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為什麼叫大興安嶺行署還有松花江地區是怎麼劃分的
大興安嶺地區行政公署的行政長官是地委級幹部
內蒙古自治區成立時,呼倫貝爾地區分屬呼倫貝爾、納文慕仁、興安3個盟。1950年呼倫貝爾、納文慕仁合並為呼納盟。1953年興安盟並入,並改稱呼倫貝爾盟。1969年呼盟的大部分劃歸黑龍江省。1979年復歸內蒙古自治區,並恢復原建制。
呼倫貝爾盟
位於中國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因境內有呼倫湖、貝爾湖而得名。簡稱呼盟。即現在的呼倫貝爾市。東與東北接黑龍江省,南連興安盟,北和西北以額爾古納河(有90千米陸界)與俄羅斯為界,西與西南同蒙古國接壤,國境線總長1700.82千米。面積25萬平方千米。1990年人口255.18萬。轄海拉爾市、滿洲里市、牙克石市、扎蘭屯市、陳巴爾虎旗、根河市、額爾古納市、阿榮旗、新巴爾虎左旗、新巴爾虎右旗、鄂倫春自治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溫克族自治旗6市、4旗、3自治旗。盟人民政府駐海拉爾市。公元前209年,為左賢王庭轄地。至隋唐,先後為鮮卑拓跋部、室韋等部落駐地。遼金時期,分別由東北路招討司和烏古敵烈統軍司轄。清康熙三十年(1691)設布特哈八旗。1945年建立呼倫貝爾自治省政府。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成立時,呼倫貝爾地區分屬呼倫貝爾、納文慕仁、興安3個盟。1950年呼倫貝爾、納文慕仁合並為呼納盟。1953年興安盟並入,並改稱呼倫貝爾盟。1969年呼盟的大部分劃歸黑龍江省。1979年復歸內蒙古自治區,並恢復原建制。 1980年7月,恢復興安盟建制,呼盟恢復1954年4月前的區劃。
2001年10月10日,國務院批准撤銷呼倫貝爾盟設立地級呼倫貝爾市;撤銷海拉爾市設立海拉爾區。呼倫貝爾市轄原呼倫貝爾盟的阿榮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鄂倫春自治族、鄂溫克族自治旗、陳巴爾虎旗、新巴爾虎左旗、新巴爾虎右旗和新設立的海拉爾區;代自治區人民政府管轄滿洲里市、牙克石市、扎蘭屯市、額爾古納市和根河市。
2005年,呼倫貝爾市轄1個市轄區、4個旗、3個自治旗,代管5個縣級市。
呼倫貝爾市 面積263953平方千米,人口271萬人(2004年)。
海拉爾區 面積 1440平方千米,人口26萬。 郵政編碼021000。
滿洲里市 面積 696平方千米,人口16萬。 郵政編碼021400。
扎蘭屯市 面積16800平方千米,人口44萬。 郵政編碼162650。
牙克石市 面積27590平方千米,人口40萬。 郵政編碼022150。
根河市 面積19659平方千米,人口17萬。 郵政編碼022350。
額爾古納市 面積28000平方千米,人口 9萬。 郵政編碼022250。
阿榮旗 面積12063平方千米,人口32萬。 郵政編碼162750。
新巴爾虎右旗 面積25102平方千米,人口 3萬。 郵政編碼021300。
新巴爾虎左旗 面積22000平方千米,人口 4萬。 郵政編碼021200。
陳巴爾虎旗 面積21192平方千米,人口 6萬。 郵政編碼021500。
鄂倫春自治旗 面積59800平方千米,人口28萬。 郵政編碼165450。
鄂溫克族自治旗 面積19111平方千米,人口14萬。 郵政編碼021100。
莫力達瓦達斡爾族自治旗 面積10500平方千米,人口32萬。 郵政編碼162850。
『貳』 大興安嶺的地理意義
大興安嶺地區位於祖國北部邊陲,東接小興安嶺,西鄰呼倫貝爾盟,南瀕松嫩平原,北與俄羅斯聯邦隔江相望。嶺內海拔300米-700米,冬寒夏暖.
