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日本和俄羅斯誰對中國威脅最大
當然是日本,俄國遠東只是防禦,占的島,其實都是日本先去佔了後,俄國才去奪的,,俄國和中國都是大國思維,都知道互相不可能完全搞定,白白結仇,
日本就不同了,實際上八國聯軍時,日本出兵最多,也是唯一把俘虜用來做活體實驗的,早早備戰百年,就為了入侵中國,而俄國壓根就沒有這種念頭,僅僅是各國來搶的時候,必須搶一塊緩沖區來作為自己的防禦,實際上英國培訓日本的目的,也是在遠東拖住俄國。
輸出革命也是日本,,俄國自己的革命就是日本人偷襲之後怕被報復去搞的,結果天意讓更強大的蘇聯出現了
⑵ 俄羅斯與日本經濟特點不同的原因
俄羅斯面積大,礦產資源豐富,而日本面積狹小,礦產資源短缺,依賴外國進口
地理位置不同,俄羅斯位於高緯,屬於歐洲國家,日本位於中緯,是島國
⑶ 為什麼俄羅斯在北方領土上態度那麼強硬啊,而日本無可奈何呢
看了以上這些回答,都沒有切中主題。
原因有:
1、在經濟上,俄羅斯跟日本沒多少貿易額,根本就不依賴日本,日本也對俄羅斯投資很少。
2、在政治上,俄羅斯地位比日本高的多,日本政治上依附於美國,沒有獨立的外交政策。
3、民族情緒上,俄羅斯臨近國內大選,政府要顯得對外強勢才能獲得民心。
4.、軍事上,俄羅斯希望重振軍事力量,北方四島具有重要的軍事意義,俄羅斯希望加強這些地區的均存在。
總之,日本對俄羅斯沒有多少影響力,政治上日趨衰落,所以對俄羅斯也無可奈何。但是對中國,中國嚴重依賴日本的技術和投資,而且實際上佔有釣魚島近30年,在國際法上佔有優勢地位。
⑷ 俄羅斯工業以重工業為主,該國工業發展的基礎與日本有什麼不同
1、俄羅斯工業主要是大型重工業,森林工業,軍事工業,油氣開發為主,分布於東歐平原,烏拉爾山以西以及遠東地區。日本的工業分布集中於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主要是電子,汽車工業,船舶工業為主。
2、造成差別的原因是因為日本國土狹小,礦產資源貧乏,需要大量進口,加之是個島國,對外交通以海運為主,所以工業集中分布於沿海地區。日本的工業發展基礎建立在原材料進口,深加工和高科技產品出口。而俄羅斯國土遼闊,礦產資源豐富,但人口密度小,所以以礦產地為中心,工業主要分布在內陸的礦產產區。俄羅斯工業發展基礎建立在豐富礦產資源的基礎上,依賴資源的出口和重型工業的優勢。
3、兩國的自然環境和資源決定了工業發展基礎的不同,也決定了工業發展方向的不同。
⑸ 什麼是日本模式什麼是俄羅斯模式
貨幣超發導致房價暴漲後有兩種結果,一種是日本模式。日本80年代末貨幣超發,經濟增速卻在放緩,但由於日本央行的干預,日元還是升值的,導致的結果是日本房地產資產被嚴重高估。85-90年間,東京土地價格上漲了156%,日元對美元升值90%,也就是說東京土地的美元價值上漲了246%,被嚴重高估,勢必要向市場均衡回歸。而向市場回歸有兩種途徑,一是日元對外貶值,二是緊縮貨幣使資產的本幣價格下降。迫於通脹和貶值壓力,日本央行選擇大幅提高利率、緊縮貨幣供給,保證日元匯率的基本穩定,但最終導致股市和樓市泡沫的相繼破滅。
另一種是俄羅斯模式。2008年前,俄羅斯也面臨貨幣超發的問題,M2和名義GDP增速之間的差距最高達40個百分點。過剩的流動性也導致俄羅斯樓市大漲,2004-2008年俄羅斯平均二手公寓價格上漲了267%,期間盧布對美元匯率升值了14%,資產價格也存在高估的風險。但俄羅斯選擇了讓匯率貶值,08-09年盧布對美元貶值幅度最高達34%,之後盧布對美元又大幅貶值,繼續釋放風險。俄羅斯房價在經歷了暴漲後卻保持了穩定,沒有出現崩盤現象,但是匯率卻是一貶再貶
⑹ 俄國1861年改革與日本明治維新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一、相同點
