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前蘇聯衛國戰爭資料
蘇德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蘇聯反對納粹德國及其歐洲盟國的戰爭,時間從1941年6月22日開始到1945年5月蘇聯攻佔德國首都柏林為止。為了區分1812年~1813年俄國抵抗拿破崙侵略的「衛國戰爭」(俄語: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意為愛國戰爭,中文為俄國衛國戰爭),蘇聯將這場戰爭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俄語為: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意為偉大的愛國戰爭),中文稱為蘇聯衛國戰爭。
蘇德戰前的形勢
二十世紀30年代,阿道夫·希特勒(Adolf Hitler)領導的德國法西斯政權迅速崛起,而英法美等西方國家採取的綏靖政策則更加助長了法西斯德國的勢力。而此時的蘇聯,最高領袖約瑟夫·維薩里奧諾維奇·斯大林(Иосиф Виссарионович Сталин)為實現自己的利益和德國簽署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該條約中包括了「秘密附屬議定書」,劃分兩國在波蘭、波羅的海三國、芬蘭以及東歐其他國家的勢力范圍。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法西斯德國的軍隊很快就席捲了中歐、西歐大陸、北歐和巴爾干半島,1941年,德國控制了歐洲包括法國、波蘭西部、荷蘭、挪威等16個國家的人力、物力資源。而這時的全世界,只有英國在獨自和法西斯軸心國作戰。
1930年代末的蘇聯,經過十幾年的大規模經濟建設,工業產值已經躍居歐洲第一,但是生產質量和人民生活水平則遠不如德國。另外,蘇全國也剛從瘋狂的肅反大清洗運動中慢慢恢復正常的國家秩序。在德軍橫掃歐洲之時,斯大林看到如此強大的德國必然會威脅到蘇聯的國家安全,便開始著手採取防範德國的系列措施:將蘇聯的重工業和軍工工業有計劃地遷移到烏拉爾山(Урал)以東;對德國和談,避免刺激德國;穩住東方的日本,和日本簽署中立條約;建立「東方戰線」,增加戰略縱深等等。
在蘇聯的系列准備措施中,建立東方戰線是最具爭議的,在建立東方戰線的進程中,蘇聯根據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中的秘密條款佔領了約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將芬蘭、羅馬尼亞等國迅速地推向自己的對立面,還遭受到世界各國的普遍譴責。且事實上東方戰線在戰爭中起到的作用也極其有限。
德國方面,西線戰事的順利進行,只有英國憑借海洋的優勢在拚死抵抗,讓希特勒感到有機會騰出手來對付東邊的大國蘇聯了,而德國的情報機構對蘇聯的錯誤判斷,也讓希特勒認為蘇聯是非常容易對付的國家,便開始著手制定入侵蘇聯的計劃,計劃代號:巴巴羅薩作戰(Unternehmen Barbarossa)。
巴巴羅薩計劃是集中大量兵力,以「閃電戰」從數個方向實施迅猛而深遠的突擊,佔領蘇聯首都莫斯科(Москва)、蘇聯第二和第三大城市列寧格勒(Ленинград)和基輔(Київ,Киев)等,把蘇聯紅軍的主力消滅在蘇聯西部地區,爾後向蘇聯腹地長驅直入,進抵阿爾漢格爾斯克(Архангельск)、伏爾加河(Волга)、阿斯特拉罕(Астрахань)一線,並用空軍摧毀烏拉爾工業區,從而擊敗蘇聯。
巴巴羅薩計劃出台半年後,蘇聯還渾然不覺,1941年5月1日,莫斯科紅場舉行閱兵式紀念國際勞動節,雖然英國等國和蘇聯間諜多次向斯大林匯報,德國將在1941年夏進攻蘇聯,但斯大林認為,英國和德國的戰爭見分曉之前,德國還沒有能力進犯蘇聯。他甚至懷疑,這是英國間諜為了將蘇聯拉入對德作戰的陷阱而捏造的。
另外,據俄羅斯學者鮑里斯·瓦季莫維奇·索科洛夫(Борис Вадимович Соколов)出版的《二戰秘密檔案》(俄語版於2001年出版,中文翻譯版於2005年出版)(«Разведка. Тайны Второй мировой войны» (2001))一書中披露,斯大林還曾有一個進攻德國的「大雷雨計劃」(Операция "Гроза"),該計劃還比巴巴羅薩計劃更早出台,只是由於蘇聯的戰爭准備還沒有達到進攻的要求而被德國的巴巴羅薩計劃先行一步。可見斯大林對德國的進攻計劃是完全沒有防備的。
但是,斯大林的判斷錯了,一場有史以來最為慘烈的戰爭在1941年6月22日正式打響。
初期軍事實力對比
戰爭開始時雙方的軍事實力對比:
總兵力:德國730萬、蘇聯537.3萬
初期直接作戰兵力:德國550萬(含羅馬尼亞、匈牙利和芬蘭等國軍隊) 蘇聯268萬
編制:德國190個師(包括19個坦克師,14個摩托化師)、蘇聯170個師另2個旅
坦克:德國4300輛、蘇聯新型坦克1475輛,大量舊式坦克
