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納卡地區再度爆發沖突,亞塞拜然雖與俄羅斯產生沖突,它有什麼表現
納卡地區再出爭議,亞塞拜然為「耍無賴」,甚至還和俄羅斯翻臉。眾所周知,亞美尼拉和亞塞拜然的戰爭已落下帷幕,從俄羅斯主導的納卡問題協議來看,加美尼亞應及時從那納卡撤出,交出自己得到的納卡領土。在這點上,亞美尼亞做得還是不錯的。截止至目前為止,已經將多個城市全部都交還給亞塞拜然接管,但在金礦方面雙方卻遲遲沒能達成一致。
在爭奪金礦歸屬權這個問題上,亞塞拜然顯得是寸步不讓,多次和這處金礦的工作人員發生沖突,隨後亞塞拜然方面還遭遇了亞美尼亞領導的反抗行為,甚至爆發了槍戰。俄羅斯維和部隊到達那時,制止雙方的行為,對那些「上頭」的亞塞拜然士兵進行驅趕。本來這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可亞塞拜然這次面對俄羅斯這個不可敵的強敵時卻是寸步不讓,甚至還和俄羅斯維和部隊間爆發了「全武行」。雖然沒動槍,但還是使納卡的氣氛變得非常焦灼,據說在俄羅斯發出警告後,亞塞拜然現在已經撤出俄羅斯所畫的紅線,化解了雙方的矛盾和沖突。
⑵ 為什麼是納卡地區發生沖突
納卡沖突,實質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沖突。納卡在國際上被認為是亞塞拜然的一部分,亞塞拜然在最近幾十年來並沒有實際控制這里,而且納卡地區90%以上是亞美尼亞人。
兩國因為納卡問題進行了長達多年的戰爭,後來在俄羅斯和國際社會的調解下,暫時保持「納卡實際上獨立,但國際上不承認」的現狀。
國際上普遍承認納卡是亞塞拜然領土
造成這個問題的根源比較復雜,因為在歷史上,納卡地區的民族成分變化多次,亞美尼亞民族和亞塞拜然民族是鄰居,亞美尼亞人主要居住在山區,納卡地區也是屬於山區部分,而亞塞拜然人原本主要生活在裏海沿岸的平原地區。
也就是說,包括納卡地區在內的高加索山脈南麓山區是亞美尼亞人的底盤,他們信仰基督教。但不同的是,亞美尼亞周邊均是伊斯蘭教的范圍,亞塞拜然也包括在內。
⑶ 納卡沖突是怎麼回事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簡稱納卡地區)位於南高加索,為亞塞拜然領土。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面積約4,400平方公里。人口18萬,其中80%為亞美尼亞族人。歷史上阿亞兩族就納卡歸屬素有爭議。1988年,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為爭奪納卡爆發戰爭,亞美尼亞侵略佔領納卡及其周圍亞塞拜然領土。1994年,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就全面停火達成協議,但兩國一直因納卡問題處於敵對狀態,兩國之間的武裝沖突時有發生[1]。
2020年9月27日,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在納卡地區爆發軍事沖突,事件已造成至少23人死亡,上百人受傷。亞塞拜然總統稱,有平民在事件中傷亡10月4日,納卡地區沖突已致至少230人死亡10月10日12時,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之間達成的停火協議正式生效。不過在停火協議生效的數分鍾後,兩國再次爆發沖突,並相互指責對方違反停火協議。俄羅斯、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三國領導人2020年11月9日簽署聲明,宣布納卡地區從莫斯科時間10日零時(北京時間10日5時)起完全停火。根據該聲明,亞塞拜然與亞美尼亞將交換戰俘、其他關押人員和遇難者遺體,俄將在納卡地區部署維和部隊
⑷ 納卡沖突的情況介紹
早在70年代蘇聯國內民族問題突出的年代,納卡州的民族爭端成為蘇聯民族問題一個代表,但當時這一地區並未發生沖突事件,當時的蘇共中央有人建議把納卡州升格為納卡共和國,脫離亞塞拜然,也不歸屬亞美尼亞而歸屬蘇聯中央直接領導,以解決納卡問題,但是以勃列日涅夫為首的蘇聯領導層認為民族問題較為復雜,不要輕易改變當時的現狀和法律,以免發生更大規模的問題,納卡問題就此擱置,也埋下了日後沖突的種子。
1988年2月,納卡當局在亞美尼亞支持下宣布脫阿入亞。1989年6月宣傳獨立,亞阿兩族爆發沖突。蘇聯解體後沖突演變為阿亞戰爭,亞佔領納卡及其附近地區。在俄羅斯等國調停下,阿亞雙方於1994年5月實現停火。兩國接受歐安組織明斯克小組(三主席為俄、美、法)的調解。1997年9月,三主席提出分階段解決納卡問題方案,即亞先撤出納卡以外的阿被佔領土,然後就納卡地位進行談判。亞予以拒絕,堅持納卡作為一方參加談判,並提出撤軍與最終確定納卡地位一攬子解決。1998年11月,明斯克小組提出阿同納卡組成「共同國家」的方案。阿認為該建議賦予納卡同阿平等地位不能接受,主張納卡在阿主權范圍內享有高度自治。1999年至今,阿亞兩國總統進行了多次直接會晤,但尚未取得重大突破。
⑸ 納卡沖突,誰才是最大贏家呢
中國古代有句話叫做「螳螂撲蟬,黃雀在後」,意思是往往一件爭斗和戰爭,最大的贏家並不是當事雙方,而是幕後的第三人。這句話體現在國家層面更是如此,對於國家之間的戰爭,往往那是兩敗俱傷,即使有戰爭勝利的一方,其實也不是贏家。而最典型現在的納卡戰爭,誰才是最大贏家呢?這個幕後大國那是一件三雕。
