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俄羅斯美國為什麼要存放大量核彈幾千個核彈有必要嗎
因為美國的終極核政策是全球毀滅,假設美俄發生全面核戰爭,美國將向敵國,中立國和盟國發動核打擊,從而不讓其他國家漁翁得利,成為地球的主人,要死一起死
Ⅱ 什麼是戰略轟炸機啊
戰略轟炸機
飛機開始作為軍用是從偵察開始的,空中偵察的作用是無可置疑的。而在偵察飛行的過程中,「抽空」甩幾顆手榴彈或迫擊炮彈就成了「轟炸機」的開端。第一次世界大戰的中期(1915年)已出現了專門研製的轟炸機,它就是俄羅斯的一種「重型」四發轟炸機,稱西科爾斯基「伊利亞·穆羅梅茨」Ⅱ型,由波羅的海鐵路工廠研製。該機起飛重量4 590千克,可載炸彈520千克,乘員7名,每台發動機功率110千瓦(150馬力)。另一種是義大利的「卡普羅尼Ca32」型三發轟炸機,由卡普羅尼航空工程公司研製,起飛重量3 300千克,可載炸彈850千克,乘員4名,每台發動機功率73.5千瓦(100馬力)。但真正開始用飛機專門轟炸特定目標的是德國人,1917年德國對倫敦和英格蘭南部的持續轟炸,特別是夜間轟炸,開創了一個殘酷殺傷平民百姓的先例,並引起英國後來的報復。從此也就有了「戰略轟炸機」的稱謂。
一般來說,戰略轟炸機都是遠程轟炸機。不過作戰半徑多遠算「遠程」在不同時期定義是不同的。文章開頭提到的兩種轟炸機的作戰半徑就只有150千米左右。而在二戰期間,航程在3 000千米以上的就被認為是遠程轟炸機了。例如英國的「蘭開斯特」MKⅡ其航程為3 620千米,原蘇聯的TB-3為3 225千米,美國的B-24「解放者」為3 380千米,B-17「空中堡壘」為3 200千米,B-29「超級堡壘」甚至達到5 200千米。它們的作戰半徑一般是航程的30%~40%,視不同掛彈量和作戰飛行方式而異。至於80年代以後的遠程轟炸機如美國的B-1、B-2,原蘇聯的圖-160「海盜旗」,航程都達到了10 000千米以上,如果還允許(或有條件)空中加油那就無法說了。限制航程的因素還有機內滑油容量、氧氣總供應時間或人的承受能力等方面。現在,機內油航程不超過8 000千米的轟炸機已不能說是遠程轟炸機。而8 000千米距離的物理概念是什麼呢?從北京到倫敦的空中直線距離是8 193千米,到美國舊金山是9 495千米,到莫斯科是5 800千米。
在二戰前夕,遠程轟炸機受到重視的程度在各國是不同的。英國一貫重視轟炸機的研製,因此先後有「哈利法克斯」(Halifax)、「蘭開斯特」(Lancaster,)等優秀機型參戰。美國在二戰開始時軍用飛機性能落後,由於有強大的工業和技術基礎,後期才大量出現一流的作戰飛機。美國遠程轟炸機最有名的是B-17、B-24)和B-29。原蘇聯對遠程轟炸機的作用則有不同看法,加上工業基礎的關系,優先發展戰斗機是適合國情的。1932~1937年生產的TB-3型共裝備818架。1949年的別-8四發轟炸機,起飛重量32噸,載彈2噸,航程4 700千米,則只生產了79架。德國一貫只重視戰術轟炸機,特別「迷信」俯沖轟炸機,在批生產的轟炸機系列中根本沒有遠程轟炸機的位置,也不支持研製。所以當征服大部分歐洲後,需要從空中攻擊英國和空襲原蘇聯時,特別是需要轟炸已搬遷到烏拉爾山區的原蘇聯軍工廠時才發現沒有可用的武器,而這時已經晚了。日本也有類似情況,但不是不想研製而是受技術力量和財力所限。1943年開始發展的G8N1型「連山」四發重轟炸機,大小、性能和布局都與B-17相似,航程為3 950千米,載彈2~3噸,到投降時只試制了4架,並且尚未試飛完。