大興安嶺是我國東北部的著名山脈,也是我國最重要的林業基地之一。它北起黑龍江畔,南至西林木河上游谷地,全長1200多公里,寬200公里-300公里,海拔1100-1400米,是全國面積最大的林區,木材貯量佔全國的一半。
大興安嶺東南坡較陡,西北坡向內蒙古高原和緩傾斜。經過長期侵蝕,山頂渾圓,以海拔2029米的黃崗梁為最高。東南坡夏季受海洋季風影響,雨水較多,西北坡卻較乾旱,成為森林和草原的分界線。大興安嶺北部漫山遍野都是密密層層、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林帶北寬南窄,跨緯度7°,面積約25萬平方公里,森林覆蓋率約為62%。
『叄』 小興安嶺到底是咱們中國的還是給了俄羅斯了怎麼聽說給了俄羅斯了呢
不可能,小興安嶺和大興安嶺都在中國的版圖以內,送給俄羅斯外興安嶺以及貝加爾湖以南的大片廣袤地區,還不夠恐怖的了,再送一些,就只剩北京了,真心在幫你期待採納,
『肆』 大興安嶺北邊什麼時候給了蘇聯
1856年英法在10月借口亞羅號事件發動了第二次鴉片戰爭,奪得了領事裁判權和一家八百萬兩白銀的賠款不說,最後還一把火燒掉了圓明園。 這把火一燒就是30年,一直把北洋艦隊都燒得片甲不留,也燒掉了中國的海洋夢。
俄國也以調停為名擠了進來。本來1689年索額圖,佟國綱和戈洛文伯爵簽訂的《中俄尼布楚條約》確定了中俄邊界,但這次東西伯利亞總督尼古拉·穆拉維約夫又和黑龍江將軍奕山簽訂了《中俄愛暉條約》,除了將黑龍江以北,外大興安嶺以南的60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完全劃為俄國領有之外,還將包括庫頁島在內的烏蘇里江
以東的黑龍江下游40萬平方公里的被稱為「外東北」的部分劃為中俄共管,這就算大清付的調停費。這一次被割跑的中國領土為所有不平等條約之冠。
『伍』 外興安嶺以北的廣大西伯利亞領土是在後金入關前為了得到俄羅斯支持,就和俄羅斯達成協議,讓給俄羅斯的嗎
清朝建國前後,中國傳統的歷史疆域的北界(含東北、西北、正北)到底在何處?
這是搞清楚清朝前期喪失國土的前提。明朝末期中國蒙古族(韃靼和瓦剌)極北游牧界,這是確定明清之際中國傳統疆域的北界的根本依據。查郭沫若主編《中國史稿地圖集》下冊和譚其驤《中國歷史地圖集》第七、八冊,明代漠北蒙古游牧地極北界限,在貝加爾湖以北的勒拿河、葉尼塞河、鄂畢河上游地區,即大約北緯58 度寒帶和北溫帶草原的分界線。此線以北,是廣袤的西伯利亞,以南則是漠北草原布利亞特蒙古土謝圖汗轄地和蒙古茂名安等部落游牧地。這是清代疆域正式形成之前,中國傳統的歷史疆域的北界。
之所以說清初國土北界在北緯58度線左右,還有一個重要的依據,即《中俄尼布楚條約》簽訂之前,談判之際,中方代表索額圖一開始就提出中俄兩國「以勒拿河為界」,而貝加爾湖以北的勒拿河上游,恰好在北緯58度線附近。由此可見,清朝初期的統治者,確實把整個貝加爾湖地區看作是自己的國土。
2、《中俄尼布楚條約》、《中俄布連斯奇條約》《中俄恰克圖條約》失去的貝加爾湖東西南北四岸中國國土大約100萬平方公里。
按照這個邊界,明清之際和清初《中俄尼布楚條約》、清代中期《中俄布連斯奇條約》《中俄恰克圖條約》失去的貝加爾湖東西南北四岸中國國土,遠遠不止35萬平公里,從地圖上看,大約應在100萬平方公里左右,即東西兩岸大致各50萬平方公里左右,這個數字還有待於研究中國歷史地理的朋友進一步確證,但不會有 太大的出入。
3、清朝初期的東北國界,比我們傳統認識中要復雜的多,東北疆域也比傳統認識中要大得多。