1、改革都促進了本國經濟的發展,此後都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
2、都是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改革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
3、都走上了對外侵略擴張的道路。
二、不同點
1、前提不同:日本在改革前,武裝倒幕運動推翻了幕府的封建統治,為維新改革掃清了障礙;俄國在改革前沒有發生內戰。
2、背景不同:俄國改革前面臨著嚴重的農奴制危機,沒有民族危機;日本則不僅有國內危機,而且面臨著外國侵略的民族危機。
3、內容不同:俄國改革以廢除農奴制為主;日本明治維新的內容包括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以學習西方為主。
俄國改革
俄國農奴制改革廢除了農奴制,農奴成為「自由人」,為資本主義的發展提供了大量的自由勞動力。巨額的份地贖金為資本主義的發展又積累了大量資金。俄國從此走上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道路。1861年改革是俄國歷史上的一個重大轉折點。
同時,1861年改革也保留大量封建殘余,對俄國社會後來的發展產生了消極影響,民主革命依然是俄國社會發展所面臨的歷史革命。
日本改革
這次改革始於1868年明治天皇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並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
這次改革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逐漸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開端,是日本近代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⑺ 俄羅斯和日本分別採取什麼人口政策
一、俄羅斯的人口政策
據統計,1991年蘇聯解體時,俄羅斯的人口為1.48億,而俄現有常駐人口1.42億。俄人口逐年減少引起俄政府的高度重視。普京在去年的國情咨文中將人口問題列為俄「最尖銳的問題」。面對人口危機,俄中央和地方政府正積極採取措施改變人口狀況。所以俄羅斯人口政策的核心是鼓勵多生。
普京2007年簽署命令,批准了2025年前俄羅斯人口政策,要求政府達到以下兩個目標:到2015年,要使俄羅斯的人口數量穩定在1.42億~1.43億人的水平;到2025年時,要使俄羅斯的人口數量增加到1.45億人。俄羅斯人口政策還對如何降低死亡率和提高出生率開出了葯方。這些葯方包括提高孕婦和新生兒的福利待遇等。其中的主要著眼點是鼓勵多生。政府宣揚所有的女人都有至少生3個孩子的愛國義務。俄衛生和社會發展部部長祖拉博夫表示,目前的首要任務是提高人口出生率,重點是直接向生育子女的家庭提供補助。
根據俄《家庭生育補助法》草案,生育第二胎或第三胎的產婦,如果沒參加社會保險,她們在孩子滿1歲半之前每月將獲得3000盧布(1美元約合26.8盧布)的補貼。若產婦已參加社會保險,其生育補貼金額應為其工資的40%,但不得高於6000盧布。
二、日本人的人口政策
日本社會社會少子化、老齡化問題日趨嚴重,人口的減少和出生率的下降將進一步加速日本的人口老齡化進程。日本出生率的降低不僅提高了老齡人口在人口結構中的比例,而且導致了人口的減少。日本人口於2005年首次進入負增長,2006、2007兩年基本持平,2008、2009兩年降低幅度增加。根據總務省發布的數據,截至2010年7月,日本總人口為12745萬人,同比減少10.7萬人;日本人人口為12576.6萬人,同比減少8.1萬人。日本人口已連續六年處於人口減少狀態。