由於戰爭的需要,上述遠程轟炸機雖然昂貴(B-17每架238 330美元,B-24每架366 000美元,B-29每架639 000美元,而P-51戰斗機只需要50 985美元),但生產量都很大。上述各型轟炸機的總產量為:「哈利法克斯」(1939年首飛)6 176架,「蘭開斯特」(1941年首飛)7 366架,B-17(1935年首飛)12 731架,B-24(1939年首飛)18 481架,B-29(1942年首飛)3 967架。二戰期間,轟炸德國及其盟國所投的炸彈量為:1942年47 122噸(全為英國轟炸機),1943年達到201 622噸(英、美兩國的轟炸機),1944年達到914 518噸,1945年德國投降時為380 113噸。當時轟炸的重點是德國的關鍵軍火生產基地以及燃料煉制廠、油田、水壩等。當然也有一些純屬報復性的轟炸,例如1943年7月24~28日以及8月2日,英美轟炸機連續對德國最大城市漢堡的轟炸,共出動飛機3 000多架次,投彈約9 000噸,破壞區域77平方千米,完全燒光地區32平方千米,死亡達10萬人。
二戰的經驗表明,在陸上戰場不處於優勢,未能掌握制空權或沒有打擊遠程目標的必要時,遠程戰略轟炸機的確沒有用處,它是一種十分昂貴而且要求大量高新技術的武器,研製時間很長。但一旦有條件使用時,則威力巨大。二戰後期德國很多飛機因遭轟炸缺乏燃料不能起飛作戰,日本受B-29轟炸的影響也是明顯的,更不用說原子彈的破壞了。
噴氣時代的戰略轟炸機
50年代以後,只有英國、美國和原蘇聯仍在發展遠程轟炸機。當時英國有三種噴氣式機型都以字母V為首的名詞命名,即「勇士」(Valiant)、「勝利者」(Victor)和「火神」(Vulcan,)。這些飛機重量都在60~70噸,航程7 000~9 000千米,載彈4.5噸,速度都是高亞音速,可掛配核彈頭的導彈,但很難理解為何英國同時需要三種差不多的遠程轟炸機。這些飛機在1992年前已全部淘汰。美國先後研製出B-47、B-52兩種噴氣式型號,前者與英國的轟炸機屬同一級別,已於60年代初退役,而B-52則計劃使用到2030年或更晚一些。原蘇聯的圖-95是渦槳發動機飛機,最大起飛重量達185噸,載彈12噸,航程13 200千米。它的速度也不慢,高達870千米/小時。這型飛機可能用到2010年或更晚一些。
80年代以後研製遠程轟炸機的只有美國和原蘇聯。機型共三種,即美國B-1、B-2和原蘇聯圖-160。B-1和圖-160是變後掠翼飛機,起飛重量分別為216噸和275噸,最大載彈量20噸以上,航程分別為12 000千米(B-1B型)和12 300千米。B-1最大速度1.25馬赫,圖-160則可達2.0馬赫。B-2是亞音速的隱身轟炸機,航程11 600千米(載彈17噸),起飛重量181噸。所以,到21世紀前的20年,美國有三種在役的遠程轟炸機,俄羅斯則有兩種,而其它國家都沒有這類武器(或者有而不能用,例如烏克蘭)。
六七十年代東南亞戰場的作戰表明,美國轟炸越南北方戰略目標時多用戰術轟炸機F-105(圖4),而配合越南南方作戰,轟炸一些戰術目標時卻使用B-52「戰略」轟炸機。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因為越南北方防空火力很強,用B-52將會遭到重大損失,而用從泰國起飛的F-105經過空中加油去襲擊越南北方,飛機的損失少得多。1972年12月18~29日美空軍連續轟炸越南河內地區,一共出動各種作戰飛機1 783架次(B-52為663架次),B-52被擊落34架(美方承認15架),戰斗轟炸機被擊落47架(美方承認6架)。B-52損失率高達5.1%(按美方數字為2.3%)已證明了這個判斷。所以遠程轟炸機是否一定用於攻擊戰略目標還要根據實際情況決定。
「成也蕭何,敗也蕭何」,遠程轟炸機命運如何?