火炮:德國4.72萬門(50毫米以上)、蘇聯3.75萬門
作戰飛機:德國4980架、蘇聯新型飛機1540架,大量舊式飛機
作戰艦艇:德國192艘、蘇聯396艘
戰爭進程
德國進攻階段
1941年6月22日凌晨4時30分,德軍在北起波羅的海、南至黑海的1800多公里的漫長戰在線分為北方、中央、南方3個集團軍群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新階段。
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任務是圍殲白俄羅斯(Белоруссия)的蘇軍,兵源達50個師另2個旅,進而進攻蘇聯的心臟莫斯科,北方集團軍群的兵力是29個師,任務是殲滅波羅的海沿岸的蘇軍,進攻列寧格勒,南方集團軍群的任務是向基輔和整個烏克蘭(Україна,Украина )總方向進攻,把烏克蘭的蘇軍主力消滅在第聶伯河(Днепре,Дніпро)以西,兵源達57個師另13個旅。此外,還有直指北方的挪威和芬蘭兩個集團軍,分別向摩爾曼斯克(Мурманск)和列寧格勒方向實施突擊。
戰爭剛開始,蘇聯西部66個機場遭到猛烈轟炸,蘇軍半天之內就損失飛機1200架,其中800架未及起飛即被毀於機場,蘇聯西部城市、海空軍基地、通訊設施,在德軍航空兵襲擊之下嚴重受損,邊境軍區指揮機構基本陷於癱瘓。德軍在戰爭的第一天就前進了50至60公里。蘇聯國防委員會在戰況不明的情況下,於當晚發布不切實際的命令,要求邊境軍區實施猛烈反擊,消滅入侵之敵,這種盲目的指揮使前線戰況更加惡化。
在戰爭的頭一周,德軍憑借突然進攻、武器裝備上的優勢、軍隊早已動員和集中並有作戰經驗等優勢,打得極其順手,中央集團軍群已推進到白俄羅斯首都明斯克(Минск),南方集團軍群的前鋒,已近至通向基輔的接近地,北方集團軍群,已經渡過西德維納河。
面對有備而來的德軍,蘇軍猝不及防,蘇聯政府雖然採取緊急措施,把前沿軍區改為方面軍,成立了蘇軍統帥部,但由於大量工作未能搶在戰爭爆發之前就緒,因而在戰爭開始時嚴重失利,由於蘇軍裝備陳舊,指揮人員素質較差,對敵主攻方向判斷失誤等原因,致使戰爭初期,便有28個師被全殲,70個師人員武器損失過半。據戰後西方公布的統計資料,在蘇德戰爭的頭18天,蘇聯損失2000列火車的軍火,3000門大炮,2000架飛機,1500輛坦克,以及30萬蘇軍被俘。
德軍在佔領明斯克後,7月15日,通過激烈戰斗,攻佔了蘇聯首都莫斯科的門戶斯摩棱斯克(Смоленск),合圍了蘇軍十幾個師,切斷了蘇聯西部最重要的交通干線明斯克-莫斯科公路,並將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的司令部設在此地。而此時德軍離莫斯科僅有380公里之遙了。
這時德軍犯了一個可能是事關全局的錯誤,德軍分調部分進攻莫斯科的中央集團軍群主力進攻南方的基輔,以佔領蘇聯的糧倉——烏克蘭。基輔戰役從盛夏打到秋初,蘇軍在基輔防禦戰中嚴重失利,不僅損失了前沿兵力,而且用於這個方向上的預備隊也消耗殆盡,部署在基輔地域上的兩個方面軍中,有6個集團軍被合圍,西南方面軍主官全部陣亡,尚有幾個集團軍的司令被俘,據德軍方面宣布,德軍圍殲蘇軍66萬人,是歷史上最大規模的殲滅戰。9月,北方集團軍群已經佔領立陶宛、拉脫維亞和愛沙尼亞全部,進抵列寧格勒近郊,並聯合芬蘭軍隊完全封鎖了列寧格勒,開始了持續達900天的列寧格勒保衛戰。德軍雖然在南方和北方取得重大勝利,但在北路列寧格勒卻沒有完全得手,而中路卻錯過了進攻莫斯科的最好時機,也錯過了一舉擊潰蘇聯的最佳機會。
9月底,德軍中央集團軍群大舉進攻莫斯科,這次進攻的代號是「台風」(Unternehmen Taifun)。德軍用於台風行動莫斯科方向的兵力達180萬,75個師,1700輛坦克,14000門火炮,1400架飛機。蘇軍在莫斯科以西300餘公里縱深內,建立了梯次配置的多道防禦地帶,有3個方面軍和一個戰役集群,125萬兵源,共75個師,990輛坦克,7600門火炮,677架作戰飛機擔任防禦,蘇共中央政治局、國防委員會、最高統帥部和總參謀部作戰組一概不離開莫斯科。最兇猛的進攻遇到了最頑強的抵抗,進入10月份後,蘇聯進入了秋冬時節,而這對蘇軍則非常有利。11月7日,冒著德軍的炮火,斯大林堅持在紅場舉行紀念十月革命勝利24周年的閱兵式,閱兵式後的蘇軍直接開赴前線。經過浴血奮戰,蘇軍憑借極其堅強的抵抗和熟悉的自然條件,蘇軍頂住了德軍進攻,並於1941年12月轉入反攻。
在隆冬時節,伴隨著莫斯科近郊的隆隆炮聲,時光的河流淌入了分外火爆的1942年。
1942年4月,莫斯科會戰以蘇軍獲得勝利而告終:此戰宣示俄式「大炮兵主義」戰勝德式「機甲化坦克部隊」戰法,夙有「世界坦克戰之父」美譽之德國名將古德里安上將被希特勒怒調返回德國離開東戰場,為「莫斯科攻防戰」失敗負責。蘇軍這時初步穩定了蘇德戰場局勢,打亂了德國的「閃電戰」計劃。但蘇聯的反攻在德軍的技術優勢面前很快就失利了。