而俄羅斯最終一錘定音,軍隊直接進入,使得西方和土耳其想要插手高加索事物的企圖那是立刻破滅了。所以俄羅斯最終的行動,以最小的代價,那是一箭三雕,成為納卡沖突的最大贏家。從這也可以看到俄羅斯總統普京的強悍眼光和戰略能力。
⑹ 納卡沖突的歷史背景
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納卡)地區位於外高加索,面積4400平方公里。蘇聯時期,它是亞塞拜然西南部的一個自治州,多數居民為亞美尼亞族人。
由於對當地經濟和生活條件不滿意,納卡地區的亞美尼亞人一直謀求將納卡並入亞美尼亞。1988年2月,主要由亞美尼亞人組成的納卡州蘇維埃要求把這一地區劃歸亞美尼亞共和國管轄。同年6月,亞美尼亞最高蘇維埃表示同意接管納卡州,但亞塞拜然方面堅決拒絕變更領土的任何要求。當時的蘇聯最高蘇維埃也不同意改變納卡州的歸屬。與此同時,納卡州境內的亞美尼亞人和亞塞拜然人的沖突卻愈演愈烈。
蘇聯解體後,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兩國為爭奪納卡爆發戰爭,亞美尼亞佔領了納卡及其周圍原屬亞塞拜然的部分領土。1994年,兩國就全面停火達成協議,但至今仍因納卡問題處於敵對狀態。
1992年,在俄羅斯倡議下,歐洲安全與合作會議(歐安組織的前身)成立了由12國組成的明斯克小組,俄美法三國為該小組聯合主席國。自此,有關納卡問題的不同級別談判在明斯克小組框架內陸續舉行,但談判至今未取得實質性進展。
1994年,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就全面停火達成協議,但至今仍因納卡問題處於敵對狀態,小規模沖突不斷。
⑺ 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互相傷害,納卡問題到底是如何出現的
納卡地區位於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之間,在國際上,這片地區普遍認為是亞塞拜然的一部分,但實際上,這個地區的主體民族是亞美尼亞人。
蘇聯解體後,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獲得獨立,並在納卡問題上發生沖突,導致這片以亞美尼亞人為主的地區並沒有加入亞美尼亞,亞塞拜然也沒有獲得事實上的控制。納卡地區獲得事實上獨立,當地成立了「納卡共和國」,但沒有得到國際承認。
▲2020年的納卡沖突
⑻ 停火再次被破壞,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實現和平的阻力在哪裡呢
其實,明眼人都知道,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在俄羅斯首都莫斯科,簽署的有阿塞拜壃和亞美尼亞,以及俄羅斯三國的停火協議,遭到破壞的背後——是土耳其在作祟。因為,土耳其希望能夠通過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的戰爭,將俄羅斯拉入其中,並逐步實現拖垮俄羅斯經濟的目的。
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簽訂的停火協議,字跡還未乾,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的炮火又再次響起,這是在打臉俄羅斯,是土耳其在打臉俄羅斯,沒有土耳其簽訂和承認的停火協議,就不是真正的停火協議,也不可能得到真正執行,土耳其對高加索的擴張是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和平的最大阻力。
俄土的博弈和沖突在敘利亞之後,又在高加索地區引燃了,俄羅斯對亞塞拜然和亞美尼亞沖突一直隱忍,俄羅斯對土耳其的擴張一再退讓,俄羅斯是在擔心美國軍事力量,美國軍事力量如果伺機進入高加索,那俄羅斯家門口必然會大亂,俄羅斯戰略安全的危機也就到了。
⑼ 俄羅斯維和部隊將前往納卡,維和部隊主要進行哪些方面的工作
聯合國維和部隊不能主動攻擊,聯合國維持和平部隊的總司令是聯合國秘書長。
部隊的人員由聯合國成員國自願提供。維持和平部隊是由武裝部隊的分遣隊組成,士兵可以配備輕型防禦性武器。聯合國規定在執行國際維和任務時各國的軍隊著本國軍隊的制服,佩戴本國的軍銜標志,左臂佩戴本國的國旗,右臂佩戴聯合國旗。為了方便識別維和部隊,各國部隊均頭戴藍色的頭盔,因為藍色代表和平,頭盔上有聯合國標志和英文的UN。久而久之大家都習慣性地稱維和部隊為“藍盔部隊”。
派遣軍事觀察團是聯合國維持和平行動的另一種形式。
聯合國向沖突地區派遣軍事觀察組,需由安理會或大會決定,並徵得有關各方同意,授權聯合國秘書長組織。觀察組的人員由聯合國成員國提供,由非武裝的軍官組成。它的使命是維持和平行動。在執行任務時,觀察員不能攜帶武器,必須嚴守中立,不得捲入沖突的任何一方,更不能幹涉所在國的內政。
⑽ 納卡地區,是如何在歷史上被亞美尼亞和亞塞拜然反復爭奪的
納卡沖突,實質是基督教和伊斯蘭教的沖突。納卡在國際上被認為是亞塞拜然的一部分,亞塞拜然在最近幾十年來並沒有實際控制這里,而且納卡地區90%以上是亞美尼亞人。
▲緊張的納卡局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