一般認為,根據《中俄尼布楚條約》規定的中俄東段邊界是:中俄兩國北以格爾必齊河沿外興安嶺至海為界,嶺南屬中國領土,嶺北歸俄國管轄;西以額爾占納河為界,河以南屬中國,河以北屬俄國;介於外興安嶺與烏第河之間地區的歸屬雙方待議。
這個表述長期以來給人們造成了兩個錯覺:
一是尼布楚地區似乎很小。條約規定把貝加爾湖以東原屬中國的尼布楚地區讓與俄國,好像很小的一塊國土,實際上,「貝加爾湖以東,尼布楚一帶」是很大的一片國土,這是因為統治者目光短淺、談判中一位綏靖、再加上某些教士偏袒沙俄造成的重大損失。
二是「烏第河待議地區」的范圍。《中國史稿地圖集》下冊和《中國歷史地圖集》第8冊,都把「烏第河待議地區」錯劃為烏第河以南大約兩萬多平方公里的沿河狹長地帶,這是很有疑問的。因為,中俄談判之初,中方代表堅持以勒拿河為界,後來鑒於平定「三藩之亂」,作出重大讓步,把尼布楚地區大片國土讓與俄羅斯。每 每讀到此處,心生疑問:那麼大片的國土都讓出去了,怎麼在這么一小片國土上卻斤斤計較起來,「寸土不棄」?
這個疑問,直到讀了遼寧省這會科學院歷史所研究員劉遠圖先生關於中俄早期東段邊界研究的專著《早期中俄東段邊界研究》(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3年 3月)第一次對《中俄尼布楚條約》所謂「烏第河待議地區」做系統了解,得知,烏第河未定國界范圍長期以來未得到人們的注意,大多數現代地圖將范圍界定在烏 底河以南外興安嶺之間,事實上是外興安嶺(當時稱諾斯山)東側分為南北兩個支脈,當時將北支脈即延伸到今楚科齊半島東端的岬角為諾斯角。《尼布楚條約》明確將北喏斯山與南支之間(即外興安嶺以烏第河為中心,南北兩側分支)北到北冰洋、東到白令海峽、包括勘察加半島和整個烏第河流域在內的大約三、四百萬平方 公里廣闊土地定為待議地區。 1690年清將領巴海曾帶兵巡視外興安嶺和勒拿河以南地區,並到雅庫次克即俄東西伯利亞統治中心見戈羅文(《尼布楚條約》俄代表),面告其勒拿河與烏第河 地區為大清國土,勿騷擾滋事。《尼布楚條約》簽訂後二三十年裡,俄國人在此地區小心翼翼,17世紀末18世紀初比利時人托馬撕繪制的韃靼地圖表明勒拿河與今外興安嶺南支間東至大海的地區列為未定地區。
根據劉遠圖先生這一研究成果,清朝前期,直到鴉片戰爭,其間失去的國土,至少在四、五百萬平方公里左右,再加上清朝末期失去的三百三十六萬多平方公里,有清一代,喪失國土面積大約在七百---八百多萬平方公里以上。當然,清朝前期和清代後期失去國土性質是不一樣的,畢竟清朝前期國家統一正在完成之中,有諸 多制約因素在起中,這和後期列強的城下之盟是大相徑庭的。
也就是說當時是因為為了內部穩定才做出的讓步,然後這種讓步在大清國後期得到擴大,大清國真可以說是禍國殃民喪權辱國的,再加上大清國由於忌諱害怕中華民族各族的現代文明動搖其統治地位所以一直是對現代文明(包括現代資本、現代軍事武器,火葯槍、科學技術等)採取抵制壓制的策略和態度,所以在近代我們才會被西方列強征服並遠遠的被拋在後面,她比當時兇殘的蒙古人還可惡,蒙古人雖然愚昧但是對現代科技還是非常重視的,早期蒙古人不管屠城還是征服一個城市,都會留下一個火種,那不是他們的後裔也不是金銀珠寶也不是美女,那是各行各業的能工巧匠(尤其是對軍工科技尤為重視)可見他們的遠見要比滿族人來的要大得多。所以我們雖然經過蒙古人鐵騎的踐踏,但是我們科技文明不退反進,但是我們經過滿族人幾百年後卻是不進反退,可以說滿族人是現在我們被西方列強踩在腳下的罪魁禍首,所以在那個時期是我們丟失國土最多的時期。
『陸』 清政府割讓了哪些地方
香港,澳門,台灣,山東半島,外興安嶺60多萬,烏蘇里江東40多萬,庫葉島;中國現在西邊境2次(44萬,7萬多),中國大部分都曾淪為殖民地.