年輕人連年減少,老年人持續增多,這樣的結果令社會感到十分憂慮,媒體連呼日本社會老齡化非常嚴重。更讓政府感到不安的是,日本人口總數也出現了明顯的遞減趨勢。據《山陰新聞》報道,在高中足球鳥取縣大會上,受少子化影響,共有3所高中因為學生人數不夠而棄權。此外,在東京都等地區,中小學校的合並已經變成一種很平常的現象。
鑒於年輕人減少和老年人的持續增加,日本政府除設立專門機構提高出生率外,還從多方面對有孩子的家庭提供支援,如補發津貼,增設幼兒園等設施,通過制定法律讓男性也積極參加育兒等。目前,政府正在討論如何實現少子化對策稅制,試圖從經濟上促進國民多生孩子。同時還制定了系列保障兒童權益的法規: 兒童憲章, 兒童權力宣言, 兒童權力相關條約. 從而試圖提倡家家戶戶多生
除此以外,企業也積極配合。資生堂推出了「次世代育成支援行動計劃」,減少了女性的工作時間。此外,一些廠家還開發了促進女性生育的各種新產品。如日本多科莫公司生產的手機具有可以通知女性受孕期的功能。想要懷孕的女性,只要在這種手機中輸入自己的生理日期,手機就會在排卵日的前3天和當日發出兩次通知。
⑻ 俄國是封建軍事帝國主義國家與日本帶有封建軍事帝國主義有何區別
簡單點兒說就是俄國是主要資本主義國家裡經濟最落後的,農奴制殘餘力量很大,封建性質很濃厚,又一直通過對外軍事擴張彌補國內的不足,所以封建軍事帝國主義指的是封建和軍事兩方面都很直觀
而日本是明治維新之後,消除了各地的封建割據,已經向現代國家轉型了,但骨子裡還是有天皇至高無上的封建思想,加之對朝鮮、中國的侵略都是打著英美等常用的保護僑民等等口號,實行的卻又霸佔領土的事實,因此說日本表面已經向西方主流靠攏的同時,卻又帶有封建軍事的性質,這也是「和魂洋才」在日本的實際運用
詳細點兒的就看下面吧:
雖然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落後於其他資本主義國家,但在20世紀初,也繼其他國家之後進入帝國主義階段。一方面,由於1861年改革很不徹底,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在向帝國主義過渡的過程中,俄國壟斷資本同這些大量的封建殘余緊密結合,錯綜交織。封建殘余主要表現為:經濟上,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仍然存在,貴族地主佔有大部分的私有土地,廣大農民繼續遭受殘酷的封建剝削和壓迫;政治上,貴族地主把持著從中央到地方的政權,沙皇仍然擁有不受任何限制的絕對權力,對人民實行專制、野蠻的統治。另一方面,到20世紀初,俄國還是一個落後的農業國,國內市場狹小,資金缺乏,工業的發展日益依賴於外國資本特別是法國的資本,經濟落後,難於同其他資本主義國家競爭,它為此更加需要依靠軍事侵略手段,佔領殖民地市場,力圖通過殖民掠奪彌補其財政資本的不足。因此,俄國帝國主義帶有濃厚的封建性和軍事性,被稱為「軍事封建帝國主義」。
日本帝國主義被稱為「帶軍事封建性的帝國主義」,這是因為:第一,日本壟斷資本具有封建性:明治維新是一次不徹底的資產階級革命,保留了大量的封建殘余勢力。明治維新後,在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發展過程中,並不是以消滅封建殘余為前提,而是同國內的封建殘余勢力緊密結合。由於日本政府實行保護地主的土地政策,農村中半封建的地主剝削制度不僅繼續保留,而且有所發展。日本壟斷資本大多帶有濃厚的封建性,並與大地主階級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壟斷資本家有的由舊式封建特權商人脫胎而來,例如三井財閥的前身是江戶幕府時代的錢庄三井組;有的本身兼為大地主,例如三菱財閥就佔有二千多町步的土地,是日本最大的地主之一;以皇族為代表的貴族階級,不僅繼續佔有大量土地,而且投資金融業,擁有巨額的股票。