導彈出現以後,「要導彈不要作戰飛機」的呼聲很高。1957年英國國防部白皮書(說明政策的文件)明確表達過這種觀點。受此影響,英國軍用航空工業一蹶不振達25年之久。導彈對於遠程轟炸機來說,有如中國古代漢朝的蕭何。不需要遠程轟炸機是由於有了導彈,而遠程轟炸機能繼續使用到2030年或更久也是因為有了導彈!
主張取消遠程轟炸機的人認為,地地導彈可以遠程打擊敵人,而且沒有損失己方人員的危險。因此,可以用其代替轟炸機。但也正是由於有了導彈(指空對地導彈),遠程轟炸機可以距離目標上千千米即發射導彈,大大減少了自身被擊落的危險。同時,在這樣的距離發射的導彈命中精度要比遠程導彈高得多。而且轟炸機使用靈活,在空中未發射武器前可以隨時根據命令改變擬攻擊的目標。所以,這種精確性和靈活性又促使軍方保留和發展遠程轟炸機。
新的精確制導武器(如美國的「聯合直接攻擊彈葯」——JDAM,)與遠程轟炸機結合作戰效力成倍提高。轟炸機在目標區附近一次通過即可准確地炸中多個目標,或者投下許多炸彈全部命中一個小目標。1999年美國一架B-2轟炸機從本土出發飛行數千千米越洋轟炸我國駐南聯盟使館,所投的5枚JDAM從多角度全部命中。如果用洲際導彈是根本做不到的,因為誤差太大。現在美國擬再采購一些B-2轟炸機和大量的JDAM。
當然地地導彈的精度也在不斷提高。如果它們的誤差能減少到20~30米(射程幾千千米),取消遠程轟炸機的呼聲有可能又高起來。要達到這樣的精度,導彈上加上末端制導是可能的,但很不容易。目前只有射程1 000~2 000千米的巡航導彈能達到這樣的精度(只限固定目標)。
一個國家是否需要遠程轟炸機必須回答三個問題。一是國家軍事是否需要。根據每個國家的軍事思想和發展戰略判斷遠程轟炸機所能起的作用以決定是否「一定需要」或「最好擁有」這樣的武器。二是經濟能力是否可以支持。美國研製B-1B(B-1A只有4架)轟炸機100架,前後共10多年,耗資(含科研費和改進費)368億美元;隱身轟炸機B-2共21架,耗時13年,耗資400多億美元,至於以後25年的使用維護費一般與采購科研費之和相當或稍多一些。經費問題必須從全壽命費用角度考慮清楚,根據能否承擔和是否值得來決定取捨。三是科研、生產技術水平夠不夠。遠程轟炸機不僅是飛機本身的性能問題,更重要的是突防能力、自身防護能力和打擊能力問題。配套的電子對抗設備、精確打擊武器、自身防護武器、維修設備等,都要配套研製。否則一隻沒牙沒爪又吃不飽、老挨餓的老虎是不起作用的(上述美國研製B-1、B-2的費用不包括研製配套武器等方面的費用)。研製這樣的武器系統只有依靠本國的科技力量,雖然個別技術可以引進,但不能完全依靠國外。這三個問題如都有肯定的答復,遠程轟炸機就可以起步研製了。由此也可以理解為什麼世界上研製遠程轟炸機的國家越來越少。
據了解,俄羅斯在未來遠程轟炸機的發展問題上已有了一些探索和最初步的設想,但似乎離實際行動還有一段距離。美空軍1999年7月發表的《遠程轟炸機未來現代化規劃》白皮書認為,2015年前主要改進現役機型並使之服役到2040年左右,而稱為「全球攻擊平台」的新機型,擬在2013年立項,而在此之前支持預研及有關技術概念方面的研究。但可以想像,在這樣長的時間跨度內,科學技術發展到何等程度目前還很難說。到時研製出來的遠程轟炸機叫什麼名稱,是什麼樣子,可能與現在的理解和概念完全不符了。