在莫斯科會戰失利後,德軍將戰略重點放在南線,集中力量進攻全蘇最大的產油區——高加索油田。1942年5月,蘇軍在哈爾科夫地域的進攻作戰失利,有幾個集團軍被全殲。6月德軍攻佔了蘇聯克里米亞地區黑海艦隊的主港塞凡堡(Севастополь)(塞凡堡戰役)。接著,揮師直指斯大林格勒和外高加索,企圖從東南方向迂迴莫斯科,並攻佔外高加索的蘇石油產地,切斷蘇南部地區與莫斯科的聯系。蘇軍節節敗退,被迫再次轉入防禦。6月28日,德軍向頓河(Дон)大草原方向發動了規模巨大的夏季攻勢,渡過了頓河河曲,攻佔了羅斯托夫(Ростов-на-Дону) 。
這時德軍又犯下了一個不可饒恕的錯誤,分兵進攻斯大林格勒和北高加索,第六集團軍進攻斯大林格勒(Сталинград),第四裝甲軍團進攻高加索油田。這時二戰最為血腥的正面戰役——斯大林格勒會戰開始。
戰爭轉折階段
1942年,蘇聯國民經濟轉入戰時軌道,軍工生產已經恢復並有一定發展,給軍隊提供的新式武器裝備逐漸增多,敵後游擊運動開展得更加廣泛,同時蘇聯還得到美英戰略物資和武器裝備的援助。但是,在1942年初至1942年夏,蘇軍在蘇德戰場還未扭轉頹勢,而且戰局卻有利於德軍一方。
1942年7月下旬,斯大林格勒會戰打響。德國精銳的第六集團軍向斯大林格勒方向推進,戰役開始時,蘇軍在斯大林方向的防禦力量薄弱,蘇軍在萬般無奈之際,將兩個正在組建的坦克集團軍投入戰斗,卻被德軍完全殲滅。7月底,德軍將第四裝甲軍團從高加索油田邊緣抽調來支援進攻斯大林格勒方向,德軍的兵力有25萬人,740輛坦克和1200架飛機的支援。而蘇軍的斯大林格勒方面軍,是在被德軍完全擊潰的的西南方面軍基礎上匆匆組建的,只有18個滿員師和16個不滿員師,作戰部隊為16萬人,有近400輛坦克和600多架飛機。德軍在戰役之初進展順利,雖然蘇軍頑強抵抗,德軍還是突破蘇軍的層層防線,9月13日,德軍突入市區。斯大林在這個危重的時刻特意打電話命令斯大林格勒市委、軍工企業一個也不準後撤,要在戰斗中繼續組織生產。斯大林還有一句在當時非常著名的命令:「決不後退一步!」,命令擔任斯大林方向的士兵和軍官在危重時刻不允許後退,若後退則面對的是極其嚴厲的懲罰。這時,在斯大林格勒擔任防禦任務的還有蘇聯新組建的東南方面軍。而自從德軍進入斯大林格勒市區後,一場曠日持久且血雨腥風的巷戰開始了。
蘇軍統帥部在斯大林和最高統帥助理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總指揮朱可夫(Георгий Константинович Жуков)和總參謀長華西列夫斯基(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Василевский),研究挽救斯大林格勒辦法,他們認為只有用城市吸引住德軍的重兵集團,再用強大的預備隊合圍德軍第六集團軍,該計劃的代號為「天王星」(Операция "Уран")。但是天王星計劃最快必須到11月中旬才能部署成功,也就是說,為執行天王星計劃,斯大林格勒還得堅持2個月以上。而且防守人力薄弱的斯大林格勒來說,這是極端困難的。但是,蘇軍的抵抗卻異常頑強,雙方的戰斗非常激烈,即使是對一個街區甚至一棟建築的爭奪,都要付出巨大的傷亡代價。至9月底,蘇軍固守的地段只有伏爾加河西岸的縱深不到1公里的狹長地帶,但德軍卻一直不能完全佔領斯大林格勒,並一直堅持到11月份。擔任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軍區司令崔可夫(Василий Иванович Чуйков)在回答人們關於德軍為什麼不能佔領斯大林格勒的問題時說:「敵人(德軍)只能踏著我們的屍體前進,而蘇軍是殺不完的。」由於第六集團軍司令保盧斯(Friedrich Wilhelm Ernst Paulus)為了在寒冬到來之前佔領斯大林格勒,發動了猛烈的進攻,戰爭進入白熱化。
11月19日拂曉,蘇軍實施天王星計劃,在斯大林格勒附近開始大規模反攻,11月23日,蘇軍合圍了德軍第六集團軍全部。希特勒命令德軍「戰斗到最後的一兵一卒一槍一彈」,並命令曼施坦因(Erich von Manstein)將軍率領的A集團軍群的裝甲重兵集團實施救援,但被蘇軍所阻。1943年1月10日,蘇軍發動總攻,至1943年2月2日,德軍剛提升為元帥的第六集團軍司令長官保盧斯投降,蘇軍完全殲滅了進攻斯大林格勒的德軍第六集團軍,從而根本扭轉了蘇德戰場的局勢。蘇軍在斯大林格勒戰役的勝利,使蘇德戰爭出現了歷史性轉折,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轉折點。而斯大林格勒戰役也成為歷史上最為殘酷的戰役,雙方共約有200萬人在瓦礫中喪生,其中50萬是平民,而普通士兵在被投入斯大林格勒戰役後的平均壽命則以分鍾計。
1943年是蘇德戰場轉折性的一年,斯大林格勒戰役後,蘇軍繼續向頓河上游、庫爾斯克(Курск)方向和哈爾科夫方向發展進攻,收復了庫爾斯克等地。同年1月,蘇軍突破德軍對列寧格勒共900天的封鎖,而在封鎖列寧格勒期間,列寧格勒市民在寒冷、飢餓和德軍的威脅下支撐了900天,城內約有一半的人死亡,被稱為世界軍事史的奇跡。與此同時,蘇軍在高加索方向轉入進攻,至4月初收復了北高加索大部分地區。
