魚類,僅次於鮭鱒魚類。
3.鱘魚性溫順,游動緩慢,能量的無效消耗很少,加之它既有軟骨魚類的腸內螺旋瓣,又有硬骨魚類的幽門盲囊,故消化食物的能力很強,人工飼養時飼料系數相對較低。
4.但鱘魚對食物的形狀、顏色、味道以及質地等都有較嚴格的選擇與記憶,因此,幼魚的轉食馴化較困難,工作中一定要有耐心。
本條內容來源於:中國農業出版社《物種保護之旅》

⑤ 白鱘是什麼樣子的

白鱘屬鱘形目白鱘科,是一種罕見而具有特殊經濟價值的魚類。其身體呈梭形,前部扁平,後部稍側扁,吻部象是一把延長的劍,吻的兩側有寬而柔軟的皮膜。這種魚的嘴巴特別大,眼睛卻特別小,看起來很不相稱。全身光滑無鱗,在體側生有數行堅硬的骨板,這些骨板起著保護身體的作用。在尾鰭的上葉有八個棘狀鱗。全身均為暗灰色,僅腹部為白色,因此而稱白鱘。最大的鱘魚體長為4米左右,體重約500公斤,稱得上是淡水魚之王了。呈劍狀的吻特別長,弧形的口位於吻的腹面,上下頜具有尖細的牙齒。白鱘的眼睛較小,鰓孔大,尾為歪尾型,上葉長於下葉。

1994年3月18日,中國郵電部發行了一套4枚的特種郵票《鱘》,其中之一就是民間俗稱象魚、劍魚或琵琶魚的白鱘。白鱘是世界上最大的淡水魚,春季在長江上游產孵,漁民有「千斤臘子萬斤象」的注諺,「臘子」指的是中華鱘,「象」專指白鱘而言。當然,萬斤之說不免有所誇大,但據一位名叫普拉特的法國傳教士在1892年出版的游記中記載,他曾在長江記錄到一條重2000磅(約907公斤)的白鱘。20世紀20年代,我國生物學家秉志教授在南京記錄過1尾長達7米的白鱘。

白鱘主要生活在長江中下游,偶而進入沿江的大型湖泊,幼魚常常聚集在一起在近岸自由地游弋,一般吃甲殼、小蝦之類的小動物。成魚很兇猛,以魚為主食,一口可吞噬十幾斤重的大魚。

每年的3~4月份,白鱘進入繁殖期,在長江上游一帶產卵。一條60~70斤重的白鱘,其懷卵量有20萬粒,但成活率極低,這為整個種族數量的維持帶來困難。白鱘一般性成熟的年齡為7~8齡,性成熟較晚。幼魚長得很快,一年後便可達到54厘米長、0.85公斤重。

白鱘的肉味鮮美,營養豐富;它的卵也是名貴的食品;鰾可做膠質原料。這些使用價值使人們只注重經濟效益,而忽略了它的數量。過去由於人們的濫捕,鱘科魚類的數量已大為減少,成為瀕臨於絕種的古代遺留種類。

早在一億多年前,地球上就已經出現了它們的祖先和家族。現在世界上只生存著兩種白鱘,除了我國長江中的白鱘外,美國密西西比河還有一種匙吻白鱘。這一對「難兄難弟」遠隔著遼闊的大西洋,確實感到非常孤單。這表明經歷了長達億年的滄海巨變,只有這兩種白鱘在這兩條還具備基本生存條件的河流里遺留下來,這種現象正在嚴肅地告誡我們,必須保護好長江和蘇州的水域,千萬不要讓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失去最後的一片樂園。