Ⅲ 在核電方面,俄羅斯為何成了世界領先者
因為他們研究方法比任何國家都要好,而且事實證明了他們的方法是正確的,因為他們的核電比我們任何一個國家都優秀,包括我們中國。
俄羅斯是世界上最大的核能生產國之一。2018 年,俄羅斯核電站的總發電量為 204 twh,佔全國發電量的 18.7%。1954 年,俄羅斯和世界上第一個用於發電的核電站是 5MW的奧布寧斯克。20世紀80年代,俄羅斯已經投入運行 25 座核反應堆,但是由於 1986年的切爾諾貝利事故以及隨後蘇聯解體造成的資金短缺,其核工業陷入困境。
俄羅斯是世界上少數幾個完全不支持那些看似政治上正確的能源,比如:風能和太陽能,他們也是偉大的國家之一,國家總體戰略是優先發展核能,沒有任何後顧之憂和寬宏大量,看到這里大部分都知道了為什麼他們會成為一個成功的國家。
Ⅳ 俄羅斯著力升級「核盾牌」,主要是為了應對美國的什麼舉動
俄羅斯俄羅斯升級了核盾牌,有著多方面的考慮,為了國家安全,為了提高威懾力還為了保持自己的全球優勢。是世界上的軍事強國,同樣也是世界上擁有核潛艇為數不多的國家,近年來俄羅斯推進軍事改革,不僅僅對於推進地區的和平發展有著持續的作用,俄羅斯同樣作為國際社會上的成員,自身的軍事改革也促進世界的和平發展。
俄羅斯此次的核盾牌的升級不僅僅是應對美國退出《中導條約》也是為了自身的考慮。俄羅斯此次的做法會使得自己繼續保持著自身的全球優勢還對於地區的和平發展有著非常重要的影響。作為軍事強國,俄羅斯同樣擔負著維護和平的義務。
Ⅳ 為什麼蘇聯解體後,俄羅斯依然是大國
一、俄羅斯依然是軍事強國。
俄羅斯這位蘇聯解體後最大的遺產繼承者,繼承了當年蘇聯70%以上的軍事實力,仍然為世界數一數二的軍事大國。俄羅斯軍事實力,世界排名第二,擁有世上最大的核武器庫。俄羅斯當年蘇聯生產了大量的陸軍裝甲坦克,作戰飛機,軍事艦艇,尤其是核力量。這讓美國最為擔憂,畢竟其擁有可以毀滅美國幾次的核力量。而且俄羅斯擁有大量彈道導彈運載工具,可以直接攻擊美國本土。
美國領導的西方世界對俄羅斯的處處圍堵,才造就了俄羅斯似的四處反擊。即使俄羅斯經濟狀況不並不好的前提下,依然耗費大量的軍費,對外作戰。這也是俄羅斯目前的囧境。同時,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大肆對俄羅斯進行經濟制裁,妄圖以經濟搬倒俄羅斯。
Ⅵ 俄羅斯是世界大國,為何如此注重與越南之間的戰略合作
摘要 俄羅斯各所高等院校以及政治研究中心有關越南、東南亞、亞太地區事務資深研究專家以及兩國通訊機構代表出席活動。研討會上,與會專家就越俄關系進行全面討論,從而為推動兩國全面戰略夥伴關系發展建言獻策。
Ⅶ 俄羅斯對我國有什麼戰略意義
有三方面的戰略意義
1、為中國擋槍,吸引西方注意力
2、為中國經濟提供足量的原材料和初級產品
3、為中國輸出科技成果
中國現在正處於發展階段,政府的基本戰略就是避免和美國的正面沖突,防止陷入一戰前德國崛起遇到的問題。這樣就需要一個能轉移和吸引美國注意力的幫手