1943年7月,德軍在庫爾斯克突出部集中優勢兵力,企圖包圍庫爾斯克突出部的兩個方面軍的蘇軍,發起其在東線的最後一次進攻戰——庫爾斯克會戰 ,德軍給這次進攻戰的代號為「堡壘」(Unternehmen Zitadelle)。
蘇軍在戰役之前獲得准確情報,而對庫爾斯克突出部加強了防禦,並在游擊隊的幫助下,擾亂德軍的後勤保障系統。蘇軍用於庫爾斯克防禦決戰的兵力有中央方面軍和沃羅涅日方面軍133萬餘人,配備坦克和自行火炮3400餘輛,此外還有作為總預備隊草原方面軍。德軍用於庫爾斯克方向的兵力達90萬人,共50個師,並用其中29個師組成兩大突擊集團,從北面突擊庫爾斯克的15個師,而南面有14個師,兩個突擊集團配備有2700輛坦克。7月5日晨,庫爾斯克決戰打響,但在蘇軍極其頑強的防禦面前,德軍的進攻收效甚微。12日,雙方在庫爾斯克突出部南翼的門戶奧博楊(Обоян)方向名不見經傳的小村普羅霍羅夫卡(Прохоровка)發生坦克遭遇戰,雙方各有1200輛坦克參戰,各有大量飛機支援,激烈的戰斗持續了一整天。當滾滾的坦克鐵流加上步兵、炮兵和航空兵匯合到一個小小村莊時,世界軍事史上最大的坦克大會戰爆發了。當日暮時分,蘇軍在這場決戰中取得了關鍵性的勝利(近十多年的西方研究稱德軍實際上以較小的交換比在戰術上擊敗了蘇軍,但此役確實將德軍的進攻能量耗盡)。8月23日,蘇軍收復哈爾科夫,庫爾斯克戰役以蘇軍全面獲勝而結束。
庫爾斯克會戰是蘇德戰爭中最大規模的決戰,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最大規模的戰役,這場決戰使德軍喪失了約50萬士兵,1500多輛坦克,3000多門火炮,3700多架飛機,基本喪失了進攻能力。
從此,蘇軍完全奪得戰略主動權,德軍被迫轉入全面防禦。8月,蘇軍在大盧基(Великие Луки)到黑海長達2000多公里的戰線上展開進攻,到11月為止,收復近一半失地,包括布良斯克(Брянск)、斯摩棱斯克、基輔等大城市。
蘇聯反攻階段
1943年8~11月,蘇軍在南線徹底肅清高加索地區的德軍,收復了頓巴斯;在烏克蘭,收復了第聶伯羅彼得羅夫斯克和基輔;在中線解放斯摩棱斯克。1944年初蘇軍擁有635萬人,不僅在兵員上而且在重要武器裝備方面均已超過德軍。蘇軍不僅得到後方人民的大力支持,而且得到敵占區近百萬游擊戰士的緊密配合。此外,還得到了美英的援助,這些都為戰略反攻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1944年開始,蘇軍對德軍連續發動了10次重大的戰略性進攻作戰,蘇聯史學家稱為「十次斯大林突擊」,收復了本國的全部領土,並將戰線推移到境外,進入波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南斯拉夫等國作戰,到年底共消滅德軍約200萬人。
1945年初,在蘇德戰場上,蘇聯軍隊(包括約34萬人的波、羅、保、捷的軍隊和法國空軍團)總兵力670萬人,擁有10.73萬門大炮和迫擊炮,1.21萬輛坦克和強擊火炮,1.47萬架飛機。與此相比,德軍擁有370萬人(其中包括21萬匈牙利部隊),5.62萬門大炮和迫擊炮,8100輛坦克和強擊火炮,4100架飛機。蘇軍在兵力和武器方面佔有絕對優勢。
1945年春天,蘇軍在東歐各國軍民的配合下,通過匈牙利戰役、維斯瓦-奧得河戰役、西里西亞戰役、東波莫瑞戰役,消滅大量德軍有生力量,佔領波蘭、匈牙利、奧地利東部及維也納、捷克斯洛伐克一部分和德國東部。為攻克柏林創造了條件。
到1945年3月底和4月初,蘇軍已為攻打柏林作好准備。參加這次戰役的部隊是朱可夫元帥指揮的白俄羅斯第一方面軍,羅科索夫斯基元帥指揮的白俄羅斯第二方面軍和科涅夫元帥指揮的烏克蘭第一方面軍,總兵力在250萬人以上,希特勒為死守柏林,也組織了總共為100萬人的兵力。
1945年4月16日,蘇軍從奧得河、尼斯河同時向柏林發動進攻,激戰16個晝夜,至5月2日下午3時,德軍停止抵抗,柏林戰役結束。蘇軍殲滅和俘虜德軍40多萬人。盤踞在捷克斯洛伐克的德國兩個集團軍群(55個師)也於5月中旬投降。蘇聯紅旗插上了柏林國會大廈的頂峰,標志著戰爭的結束。
1945年5月8日24時,德國無條件投降儀式在柏林正式舉行。參加儀式的蘇方代表是朱可夫元帥和外交部副部長維辛斯基。儀式由朱可夫主持。盟軍最高統帥部的代表是:英國空軍上將特德、美國戰略空軍司令斯帕茨將軍、法軍總司令塔西尼,代表德國在投降書上簽字的是:陸軍元帥凱特爾、海軍上將弗雷德堡、空軍上將施通普夫。德國投降書於1945年5月9日零時生效。歐洲戰爭到此結束。
蘇聯衛國戰爭以蘇聯大獲全勝而結束,根據蘇、美、英三國首腦的雅爾塔會議決定,在德國投降和歐洲戰爭結束後,蘇聯參加同盟國方面對日本作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也以反法西斯盟國的全面勝利而結束。
其他國家的作用
西方國家的援助
蘇德戰爭爆發後,英美等西方國家發表聲明,願意為蘇聯提供援助。美國總統羅斯福表示《租借法案》適用於蘇聯。並和英國一道,參與對蘇聯極其危險的援助。蘇聯從西方盟國那裡得到的武器、能源、設備和材料等,對蘇聯抗擊德國作戰起到了相當重要的作用。