⑥ 世界上總共有幾種鱘魚,數量上與分布上分別有哪些特點,南半球有鱘魚嗎

鱘魚類是起源最早的現存脊椎動物類群。據目前最新研究進展,一般認為世界現存鱘魚類計有27個種,隸屬於硬骨魚綱、輻鰭亞綱、軟骨硬鱗總目、鱘形目。鱘形目共有2科6屬。 現存鱘形目魚類均分布於北半球,主要有三個分布密集區:一個是歐洲東部的裏海、黑海、鹹海地區;一個是環繞北太平洋兩岸的亞洲東部和北美洲西部地區;另一個為北美洲東海岸地區。 我國分布有8種鱘魚,即分布於長江的中華鱘、達氏鱘和白鱘,後兩者為我國特有,中華鱘也主要分布於我國;分布於黑龍江的史氏鱘和達氏鱘;分布於新疆額爾齊斯河的西伯利亞鱘和小體鱘及伊利河的裸腹鱘。 然而,不論是數量是種類,主要集中在東歐裏海、黑海、鹹海和亞速海地區,此地區鱘魚產量佔世界產量的80%-90%。在27種鱘魚類中,產量最大的為俄羅斯鱘、閃光鱘、歐洲鱘,其次為西伯利亞小體鱘、大西洋鱘、歐洲大西洋鱘、高首鱘、湖鱘、史氏鱘、達氏鱘和中華鱘等。在過去的22年間,世界鱘魚的總產量波動在1.5-4.0萬噸,然而,隨著蘇聯的解體,使原蘇聯水域鱘魚管理處於無政府狀態,1993年,降至不足萬噸(9594噸),目前估計不足5000噸。由於全球范圍內對鱘魚的過度捕撈、水電工程和污染等因素,使鱘形目的所有種類的資源量大幅度下降或處於瀕危狀態。按世界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盟(IUCN)1994年新的瀕危物種分類體系,12種鱘魚處於瀕危狀態,6種處於極危狀態。 世界鱘科魚類計4屬24種,其中:鰉屬2種,鱘屬17種,鏟鱘屬2種,擬鏟鱘屬3種。我國有鱘科魚類計3屬8種其中:鰉屬1種,鱘屬6種,擬鏟鱘屬1種。
鱘形目魚類(Acipenseriformes)在分類學上屬硬骨魚(Actinopterygii),又因其內骨骼多為軟骨,體表多被覆著硬鱗亦將其列為軟骨硬鱗類(Chondroslei)。鱘形目魚是現在地球上生活著的魚類中最原始的類群。它們的化石最早發現於中生代三疊紀(大約兩億年前)的地層,很多種類在地球的演變的長河中滅絕了,只有極少數殘存至今,而且主要分布在北半球的北部。目前全世界已為人們認識的共有25種,其中我國分布的有8個種。在我國的遼寧和河北也曾於晚侏羅紀到白堊紀地層中發現過它們的化石。 由於我國地域遼闊,生態環境豐富多彩,鱘形目魚類的種類和數量都比較豐富,分布范圍廣泛,北自黑龍江、額爾齊斯河,南到珠江,以及我國沿海大部分近岸海區都曾有過它們的分布記錄,只是隨著緯度的降低,其種類和數量都略有減少。

⑦ 白鱘是誰發現並命名的

白鱘(Psephurus gladius)屬鱘形目,匙吻鱘科,白鱘屬。

俗稱:象魚、象鼻魚、箭魚、柱鱘鰉、琵琶魚,古時稱鮪。

拉文種名: Psephurus gladius(Martens)

英文名:Chinese paddlefish 。

瀕危等級:瀕危。中國國家Ⅰ級保護野生動物。IUCN(1996)CR CITES(1997) 附錄Ⅱ。

鱘形目匙吻鱘科白鱘屬的一種。因體色較淺而得名。又名象鼻魚、琴魚、朝劍魚,古名鮪。體長梭形。吻長劍狀,前端狹而平扁,基部肥厚。體無骨板狀大硬鱗;僅在尾鰭上緣有一列棘狀鱗,背部淺紫灰色、腹部及各鰭略呈白粉色 。分布於長江幹流,黃海、東海沿岸亦有發現,古時達汾渭盆地。為半溯河洄遊性魚類。棲息於長江幹流,偶進入沿江大型湖泊。懷卵量可達20萬,產卵場在長江上游的宜賓一帶。最重可達500千克以上。但一般在 100 千克以上。以魚類為食。