1842年8月 英國 南京條約,
1844年 美國和法國天津條約
北京條約 1860年 俄國
馬關條約 1895年4月 日本
辛丑條約 1901年9月 英美俄日法德意奧
還有很多,收不回的是現在俄羅斯的領土和中亞國家的領土,蒙古領土共320多萬,列寧曾答應歸還俄羅斯侵佔的領土,斯大林變卦.蒙古在蘇聯的扶持下獨立,至今台灣仍不承認其獨立.
『柒』 為什麼當年中國會將北亞拱手送給俄羅斯
第一、農耕文明的局限性。
農耕社會里,有價值的土地必須要適合農業種植。顯然,北亞太過惡劣的自然條件,並不適合農耕。在當時中國眼裡,北亞開發價值極低,不值得過多投入。其次,這還是受當時技術發展水平的限制,使得人類難以有效克服北亞的大山大脈,荒漠冰原等的地緣阻隔。
第二、北亞的性價比太低。
古代中國之所以只佔據東亞大陸,而不進一步對外擴張,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周邊板塊土地質量不高。首先看北邊有蒙古高原,再往北是北亞地區,領土最西邊新疆再往西便是土地更加貧瘠的中亞地區,西南方有青藏高原的阻隔,南方是叢林密布的越南寮國緬甸一帶。
而中國占據的東亞大陸才是周圍土地質量最高的板塊。出於性價比考量,中國在占據了適宜農耕的核心區,以及通過羈縻的方式,將核心區的周邊板塊化為內藩。自己有了足夠的安全保障,難免會失掉對外擴張的興趣。
第三、清政府內部統治的需求。
古代華夏文明體系中,鮮有少數民族統治漢族的政權。而清政府出身滿族,在漢人占絕大多數的中國來說,清政府自身的合法性會受到嚴重挑戰,同時,漢人人口占優的國情也給滿洲親貴要維護自身統治提出了難題。
於是,清政府主動融入華夏文明,爭取漢人認同的同時,也在拉攏蒙古各族,通過給予高於漢人的特殊政治地位,豐厚的物資補貼,換取蒙古的支持。
蒙古高原適合游牧業,卻礙於本身土地貧瘠難以開展農業,是一種更落後的文明。可是,游牧勢力的軍事實力強大,他們通過經常性劫掠中國的方式,來獲取財富,維持生存。
不過,劫掠過了頭,就會招致中原漢族政權的反擊,而將他們帶到了勞民傷財的戰爭上,那時境遇會更糟。
而清廷給到的條件很誘人,蒙古人只要效忠清廷,便能不勞而獲,同時還有較高的政治地位。這對蒙古人而言,無疑是天上掉餡餅。
清朝要靠蒙古的軍事力量威懾漢族反抗勢力,一方面清廷通過限丁減丁的方式來防範蒙古坐大。
倘若清廷欲在北亞與俄羅斯爭雄,清廷都必須依仗蒙古與北亞地緣關系更緊密,蒙古本身地緣格局的優勢,還有他們的軍事力量來對抗俄羅斯。
俄羅斯畢竟不是北亞的土著,實力不可小覷,而且已佔據西西伯利亞平原並對其進行了初步開發,這就使得中俄雙方的對峙和較量的周期會很長,而且規模也大,最終也會消耗掉中國的國力。
(7)大興安嶺為什麼劃給俄羅斯一半擴展閱讀:
清廷為什麼重用蒙古的原因,是想借蒙古人之手威懾中原漢人。如果蒙古與俄羅斯長期纏斗,這其實是一種本末倒置,同時,還會消耗清朝的資源。一旦蒙古威懾不了漢人,中原反清復明之類的大規模民族起義必定會攪得清政權權貴人心惶惶。
所以,為了將蒙古人最大的作用發揮在威懾漢人上,鞏固清廷自己的統治地位,清廷也願意丟掉北亞這根「雞肋」,而和俄羅斯和談,劃清兩國的領土范圍,最終使得北亞落入了俄羅斯之手。
『捌』 大興安嶺放到俄羅斯排不上嗎
你的意思是它的大小嗎?如果是當然排不上了。
2011年3月,俄羅斯FSC認證森林面積創下3000萬公頃新紀錄,2008年為2000萬公頃。目前,俄羅斯有3050萬公頃符合FSC標准,成為繼加拿大之後的第二大FSC認證森林地區。
這個新紀錄證實自2000年獲得首個認證證書以來俄羅斯森林認證的飛速增長。此外,在俄羅斯遠東地區和歐洲部分均還有7~8公頃的森林正在認證過程中,預計未來FSC認證發展更快。在2月份,俄羅斯Ilim木材公司獲得第二大森林經營認證證書,認證森林的面積超過370公頃。
『玖』 地圖上中俄界河黑龍江和烏蘇里江為什麼國界線有的劃到俄羅斯一側有的劃到中國一側
國界以主航道為准,一般為河流最深處連線
『拾』 大興安嶺是在中國還是在俄羅斯
大興安嶺在中國。
大興安嶺是興安嶺的西部組成部分,位於內蒙古自治區東北部,黑龍江省西北部,是中國保存較完好、面積最大的原始森林,是內蒙古高原與松遼平原的分水嶺。大興安嶺北起黑龍江畔,南至西拉木倫河上游谷地,東北-西南走向,地理坐標介於北緯43°至北緯53°30′,東經117°20′至東經126°之間,全長1400多公里,均寬約200公里,海拔1100-1400米,總面積32.72萬平方公里。
(10)大興安嶺為什麼劃給俄羅斯一半擴展閱讀
大興安嶺的俄羅斯華俄後裔主要居住在中國十佳魅力名鎮、唯一的俄羅斯族民族鄉——室韋、拉布大林鎮、三河鎮及額爾古納河沿岸的一些村屯。
他們進入大興安嶺的時間主要為十九世紀初。一是1900年義和團運動時期,二是中東鐵路施工時期,三是俄國十月革命後。民國初年,山東、河北等地遭受水早災害,大量青壯年農民「闖關東」來到額爾古納河地區。中俄男女在生產生活中頻繁交往接觸,最終結為夫婦。至今,其後裔已繁衍到第四、五代。
大興安嶺華俄後裔成年人多信奉東正教,家庭建築多為木刻楞建築,飲食主要以麵食為主。一般一日三餐,中餐豐盛,早晚簡單。他們愛吃黃瓜、西紅柿等新鮮而營養豐富的生蔬菜, 愛喝白酒、啤酒及一種叫克瓦斯的低度飲料。其能歌善舞,主要樂器是手風琴。
服飾為:夏季婦女上身穿粗布上衣, 外面罩一件無袖高腰身、對襟長袍, 下身穿毛織長裙。男子的內衣是長及膝蓋斜領襯衫和細腰褲頭戴呢帽或帶耳罩的毛皮帽。春秋季穿粗呢長袍,冬季穿羊皮短處套或皮大衣。節日有復活節(帕斯喀節),聖母聖誕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