某些西方學者甚至認為,沒有西方的援助,蘇聯不僅不可能贏得蘇德戰爭,而且甚至無法抵擋德國的入侵,也不能生產足夠的武器和技術裝備,也不能保障戰爭所用的燃料和彈葯。但絕大部分蘇聯學者和其他人士對上述觀點卻嗤之以鼻,認為西方的全部援助只佔到蘇聯生產的4%,從整體上來說,這些援助的作用並不是很大,無論如何也不可能對衛國戰爭起決定性影響。
不過不管爭議的內容是什麼,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沒有蘇聯人民不顧一切的抵抗和犧牲精神,再多的援助也是無濟於事的。還有應該值得強調的是,西方國家對蘇聯的援助是以鮮血和生命為代價的,也是世界反法西斯盟國在戰爭時期團結和友誼的表現。
歐洲第二戰場的開辟
蘇德戰爭爆發後,斯大林一直敦促英國和美國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為了緩解蘇聯所受到的沉重壓力,但都被美英以各種借口所拒絕。1941年夏直到1944年,德軍除了在北非和義大利戰場和美英等國軍隊作戰外,將自己的大部分部隊和作戰資源用於東線。有些人認為遲至1944年5月蘇德戰場勝負已定的時候,英美等國為了維護自己在歐洲大陸的利益,才在法國諾曼底成功登陸,從西線進攻德國,但西方史家的主流撰述和此並不相同,聯軍遲遲無法攻擊法國是受到第厄普突襲戰失敗以及對登陸尚未准備好影響。俄國人對於吸收第二戰場兵力有巨大貢獻則是無庸置疑的。
影響和後果
蘇德戰爭對世界的影響
蘇德戰爭的進行對世界反法西斯戰場有著極其深遠的影響,蘇聯可以被認為是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貢獻最大的國家,絕大多數蘇聯及俄羅斯學者和很多西方學者在戰後都認為,假若沒有蘇聯政府及蘇聯人民的頑強抵抗,那這場世界性的戰爭的勝負尚很難判斷。蘇聯的抵抗為英美等西方盟國發展軍工業、增強武裝力量、發展海軍贏得了寶貴的時間。
雙方人員傷亡統計
蘇德戰場之所以被稱為二十世紀最為慘烈、最為血腥的戰場,是因為這場戰爭導致了驚人的傷亡情況。
蘇聯的傷亡數字是非常驚人的,各方的統計數據並不一樣。最近俄羅斯公布的數字是,軍隊作戰亡688.5萬(包括傷病而亡),到達前線途中亡50萬,加上被俘後亡的數量,蘇聯軍隊共亡916.48萬,平民死亡1740萬,總亡2660萬,蘇聯全國的成年男子有一半非死即殘。
德國方面,二戰德國總傷亡600萬。投降前亡於戰爭中的德國士兵約有400萬。
在戰時和戰後的很長時間里,蘇聯出於正面宣傳和維護領導威信的需要,公布的數字常有虛假。1941年十月革命節斯大林發表講話,宣布蘇軍開戰4個月來共損失175多萬人(死35萬人,傷103萬人,失蹤37萬人),殺傷了450萬德軍。這對己方和敵方損失都有了幾倍的縮小和誇大。1946年1月,全蘇人口統計時,因戶籍混亂,只概略算出死亡1500萬人,包括軍人750萬。同年,斯大林在莫斯科市選舉時宣布本國共死亡700萬人。1956年蘇共二十大後,赫魯曉夫致瑞典首相埃爾塔的信首次承認戰時死亡 2000萬人,卻避而不談具體損失。蘇聯解體前提倡「公開化」,查證檔案後於1991年6月宣布了戰時軍人因戰事死亡688萬(作戰傷亡共2335萬),加上被俘後遇害共死亡866萬人,再加上平民犧牲,全國共死亡2700萬人。
對於蘇聯來說,雖然取得了最後勝利,但是,驚人的傷亡數據使得人們對這場戰爭的詮釋變為雖勝猶敗。德國雖然在戰爭中最後失利,但其如創造藝術般的戰爭指揮才華,被後世廣為尊敬。但是德國在佔領區進行種族屠殺等犯下的罪行則受到了世界輿論的廣泛譴責。
⑵ 簡要描寫蘇德戰爭
蘇德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叫「巴巴羅薩」的計劃,出動190個師,3700輛坦克,4900架飛機,47000門大炮和190艘戰艦,共550萬人,在航空兵支援下,兵分三路以閃電戰的方式突襲蘇聯。1941年7月3日,斯大林向蘇聯人民發表廣播演說,號召全體蘇聯人民團結起來,全力以赴同希特勒法西斯做殊死的斗爭,蘇德戰爭全面爆發。著名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被譽為二戰經典的轉折之戰,自此蘇軍進入戰略反攻階段,並於1945年4月30日攻佔德國首都柏林,1945年5月8日夜間,德國舉行了無條件投降儀式,投降書於1945年5月9日凌晨生效,蘇德戰爭就此結束
⑶ 蘇聯衛國戰爭中經歷了哪幾次重大戰役
要說是具有重要歷史意義的戰役,那麼按開始時間順序是:列寧格勒保衛戰、莫斯科會戰、基輔會戰、斯大林格勒保衛戰、庫爾斯克會戰、白俄羅斯戰役(第三次打擊)、維斯瓦河—奧德河戰役、柏林戰役。
⑷ 前蘇聯的衛國戰爭,主要反抗的是哪個國家
主要就是對付德意志第三帝國
蘇德戰爭,即第二次世界大戰蘇德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戰場。被蘇聯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