第二,日本壟斷資本具有軍事性:在向帝國主義過渡時期,日本資本主義經濟發展水平和工業生產集中程度都遠不及歐美列強。這樣,實力不足的壟斷資本便與擁有極大權力的軍閥集團勾結起來,大力推行侵略擴張政策,發動侵略戰爭,藉以加速壟斷資本的發展。三井、三菱、住友、安田這些財閥,都是在國家扶植下,靠軍事工業和對外侵略戰爭發展起來的。他們控制的工業、運輸業都直接與軍事有關,為日本軍國主義發動對外戰爭提供了物質基礎。軍國主義者發動侵略戰爭,則使壟斷資本家得到源源不斷的軍事訂貨,從戰爭中大發橫財,加速壟斷資本的發展和國民經濟軍事化。
⑼ 什麼是遠東政治格局為什麼叫「遠東」
遠東(英文:Far East;日文:極東;韓文:)是一個以歐洲為世界的中心的地理概念。從前一些歐洲人以歐洲為中心,東南歐、非洲東北為「近東」,西亞附近為「中東」,而更遠為「遠東」。後來原來的中東和近東合稱「中近東」。現在有時「中東」指的是「中近東」。同理,西方國家被中國古人稱為「泰西」。
西方國家開始向東方擴張時對亞洲最東部地區的通稱。通常包括中國東部、朝鮮、韓國、日本、菲律賓和俄羅斯太平洋沿岸地區也就是蔥嶺以東的所有地區。
遠東與東亞相關。在不列顛帝國時期這個詞作為不列顛印度以東的統稱而流行於英語中。在一戰前,近東一般指奧斯曼帝國附近地區,中東指南亞和中亞的西北地區,而遠東則是指環西太平洋和東印度洋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日本、朝鮮、越南、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國。在許多歐洲語言包括法語、西班牙語、義大利語、德語和荷蘭語中也有類似的稱呼。
在東方學者的用語中,遠東不僅僅是個地理概念同時也是個文化概念。比如它從來不會把從屬於西方文化圈的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國家稱為遠東一部分,即使這些國家比很多東亞國家離歐洲更東。在這個意義上遠東是從屬於東方文化圈國家的統稱。
二戰後,西方國家對遠東一詞的使用在一定程度上有所限制,這是因為它體現了一種歐洲中心主義思想以及它與歐洲國家在亞洲的侵略殖民活動聯系在一起。在經濟研究中都用更精確的術語比如東亞和東南亞,或者更大范圍的泛太平洋地區代替。近東和中東則合稱中東,通常指以色列以及阿拉伯世界國家和地區。
⑽ 日本拿錢換島對俄羅斯很有吸引力啊為何俄羅斯不同意啊,俄羅斯地大缺錢,日本有錢地少,各取所需
無論從哪方面來說俄羅斯都不可能把北方四島讓給日本,更不用說本身的資源價值日本也買不起。日俄北方四島之爭
北方領土問題是日本與俄羅斯一直未解決的重大爭端,它牽動著兩國的關系,也影響東北亞乃至亞太地區的穩定。所謂「北方領土」問題,主要是指俄羅斯堪察加半島與日本北海道間的國後、擇捉、齒舞、色丹四個島嶼的歸屬問題。北方四島在地理上屬於千島群島,因此,俄羅斯也稱其為南千島群島。
擇捉、國後兩島是千島群島最南面的兩個島,齒舞和色丹兩島則是北海道的附屬島嶼。四島位於日本北海道東北,總面積為4996平方千米。不僅戰略地位非常重要,而且擁有豐富的資源,大陸架煤氣資源儲量約16億噸,黃金儲量約1867噸,銀9284噸,鐵2.73億噸,硫1.17億噸。此外,擇捉島還盛產比黃金還貴重的錸,儲量高達36噸。齒舞和色丹島雖小,但附近大陸架盛產海產品,年產量約80萬噸。據統計,四島及大陸架總資源價值達458億美元。因此,歷來深受日、俄兩國的重視。