白鱘是中國特有的大型經濟魚類,被列為珍貴保護動物。與分布於北美密西西比河流域的匙吻鱘為本科僅存的 2種 。該科魚類在魚類起源、演化與地理分布上,有重要學術價值。

體長,呈梭形,前部稍平扁,中段粗壯,後部略側扁。頭極長,頭長超過體長的一半,其上布有梅花狀的陷器。吻呈劍狀,特別延長,前端狹而平扁,基部闊且肥厚。吻的頭部腹面,能自由伸縮。古書上有「鮪口在頜下,長鼻軟骨者也」的記載,將白鱘的生態特徵作了精練的概括。上下頜有尖細的小齒;吻須一對,短小,位於腹面。眼細小。整個頭部皮膜表面密布著許多細梅花斑狀的感覺神經細胞組織。鰓孔大,體光滑無鱗。在尾鰭上葉具有8個稜形鱗板,向後延至尾鰭上葉。背鰭起點在腹鰭之後,均由不分支的鰭條組成。尾鰭歪形,上葉發達,前緣具一列棘狀鱗。腸管短,腸內有7-8個螺旋瓣。頭、體背部和尾鰭呈青灰色,腹部白色。

白鱘為半溯河洄遊性魚類。棲息於長江幹流的中下層,偶亦進入沿江大型湖泊中,大的個體多棲息於幹流的深水河槽,善於游泳,常游弋於長江各江段廣闊的水層中;幼魚則常到支流、港道、甚至長江口的半鹹水區覓食。白鱘是否象中華鱘那樣需要出海肥育生長,目前尚不清楚;但從現有的資料分析,還不能肯定它是一種進行江海洄遊的魚類。白鱘為大型兇猛性魚類,成魚和幼魚均以魚類為主食,亦食少量的蝦、蟹等動物。白鱘同時還是一種大型的魚類。初次性成熟年齡為7-8齡,個體長度一般在2米左右,重量在25公斤以上。據著名動物學家秉志教授五十多年前的記載,在南京曾捕獲一尾7米長重數千斤的個體,迄今為止它仍是世界淡水魚類身體長度的最高記錄。四川漁民也有「千斤臘子(中華鱘)萬斤象(白鱘)」的說法。白鱘的生殖季節約在3-4月,產卵場所在四川省瀘州以上,水流較急流速約0.49米/秒、水深10米以內、底質多為岩石或鵝卵石的河段,比較集中的產卵場在江安縣附近的長江河段和宜賓柏樹溪附近的金沙江河段。成熟卵呈灰黑色,卵大,卵隨水漂流發育,幼魚至長江口肥育生長。

白鱘分布於長江幹流的上下游,也可在河口鹹淡水水域成活。過去在浙江的錢塘江曾有發現,可能是繞過長江口而進入的。年產量約為二萬五千公斤左右。近十年來,由於過度捕撈和其它原因,資源日趨下降,現已臨瀕危。

白鱘個體大,肉味鮮腴,且富含脂肪和高蛋白。肌肉中蛋白質含量為17.18%,脂肪為5.64%,肝臟中蛋白質含量為8.71%,脂肪為8.20%;卵巢中蛋白質含量為13.47%,脂肪為15.42%。肌肉和卵粒中均含有可測定的17種常見氨基酸,其各種氨基酸的含量均與中華鱘相同。由於營養豐富,歷來被視為食用珍品,江蘇、上海一帶把鰣、槍(白鱘)、鮠和甲(中華鱘)列為淡水四大名魚。此外白鱘的葯用價值也與中華鱘相同。