從1941年6月22日,德國入侵蘇聯開始,到1945年5月9日,德國投降正式生效為止
⑸ 如何認識蘇德戰爭
德國在沒有做好戰爭准備的時候開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究其原因是英國人發現德國沒有按照他的預想去和蘇俄對抗,同時以當時德國的發展速度,到1940年基本沒有勝算,所以英國人總會找到借口開戰的。希特勒也過分相信他一系列政治訛詐是由於他的能力取得的勝利(奪回坦澤、吞並奧地利、捷克)。在法國獲得幾乎完美的勝利後的戰事的種種不順利(不列顛群島空戰為代表),使得他需要更多的勝利來保障他的統治地位,也是獲得更多的戰爭資源,他選擇入侵北非和蘇俄。就像鬥地主蘇俄、美國(站在英國人身後,不希望出現一個統一的歐洲)、德國三家,奧地利下士手裡沒鬼沒炸就敢悶叫,自然蘇俄就成為了同盟國之一。
蘇德戰爭讓人又一次認識到對於俄羅斯的敵人來說,他們最大的敵人永遠都是寒冷的氣候和廣闊的疆域。至於政治意義,政治永遠都是利益的交換,美國人需要加入一場必勝的戰爭保障他在戰爭前期獲得的利益(包括丘大胖賣給他的各種殖民地),同時通過戰爭脫離經濟危機的影響。至於斯大林,他被人揍了,能不還手么,還是在他搞清洗的時候,不獲得勝利他死定了,所以他選擇接受「帝國主義和萬惡的資本家」的聯盟。丘大胖子只是個打醬油的,大西洋對於德國和美國來說都是巨大的障礙,沒有不列顛群島做跳板,美國人會死的更多。要不是為了保住這個跳板,不列顛早就鬧飢荒了。
⑹ 究竟為啥蘇德戰爭被蘇聯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呢
因為當年的德國對於蘇聯的進攻完全是處於國際上反道德的行為,蘇聯在當年並沒有進行主動性的進攻,只是一心一意的發展經濟,而且對於德國並沒有進行任何利益上的佔領,所以蘇聯政府和蘇聯人民無緣無故的就遭受到了德國軍隊的入侵,而且這種入侵是在突然襲擊的情況之下發生的。
國家資源的集中投入
我們從歷史上的記載可以知道,當時雙方的軍事實力差別是非常大的,德國擁有世界上最先進的空軍和陸軍裝備,蘇聯在當時的經濟水平和製造能力都是非常低下的,而且國內的兵工廠以及重工業都是比較低端的,完全沒有能力和當年的德國軍隊相匹敵。但是當年德國所進行的這場戰爭,完全激怒了蘇聯所有人民的憤怒,蘇聯人民並沒有被這些困難所嚇倒,把自身所擁有的所有物資都投入到了這場戰爭當中,國家也把全國所有的資源都進行了集中統一的投入,最終才獲得了這場戰爭的勝利。
⑺ 蘇德戰爭
蘇德戰爭又名蘇聯衛國戰爭。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1941年6月,德軍悍然入侵蘇聯,蘇聯人民奮起抵抗,經過浴血奮 戰,粉碎了德軍所向無敵的神話,直至蘇軍攻破柏林。蘇聯與全世界反法西斯國家和人民一起,最終迫使德國在1945年5月8日無條件投降。 為了區分1812年~1813年俄國抵抗拿破崙侵略的「衛國戰爭」(俄語: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意為:愛國戰爭,中文為俄羅斯衛國戰爭),蘇聯將這場戰爭稱為偉大的衛國戰爭(俄語為:Великая Отечественная Война,意為偉大的愛國戰爭,中文稱為蘇聯衛國戰爭)。 1941年6月22日,德軍突入蘇聯,德軍坦克師和步兵師,如潮水般向前奔涌。蘇軍喪師失地,短短10天之內,德軍突進蘇聯600公里。第一天的戰斗,蘇軍損失1200架飛機,其中800架還未起飛就被炸毀。希特勒狂言三個月滅亡蘇聯。 波羅的海地區淪陷 戰爭初,蘇聯各條戰線都是亂糟糟的。西北戰線,兩個星期蘇軍敗退450公里,放棄波羅的海沿海地區。蘇軍24個師被徹底擊潰,20個師損失60%的人員和裝備。白俄羅斯首府明斯克淪陷。西部戰線也好不了多少,蘇軍敗退350公里,30個師被殲滅,70個師損失50%以上的人員。 基輔戰役蘇軍60萬人被俘 蘇聯南方戰線敗得更慘。1941年8月25日,基輔戰役失敗,蘇軍60萬人投降被俘。士兵驚慌失措,自動放棄陣地逃跑。蘇軍西南方面軍損失70萬人。斯大林長子雅可夫·朱加施維里,是第14裝甲坦克師的連長,於7月16日,在維布斯克附近與幾千名官兵同時被俘。紅軍士兵自動投降德軍。 烏克蘭淪陷 德軍長驅直入抵達第聶伯河。9月15日,德軍在洛赫維察地區(烏克蘭),將蘇聯西南方面軍主力包圍,血戰10天,蘇軍少數突圍,45萬餘人被殲滅,其中包括6萬名軍官。西南方面軍司令基爾波諾斯與參謀長圖皮科夫陣亡。德軍佔領烏克蘭全境。 開戰頭4個月蘇軍損失數字 1941年6-7月,損失65萬餘人,8月損失69萬餘人,9月損失49萬餘人。德軍掌握制空權,6月至9月,蘇軍損失戰機8166架,占戰爭爆發時蘇軍戰機總數的96% 蘇軍集體槍殺士兵和處決將軍 為了制止官兵潰逃和投降,蘇軍統帥部下令第24集團軍竟一次集體槍殺600多名紅軍士兵。1941年7月,莫斯科軍事法庭判處4名蘇聯將軍死刑並立即執行:西北方面軍司令員、大將巴甫洛夫;西北方面軍參謀長、少將克里莫夫斯基赫;西北方面軍通訊主任、少將格里果里雅夫;第4集團軍司令、少將科羅布科夫。