北方四島在二次大戰前為日本所有,二次大戰末期蘇軍佔領並劃入蘇聯版圖。戰後,兩國就這些島嶼的歸屬問題爭執不下,致使作為兩國關系基礎的和平條約迄今未能簽署。根據1956年蘇日聯合宣言,蘇聯同意在締結和約後將齒舞和色丹兩島歸還日本。但由於多種原因,該宣言沒有得到實施。1993年,俄日兩國領導人簽署了表示盡快締結和平條約和解決領土問題的東京宣言,但因雙方在關鍵問題上意見分歧且互不相讓,俄日關系一直徘徊不前。俄方堅持先締結和平條約再解決領土問題的立場,且只考慮歸還齒舞、色丹兩島;而日本的態度是,簽署和平條約之前,俄必須將四島歸還日本,且要四島一並歸還。俄日領土爭端嚴重製約著兩國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僅從俄羅斯方面來說,北方四島歸屬問題上的立場不肯松動的原因是因為北方四島的地理位置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北方四島地處日本北海道的東北方,它東臨太平洋,西瀕鄂霍次克海。其地理位置的重要戰略意義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1.北方四島是俄羅斯所剩無幾的自由出入海洋的重要通道。所謂自由出入海洋的通道,是指受氣候、地理、人為等因素制約較少的進出通道。眾所周知,俄羅斯在東、西、南、北四個方向都有出入海洋的通道。在西方,有波羅的海通道。這一通道由於立陶宛、拉脫維亞特別是愛沙尼亞的獨立,俄羅斯只剩下芬蘭灣一隅的出海口,其出入波羅的海的一切行動都在芬蘭灣沿岸國家的監視之下。因此,波羅的海通道的戰略意義已大不如以往。在南方,有黑海、土耳其海峽通道。這一通道由於土耳其海峽掌握在土耳其人手中,該通道的出入本來就不夠暢通,又由於原蘇聯黑海沿岸國家的獨立,這一通道的戰略意義大大下降。在北方,由於受北極氣候的影響,這一地區的海面在全年的大部分時間里無法通航。此外,即使在可以通航的季節,從俄羅斯北極地區進入太平洋也只有一條通道——白令海峽。白令海峽的一側為美國的阿拉斯加州,出口處橫著美國的聖勞倫斯島,稍遠又有美國的阿留申群島。因此,從俄羅斯北極地區進入太平洋並不自由。在東方,俄羅斯有經日本海出對馬海峽的南下通道,有堪察加半島的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出海口,有出入太平洋的千島群島諸通道。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出海口雖然直接面對太平洋,可以不受「人制」,但由於地處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東南端,加之堪察加半島的地理條件十分復雜,因此,從俄內地沒有通往此處的鐵路,公路也很少,交通主要以海運和空運為主。所以,交通是限制彼得羅巴甫洛夫斯克出海自由的最大問題。而千島群島,這里多海峽,出入太平洋不受地理條件的限制。從氣候條件上看,俄羅斯整個遠東地區的眾多港口到冬季多要封凍,然而,由於受日本海暖流的影響,在千島群島則有一些可以全年通航的天然良港。所以,比較而言,千島群島諸通道的出入是自由的,北方四島通道是千島群島諸通道之一,比群島其他通道更具有戰略意義。第一,北方四島通道距西伯利亞鐵路最近,便於補給;第二,它離俄羅斯遠東地區的經濟、文化中心和重要的交通樞紐符拉迪沃斯托克和哈巴羅夫斯克兩大城市最近,離俄羅斯遠東地區的重要戰略基地薩哈林島也最近;第三,由於它距日本海最近,因此,千島群島上的不凍港主要集中在這里。
2.北方四島是俄羅斯遠東地區的戰略要地。首先,北方四島和千島群島一起構成了俄羅斯在遠東地區的重要門戶,它可使俄羅斯自由出入於鄂霍次克海和太平洋之間;其次,北方四島是俄羅斯在遠東地區牽制日本的戰略要點,北方四島在地理上十分適合於俄羅斯在遠東牽制日本的戰略要求,它與薩哈林島的南端遙相呼應,給日本人上了一道「緊箍咒」;再次,北方四島又與哈巴羅夫斯克的濱海區形成犄角之勢,完全封閉了日本進入鄂霍次克海的各條通道。所以,北方四島是俄羅斯在東方牽制日本的戰略要地之一。
總之,無論是從國家利益還是從軍事上講,北方四島都是俄羅斯的要地,所以俄羅斯是不會輕易放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