匙吻鱘科魚類最早出現於白堊紀(距今一億多年)。現今存活的匙吻鱘科魚類僅有兩屬的兩種,分別分布於亞洲的長江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主要原因是在古地質上由於第四紀冰期產生的環境劇烈變化,使原來比較廣泛分布的匙吻鱘科魚類在很多地方消失了,只有兩個種在上述兩條尚具備基本生存條件的河流中遺存下來。白鱘這一刼後餘生的孑遺動物,在科學研究上顯得極為珍貴;加之現存的種群數量極少。為此,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於1983年和1987年兩次發布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將其列為一類重點保護的珍貴稀有動物。雖然目前科學研究部門正著手進行人工繁殖研究,但在沒能大量人工養殖之前,還須嚴格禁止捕殺親、幼魚,大力提倡幼鱘還江,以保護和拯救此珍稀瀕危物種。

白鱘也生長在裏海和黑海,並在俄羅斯溯伏爾加河和烏拉爾河而上。已有記錄的最大的白鱘長28英尺,重2860磅。還有1噸以上的大魚也被捉住過,但顯然不是用魚竿釣上的。1991年,一隊瑞典釣魚者來到俄羅斯。他們用大漂掛1~3磅的活餌,配以50磅拉力的滌綸線釣到了重達250磅的白鱘。已有報道的最大的白鱘,一條是於19世紀在美國的哥倫比亞河裡捕獲的,重1800磅;另一條是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旨雷薩河上捕獲的,也是1800磅。而得到公認的最高紀錄是1285磅,12.5英尺長的白鱘,於1951年在俄勒岡州的戴拉斯河上用延線法釣到的。由於修建水壩和過量捕撈,如此龐大的魚今天已不存在了。哥倫比亞河的釣魚法規定,釣到小於40英寸以及大於72英寸的鱘魚必須放生。現在,「釣到就放」的做法已經很普遍,根據俄勒岡魚類和野生動物局的資料,白鱘已經超過大馬哈魚而成為哥倫比亞河上人們最常釣的魚。各種鱘魚在上鉤後都會反復跳出水面,然後拚命掙扎著沖刺,或是頑強地沉入水底以免被抓獲,用浮釣或定點釣者能釣到它們。

【葯 名】:白鱘
【來 源】:為白鱘科動物白鱘的肉。
【功 效】:滋補肝、涼血止血。
【主 治】:用於肝腎陰虛之頭昏目眩、腰膝酸軟者、腎陰虧損血淋。
【性味歸經】:甘、咸,寒。入腎、膀胱二經。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 100-200克。
【別 名】:象魚、象鼻魚、柱鱘鰉(《中國葯用動物志》)。
【葯材的採收與儲藏】:將白鱘捕獲後,剖腹去其內臟,用清水將肉漂洗干凈,備用。
【拉丁名】:Pse-phurus gladius (Martens)
【考 證】:始載於《中國葯用動物志》。