1956年蘇軍總參謀部為以上4人平反昭雪,除去強加於他們頭上的「貪生怕死」「指揮錯誤」的罪名。 1941年—1942年,蘇軍共有47名少將以上高級將領失蹤,其中大部陣亡,少數在德軍集中營受折磨,生還者受審查遭槍斃。1943年,蘇聯共拘留審查93萬餘人,其中軍人58萬餘人,平民34萬餘人。 克里木地區和黑海裏海沿岸地區淪陷 斯大林對蘇軍官兵的鎮壓沒有達到制止蘇軍潰敗的目的。德軍佔領烏克蘭後繼續向前推進,1942年5月8日,人數和力量都比蘇軍差一半的德軍,沿費奧西亞灣海岸發起攻擊,蘇軍又指揮不當,又導致一場大悲劇。12天時間,蘇克里木方面軍傷亡17萬餘人,損失坦克347輛,大炮3476門,飛機400架。德軍以少勝多,佔領上述地區。蘇軍克里木慘敗後,蘇軍元帥庫利克、上將戈爾多夫,被捕受審並被處決。1957年為他們平反昭雪,恢復軍銜。蘇共中央認為,指揮錯誤的責任不應由他們承擔。 1942年5月,蘇軍哈爾科夫慘敗,被俘傷亡23萬人,損失坦克775輛,大炮5000多門。 蘇軍被俘人數 希特勒於1941年11月揚言「我只要說出俘虜人數,就足以說明這場戰爭的勝利。我們不到半年就俘虜了360萬人」。西方學術界有關二戰中蘇軍戰俘數字,1941年6月—1945年4月,德軍共俘虜蘇軍516萬人,開戰半年約300萬人。希特勒的數字誇大了一點。 列寧格勒餓死居民100萬人 1941年7月—1944年8月,德軍40個師圍困列寧格勒900天,蘇軍無力破圍,僅餓死的居民超過100萬人,死於炮火的更不計其數! 焦土抗戰 1941年11月17日,斯大林下令蘇軍實行焦土抗戰,用大炮、火箭炮,並出動空軍摧毀前沿陣地道路兩旁40—60公里縱深地區的居民點,組織小分隊,放火燒毀村莊、城市,而這些地方並無德國人。人民流離失所,數十萬人死亡,蘇聯人民又蒙受一次災難。 蘇軍制止住敵人的進攻和蘇聯的損失 德軍4次突破蘇軍4道防線,兵臨莫斯科城下,突進至斯大林格勒。蘇軍經過515天的苦戰,終於在1942年11月底制止住了德軍大規模的戰略進攻,使反法西斯戰爭出現歷史性的轉折。至此,蘇聯西起波羅的海,東至高加索,南至黑海沿岸的大片國土淪陷,整個富饒的歐洲平原被德軍佔領。蘇聯有1700個城市和市鎮被破壞,有7萬多個村莊被燒毀,有3萬多個工業企業、6萬5千公里鐵路被炸毀,有10萬多個集體農庄和國營農場變成廢墟,經濟損失7000億盧布。二戰蘇聯死亡人數為2700萬,其中有1000萬人陣亡和被俘後遭殺害。1944年,蘇軍連續進行對德軍的十次打擊,將德軍全部逐出國土並進入東南歐作戰,與當地人民的武裝斗爭配合,推翻了各國的法西斯政權,肅清其境內的德國軍隊。1945年初,蘇軍全線展開強大攻勢,攻佔東普魯土和西里西亞,逼近德國首都柏林。4月16日蘇軍發起最後沖擊,於5月2日攻克柏林。5月8日德國投降。蘇德戰爭結束。
具體見網路
⑻ 衛國戰爭對世界的影響
衛國戰爭又叫蘇德戰爭。
蘇德戰場被稱為二十世紀最為慘烈、最為血腥的戰場。據統計,蘇聯紅軍作戰死亡866.84萬人,德軍及其盟軍死亡600多萬人。
蘇德戰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場具有極其深遠的影響。絕大多數蘇聯及俄羅斯學者和很多西方學者在戰後都認為,如果沒有蘇聯的頑強抵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勝負將難以預料。
俄羅斯獲得「軍人榮譽城市」稱號
在蘇聯時期,列寧格勒(今聖彼得堡)、斯大林格勒(今伏爾加格勒)、基輔、敖德薩、莫斯科、明斯克等12座蘇聯城市獲得「英雄城市」稱號,布列斯特要塞獲得英雄要塞稱號。
2010年5月8日,俄羅斯「軍人榮譽城市」紀念碑揭幕儀式在首都莫斯科克里姆林宮附近的亞歷山大花園舉行。俄羅斯總統梅德韋傑夫、烏克蘭總統亞努科維奇、白俄羅斯總統盧卡申科,以及俄羅斯和獨聯體國家的老戰士出席了揭幕儀式。
以上內容參考網路-衛國戰爭
⑼ 蘇聯衛國戰爭簡介
蘇聯衛國戰爭是蘇聯人民為反對法西斯德國及其盟國而進行的正義戰爭。
1939年9月1日,德國進攻波蘭,英法對德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1941年春,德軍控制了西歐、北歐和巴爾干半島。1941年6月22日,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糾集其附庸國芬蘭、匈牙利和羅馬尼亞,分三路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使蘇聯國土成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歐洲主戰場,蘇聯人民在斯大林領導下,開始了衛國戰爭,二次大戰進入了新階段。
衛國戰爭初期,德軍迅速佔領立陶宛全部,拉脫維亞大部,白俄羅斯和烏克蘭的一部分。1941年10月,德軍大舉進犯莫斯科,蘇軍展開積極防禦,消滅德軍大批有生力量,1942年1月取得莫斯科會戰的勝利。1942年11月9日,蘇軍在斯大林格勒展開反攻,1943年2月2日全殲德軍主力,德軍損失慘重,完全喪失了戰略主動權,蘇軍基本上扭轉了衛國戰爭和二次大戰的全局。不久蘇軍又取得了庫爾斯克戰向的勝利,收復大片失地。1944年蘇軍發起戰略性總反攻,通過對德軍10次打擊,全部收復淪陷的土地,並把軍事行動轉為在德國及其附庸國的領土上進行,迫使芬蘭、羅馬尼亞、保加利亞和匈牙利先後退出戰爭,轉而反對德國。