俄羅斯就是最好的幫手,感謝普京,感謝他張揚的個性和缺乏戰略前瞻性眼光,屢屢和美國對著來,結果就是現在俄羅斯佔到了對抗美國的前端,而美國的國力目前不足以同時對付中國和俄羅斯,他們更大的注意力在俄羅斯方向,為中國贏得了時間
其次,俄羅斯是世界上資源最豐富的國家,什麼資源都有。現在受制於西方制裁,中國正好獲利,從俄羅斯引進大量廉價資源
其三,前蘇聯留下的不少東西還是很有用的,通過俄羅斯,可以進一步加強自身在基礎科學和基礎材料方面的額不足
Ⅷ 俄羅斯為什麼要把軍事力量高的這么強
俄羅斯軍事的強大隻是相對的,其進攻性的國防方針,給人一種強勢的感覺
1、俄羅斯軍工強、裝備不強
俄國同烏克蘭一樣,都繼承了很多前蘇聯的軍工遺產,但由於體制腐敗、資金短缺,造成人才儲備流失。而且這兩國的裝備甚至會出現優等品出口、殘次品留下自用的問題。
像09年出口阿爾及利亞的MIG—29就因質量問題被客戶退回,甩給了俄羅斯空軍
2、俄羅斯戰略武器強、常規武器不強
俄羅斯海軍自蘇聯解體至今20年已無有新艦服役,水面艦艇已嚴重老化、超期服役。庫茲涅佐夫航母已失去作戰能力,現處於翻修改造中
3、俄軍的主要戰略戰術思想已經落伍,多數部隊不具備遂行多樣化戰斗能力
俄格沖突就是例子
Ⅸ 核力量是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的戰略
核力量是維護國家主權和安全的戰略。
通常包括陸基核力量、海基核力量和空基核力量。有的國家把戰略防禦力量也視為戰略核力量。
由於戰略核力量具有大規模殺傷破壞能力和威懾能力,因此其使用直接關系國家政治和軍事斗爭的全局,對戰爭和世界和平與安全有極大影響,使用權通常由國家最高當局嚴格掌握。至21世紀初,美國、俄羅斯、英國、法國和中國均擁有戰略核力量,其中以美、俄兩國的戰略核力量規模最大。
(9)俄羅斯為什麼重視戰略核力擴展閱讀:
核力量按作戰范圍,可分為戰略核力量和戰術核力量,戰略核力量包括陸基、海基和空基核力量;戰術核力量包括中程和近程核力量,在一個國家可分別由陸海空軍掌握使用。
按作戰類型,可分為進攻性核力量和防禦性核力量,進攻性戰略核力量一般有陸基彈道導彈部隊、潛射彈道導彈部隊、戰略轟炸機部隊等;防禦性戰略核力量一般包括彈道導彈防禦系統、反衛星系統、地面防衛力量等。
按作戰平台不同,可分為陸基核力量、海基核力量和空基核力量。一個國家三種力量均有的稱作「三位一體」核力量,只有兩種或一種的稱作「二位一體」或「一位一體」核力量。
Ⅹ 「北風之神」何以成為俄海上核力量「殺手鐧」
俄羅斯第4艘北風之神級戰略核潛艇「弗拉基米爾大公」號17日在俄北德文斯克市下水,這也是「北風之神」升級後的第一艘北風之神-A級核潛艇。
俄海軍總司令科羅廖夫當天出席下水儀式。他說,俄海軍有望於2018年正式接收這艘核潛艇,屆時俄海軍戰略核力量中現代核潛艇的比例將大幅提高。
「北風之神」則不同,它的主要活動范圍是俄近海的堡壘區域,在水面和空中兵力保護下實施核反擊行動,因此靜音自保、尋機實施反擊也就成為「北風之神」的設計理念。
此外,「北風之神」採用了專門研製的「布拉瓦」洲際彈道導彈,射程可達8000公里,可攜帶6至10個高超音速分導核彈頭,這也是其強大戰鬥力的重要來源。