⑧ 白鱘魚的生活習性


白鱘分布於長江幹流的上下游,也可在河口鹹淡水水域成活。過去在浙江的錢塘江曾有發現,可能是繞過長江口而進入的。年產量約為二萬五千公斤左右。由於過度捕撈和其它原因,資源日趨下降,現已臨瀕危。
白鱘個體大,肉味鮮腴,且富含脂肪和高蛋白。肌肉中蛋白質含量為17.18%,脂肪為5.64%,肝臟中蛋白質含量為8.71%,脂肪為8.20%;卵巢中蛋白質含量為13.47%,脂肪為15.42%。肌肉和卵粒中均含有可測定的17種常見氨基酸,其各種氨基酸的含量均與中華鱘相同。由於營養豐富,歷來被視為食用珍品,江蘇、上海一帶把鰣、槍(白鱘)、鮠和甲(中華鱘)列為淡水四大名魚。此外白鱘的葯用價值也與中華鱘相同。
匙吻鱘科魚類最早出現於白堊紀(距今一億多年)。現今存活的匙吻鱘科魚類僅有兩屬的兩種,分別分布於亞洲的長江和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主要原因是在古地質上由於第四紀冰期產生的環境劇烈變化,使原來比較廣泛分布的匙吻鱘科魚類在很多地方消失了,只有兩個種在上述兩條尚具備基本生存條件的河流中遺存下來。白鱘這一刼後餘生的孑遺動物,在科學研究上顯得極為珍貴;加之現存的種群數量極少。為此,國務院環境保護委員會於1983年和1987年兩次發布的《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中將其列為一類重點保護的珍貴稀有動物。雖然科學研究部門正著手進行人工繁殖研究,但在沒能大量人工養殖之前,還須嚴格禁止捕殺親、幼魚,大力提倡幼鱘還江,以保護和拯救此珍稀瀕危物種。
白鱘也生長在裏海和黑海,並在俄羅斯溯伏爾加河和烏拉爾河而上。已有記錄的最大的白鱘長28英尺,重2860磅。還有1噸以上的大魚也被捉住過,但顯然不是用魚竿釣上的。
1991年,一隊瑞典釣魚者來到俄羅斯。他們用大漂掛1~3磅的活餌,配以50磅拉力的滌綸線釣到了重達250磅的白鱘。
已有報道的最大的白鱘,一條是於19世紀在美國的哥倫比亞河裡捕獲的,重1800磅;另一條是在加拿大不列顛哥倫比亞省的旨雷薩河上捕獲的,也是1800磅。
而得到公認的最高紀錄是1285磅,12.5英尺長的白鱘,於1951年在俄勒岡州的戴拉斯河上用延線法釣到的。由於修建水壩和過量捕撈,如此龐大的魚今天已不存在了。
哥倫比亞河的釣魚法規定,釣到小於40英寸以及大於72英寸的鱘魚必須放生。「釣到就放」的做法已經很普遍,根據俄勒岡魚類和野生動物局的資料,白鱘已經超過大馬哈魚而成為哥倫比亞河上人們最常釣的魚。各種鱘魚在上鉤後都會反復跳出水面,然後拚命掙扎著沖刺,或是頑強地沉入水底以免被抓獲,用浮釣或定點釣者能釣到它們。
當地時間2014年6月17日報道,來自美國亞特蘭大的男子,19歲的Paul Jarvis與父親Ron來到弗雷澤河捕魚,在與一條900磅的白鱘魚奮戰數小時後,終於將其制服。據了解,他們抓獲的這條可是北美洲被發現的最大的魚之一,在為其測量過之後,Paul將該珍稀魚放回大自然中。

閱讀全文

與俄羅斯白鱘生活在哪裡相關的資料

熱點內容
金華義烏國際商貿城雨傘在哪個區 瀏覽:777
俄羅斯如何打通飛地立陶宛 瀏覽:1151
韓國如何應對流感 瀏覽:934
在德國愛他美白金版賣多少錢 瀏覽:972
澳大利亞養羊業為什麼發達 瀏覽:1413
如何進入法國高等學府 瀏覽:1488
巴西龜喂火腿吃什麼 瀏覽:1420
巴西土地面積多少萬平方千米 瀏覽:1280
巴西龜中耳炎初期要用什麼葯 瀏覽:1244
國際為什麼鋅片如此短缺 瀏覽:1647
巴西是用什麼規格的電源 瀏覽:1470
在中國賣的法國名牌有什麼 瀏覽:1371
在菲律賓投資可用什麼樣的居留條件 瀏覽:1283
德國被分裂為哪些國家 瀏覽:892
澳大利亞跟團簽證要什麼材料 瀏覽:1227
德國大鵝節多少錢 瀏覽:887
去菲律賓過關時會盤問什麼 瀏覽:1212
澳大利亞女王為什麼是元首 瀏覽:1042
有什麼免費的韓國小說軟體 瀏覽:770
申請德國學校如何找中介 瀏覽:6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