1945年初,蘇軍展開強大攻勢,攻入波蘭和捷克斯洛伐克,進占東普魯士和西里西亞。1945年5月2日,蘇軍攻克柏林,並於5月8日迫使德國無條件投降。
⑽ 俄羅斯歷史上的兩次衛國戰爭及其對俄國本身及歐洲、世界的影響。
一、第一次是1812年的拿破崙侵俄
1、對俄國:
俄國軍隊在名將庫圖佐夫的率領下,擊敗了拿破崙,使俄羅斯免遭滅國的命運。
2、對世界:
拿破崙在俄羅斯的慘敗喚醒了被法國奴役的國家的民族覺醒,俄國的勝利也打敗了法軍不可戰勝的神話,為第六次反法聯盟的組建創造了條件,也為聯軍在萊比錫會戰中擊敗拿破崙堅定了信心。
二、第二次是1941年的德國法西斯入侵蘇聯
1、對俄國:
在蘇聯叫做「衛國戰爭」。它的勝利不僅保護了國家的主權和領土完整,納粹德國消耗了大量的實力,大量德軍無法撤出蘇德戰場,甚至被大量殲滅;
最終德國的陸軍主力在蘇德戰場被決定性的擊敗,東部防線也徹底被蘇聯突破,首都柏林被紅軍攻克。
2、對世界:
蘇聯衛國戰爭的勝利,沉重打擊和消弱了法西斯的士氣和力量,同時也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從此反法西斯同盟開始轉入戰略反攻,法西斯的滅亡指日可待。
戰爭期間蘇聯和美國、英國多次舉行會議商討戰後世界方案,最終建立了雅爾塔體系以試圖保障戰後主要大國間和平。
戰後,德國領土被蘇聯和美英法分區佔領,並最終導致統一的德國被分割為德意志聯邦共和國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國兩個國家。
(10)俄羅斯如何稱呼蘇德戰爭擴展閱讀:
一、拿破崙侵俄
拿破崙無時無刻不在想著統治整個歐洲,歐洲大陸上只有俄國沒有被他控制,而且拿破崙明白只有把俄國踩在腳下,才能征服英國。
1812年5月,拿破崙率領使用12種語言的57萬大軍遠征俄羅斯。拿破崙相繼獲得了斯摩棱斯克戰役、瓦盧蒂諾戰役、維捷斯克戰役的勝利,擊垮了阻止他的俄軍部隊。
1812年9月7日,拿破崙率領法軍獲得了極為艱難且浩大的博羅季諾戰役的戰術勝利,但雙方均損失慘重,俄軍優秀指揮官巴格拉季昂親王、火炮指揮官庫來索夫戰死。
9月16日,拿破崙進入莫斯科。但在戰略上,俄軍司令庫圖佐夫、巴克萊等人力排眾議,放棄首都,與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帶著剩餘的俄國高級將領和大部分居民撤出,逐步深入俄羅斯腹地,採取堅壁清野戰術,拯救剩餘的俄軍的有生力量。
拿破崙本以為亞歷山大一世將會妥協,未料到迎接他的卻是莫斯科全城的大火。同時,俄羅斯的寒冬,成為了拿破崙的最大阻力;
由於法軍物資補給不足延滯、兵力分散,俄軍迎來重大轉機,庫圖佐夫以逸待勞並趁機不斷襲擾法軍,在幾個星期的災難對戰中,本處以優勢的法軍不是戰死就是凍死,最後回到法國的只有不到3萬人。
二、蘇德戰爭
蘇德戰爭,即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蘇德戰場,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規模最龐大、戰況最激烈、傷亡最慘重的戰場。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撕毀《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夥同仆從國匈牙利、羅馬尼亞、芬蘭以事先擬訂好的一份代號為「巴巴羅薩」的計劃;
集結了190個師550萬人、4900架飛機、3700輛坦克、47000門大炮、190艘軍艦,劃分為三個集團軍群,從北方、中央、南方三個方向以閃擊戰的方式對蘇聯發動突然襲擊,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戰爭爆發初期,由於法西斯的突然襲擊,蘇軍一路潰敗。德軍憑借局部兵力優勢和相對先進的戰術長驅直入,並在明斯克、基輔等地發動鉗形攻勢,大規模殲滅蘇軍的有生力量,平均深入蘇聯境內六百公里。
直至1942年6月爆發斯大林格勒會戰,德軍進攻受挫,雙方在烏克蘭東部陷入膠著,互有勝負。蘇軍憑借人力物力上的優勢逐漸占據主動,於1943年8月,在庫爾斯克會戰中挫敗德軍在東線最後一次戰略攻勢,自此進入戰略反攻階段。
此後,蘇軍發動一系列戰略攻勢收復絕大部分國土進而佔領東歐多國,最終於1945年4月30日攻佔德國首都柏林。5月9日0點30分,德國政府在柏林簽署了無條件投降書,投降書即時生效,蘇德戰爭就此結束,也標志著二戰在歐洲戰場的告終。
這場戰爭使蘇聯徹底摧毀了西部強大的納粹德國。此後,聯邦德國至蘇聯之間的地區成為蘇占區,蘇聯一躍成為超級大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